第一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地球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讲 地球 第二课时
三、时区与日界线 1.时区和区时
(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全球有24个区时(标准时)。
(2)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7.5°与西经7.5°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图1-4 图1-5
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7.5°,它们之间的钟点相同而日期不同。如图1-4和图1-5。
(3)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15°×8=120°)。
(4)区时和区时的区分: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占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
(5)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求时区:(某地的经度+7.5°)÷15°所得的整数商即为该地所在的时区或某地经度÷15°所得的商若大于7.5,商进1,若小于7.5,商不变,商为该地所在的时区
②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
用心
爱心
专心
迟是计算地方时的关键。
(2)明确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先确定对应点的时区,求出时区差。
(3)确定某一地点的地方时,该点可能是已知的,也可能是图中或题目条件中隐含的(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4)明确地方时的换算关系1小时/15°;4分种/1°;4秒/1′,“东加西减”。(5)计算过程注意相加大于24小时要加一天,相反,相减,不够减时,借24小时,日期相应退一天。3.日界线
(1)日期的界线有两种:自然界线和人为界线。自然界线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0点)。(2)人为界线是指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
0
图1-7
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见图1—7)(3)涉及日界线的计算问题要注意:
①先确定日界线的位置即180°经线。
②按地球自转方向越过日界线采用“东减西加”的原则。
③注意越过日界线计算日期时,要注意星期的变化,月份的变化(大小月差异,平年与闰年的月份变化),年份的变化。
④确定某一日期所占比例的方法: 0
用心
爱心
专心
A.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B.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经典例题5]
一艘轮船,于2004年1月25日上午10点从,上海港起航,经过90整天后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的圣弗兰西斯科(西八区),问到达地是几月几日几点钟? 【解析】已知从某时区出发的区时、到达地的时区和行程时间,求到达地的时刻,可归纳为如下公式:(出发地的区时+行程时间)±两地相隔的时区数× 1小时=到达地的区时。2004年是闰年,二月份有29天(三月份是大月,有31天)。按出发地的时刻计算,90天后是四月二十四日上午10点。但是上海使用东八区的区时,圣弗兰西斯科是西八区的区时,按其在上海西面的方法来计算,要迟16个小时,所以到达地的时刻是四月二十三日18点。
解此题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①换算区时题中有行程时间时,要统一归算成出发地(或到达地)的区时,并加行程时间。②出发日期和到达日期是跨月份的,要注意大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是31天),小月(四、六、九、十一各月是30天)的天数,二月份要注意平年(28天)或闰年(29天)。一般地说,这一年的公元年份能被4整除的(如2004年)是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如2003年)是平年。
③采用过日界线的计算方法,不但要注意日期的变更,而且计算两地相隔的时区也较复杂。须分别以 12减两地的区时编号数,然后相加。例如在东八区与西八区之间,按包括东、西十二区在内来计算其相隔的时区数,则为:(12区—8区)+(12区—8区)=8区,即相隔8个时区。一般采用不过日界线而过零时区的计算方法较为简便。其运算结果是相同的。【答案】2004年4月23日18时
[能力训练]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千米,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走。据此判断,甲乙两地可能同处在:()A.赤道附近B.南极附近C.北极附近D.不可能有此情况
用心
爱心
专心
读下图,回答2~3题。
2.属于南半球、西半球、太平洋的是()A.a B.b C.c D.d 3.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东北,丙地在丁地西南的是()A.a B.b C.c D.d 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读图,判断4~5题。
4.PQ线位于()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5.下列四项,居于X他所在国的是()A.大堡礁 B.泰姬陵 C.好望角 D.格林尼治天文台 6.读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①→②的方向是;向西南 b.从③→④的方向是:先西南后西北 c.①→②的方向同③→④的方向相同 d.①→②的方向同③→④的方向正好相反 A.ab B.bc C.ac D.bd 读右图,回答7~8题。
7.甲地位于()
用心
爱心
专心
7-8题图
A.大西洋 B.非洲大陆 C.印度洋 D.南美大陆 8.已知乙处的昼长为6小时,伦敦的地方时可能是()A.18时 B.16:20 C.13:40 D.14:20 读1989年中、美、苏、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考察路线图,回答9~10题。
9.当图中A点时间为1989年12月12日12时,北京时间为()
A.12日14时 C.12日2时
B.13日2时
D.13日14时
10.在上题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2日、13日的范围相等 B.12日的范围是13日的一半 C.12日的范围是13日的3倍 D.13日的范围是12日的一半 11.有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03年5月17日11时2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若10分钟后该船通过了日界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A.5月18日10时30分 B.5月18日11时30分 C.5月17日11时30分 D.5月16日12时30分 12.根据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1题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1)写出A、B、C、D四点的经纬度:
A(),B(),C(),D()。(2)A、B、C、D四点分别位于哪个半球?(3)A点位于C点的 方向。D点位于B点的 方向。(4)A、B、C、D四点各属于哪个时区? A点属,B点属,C点属,D点属。(5)A、B、C、D四点各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A点属,B点属,C点属,D点属。(6)A、B、C、D四点中昼夜长短幅度最大的是 点。13.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A点此时是 点钟。
(2)此图表示的日期是 月 日前后的阳光照射图。
(3)此时与北京同一日期的地区共跨了 个时区。
(4)此时以 和 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两天。
1.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利用经纬线在地图上(特别是两极地区)辨别方向和量算距离的能力的单项选择题。根据所给条件“无论从甲地到乙地,还是从乙地到甲地,最近的走法都是先向南走,后向北”,因此,甲乙两地必须在南极两侧相对应的两条经线上,从一地到另一地沿着经线走,才能经过南极点,并改变方向;且“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小于8500千米”,即小于南极与赤道之间的距离(约1万千米)。如果有一点离赤道较近,则另一点必须离南极点较近,不可能两地都在赤道附近。如果两地与南极的距离相等,即都不超过4250千米,也就是都小于与赤道的距离(超过5750千米)。因此,都在南极附近是可能的,而都在北极附近则是不可能的(如两地都在北极附近,则走近路须先向北,然后向南,这与题目要求相反)。根据以上分析,只有B项才是正确的答案。2.C 3.A 4.D 5.A 6.B 解析:从自转方向可判定此图为南极附近的俯视图,①→②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③→④也是先向西南后向西北。7.A 8.B 9.B 10.C 11.C 解析:如图
用心
爱心
专心
8-(
第二篇:2014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数学证明》理 新人教B版
[第68讲 数学证明]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基础热身
1.下列符合三段论推理形式的为()
A.如果p⇒q,p真,则q真
B.如果b⇒c,a⇒b,则a⇒c
C.如果a∥b,b∥c,则a∥c
D.如果a>b,c>0,则ac>bc
2.[2013·郑州检测] 类比平面内正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的性质,可推出正四面体的下列性质,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①各棱长相等,同一顶点上的任意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②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都相等;③各面都是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同一顶点上的任意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
A.①B.②
C.①②③D.③
3.[2013·太原检测] 已知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綈q是綈p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2224.[2013·石家庄模拟] 已知ai,bi∈R(i=1,2,3,„,n),a1+a2+„+an=1,b1+
2b
22+„+bn=1,则a1b1+a2b2+„+anbn的最大值为()
A.1B.2
C.n2D.2n
能力提升
5.[2013·泰州模拟] 设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给出下列判断:
222①(a-b)+(b-c)+(c-a)≠0;
②a>b,a<b及a=b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③a≠c,b≠c,a≠b不能同时成立.
其中正确判断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
6.已知c>1,ac+1-c,b=cc-1,则正确的结论是()
A.a>bB.a
C.a=bD.a,b大小关系不定
1a+b,B=f(ab),C=f2ab,则A,B,7.已知函数f(x)=,a,b∈R+,A=fa+b22
C的大小关系为()
A.A≤B≤CB.A
C.A≥B≥CD.A>B>C
x
8.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整系数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有有理根,那么a,b,c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时,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A.假设a,b,c都是偶数 B.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C.假设a,b,c至多有一个是偶数 D.假设a,b,c至多有两个是偶数
1212312342
9.观察数列1,,,„,则数将出现在此数列的第()
2132143216
A.21项B.22项C.23项D.24项
10.[2013·河南示范性高中检测] 如图K68-1,对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m的n次幂进行如下方式的“分裂”:
-
1仿此,5的“分裂”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_,5的“分裂”中最小的数是________.
1111.[2013·哈尔滨模拟] 已知等比数列{an}中,a2>a3=1,则使不等式a1-+a2-2
a1a2
11+a3-+„+an≥0成立的最大自然数n是________.
aa
n
12.如图K68-2所示,由若干个点组成形如三角形的图形,每条边(包括两个端点)有
9999
n(n>1,n∈N)个点,每个图形总的点数记为an,则+________.
a2a3a3a4a4a5a2 010a2 011
13.[2013·开封模拟] 如果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凸函数,那么对于区间D内的任意
f(x1)+f(x2)+„+f(xn)x1+x2+„+xnx1,x2,„,xn,都有≤f.若y=sinx在区间
n
n
(0,π)上是凸函数,那么在△ABC中,sinA+sinB+sinC的最大值是________.
b2a2
14.(10分)已知a>0,b>0a+b.ab
r
15.(13分)[2013·湖北卷](1)已知函数f(x)=rx-x+(1-r)(x>0),其中r为有理数,且0 (2)试用(1)的结果证明如下命题: 设a1≥0,a2≥0,b1,b2为正有理数.若b1+b2=1,则ab11ab22≤a1b1+a2b2;(3)请将(2)中的命题推广到一般形式,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所推广的命题. αα-1 注:当α为正有理数时,有求导公式(x)′=αx.难点突破 16.(12分)[2013·湖南卷] 已知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记A(n)=a1+a2+„+an,B(n)=a2+a3+„+an+1,C(n)=a3+a4+„+an+2,n=1,2,„.* (1)若a1=1,a2=5,且对任意n∈N,三个数A(n),B(n),C(n)组成等差数列,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 (2)证明: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任意n∈N,三个数A(n),B(n),C(n)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课时作业(六十八) 【基础热身】 1.B [解析] 由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可以得到B为三段论. 2.C [解析] 由类比原理和思想,①②③都是合理、恰当的. 3.A [解析] 反证法的原理:“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假,即:若p⇒q,则綈q⇒綈p.a2+c2b2+d22222 4.A [解析] 此结论为“a,b,c,d∈R,a+b=1,c+d=1,则ac+bd≤+ 222 a2a2a21+b12+b2n+bn =1”的推广,类比可得a1b1+a2b2+„+anbn≤1.222 【能力提升】 5.B [解析] ①②正确;③中,a≠b,b≠c,a≠c可以同时成立,如a=1,b=2,c=3,故正确的判断有2个. 6.B [解析] 假设a≥bc+1-cc-c-1,∴c+1+c-1≥c,平方得2c+2c-1≥4c,2222 2c≤2c-1,cc-1,即c≤c-1,0≤-1,这不可能,∴假设不成立,故a 7.A [解析] ab≥,又f(x)=在R上是单调减函数,∴f2a+b22 2ab.f(ab)≤fa+b 8.B [解析]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即假设a,b,c都不是偶数. 9.C [解析] 数列中各项的分子是按照(1),(1,2),(1,2,3),(1,2,3,4),„的规律呈现的,分母是按照(1),(2,1),(3,2,1),(4,3,2,1),„的规律呈现的,显然 前五组不可能出现,我们不妨再写几个对应的数组(1,2,3,4,5,6),(1,2,3,4,5,6 6,7),(6,5,4,3,2,1),(7,6,5,4,3,2,1),可以发现第六组也不可,故只能是第七组的第二个.故这个数是第(1+2+„+6+2)项,即第23项. 10.9 21 [ 解析] 由已知中“分裂”可得,a+b 故“5”的“分裂”21.a31 11.5 [解析] ∵a2>a3=1,∴0<q=<1,a1=>1,a2q a1-1+a2-1+a3-1+„+an-1 a1a2a3an 111 =(a1+a2+„+an)-+„+ ana1a2 111-a1(1-qn)a1qa1(1-qn)q(1-qn) = 1-q - 11- = 1-q - a1(1-q)q0,q a1(1-qn)q(1-qn)∴≥1-qa1(1-q)q因为0<q<1,所以,化简得a1≥ q -1 q≤q 4n-1,∴4≥n-1,n≤5,所以n的最大值为5.00912.[解析] an=3(n-1),anan+1=9n(n-1),裂项求和即可. 2 01033A+B+Cπ313.[解析] sinA+sinB+sinC≤3sin=3sin=2332 b2a2b2a214.证明:(a+b)=-a+b abab (b+a)(b-a)(a+b)(a-b)=ab 1112 =(a-b)(a+b)=(a-b)(a+b),baab b2a2 ∵a>0,b>0+a+b.ab r-1r-1 15.解:(1)f′(x)=r-rx=r(1-x),令f′(x)=0,解得x=1.当0<x<1时,f′(x)<0,所以f(x)在(0,1)内是减函数; 当x>1时,f′(x)>0,所以f(x)在(1,+∞)内是增函数. 故函数f(x)在x=1处取得最小值f(1)=0.r (2)由(1)知,当x∈(0,+∞)时,有f(x)≥f(1)=0,即x≤rx+(1-r). ① 若a1,a2中有一个为0,则ab11ab22≤a1b1+a2b2成立; 若a1,a2均不为0,又b1+b2=1,可得b2=1-b1,于是 a1b1a1a1在①中令x=,r=b1,可得≤b1·+(1-b1),a2a2a2 即ab11a1-b12≤a1b1+a2(1-b1),亦即ab11ab22≤a1b1+a2b2.综上,对a1≥0,a2≥0,b1,b2为正有理数且b1+b2=1,总有ab11ab22≤a1b1+a2b2.② (3)(2)中命题的推广形式为: 若a1,a2,„,an为非负实数,b1,b2,„,bn为正有理数. 若b1+b2+„+bn=1,则ab11ab22„abnn≤a1b1+a2b2+„+anbn.③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①当n=1时,b1=1,有a1≤a1,③成立. ②假设当n=k时,③成立,即若a1,a2,„,ak为非负实数,b1,b2,„,bk为正有理数,且b1+b2+„+bk=1,则ab11ab22„abkk≤a1b1+a2b2+„+akbk.当n=k+1时,已知a1,a2,„,ak,ak+1为非负实数,b1,b2,„,bk,bk+1为正有理数,且b1+b2+„+bk+bk+1=1,此时0<bk+1<1,即 1-bk+1>0,于是ab11ab22„abkkabk+1k+1=(ab11ab22„abkk)abk+1k+1 =(a1a2„ak)1-bk+1abk+1k+1.1-bk+11-bk+11-bk+1 b1b2bk b1b2bk 1,由归纳假设可得 1-bk+11-bk+11-bk+1 b1b2bkb1b2bk a+a2·+„+ak·=1a2„ak≤a1·1-bk+11-bk+11-bk+11-bk+11-bk+11-bk+1 a1b1+a2b2+„+akbk,1-bk+1 a1b1+a2b2+„+akbk1-bk+1从而ab11ab22„abkkabk+1k+1≤abk+1k+1.1-bk+1 又因(1-bk+1)+bk+1=1,由②得 1-bk+1 a1b1+a2b2+„+akbka1b1+a2b2+„+akbkabk+1k+1≤·(1-bk+1)+ak+1bk+1=a1b1+1-bk+11-bk+1 因 a2b2+„+akbk+ak+1bk+1,从而ab11ab22„abkkabk+1k+1≤a1b1+a2b2+„+akbk+ak+1bk+1.故当n=k+1时,③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正整数n,所推广的命题成立. 说明:(3)中如果推广形式中指出③式对n≥2成立,则后续证明中不需讨论n=1的情况. 【难点突破】 * 16.解:(1)对任意n∈N,三个数A(n),B(n),C(n)是等差数列,所以B(n)-A(n)=C(n)-B(n),即an+1-a1=an+2-a2,亦即an+2-an+1=a2-a1=4.故数列{an}是首项为1,公差为4的等差数列. 于是an=1+(n-1)×4=4n-3.* (2)①必要性:若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对任意n∈N,有an+1=anq.由an >0知,A(n),B(n),C(n)均大于0,于是 B(n)a2+a3+„+an+1q(a1+a2+„+an) =q,A(n)a1+a2+„+ana1+a2+„+an C(n)a3+a4+„+an+2q(a2+a3+„+an+1) ==q,B(n)a2+a3+„+an+1a2+a3+„+an+1 B(n)C(n)即==q.所以三个数A(n),B(n),C(n)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A(n)B(n) * ②充分性:若对任意n∈N,三个数A(n),B(n),C(n)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则B(n)=qA(n),C(n)=qB(n). 于是C(n)-B(n)=q[B(n)-A(n)],得an+2-a2=q(an+1-a1),即an+2-qan+1=a2-qa1.由n=1有B(1)=qA(1),即a2=qa1,从而an+2-qan+1=0.an+2 错误!=q.an+1 故数列{an}是首项为a1,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 综上所述,数列{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对任意n∈N,三个数A(n),B(n),C(n)组成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 因为an>0,所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农业,众所周知,因为它在国计民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加上它与自然、人文地理知识联系的紧密性、广泛性,这恰好符合了高考考察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这一要求。而且从这部分考试涉及的试题本身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高考试题还是全国各大名校的模拟试题甚或我校自主开发的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原创试题,经常都是那么很不经意的、华丽的、轻轻的的一转身,就能迅速把不同类型、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层层筛选出来,区分度极高,所以备受青睐。很适合我认为的中国目前的高考现状:那就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周期性的残酷的选拔性考试。而农业在那么聊聊几笔就绘制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在群雄逐鹿中能实现笑傲江湖,显得很是顺理成章的事。xx同志在对本部分考纲的解读和近年来高考的考察频次的统计中突出了一个“多”字,恰恰就这一个“多”字,涵盖了这类试题的许多方面,像考查的内容、理念、应用乃至技术层面的一些东西。而接下来由考纲解读到试题趋势预测到农业区位因素这部分知识的传授、知识体系的达成,学习能力的生成可以说是由浅入深、层层铺垫、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随着最后的知识体系的展示,就是课堂内容的戛然而止的总结,才再次让我们感慨、领悟到了这次第,怎一个“多”字了得的深远境界! 纵观这节一轮复习课:余音绕梁、耐人寻味,亮点颇多,示范性强,在此,我只拣其中几点略作分析: 1、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考内容和考查形式就是我们航行的灯塔,前行的路标。这节课的复课模式和实际效果和近年高考试题考查的总体要求是趋同的、接轨的、一致的。虽然我们每个人对目前的高考制度和这一制度组织的方式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虑、质疑甚或反感,但那不是需要我们考虑的事,好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题的许多方面都一反常态,让我们窃喜:地理高考终于回到了它的本源性的一些地方,试题设置凸显地域性,时效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和简单化,而且我坚信这一理念会在特定的时期内具有延续性、传承性和基本稳定性。说的简单些,就是我曾经给学生说的,高考,你可以不选我,但你没有必要伤我自尊!这正是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呈现给我们的特点、亮点、优点。从这方面来说,xx同志的这节课对这点的把握很是到位,很漂亮的打造出一节成功的地理一轮复习课模式:那就是强调基础、抓住重点、轻轻松松、挥挥洒洒、不拘一格、形散神聚但顺应自然,顺应高考! 2、从设计思路上看,符合本届学生的地理基础、认知规律和基于此衍生出来的高2014届地理组一轮复课的总体要求:那就是超低空巡航、地毯式轰炸、拉网式排查,潮水般推进。xx同志的这节以近乎很完美的姿态贯穿了上述理念。复习课能降低起点,梳理基础,落实双基,兼顾全体,抓住重点,稳步推进,有效练习,强化训练,构建体系,培养思维,提升能力。尤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更是做到了擒贼先擒王,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整个课堂的安排思路围绕高考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们都深有体会的是以上这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尤其对这个步入讲台不久的娃娃老师,真不容易!教学风格犹如其人,厚重、稳健、朴实无华! 3、从具体实施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人的认知规律,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爱好需求。注重体系的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地图语言这一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到解答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给出结论,而是通过筛选海量的信息后有计划的分布设置,后让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图文互换、图图互换、以图示文、以文释图,胸有成图。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也符合地理高考无图不成题的特点。 课堂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勇于探索,乐于实践,打破了原有教材的框架体系,避免知识在低层次上的重复而产生得视觉、听觉疲劳,将相互联系的知识重新整和,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总结出具有共性的规律和特征,并运用规律解决具体问题。过渡自然,讲解和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较高。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看 老师的讲解和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补充:能较为熟练适时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为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知识内容。同时也不忘把本部分重点的知识系统罗列在黑板上。 第五方面、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 板书设计合理,依纲扣本,言简意赅,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语言生动形象,准确清楚。 不过美玉总有瑕,不完美才是最真的美。仔细来看,xx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在试题的选择方面,虽然多选择了历年的一些经典高考试题,但缺乏自己的原创题,缺乏乡土地理、热点地理、时事地理。尽管我们自己出的题在能力尺度把握不是很准,但结合了基于地域特色和时事特点等的试题也许会更加符合自己的学生实际,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做到学以致用。我认为毕竟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乡土是教学的切入点。 2、部分知识点未完全讲透,且多数仅仅只需要那么最后一头,丰硕的果实就完美的呈现在眼前了,如高原气候的特点等。 3、要注意合理分配时间,各知识需要的时间要提前预设,做好预算、要优化设计,要过日子。 4、要多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等。 5、一轮复习切勿贪多,要点点入地,步步为营,讲求实效,注重落实。 总之,xx老师这节课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符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总体目标要求即以考纲为指导,以教材为核心、以夯实基础为目的,以完善体系为要义,以提升能力为追求。虽然存在一些值得商讨的问题,但并不能影响到它的示范性的根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阶段总结与反思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代表地理组对前一段我们的一些做法及下一阶段的复习策略给大家简单汇报一下。自暑假以来具体做法有: 1、集体讨论并制定完善详实的教学计划; 2、充分利用集体备课,随时随地教研,发挥各自的智慧,组内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中重难点的把握,并依据学情制定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主动互听互学,知无不言,互相取长补短。 3、在试卷讲评课时,严格做到教师精讲,发挥学生主动性,小组合作,相互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个性问题,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以此提升课堂效果。 4、对于年级组提供的资料,我们会分配给每一位老师,进行精选习题,通过练习查缺补漏,把握动态信息。 5、充分利用平时的练习、半月考、联考训练学生规范答题能力和学科素养能力; 6、积极培优补差,利用晚自习、课间等时间找学生谈话,了解心里状态,解决知识上的盲点,努力提升文综水平。 通过本次的“江淮十校”联考,也发现出一些问题: 选择题部分提取图文有效信息及分析问题能力不足,综合题答题能力还有待提高,要常抓不懈,语言表达不准确,组织无逻辑,较混乱,口语化太重,专业性不强。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三个人讨论了下一阶段复习策略: 1、继续强化基础知识的复习,复习时要扎扎实实不能求快,要做到全面细致,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精准。 2、认真备课,注重课堂设计,巧妙突破重点难点,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3、避免“满堂灌”,教学中,切勿讲多,每节课的知识涵盖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讲求实效,注重落实,或讨论或限时练或到黑板板演,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认真做好反思工作,反思每节课的得失,汲取经验教训。 4、精选习题。除了年级组下发的资料以外,我们也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好的习题,做到精选精讲精练,尽量做到重点知识重复练习,通过练习查缺补漏,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5、每次大考后,都要认真做好成绩及试卷的分析,从自身和学生方面反思每一次考试成绩的缘由,了解学生学习的心态、方法和学习状况,并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从而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考后及时与临界生谈话,或鼓励或表扬或找策略,力求下次取得更好的进步。 6、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从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宗旨看,“能力立意”重在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重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思考全面,在答题上,训练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技能、答题的思路和方法、语言的规范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并提升的地方,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达到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指导我们地理组不断进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高考的考生们,第一轮总复习已经开始了!地理一轮复习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北京绿色奥运、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地理高三复习的七种方法 一、回忆式自我检测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六、疑难知识点摘录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七、配套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高三地理的五种题型 1、区位条件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评价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判断影响区位布局的主导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评价地理事物的区位条件。 2、分布规律应用型解答题 题型:利用太阳辐射分布推导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运用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分析地理现象、利用洋流分布规律解释地理问题、结合版块分布解释地理问题。 3、区域综合分析型解答题 题型:以区域为载体考查地球的基础知识、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地理分布规律、通过区域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对比两地区域特征的异同、分析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基本技能型解答题 题型: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地图基本要素、以图表为载体考查统计和计算、设计研究性情境考查实践技能。 5、与现实问题综合的解答题 题型:提供新材料考查循环经济、创设新情境考查人口城市化、探讨区域环境以及整治措施、考查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结合当地热点问题考查,例如北京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第三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评课稿
第四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教学反思
第五篇: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