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时间:2019-05-15 02:3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一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常常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能自觉地投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富仁先生说:“我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说可以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实际,想出更多的金点子,运用更多的课堂教学手段,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种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兴趣决定阅读效果,这是不争的事实。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优秀传统,我们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间都还给学生而放弃这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然仅这一点激趣还远远不够,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如教师需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语言亲切精练幽默,并适当辅之形体语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学生,经常性地让学生品尝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总之,教师要能调控课堂节奏和情绪,力求让学生在亢奋状态下完成阅读任务。

二是要培养学生个性阅读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心如枯井,冷漠无情,只知生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传达”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烦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动情,老师必须先动情。

在课堂中,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郎士;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时,师生之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的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式来实现。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情色彩,并逐渐受其熏陶和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读者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如学生学习《乡愁》时让学生谈谈离愁别绪,积累古诗文中离别的佳句;学习《春》时让学生回味春天,用语言和画面描绘春天等等。其次是重反复朗读,在读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大致了解,特别是精彩语段要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读出韵味。再次是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即使是学生的认识有偏颇之处,教师只能引导,不能轻易否认,不能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激情才不会破坏,学生的阅读素养才会不断提高。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请想想“我”热衷看戏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什么?问题一出来,答案可谓层出不穷,有的说是热衷自由,有的说是追求刺激,有的说是赏夜景,有的说是看热闹„„我对这些答案给了肯定、给了鼓励、也给了引导,最后明确看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看戏的那一份轻松、那一份自由、那一份友爱、那一份美丽。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得到了尊重、得到了认同、得到了提高。

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下苦工,下慢功,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的成败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养成喜欢看书、看报的习惯;养成阅读时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的习惯;养成使用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养成勤提问的习惯;养成勤于动手,圈划摘抄的习惯,养成讲求阅读速度与效果的习惯,等等。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师生双方长期有意识的努力。

另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包括朗读和吟诵的能力默读和速读的能力,精读和略读的能力。由于每种阅读都各有优缺点,例如朗读和吟诵可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深入体会,可提高对语言艺术的 欣赏能力却速读不够;而默读速读讲求速读,甚至可以“一目十行”,却又容易忽视字词的正确读音;精读可以细致入微地了解字词篇章的布局构思,却没有略读的面广,因此,如何在阅读的时候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也是师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一般说来,各种方法应交替使用,例如对名家散文、诗词以朗读吟诵为主,但对其中的精彩的描写,不妨反复朗读,不一而足。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做到多读书,更要让他们做到会读书。有些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甚至猎奇,这是十分有害的。应当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教会他们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速读和听读等方法。在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之后,就要帮他们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怎样进行阅读选择呢?

①结合志趣。志趣是学习的动力,而它有高尚与庸俗之分。古今中外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之所以成大器,几乎都和他们在青年时期就注意结合志趣进行正确的选择阅读以吸取知识有密切的关系。要注意的是志趣要高尚,还要处理好志趣与基础知识的关系,防止“偏食”造成发育不良。

②重视科普读物和新兴学科。人类知识称得上一日千里,突飞猛进,因此一个人只读课本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阅读中,注意选取反映最新科学成果的读物,包括科普书刊和优秀科幻小说,以不断开阔视野,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跟上时代日新月异的大发展。

③在选择阅读、积累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修养、意志品格的培养。因此,要选取有关培养高尚品格、顽强意志的二、培养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见《吕叔湘论语文教学》)笔者以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习惯:

1、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首先应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写了什么。教师可布置以下预习题进行引导:(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还刻画了哪些人 ?(2)故事情节怎样?(3)找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语句或段落,体会它们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这样有计划、有重点地布置预习题,能让学生熟悉、感知教材。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想当然,也不依赖别人。

3、积极发问的习惯。从心理学观点看,“问题即思维”,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思维。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因而是否善于就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检验学生阅读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捕捉信息的习惯。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快慢与多少。通常课文前有预习提示,课文后有配套习题,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重要信息,教师在教学时应很好地加以利用。如果能养成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的习惯,则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切实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让语文阅读课成为名副其实的读书课,应该指导学生好好地去读,美美地去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要以读代讲、以读代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阅读,在思考中发现、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乐趣中成长。例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读课文,质疑问难阶段,学贵有疑,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筛选问题,重点研读阶段,重在指导学生自能读懂课文,自能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整体回顾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领悟思想、升华感情、感情朗读课文。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充分地品味吟诵。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达到语言的内化、语感的培养、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各个阶段,都要以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情感为宗旨,总之,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里,多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给他们发现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倡在质疑中“标新立异”,发现自己独特的见解。

有人指出:教师的分析不是解剖刀而是X光。意思是不要用琐碎的分析和贴标签式的教学将课文肢解,问题的设计应有利于整体印象的形成,分析部分不离整体,整体感知要注意突出细节特征。

教师为了发挥学生自主性,常问学生:“你喜欢哪一段、哪一句或哪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这种问题一定要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朱自清《背影》一文的解读时所言,“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

阅读教学一定要体现年龄段的特点,一定要因文而异,一定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摒弃形形色色的“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做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重点引导探究、发现,逐渐掌握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是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

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可以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就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深或拓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高效的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方法,逐渐学会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教学《春》时,我们就组织了有关“春”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等,经过取舍加工,编成小报,举办语文综合性学习“走进春的世界”。(2)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春天,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细细的春雨,或放飞多彩的风筝,嬉戏河里活泼的游鱼,亲吻那柔柔的小草;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作文、或吟诗、或绘画、或谱歌。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春”的体验,丰富了“春”的语言,增长了才干。

四是要关注学生语言探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不断的提高。

五是要关注学生写作积累。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就是入于文中,出于文外。入于文中,就是诵读、体验、感悟、联想、想象、思考;通过阅读,开阔视野,丰富感情,陶冶情操。出于文外,就是积累、使用、模仿;通过阅读,积累语言,学习写作经验,借鉴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学习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借鉴课文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人的文章的专题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入于文中得其神,出于文中得其形,读文内外结合,方有收获。

阅读教学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我在这里仅仅是就当前最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谈了一点肤浅的认识,目的是抛砖引玉,我坚信:有你我他的共同参与,活化新知,尊重传统,我们一定会迎来阅读教学的艳阳天。

第二篇: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

秦勇 发布时间: 2010-8-2 13:35:23 新课改工作已经进入第二个年头,作为第一批感受新课改精神的青年教师,接触新课改也已经整整一年了。在过去一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迷茫与困惑。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在一年多稚嫩又艰难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了太多的感悟和体验,尤其是学校举行了导学法授课大赛后,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课改的确势在必行。尤其是陈旧的完全以教师为主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设计。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和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不断地要求教师能展示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生动课堂。不置可否,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以下就对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谈一点看法:

一、对教学步骤的设计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要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例如,在对“区域农业发展”这一节可进行教学步骤设计时,我就按照我个人对课本的理解设定了大致的顺序: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特点和生产特点→东北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把我对课本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而学胜最先接触的是课本,很难理解我把课本上的次序完全打乱,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通过反思以及对学生现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我把教学顺序作了改动,但并不确定下来,而是又精心准备了导学稿。让学生先自学导学稿上的内容,从而有了对课本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授课时我根据学生对导学稿的理解适时调整教学次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能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记忆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定,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的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设计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去探知。另有学生说:老师,我们觉得我们学校布局也不合理,在新郑市中心太闹了。学校应该要求宁静的环境,而且我们学校周边有网吧、游戏机房等。我们有些学生自控差,中午不吃饭就溜到网吧、游戏机房玩。而附近的新郑一中分校、二中分校等几所学校设计合理:既离城镇不远交通便利,又不是闹市区,环境幽静„„”。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第三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怀化市溆浦县新田乡学校

陈虹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将农村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成了近几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的闭塞,加上农村初中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更有甚者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不清楚,大多学生呈现: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长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如今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如一阵春风,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坚冰打破,千帆竞发,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但热闹语文课堂的背后我们也不容忽视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否则阅读课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发挥不了它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阅读课教学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就要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探究发现、自主学习。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活跃语文课堂,激发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观器官,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融情入景,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其次课堂巧设问题,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兴趣。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积极性就能立即调动起来,思维的大门打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提高了。第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成语接龙、名句欣赏、佳作欣赏、即兴发言、故事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口头作文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自编课本剧与小品表演、诗文朗诵比赛、习作比赛等这些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重视基础积累。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从古至今,语言文字的积累是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没有必要的积累谈深层次的阅读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重视学生字词句的理解与积累,重视精彩语段和名篇的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可以采用教师进课堂前让学生齐读或齐背古诗词,每周一篇。内容是附录中的古诗词及师生推荐的优秀诗作。也可以在黑板上设立名人名言专栏,由学生根据学号轮流上来写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把他们推荐给大家。让名人的深邃思想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做好摘记。广泛阅读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主要在课后落实。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老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在读物的选择、阅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作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并做好抽查督促工作。总之,要造就语文这座金字塔,大脑中总是要积累一些语言文字的。

三是重视课文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培养语文阅读能力。朗读有多种方式,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齐读、小组读、学生个别读,朗读比赛,学生读出个别感悟。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学诗歌时,我就经常采用朗读法,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歌内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感情,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我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技艺指导,尤其是重音的处理,让学生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是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人之初,性本善。初中学生心理生理未完全成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这个时期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利用描写祖国优美山川和叙述祖国悠久文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保卫祖国之心。可利用课本中描写亲情和友情的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并珍惜亲情和友情。可利用影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培养他们或喜或悲,或爱或憎的情感。利用“名人”的经历,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勇于探索,勤奋学习,超越自我等积极向上的情感。

五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生活中美是处处存在的,只不过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开启学生通过阅读去感受美、领悟美、体验美的眼睛,从而唤醒学生自己的个体审美注意,积累审美素质。学生在语文阅读时,必须充分调动听、视、触、嗅、味多种感官去品味文本创设的意境,才能体会感知到美之存在。例如朱自清的《春》如果不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全方位去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美的话,是不能感受到文中创设的春雨之宁静,春风之柔媚,春花之瑰丽,春草之嫩绿,更感受不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六是要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学生阅读文章一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二是习得写作经验。因此阅读教学时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作家的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写作训练。这一点人教版语文教材作了很多安排,但我认为还很不够,教师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新设计,当然这些训练一定要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作为课外训练,评价方式灵活多样,自评、互评、点评结合。

总之,阅读教学中只有注重激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基础积累,重视课文朗读,不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和学生的审美能力、写作能力,阅读教学才真正落在了实处。

第四篇:初中语文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体会

重的作用。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关健词:举足轻重 素质教育 兴趣 学习方法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与人文教学的统一是语文新课程的重中之重。本人在教学之余,认真学习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这本教师必读的书,本人也从中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一、课堂

课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战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师最终需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展示出来。改革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更新教育理念,要用新的观念来武装头脑,用新的、有效的、适用的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工作。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二、实施素质教育

在课程改革之后,课堂教学更加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从原有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去我们的传统教育,就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抹平了学生的个性。而之所以提倡素质教育,原因在于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素质,教学过程切忌整齐划

一、统一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次教学,努力把因材施教发挥到极致。而且,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产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位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时,要多予以鼓励、肯定,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三、深入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不仅仅要备教材,备教参,而且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要实施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多思考如何才能用简练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后,要及时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哪些缺点与不足,从中悟出道理,总结经验,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瓶地指导自己的工作,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四、人性教学

深人了解自己的学生,分析学生的学情,尤其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实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提问以及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学生,提出相关一些难易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基本都能回答上,从而体验一下成功的滋味。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以及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都要从层次性出发,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尤其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之能够积极主动地加以思考,并适时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最终能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能够触类旁通。所以,和以往的教师角色不同,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转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转变。也就是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是导,启发,帮助,指引学生学习,使学生乐学,会学,肯学。教师用自己的巧妙高效的工作开启学生心灵之门,帮助学生建构一生受用无穷的语文能力乃至生活工作的创造能力。

五、语言、文化相结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的学语文意识和能力。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了解祖国文化,尤其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

六、自我更新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自己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语文教学策略。在实施教学时,要不断发展对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自觉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通过对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从前的“重教”向重导”的方向转移。教学过程要着眼于”三培养”、”两提高”,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优秀的学习品质,培养积极的思维能

力;提高

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云南省永胜县梁官中学

第五篇: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发布日期:2011-11-10点击次数:702作者:正午镇中心学校 李红梅

【内容摘要】:作文不仅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衡量一个文化人的价值的重要标准。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文苑中,写作基础理论堪称琳琅满目,但语文教师仍然对作文教学感到困惑、棘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了针对性或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本人认为要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仿文”;激发兴趣;阅读练笔;作文评改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作文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起步早,基础较好;读写训练中,阅读训练的分量较重,时间多,范围广,写作训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数量上相对来说都较少,而且收效甚微。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任务还很艰巨。目前,我们虽然有一整套作文教材,但真正落实教材的要求尚有很大差距。其原因并非教材本身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与驾驭教材的能力问题。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老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思想状况、写作水平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如“初中生活形象设计”、“给心灵下场雪”、“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在我们现在的日常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重视作文的命题选择,表现在对学生作文的训练缺乏通盘考虑,作文布置往往兴之所至,信手拈来,题目陈旧,内容重复,致使学生了无兴趣,丝毫没有创作激情。其实作文题目命得怎样,集中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自身的素质水平,也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

1、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

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我曾经调查过许多学生还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还留恋于小学的快乐时光。根据这种情况,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题目《童年的梦》、《童年趣事》、《我上中学了》……学生对这些题目非常感兴趣,为以后的作文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于是我又出了这样的题目《我入团了!》、《绿色,你哪儿去了?》、《倾听桌椅之诉说》、《我尝到了苦头》、《难忘的课堂提问》等。命题既形象具体,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初三阶段,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例如《中学时代的我》、《成功很难吗?》、《小议理解》、《雪中情》……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又与学生心理的成长保持同步,比较有科学性。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愁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国青年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读者俱乐部》、《意林》、《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并经常给他们介绍、评价最新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传播新信息,并广泛开展“每日一读”,“文学晚餐”等活动,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如: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人民日报》一则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消息。报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表达了十一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今天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已具备承办条件,理想将会变成现实……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千千万万个企业、机关、学校、商店、乡村纷纷以各种形式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热爱和向往,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万人签名横幅,以及大量热情的来信、来电、捐款等纷至踏来。一位身患癌症的老教授,在弥留之际,专门嘱咐家人把著作稿费捐给奥申委,表达他强烈希望申办成功的遗愿。一位职工特意将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李申奥。一位盲人为申办奥运每月捐款,并要坚持捐到2008年。这些事例举不胜举,感人肺腑。可以说,在中国一个空前的奥林匹克热潮已经形成,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奥林匹克旗帜将覆盖在拥有十二亿人口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学生获得了令人激动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不少学生写出了作文:《万人签名盼奥运》、《一位盲人的期盼》、《普通的人,伟大的心》、《李申奥—特殊意义的名字》、《魂系奥运—弥留之际的爱国情》……可见获得了信息,有了素材,便不难成文。自然,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致赖少麟信》)因此,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

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等等。并且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完了以后全班进行交流,实现了更加充分共赏互评的效果。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1、师评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叶圣陶作文论(J)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参考:山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①、同桌互改互评。②、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四人小组组长执笔评改。③、两队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⑤、7-8人的小组再讨论修改初稿后,正稿由批改组长(各组中的最优秀的班干部担任)一人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总之,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应该是学生优秀的禀赋、主体意识的强化与写作规律的有效渗透的结晶。而作文教学又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今后,我们要勇于开拓,继续探索作文教学的新路子,为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地努力奋斗。

下载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的音乐教学理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在课改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明白了课程改革归根......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学校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不利于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 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悉心实践,力图摒弃旧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地理新课堂的探......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感言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感言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我切实感受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素质教育 的重要途径。为此,我积极进行探究性教学模式和......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做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我们来说要能充分的挖掘小学生的潜能意识,也就是要深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信息......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心得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学 校:农五师 姓 名: 学 科: 时 间: 电 话:学习心得83团一中 黄永 历史12011.5.2***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学习心得 时光飞梭,47天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