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国画教学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国画教学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教学模式长期的作用下,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教师、学生家长在评价作品时是与教师范画是否相近为标准,摹本都是教师创造出来或选择出来的东西,不必说,自然是成人化、模式化的内容,硬让儿童跨越几十年的年龄界线,去适应成人眼睛里的世界,孩子怎么可能接受?结果不外乎两种,好的结果是少数痴迷于美术的孩子“进去了”,成了“小大人” ;不好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美术太难学,索性与美术绝缘。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天生的美术表现潜能以及由此引导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故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特别是在国画教学中,要努力去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与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一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少,缺少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金鱼》一课,是让学生观看金鱼在水中的姿态,在分析金鱼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金鱼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内容多样化,学生热情高。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和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点,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
(三).引入故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齐百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深入生活,拓展学生表现画面。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并有相当数量的儿童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花瓶、田野的树等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如愉快的星期天、节日晚会等。
总之,小学生的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更为自由舒展,对绘画语言的应用及表达能力均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加强少儿对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也将会对儿童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三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画小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画小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画小学教学,教育教学, 林 競 约3880字
摘要本文试从中国画的传统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国画基础教育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国画本身的绘画特点做出初步探讨,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观点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画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年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国画是我国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积淀的产物,是我们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小学教学对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交流,提高全民素质,发展中国画艺术起到重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正从“应试”向“素质”转变,应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画的传统教学方式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学中,中国画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2.1 过于注重临摹,让绘画变成一种模式
在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习作的左(右)上角有一个呈直角扇形的红太阳,原本这是一种很美的画面构成,但由于一些教师的范图中反复地出现这样的构成,儿童多次临摹,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以至于无论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有的孩子一拿出纸张,就不假思索地画上这么一个小太阳。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画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注重临摹、灌输,无异于抹杀了儿童的天赋,让绘画变成一种模式。长此以往,也许艺术将会变得像1+1=2这般简单、无趣。
2.2 过于注重技法的传授,让绘画远离生活
艺术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一些深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教师只会详尽地讲解什么应该怎么画,第一笔落在哪里,如何用笔等等。他们把绘画的技法传授得十分细致,却忽略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比如:学生被教授用一条折线(像横卧的3)画海鸥,却不知道平常画的海鸥形象是在飞翔中从正面观察所得,而如果改变观察的角度,形象就将大不相同。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将绘画和生活联系起来,充其量只能算是技法的再现和已知形象的拼贴罢了。
2.3 以形似为评价标准,让绘画感受不到激情
注重临摹和技法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必然导致要求形似的评价标准,形成以像为美的误解,其后果就是学生习作僵化且千篇一律。而事实上“儿童完成作品的重要性比起他们制作这件作品的过程要逊色得多。”艺术教育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由此可见,片面重视知识、技能传授,以临摹为主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学。那么,如何能让中国画的小学教学既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又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呢? 3 适应新课程背景要求的中国画小学教学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中国画教学主要分布在“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这两个学习领域中。
3.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学习领域中国画教学的活动建议多次提到“趣味、兴趣”等字眼。对“趣味”的一再强调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多种尝试和实际动手操作以获得的对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笔墨趣味”、画
面构成趣味的一种深刻体验。
而其中关于这一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表达为:“是否对„„感兴趣”;“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能否主动„„”;“能否与同学合作”。这体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着自己处理问题,发展个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交流互助,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3.2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而不是简单地对某幅作品的观察评论,这就要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绘画与人文、生活相联系。《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明白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美才能真正在艺术领域中创造美。
(2)让中、西方绘画共同进入学生的视野。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孤立存在,中国画亦然。发扬中国画传统也绝不排斥西方文化。在欣赏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都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让中西方文化在课堂上产生碰撞。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的精髓,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3)让名家名作与学生作品齐聚一堂。新课程背景下的作品欣赏评述不仅仅局限于名家名作,还应当让学生欣赏评述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学生作品的欣赏不仅感觉更亲切,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人作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以便相互吸收借鉴。在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更直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从而使这一领域的活动更加细致地深入课堂。新课程背景下中国画小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探讨
小学阶段(7-13岁)的学生在身、心理上都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状况等方面因素,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1 中国画传统技法运用与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矛盾问题
绘画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新课程背景下适应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教学的前提。但中国画毕竟是一门有着浓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艺术,要学好中国画,对其技法运用及基本功的学习自是必不可少。要解决这一矛盾,使技法练习与教学的趣味性得以兼顾,最好的方式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兴趣推动学生实践,辅以教师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特殊的国画绘画工具本身对学生们来说就是新鲜、有趣的。因此,可以从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摆弄,任意作画。这种探索并不局限在绘画材料方面,还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学习重点进行独立尝试。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再适时辅以积极的引导,适当的讲解,及对某些技法的传授,这样必能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实现创造性表现与传统技法运用的统一。
(2)以作品的方式来练笔。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很多,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以技法讲解技法,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还会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如在《用彩墨画鸟》(人教版美术第8册,第7课)一课中,不同的鸟羽就适用不同的绘画技法:鸟腹部的羽毛用侧锋点染法;长长的尾羽用中锋勾画法„„单纯地教授技法效果不佳,但若将技法与作品中的形象结合,就使技法变得更简单、通俗、形象。学新的内容时,只要说:“我们可以将画鸟腹部羽毛的方法用在这里。”即便学生说不出“侧锋点染法”这样的抽象概念也必能在脑海中回忆出具体形象,从而轻松、有效地掌握中国画表现技法。
(3)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临摹是最好的启蒙导师。在小学生的中国画学习过程中,临摹作品的重要性也不容忽略。而儿童的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一旦学生通过临摹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法,只要再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加以适当的引导,辅以必要的帮助(绝非动手帮学生画),他们就有能力进行自己的小创作。在创作过程大胆表现的同时,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得
更加完善、熟练,让中国画传统技法运用与学生大胆自由表现之间实现完美统一。
4.2 中国画教学课时少,难度大带来的相关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三年级才正式开展中国画教学,课时较少,而其材料技法的特殊性更加大了教学难度。但儿童画对小学生们来说已有数年“画龄”了,无疑是他们更熟悉,掌握更充分的画种。如果在教学中能把这两个画种结合起来定会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1)可解决课时少造成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问题。在小学美术课程中,中国画教学往往以国画单元的形式出现,是阶段性的教学。如果我们只在国画单元才教授国画,又把它同其它画种相分离,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若能把中国画和占有很大比重的儿童画结合教学,以自然的过渡、衔接,保持小学美术教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就不难实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可解决由材料特殊性造成的作品表现问题。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是完全有能力进行创作的。但在有限的中国画课时中,学生们难以自如地运用国画绘画材料,这就使中国画创作面临着不小的困难。相反,他们在儿童画的创作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可引导学生以儿童画的创作经验结合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来完成中国画创作。(3)可解决自信心问题。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中国画材料的特殊性(画错了就很难更改)使许多学生在面对宣纸时不敢下笔,自信心更是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通过两个画种的结合,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笔墨来表现熟悉的儿童画造型。让学生在面对“似曾相识”中国画时,不至过于畏惧,胆怯。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尝试用钢笔或签字笔(同样具有不易更改的特性)画儿童画,在适应并掌握这一特性后,学习中国画时就更容易建立轻松自在的作画氛围,提高自信心。余论
中国画艺术是经由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升华而成的,中国画小学教学的问题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就找到解决之法、可行之道,这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研究、进一步地完善教学。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老庄子中心小学
张树红
今天听了张宏伟老师讲授的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收获很多。张老师心贴心的话语,恰当的举例,让人真切的体会到了教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
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上目标达到之后,知识的获得将是很自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转变观念,激发兴趣。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并巩固知识。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能是“授之以渔”,这远比教给其某一正确答案更有价值,而满足于对教材墨守成规的分析讲解,甚至直截了当告知学生结论,只是“授之以鱼”,“鱼”能充一时之饥,而“渔”能饱食终生。那么,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了呢?叶老早有精辟的论述:“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
四、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我们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五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数学教师更加注重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以期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这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笔者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数学教学的建议,希望对小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有效性
数学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高效、开放的课堂,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符合小学生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数学教师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于进行数学探究。因此,如何发挥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一、创设适合小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活泼开朗,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给他们提供自由发挥的时间,让他们既能收获到知识,又能得到快乐,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每个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学习需求。比如,讲《认识钟表》,教学重点是让小学生认识钟面的外部结构及会看整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在教学时我准备了多煤体课件和小闹钟等教学工具,运用猜谜的方式激趣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谁吗?请听这个谜语: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嘀哒提醒你,时间要珍惜。你们猜猜我是谁?”这时有的小学生会立即猜出来是钟表。我再继续播放录音:“真聪明,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里了解我,你们就会灵活、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成为时间的小主人。”听录音的目的是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我带领小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以提高他们的求知欲,之后组织小学生玩拨钟的游戏:联系生活实际拨出一个整时,试写出这个时刻,并在学习小组里介绍平时这个时间里自己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地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比如,讲《认识人民币》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懂得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我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我继续说:“是呀,钱的作用可真大,可以买食物,可以买玩具,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我让小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介绍。然后让小学生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然后向班级里的学生进行介绍。我还组织小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进行分类的。最后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数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需要小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数学的奥妙。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我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尝试,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并引导师生明确:两组对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和钝角。根据刚才的实验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让小学生举出实际例子,经过师生交流探讨,最终学生知道推拉门、放缩尺等都利用了平行四边形的原理。
四、运用多样性和针对性的课堂激励方式
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并且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课堂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学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经常用到的课堂激励方式有物质激励、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等。比如,对于数学成绩上升较快的后进生,数学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数学成绩保持稳定的优秀生,教师要给予语言激励,给他们提供探究的机会,促进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升。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改革的方向定义为: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倾听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抓住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我在日常工作中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而且目标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争取让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我们满怀希望地鼓励小学生,正确地呵护学生,把他们当成课堂评价的主体,才能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永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4).[2]宋贞霞.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