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一周的天气
一周的天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周天气情况有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学会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善于与人合作的积极情感,知道搞科学必须尊重事实。
3、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情况是非常艰苦的,但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学生:观察天气情况的记录表。
教师:各种统计表格的投影片或课件,天气预报的录像。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谈话:关于天气情况大家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记录了。你们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学生汇报,并展示记录表.给予学生充足的汇报时间。
讲述:象我们这样的记录,如果拿给别人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可能很麻烦.
谈话:怎样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呢?
学生:把我们的记录整理整理,画成表格或其他形式,将这个月的情况记录整理在一张纸上,别人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谈话:这个主意不错.你们认为该怎样整理呢?
【针对学生的记录,让学生自己发现记录表的杂乱,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主动提出整理资料的问题,便于学生在下面的活动中主动探索,有目的的进行活动。】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讨论整理方案。
1、讨论整理资料的方法。
提出问题:该如何整理我们的记录呢?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资料整理方法进行提示、指导,如可以将气温、风力、风向、降水、云量等进行分类,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创新性地解决处理问题。】
谈话:同学们来交流一下,你们制定了什么样的方案?如何利用你们的方案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学生交流。尽量让学生将他们所讨论的方案都讲出来,要引导学生重点讲清楚本组方案的使用方法及优点.便于学生比较、选择和使用。
小结:同学们的整理方案很丰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之间可以互相借鉴。我们在整理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我们整理风向时,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出示例子),整理降雨量、云量、风力等可以采取图表式(出示例子),等等。
(教师边讲边出示准备好的各种图表,以加深或规范学生的方案),例一:风向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风向 日期
西风
西北风
南风
„„
例二: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整理:
例三:降雨量可采取图表式整理: 教师提示,在制作图表时,一定要在表的上面或下方注明整理的时间和整理人,便于以后查找和使用。
2、学生整理资料。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展示整理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评价,教师恰当进行评价。
3、学生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数据分析。
小组为单元讨论分析数据。教师参与学生的分析。
学生交流分析数据后所获得的结论,尽量让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交流,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教师将学生整理的天气情况表有针对性的展示于黑板上。
【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一周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总结一周的天气情况。
小结:大家对一周的天气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讲解。你们发现一周的天气情况在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思考,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提问:谁愿意象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那样,把上一周的天气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总结汇报?
学生结合自制图表到讲台前进行交流。
小结:我们再看看本周天气预报是怎样的?
播放一周的天气情况录像。【模仿气象员进行天气预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恰当描述综合现象的能力。待学生描述之后再播放录像,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的分析进行自我评价。】
提问:我们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这样的整理有什么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
讲述:同学们说的对.整理前一段时间的天气资料,既帮助我们记录、分析本阶段的天气情况,又可以根据这些资料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帮助人们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所以,整理天气资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自由活动:
谈话:根据我们对天气的研究,我们能不能象科学家那样预测天气呢?(学生回答)要预测天气情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同一时期的天气记录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作出初步的猜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同学们就先来预测一下:下一周的天气情况会是怎样的?我校要在11月份举行冬季越野赛,希望同学们能预测出11月份的天气情况,通知学校做好准备。
学生预测,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尽量不否定学生的预测。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想象能力。】
活动评价,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1、认为哪个小组的整理资料的方法合理?为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的是哪些方面?不满意的有那些方面?
3、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四)拓展活动:
讲述:今天,我们只是将一周的天气情况做了一个统计。实际上同学们已经坚持观察记录了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希望同学们继续坚持,同时每个周或每个月做一次表格形式的统计,相信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六.教后记
教学参考资料
1、整理天气资料的方法
常用的统计整理方法有统计表和统计图两种。
统计表
统计表的填写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日平均气温:利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求平均值;
(2)日平均相对湿度:将一日三次观测到的数值求平均值;
(3)24小时变压:利用今日中午的气压与昨日中午的气压差表示,正数为升,负数为降;
(4)每月、季、年的降水量及降水日数;
(5)每月、季、年的晴、阴、多云日数;
(6)每月、季的平均气温;(7)每月、季各种风向出现的日数,及5级以下和5级以上出现的日数;
(8)每侯、旬、月季的气温、风力、降水量的极值(即最高、最底数值)及出现的日期。
此外,还可以向当地群众搜集看天气的经验和天气谚语,对照观测资料进行验证、选择和汇总,对于预测天气变化也是十分有用的。
统计图
学生容易学会又很有用处的统计图有:
(1)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图:用直角坐标绘制月或季的气温变化趋势图、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图、气压变化趋势图。数据可以用每日同一观测时间的,也可以用日平均值(气压不用日平均值)
(2)三曲线图:用直角坐标把相同时间内的温、压、湿三气象要素绘制在同一张变化趋势图上。横轴为时间,纵轴要有温、压、湿三种数值。
(3)相关点聚图:把关系密切的几种要素绘制成相关点聚图。例如在直角坐标图上,纵轴为日平均气温,横轴为日平均相对湿度。首先根据当天的观测记录,找到两个坐标的交点,如果次日有雨,在坐标交点处画“●”(还可以在圆点旁标上降雨量);如果次日无雨,则画“×”;如果当天是偏北风,次日不降雨,则画“ ”;一个月或一个季度以后分析图表上的符号,就可以得出降雨天气与气温、湿度之间的联系。对于预测天气的变化十分有用。同样,天气的其他方面也可以这样来绘制统计图。
2、什么是人体舒适度预报
人体舒适度预报也叫做体感温度预报,就是以“舒适指数”的形式对“舒适”进行数字化定义,用来反映不同的温度、湿度等气象环境下人体的舒适感觉。舒适指数一般分为“风寒指数”和“炎热指数”。
环境温度是影响人体热量平衡的主要因素。当气温小于15℃时,天气冷凉,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人体失热为主,失热的多少受风速和气温的综合影响,因此就以风寒指数来表示人体失热与风速、气温的关系。气温越低、风速越大,表示风寒指数越高,舒适度越差。当气温高于25℃且有太阳直接照射时,人体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以吸热为主,人体获得的热量的多少除受气温影响外,还与太阳辐射、空气湿度等因素关系密切。炎热指数反映的就是人体吸热与气温、湿度、太阳辐射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地区天气气候差异较大,因此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划分也有所不同。以上海地区为例,人体舒适度指数划分为十一级。一般而言,指数越低人体感觉冷不舒适;指数越高人体感觉热不舒适。其各级别指数与人体感觉大致如下表所示:
人体舒适度指数
人体感觉
一级 小于0 极冷,不舒适
二级 0-25 很冷,不舒适
三级 26-38 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四级 39-50 少部分人不舒适
五级 51-58 大部分人舒适
六级 59-70 舒适
七级 71-75 暖,大部分人舒适
八级 76-79 热,少部分人不舒适
九级 80-84 炎热,大部分人不舒适
十级 85-88 暑热,不舒适
十一级 大于等于89 酷热,很不舒适
3、如何识别卫星云图
在现代生活中,卫星云图己通过中央电视台走进千家万户,电视天气预报己成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但是,要您说说那五花八门的云图云状表示何等天气,能够说明白的恐怕不多。
卫星云图是气象卫星从高空拍摄、发回地面的地表黑白照片,卫星上装有不同的感光仪器,地面工作站便可接收不同的云图。目前我国接收的云图主要有红外云图、可见光云图及水汽图等。电视节目中通常使用的云图,就是红外云图通过计算机处理、编辑而成的假彩色动态图片,人们不仅能够纵览云飞,还可推知其发展变化,预知未来天气。
若地球表面为一片晴空区,卫星观测到的,是从地面发向太空的红外辐射信息,表现为黑灰色;黑色越深,表示地面辐射越强,天气越晴好。当某地上空有云雨覆盖,卫星观测到的,则是从云顶发向太空的红外辐射,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颜色越白,表示辐射越弱,气温越低,云系越厚越密实,降雨强度也就越大。晴空区与云雨区之间的过渡区,则为深灰、灰、浅灰色云系,表明有不同厚度的云而无明显降水。
人们从每天播放的卫星云图照片上,经常看到有形状各异的云系,气象学家称之为云图系统,其实是各种天气系统在云图照片上的表现形式。比如,人们一目了然的夏季台风,是一片呈螺旋性旋转的巨大云团,有人称之为大气“飞蝶”,它以每秒数十米的强风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又以每小时数十公里的运行速度向我国沿海袭来。正因有了卫星云图,在其生成之初就被人们发现,因此现代台风预报水平己显著提高。
夏季另一主要云图系统,就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大片黑灰色无云区,那就是夏季天气的主角--西太平洋高压。它经常是很不规则的扁圆形,横躺于台湾省以东洋面至我国中东部大陆。黑色越深、范围越广,表明其强度越大、气温越高,稳定控制的时间也越长,人们形象地称其为“黑洞”。夏季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热浪,多是它一手制造的“恶作剧”。
4、天气预报是怎样做出来的
我们在观看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时候,看着节目主持人三言两语就把未来两天的天气娓娓道出,显得轻松自如。其实,这短短几分钟的节目,凝聚了我国数万气象工作者、甚至包括全球气象工作者的劳动心血。
气象站观测的数据是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站越多,预报越准确。为此,全世界建立了成千上万个气象站,配置了各种天气雷达,并在太空布设了多颗气象卫星,组成全球大气监测网。这个监测网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同时进行观测,从地面到高空,从陆地到海洋,全方位、多层次地观测大气变化,并将观测数据迅速汇集到各国国家气象中心,然后转发世界各地。气象台的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得到天气图、数值预报图等产品,为预报员提供预报依据。
天气预报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天气学方法,就是将同一时刻同一层次的气象数据填绘在一张特制的图上,这张图称为天气图。经过对天气图上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分析,预报员就可以了解当前天气系统(如台风、锋等)的分布和结构,判断天气系统与具体天气(如雨、风、雾等)的联系及其未来演变情况,从而作出各地的天气预报。现在天气图的绘制和分析都由计算机来完成。另一种是数值预报方法,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作出的天气预报是靠计算机“算出来”的。由于大气的运动遵循一些已知的物理定律,根据这些定律,可以将大气运动状态写成一组偏微分方程,只要给出初值(大气的当前状况),就可以求解出方程组随时间变化的变量值,据此得到大气的未来状况。求解方程的过程极其复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处理大量的气象数据,即使最简化的大气方程也必须在高速计算机上进行运算。
无论是天气学方法,还是数值预报方法,或者是其他预报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预报结论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预报员对各种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这时,预报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积累的经验和相应的智慧就显得极其重要。因此,当天气情况比较复杂或者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预报专家们就要进行天气会商,甚至还与外地、外国的专家交换意见,在各抒己见、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比较可靠的预报意见。预报员作出预报后,及时发送给电视节目制作单位进行制作,这才有节目主持人“指点江山话风云”的那份潇洒和自信。
第二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一周的天气》教学设计
《一周的天气》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课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的第五个课题,是在学生学会观测及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对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观测与记录今天的天气情况的基础上,对一周的天气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数据的能力。
【操作说明】
(1)天气数据表为过程性设计,只在教会学生制数据表。
(2)一周天气统计表,先让学生展示后(用投影仪),给与一份完整表的出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加以修改,旨在全面清晰,形式可不拘泥于一种。
【教学目标】
1、在对一周天气情况的数据整理与分析中获得分析、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常识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数据。
2、在汇总及分析一周天气情况数据的过程中,体现合作与交流,体验到科学探究应尊重证据。
3、知道长期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非常有利。
【教学环节】
(一)课前:
1、谈话:关于天气情况大家已经做了一周的记录了。你们记录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你们是怎样记录的?
2、学生汇报展示,并展示记录表.给予学生充足的汇报时间。
3、讲述:像我们这样的记录,如果拿给别人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把我们的记录整理整理,画成表格或其他形式,将一周的情况记录整理在一张纸上,别人看起来就方便多了)
(二)展示导入:
把学生做的各式各样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同时提出问题。
(三)探究活动
1、讨论整理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的方法,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资料整理方法进行提示、指导,如可以将气温、风力、风向、降水、云量等进行分类,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方法进行整理。
2、学生整理资料
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此处利用信息技术整理表格),整理气温可以采取曲线图的形式(此处PPt处理曲线),3、学生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让学生自己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获得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并从中获得一周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究的能力。)
(三)总结:
根据自己的数据总结一周来的天气状况
(四)活动:
模仿气象员,把一周的天气情况向大家做汇报。
视频:天气预报
(五)拓展
继续观察天气状况,做好观察记录或是写成观察日记。
第三篇:《一周的天气》教学反思
一周的天气这节课是学生首次进行自主收集信息,并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结论。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以下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天气信息的收集的欠缺。学生的在信息的收集方面方面上还是不能够让人满意。部分学生做了这项信息收集工作,而且做了的学生还是临时查阅的天气预报的。同时班级中有很大的一部分的同学没有做这项工作,虽然老师已经提前一周多布置了此项任务,但是学生的没有积极的去做。从这件事看,学生的长时期探究,观察的习惯没有。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重视。首先激发学生兴趣,比如用名人的事迹,其次强调任务的总要性。
2.学生处理信息方法手段需要强调。在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处理时候,如果运用多媒体就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我想这一点应该注意,能够使学生真正的看到,体会到。
3.学生需要的一些曲线表格是否印一些,我在踌躇。因为少,似乎不值得去印。
第四篇: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天气》教案
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 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观看《天气预报》,继续了解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2、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 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 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 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
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 能会比较现实。
7、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8、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
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9、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10、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1、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小组合作制作《天气日历》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小组合作测量气温,完成《气温柱状图》
4、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 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回家继续用自制风向标和风旗测量,并记录。
5、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6、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背诵科学概念
3、分小组合作观测和记录当地的云量和云的类型。
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2、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3、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作业
1、完成《科学作业本》
2、复习本单元科学概念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天气复习资料
①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班级姓名背出签字
1.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叫天气。人们通常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 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2.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在我们制作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 云量 和 降水情况、日期 和 时间、风速和 风向 等。
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 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平行。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2点温度最高。在我们家乡的秋冬季节,气温一般是早上低,中午高,傍晚低。
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 风向和风速 来描述。风向是指 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 八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 无风、微风、大风 来划分风速。
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 雨量器 来测量。雨量器可以找一个 直筒透明杯子 来制作。(24小时内的降水量:小于10毫米的是小雨;10~24.9毫米是中雨;25~49.9毫米是大雨;50~99.9毫米是暴雨;100~249.9毫米是大暴雨;大于等于250毫米是特大暴雨)
6.天空中漂浮着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 小水滴或冰晶 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 雾。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 晴天、多云和阴天;我们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四分之一,就是 晴天 ;如果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就是 多云 ;如果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 阴天。
7.云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根据云高度和形状可以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 的,层云变厚,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也称为雨层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 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也能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天气。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只在温度非常低的高空形成,由微小的冰晶 组成的。
8.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和方法有 看天气预报、看云、看植物现象 和看动物现象等, 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
9.风速口诀:零级烟柱直冲天,一级青烟随风偏,二级轻风吹脸面,三级叶动红旗展,四级枝摇飞纸片,五级带叶小树摇,六级举伞步行难,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十二级,陆上很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