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音乐第三单元中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简介:
本课主要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世界。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之后,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二)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三维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引他们在欣赏中听、唱、思、议、记、看,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在欣赏中训练学生的形象艺术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启发学生通过音乐欣赏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达到艺术熏陶与塑造人的目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营造音乐气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创设情境,使学生欣赏音乐达到“身临其境”之感,逐渐熟悉乐曲及主题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古代名曲的欣赏,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悠久传统,培养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从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进民族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弘扬优秀音乐文化的意义。
教具:为了更好的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来辅助教学。
(三)分析学情:
我就本节课特点分析一下本课的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虽处在生长发育期,但心理仍未成熟,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我的课堂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尽量避免对乐曲进行单一的知识性讲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收集材料、讨论、等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二)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三)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我选用了一些符合本曲意境的几幅江南夜景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及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我认为学生可用
1.讨论法(可以更好的激起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简要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此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分析法
3.想象法等来学习理解本篇课程。
四、说教学程序
(一)音乐知识点复习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问题设置】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民族管弦乐队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二)新授内容
1.作品介绍
2.初听乐曲——视频欣赏
【问题设置】欣赏乐曲,展开联想,描述你联想到的画面于大家分享。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情绪及意境。带着问题欣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还能提高他们想象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有个性的联想可以与众不同,只要你确定是根据音乐想象的,就是正确的。往往音乐是中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再说,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后人给他取的名。
3.哼唱“主题”
【问题设置】师:同学们在哼唱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在某些乐句的结尾和下一小节开头的音是一样的呢? 4.音乐知识讲解 A.“鱼咬尾”
(1)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画笔功能,在乐谱当中明确的勾画出“鱼咬尾”的部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点。
(2)运用电子白板的浏览器功能,搜索名词解释“鱼咬尾” B.“换头合尾”
(1)举例讲解
(2)回归乐谱学生自主学习
(3)教师概括
5.复听乐曲
【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聆听乐曲的同时把你此时所思所想用其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古代诗歌、山水画、简笔画或是即兴的诗作等等。6.课堂反馈
(1)学生分享自己所联想到的中国古代诗词
【课件演示】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配乐诗朗诵。(2)运用实物展台展示个别学生的绘画作品(3)请一位学生在电子白板画布作画
【熟悉主题】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再次播放乐曲主题部分,不断重复,达到“听赏”记忆的目的。
【设计意图】拓展探究,创作升华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到学生的创作过程中,启发和指导学生的创作。学生自主创作结束后,挑选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请学生阐述创作思路,之后进行评价。
(三)升华
分别欣赏钢琴独奏和琵琶与交响乐团合奏版本的《春江花月夜》 【问题设置】聆听不同形式的《春江花月夜》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欣赏、哼唱和创作等环节,了解到乐曲通过变奏,不仅描绘了“傍晚”、“小舟”、“箫鼓”等江上秀丽的晚景,表现微波荡漾、温馨恬静的春江景色,借景抒情,激起人们对祖国山河无限赞美的深厚情感。还使我们领略了中华民族管弦乐曲的神韵,充分展示了我们民族器乐的魅力,使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乐器在世界之林中永远是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成出新,发扬光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课
题
春江花月夜
一、教学设计(思想及创意)
诗歌艺术是人类精神寄托、心灵安顿的方式之一,但是,选择这样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并非人人皆愿人人皆能,它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更需要情趣与心境。诗歌学习,不重研究,而重欣赏,也就是尽力引导学生去领悟与体验。因此,本课注重的不是知识与理论的讲解,而是阅读欣赏,是艺术感觉的激发与诗心的培养。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仅作为一种尝试与努力,以期达到日后的飞跃与升华。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此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为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示例。
2、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②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调动学生以往的审美经验(包括阅读积累与生活体验),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教学重点
一首诗写完时,是作者的终点,读者的起点,意境的创造是由读者最后完成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才能体味诗歌的意境。
4、教学难点
读者置身诗境,体会作者之心,并调动自身体验,重新组合出自己的意中之境,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这种体会与重组,是一种再创造,对读者来说,诗歌的魅力正在于这种开放性,在于这种再创造的诱惑。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之前的诗歌学习,已初步积累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懂得从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内容、情感抒发、表现手法等方面品读诗歌。
四、教学方法设计
诵读品味,联想想象,通过小写作练习的方式进一步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以提问形式进行,教师补充说明)
张若虚,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2、隙中窥月(侧重整体感知及体会景物美)① 教师缓缓领读,学生齐诵;
② 请学生谈谈初读此诗的整体感受;
③ 通过意象把握,体会诗歌前八句所营造的意境。
3、庭中望月(侧重体味哲理及情感,重点拨,不必逐句讲解)
4、台上玩月(侧重个性化解读,胸臆自抒)这首诗受到诗论家的高度赞扬: 钟惺《唐诗归》:“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 江曾培《文艺鉴赏大成》:“全诗以月、水为经纬,以春为质地,以花为图案,以夜为底色,织就了一幅光彩斑斓的春江月照图。” ① 自抒胸臆,记下你对诗歌的点滴理解;
② 驰骋想象,在春、江、花、月、夜中选取一个或多个意象,自由发挥,写一则文字。
5、课后作业(对比阅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另收五首乐府旧题《春江花月夜》,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请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情感的抒发等方面将张若虚的诗与以上五首进行比较。《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杨广)
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诸葛颖)
林花发岸口,气色动江新。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
交甫怜瑶佩,仙妃难重期。沈沈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初逢花上月,言是弄珠时。(张子容)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的音乐形象比较鲜明,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乐曲通过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了江南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全曲结构较严密,采用自由变奏的方法使主题循环展衍,尽管主题旋律有多种变化,长短不一,新的音乐因素层出不穷,但每个乐段都落在相似的曲调上。这样既有变化对比又有重复统一,因此段落非常分明。全曲由“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水云深际”“渔歌唱晚”“回澜拾岸”“欸乃归舟”和“尾声”八个乐段组成。它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一首词情婉恰的唯美抒情诗章。在舒缓明快的旋律中,把我们带入春天夜晚那个静谧甜美天地。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的所有环节设置都需要围绕学生来展开,所以课堂的顺利展开是建立在对学生心理生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下面我将对学情进行详细的阐述。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积累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有分析简单乐曲的基本能力,可以用自然带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缺乏对音乐名家名曲的积累,缺少对音乐体裁整体的概括和深入了解,音乐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对音乐中不同的主题发展手法还需要加强引导和深入探究,因此,我将采用体验教学法和游戏互动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1、通过充分的聆听歌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兴趣。
2、通过聆听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歌曲的情绪,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用自然的、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主题片段,理解并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
在熟练掌握教材及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应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表现力的,婉转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体会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歌曲的.同尾换头的音乐创作手法并能够进行创编。
三、说教法
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特点,清晰有效率的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使学生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律动教学法:课堂的导入环节我采用律动导入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春江花月夜》中主题旋律典型的节奏做出合适的身体动作,对应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律动教学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和表现音乐。
2.创作教学法: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基于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音乐发展手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歌曲中音乐情绪形象的分析学习,即兴运用“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音乐片段创作。这种即兴创编的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音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的媒介,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对这节课教法的制定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方向掌握,这节课我采用音乐体验学习法和自主创编法这两种学法。
学生通过多媒体和钢琴两种音乐教具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进行完整充分的体验聆听,这种充分体验的学习法,对学生思考总结歌曲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紧扣欣赏课的音乐课型。学生对这部作品的演唱情绪和音乐画面有了清楚的了解和学习之后,引导学生用这首作品中的主要创作手法“同尾换头”进行即兴创编,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这种音乐发张手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学习,这节课我将从激趣导入、讲授新课、音乐活动和课堂小结四个部分进行讲授。
(一)激趣导入
我采用奥尔夫声势律动的方法进行导入,对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主题音乐的难点通过拍手、拍腿、捻指和跺脚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节奏进行模仿,提前感受歌曲的节奏律动,可以通过提高速度的方式,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歌曲的典型节奏,由此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我将从三个环节进行讲授:初听歌曲、深入了解、整体感受。
首先,初听歌曲:在多媒体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提前对学生提出问题,欣赏《春江花月夜》后,这部作品给你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第二次听歌曲我采用通过钢琴演奏范唱的方式示范歌曲前三个乐段,学生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歌曲的旋律特点,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同尾换头的音乐发展手法。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积极的表扬,使学生对接下来歌曲深入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其次,音乐深入学习,在学唱歌曲主题旋律之前我会引导学生用“MI”做音阶式的发声练习,八年级处于变声器,需要有保护嗓音的意识,唱歌前做这样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识谱的能力,对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音乐符号和简单的提示能够做出恰当的反应。接下来会引导学生跟着钢琴对歌曲的主题旋律片段进行视唱,并引导学生用婉转圆润的声音进行演唱,帮助学生对歌曲有亲身直接的体验。随后通过多媒体对歌曲第一段再次进行欣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乐器效果进行欣赏。由于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由八个乐段组成,深入了解最后一个环节我选择第五乐段《渔歌唱晚》引导学生对音乐画面作进一步的赏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最后,整体感受:八年级音乐课堂的学习,音乐知识的拓展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去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发展做完整了解,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面,我在最后会将《春江花月夜》的发展历史知识传达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探索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活动:
《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创作手法是“同尾换头”,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这一教学环节将保留歌曲的旋律特点和音乐情绪,运用“同尾换头”的创作手法即兴编创音乐片段,并通过小组合作、配合和自主创编等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和即兴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我在学生们的评价上加以补充,并且鼓励他们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演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这个环节我将采用学生主动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这节课得知识点和自己学习的收获心得进行总结说明,最后我会在其基础上进行补充阐述。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重点突出。
春江花月夜
同头换尾创作手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春江花月夜》,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说这篇文章,依次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延伸等七个方面来说。
一、我们来看教材
《大学语文》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旨在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学生的精神支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具有高尚情操、完美人格、丰富知识、学有所长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春江花月夜》是文学欣赏里很重要的一首诗歌,它选自上篇的第二单元,生命之悟单元,是唐初张若虚写的一首著名的诗歌,它融美景、美理、美情与一体,让我们不但欣赏到美景,感觉人世间的真情,而且还能引起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进行深思。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且通过这首诗的欣赏,我们会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二、学情分析:
高职一年级的学生,欣赏诗歌基本上只是从感性上来欣赏,还停留在高中时候的学习方法,习惯于听老师讲,所以要改变他们原有的固有的模式,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的意识。让他们欣赏诗歌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
三、目标分析:
主要完成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诗的欣赏讲解,掌握欣赏诗歌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这也是教学中的重点。
能力目标:训练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说出诗歌的美妙之处,锻炼同学们领悟诗歌韵味的能力、朗读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情感目标:通过本诗的讲解,培养同学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热爱大自然,热爱全人类;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情感。
四、教法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韵律优美的'诗歌,它带有一点淡淡哀愁的离别愁绪。这种离愁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情调,象轻梦飘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板块,
即“听读?朗读?品赏?迁移”。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欣赏法、发现法、情境法、讨论质疑法。
诵读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音乐美。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本诗的美景,美理,美情。
情境法:再现诗歌的情境,走进诗歌的意境。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方说此诗中月亮的变化,此诗月亮与其它诗歌的月亮有何异同。
讨论质疑法:就一些评论和问题进行讨论和质疑,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学法分析:
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板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
1、自主学习法。自己诵读,自己欣赏本文,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
2、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六、教学过程:
将用两个课时来完成这首诗歌的教学任务。
1、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听):先欣赏民族音乐《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再听配乐诗朗诵《春江花月夜》,旨在营造一种优美的气氛。
2、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读与品):让同学们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及原因,并感受本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
3、欣赏此诗(让同学们品与说):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怎么来欣赏诗歌和怎么样走进诗歌的意境,然后根据同学们刚才整体的感知来谈每一部分的内容与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评与深化。旨在从独立学习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4、讨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说)。针对前人对此诗的相反的评价,我们来讨论,并适当的设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问题来引起同学们的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呈发散型,拓宽他们的思路。
(问题①:有人说这首诗哀而不伤,艳而不糜。怎麽理解这句话。
问题②:本诗写的明明是离别相思之苦,为什么还说是情美?)
5、板书设计:(见说课课件)
七、教学延伸:
1、本文最重要的意象是“月”,我们学过哪些关于“月”的文章和诗歌,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并说明一下“月”这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想想为什么中国文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月亮。还有“江水”和“落花”这俩个意象,有哪些含义。教学延伸旨在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综合欣赏,发现它们中的相似点。提高同学们的欣赏水平。
2、欣赏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并谈谈《望月怀远》与《春江花月夜》有何异同。旨在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怎么样来欣赏诗歌。并让他们找出异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欣赏水平。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3
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说学情
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时我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说教学目标(根据前面的分析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主要就是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本课也不例外,要求学生随着诗篇的进度,循着月光的扩散,展开丰富、奇妙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同时还要细细品味画境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觉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因此设置以下重点和难点:
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这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情境是个很好的引子,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深刻体验情感、闪现思维火花、发现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体会、激发创新思想,实现主体性的角色本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依据以上分析,预设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为:
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
说课前准备
本诗意蕴丰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算是长诗了,学生必须要课前预习才能一节课完成教学计划,根据教师的预设问题学生预习,学生能在上课前初步读懂诗歌。
预习任务:了解作者,初读诗歌,根据注释疏通诗歌了解大意,阅读课文后面的赏析示例,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
初步感受写了何景?蕴含了何理?抒发了何情?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2分钟)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学生回忆有关“月”的明诗,教师投引收集的名句。学生品味诗句,思考这些诗句通过写月表达什么情怀。学生基本能答出是思乡、相思之情。教师因势利导,导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从古诗切入,引出月这一诗歌意象,创设情境,自然亲切。向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投影展示问题) (学生自主探究,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1、一读 播放朗诵。(播放,展示图片和配乐)
学生倾听范读,体会感情和节奏。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春、江、花、夜都只是作为月的陪衬。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挚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作者简介(教材注释①)
知人论世,主要是了解作者生活在盛唐时期,从而深刻感受诗歌的感情旋律,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孤篇压倒全唐”
“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问题的.设置主要涉及对诗作内容的理解。教师预设的问题具有连贯性:
问题1的“月”意象是本诗的主要意象,一切夜景正是因为有了月才能看得见;
问题2主要是明确本诗中月的几种变化状态,景物也在月的变化后发生变化;
问题3是月景变化后作者的感情也随之变化。
由“月”的导入直接进入本诗主要意象更有思路上的连贯性,文本解读是基本的,学生自主解读、自主把握,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为后面的赏析作基础。
三、合作探究:(22分钟)
二读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进一步感受诗歌内容和感情旋律,因声求气,涵咏诗韵。学生在录音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学生自主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学生自主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利于学生的学习经验积累。同时符合新课程理念。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共九韵,每韵构成一个小的段落。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深刻感受和创造性地体味诗歌意境,分九组探究“春江花月夜”风景图,用散文般的笔触,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更好的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成果展示:
1、学生自主思考,把诗歌内容用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
2、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遴选出比较优秀的篇章。
3、教师主持,请每小组的代表朗读优秀的改写片段。
4、提示学生从片段中领悟蕴含的哲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5、教师总结归纳,收集学生的思维成果。
此环节要求学生置身诗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谈美在哪里(注意语言的优美性),学生可能只描绘画面内容,此时我将引导学生缘景明情,体会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还可提醒学生从语言、表现手法、结构等角度赏析诗歌。赏析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赏析,调动学生积极体验和感受诗歌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情感。想象和联想是赏析诗词的一种方法。学生描述有助于其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我提供下面赏析示例,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学会鉴赏方法,形成鉴赏能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诗一开头先点出题目中春、江、月三字,但诗人的视野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就已把大海包括进来了。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告诉我们那一轮明月乃是伴随着海潮一同生长的。诗人在这里不用升起的“升”字,而用生长的“生”字,一字之别,另有一番意味。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习见的景色,比较平淡。“明月共潮生”,就渗入诗人主观的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像一对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这个“生”字使整个诗句变活了。三四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水波溢满的样子。江海相通,春潮涣涣,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5分钟)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这个环节是对全诗内容的整理,利于学生对诗作的整体把握。理解了情景理的融合,也就理解了本诗的精髓。经过前面的学习,我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来完成这个难点。)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五、拓展练习:(1分钟)(作业)(学生课后自主完成。教师检查)
①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②背诵全诗。
(拓展鉴赏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积累鉴赏方法。)
六、三读 师生共同诵读 (3分钟)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诵读全诗,在含蓄、隽永的美妙旋律中结束这节课(仅仅一节课,不一定能领略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之作的意蕴。师生共同诵读,加强理解。在诵读声中结束本课,令人回味。)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唐 张若虚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完美融合
相思愁情(情)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4
本次说课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延伸拓展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
1.课程定位。本文选自孙昕光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高教出版社,20xx年5月第二版)诗歌单元第5篇课文,这是本期的第三次课,授课对象是应用英语高职新生,《大学语文》是其公共必修课,总课时为64课时。
2.课程地位与作用。应用英语专业是培养了解英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新闻出版、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学好翻译、西方文学等专业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内容定位。这个单元是学习诗词,本单元重在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诗歌特有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 “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诗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朗读、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及蕴含的情理。
2.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能力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特点
品味古典诗歌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的思想价值。
三、教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以诵读法为中心,综合运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讲解、讨论、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
因为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利用多媒体(CAI)课件播放根据本诗意境改编的“中国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江花月夜》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多媒体音像资料的美读,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
读只是一种整体的感知,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考虑到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有的同学可能一时之间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有关宇宙人生的思索感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学生理解的盲点通过提问激疑、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学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采用了以下学习方法:联想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收集资料法。
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诗歌的语言精炼优美,留给人们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这根琴弦就是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从而走进画面的意境中。大学语文的学习更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收集资料、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由已知获取新知,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为了凸显语文课堂的审美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我是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的。首先有一个课前的准备:让学生搜集古诗中描写“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同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习惯和能力。
1.引入诗歌(15分钟)
好的导入,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课外搜集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月亮的诗句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讨论出古人借月亮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并用一张幻灯片概括出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这样既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首诗歌中“明月”这个意象的涵义。
2.感知诗歌.(15分钟)
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作者,并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理性地认识。然后播放配画诗朗诵,在美读、美图当中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赏析诗歌(40分钟)
意境美
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在欣赏中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本诗景、理、情之间的内在关系,抓住月轮的升落和诗情的起伏,加深对诗意的领悟。
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语意境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安排了一个课堂讨论:找出诗中含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分析其暗示意义。通过课前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的分析,同学们是可以找到一些具有暗示意义的句子,但也许不是很全面,教师可以根据讨论的情况加以点拨提醒。正是这种暗示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人与物、景与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语言美
本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全诗36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有人说《春江花月夜》就象一首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分组讨论,找出本诗的韵脚字,仔细体会换韵所营造出的音乐美。虽然学生对于古音韵知识没有什么概念,但是通过普通话的朗读还是可以感受到由于韵脚字开口度的大小、平仄的变化,形成的高低音相间,平仄交错运用的特色,具有极强的音乐节奏,而且这种语音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婉转谐美。
4.难点突破:认识本诗的思想价值(15分钟)
春江花月夜本是良辰美景,离别相思本是人间憾事,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但整首诗总的看来并不颓废,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寂寥的境界”。如何认识整首诗歌的思想价值是理解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人生经历的有限,教师可以插入屈原、曹操、曹植、苏轼等人对宇宙人生的感慨,通过横向比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价值。
屈原《天问》: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曹操《短歌行》: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赠白马王彪》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
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苏轼《前赤壁赋》 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考核评价:(10分钟)
张若虚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
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他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了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本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检验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况,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有的同学不能当堂完成背诵,至少要做到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六、课外延伸
这一环节我是通过两个课外练习来检验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并通过师生QQ群、教师博客等方式来并了解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1、第一个作业我也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请大家课后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描写江水、夜月、落花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2、课后请同学们从网上下载《春江花月夜》的英文翻译,比较英语翻译与原文之间差异,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语言美。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5
开场白: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
一、说教材:
《春江花月夜》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这门选修课既是对学生以前诗歌学习的继续,也是对学生诗歌学习的深化。作为选修内容,本教材更是一个专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积累古诗文鉴赏的方法。第二单元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通过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把握,发挥审美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单元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本诗是流传千年的经典,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本单元的重点赏析篇目。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挖掘和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
能力目标:
⑴、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⑵、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⑶、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专学生,他们对古文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深,但他们却需要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因此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简要的点拨很必要。
4、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春江花月夜的美、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勾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意象分析法。
分析诗歌意象是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本诗就包含有许多经典意象,如“明月、江水、落花”等,学生要多品味,要将意象连缀,揣摩、感悟诗情,方能体会诗境之隽永、高妙。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学生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切入,从明月意象导入全篇。这样导入亲切自然,学生不感到陌生,还能引发学生探究热情——即将学习的诗是如何写月的呢?
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入语首先介绍了作者和对诗歌进行简单的介绍,其中把古今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介绍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播放配乐诗朗诵,使学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时能够有的放矢。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中专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这一部分我分三个层次,也是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拓展了古人对人生探索的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以思妇的口吻,用第一人称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收到很好的效果。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了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总结。
小结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学生自主总结本课内容及学习心得。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比较部分来设计的。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较,分析两首诗的异同。
张若虚的诗显然远远超过了前者,特别是它反映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更是前者所没有的。让学生试着从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加以比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7、关于板书设计也即结语,如下图所示:
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对于说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希望各位老师多提意见,给我们年轻人一个不断进步的机会!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春江花月夜》这篇选自高二选修课本《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诗词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说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唐诗是中国文学的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首诗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张若虚的诗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其中张若虚凭借《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足以立于诗坛而永垂不朽,成为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以“孤篇盖全唐”的大家。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能力目标:(1)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重点和难点解析:
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这是欣赏诗歌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我把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把赏析诗歌的景、情、理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
“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诗歌中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有着和谐的韵律,最适合出声朗读。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为学生提供情景交融的画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关的理解。通过反复吟诵感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
4、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春江花月夜》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很难理解诗歌中作者所发出的深沉的宇宙人生的思索,结合课本后的赏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内部。同时在教学中运用补充一些他人所发的感慨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
4、置身诗境,以景逆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理解春江花月夜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根据诗中的景去推断诗中的情,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三、说学法
教学的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粗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但《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读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把握诗中的景、情、理,才能跳出文本,有所感悟。
2联想、想象教学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用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间接的形象,但它却能比其它艺术给人更多的审美感受,这是因为它给人提供的想像空间更大,回味余地更多。因此要感受这些形象,欣赏它们,就首先要通过想像把语言还原成可视可听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然后再品味诗歌语言带来的丰富美感以及广博的内涵。
四、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月亮”的诗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
1.新课导入。
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应争取学生参与,为此我用出示幻灯片--古人的月亮情结的方法,概括月亮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具体如下:
同学们,月亮这个意象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亲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到底是从何时月亮挂在了天上,又是谁第一个成为欣赏它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吧。2.整体感知。
这一部分我承接导语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介绍了作者和有关诗歌的简单介绍,其中对《春江花月夜》的历史意义及人们对它的评价说的比较多一点,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从而使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识。然后配乐朗诵全诗,使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美妙意境。
3.赏析诗歌。
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一点欣赏诗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这一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用“缘情明景”的手法赏析诗歌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具体赏析中我把全文分为三个层次,按这三个步骤来赏析这首诗歌,一是欣赏诗的景物美,二是领悟诗的哲理美,三是鉴赏诗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赏诗的景物美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意境,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在领悟诗的哲理美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同学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江月照人”这一节深入展开,理解古人对人生的探索,开拓学生的视野。
鉴赏诗的情感美是本首诗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妇怀远”这一片段作为重点赏析部分,基于此,我让学生从思妇的角度,改写这一片段,写出思妇的情感和心理。学生交流所写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课中张若虚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样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奥妙,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把分析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这里,我用“月”这一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以月为纽带,贯通情、景、理这一写法的,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小结。结尾在一堂课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总结,它具有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的作用,同时又是让学生仔细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具体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成为诗人宇宙意识的觉醒和人生哲理载体。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6.布置作业:
作业部分我是把它作为课堂的延伸来设计的。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请大家继续回顾学过或听过的诗词佳句,比较这些意象创造的诗境。
7. 关于板书设计如下所示:
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
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第四篇:选修课《春江花月夜》 说课稿
选修课《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2005年5月13日接到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王老师指定本人上选修课《春江花月夜》,并作为2005年***高中新课程广东省实验区语文学科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的观摩研讨课的通知,本人既迷茫,又兴奋。迷茫的是选修课程要等到2005年11月才正式开设,全国还没有先例,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兴奋的是本人研究的课题市级课题“中学语文‘互动——发展’的研究与评价”可以提前接受从讲读课、扩展阅读课到选修课演变的检验。5月25日录像课《春江花月夜》拍摄完毕,一个没有任何选修课型参考的课能在短短12天内较出色地完成,首先要感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梁振名教授(我校55届校友)和我执教的学生——高一(2)班,是他们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取得成功。
(一)对梁振名教授的回应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梁老师昨天给我写的电子邮件《看江老师上〈春江花月夜〉》。梁老师的信可以说是我现在说课的总纲。
信中提到“有幸参与了江慧琼老师的选修课《春江花月夜》备课部分过程,最后还看了录像,感受到了江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贵的探索研究精神。我觉得江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一些亮点。
亮点
一、课前的理论探索。为了上好这堂选修课,她深入钻研了“课标”,对课标中提到的必修课、选修课各自的特点,选修课特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选修课在发展学生个性潜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又结合平时研究的“互动—发展”教学模式作了理论的回顾。认真思考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与社会生活五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索了这种互动在促进学生的智能与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这些,都对讲好这堂选修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基础。而在上一堂课前,进行如此大量的理论思索,在语文教师中是相当少见的。”
在此,我想先回应以下梁老师提到的“课前的理论探索”。
1.课题研究与“新课标”的融合
近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课标变,教材变,课型变,能否给新课程标准找个简化的实施载体,使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呢?我校语文科组课题“中学语文‘互动——发展’的研究与评价”在这方面开展了历时四年的教学研究,初步形成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讲读课、扩展阅读课和选修课都基本适用的的简化模式。该课题先后得到教科所专家李国霖教授、李季教授和华南师范大学梁振名教授的指导。相关的论文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
“互动——发展”是指用多媒体互动手段创设教学情景,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的互动调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自身多元智能的互动促进,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讨论,教材新旧知识的互动衔接,教材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动联系,师生自身教学过程与课堂效果的互动反思,使教师、学生、教材、生活和媒体在自身互动的同时彼此之间互动起来,促使教师学会教学和自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个体生命的身心发展以及个性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中获得国家级等奖的讲读课《我的空中楼阁》和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扩展阅读课《我与地坛》这两个课例,可以说是选修课《春江花月夜》的前奏。特别是《我与地坛》扩展阅读课获广州市新课程三项评比优秀奖,并选送到广东省中语会参评,荣获省优秀课例一等奖,可以说定下了选修课《春江花月夜》地上课模式。
2005年5月25日上选修课《春江花月夜》 本文是以2004年秋季启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编写的“诗歌与散文”选修教材上的名篇,省教厅印发下来的《唐诗宋词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春江花月夜》的相关内容。采用了跟《我与地坛》相同的教学程式: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
通过初步的分析,本人认为“互动——发展”的教学模式能经受讲读课、扩展阅读课到选修课演变的检验。
2.从课标看选修课
*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有“基础性和选择性”两个特点。必读课反应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与基础性相对应,选修课可多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方面多下功夫,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课标指出,选修课的学生人数不像必修课那样固定,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这几个方面,不一定样样都做足,但我认为
“拓展性”还是应该注意的。
*选修课中,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的体验。(本课的特点就是如此。)因此,课标中关于“感受·鉴赏”的“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要求值得注意:“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课标中提到选修课程中诗歌教学的要求,摘录其中几点共参考。在本课教学中,只要落实其中一些就可以了,如:
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古代诗词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标中有选修课教学方法的提示:
本系列课程,应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就是说,不一定面面俱到,可选择十个中一两个重点问题作研讨,不要追求全面。)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梁振名教授提到的“亮点
二、全方位的备课。除了在理论探索外,这堂课的备课,是全方位的备课。首先是备教材,除了深入了解这首诗外,还把上级提供的两个不同版本的课文和提示、练习等作了整合,才发给学生学习;其次是备学生,她思考了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才能,考虑怎样让学生不同的才华,能在堂上有显现的机会,并帮助她达到这课书的教学目标;三是备媒体,在运用传统的媒体——粉笔和黑板的同时,还思考了怎样运用多媒体电脑去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亮点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潜能与创造精神。在堂上,我看见学生的发言,就好像一个个小学者在发表“文学评论”,水平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了解了学生在这之前的所作的努力之后,就不觉得奇怪了。一个晚上,江老师带了三个学生来找我,让我和学生一起讨论这首诗歌,也把这作为一次学习活动。学生的发言令我相当吃惊。我问他们怎么知道得这么多,他们告诉我,他们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许多资料,其中既有对这首诗的解释,还有对赞扬和批评这首诗歌的五花八门的意见,还找到了许多这首诗歌的意境图。这些后来都在堂上表现出来了。此外,学生还在课前自己制作电脑网页,自己按自己的理解绘画意境图,准备感情朗读等等,努力以各种形式反映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说是研究成果)。在这学习和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个性都必然会得到发展。所以,我觉得,堂上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学习成果,更加可贵的是他们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完全符合课标中对选修课中的学习要求的。”
在此,我想用我的助教——我的学生邵静贤写的上《〈春江花月夜〉有感》来回应。在那个月光朦胧的晚上,我们带着对《春江花月夜》的初步理解与疑问,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夜访华南师范大学向梁振名教授请教。
在教授家里与教授、老师、同学一起备课,讨论问题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教授拿出他那本泛黄了,但仍然完整的《唐诗选》来给我们讲课,分析我们提出的想法与理解。通过这次的师生交流,我感受到了闭门读书不如讨论读书,讨论读书可以将自己的思维发散。搜集资料不要只靠互联网,还要翻阅有关书籍,在原有的资料上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尽信网上资料的答案,限制了自己的思维发展,要对网上的资料提出质疑,再通过研究性学习解决相关知识内容。
根据这次与教授的讨论情况,江老师根据我们班同学喜欢上网的特点,布置我们上网搜集诗歌名句鉴赏,探讨人生观、宇宙观等的相关的资料,用POWERPOINT或网页的形式制作成课件。其实老师这样的用意是希望我们通过阅读资料,吸取别人有用的东西,自己再加以整合、利用,最后得出属于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在上交的课件中,有很多都制作得不仅很精美,也很能体现诗歌的主要学习内容和重点意象。小组合作完成课件不仅体现到了同学们动手、动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自主、合作与探究”。
江老师除了注重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很注重我们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完成课件制作的作业后,还布置我们进行书面作业,要我们抛开别人对诗歌的鉴赏意见,用我们学生的角度去鉴赏全诗,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所束缚了自己的见解,要用自己最真实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思维发散到最宽广的地方。
我很幸运自己有这么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可以跟教授、老师、同学一起备课。在这个师生互动的备课过程中,我们都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这个备课的过程中,我记得江老师曾经说过“跟我们学生一起备课,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学灵感。”经过了我们师生的共同合力奋斗,公开课终于在5月25日开拍了。在这堂公开课上同学们都把自己最好的状态都发挥出来了,把全班的团结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公开课上没有冷场的场面,有的是同学们积极发言,热烈讨论的场面;没有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有的是同学们“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
胡敏华与许键龙负责制作网页,他们在制作心得中提到“我们小组在制作网页方面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小组就选择了用制作网页的形式,来深入学习《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觉得,制作网页,这一种非纸笔的学习方法,能激发起我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共同研究,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法。”
(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说明
.课型定位:
本文是以2004年秋季启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编写的“诗歌与散文”选修教材上的名篇。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反映基础性,选修课反映选择性。选修课可多考虑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
2.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采用“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确定个性化的合作研究内容——集体讨论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扩展延伸到其他作品”的教学程式。在课前预习时,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和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确定研究任务,整合课程资源,并把成果编制成网页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3.教学目标:
⑴品味语言,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⑵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⑶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4.教学难点:
⑴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出现了不同的用字,如“江月年年望(只)相似”,“不知江月待(照)何人”,结合诗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炼字。⑵体会诗中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理解诗中景、情、理的融合,作宇宙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5.教学策略:
⑴通过搜索网络资源制作网页,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氛围。⑵以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带领全班分小组讨论为主,教师只作适当的串联点拨,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⑶用评价量规表评价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6.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①温故导入②置身诗境③缘景明情④美读演绎⑤延伸发展。
在“置身诗境”部分,胡敏华小组边展示着亲手制作的FLASH意境图: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楼、鸿雁长飞、月落满树,边带领着全班进入意境、朗读全诗。同时在黑板上书写清晰明了的板书。接着胡敏华汇报对本诗的整体阅读情况,提出本课目标。在“缘景明情”部分,平时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杨洁雯小组很爱推敲炼字,抒发了对“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句的独特见解,并提出了两个在流传的不同版本中几处不同的炼字的问题。钟永健小组则喜欢剖析内心感情。他们提出“有些东西曾让我们深深感动,但我们却难以将它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诗歌的时候遇到的疑惑,通过引用名家的点评来解答。并把相同的问题留给同学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之中,黄文滋、李志聪先后认可了名家评论,谭灼沛则引用教材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平时喜欢组合小乐队的何跃文小组这次为我们美读演绎。站在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之下,配合着《春江花月夜》这首名曲,深情地、如合唱般地为我们演绎了全诗,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填写《评价量规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课后完成延伸发展的论文。
(三)课后反思
1.一定要认真研读《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标”精神,遵循“新课标”的指向,实践“新课标”提示的教学方法。
2.区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联系与区别,注意选修课自身的特点以及课型定位,做好必修课向选修课的延伸。
3.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个性、爱好和特长,选定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
4.确定“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她成为教师的“助教”参与备课,让他成为“技术指导”制作课件,让他寻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利用多元智能促进特长发展,提升语文素养。
6.全方位多渠道整合教学资源,占有理论资源稳固教学“阵脚”,向专家求教解决疑惑走出困境,与同行切磋互利共勉,跟学生沟通消除隔膜。
当然,这是一堂探索课。如何上选修课,是全新的课题。缺点是在所难免的。我觉得,在显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如何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在自学探索与汇报成果之间如何过渡得更自然些;在电脑媒体的使用上,如何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都有值得探索之处。如何更上一层楼,以后我们再一起共同努力吧!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二单元八音和鸣中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简介:
本课主要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世界。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主要的乐器是琵琶、筝、箫等。它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原名为《夕阳箫鼓》、《夕阳箫歌》等,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首次将其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并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之后,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2、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从三维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科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他们民族自豪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以及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3)、能力目标: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另外我将本课的学习重点放在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重点欣赏其中的“渔歌唱晚”(它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难点便是学生对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
教具:为了更好的完成本科的教学任务,我选用了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来辅助教学。
3、分析学情:
我就本节课特点分析一下本课的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虽处在生长发育期,但心理仍未成熟,针对他们的这种特点和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我的课堂设计以学生参与为主,尽量避免对乐曲进行单一的知识性讲解,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收集材料、讨论、等手段,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
(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2)、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音乐,促进对音乐的理解。(3)、音画式教学法:根据音乐,我在电脑里放置一些符合本曲意境的几幅江南夜景画,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知道音乐有丰富的表现力。
三、说学法
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我认为学生可用
(1)讨论法(可以更好的激起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简要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此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2)分析法
(3)想象法等来学习理解本篇课程。
四、说教学程序
1、音乐导入,营造情境。
(1)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中国古曲,这首作品大家都似曾相识。只是有的同学虽然听过到却不知道他的名字,下面我们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这首曲子: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②这首乐曲用主要乐器是什么?(带着问题欣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还能提高他们想象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有个性的联想可以与众不同,只要你确定是根据音乐想象的,就是正确的。往往音乐是中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同,再说,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古曲,是后人给他取的名。)
2、由学生回答引出讲解主要乐器,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它们的音色以及表现力。
认识乐器并了解它们的音色
①琵琶:是民乐中的弹拔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接着放有关琵琶音色方面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②箫:音色悠扬动听,往往表现柔和的月光。(放有关箫音色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箫的音色,加深记忆。)
③筝:音色明快,往往表现流水,有著名的独曲《高山流水》。(放有关筝的音响资料,加深印象。)
3、展示教师对这首乐曲的感受。(是我根据音乐找到的一幅画,并朗诵诗句,促进学生的理解。)
五、理性欣赏
因为刚才一开始就进行了没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赏,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必须系统的、理性的欣赏。让学生结合画面和老师的讲解来理解音乐。
1、展示乐曲的题目《春江花月夜》。
2、介绍《春江花月夜》
3、欣赏
①主题:江楼钟鼓。主题是全曲的基础,一切音乐都是由主题变奏而来,因此要熟悉主题旋律。让学生看谱子听音乐(节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的性质。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萧和古筝奏出的波音则犹如远处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那样细腻。将这段音乐命名为江楼钟鼓是十分恰当的,而且在散音中引出了全曲的主导音型:6-126 55 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全曲主要旋律的出现,预作渲染。)②月上东山(在这段中出现了全曲的主要旋律,这段曲调优美如歌,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的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致。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是那样协调一致又富于典雅的色彩。末尾的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③风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滚奏、轮指来演奏,表现了岸边的花草、垂柳在晚风的吹拂下,婆沙起舞,频频点头的情景。
④花影层叠
⑤水云深际(它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的,有一种富于动态的格调,这一曲调有低胡等乐器奏出,浑厚低沉的音色不禁使人联想到江面上浊浪推拥、连绵起伏的景象。而后段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象水鸟在云际鸣叫、飞翔,一会在浪花中嬉戏,一会在高空中翱翔,自由自在,富于生气。这段音乐异常鲜明地刻画了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的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⑥渔歌唱晚(琵琶的领奏好象渔夫一边摇撸一边歌唱,而其他的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得生动有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⑦洄澜拍岸
⑧桡鸣远濑
⑨欸乃归舟(是全曲的高潮段落,旋律有慢而快由弱而强,乐器由少而多,逐一加人,使得曲调紧凑有力,激动人心,这段音乐描绘小船向归途划去是欢乐的浪声响彻江面,达到了情绪的顶峰。岁后音乐在快速中陡然而止,又回复到平静、轻柔的意境之中,然后转入尾声。)
⑩尾声(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而安详,使人沉湎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只有最后轻轻的一声锣音,把人们从沉醉中唤醒,方才感觉到音乐的结束。)
六、让学生讨论:
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江面上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江水拍打着江岸。
1、这段音乐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个场面的?
2、是怎样表现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的了解。最后老师总结。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强,在节奏上由缓慢到激烈,表现了船由远而近,越来越多,最后整个乐队加入,表现了江面上人们玩耍打闹的情景。②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