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位数乘两位数》重难点突破的解决策略(张冬梅)
《三位数乘两位数》重难点突破的解决策略
张冬梅
一、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笔算的算理,领会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个位上的数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十位上的道理。
二、突破建议
(一)选择便于向学生解释算理的情境
1、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教材创设的情境及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如在例1的内容呈现中,创设了一个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的情境,并以12小时作为讨论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将12小时拆成10小时和2小时来解释,这与乘数是两位数时用“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分别乘另一个因数比较吻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算理,从而建构起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运算法则。例
1、例2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并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乘法运算中去;教学难点是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单价、数量、总价三者关系的模型: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例
4、例5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课前搜集的物品的单价、交通工具的速度,既丰富了学习资源,又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不仅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还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1、要求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列式计算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所以本内容突出自主探索。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通过提出“第二部分该怎样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第二个因数中的“1”与“145”相乘的结果表示什么?积的末尾应与第一部分积中的哪一位对齐?最终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另外,把估算融入笔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地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 ×12”。教学例2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法笔算的探讨,使学生感受其必要性,并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估算出得数,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尝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探求笔算方法。在进行计算时,特别让学生交流“用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的认识,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在进行例2计算时,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①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②积的末尾零的个数怎样确定?反馈第(2)题时,重点围绕以下问题讨论:①竖式的简便写法。②计算“106×3”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第二篇:折线统计图重难点解决策略
折线统计图教学重难点解决策略
石嘴山市第十九小学 冯淑惠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增减变化。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够清楚的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
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第二阶段教学里面的教学内容,出现在四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一个单元来进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包括2部分,第一部分为由条形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第二部分为折线统计图的运用。内容的编排和条形统计图的差不多,先认识,再运用,比较简单和清晰。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相似的内容编排,导致了很多教师没有把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区别开来,而仅仅是当做一个知识的补充和扩充。很多教师都将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能够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合理推测及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从目标的制定上面来看,很好地符合了《标准》里面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是从条形统计图转化成折线统计图,然后再介绍折线统计图里面的点代表数值,线代表变化趋势,线越陡,表示变化越大,线越缓,表示变化越小,这个解释不错。但是接着分析数据时,很多教师都将分析数据变为读图训练。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提问学生,你从统计图中获得了什么信息?美其名曰分析数据,但都是问些简单的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等没有统计含量的问题。而且每教一个统计内容都是问相同的问题。不仅是教师,就是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也都是编排这些问题。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的统计观念的培养没有一点好处。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折线统计图只是条形统计图的升级版,相同的东西用2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那这样学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何在?只看到统计图表面的信息的教学肯定是不够深入的,应该让学生利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并能从统计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能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及由数据得到的结果提出合理的质疑。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
一、让学生有个正确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如果学生仅仅依靠主观喜好去做出判断,这样就不具备统计观念,那么学生的判断就会变得不合理。现在大部分学生还根本不了解统计,只是将统计看做是一种图表,能够进行提问和回答问题。但如果教师让学生意识到判断前需要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并且相信这些数据经过适当地整理和分析,能使你加深对这件事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推断,这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能够自觉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注重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具备了统计观念是统计学习的前提,还得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收集和处理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对所考察的问题作出推断和预测,从而为决策和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
统计是一个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完整过程。统计中的“数”都是“数据”,而不是“数字”,即“数”都是有实际背景或含义的,不能简单地视其为“数字”,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给出现的“数”都赋予实际背景,使其成为“数据”。所以就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使用条件,选用适合于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不要将所有的数据混为一谈。折线统计图选用的数据应该是连续性的数据,而不是照搬课本的情景与题目,进行改编。选取的数据还应注重生活实际,联系身边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搞好统计教学。学生自己的数据,如:我的体重身高的变化;媒体上获取的数据,如:频临灭绝物种的数量变化。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实际情境之中, 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数学问题,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收集、处理和描述,最终解决问题。
三、注重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体会它对决策的作用。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比如医生为了准确了解病人体温变化情况,就使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病人的体温,气象台为了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也使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气温 „„我们不仅可以从折线统计图上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还可以根据曲线变化趋势分析产生的原因,推测下一阶段的数量变化情况。所以折线统计图学习的首要目标是: 能认识到折线统计图对决策的作用,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近的情景,让学生自己产生统计的需求,并且能够自己去收集数据,处理数据以及利用数据进行预测、推断和决策。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这些活动中去,那么完成这些活动就需要正确的统计思想观念来引导。
通过收集数据的活动,学习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活动,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统计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数据并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判断和预测的活动,学习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折线统计图虽然只是统计教学中的一小块内容,却是系统统计知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在生活中也有着很广泛的应用,所以要细化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篇:学科重难点的教学解决策略
学科重难点的教学解决策略
宾小
周礼兵
在日常教学中,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制定怎样的教学重、难点及如何突破这一重、难点成为课堂教学是否能够良好进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个评判标准。也时常作为评价一名合格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的标志。通过长期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使我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了一定的心得、体验,现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将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进行再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选取最能体现该课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本课的重难点。例如:人教版第三册中《节日的装饰》这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了解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虽说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但我团绝大多数都是汉族,节日的气氛也不浓。我们这有些学生一直都呆在团场,从没见过其他民族和地方过节,对节日的印象只停留在吃好的、穿新衣裳、贴对联的基础上。我在课件用视频的形式展现了不同民族的节日活动,让他们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看到的节日里的人们,穿着与生活中的衣着有什么不同?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通过课件展示节日的夜晚、节日的年画等方面的内容,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通过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即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是自主学习。对美术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行。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该课的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的自己去发掘;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尽可能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让学生尽可能的探究并解决重难;学生 能描述老师不替代;学生能创造老师不示范。以《设计生活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生活中的标志,课前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标志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标志,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深入到探究图形标志的认知过程,进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图形标志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标志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互补以此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三、通过分析学生作品,突破重难点。
通过欣赏教材中的优秀学生作品、学生互评有问题的作业、拆组优秀手工作业等,一系列的学生欣赏、分析好坏的不同层次的作品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同事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以《提袋的设计》为例,“掌握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发挥想象力,设计制作出造型新颖美观的手提袋”,这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让学生欣赏教材和课件中的提袋引导学生从提袋的结构设计拓宽思维,在通过让学生拆自带的纸纸提袋来探究制作步骤和方法,再通过我准备的制作方面存在问题的提袋,让学生分析问题出在哪?该如何去改正?在制作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哪些问题?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的基础上将本课的重难点突破。
四、通过学科间联系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就要摆脱旧的教学模式,不应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及科学等学科知识。”所以,我们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通过音乐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是突破重难点的好策略,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发现,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方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并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性劳动来共同描绘新课程绚丽多彩的“教学景观”!
第四篇: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重难点突破解决妙招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重难点突破解决妙招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而要是课堂达到高效,教学重难点就一定得把握准,并且要巧妙得解决好,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所谓教学重点,即是“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也就是“在整个知识体系或课题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如果某知识点是某知识单元的核心或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即可确定它是教学重点。
在研修过程中,我小组集思广益,积极交流讨论,对解决小学英语重难点教学给出了一些妙招: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重难点部分尽可能直观化。
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积累基本的数学经验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
课堂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平台,而课堂教学的成功,同时需要多方面的学习资源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一)教师为有效的课堂教学作充分的准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牢记自己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的课堂角色由“演员”向“导演”转变,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主导”的作用,结合我校本学年的备课改革来说,要有有效的准备必须是要备好课,在挖掘教材上,自己还需要多看书。特别是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教学用书,做到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所以备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有兴趣的内容,只要写在书就可以了,如在备《倒数》一节的内容时,我是利用学生学过有些汉字有颠倒结构的特点,选了“杏”与“呆”,“音”与“昱”等,同时选了一幅对联:“上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用故事引入,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新课有了第一感知。
(二)开展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
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其实,每一节课只要在课前充分准备探究讨论的问题,只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表见解,这样也会体会到生成的效果。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要做到利用敏锐的眼光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所以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教师要有效地把握好这些生成点的出现。行及时的跟踪。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运用巧妙的评价,使学生在受到激励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养成有效的学习习惯,使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科学分配时间
科学分配、合理使用时间,是一堂英语课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堂英语课可遵循这样的原则来分配时间:首先,明确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讲解与练习、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并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要求作出粗略安排;其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习惯进行详细分配;最后,根据教学的环境、手段、风格及课堂的重难点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型的英语教学应实施任务型教学途径。即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具体来说就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为此,有必要把每堂英语课都设置成一个个真实的语言环境,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练英语中学英语,在学英语中用英语,做到“学”以致“用”,“练”以助“能”,“用”以促“学”,把英语课堂真正变成训练和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场合。
五、、遵循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学生的认知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为此,必须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易学上下功夫,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实现教学目标。因而,教师应尽量活化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此外还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电教设施、实物、图片等创设语言情景,使所学内容具体形象、浅显易懂,帮助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新知,发展智能。
六、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曾对文化和语言的概念作了如下解释:“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 因而在现代英语课堂教学中,文化与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在教学中应该随时注意发掘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礼貌礼仪、心理概念等文化知识。如在人教社英语课本的教学中,第12课第三部分read and say中,当一位中国女孩子问一位外国老太太“how old are you ?”时,那位外国老太太诙谐地回答道:“ah,it’s a secret!”通过这段小对话的教学,我们应当使孩子们了解英美国家人士,特别是妇女,通常把
自己的年龄看作是隐私范围(privacy)的习俗。
综以上所述,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策略,笔者认为课堂是具有生命的,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不断实践探索,真正让课堂教学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二、2、结合学情突破重难点的策略
培智语文课标中指出:“培智学生应该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其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学情,我以《学会看病》为例,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品析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所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确定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我通过以下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直奔重点,辐射全文,板书突出,整体升华。
直奔重点,辐射全文这样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主要是使学生有了读书、思维的自由和空间,便于长文短教,中心突出,避免平推式和繁琐的分析,更避免牵着学生,使之完全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以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在《生命生命》一文的教学,在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直接提出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从飞蛾求生、砖缝瓜苗、静听心跳三个词语出发,辐射全文,联系上下文去读书,去品味,正所谓用词引动全文。并且这三个词也构成了板书的主要内容,本课重点,提纲挈领,一目了然。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巧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认真解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对照《生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为有效突破重难点,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想象独白、气氛烘托、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讲练结合等。比如,我在通过气氛烘托、想象独白、动作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感受飞蛾求生那种强烈的欲望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砖缝瓜苗、静听心跳中生命的真谛。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灵活使用信息技术 培智的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对直观的过程更感兴趣。多媒体课件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它能化静为动,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将事物很形象的表现出来。因此,运用恰当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出发,通过声音让学生感受强有力的生命的跳动,通过画面中感受生命的顽强,通过撰住感受生命的力量,从而使抽象的生命变成大家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指出“生活语文课程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按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存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倾听与说话和书面语言学习的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重视为学生提供与生活相关的支点,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在《生命生命》一课教学中,无论在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还是本课的最后落脚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体会飞蛾求生,联系自己捉蜻蜓时蜻蜓的挣扎;在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价值后,让学生谈一谈如何能让自己不白活一回,同学们的回答也很生活:学修车、种地等等。学习语文价值不就在于联系生活,用于生活吗?
五、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关键在一个“用”字。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的培养。在《生命生命》一课中,我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有练的意识,并能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对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口、动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本课中我将课文重点缩成了一个句式即生命是(),生命因()而美丽。的句子练习。给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
六、注重循循善导,有效迁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因此“导”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中的“导”是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搭建“脚手架”,提供支点,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如在本课小组合作学习砖缝瓜苗和静听心跳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而圈出感受最深的词语,最后再谈谈体会,从而掌握理解课文的方法等等。对于培智孩子而言,每节课教学中的“导”都应该尤为突出,从导读、导思到导学、导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处处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而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