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教案第一课
第一课
把人往好处想 莎车县第一中学
赛丁 ·司马义
授课老师
授课班级:高一(23—24)班 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明白:当今社会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但人与人之间就应该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好人毕竟是多数。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把人和事往好处想会得出一种结论。往坏处想则会得出另一种结论。我们应该要学会把人和事往好处想,给身边的人多一份信任,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无限的美好。
2.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逐步积累学习经验,丰富学习手段。3.在课文学习和真实交际中,扩展听说读写和语言交际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体会小燕的思想感情.2.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词语:
顺心、埋怨、根本、至少、凭、认为、不翼而飞、叙述、作对、3.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句型
„„将„„
„可„可
凡是„„总„„
让„„才„„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把人往好处想于人于己都有好处的道理。
2.通过对话,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记叙文有六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并让他们领悟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手段 新课改教材预备级
五、课时安排:
5课时
六、课前准备
(1)课前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第一课时
阅读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学生初读课文,能够基本理解课文大意,并进行简单的回答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文中的疑难点(字词句)3.学生能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练习1,3)
(二)初学课文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如果某一天你们家里人都外出了,很晚才回来。你们只好一个人在外边的餐厅吃饭。当你们吃完饭要付钱的时候,突然发现,口袋里的钱不见了….这时你会怎么做?
(老师:我们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的骗子,大家为了金钱、利益而你骗我,我骗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越来越少了。人与人渐渐疏远了。一个人要过得温暖开心就需要相信别人和被别人相信。有信任,才会有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只有信任才会交到真心的朋友,有信任,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不再自私,不再随时防备,社会才会和谐,生活才会更 加充满阳光。)
导入二:古代有一则成语叫“邻人偷斧”,话说有人丢了一把斧子,怀疑邻居偷了,于是越看越象。直到斧子在柴房被找到后,再看邻居,才怎么看邻居也不象偷斧之人了。这人为什会有这种的心理呢?(虽然社会上有一些骗子,但是我们要明辨是非,不能把好人也当成坏人。面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但对于身边的人,我们应该对他们信任一点,真诚待人,不要成天想着他是不是在骗人。
人无完美,都是有优点有缺点的。当我们怀疑一个人时,只去看他的缺点,久而久之,满眼都是他的不是,优点也常常被埋没了,我们也常常会因为这样的误解而伤害到某个人;而如果我们尽力去看他的优点,那随着交往深入,我们必然会发现他许多优点,虽然他不那么完美,但是也不可憎。可见,遇到问题时正确对待人和事于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把人往好处想。
二、初读课文
1.方法和任务:
初读课文、小组内解决疑难字词句并讨论交流初读感受。2.预设问题:
(1)小燕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
(2)当发现自己丢东西时,小燕的看法是怎样的?(3)丈夫和她的看法一样吗?为什么?(4)小燕的包是不是真的被人偷了?
(5)包被送来了以后,小燕的思想上有了什么样的改变?
3.各小组汇报,主要的收获和未解决的问题。在大班里解决课文中的疑难点。(包括生字,生词、句型)
教学提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先讲体会,不在乎语言的正确与否,不必求全,有多少说多少。
三、朗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进行领读、抽读、齐读)
四、复述课文
1.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先在小组内复述,然后小组再推选代表在全班复述。
2.复述要点:文件包被放在自行车的后架上—经过热闹的农贸市场----发现小包不见了----小燕认为包被人偷了——丈夫认为小燕自己掉到哪儿了——包被小女孩送来——小燕认识到了自身的毛病
五、小结本节课的学习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进一步熟读课文,达到能完整复述。(2)写一段你对“小燕”的看法。七: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深化课文学习
教学目标: 1.联系作者描写的故事情节,认真把握人物的特点,理顺文章的条理。
2.掌握文章的结构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深学课文导入
记叙文六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同学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把人往好处想》,进一步分析和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小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小孩? 3.小燕为什么改变了对社会的看法?
4.如果你是小燕,你发现包丢了时,会怎么想?
5.这篇文章反映了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 方法和任务: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出的答案由小组代表在大班汇报。鼓励进行组间的讨论
四、小结文章的结构
1.故事的六个要素 时间:春天的一个下午 地点:回家的路上
人物:小燕、丈夫、小女孩 起因:文件包不见了
经过:小女孩给小燕送来文件包
结果:小燕认识到的自己的问题,改变了思想 2.理出本文的线索
文件包:
丢文件包——文件包被送来——小燕改变了对社会的看法
五、课内练习:
5、做教材中练习第5、6题。
六、课外延伸:
作业:1.完成练习四
2.练习八的第二和第三题
第三课时
强化训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等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
2.体会文中各个人物的对话风格和性格特征。3.查缺补漏,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一、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模仿造句)
二、复习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通过同学们的表演,再次重温课文内容。请大家分角色朗读,再体会一下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等一会儿我们还要看一下同学们精彩的课本剧表演。好,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
三、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文中人物对话
1、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在合作基础上完成,角色和旁白等任务分配由自己协商决定,通过抽签方式到大班汇报。
2、活动提示:为增强竞争性,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性,教师提议建立临时评委会,结合大班意见,给各朗读小组评分,登记成绩。
四、学生自编课本剧表演——把人往好处想
1、导入。师:第二个任务是课本剧表演,我们看一下哪个剧组的同学准备的最充分,表演得最感人。大家欢迎!
2、方法和任务。学生在小组成员组合或班内自由组合,安排情景(一位女生扮演小燕,一位男生扮演丈夫,一个学生扮演小女孩。分角色感悟课文内容。)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活动提示:一般推选两到三组表演即可,要求观众对表演小组在对话语气和语体、态度和情绪、对话内容是否完整等方面进行观察,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参加表演学生均应记入成绩。
五、延伸拓展
导入。师: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看到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很好,对人物的心理特点把握得也很准确,下面请结合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预设问题:类似小燕的问题在你身上出现过吗?请说出来让大家听一听。
六、作业:⒈根据情景写一段话(练习四)
2.完成练习二
七、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真实交际
教学目标:
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复习课文导入
教师鼓励学生从教材的学习中跳出来,联系生活实际讲真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预设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要是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由于你的判断正确或失误,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请在小组中说说。
1、方法和任务: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或写出列提纲,并小组集体讨论修改后,推选代表大班发言。
2、活动提示:为增强竞争性,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性,教师提议建立临时评委会,结合大班意见,给各朗读小组评分,登记成绩。
三、课内练习
1.课外阅读:练习十
四、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五、课后小结
第五课时
当堂写作
教学目标:
1.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写一篇以“信任”为话题的作文。2.作文体现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3.修改自己的作文,大班宣读,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
一、导入:老师讲一篇有关信任的故事“打赌”。
二、现在请同学们以“信任”为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三、方法与任务:
让学生先撰写写作提纲。
活动提示: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有好的作文应该在全班朗读,并计入学生成绩册。
四、布置作业:
1、预习下节课所要学的内容,熟读课文,查寻相关资料。
五、课后小结
第二篇: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
导语:历史,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一历史第一课教案。欢迎阅读!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通过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的方式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理解宗法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通过夏商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的文明古国。
知识点1 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禹自己也转化为夏国王。我国开始有了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启继,自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此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1、既然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但又为什么说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一种历史进步?
这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说的。王位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天下为家”的奴隶社会所代替,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学思之窗:《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朝国王汤甚得民望,贤士伊尹渴望辅佐他,汤很赏识伊尹,提拔为相,“任以国政”,助汤灭夏取得天下。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太甲继位后荒淫暴虐,被伊尹流放。后来太甲终于悔过自新,伊尹将他迎归,太甲变成一个有为之君。
从以上记载,你能否看出商朝的相权力有多大?再同秦始皇等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
商朝时,相的权力之大甚至可以超越国王。但是到了皇帝专制中央集权情况下,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丞相对皇帝负责,臣服于皇帝之下。
1. 禹建立夏朝,死后,其子启登上王位。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B、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C、是历史的倒退 D、是私有制产生的必然产物
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文中的“大道”是指
①禅让制
②世袭制
③公有制
④私有制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从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来看,社会已发展到“家天下”的奴隶制;再结合“大道既隐”判断,“大道”是指已逝去的原始社会的制度。
3.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孔子这句话
中的“礼”的主要含义是
A.礼仪
B.政权
C.风俗
D.政治制度
【解析】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了商朝的制度而略有调整。说明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知识点2 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1)主要内容:一是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二是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三是受封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2)影响: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1)原因: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2)表现: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无法控制;战国末年,周王室大部分土地被秦国吞并,完全失去分封大权。
1、《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这段材料反映了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西周末年周王室的衰落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战国时期的群雄并立
[解]本则材料反映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通过材料可看出周天子对诸侯具有强大的控制力,因此B、C、D错误。A [评]解答材料选择题最关键之处就是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依据信息进行选择,材料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予,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
——《孟子· 告子》
材料三: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材料一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二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材料三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该制度在周初巩固了统治,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统治,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初的分封制。
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觐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点3 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宗法制的特点
(1)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3.影响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拓展】 材料
请回答:
1.分封制的特点
2.依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参考答案】
1.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
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
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推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奴隶制统治
B、确定王位继承人
C、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确立财产的分配、地位的高低
开拓学习新视野
1、夏朝“家天下”的开始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宗法制和分封制并非中国所特有,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其它地区也存在过,如欧洲的查理曼帝国就实行过分封制,但中国和西方的分封制,在时间和社会性质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中国的分封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处于奴隶社会的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而欧洲国家的分封制处于中世纪时期,时间上远远晚于中国。在形式上,西方的宗主和附庸之间互有义务,但是附庸对宗主的宗主没有义务,宗主对于附庸的附庸也没有支配权,即所谓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而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则认为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更是天下人的共同主子。诸侯及其属民都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即所谓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政治制度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可结合学生生活中所知知识逆推分封制、宗法制的来源及特征,如家族内的相关情况、社会上的等级情况等。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要上升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高度去理解本节内容。即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4、阅读下列材料: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诸多特征,这些特征又都具有浓厚深刻的宗法色彩。中国封建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
提示: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表现为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等。
本课测评 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2.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1.探究活动
2.请分析,上面西周的封侯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西周所封诸侯共有三类:同姓王室、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与课文中所述相同。当时西周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安抚人心,加强自己的统治。
第三篇:《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高一语文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的重要性
二、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读过都德的《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吧,有谁能说说里面讲得是什么内容?(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和对他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其中的教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在中国,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孩子也不能学汉语,老师只能教日语。日本想从思想上禁锢中国的下一代,以达到完全控制中国的目的。由此可见,语文有多重要,掌握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语文的重要性和怎样学好语文!为什么要学语文?
第一,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英语也是语言学科,自然与语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历史、地理同样离不开语文。即使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似乎与语文风马牛不相及了,其实,如果语文基础太差,要理解那些公式定理也非常困难。所以,在所学课目的排名中,语文通常排在第一位!第二,语文是一个人一生中离不开的工具。
不管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将制约着你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质量。比如人际交往、写文件、定合同,这些都离不开语文。
第三,因为高考要考语文。
虽然我们天天在批判“应试教育”,然而,既然高考还存在,我们就无法逃避它,而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全国的高考方案有很多中,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案,语文都是主要考试科目。所以,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
第四,学习语文可以陶冶你的情操。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学语文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位,使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唐代荆洲长史韩朝宗才华横溢,李白非常钦佩,做文道:“生不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文采的人,往往得到众多红颜的追慕,此不必细表。有文采的妙处,还可从下面的对比中来发现。《还珠格格》中小燕子最常用的句式:我好喜欢好喜欢你哟!除了连用两个好,并无其他的妙处,用于表述爱情的美好徒显苍白和肉麻。紫薇表达感情则是: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这里化用乐府民歌《上邪yé》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陵”指山峰ling),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多么有诗情话意。这都是学好语文的妙处。我到过农村许多学生家里,在春节的时候,很多门户上都贴“招财进宝“四个字,很一般,但有一次,我却发现有了不同,贴的是:门对青山摇钱树,户迎绿水聚宝盆。怎样,语文的档次就出来了。第五,语文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
语文这门学科乍看很简单,因为是母语,大家从小就接触它。然而,如果你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里面有无穷的乐趣在等待着你去探讨。怎样学好语文? 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好语文学科,兴趣最重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语文很枯燥,没有兴趣。这里,我给大家讲讲语文的趣之所在。
1、音趣。我们通常被电影精彩的对白和大师的朗诵所折服,其关键就在他们把语文的音韵之趣娴熟吧的驾御。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请大家共同来揣摩。(1)、“年三十的晚上,我被你们赶出了周家的大门。(《雷雨》)。
2、字趣。语言文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细微变化都会幻化无穷的乐趣。(1)发生在周总理身上的一件事。有外国记者讥讽到:真是对牛弹琴!周总理礼貌的回敬:对,牛弹琴!一字未改,标点一变,面目全非!(2)歧义之趣。叔叔亲了我妈妈也亲了我。(3)两人对骂:甲:你放狗屁!乙:你放屁狗!甲:你狗放屁!虽然粗俗,但的确让人忍俊不禁。(4)、一和尚与施主的对话:(和尚):茶,敬茶,敬香茶;坐,请坐,请上坐。(6)字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话说古代有一位算命先生,号称赛神仙,他所卜算的事情那真是灵验无比,可以说是算无遗策。一日,有某同窗好友四人,要去进京赶考,但是对自己并无多大信心,于是相约来到这个算命先生那里来算一卦,只问一个问题:“四人中有几人考上”。赛神仙听完了四人的生辰八字,简单履历,慢悠悠伸出了一个手指。四人想要再问,赛神仙把伸出的那个手指摇了又摇,说“天机不可泄漏”。于是,四人满怀狐疑地走了。过了不久,只听到赛神仙的门前是鞭炮齐鸣,原来,是四个人来感谢赛神仙了。且不说在这四人中终有几人考上,几人落榜,单说这四个人又送给“赛神仙”一个匾:“神算子”。待四人走后,赛神仙的小徒弟悄悄地问赛神仙说:“你怎么算得那么准啊?”赛神仙笑道:“我怎么会错呢,要知道我是赛神仙啊!”
请问,赛神仙这一根指头是什么意思?四人中到底考上了几人?是因为赛神仙是赛神仙就不会错了吗?(其实一根指头的解释涵盖了所有的可能性,最多是“一起考上了”,其次是“一人没考上”,再其次是“一半考上了”,再其次是“一个没考上”。四人在事后,自然会往相对的意义上靠,所以赛神仙就不会错了。)
3、句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寥寥两句,颇含哲理,道尽人世沧桑。
4、篇趣。好文章多了,脍炙人口的有,《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现代美文》大家就可见精妙文章的妙处。介绍王勃的《滕王阁序》成篇故事。事
信。指信念。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有两句诗可以佐证:“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说的是纵然有司马相如那样优美的文笔,也有无法准确表达感情的时候。无独有偶,在画界也如此。“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方。指方法。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高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高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补充说明
1、我的课堂风格:民主、开放、个性
要求大家:主动投入,参与讨论,大胆提问,适时笔记。
2、我的训练方法
《语文作业本》课后完成。基础知识每周一练。作文训练,单周一篇随笔,写在随笔本上;双周一篇作文,在作文课当堂完成。坚持摘抄。内容比如:名言名句、诗词、优美文段、新颖的观点等等。
3、其他规范 课堂笔记做在课本上。作业本2本,一本写作文,一本抄写和默写。随笔本一本。读书笔记本一本。(总共四本)黑色水笔、红色笔、铅笔各1支。考试、作文、作业一律用黑色水笔工整书写。(目的:规范要求,养成习惯)课后作业
你在新学期有什么新设想?语文的弱项在哪里?什么原因?想怎么解决?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师帮助?对老师有什么要求?(结合你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谈。写在随笔本上,我阅读后回复)(目的:进一步摸底,以便因材施教)最后送大家当代语文教育家李镇西的一句话:“追求永远不会遗憾”!
第四篇: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目标:
1、了解——高中语文学习与初中语文学习的联系和区别
2、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
3、了解——语文学习的习惯和老师的学习要求
4、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
讲授要点:
一、开场白和自我介绍
二、理解“语文”
1、语文——语言、文字
(1)听(会听课,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
(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达到表达的目的)
2、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语文学习需要初中语文学习的基础;高中语文学习比初中语文学习要求更高:
(1)初中固定一块教材,高中不固定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还有校本教材叫“自修”,共三块构成;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3)初中学的文体不完全系统,高中完全系统——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4)高中实行学分式学习。
三、语文学科的特点
1、最难学好,因为主要靠自学,老师的作用小;
2、积累要求高,记忆的东西要求多,了解的东西要求多,要记性;
3、语言文字的领悟力难以形成,要悟性;
4、好作文难写,要灵性;
5、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进步缓慢,不能迅速达成;
6、高考三桩之一,成绩160——200分。
四、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的习惯你养成了吗?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知识信息量大,自修实践性强。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学好它不容易,第二依赖于学习者自身努力。语文考试在五个层级上考学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运用,赏析评价。中考也好,高考也好,说到底,就是考学生的记性和悟性。而记性和悟性绝不能在短时间内速成,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怕记怕背,懒于动手,是学语文的大忌。要学、会学、坚持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一切皆从习惯开始”没有良好的习惯,语文教学必无效率;没有良好的习惯,何谈记性、悟性的生成和发展?没有良好的习惯,哪来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形成?
那么,学好语文应该要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一)放声朗读的习惯。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
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五、语文学习的境界
(1)要学——态度问题
(2)会学——方法问题
(3)能学——持衡问题
六、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早读天天读,一半时间不能少;
(3)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
(4)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
(5)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6)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
七、学好语文的意义
学好语文,高考有门;
学好语文,事业有成;
学好语文,人上之人;
八、总结
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语文三性记性悟性灵性
语文境界要学会学能学
语文学习习惯十个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加强师生互相解,增强合作意识,共同构建稳定、高效的语文学习系统。
2.明确语文学习的双重目标,掌握并运用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特色的学习方法。
3.明确本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按计划完成高一语文的学习任务。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学生由初中走向高中,经历了学习上的重大转折,但在语文学习上并没有质的提升。所以,开学初的语文课应该引导学生逐步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实现由初中向高中语文学法上的转变,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教法:老师介绍,师生互动。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三、教学建议
1、本教案所用实例较多,教师视个人专业水平和学生情况酌情取舍;不论引用多少材料,教师要熟练掌握,出口成章,彰显教师的语言艺术和人格魅力。
2、有些材料最好用幻灯片播放,让学生听得清,看得见,有助于理解和掌握。
3、本教案内容较多,可筛选材料上1课时,也可上两课时。
高一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四、教学过程
人们常用“同过窗(同学)、扛过枪(军人)、下过乡(知青)”等话语说明不同形式的缘分。“十年修得同船渡”,说明缘分的重要和来之不易。为国育栋梁的人民教师和立志成才的莘莘学子,为着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老师作为我们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受人尊敬由来已久。古代人们就把“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称,并写在同一排位上供众人朝拜。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唐代大文豪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名言,对“师”作了最精辟、最完美的解释,一直被国人奉为经典世代流传。除此而外,人们用充满感情的多种美称表达对人民教师的敬仰和爱戴: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最富有哲理的称谓;称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这是最质朴无华的褒称;称教师是慈爱的母亲,这是最真挚感人的爱称;称教师是春蚕,这是最纯真质朴的称谓;称教师是蜡烛,这是最温馨动人的称谓;称教师是孺子牛,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称教师是春雨,这是最生动形象的默称;称教师是人梯,这是最光荣贴切的专称。凡此种种,集中说明了老师在教育教学、启迪智慧、引导成长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同学们来到学校,要倍加珍惜这不可多得的师生缘和同窗情。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知识,学做人,“亲其师,信其道”,学好教师教的每一学科,绝不能干出“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的傻事,白白的耽误自己某一科的学习。
我做大家的语文老师,有缘和大家朝夕相处深感幸运。鄙人姓李名爱民,字济众,号乐群,博客名为苏河十八子。芳龄58岁,和国家领导人相比,我正处青年,但和四岁就知为兄长让梨的孔融、七岁能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九岁就知为父亲暖席的黄香和十二岁就做了秦国上卿的甘罗相比,我已是老年了。从个人的情况看,上帝把我分配到人生的一个普通班,我没有一丁点优越的家庭背景。我的智力平平,对很多事情的理解比同龄人都要晚3—5年。我知道自己的弱点,恪守“慢牛早套场”和“笨鸟先飞”的信条,勤学不辍。我自幼爱好读书,“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有时候读一本好书,感觉就像是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尤其爱好探究性学习,有时为了弄懂、掌握一个语文知识点,都要比别人不知多花费多少时间。不管怎么说,我愿意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搞好语文教学,更愿意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和大家一起营造一种团结向上、努力奋进的语文学习氛围。
第五篇:高一美术鉴赏第一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1个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 法进行鉴赏练习。
3、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鉴赏方法,特别强调美术评论的非唯一性特点是本课的重点。教学难点:本课为全册的引言,故设法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引导学生用鉴赏方法进行 鉴赏练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
1、鉴赏=欣赏?(引导学生看书)
2、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
“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
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
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
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
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1、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 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 刻。
a、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如油画、国画、素描、水彩等。)
b、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
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
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如石膏像、木雕等。)
c、工艺美术:也叫实用美术,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
(如陶瓷、刺绣、编织等)
d、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
3、用“眼高手低”引入美术鉴赏的重要性。(结合学生观展等进行讲解)
4、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结合课文图例说出作品的年代、内容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第一幅:《放牧》
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
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
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们的想象
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年代:古代
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
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 找出。
第三幅:《人物驭龙帛图》(提问三个问题: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气宇轩昂的男
子、龙舟、鹭鸟、鱼、华盖)b构图上有何特点?(饱满)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
做什么?(手中持一缰绳,牵引着龙,可能是驾龙升天成仙。)d 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
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
第四幅:《奔马》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5、简单介绍“六法”理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气韵生动—即—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
应物象形—即—形象(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骨法用笔—即—用笔(指用笔力度)
随类赋彩—即—色彩(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经营位置—即—构图(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传移摹写—即—临摹(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结合唐高祖临死
前要求《兰亭序》作为陪葬说明。)
三、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
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四、布置作业
书后练习(六大类: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关系: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也不例外,表现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随着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而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