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浅谈突破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方法
(厚学网)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因而在实施难点突破时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来
决定所采用的相应办法。一直以来,采用何种突破方法才能更好的实施地理教学众说纷纭。根据地理教学一线的经验,结合教育教学理论、中学生心理学,地理教学实例总结归纳出高 中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激励法、分散法、演示法、图表法、复习法、迁移法等常用方法。
所谓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不容易掌握,甚至有可能是教师难以讲清楚的 知识。通常,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受学生认知情况、初高中知识结 构的衔接等原因影响,而在教学中存在了大量的难点,对于这些难点,学生学的困难,教师 教的痛苦,却又不能避而不谈。如何能更好的突破这些难点成了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产生原因众多。这些难点有的是知识相对学生知识结构本身具 有较高的难度,这类知识多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比如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等。有的是难 在学生在综合利用方面能力的欠缺,如在区位分析过程中学生往往顾此失彼,或强行记下几 个方面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是因为记忆量较大造成的难点,如气候类型的成因、分 布、特点等。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学习差异人为产生的难点,如估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有 的学生因为数学知识较差而学习困难。有的难点恰恰是因为教师反复强调这是个重难点而在 学生心中形成的“心理难点”。因而,我们在寻求地理教学难点突破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实际 情况“因地制宜”。
常用来突破难点的方法有:
一 激励法。
在教学中碰到难点的处理,教师常常因为害怕学生不够重视,注意力不够 集中,反复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个难点,要认真听。结果反倒给学生 造成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面对难点时,教师除了树立我能教 会的信心外,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能学会的信心。以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心态来接 受新知识,化大难为小难,化小难为不难。例如,在学习地方时这个知识点时,由于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在处理上一般采用 分散难点的突破方法,将整个知识细化为多个小知识:时区的划分;中央经线的确定;区时 的确定;跨时区时间的变化;跨经线时间的变化;日期的变更;跨时区长途旅行等一系列问 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肯定学生的进步,掌握了时区的划分是一个进步,掌握了中 央经线又是一个进步,会计算别的 时区的区时是一个更大的进步。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还 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言来表扬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来完成整个知识的 学习。二 分散法。
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的难度较深,学生很难一下理解到位,此时我们不 防采取难度分散的办法来进行突破,将一个大难点分散为几个小难点,将一节课当中的难点 分到几节课中。化繁为简、化复杂为简单,这样学生通过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方法来逐步 学习,并且每次只要集中精力解决一个小难点即可。例如,大气在近地面的水平运动我们需要考虑三个力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先假设极 端情况,考虑只受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在学生掌握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 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大气的运动情况,最后再来分析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 擦力三个力作用下的结果。这样处理将难度分散,每次问题的递进都只是比前一个问题略为 复杂,学生容易理解,也易于接受。
三 演示法。
演示实验可以将学生不易理解的静止的、平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 容易想象,容易理解的动态的、立体的、具体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能力,使 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演示实验的进行我们既可以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具,也可以利用电子多媒 体手段,甚至身边常见的书本、粉笔、课桌在有心人的手中都可以变成极好的演示工具。例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 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建立空间模型,学生也难以想象褚 结论产生的原因,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用手让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然后分别将北极上 空和南极上空对准学生让其观察地球旋转的方向。再如,黄赤交角的产生,虽然书上有简图,但不够立体,学习中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 难,此时可以利用 flash 课件进行演示,由于在演示动态效果方面的强大功能,要比教师用 语言描述外加手势形象的多。通过比较,使用课件演示的班级普遍对黄赤交角的形成等问题 掌握较好。又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到教学 工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或向下凹,请 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形状,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斜与向斜的区别来。
四 图表法。
利用图表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构建出直观的形象,合理的利用图表能够把 教材中用文字高度概括而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图像的教学难点转化成简洁明了的图像,便于学 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且有利于学生进行空间思维的发展。运用这一方法,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的知识层次,精心设计构思巧妙、形象鲜明的图像,使图像能够充分反映 地理事象及其规律的本质特征。常见的图表使用分为各种地图和空间示意图二种。例如,在学习不同季节海陆间等温线分布原则,教师的空乏讲解学生难以明白,对学 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都有极大的负面影响,教师自觉已经讲清楚,讲透彻,但难以引起学 生共鸣,导致教学双方严重脱节,学生学习效果不良。此时应采用图表进行突破,可绘制出 相邻两条等温线在秋季时的分布情况,进一步分析在冬季时海陆边缘、海陆内部温度变化快 慢的差异,进而推理出“高高低低原则”。又如,北极星与地平面夹角和当地地理纬度的关系在教学中比较抽象,如采用光照图 结合初中数学几何学知识进行分析,则学生很容易归纳出北极星与地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的 结论。
五 比喻法。
比喻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不仅能活跃课题气氛,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把陌生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生对知 识的记忆。尤其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恰当的比喻常常能令学生“会心一笑”。例如,在第一次接触和学习区位理论时,学生受数学思维和自身经验的影响常难以理 解区位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往往过分强调某一个因素而忽略了其它因素。在学习上海 港的形成时,自然因素学生很容易理解,经济腹地和城市依托却容易被忽略,此时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打比方:上海港就好比一个想要经商的人,自然条件是他的商业天赋,经济腹地是 社会大的经济背景,依托的城市就是支持他经商的老爸。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又如,在学习冷暖锋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冷暖锋区别的认识,比喻为暖锋过境就如同 女子,温柔婉约;冷锋过境如同男子,雷厉风行。而男人中也有比较婉约的,所以冷锋又分 快行冷锋和慢行冷锋两种。
六 复习法。
地理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往往和前面学过的知识关联较大,如果学生不能 很好的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处理的时候就会难上加难。往往在教学中形成举步维艰,寸 步难行的局面。此时与其追求教学进度,不如先“磨刀”后“砍柴”,花些时间来复习相关 的知识。
第二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突破方法研究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张金城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通过大量观课、评课以及研讨活动,笔者发现如果课堂教学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造成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找出重点内容外,还要立足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境,预设多种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上灵活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方法。
一、疏通思路
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气候类型的确定。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关于全球气候类型的较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地判断。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依据气温、年降水量等数值指标逐步判断气候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降水柱状与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判断南北半球,以给出气温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并以典型例题进行训练及时巩固。
二、化整为零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小问题弄懂以后,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地理教学中,小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图的阅读,大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解读都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案例2: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难点之一:风的形成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它们依次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区别?
2、逐层引导学生分析: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风向、风速的变化以及判定。(结合板图以及物理知识储备)
3、讨论: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共有三种作用力,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便由浅入深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位置风向有所不同。然后再用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三、搭桥铺路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较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可设计一些铺垫,降低“坡度”,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3: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难点是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探究活动,适当降低“坡度”,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认知层次,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一: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洋流分布模式图”,用两个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南、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状况(8和8),以深化学生对洋流总体分布情况的直观印象。
探究二:让学生将“8”分别带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观察洋流的实际分布状况,找出与其不符的海区(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并启发学生将表示南半球洋流分布状况的数字改为“0”。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探究三: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北印度洋海域和南极周围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自主对新知的本质性内容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归纳。
探究四:让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标明寒流和暖流,既验证和强化已学的寒、暖流概念,又使洋流模式图得以彻底的完成。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洋流模式图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当堂决定运用上述活动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直观教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目的地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或组织学生参观或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案例4: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难点之一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可通过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教学
由于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三维视频”,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1),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图1 第三,作图2,解释太阳直射点。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二中的P点。太阳光与P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图2
2、“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
⑴教师在黑板上作图3:四个地球球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2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3 ⑵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永远落在赤道上。作图4,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一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端指向北极星不变。
图4 ⑶把图4地轴改为倾斜,如图5
图5 ⑷在图四公转轨道面画上黄色,如图6
图6 ⑸在图6上画出赤道,如图7。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7,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D、有时在北半球A、有时在南半球C。
图7 ⑹根据图7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如图8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8 ⑺观看地球公转3DMAX打光三维视频(立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
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案例5: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难点之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或孔明灯的放飞来加以解释。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高中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第三篇:拼音教学的难点突破方法
怎样突破拼音教学的几个难点 帮助孩子区别bdpq
1儿歌记忆。像个6bbb, 反写 ddd ,像个9qqq,,反写ppp。
2儿歌记忆。bd肚子对肚子
pq脑袋对脑袋.3动手记忆。给孩子一根剪好的电线,和家长一起来摆这四个形状
4动手动嘴记忆。大拇指向上,左手b来右手d,大拇指向下,左手P来右手q
标调的儿歌
“有a不放过,没a找o、e,i、u并列标在后”。拼音课间操
拼音课间操可以让孩子放声笑,身体尽情地摆动,而且把学过的拼音字母通过身体去体现出来,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如“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
”“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d、t、n ……” “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ai、ei、ui……” “头要正,身要直,我们来背整体认读音节表。zhi、chi、sh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字母基础牢。”
在我们班做的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课间操。比如做声母操,一边说拼音的口令,一边摆出该拼音的形状,身体随着音乐摆动。例如左手高举,右手叉腰围成一个圈,一边扭动身体,一边说“听广播,bbb”,相反右手高举,左手叉腰围圈就是“一只队鼓ddd”。两手胸前交叉就是“切西瓜,xxx”,两手合并向上直伸就是“一根直棍lll”。一开始是我在课堂上带着他们做几个简单的拼音造型,慢慢地,孩子找到了感觉,也能自己创造出拼音造型。我教他们弯下身体,手碰地,那就是“一个门洞nnn”,孩子马上想到两个人并列做相同的动作,那就变成了“两个门洞mmm”。他们根据我引导的b和d的造型,创造了p和q的拼音操姿势。类似的创造性发现在课间操的游戏中常有发现,孩子们的发现让我惊喜。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只要我们老师为孩子们创设的轻松的教与学的环境,孩子就能学得兴趣盎然,教师也教得兴致勃勃。
学完a、o、e、i、u、ü 6个单韵母,开始学习声母了,可以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汉语拼音王国里面住着许多字母娃娃,单韵母是这个国家的小姑娘,而声母是这个国家的男子,十分的聪明勇敢。凡是小姑娘要出门,声母男子总是走在前头,拉着小姑娘组成音节。不过说起话来,小姑娘们声音又响又亮,而男子汉们声音又轻又短。你们想认识这些脾
气古怪的男子汉吗?学生听了故事,兴趣马上来了,急切要知道这写古怪的男子汉是谁,下面复韵母学习就容易进行了。
在教学j、q、x,y 与ü相拼时,理解ü上两点省略规则是这一课的难点。一个有趣的故事就让孩子把省略规则记得清清楚楚了。一天,j、q、xy这四个小伙伴一起在森林里玩,u跑过来说:“喂,你这三个家伙,我也要玩。”j、q、x看了u一眼,说:“我们从不和不讲礼貌的孩子玩。”过了一会儿,小ü路过这里,见他们三个人玩得很高兴,于是他摘下帽子,很有礼貌地说:“你们好,我是小ü,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好吗?”jqxY笑着说:“好呀!”他们手拉着手一起玩游戏。故事讲到这儿,就让孩子从故事里知道了什么呢?教师适度放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汇报,有些学生会说到:“j、q、xy与ü相拼,ü上两点应省略;”有些学生会说到:“jqxy从不与不讲礼貌的u相拼;”还有的学生说到:“ü与j、q、xy相拼,去掉两点还念ü。“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故事中有发现,有收获,不再是被动的接受了
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1)“猜口型”
这个游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发音嘴形来判断拼音。嘴形合适了,就能发出正确的音。例如在在学习“a、o、e”“i、u、ü”时,我通过和孩子玩“猜口型”的游戏,巩固了孩子对6个单韵母的认识。一开始是教师摆好口型,孩子猜,他们猜对了,表扬他们非常聪明。接着角色互换,由孩子摆口型,我猜对了,也表扬是因为他们口型摆得正确,老师才能猜对。这样的游戏加上适当的表扬,孩子兴趣非常高,很快就掌握了六个单韵母的发音方法。
对不易区分的声母、韵母来说,猜口型游戏有很重要的作用。比如f和h的区别,平舌与翘舌的区分,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猜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教师摆好口型让幼儿猜,幼儿叫老师猜,也可以幼儿互相之间猜一猜。幼儿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高,学得轻松,读得标准。(2)你演我猜
这个游戏跟“猜口型”形式差不多,可以老师演,学生猜,或者学生演,老师猜。两个游戏有所不同的是“你演我猜”不仅可以通过动作,也可以通过语言描述,但是语言描述中不能出现谜底。例如在学习《ao、ou、iu》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这三个复韵母的理解,我和孩子就玩了这个游戏。在屏幕上出示词语,学生演、说,我来猜。这些词语包括了这三个
复韵母,有“游泳”、“书包”、“扭动”、“脑袋”……每次老师猜对了,孩子都非常高兴,因为老师的成功里有他们的努力。学生在游戏中,不仅掌握了三个复韵母,而且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找朋友
找朋友游戏可以利用到复韵母学习、拼读音节等内容上。比如学习复韵母。先制作六条带有单韵母的项链,六个孩子每人带一条。带有a的小朋友站出来问:我是a,我的朋友在哪里?带有可以和a相拼的项链i的小朋友就站出来说:我是i,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同学一起说:a和i是好朋友,ai、ai、ai”。带有a的小朋友站出来再问:我是a,我的朋友在哪里?带有o的小朋友站起来说:我是o,你的朋友在这里。全班同学一起说:a和o是好朋友,ao、ao、ao”。以同样的方法练习其他复韵母。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掌握了复韵母组成的方法。在拼读音节时,学生和老师表演“玩牌找朋友的”游戏。将拼音字母制成牌,发放到每一个参与者手中,有的牌上面写着是声母,有的写的是韵母。老师先出一张“牌”口里念:“我是……”(如我出“b”)然后学生出牌,出的这张牌要与老师出的牌相拼,如出“ao”,边出边念:“我是ao,b—ao—bao,书包的包。”拼对了对方的牌就算赢。接下来是每两人或四人为一组表演这个游戏,老师参与其中,让孩子们在开心的玩、入境地演中不知不觉地复习了字母,训练了拼读,这既是亲历学习的过程,又是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也是增长自信心的过程,更是形成师生合作其乐融融、使课堂活力四射的过程。
3、点名字
在教每个字母时,都给它们编出名字。如:g(小鸽子),f(小拐杖),l(小棍子)等。在练习声母顺序,可以采取点名法。请一个孩子到前面点名,一个孩子发相应的卡片。每点到一个名字,就有一个孩子站在前面去举起卡片说出这个字母的音和形。23个声母全部点完后,请一位孩子当组长,其它的孩子按顺序排好队,大家一起唱声母歌。在这个点名、排队、唱歌的过程中,孩子就将声母的顺序牢牢地记在了脑海里。
4、摘果子
在黑板上贴出一棵树,树上挂满了写有音节词的沉甸甸的“桃子、李子、葡萄、草莓”等等,接着引导学生走进秋天的果园,摘下成熟的苹果,带领同学拼读音节词,并与同学一起为它找朋友(组词造句)。之后在按两拼音节、三拼音节和整体认读音节把果子分类放进不同的篮子里。这种游戏的引入,锻炼了学生的拼读能力,检查了音节的分类,不仅能解决教学重难点,使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汉语拼音以外的其他领域。
5、竞赛法
(1)登山法: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座山,山顶上画了一面红旗,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参加游戏,各组取好名字,每组学生轮流认读一个音节或音节词,每认对一个音节或音节词就向山顶前进一步,读错了就向后倒退一步,看哪一组同学先登到山顶,那是胜出的队伍。
(2)、贴商标。在游戏之前在讲台上摆放各种实物,黑板粘贴好打乱的音节词卡片。引导学生超市里摆放了这么多的物品,可是这些物品的商标名称还来不及粘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担当超市管理员,把黑板上的这些商标贴到对应的物品上去吧。贴了标签的那个物品就可以放组里的篮子里,最后看哪一组贴对的商品最多。比赛结束后,来检查贴得对不对,一个个叫同学读,这样又可以检查了学生拼读的能力。因为是比赛,所以的情绪激动,思维特别快,在这样喜悦的环境中学习,掌握的效果比干巴巴的词语分类和拼读要好得多。
6、拼拼玩玩
学语文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如果加上动手,让孩子在动中学,学中动,效果会更理想。如:教学声母时,可以让学生剪了几个半圆,几根竖条,用它们拼声母,比比谁拼得多,认得多。学生拼出了b、p、q、d、m、n,也顺利地区分了 b 与d,p与q。学生还会用毛线拼s、x、z、c,另外还会用手势来表现d、b、q……拼一拼,猜一猜,学生顺利又快乐地
熟悉了声母,与它们交了朋友。
在教学复韵母时,可以让学生制作了a、o、e、i、u、ü 6张单韵母卡片,让他们自己摆一摆,摆出不同的复韵母,叫出它们的名字,区分形近的“兄弟”。
拼拼玩玩,活动学习既有效地调控了课堂,还寓教于乐,一举两得。孩子动起来,手、脑、口并用,拼音也“动”起来了,学习变得更有意思。
五、创设情景法
在教学中,如果让孩子感受到不是在上课,而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和收获,那么孩子一定会对课堂充满期待,在课堂中也积极参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设置情境,可以让拼音教学走进一个动感的空间,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我经常给孩子创设不同的情景。例如在拼音复习中,我戴上卡纸做的皇冠,拿着一根装饰过的棍子作魔法棒,化身为拼音王国里王后,带领孩子去拼音王国来一次历险记。历险是孩子们喜欢的话题,在课堂里,我们共同闯关,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说情境可以让孩子们忘记课堂,走进神奇、有趣的新天地,那么设计在情境中的一个个小游戏则可以调动孩子们的兴奋点,把拼音教学转化成为他们乐意参与的游戏活动。历险记要闯的第一关,进入拼音王国的大门,就要
念开门的咒语,第一道咒语是声母,第二道咒语是韵母,第三道是整体认读音节,背出这三道咒语就可以顺利进入大门,顺利闯了第一关。在大门口,有一个小精灵要欢迎我们,它现在隐身了,按顺序把声母连起来,他就显身了。学生急切地拿起笔就连,很快就找出了原来这个小精灵就是海豚,第二关通过了。在拼音王国里,有四个地方闪闪发光,原来是藏着四顶声调帽子。选六个学生代表a、o、e、i、u、ü,组成复韵母之后,能标调的同学头上就带上拼音帽子,学生拼读,在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巩固了标调的方法。拼音王国里,还有三个怪兽,有一个喜欢吃两拼音节,有一个喜欢吃三拼音节,另外一个爱吃整体认读音节,赶快从苹果树上取下合适的音节,喂给这三个怪兽,怪兽吃饱后就自动消失了,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怪兽消失了,第三关也顺利通过。在拼音王国里玩累了,天黑了要回家,在纸做的通行证上用拼音写上自己的名字,交给王后,下一次王后会根据这个通行证再邀请你来拼音王国玩。整节课孩子都处于在拼音王国里历险,兴致浓厚,在历险中,不自觉地巩固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拼读、标调、区分音节、拼写等知识,效果显著。
孩子都喜欢动物,课堂上可以营造环境要带着孩子去动物园游玩。用课件呈现了了一些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如老虎、大象、猩猩、狮子、斑马、孔雀、兔子、小猴等。
这些动物各有自己的特点:老虎威风凛凛,斑马身上布满黑白相间的条纹,悠闲地吃着草,孔雀骄傲地抖动羽毛,散开美丽的尾屏;兔子机灵可爱……学生被一个个生动直观的动物形象深深吸引住了。老师顺势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能把你熟悉的动物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吗?”由拼音名称到动物形象,再由动物形象到拼音名称,学得不亦乐乎。这时教师趁机及时引导,分清并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音节,最后趁热打铁鼓励学生给动物写写名称,记住它,和它做朋友。
现在最流行的动画片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如果讲拼音学习和喜羊羊联系在一起,也能成功地挑起孩子的兴趣,争着要表现。
这种情境教学,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情境教学对课堂的语文教学是重要的补充,它丰富了着课堂教学,陶冶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汉语拼音的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孩子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引领他们乐于学习。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儿童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启动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应手执这把金钥匙,积极探索,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儿童学习汉语拼音,让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成为欢乐的海洋。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初中生物教学难点突破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能力不能够理解某个知识点时,该知识点就是该学生学习的难点,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有难点出现。因为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相对而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那就要求教学手段要直观形象。在三年的教学中,逐渐发现初一初二的学生几乎没有物理学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知识积累,一旦涉及到相关知识,如有机物、无机物、能量、气压、浓度等概念,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会变浑浊等原理学生认知上就很难接受,那就要求灵活的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同时教科书中有不少生物学的原理、概念、规律艰涩难懂,那就要求运用形象生动丰富的语言。总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他们生硬的灌输或回避这些难点,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降低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以至于导致孩子对生物的反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突破难点这些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
第一、细致备课,把握难点:如果课前教师对教材不作深入研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了解,就会把简单的知识点作为难点来讲,浪费了课堂时间,使效率低下,并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难点不作深刻引导讲解,一带而过,也会造成学生听课困难达到道教学目的,导致教学不到位。我们知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难点的突破首先在于把准难点——从两方面入手:(1)教的方面,首先教师应该认真专研教学大纲,发掘理论性较强、学生尚无知识储备、逻辑推理过程复杂的内容,一般来说,这个问题如果理论性强、联系其他学科知识、推理过程复杂、就是本节的难点。(2)学的方面,其次教师课前还要了解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因人、班、年纪而异地把准难点。同一年级,地段班的学生和实验班的学生在侧重点上就不同,地段班的学生在尤其在知识储备和理解力上可能略有欠缺,一些涉及物理化学基本常识的内容就需要解释地更清楚;而不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不同,如“细胞”、“组织”等概念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是难点,而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就不构成难点。“DNA”、“遗传信息”、“基因”相对初中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借助具体事例让学生感悟。能够说明“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遗传物质能够传递遗传信息”的具体事例是几个经典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经典的直观的细胞核移植实验图解。直接让初中学生回答“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说明了什么”比较难;教师可以将该问题转化为几个具体的、简明的、学生能够解决的小问题:1.克隆羊多莉的形成与哪几只羊有关?2.母羊A为多莉提供了什么?3.母羊B为多莉提供了什么?4.母羊C为多莉提供了什么?5.多莉与哪只母羊的长相最像?它为多莉提供了什么?这说明决定长相的物质一定位于细胞哪种结构中?6.猜一猜,多莉除长相与那母羊相似;它们的运动能力会相似吗?性别会相同吗?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会领悟到:决定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的物质在细胞核内,这样的物质就叫遗传物质;长相、性别、运动能力等就叫遗传信息。这样抽象的问题也就具体化了,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就能够理解了。同时,由于问题的相对梯度较小,较易解决,因而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巧施教学,突破难点:课前找准了教学难点,相当于中医搭准了脉,课堂教学中就要围绕这些难点,逐一解决各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是教师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难点能否突破以及突破的程度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1)迁移是生物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以及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来,便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促进正迁移,为突破难点铺平道路。直接灌输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往往会因为过于抽象和空洞而不被学生接受。“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简单、易做、又隐含着实验设计的原理;因此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实验设计的原理,学会实验设计方法。
(2)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的难点分解为几个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突破难点,这种方法在生物教学中十分有应用价值。通过将难点化整为零,使学生感受不到复杂问题带来的学习困难和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增强学生特别是中差生的自信心,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3)通过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各种有关教具的直观诱导启发作用来突破难点,常常可以事半功倍。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教具、演示实验或自做实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诱导启发讲解或思考题引导学生剖析教学难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推理,难点可迎刃而解。例如: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壁位于细胞的表层,对细胞有保护作用”学生较易接受,而“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学生很难想像到。能够说明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的典型事例有“植物细胞不会因为吸水而涨破,而动物细胞则会吸水涨破”。学生在做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时,常有“为什么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而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生理盐水中制成临时装片”的疑惑,需要解答。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探究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会是什么结果,并借此机会探究细胞壁的功能。设置问题:1.把人的口腔上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2.把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置入清水中制成临时装片,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想一想,为什么动物细胞在清水中会吸水涨破,而植物细胞在清水中则不会吸水涨破呢?通过上面的探究学生会意识到植物细胞不会吸水涨破是因为细胞膜的外面有细胞壁,进而领悟到“细胞壁具有支持细胞的作用”;同时,学生也会从中感悟到一点利用实验探究微观世界的方法。
(4)生产生活实际是生物学知识的来源,也是生物学知识价值的归宿。有些生物学知识概念在离开了对对实际的认识更显得深奥玄妙莫测,成为学生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唯一正确有效的方法就是密切联系实际,加深对这些知识概念的理解。如:在讲到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是一种“本能”行为时,学生对“本能”这一概念不易理解成为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通过下列实际例子来解决这个难点。例1,鸟类对自己的下的卵,一般没有识别能力,如果向正在孵卵的母鸡窝中放入鸭蛋,母鸡会毫不犹豫地伏在上面继续孵卵。例2,不少小型的雀类常把杜鹃的卵当成自己的卵孵化,并且喂养比自己大得多的雏鸟;通过以上例子,使学生认识到鸟类某些复杂行为是鸟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并非是有意识的行为,这就是动物的“本能”。
第三、类比对照,实践证明:实践证明初中学生很难把“呼吸作用”、“呼吸”、“呼吸运动”、“肺的通气”等区分开;很难理解“呼吸运动”的过程。其原因是:首先,这些知识过于抽象;其次,学生对“有机物”、“气压”、“氧化分解”等概念不理解;对“气压”与其体积的关系不理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可以燃烧一张纸,并引导学生回答:1.纸能够燃烧,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纸在燃烧的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发生?3.纸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4.汽车要运行必须燃烧什么?为什么?5.人的运动也需要燃烧物质吗?燃烧什么?在何处燃烧?
“燃烧”是学生常见的、能够感受到的、具体的现象,学生较易理解;所以,教师用“燃烧”类比“呼吸作用”,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呼吸作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较“呼吸作用”与“燃烧”,气压是看不到、听不到的,也是用语言难以向初中一年级学生表达清楚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去触摸充有不同气体量的相同的气球,让学生感悟气压。教师可以让学生按住打气筒(或注射器)的开口处,然后让打气筒(或注射器)的活塞前后(或上下)运动,从而改变其中气体的体积,让学生感受气压与气体体积的关系,为学习“呼吸运动”扫清障碍。学生通过真实的具体的感受会对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使难点得以化解。
又如,“能量”一词在生物学教科书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但由于“能量”看不见、摸不到,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表达清楚,所以学生常感困惑,直接影响生物学的学习。“能量”看不见、摸不到,但时刻与我们相伴;因而通过让学生自我体验人的生命活动与“能量”的关系来感悟“能量”。设置问题: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当然也有很多同学经常不吃早餐),请同学们想一想:1.假如你一晌或一天或几天不吃饭,你的体力会有什么变化?你的精力会有什么变化?2.我们的心脏时刻不停地跳动的动力从何而来?3.寒冷的冬天,我们为什么还会有较高的体温?热量从何而来?
通过上面的思考学生会意识到食物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生长发育的原料,食物中还有供我们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而且还会意识到能量就贮存在食物里。学生虽然不能给能量下个确切的定义,但是却可以感受到能量的存在,并对能量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第五篇: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doc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楞次定律是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之一,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该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要让学生学好这个定律,突破这一定律难点,除做好演示实验外,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从以下几点着手学习。
一、分四步理解楞次定律
1.明白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产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2.弄清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3.熟悉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4.知道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二、学会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有人把它称为对楞次定律的深层次理解。
1.表述内容:感应电流总是反抗产生它的那个原因。
2.表现形式有三种:
a.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b.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的人把它称为“来拒去留”;
c.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注意:分析磁通量变化时关键在于对有关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要有足够清楚的了解,有些问题应交替利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分析。
三、能正确区分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的关系
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况下,不如用右手定则判定来得方便简单。反过来,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则都能判断出来。如闭合圆形导线中的磁场逐渐增强,用右手定则就难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出来。
四、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楞次定律在本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无中生有,这部分能量只能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例如,当条形磁铁从闭合线圈中插进与拔出的过程中,按照楞次定律,把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都必须克服磁场的斥力或引力做功。实际上,正是这一过程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内能。
假设感应电流的效果不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那么,在上例中,只需把条形磁铁稍稍推动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将吸引它,使它动得更快些,于是更增大了感应电流,使线圈吸引条形磁铁的力更大,条形磁铁将做更快的运动,如此不断反复加强,只需在最初阶段条形磁铁作微小移动中做微量的功就能获得无限增大的机械能和电能,这显然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
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楞次定律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楞次定律的本质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说,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熟练掌握楞次定律与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的综合使用
1.熟知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应用于不同现象中。
A.判断运动电荷、电流产生磁场应用安培定则(用右手)
B.判断磁场对运动电荷、电流作用力时应用左手定则
C.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应用右手定则,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应用楞次定律。
2.巧记右手定则与左手定则的区别:抓住“因果关系”才能无误,“因动而电”──用右手;“因电而动”──用左手。
3.正确区分涉及的两个磁场(一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二是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应用楞次定律的关键。理解两个磁场的“阻碍”关系——“阻碍”的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从上述五点着手学习,就可以突破这一定律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