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未获奖)

时间:2019-05-15 03:2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未获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未获奖)》。

第一篇: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未获奖)

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

黄珍

摘要: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把德育渗透于语文教学活动中,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主要通过:利用精妙的导语、介绍背景、抓住文题、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利用高超的教学机智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应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做到“文道统一”。

关键词: 语文 , 德育渗透 , 文道统一

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让语文教学显现“文道合一”的本色。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除向学生传授字词句篇、语法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受到道德的洗礼和熏陶。德育的渗透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或情境渗透、或有针对性渗透、或激活创新渗透,要方法灵活形式多样,以使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有利条件,语文教师既要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又要保持学科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科教学自身的逻辑。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从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出发,促使学生健康地接受知识与形成能力、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并体验成功,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协调发展,让语文教学显现出“文道合一”的本色。

1.利用精妙的导语进行德育渗透

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教学《雨中》一文可借助多媒体视听手段模仿出雨中这一独特的生活场景,然后提出如下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说一说雨中的行人场景。(2)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突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你将如何面对呢?通过开放性的问题答案有力地渗透了“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教育,从而激发了他们思想中最纯洁向善的一面。同时又将故事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显得真实而又贴切。

2.抓住背景的介绍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某些课文,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包括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理解课文,从而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一课时,由于作品的年代及地域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影响,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生动的语言、低沉的音乐曲调来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把学生带进一个对沙皇统治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气氛之中,来深化理解纤夫们为了挣得一块面包,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往往的悲惨生活。

3.巧释文题进行德育渗透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把握了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到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这课时,可以课题为本文教学的突破点,引领学生理顺文章的脉络:文章由课题落笔,先交代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原因,续写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景,后抒发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的感慨。为引导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思想感情,领会周总理劳苦、简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又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指导课外阅读《背影》一文,文题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感情的触发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文章中先后四次提到的“背影”、父亲送儿子上车途中说的四句话以及儿子的三次流泪有效地组织讨论与体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是以“背影”为题,并将其贯穿全文,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状写出父子之间深厚、真挚的感情,使我们随同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浓浓亲情跃然纸上。4.树立人物形象进行德育渗透

为了让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站起来,并铭刻在学生心上,课堂上应该借助对形象的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的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可利用与表达主题有密切联系的词语及语句来分析人物形象,教育学生:“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 3 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此句“猛”是关键词语,说明时间紧迫,不能犹豫,必须使炸药包快一点爆炸,威力大一些。同时这个“猛”字也正好表达了董存瑞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以及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再结合“昂、挺、站、托、顶、拉”等几个动词来讲解,董存瑞的形象立刻丰满起来,既使学生领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又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和感染。

5.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要高超的教学机智

语文教学中也要十分重视非教材因素的影响,利用自身的教学机智有实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如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时地运用强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注重教学语言的人文化,注重教态与手语的得体表达等。这些个人素质修养方面的影响将使学生极力模仿,急于参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渴望受尊重与享受成功的欲望等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养成或满足。

另外,对于教材的发掘要注意“发掘到位并有机结合”。所谓“发掘到位”就是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实际开展教学。“有机结合”就是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遵照其独特的逻辑性和知识性,把德育融汇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切实加强德育渗透。充分重视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真正做到“文道统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完成时代赋予语文教学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篇:还语文教学本色

还语文教学本色,造美丽语文课堂

集安七中隋慧

2012年10月20日,在长春物贸酒店会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尽管研讨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我始终感动着,收获着,思考着。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在语文教学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并诘难的当下,有这样一位教师让人充满敬畏:黄厚江老师坚持语文的本原,用本体论的理论去思考语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认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素养;坚持语文的本真,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语文的规律去学;坚持语文的本位,强调语文的学科本位,坚守自己的学科职责,以听说读写为本位。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本原要弄清的是语文是什么;本真要弄清语文应该怎样教;本体要弄清语文应该叫什么。以此体现本色语文的三大特点,就是鲜明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普适性。对我而言,我敬畏的并不是黄老师提出了本色语文的理论主张,而是他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坚守。听省教研室刘华老师介绍,198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黄厚江老师就代表盐城市参加江苏省语文教学评优课并获奖。那年与他一起参加评优课老师大部分都已经退休,其中南京的老师当上了南京市教育局长,常州的当上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以后又升任常州市人大副主任,唯有黄厚江,至今以其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坚守语文教学一线,并以其“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在语文教学领域独树一帜。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黄老师为了践行他的教学主张,在半天的教学研讨中,黄厚江老师为与会者做了专题讲座:《本色语文教学的核心主张》、上了一大节教学示范课:《黔之驴》。生动的讲座,黄老师以其睿智和幽默不时引起全场的热烈掌声。本色的讲课,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诠释了他“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的阅读教学的核心主张。高强度的上课和讲座,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语文才华,更是他作为优秀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和黄厚江老师相比,自己对语文教育本真的理解是何等的肤浅,对语文教育真谛的追寻是何等的慵懒,对语文教育策略与方法的寻觅是何等渺小。有时总以行政事务的忙碌为借口而忽略了深度的阅读,有时也会在觥筹交错中浪费了沉思的时间,虽然坚持一线课堂教学,但似乎也成了语文教学生涯的点缀。呜呼!何时才能有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味道呢!

第三篇: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儿了解到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知道父母生日的都没有几个,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以“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为主线,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情景导入,朗读感悟来拔动学生爱的心弦。同时文本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采取以读为主,抓住关键词句,通过读读、议议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展开想象,感受人物的心情,从而领悟沉默的可贵。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享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想像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4、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理解孩子们 的情绪变化,懂得关爱父母,关心他人。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可贵的沉默》,爸爸妈妈给我们过生日时,大家交谈的很热闹,孩子们享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爱,当问道爸爸妈妈生日时,大家却沉默了,这是为什么了?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可贵的沉默》。(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读文与思考结合,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被人关爱着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让学生意识到爱是相互的,爱需要给予和表达。)

二、出示目标,培养能力

1、自由朗读课文10—14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孩子们沉默的句子,想一想孩子们在沉默什么?(设计意图:以沉默为切入点,引发思

第二课时 考。)

2、为什么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加强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三、合作交流,展示汇报

1、(课件示出)沉默一: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同学沉静地举起了手。

指名读,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们沉默了?(读出安静的气氛)

2、(课件示出)沉默二: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指名读,评议怎样读出这种课堂气氛。(理解“寂然无声”)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朗读,更好地体会人物的心理。)

3、(课件示出)沉默三: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A、“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孩子们做得不够好反而说他们“可爱”呢?

B、在沉默的一分钟里,他们可能在想些什么?

C、在沉默中他们懂得了什么?(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

读到这里,你知道那“极为可贵的东西”是什么吗?(指名回答)(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沉默的可贵。)

5、过渡:老师的语气渐渐缓和下来,课堂上的气氛怎么样?

6、自由读第14自然段,汇报:读完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7、师引读:老师的话提醒了孩子们自己的过失是可以弥补的,所以他们像„„于是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怎么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有的说„„有的说„„还有的说„„教室里又热闹起来了。后来他们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回应主题,加深理解。)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1、师总结: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用实际行动去回报爸爸妈妈的爱。

2、学习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爸爸妈妈说吗?(课件示出)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3、除了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为他们祝贺之外,你们平时还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就在生活中”这一新课标理念,通过学生自己说,既使学生在学语文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得到培养,充分落实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五、加深理解,练习写话

写一写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板书设计:

可贵的沉默 感受→爱←回报

总评: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了课堂上,老师了解到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孩子呢,只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而没有一个向父母祝贺。经过点拨,他们愿意通过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知道父母的爱。孩子们的情绪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变得热闹。老师抓住这一挈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自己的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正是这一沉默,开启了孩子爱父母的心灵之窗,因而叫可贵的沉默。

学生初读课文后,可能只是大概了解课文写了什么,但对于“沉默的可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首先通过情境的体验来感染学生并引起共鸣,在读中感受父母之爱。再以文中泡泡“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引起学生的思考,找出文中三处描写“沉默”的句子,在读中思考“他们为什么沉默了?”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情绪。并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明白沉默让孩子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之爱?又为父母带来了什么?为老师带来了什么?那么,学生真正体会“可贵”的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最后通过延伸,升华情感。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围绕有关的重点词语,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揣摩人物内心,体会文章含义。在朗读上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孩子们情感的两次起伏,读出情绪的变化。重点读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词句。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第四篇:回归本色,还语文教学简约之李萍美

回归本色 还语文教学简约之美

保康县马良镇小学 李萍 联系电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形成与发展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披上了华丽的外衣,变成了热闹的街市,抹去了本色,走了误区。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问题集中表现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充斥课堂,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太少;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另一道风景,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的大量空间。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应怎样回归本色,还课堂简约之美呢?

第一、落实字词教学,扎扎实实教语文。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科,从小打好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奠基固本,要求切实,训练扎实,效果落实。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都因许多花里胡哨的安排,而忽视了字词的训练,在课堂上没有花时间去纠字音,辨字形。特别是在中高段,字词教学都已经忽略了。著名的特级教师陈金龙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落实字词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字词的读音,写法,理解字词的意思。他先让学生自由读词语,然后检查,检查过程中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重点指导。为了让学生理解“净角”的意思,教师视频出示了净角的脸谱,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如果每一个老师都能像陈老师一样把字词教学落到实处,我们何愁学生学不好语文呢?一堂语文课,不管你如何设计,如果不让学生在课内识字、练字、用句,把基本的字词撇开而单纯地进行人文教育或任何名义的其他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异化,都是有悖于“本色语文”的。

第二、体现以读为本,完完全全教语文。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

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语文课没有琅琅书声,犹如鱼儿没有了水,只有“熟读”才能“精思”。素质教育呼唤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应该走出“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的模式,重视“读”这一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真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时,我分不同层次,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多次朗读这首优美的诗歌。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划出字词,找出文中描写了秋天的哪些事物。细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了诗歌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悟读,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课文美在哪儿。有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美美的读一读课文。学生在多次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享受到了秋天的美好,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第三、引导孩子想像,简简单单教语文。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这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撑起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是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则是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学《游子吟》一诗,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反复吟咏,边读边想象诗人准备外出前,看到慈母借着微弱的灯光为自己缝制衣服的情景,通过影象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震撼,体会伟大的母爱,最后发出由衷的赞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课后练笔,描写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就不困难了。又如《泊船瓜洲》一诗,我引导学生抓住“绿”字,想象春姑娘有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绿装,让学生仿佛进入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再三诵读,就不难体会诗人对江南春景的喜爱了。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思乡。

总之,要想回归本色语文,就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教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们要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语文课堂,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第五篇: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

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

——参加岳阳市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观摩研讨会有感

监利县章华小学 贺红梅

2014年12月11日,我校各年级语文教研组长、教务处靳主任一行在罗平平校长的带领下,参加了在岳阳市民院小学举办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观摩研讨会。为期一天的会议分为两个议程:上午是岳阳民院小学的陈莹、卢望军老师和全国“语文主题学习”专家团的两位老师的四节精彩示范课,下午是专家团的李俊丽、蒋钢两位老师的经验交流。这一天的学习使我感受颇深,让我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

本次学习的主题是“语文主题学习”。它是新学校(北京)教育科技研究院进行的一项语文课改实验。它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写一手好文章,写一笔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养成一种好习惯,拥有一颗博爱心等等。它的终极目标是让语文回归“国语”,成为民族文化的寻根教育、扎根教育,成为汉语才艺,成为“中国灵魂”。汉语的魅力在于视觉和听觉的美感,所以在学习方式上,实验特别强调多读——诵读,多看——博览;强调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强调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情感积累、篇章样式积累等;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养成习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特点是课内阅读、大量阅读。实验重点是有足量的、适宜学生在课内阅读的相关图书或文本。难点是进行教学方

式的有效转变,创建互助型的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必修教材的学习,达到学习目标。

“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模式是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阅读内容就是和中小学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在时间安排上,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必修教材,剩下的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这就要求变革我们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少讲,“简简单单教语文”,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放,也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不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狠抓《语文主题教学丛书》课堂阅读的落实上,体现在对学生阅读的引导和点拨上。而其中的重点又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学生的读书热度。

下面我就结合本次活动听到的四节风格不

一、课型迥异的语文课来谈谈“语文主题学习”的三种教学模式:

1、“1+x”模式——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

以一篇必修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章为点向面辐射,把从必修教材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阅读能力。这样的课型既适用于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也适合于低学段的识字教学。比如,来自福建的陈琪芳老师在教学六年级课文《伯牙绝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文内容时,引出荀子《劝学》里关于伯牙善鼓琴的句子“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让学生体会伯牙善鼓琴,因而有“琴仙”之称。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知音”一词时,又出示伯牙为楚王鼓琴的文章,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伯牙知音难觅的痛苦。接着又出示《伯牙坟头摔琴谢知音》的段落和伯牙在坟前为子期写的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绝望。最后又出示关于伯牙、子期知音的名句,让学生整体感知作者写文的意图。

岳阳民院小学的陈莹老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二年级识字七《拍手歌》时也采用了这种1+x的模式。教学中,教师利用《生子识记歌》复习、总结生子识记方法,引出本课学习主题《拍手歌》。教学完《拍手歌》,教师又出示了轻松的手指操《螃蟹》。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边玩手指边诵读《螃蟹》,孩子们在玩中熟悉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接着,在认识《拍手歌》里的动物和了解《拍手歌》的意图后,自然过渡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环保拍手歌》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多首诗歌的教学和反复不同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做到熟读成诵,并产生了写作的欲望,最后的学生自编一到两节《拍手歌》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做到了阅读的无痕渗透,并在不断地阅读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x+1”模式——“反三归一”

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类文章,要求学生进行统一系列主题阅读学习后,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人教版教材)必修教材中的一篇文章。本次,卢望军老师在读书展示课教学时,选择的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的《母亲,母亲》这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母爱的真、美,教师选择了林徽

因的经典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让学生深情吟诵。就“母爱的伟大”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教师又出示了“暴走妈妈”陈玉蓉的事例。学生自主理解、感受最令人动情的地方,并以颁奖词的形式表现出来。接着,通过丛书里的《怕我疼,你才没拉我》、《“撒谎母亲”曹春雷》、毕淑敏的《学会看病》几篇文章的颁奖词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给自己的母亲写颁奖词。最后,以《人间的四月天》的齐诵为连接线再度回归主题《母亲、母亲》的教学。本节课中,学生学会了写颁奖词,并学会当面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这节课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x+y”模式

学完必修教材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比如,河南林州市实验二小的李俊丽老师在教学二年级内容时,选择了语文教材一个单元里的《“红领巾”真好》和《浅水洼里的小鱼》两篇课文。在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上,学完两篇课文,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与课文相关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里的《小溪的倾诉》和《环保拍手歌》两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三种教学策略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在课内引进大量阅读,或为必修教材服务,或学习必修教材后让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有时是一篇引出多篇,有时是多篇一起整合教学。我惊叹: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教!这样的“语文主题学习”打开了学生 的阅读视野,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学海里遨游。也让我们教育人拓宽了视野,让语文教学走出了新天地。

这次的学习不禁让我想起上次会上柳成明老师说的一句话:“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这些实验人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创新者、引领者。教学相长,终身学习,前人栽树我乘凉。路已经走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践行。我期待着,随着“语文主题学习”的引进,我校的语文教学、教研之花将盛开得更加灿烂、美丽!

下载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未获奖)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还语文教学文道合一的本色(未获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