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3:3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

第一篇:教育学

教育学 》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卢梭---《爱弥儿》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教育的自然。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格塞尔、阿诺德----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注重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被称为第一的教育学家:

乌申斯基—俄国(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

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言人 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安德森。

心智动作五三段,加里培林安德森。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

学习动机内驱力,先行组织奥苏伯。

第二篇: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自然人→社会人|| 婴幼儿→成年人,成熟|| 小我→大我◦ 可能性与选择性、现实性||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共性与个性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非特定化

◦ 儿童同时又未成熟

2.能动性 ◦ 自我意识、自主、自觉、自我建构和塑造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利

不平衡性:◦ 不同的系统或方面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可能 会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阶段性: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是有差别的 整体性:在发展中的人的各个方面(生物性、社会性、个体性)又是相互整合的,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人的发展中起作用的因素

遗传 环境

教育(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

个体能动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目的(含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应从属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通常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 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课程概述

课程的内在要素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

课程的三个文本载体: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个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类别

◦ 结果性目标 ◦ 体验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的领域 ◦(1)认知领域目标 ◦(2)情感领域目标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择:◦ 间接经验的选择 ◦ 直接经验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 直线式和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博比特:《课程》(1918)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现代课程理论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学、思、行统一。《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已休察,居敬持志。*苏格拉底:诘问,助产——产婆术。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现代教学)。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模仿、偏差、纠正。卢梭:自然教育。*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席勒: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赖因: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法(传统教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读书指导法

(四)练习法

(五)演示法

(六)实验法

(七)实习作业法

(八)讨论法

(九)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上课制

(三)道尔顿制

(四)分组教学制

(五)特朗普制 翻转课堂、The Aalborg PBL Model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 素的有机结合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最重要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等级量表(典型表现、最佳表现)

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问卷、交谈

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核对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档案袋法(portfolio)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 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有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由”。)德育原则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活动与交往都具有德育价值。方法

◦ 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 榜样:典范、示范、评优◦ 锻炼: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 修养: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奖惩: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 制度:合理有序的环境、明确的行为规范、价值导向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1)热爱教育事业,又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各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篇:教育学2

教育学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开始有了新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四个基本方面: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②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①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②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德国大学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模式,科学研究逐步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③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③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①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②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③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④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可以借助高等教育目的判断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则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赫钦斯;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在我国,两种教育目的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蔡元培、梁启超均主张能够让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新教育。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①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②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③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回顾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首先,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话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两者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是,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人格形成需要通才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日本的私立大学

在日本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发展为大众教育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常把这种做法称为既省力又经济的政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②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④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①学制的建立受限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为该模式的代表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该模式的代表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属于该模式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为该模式的代表。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新型大学很快突破了传统模式,哲学科受到空前重视,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学位的级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立足国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指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实行该形式招生制度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全面并轨,除极少数由国家分配外,其他所有高校毕业生将自主择业。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大致可归为该模式;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实行的是典型的权力分散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制的以德、日、英等国家为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①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②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③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目前,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

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高等教育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师生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③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独立性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增强。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教学原则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学原则是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首先,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其次,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再次,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大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 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须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指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第一,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第二,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第三,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第四,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第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制相比,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程化和多样化。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备课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的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分制的特点是: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演讲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教育电视系统、语言实验室等教学媒体。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智能教学系统、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之一。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以下几种途径: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应用性成果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同,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论述题:

一、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在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展开。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可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二、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新世纪的挑战,各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讨课程改革。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

1、基础化

随着知识更新、产业调整和职业流动的明显加快,使人才适应能力在高校培养目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础课的比例明显加大。

2、综合化

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文理渗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3、职业化

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它的出路。

4、国际化

世界各国都在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来思考本国的大学课程改革。

5、多样化

与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加强统一性的情况相反,我国的课程正逐步迈向多样性和灵活性。

6、终身化

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终身教育概念引入到大学课程思想

中,主张大学帮助青年获得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

2、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办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必须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

四、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时间能力和总和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灵活的招生考试制度。(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在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高校教师而言,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高校教师的从教能力略有不足。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培养更多地注重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历,形成了追求高学历、热衷于写文章、搞项目的现象,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更是鲜有涉足。

(二)高校教师的专业道德还需加强。教师的专业道德包括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豪感,专业精神淡漠;在学术上表现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存在着不正之风。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主体性有待提高。教师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人们大都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高校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甚至忽略了他们在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

(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2)课程设置单调、呆板,对各种重要的、具体的观念、理论和能力的培训还缺乏针对性。(3)教学和培训活动的形式和方法简单。

(五)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形势迫切。我们处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陈旧率周期进一步缩短的年代,人类开始进入教育终生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形势迫切,任重道远。

(六)教师教育制度化还存在差距。(1)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不

是很健全。(2)教师教育课程的认定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3)教师教育一体化。

二、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政府的政策上的保障主要包括:建立法律保障体系、提供经济保障基础、完善制度保障系统、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规划和领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等。

(二)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高校教师教育改革。(1)要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观念:打开高校教师的视野(2)要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3)从整体上革新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要跟踪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吸取国际教育的新经验,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充实前沿的培训内容;坚持培训机制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1)必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反思意识,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2)学会自我评价,即教师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己。(3)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职前教育对于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具有定向作用。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突出教师主体意识的需要。(4)要使教师注重自我修养,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基本向度,确立自身所应追求的人格境界。

六、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

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作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格规模。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学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4)、发展终生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再仅仅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七、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第四篇:教育学--12.5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再生 产着社会政治关系。高校最常见的科研管理方法有:激励法、计量法、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教 师 的 教 育 情 意 :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 性向,教师自我 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 发 展 方 向。第 二,阶 级 关 系 规 定 高 等 教 育 发展的利益追求。第 三,政 治 任 务 影 响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重 点。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 主要环节。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 会的扩展。第六,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建 高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①经济与高教发 展的一般关系表现在经济制约着高教的发 展 :1)发 展 规 模 和 发 展 速 度 ;2)发 展 决 策 ; 3)完 善 程 度 ; 4)经 济 促 进 高 教 终 身 体 系 的 形成。②经济与高教发展的特殊关系表现 在 : 1)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高 教 发 展 规 模 和发展速度受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的 调 节 ; 2)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高 教 发 展 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 划的调控。高等学校的职能 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培 养 高 级 专 门 人 才(基 本 职 能)。2)发展科学(主要职能)。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效职能的 延伸)。②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 系、相 互 渗 透 的。其 中,(P82)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 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 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 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 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 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 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 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 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 进社会公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大题,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 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 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 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 位价值观。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 值观从个人需要,个

第五篇:护理教育学

2018年6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教育学》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11031020512002.doc。3.网上提交起止时间:2018年5月15日8:00—6月15日18:00。

试题: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护理教育学 2.有意义学习3.移情理解 4.继续教育 5.临床实习

二、简答题:本大题6个小题,共35分。1.教学目标的编制要求(5分)2.护理学课程计划的编制原则(5分)3.护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5分)4.护理课程的功能有哪些?(5分)5.临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7分)

6.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的特点及应用过程。(8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请你为护理本科生制定一份在内科或者外科实习8周的教学活动计划。2.为检查《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请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并说明理由。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贯彻护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原则。

2018年6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教育学》答卷

本人承诺:本试卷确为本人独立完成,若有违反愿意接受处理。签名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护理学_____学习中心____内蒙古_____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护理教育学

答:理教育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高度专业化的理论学科他尤其自身特点:普通教育学时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护理教育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基础上分支出的新兴学科,它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以护理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形式为研究对象,从而揭示培养各类护理专门人才的教育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护理人才。2.有意义学习

答: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有意义学习的发生需要具备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3.移情理解

答:移情理解是指教师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敏感地觉察他们的知觉并体验其感情。对课堂行为具有很大作用。西方心理学界对此有大量研究。阿斯皮和罗巴克的调查表明,当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移情理解时,学生就会参与更多的课堂行为,获得较高的成就,形成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增多。4.继续教育

答: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和深入,特别是终身教育思想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对继续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都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也有了重大发展。5.临床实习

答:学医的学生在毕业前,要到医院等医疗单位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进一步获取临床各专业学科(二级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和处理疾病信息的能力,病历书写和诊疗操作能力以及接触社会与病人、护理交流的表达能力。

二、简答题:本大题6个小题,共35分。

护理教育学 2018年6月(本科)

1.教学目标的编制要求(5分)

答: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2.护理学课程计划的编制原则(5分)

答:(1)必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2)必须反映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护理人才的需求(3)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4)合理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

(5)课程计划必须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3.护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5分)答:(1)依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依据护理教学内容。

(3)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4)依据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4.护理课程的功能有哪些?(5分)

答:主要课程有: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诊断学基础、药物治疗学、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管理学等,必修课共开设36门,总学时数3727学时,其中两课占282学时,外语280学时,临床实习48周。学生毕业授与护理学学士学位。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医院、医药院校、康复机构、卫生行政部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业领域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家庭等场所,就业前景十分广阔。5.临床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7分)

答:选择病情危重的病例,带教老师在床前陈述病例要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危重病人身心整体的临床表现,发现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然后回到病房示教室进行。讨论,在病案分析讨论过程中,带教老师穿插提问引导讨论,最后概括该病例的护理重点。病案分析有助于实习学生全面系统的识别患者的健康问题,在掌握专科护。

6.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的特点及应用过程。(8分)

答:PBL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索性、主动性。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这

护理教育学 2018年6月(本科)

种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只能跟随老师的思路为学知识而学习,不能发挥学生的探索性和主动性;而PBL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通过讨论、查资料等多种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盲目变为有目的的探寻问题的答案和实质的主动探索过程。

PBL教学法使学生学习具有问题性和参与性。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来组织学生学习的,它要求学生通过或围绕问题进行学习,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材料;学生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探索、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解决问题的探索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3.PBL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法是课程的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兴趣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学生要经过对知识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通过多种思维和认知方式才能获得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学生逐步获得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Morales-Mann ET提出:以问题为基础,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和讨论,在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能明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论述题:本大题3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请你为护理本科生制定一份在内科或者外科实习8周的教学活动计划。答:(1)2018年6月(本科)

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原则就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统一要求是指相同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的各学科的教学要求一致。贯彻要求:

1)坚持统一要求,严格要求学生。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课外活动、社团活动、选修课、跳级。联系实际论述

护理教育学 2018年6月(本科)

护理教育学 2018年6月(本科)

护理教育学

下载教育学[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1(共5篇)

    4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提出“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5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

    《教育学》读后感[共五篇]

    《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是一位老师的必修课,其中分十章,主要讲了教育与社会、个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目的、学生与老师、课程、教学、德育和班级管理。 其中让我受益匪浅的主......

    学前教育学(共5篇)

    学前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 ACDCD CBCAB 二、名词解释题 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

    教育学‘名词解释(共五篇)

    4.《学校教育学》 5.一.名词解释 1. 班级授课制:是指按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

    教育学大题(共5篇)

    教育学50重点大题考研论坛注册 登录 标签帮助考研书店考研家园考研资料研招信息考研加油站 距离2010年考研只有88天了,请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加油!考研论坛 » 教育 » 教育学50......

    《教育学》提纲(共5篇)

    《教育学》授课提纲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

    学前教育学[共5篇]

    儿童发展概论 1. 皮亚杰认为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 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2. 清末民初,批评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有“外......

    学前教育学(共5则)

    1. 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和学前教育问题,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学前教育规律:是学前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学前教育与其他事物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