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共5篇)

时间:2019-05-13 05:5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提纲》。

第一篇:《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授课提纲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内涵:

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的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

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社会经

验再生产的主要手段2.教学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

义: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主体部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3.教学对个

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

般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

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

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

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结构):(一)引起学习动

(二)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教材、理解

教材(三)巩固知识(四)运用知识(五)检查知识

四、教学过程的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

接经验为基础3.防止两种倾向:A 只重书本知识的传

授;B 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

1.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

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A 掌握知识是智力和能力发

展的前提和基础B 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2.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智力和能力是不会

自发形成和发展的(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传授知识与思

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活动: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2.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防止两种倾向:A 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非智力

因素”教育;B 脱离知识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一部分: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教学原则的提出依据: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过程

中的客观规律提出的,是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讨的总结。意义:贯彻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

证。

第二部分: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一)含义: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

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

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

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

力。

(二)直观手段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

言直观

(三)贯彻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

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一)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

能力。

(二)贯彻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

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

(一)含义: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

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留在记

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的运

用。

(二)贯彻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策略;

3、在扩充改组和运

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含义: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

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

力。

(二)贯彻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3、由

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

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二)贯彻要求

1、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3、既要照顾学

生个别特点又要面向学生大多数,使所有的学生得到

发展。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一)含义:教学要以学习基

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

用、学以致用。

(二)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

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什么是教学方法

(一)含义: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成套化、系列化的工作方式。

(二)意义: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选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选择依据:A教学目的与任务;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C学生特点;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四)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注入式;启发式。第二部分教学方法分类

一、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能力的方法

(一)讲授法---学校教学最常用的方法

1、含义: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分类:讲述、讲解、讲读、演讲

3、优点:A讲授法可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B有利于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A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 B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4、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B注意启发;C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

1、含义:谈话法也称问答法。它是按一定的教学要求,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

2、优点:A能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B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C了解、检查、补救缺点:A但谈话法运用时容易忽视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B学习新知识有时不完整C课堂教学时间不易把握D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3、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A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B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准确、难易适度、有启发性C提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应给学生思考的余地D谈话结束后,应做好小结

(三)讨论法

1、含义:

2、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C做好讨论小结。

二、教师指导学生以直观感知获得知识、技能技巧和培养智力的方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

三、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简称学习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第八章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备课(起始环节);上课(中心环节);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课的类型和结构:A课的类型(两大类):单一课和综合课B单一课: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C综合课的结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3)内容正确方 ;(4)法得当;(5)表达清晰(6)组织严密;(7)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一)布置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

4、教师要及时检查批改学生作业

(二)形式: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书面作业 D实际作业

四、课外辅导

教师做好课外辅导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A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B教师要注意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关系 C要充分发挥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组织课外学习小组,相互帮助

五、学业成绩考查和评定

1、检查方式 A平时考查

日常观察、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单元测验 B考试(总结性检查)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

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实践考核(操作)

2、试题类型 供答题和选答题

供答题(简答式和陈述式)选答题(是非、多选、组配式)

4、学业成绩评定的方法(1)评分(2)评语

5、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如下: A客观公正

B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B要鼓励学生创新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弹性升级制、复式教学

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每班有固定的学生人数,比较固定的教师和固定的教室,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和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二)优点:A经济、大面积培养人才;B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D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三)局限:A不利于因材施教B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C容易产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第九章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 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⒈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⒉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⒊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第三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教育者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1、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简称知、情、意、行)四个基本因素构成2、四要素含义及作用

3、德育过程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端性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三)学

生思想矛盾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四节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一)含义: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德育的方向性和现实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二)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

二、疏导原则

(一)含义: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二)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一)含义: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二)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 A对学生的尊重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基础和动力。B严格要求本身包含着对学生力量和能力的信任,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三)贯彻要求:

1、热爱、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一)含义:……

(二)贯彻要求

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五节德育途径

一、政治课与其他各科教学:基本途径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劳动

四、共青团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

六、校园环境建设 第六节德育方法 第一部分:概述

一、含义:为达到 实现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和自我教育法。

第二部分: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一)含义: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是德育的最基本方法,谈话是最常用方式。(二)运用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有针对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一)含义: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正面人物的高尚品德、模范行为、先进事迹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受教育者,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二)方式:1.伟人的典范;2.教育者的示范;3.学生中的榜样。

(三)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佩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

三、实际锻炼法

四、情感陶冶法

五、品德评价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六、自我教育法 第十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第一节 班级管理

一、班级:学校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实现教学目标;维持班级秩序;锻炼学生能力。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二、平行管理

三、民主管理

四、目标管理 第三节 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

(一)班主任管理方式:专断型(偏重)

(二)班组管理制度:缺乏活力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如何进行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

第四节 班集体的形成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体系:近、中、远;总体与分项目标。目标提出: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三)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规章制度、生活准则、活动节律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日常性的教育活动、阶段性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1、班级建

设的设计者;

2、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领导方式:

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3、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二、班主任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敬业精神

(二)树立正确的新教育观念

(三)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知识和技能

(四)班级管理创造能力

(五)学生学习的楷模

(六)良好的人格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

第六节 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指导学生学习

四、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五、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

六、做好学生操行评定

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第二篇:教育学论文提纲

现代教学论发展趋势的思考

提纲

一、现代教学论的含义及其特征

(一)现代教学论的含义 社会的生产、科技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论,它是研究现代教学论是属于学科本体论研究的范围,在教育界对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揭示现代教学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现代教学论的主要特点

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一)学科与高科技的分化与综合性

(二)学科间的融合渗透性

(三)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紧密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教学论的现代发展,迫切要求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突破,惟有方法论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理论的突破。审视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严重

(二)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离的倾向

(三)以分析为主缺少整合思维 总之,我国的教学论学科在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教学论向现代教学论的转换,尽管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始终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前进的。我们坚信,我国的教学论必将会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胡水燕

21:00:00 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 提纲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与演变

引言:中国与美国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比较研究。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体系。从本质上看,它是属于教学方法论范畴。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演变

1、学校产生前,教学主要是口耳相传、示范模仿。

2、学校产生后,个别教学模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3、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创造了新的教学模式: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4、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设计的教学模式: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倡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直接感知——指导学生分析比较形成概念——教师补充讲解使概念系统化——学生作业巩固知识。

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设的教学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7、二十世纪初杜威创设“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设置问题的情况——确定问题的方案——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与评价。

二、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介绍(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包括情意目标、思想道德目标等。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与掌握适合各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具体的目标要求。

现行的掌握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归入目标模式。

1、理论依据 ※ 布卢姆掌握教学理论。※ 美国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 霍华德•加德纳发展心理学。※ 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中国教育先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2、操作要点

前提诊断——制订目标——达标教学(分层)——达标评价(分层)——强化补救。(二)过程模式

过程模式就是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的培养上。现行的发现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等都可以归入过程模式。

1、理论依据:认知心理学

2、操作要点

教师从教材中提炼出最基本的结构,并按照结构精选材料(预设问题)——树立假设、讨论验证——上升到概念,形成认知结构。(三)情意模式

情意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既有效地获得知识,又陶冶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现行的情境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诵读教学模式、角色扮演模式都可归入这一类。

1、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情感心理学

2、操作要点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教室空间,多元安排——设置悬念,引起兴趣——师生互动,情感交融。

(四)研究模式

研究模式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探究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上,引导学生运动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多思路、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期课改的研究型课程均采用研究教学模式,宽泛地讲,质疑教学模式也可以归入这一类。

1、理论依据 ※ 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应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解决,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三篇:美术教育学复提纲(本站推荐)

美术教育学复习提纲

1、王国维先生曾倡议以美术慰藉人心,避免由于精神空虚而导致颓废和堕落。

2、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爱心、同情心和宽容心、负责与认真地态度、幽默;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声音洪亮、表达清晰。

3、我国近代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指出:道德与艺术殊途同归。所差

异者,道德由于意志,艺术由于感情。故‘立意’做合乎天理的事,便是道德。

‘情愿’做合乎天理的一事,便是艺术。

4、目前,对美术教育一般存在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从年龄段上分为少年儿童美

术教育、成人美术教育、老年美术教育;从教育的场所方面可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按目的分职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

5、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我国近代第1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癸卯学制》,图画和手工自此堂而皇之地进入我国小学。

6、有“近代教育之父”之称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他主

张对学生实施一种“周全的教育”,即从道德、知识,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发展

学生。他要求通过艺术教育,发展人的首创精神培养其艺术才能。

7、柏拉图根据“锻炼身体”与“陶冶心灵”的不同原则,将学科区分为初

级与高级两类。

1、形成性评价

2、美术教育目的3、美术鉴赏

4、客观评价

5、美术教学的特点

6、优秀课件的标准

7、例举几个美术评价策略

8、例举几个经典的学习或教学模式

9、完成美术教学的基本过程

第四篇:《语文教育学》提纲(编辑完)

《语文教育学》教学提纲(2007级)

绪论:语文教师的修养包括四大方面:德、学、才、识

一、“德”——思想品德: 1.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健康的情感、情趣、情操

3.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学”——学业知识: 1.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

2.教育学科知识

3.文化科学知识

三、“才”——聪明才智: 1.语文设计、备课的能力

2.语文施教能力

3.语文考评能力

4.语文科研、教研能力

四、“识”——远知卓见:终身教育的观念、立体教育的观念、开放教育的观念、学习的观念、教学的观念等

第一章

语文教育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三个时期 1.古代语文教育的产生

依附于其它学科,尤其是社会科学学科,未能独立成科。2.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演进

清朝末期,我国近代教育开始形成,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语文独立成科,并以“国文”名称出现。3.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1949年,根据叶圣陶等人的提议,将“国文”、“国语”合称“语文”,并在全国中小学开设。

二、语文教育系统的结构及其特点

1.家庭语文教育:家庭语文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一个人接受语文教育的起点。

家庭语文教育具有继承性、基础性的特点。2.社会语文教育:个体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家庭的语文学习,而且与社会语文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社会语文教育具有广泛性、动态性 的特点

3.学校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至各级各类成人的语文教育。

可以这么说,全民语文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

学校语文教育具有规范性、选择性 的特点。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目标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的表述)

在语文教育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性质观,它统帅语文教育的全局,决定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于漪)

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具有明显的工具特点:语文是交际工具;

语文是思维工具;

语文是学习工具; 2.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教材的内容也汇集着人类的文化成果; 3.语文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工具有特殊性;

语文所体现的文化也有特殊性。4.语文课程的其它属性

二、语文教育目标的构成

1.语文德育目标(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2.语文智育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3.语文美育目标(美育知识、美育能力)

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型与重建、作用和特征、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普通高中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两个部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

1.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重建

(1)价值转型:基本价值取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2)目标重建:确立新的知识观;

确立新的学生观;

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2.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和特征

(1)作用: 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

(2)特征: 连续性和阶段性;明确性和模糊性。

3.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纵向):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语文课程目标简述

义务教育阶段:五个领域(横向):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普通高中阶段: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两个部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第三章、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材

一、“语文课程标准”及其性质、作用

1.语文课程标准: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2.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3.作用:编写教材的依据;

组织、安排教学的依据;

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沿革(清末民初、民国年间、建国以后)1.清末民初:学科初建期,课程标准简略、模糊、笼统;

2.民国年间:《国语课程纲要》(1923年)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语文课程标准。3.建国以后:一个不断改革、完善、发展的过程。

三、“中学语文教材”及其功能、结构类型、基本构成要素

1.“语文教材”的概念:(1).泛指:凡是能对别人的语文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非书面语文材料。也称“大语文教材”。

(2).特指: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用于学校语文教育的一切资料。也称中学语文教学资料。

(3).专指:学校语文教材系列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语文课本。

2.功能:(1).智德启迪(2).语文历练

(3).语文积累(4).知识扩展

3.语文教材的结构类型及构成要素

(1).结构类型:分编型教材;合编型教材

(2).基本构成要素:范文系统(即课文);知识系统(以语文知识为主)

助读系统(助读材料);实践活动系统

四、了解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语文教材的雏型、形成、发展及我国当代语文教材)1.我国语文教材的产生与发展

(1)语文教材的雏型(古代语文教育时期)

无专用课本,但渐成“文选型”读本

较有代表性的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 四书”、“五经”

《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2)语文教材的形成

语文的独立成科,产生了相对独立的语文教材。

有一定影响的教材:

1914年《最新国文教科书》

庄 俞编

1907年《中学国文读本》

林 纾编

1907年《中学堂国文教科书》

吴增祺编

1915年《国文教本评注》

谢元量编(3)中学语文教材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语文教材发展的一个契机,我国语文教材进入发展期。

具有代表性的教材:

1924年 《初中国语教科书》

顾颉刚

叶圣陶合编

1935年

《国文百八篇》

叶圣陶

夏丏尊合编

1946年 《中等国文》

陕甘宁教育厅编

1948年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叶圣陶

朱自清

吕叔湘合编

分:甲种本(白话文):《开明高级国文读本》

乙种本(文言文):《开明文言读本》

语文教材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

A.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文言文体不再独霸教材;

选文内容多样化。

B.教材编排方法发生变化,体现了作为“教材体系”的特点。

(4).我国当代语文教材

以统编教材为主,“新课标”倡导“一纲多本”。

A.在《中等国文》基础上修订

B.分编教材《汉语》、《文学》

C.大跃进时期教材(无大纲)

D.按第二套“大纲”编排(“文革”期间没有统一教材)

E.按第三、四套“大纲”编排

F.按第五套“大纲”编排

G.按“课程标准”编排(一纲多本)

五、语文教材的使用 1.了解教材编写的概念

2.统观全套教材,理解编辑意图 3.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4.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5.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科学使用教科书的要求:

1.总观全局,统筹安排;(整体性原则)2.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性原则)3.尊重教材,灵活运用。(灵活性原则)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原则

一、“语文教学原则”及其内容、实施要求

1.语文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学中特有的原理、法则,体现着语文教学的固有规律,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1)语文教育与思想陶冶、审美培养相渗透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树立形式与内容想统一的理念,避免人为割裂

2.必须坚持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式地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2)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同步发展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 2.思维训练要坚持在语文学习中穿插进行(3)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坚持全面训练的观点,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不可偏废 2.寻找结合点,兼顾单项训练

(4)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配合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基本要求)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进课内;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1.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发挥课堂语文教学对课外语文活动的指导作用。3.要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4.要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

(5)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并举的原则 贯彻原则的要求

1.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加强“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养”。2.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创造思维品质。

第五章

阅读教学

一、阅读的性质、阅读能力结构;

(一)阅读的性质

1.阅读的观念

传统阅读观念:阅读是吸收、接受信息,是从书面语言中提取信息。

现代阅读观念: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

2.阅读的性质:

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高级心理活动。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二)阅读能力结构

1.阅读感受能力(认读能力):对阅读材料的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

2.阅读理解能力:以阅读感受能力为基础,对读物意义作深入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

3.阅读欣赏(鉴赏)能力:在全面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审美的能力。

4.阅读评价能力:在理解、欣赏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5.阅读迁移能力;把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贮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取出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文本转化为实践的能力。

6.阅读创造能力:指在阅读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或解答作品原有内容之外的新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教学”及其目的、内容 1.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承担的培养职能最多,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2.阅读教学的目的及内容

(1)目的:丰富知识,提高认识,陶冶性情,造就品格

发展智力,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2)内容:阅读习惯态度的形成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方法的指导

三、“阅读教学过程”及其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1.“阅读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是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文本的过程。

阅读教学过程要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健全人格。

阅读教学过程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

2.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过程;研读过程;运用过程

(1)引导过程(导入阶段)

基本任务:确定目标,激发兴趣。

基本内容:预习(学习的准备阶段)

解题(可在结束阶段进行)

介绍相关情况(有助于下文理解)

课前谈话(即言语导入)(2)研读过程(中心环节)

通过研读,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感知、理解、体验;

研读过程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研读过程的三个阶段:1)感知阶段

2)分析理解阶段

3)综合阶段

1)感知阶段: ○目的:整体感知课文。

任务:清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提出问题。

2分析理解阶段: ○

目的:质疑探索,求得结论

任务:分析文本的结构、内容要素、写作技巧、语言、重点之处等。

方式:A.以文章层次结构为依据顺次进行分析;

B.以某一问题为重点思路展开分析。3综合阶段:目的:归纳、总结、概括 ○

任务:概括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3)运用过程(实践的过程,实现“迁移”的过程)

通过实践,学生学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并加深感受、体验和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语文教育方法及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 1.语文教学方法:

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师生为了实现总体教育目的和语文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1)教师施教的方法:

A.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B.课堂教学的方法(语文教学常用方法)

(2)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

2.语文教学的常用方法

(1).阅读法:课堂上通过反复阅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朗读(诵读)、默读(速读)

(2).讲授法:教师借助课堂教学语言,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性情的一种传统课堂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讲述、讲解、串讲、评点、评析等。

(3).讨论法:课堂中师生、学生间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方式。

基本方式:提问式(问答式)、谈话式、讨论式。(4).练习法: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实现知识迁移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

(5).比较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文因素集中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寻规律特点,加深认识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本方式:求同比较、求异比较、相似比较。

五、各类课文的教学: 1.课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1).识字教学: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

(2).词语教学:积累丰富词汇,掌握词语意义,选择和运用词语,是研读课文的必要环节(3).句子教学:掌握基本句型,领会句子含义分析、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懂得造句规律和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4).段落教学:段落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内容包括:段落层次的划分、层段大意的概括、段落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其过渡照应等、段落结构在表达上的作用功能。

(5).篇章教学: 对文章整体的研讨与把握(包括内容与形式)。

1)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主旨教学)

具体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涵、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认识作品的社会意义、归纳作品的主题思想。

2)体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教学)

认识文章的结构特色、把握文本的表达方式、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2.常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教学内容);

常用文体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观察、思维等能力的基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着眼点。

常用文体的教学应强调其实用性,突出其基础性,加强其实践性,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思想内容,掌握结构特点,体味语言艺术。

1.分析思想内容

(1)记叙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

以叙事为主:着重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理清思路,把握重点,揭示主题。

以记人为主:着重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的态度,揭示主题。

以状物为主:透过文章所描摹的“物”,挖掘作者所寄托的 “志”,领会主题。

以写景为主:辨析融于景物中的“情”,提炼主题。

(2)说明文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传播知识为目的,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客观性的特点。分析思想内容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其说明的详略,体会其写作目的。

(3)议论文是作者凭借理性思维,运用逻辑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阐述、评价,从而表达思想观点的一种文体。对其思想内容的把握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理清作者思路,领会作者观点。2.掌握结构特点

(1)记叙文一般按线索来结构文章,如时间、空间、时空交织、情感、事理、逻辑等。

(2)说明文的结构要遵循“言之有序”的原则,所以要通过分析说明的顺序来把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说明的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议论文最基本结构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议论文的结构,关键是分析论证过程中呈现的逻辑结构。论证的逻辑结构主要有:总分、并列、层进、对照等。3.体味表达艺术:细致体味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1)记叙文的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泳体味,潜移默化,启发联想、想象,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2)说明文的语言浅近、明了、准确。

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说明文的语言,体会其语言特点,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

(3)议论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鲜明、逻辑性明显、概括性强。

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把握其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及内容(1)、文学作品教学的作用

A.学习文学作品生动丰富的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B.有利于落实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的目标;

C.借助文学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D.有效培养、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创造能力。(2)、文学作品教学的要求 A.情感因素与理智因素并重 B.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 C.重视朗读训练,强调语言教育

(3)、文学作品教学的内容 A.把握各种文学式样的基本特征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主要指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式样,具有明显的虚构性。

式样不同,特点也不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握其基本特征。B.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能力即是感受美、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主要指:立意美、形象美、结构美、形式美、语言美,等)C.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归宿。

4.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诗歌教学要点

(1)内容:分析结构艺术;分析语言、表现手法;等(2)方法:

主要方法:重视朗读,反复吟诵

A.读讲结合(各种类型的诗歌)

B.以读为主(抒情色彩强烈的诗歌)

C.以讲为主(内涵深刻语言难懂的诗歌)

散文教学要点

(1)内容:掌握形式美;分析意境美;欣赏语言美。(2)散文教学的方法:抒情讲读法;

品味诵读法;

欣赏分析法。小说教学要点

(1)内容:把握情节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典型环境。(2)方法:

A.讲述法(精要恰当,重在帮助理解)

B.比较法(在比较中鉴赏)

C.讨论法(重在培养分析能力)

D.问答法(解决疑难,训练某种能力)

剧本教学要点(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剧本是戏剧文学作品)剧本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欣赏。(1)内容:

分析情节结构,把握戏剧矛盾冲突;分析剧本语言(台词为主);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2)方法:朗读法;比较法;读写结合法;表演评论法 5.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内容及方法

(一)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1、认识作用:文言文记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文言文,是掌握汉语的精髓,有效地了解、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途径。

2、借鉴作用:文言文语言简练生动,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对阅读写作具有借鉴作用。

3、教育作用: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思想性、科学性强,内容丰富充实,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作用。(二)文言文教学的内容

1.字、词、句教学(目的是疏通文意)

字:识字,认读

词:实词,虚词

句: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2.翻译训练:直译为主,方式灵活多样

翻译要求:信:译文内容忠于原文

达:译文表达流畅通顺

雅:译文语言优美生动 3.古代知识的学习

包括:文体知识

文学知识(作者、背景、文学地位等)

古代文化知识(典籍文物制度、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科学发明等)4.思想内容的学习

正确理解、分析、评价古代作品,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获得思想、审美教育。

(三)、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1.诵读法:传统而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法。2.串讲法:按顺序讲解词句,串通文意。3.答疑法:重在鼓励学生质疑解疑。

4.点睛法(即点评):在自我阅读的基础上作中肯、准确的评讲。

5.自译法:通过阅读原文和注释,完成对课文的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

第六章、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任务及写作教学计划(单元写作计划);

(一)写作教学的任务

1.写作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写作训练。2.写作教学的任务

(学生作文不同于应用写作、文学创作)

1)育人训练;

2)积累训练;

3)思维训练;

4)语言训练;

5)技能训练;

6)文体训练; 7)写作速度训练。

(二)、写作教学计划的制定

1.写作教学计划的分类

整体计划:按《课程标准》要求制定的学段计划。

阶段计划:一个学期拟进行的写作训练。

单元计划:单次作文的教学安排(一般以教案形式完成)。

2.单元计划的内容

A.训练的目的、重点、方式、课时安排;

B.写作指导内容(作文要求、指导要点);

C.作中指导内容(重点的指导对象、初稿的指导);

D.作后评改(评改重点、方式、要求内容)

二、写作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命题—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作后批改评讲)1.命题:教师根据训练计划确定某次写作训练的方向。命题方式: 直接命题: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按题作文。

间接命题:教师提供题意,学生根据题意及要求自行拟题。2.作前指导:指在学生动笔之前所进行的指导。作前指导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作前指导的内容:

A.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比,多写多记。

B.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取材构思。指导时可采用分析法、比较法、讲解法、诱导法、讨论法等。

C.指导学生列提纲,打草稿。这是一种能有效纠正写作过程随意性的训练。3.作中指导:在学生动笔过程及完成草稿后的指导。指导内容:

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方式:

个别指导为主,可采用咨询、答疑等多种方式。

4.作后批改、评讲: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作文作出基本的评价(既是评价,更是指导)。

1)批改:对学生的作文作出书面或口头评价(批改时要注意尊重学生、兼顾内容与形式、注意启发性针对性原则)

批改的方式:

A.学生互批互改 B.教师批改(面批面改;书面批改)

C.师生共同批改 批改的内容:(改、批、记录)

改: 对语言文字作直接改动,使字、词正确,句子通顺。批(批语):

旁批:针对局部问题提出意见。

总批:评语对作文作整体评价。

批改记录:(为教师的评讲提供材料)2)作后评讲:

针对学生该次作文的具体情况作总结性的讲述评论。

(评讲要求作到:有计划,典型、具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评讲方式(类型):

综合式评讲;典型式评讲;专题式评讲;对比式评讲。

三、写作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一)、写作能力的构成

1、写作的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联想、想像能力。

2、写作的专门能力:

审题能力、立意能力、谋篇布局(选材和构思)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

(二)、写作能力的培养 1.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A 从模仿到创造: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积累、模仿、创造。B 勤于思考总结与练笔

模仿忌“形似”而求“神似”,只有多思考、勤总结,并保证足够的练笔“量”,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C 先放后收

所谓“先放”,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可写,敢写;“后收”,就是在学生可写的基础上,逐步使其符合作文“规矩”。

D 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结合

“ 单项训练” 是分解难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综合训练” 则是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2.作文能力培养的方法(即作文训练的方法)

A.单项作文训练

B.命题作文训练

C.供材料作文训练

D.想象作文训练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一、“口语交际教学”及其内容、方法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 1.良好的口语交际态度与习惯

A.耐心而专注地倾听;

B.自信而负责地表达;

C.灵活而机智地应对。

2.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

A.听话能力:

辨音识义的能力,记忆整合的能力,理解语义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

B.说话能力:

思维阶段: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

转换阶段:快速语言编码的能力;

表达阶段:运用语音、语体等的能力。

E.话题作文训练

F.研究性作文训练

G.自主作文训练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

1、听讲

2、诵读

3、复述

4、答问

5、讲述故事见闻

第八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及其特点、实施基本程序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 1.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就是超越传统的单一学科界限,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以单元的形式,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与学生关心的问题统一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2.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借助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的培养目标,综合的学习内容及方式。

2.自主性

学生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3.开放性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

8、讨论或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

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的开放。4.探究性

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基本程序:确定学习主题——制定学习方案——开展探究活动——交流与分享探究成果

第九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语文教学评价”及其特点、作用、主要方法。1.语文教学评价概述

内涵:语文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在系统搜集资料并加以分析的基础删上,对教学过程及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 2.特点:

3.作用:

反馈(反馈信息)激励(强化学习动机)甄别

导向(影响教与学的方向,规定教与学的内容,影响教与学的过程)4.方法 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纸笔测验法

第十章

语文德育与语文美育

一、“语文德育”及其特点、内容、方法;

(一)、语文德育及其特点 1.语文德育

语文德育,即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它是语文教育的灵魂,其目的在于求“善”,它与语文智育、语文美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德育的特点

1)非系统性

2)灵活性

3)渗透性

日常调查法 表现评价法 卷宗存档法

(二)、语文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政治思想教育 3.革命理想教育 4.道德品质教育

(三)、语文德育的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3.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渗透德育 4.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德育

二、“语文美育”及其特点、内容、方法

(一)、语文美育及其特点 1.语文美育:

语文美育,即语文审美教育,也就是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教育,它是语文教学的归宿,基目的在于求“美”,它与语文智育、语文德育共同承担着培养“健全人格”的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文美育的特点

1)形象性

2)情感性

3)自由性

(二)、语文美育的内容 1.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 2.健全学生的审美心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审美感受力(感受美)

2)审美鉴赏力(发现美)

3)审美创造力(创造美)

(三)、语文美育的方法 1.阅读教学中美育 2.写作教学中美育 3.口语交际教学中美育 4.综合性学习中美育

第五篇: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DOC)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1.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1—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 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孔子 中国

孔子《论语》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君子”;教学内容: 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 ;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基本科目: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立志有恒、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

—2— 教学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启发(第一个)诱导;因材施教;谦虚笃实;孟子“性善论”培养君子、荀子“性恶论”培养贤能之士或圣人;墨翟 “兼爱”“非攻” 掌握文史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习传实用技术;道家老子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主张培养上士和隐君子

董仲舒: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

《学记》 战国晚期 乐正克 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主张: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教育的重要性 2)“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式教育 4)“学不躐等” 教学应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循序渐进 黄宗羲、蔡元培、陶行知 西方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培斯塔洛奇、赫尔巴特、福禄培尔、杜威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认为问答分为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 教育政治 “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政治学》 “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教育》 西方最早教育理论 学习过程:模仿-理论-学习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学之父” 1632《大教学论》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教师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观点:

1)教育原则-遵循人的自然发展

首次提出并论证 直观性 系统性 量力性 自觉性 等

—3— 2)教学制度-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即普及教育 4)教学内容-规定百科全书式课程

卢梭 《爱弥儿》 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康德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在大学教授,始于康德

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定人” 主要思想:1)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4)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 洛克 主要思想:1)提出“白板说”2)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 1806《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主要观点:1)伦理学与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 2)教师的中心地位 三中心论:教师/教材/课堂中心 3)四阶段教学: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

五段教学法:预备 提示 比较 总结 应用(齐勒)4)教学过程是知、情、意统一的过程 5)教育目的:培养良好社会公民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1)新三中心论:儿童/活动/经验中心

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

—4— 4)学校即社会

5)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陶行知 “人民教育家” 生活教育理论 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克鲁普斯娅卡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凯洛夫 《教育学》对我国初期教育有广泛影响

马卡连柯 《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思想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 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 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美)《教学过程》 强调学科结构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主张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创造力

瓦根因舍 《范例教学原理》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能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 目的:促使学生独立学习

皮亚杰(瑞士)《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教学目的: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学》 全面和谐思想教育 “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学目标: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掌握学习理论: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 2.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

(1)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功能的定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 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的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两种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5— 1)个体发展功能:①个体社会化功能 ②个体个性化功能 2)社会发展功能:①政治功能 ②经济功能 ③文化功能

三、(论述)教育功能的演变历程: ① 古代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观 ②近代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观 ③ 现代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观 ④ 当代教育的功能主义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提升个人素质,共同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了解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与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二)调控功能、(三)评价功能、(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人自身的发展需要

③、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6—

(一)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其具体观点是: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这种教育目的观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不可取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这种把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混在一起的主张,是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表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四)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给予个体自由地充分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不是抽象的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个体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因而把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3)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及其相互关系。(4)掌握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及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基本精神:

(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运用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7—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学校。

(1)了解学校的定义。

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教育史学家认为,在我国夏朝就出现了“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场所。

(2)理解学校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在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禁止任何人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妨害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保证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公益性的重要标志。(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3)了解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① 双规学制(西欧)② 单轨学制(美国)③ 分之型学制(苏联)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的学制沿革)

① 1902年 壬寅学制(未实行)我国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 虽正式颁布,但未实行

② 1903年 癸卯学制 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禁止男女同校 轻视女子教育 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③ 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时颁布 规定男女可同校 将学堂改为学校 ④ 1922年 壬戌学制 新学制或者六三三学制 美国引进沿用至今

(4)掌握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8— ①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衔接 ②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 中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 搞定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掌握学校文化的概念、构成与功能。

(6)掌握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到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二)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初的也是重要的因素

(三)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

4.教师与学生。

(1)了解教师劳动特点、教师素质。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学生良好发展。

(2)劳动对象的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客观上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9—(3)劳动手段的主体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手段一方面是由人类智慧结晶的教材来充任,另一方面是由教师自身的学识、能力、人格来施行。其次教师必须理解消化教材才能有效的传递人类文化的精华。再则其示范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4)劳动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有极强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有效的完成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完善学生个体,帮助学生实现内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都需要教师灵活的运用其智力水平。

(5)教师劳动的长效性。首先从人的整体发展来看,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次就学生某一具体、局部的发展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素质:

一、良好的文化素质,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

1、教师应精通自己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

2、教师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

3、教师应具有教育科学理论修养。

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的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需要具备适应学科特点的教研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2、较高的创新能力

3、较强的组织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

4、研究能力

教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成为讲演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从“教书匠”向学者型的转化,研究能力是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1)教学研究能力。(2)学术研究能力。

—10—

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四、敏锐的时代意识,要更新教育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称为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

(2)了解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阶段及其途径。

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

阶段: 以刚入职的新教师为起点,成为适应型教师为第一阶段;由适应型教师发展成为知识型、经验型和混合型教师为第二阶段;由知识型、经验型和混合型教师发展为准学者型教师为第三阶段;准学者型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为第四阶段;学者型教师发展为智慧型教师为第五阶段。

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终身学习、教学反思、同伴合作、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

(3)掌握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特点: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教师角度看:学生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自师性。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题。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4)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此开展教育教学活动。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

(5)了解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运用相关理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特点: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数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对象,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指导,又要调动其主动性,尊重、理解热爱学生)

第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高尚的品德、深刻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

—11— 第三:要发扬教育民主(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看法、保护学社积极性,保证学生安全感)第四: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教师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分析矛盾、敢于自我批评、对学生错误耐心说服教育,换位思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启发学生自省改错)

5.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1)了解班主任的定义和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者多种角色,担任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作用,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2)掌握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和职责。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三)指导学生课外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四)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五)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六)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七)评定学生操行

(3)了解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理解班集体的特征与发展阶段,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班集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意义:

1、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2、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间相互平等心里形容的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一)班级目标建设 共同的目标是班集体理想的体现,在全体成员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中,可以使班集体保持蓬勃的生机,充满活力,并且能够形成学生坚定的集体信念。

—12—

(二)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组织建设主要包括以班委会、团支部和小组长为主的班级骨干的选任与培养。

(三)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集体舆论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集体及其成员发展的一种力量。

(四)关注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首先,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和评价非正式群体。其次,重视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

(4)掌握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的组织建设

(二)班级的日常管理

(三)班级的活动管理四)班级教育力量的管理

原则:a.方向性原则b.全面管理原则c.自主参与原则d.教管结合原则e.全员激励原则f.平行管理原则 方法: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法、榜样示范法、情境感染法、规范制约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等

(5)运用所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6.课外活动。

(1)了解课外活动的意义、特点、内容、组织形式。意义:课外活动有其自身特点,有独特的教育作用。

1.充实学生的生活,扩大学生活动领域,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特点: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2.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3.学生在课外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内容:

(一)科技活动

(二)学科活动

(三)文学艺术活动

(四)体育活动

(五)社会活动

(六)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组织形式:

(一)群众性活动 1.报告和讲座;2.各种集会;3.各种比赛;4.参观、访问、调查、旅行;5.社会公益活动

—13—

(二)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1.学科小组;2.技术小组;3.艺术小组;4.体育小组

(三)个人活动

掌握课外活动组织与管理的要求:

(一)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有能使学生叹服的“绝招”。

第二,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活动领域有足够的、超出于学生的了解,包括历史与现实、知识与人物,这样才能发挥咨询的作用。第三,教师要调整与学生的关系。第四,课外活动要求教师有比课堂教学更强的组织能力。

第五,为了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和经验,为了深入开展有关课外活动的教育研究,教师还需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和认真记录、总结自己所指导的课外活动,不断提高活动质量。7.教育研究。

(1)了解教育研究过程、基本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确定课题(价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表述成果

基本方法:1.文献检索 2.调查研究法 3.观察法(观察法的实施步骤:①根据研究题目,选择观察对象。②制订观察计划。③按照观察计划进行实际观察记录观察搜集到的资料,并及时整理和分类。④根据需要制定合适的观察记录表。)4.行动研究法 5.个案研究法(搜集资料,即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诊断特殊行为的原因,即根据所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精密地整理和分析,以研究特殊行为的原因:矫正特殊行为,即根据诊断特殊行为的结果,进行教育和矫正;继续个案研究,由于特殊行为的矫正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所以诊断是不易准确的。)6.教育经验总结法 7.教育实验研究法

(2)能够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学法。

—14— 1.教学目标。

(1)掌握教学目标的含义、特点和意义。

含义: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而制定的,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

特点: 预期性、系统性、层次性、可行性、灵活性和生成性等

意义: 1.教学目标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调控教学环境的基本依据。

2.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

3.教学目标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2)了解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和意义。

行为目标 也称作业目标,是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生成性目标 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关注的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教师根据活动的实际 进展提出的相应的目标。

表现性目标 是美国课程理论家艾斯纳提出的叙写课程目标的一种主张。意义:(3)了解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①感知②准备③有指导的反应④机械动作⑤复杂的外显反应⑥适应⑦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①接受或注意②反应③评价④组织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15— 言语信息 言语信息就是学习者学会陈述事实或观点的能力。

智慧技能 :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的能力,就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加涅又从认识技能中分化出一种特殊的技能,这便是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个体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学习各种各样的动作技能,以及含有动作技能的工具———操作程序。

(5)态度 除了作为行为基础的性能之外,学习还会导致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的建立。

(4)理解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联系和区别。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而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教学过程。(3)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在宏观上的指导,教学目标则较为具体,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4)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16—(2)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5)掌握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在课程目标方面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6)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和评价。

2.教学过程。

(1)理解教学的含义、意义、基本要素和基本任务。

含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谁会经验的双边关系。教学的主要意义(作用)是:

第一,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第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第三,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基本要素: 基本任务: 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④培养学社高尚的审美情趣和

—17— 能力。⑤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了解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②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发展个性(4)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一 感知教材 二 理解教材 三 巩固知识 四 运用知识(5)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二)、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四)、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3.教学内容。

(1)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含义、特性及载体。

基本含义: 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特性: 载体:

(2)掌握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3)掌握课程标准的含义、意义、性质和内容。

含义: 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意义: 含义: 意义: 性质: 内容

—18—(4)掌握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的关系。(5)掌握教学内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6)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含义、性质、意义和基本内容。(7)了解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

(8)掌握课程资源的含义、意义和分类,能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含义: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意义:第一,交叉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横跨当前课程改革的两个主要问题──校本课程和课程资源,处于两者的交叉点,这使得研究和开发活动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也更具有理论价值。

第二,新视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校本课程开发扩展到课程资源的视野上,脱离了传统课程开发的巢穴,特别是那种将开发校本课程视为编写教材的误区,可以为校本课程开辟新的课程资源。

第三,呼应新课程形态。能够呼应研究性学习课程、任意选修课程、技术课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新兴课程领域的研究和开发。这些课程的开发,除了设置恰当的主题,最重要的就是获取相应的课程资源,甚至主题的设置也有敕于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四,基于资源的教学导向。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最后的意义和最大的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

分类: 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 4.教学设计。

(1)了解教学设计的含义、理论依据和过程。(2)掌握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

(3)了解教学媒体对课程教学领域的影响。

—19— 传统教学媒体: 它以语言的形式传达教学信息,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无声的语言和口头语言接受信息,既用耳又动眼,媒体与教学目标更易灵活匹配;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板书等的操作得心应手,这也体现了传统教学媒体简便易行的优点。

现代教学媒体: 1)辅助师生的教与学。2)有利于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3)有利于个性化教学和教学互动。

(4)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

2、教学目标的整合。

3、教学内容的整合。

4、教学活动的整合。5.教学实施。

(1)掌握我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理念

核心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基本理念:(2)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概念: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 演示法 练习法 实验法 产婆法(3)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4)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掌握说课的含义、意义和内容。

—20— 含义: 是教师在一定的场合下,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法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研究活动。

意义:a.“说课”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但它又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参与才能达到目的。

b.“说课”的基本方式是运用现代教学任务分析技术,把教材研究的方式用一定的教学技术规范化,有助于教材研究成为每一个教师都易于掌握的技术,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提高教材研究的水平,使传统的教学活动注入了现代教育的要求。

c.“说课”作为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学校教学研究活动正常化,有助于提高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

d“说课”的兴起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说课”将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获得发展。

内容:

1、说教学任务 2.说教学内容 3.说教学对象4.说教学目标

5.说教学方案说教学方案,就是说教学的策略,明确“怎样教”的问题。主要应说清以下几个问题:

(1)单元计划说明整个方案的设计思想与教学目标、内容安排,以及重点课题在单元教学中的位置及其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设计思想、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的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既要说清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法和安排,又要说清选择或设计有效教学技术的依据。

(3)练习设计说明数学练习的内容和安排,以及练习的目的和反馈的措施。

(4)教学手段说明选用的教学媒体(教具、学具)和选用的缘由。6.说评价方法

说评价方法,就是要根据教学目标,阐述教学反馈与调节的措施,以便明确怎样评价“教得怎样”的问题。

(6)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特点、优势和局限。

—21— 含义: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不同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由老师有计划的对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同时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特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相比在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个人素质方面,占了绝对优势,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集体中学习,彼此程度相近,学习内容相同,易于同学间互相讨论,互相竞争,共同进步,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和全面发展。4.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7)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8)掌握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及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意义和具体要求。(9)掌握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的转变,能运用相关理论对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实施行为进行恰当评价。

6.教学评价。

(1)理解教学评价的含义、功能和基本类型。(2)了解教学评价的基本模式。

(3)掌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4)掌握我国新课改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5)掌握新课改教学评价行为的转变,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教学评价。

—22—

下载《教育学》提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提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共五篇]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

    教育学[共五篇]

    教育学 》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 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 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 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 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提纲10(合集5篇)

    十、德育 1、德育概念:(广义)是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总和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有目要求和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

    教育学大题(共5篇)

    教育学50重点大题考研论坛注册 登录 标签帮助考研书店考研家园考研资料研招信息考研加油站 距离2010年考研只有88天了,请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加油!考研论坛 » 教育 » 教育学50......

    教育学2[共5篇]

    教育学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

    教育学--12.5(共5篇)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再生 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高校最常见的科研管理方法有:激励法、计量法、 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 教 师 的 教 育 情 意 :教育理想......

    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共五则范文)

    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学读书笔记(......

    护理教育学(共5则)

    2018年6月(本科)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护理教育学》试题 考试说明: 1.首先下载试题及《标准答卷模版》,完成答题后,答卷从网上提交。 2.答卷电子稿命名原则:学号.doc。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