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
广义的教育指,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将其培养成为既适应社会需要,又促进社会发的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自然人→社会人|| 婴幼儿→成年人,成熟|| 小我→大我◦ 可能性与选择性、现实性|| 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共性与个性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方面 人的发展的特点
1.未完成性 ◦ 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非特定化
◦ 儿童同时又未成熟
2.能动性 ◦ 自我意识、自主、自觉、自我建构和塑造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顺序性: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利
不平衡性:◦ 不同的系统或方面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可能 会不同◦ 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阶段性: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 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是有差别的 整体性:在发展中的人的各个方面(生物性、社会性、个体性)又是相互整合的,活生生的整体的人 人的发展中起作用的因素
遗传 环境
教育(一种特殊的环境因素)
个体能动性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教育目的(含学校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广义的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的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应从属于社会需要,社会发展是衡量教育价值的标准。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通常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 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 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教育相关的法律、规章条例等。
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学制 课程概述
课程的内在要素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
课程的三个文本载体: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个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应达到的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预期结果,是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的类别
◦ 结果性目标 ◦ 体验性目标 ◦ 表现性目标
课程目标的领域 ◦(1)认知领域目标 ◦(2)情感领域目标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选择:◦ 间接经验的选择 ◦ 直接经验选择
课程内容的组织:◦ 直线式和螺旋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课程理论的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杜威:《儿童与课程》(1902)博比特:《课程》(1918)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1949)现代课程理论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 孔子:学、思、行统一。《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朱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养,切已休察,居敬持志。*苏格拉底:诘问,助产——产婆术。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变革
杜威将探究的反省思维活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1)处于令人不安和困惑的情况,检查自己的目的与困难。(2)提出问题,使情境中的困难和行动障碍更加明确起来。(3)通过观察、搜集事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哪一种假设能够解决问题。(5)通过实验,验证或修改假设,形成结论。上述阶段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也有人把它称为五步教学法(现代教学)。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夸美纽斯:模仿、偏差、纠正。卢梭:自然教育。*赫尔巴特: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席勒: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赖因: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法(传统教学)。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巩固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读书指导法
(四)练习法
(五)演示法
(六)实验法
(七)实习作业法
(八)讨论法
(九)研究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上课制
(三)道尔顿制
(四)分组教学制
(五)特朗普制 翻转课堂、The Aalborg PBL Model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
(二)上课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 素的有机结合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的最重要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是教学活动系统的反馈机制 教学评价的种类
根据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方法和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等级量表(典型表现、最佳表现)
测验法◦ 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调查法:问卷、交谈
自我评价法:运用标准答案、核对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档案袋法(portfolio)
学校德育,一般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感受、判断、体验,从而生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 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 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三、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 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自我期望、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能力◦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儿童自我意识与自我教 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有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再从“自律”走向“自由”。)德育原则
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 2.疏导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活动与交往都具有德育价值。方法
◦ 说服: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 榜样:典范、示范、评优◦ 锻炼:练习、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 修养: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 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 奖惩:表扬与批评、奖励与处分
◦ 制度:合理有序的环境、明确的行为规范、价值导向 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2)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3)教育过程是复杂的◦(4)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1)热爱教育事业,又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热爱集体,团结协作;(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宽厚的文化素养:渊博的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 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教育研究素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坚韧不拔的毅力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 *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各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的要求与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培养出积极向上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篇:教育学
教育学 》
科举制度始隋唐,科举考试依四书。生物起源利托尔,心理起源有孟禄。精神分析弗洛伊,还有动机压抑论。埃拉斯首用班级,斯宾课程倡导者。绅士教育白板说,教育漫话属洛克。教育心理教育学,教育心理桑代克,杜威专长教育学,赫尔巴特教心学。桑代克尝试错误说,共同要素迁移论,痕迹衰退遗忘论,现代教心奠基人。实用主义属杜威,儿童中心主义论,教育无目的杜威,现代教育代言人。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级授课制,首先提普及教育,强调教育自然性。
大教学论夸美钮,标志教育学独立。
赫尔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代表,教学具有教育性,教育学教授纲要。认知结构学习论,发现教学和学习,课程改革大运动,课程结构布鲁纳。身心发展内发论,孟子人性本善论,基因复制威尔逊,成熟机制格塞阿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禄卢梭泰洛奇。
教学目标分类法,掌握学习布卢姆。
操作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斯金纳。发生认知皮亚杰,最近发展维果斯,人格发展埃里克,人力资本舒尔茨。
幼禽随母劳伦兹,家庭三教鲍姆宁,完形顿悟说苛勒,耶克多德倒U线。
社会知觉布鲁纳,实验教育梅伊曼,范例教学根舍因,教师反思源科顿,量杯实验陆钦斯,标准参照戈莱塞。比率智商斯比纳,离差智商韦克斯。
他律自律皮亚杰,皮翁效应罗森尔。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
阿里士多政治学,法国卢梭爱弥尔。教学机器发明人,程序教学创始人,个别教学普莱西。学习条件有分类,学习层次与结果,联结学习的理论,信息加工论加涅。强调教育的自然性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夸美纽斯---《大教学楼》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卢梭---《爱弥儿》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裴斯泰洛奇---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者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教育的自然。
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格塞尔、阿诺德----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注重儿童发展的教育学家: 阿里士多德---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
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
皮亚杰---儿童心理学 被称为第一的教育学家:
乌申斯基—俄国(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泰勒---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代表
杜威--现代教育学代言人 认知结构迁移论,奥苏泊尔安德森。
心智动作五三段,加里培林安德森。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
学习动机内驱力,先行组织奥苏伯。
第三篇:教育学大题
教育学50重点大题考研论坛注册 登录 标签
帮助
考研书店
考研家园
考研资料
研招信息
考研加油站
距离2010年考研只有88天了,请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加油!
考研论坛 » 教育 » 教育学50重点大题
2010年教育学考研参考书目齐鲁书社考研真题及辅导书 教育学考研核心习题集2010年新版考研图书热销任汝芬2010考研政治全程辅导
用影像记录你的考研生活各校历年考研真题下载Free!老妖精法硕指南火热预订2010年研究生招生信息总汇欢迎在此刊登广告
175 12345678910››...12 发新话题 发布投票 发布商品 发布悬赏 发布活动 发布辩论 发布视频 Google提供的广告 北京授课 双证工程硕士
应届生,大专毕业两年,本科无学位 皆可报考,高通过率!报名:010-86935363bjxtedu.com/xm/cd/edm-me.html
打印 教育学50重点大题
本主题由 雨点521 于 2009-1-20 13:37 设置高亮
thsph1983
新手上路
帖子9 精华0 积分35 威望30 K币8 元 注册时间2008-10-3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楼主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0-31 13:26 只看该作者
教育学50重点大题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3、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突出了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特点。而现代,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这就表现了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的特点。教育是培养各种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打破了古代教育被统治者独占的局面。现代生产不仅要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整个教育网络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机制和机构。
(4)教育具有商品性。商品经济决定了教育的最后产品——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因而教育也要服从市场规律,具有商品性。并不是说教育只具有商品性这样一个特征,更不意味着使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要商品化。例如,基础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未来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方面,属免费义务教育,就不能商品化。
(5)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生产培养劳动力。教育的科学性决定了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现代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占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它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教育具有发展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发展性。不过古代教育的控制性要高于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使每个公民成为具有一定思想的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劳动者,而且还要使每个公民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全面和比较充分的发展。
(7)教育具有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为本阶级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各自的阶级属性。在阶级性问题上现代教育和古代文明社会的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未来教育有何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0世纪的前半叶,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科技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国家之间是孤立的、封闭的,彼此互不沟通,互不联系,也互不了解。但进入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国际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国际接轨立刻突出了国际通用人才的必要。进入90年代,有些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在末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21世纪将强化这种趋势。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将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因为经济的国际化,商品贸易的国际流通,必然带来国际间交往的增加,从而产生以通晓国际经济、商贸、法律、会计、金融、交通、公安等各类人才的渴求,促使各类国际性学校的诞生。
(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争取和标榜的权利之一,也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胜利成果。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资产阶级虽对其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免费制度、大学的奖学金制度等,但真正的民主与公平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民主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是一种政治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政权。因此,在剥削制度下,有了剥削阶级的民主,就没有被剥削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在形式上享有平等、自由、民主,实际上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育民主问题将依然是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民主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教育的单一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教育单一化的主要表现是:办学形式、教育结构、学制、课程、培养模式等趋同或划一,培养目标上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在教育过程上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性。教育的单一化是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反映。教育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社会行业和部门的多层次与多类别,客观上要求的层次和类型必须多种多样。同时,人的价值取向、理想需求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工作、生活、年龄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人的需求现实,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点出发去构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等,都应在21世纪有一些新的特点。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到80年代中以后,终身教育的思想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21世纪,终身教育将继续成为各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增多,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生产中的科技和文化投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各国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使得教育的发展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性。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就业的学历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必将强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21世纪的扩散和普及。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将是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上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到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番现代化的陶冶和改造。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除继续进行上述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革之外,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包括:科学划分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标准,追求现代化的实质的改变、效益的提高、内容的完善、质量的提升。总之,教育现代化将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将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上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总体水平上也将出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
5、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7、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一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为“具体化说”。
8、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素质,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职业岗位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身体素质教育,是要运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段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法,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10、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1、教育具有哪些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育的贡献。
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命。
12、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现代教育与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3)教育具有普及文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其次表现为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4)教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文化的功能。
13、教育在人口发展中有何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方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造、拓展与更新。
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14、教育的生态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现代社会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人类逐渐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但同时自然资源的渐趋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明显退化也成为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二是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正因为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所以重视和普及环境教育,并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个体的观念也是其思维活动的结果。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人的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我们所期望于教育的,就是在个体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对个体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的。作为开发人的智力、能力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智慧积累的结果。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又需要教育的指导与规范。首先,不同阶段的教育或不同类别的教育,指导与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方向。个体智力、能力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在总体上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同时又受教育的指导与规范。教育将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引导到适应社会生存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其次。教育也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发展。教育以特有的目标、内容以及特有的方式与途径规范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它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所可能指向的目标与水平。
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因其传授的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浓缩化的特点,所以它对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剂的作用。人类之所以持续不懈地运用教育并发展教育,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能缩短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历程。教育传授书本知识可能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个体认识的起点,促进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个体智力与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的速度如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教育发挥的作用如何。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智力、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影响人的智力、能力发展的因素的作用所无法比拟的。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革。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段。
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有相联系的一面。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即人的身份)往往相一致。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与训练为前提的。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也有相区别的一面,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或所具有的身份与从事的职业并非是统一的。身份是一种更具广泛性的概念。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非职业性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教育素养分不开的。任何社会身份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对促进个体身份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6、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⑴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⑵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⑶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⑷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7、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第二,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即教师有自己的专业权力。第四,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第五,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18、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如何理解?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而教育的专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第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大学的努力。第三,教师专业化有多方面的内涵,即服务宗旨或专门功能、专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专业地位。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
19、教师的劳动有何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又都处在不同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完成艰巨复杂的劳动任务,必须配合家庭、社会来进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2)创造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劳动则要求有更灵活的创造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需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它决不能单纯模仿或机械重复,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3)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素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现代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不断进取的人。
20、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21、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上。教师祟高的道德素养和伟大的人格是为学生所敬仰的直接原因,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自身工作与工作态度的调节、对师生关系的调节、对教师与其它人际关系的调节三方面。
再次,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为世人所瞩目。并通过培养学生使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发扬光大。
还有,体现在对教师自身人格的陶冶上。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2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能做到知识讲解的透彻生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密切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懂得并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理论,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效率。
2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内容?
(1)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高超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教师要善于掌握并运用教育影响去作用于学生,要使教师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感情等变为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导工具。其中,语言是传导的最重要工具。因此,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的语言表达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做到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同时,教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要快慢适中、抑扬顿锉、富含感情,并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恰当地调整自己的语气语调,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充分发挥语言在传导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体表达能力也是传导教育影响的重要工具。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工作,其组织管理能力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这种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群体,既要把课堂组织得有条不紊,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又要创造出思维活跃和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须具有培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能力。
(4)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各级各类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的总结、实验及创造发明的能力。它不仅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因为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和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4、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应求全责备,要求他们做到十完十美。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辩证地看待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消极对待,而要从中发现积极的进步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在以学习为主的各种活动中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从中得到发展的。而且这种学习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规范化学习。教师的指导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重要影响。
25、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方面我们要肯定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接受教育,一切的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进行,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同时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特性。学生的客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
26、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1)发展的不平衡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和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其中生理成熟以性机能的成熟为标志,而心理成熟以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稳定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为标志。这两方面的成熟是不同步的,一般来说,生理成熟要早于心理成熟。另外,学生发展的速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也不是匀速前进的,而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发展的顺序性: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展开的。如身体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周、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发展则按照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顺序发展。
(3)发展的阶段性: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顺序性必然导致不同的发展阶段。学生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阶段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跨入到另一阶段。而在不同发展阶段,尽管学生都表现出个体差异,但还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某一年龄阶段学生普遍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就是年龄特征。
(4)发展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发展除了共同的年龄特征外,还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因素造成的。
27、师生关系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专制型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对学生不够热爱和尊重,常使用权威和强制手段管理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苛刻。学生对教师缺乏了解,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缺少交流、沟通和作用,关系疏远,甚至紧张和对立。
放任型这一类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对工作不负责,对学生也缺乏感情,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对教师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对待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交往甚少,交流有限,既缺少相互期望和帮助、也无明显的冲突和对抗,关系冷淡。
民主型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热爱、关心、尊重和信任学生,既利用权威,又用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品德去教育学生。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师生之间交往较多,互相支持配合,关系融洽、密切。
这种关系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创造精神以及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人格力量,这也是师生关系的最佳模式,是我们所应努力做到的。
28、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哪些特征?
(1)民主平等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虽然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地位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科学真理面前,师生之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并不意味着削弱权威,反而还会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和主导作用的发挥。民主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2)尊师爱生
尊师爱生就是学生应当尊重教师,教师应当热爱学生,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友爱、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反映,它能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高度负责。如果教师不热爱学生,就会失去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就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成效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
(3)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及其教育目的,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学生,使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能得以发挥和发展;学生只有了解教师和教师职业特点,才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获得自己的知识,促进智能和品德的发展。所以,师生双方是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教学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29、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什么?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如德和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深入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其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自己不断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的谐。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说,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那么周密,但是这种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有时候,这种活动也是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不良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和变通手段。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30、课程的含义是什么?
课程的含义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生物课程等。这样狭义的课程就同教学科目(学科)成为同义语了。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对课程本质的深入研究,课程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程已不仅仅指那些明确陈述的、外显的、正式的教学和教育的内容,即显性课程,也包括那些并非用言语陈述的潜隐的、非正式的、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学内容,即隐性课程。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至此概括地说:课程就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1、课程有哪些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当代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形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是对其主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32、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社会需求
这里所谓社会是社会结构,它包括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它们对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课程是这些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些社会因素对课程的共同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2)科学知识的进步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学校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
(3)儿童身心的发展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学者们的长期研究认为,个体发展有六个方面的共同需在:认识活动的需要、价值定向活动的需要、操作活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审美活动的需要、体力活动的需要。课程设置不仅反映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发展情况,也要反映个体的这种共同需求。因此,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所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几乎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包含了上述六个方面的内容;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制约着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只有把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统一起来,这样的教材才能受学生欢迎。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组织。
33、什么是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asedcurriculum)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34、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选择活动使教师能够在决定教什么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课程选择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即教师要有选择的权力,同时还要有可供选择的空间。此外,课程选择对教师的专业资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对此我们不能低估。因为课程选择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掌握课程选择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发展。目前我国下放权力的课程机制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特别是课程市场机制远未发育成熟。所以,我们的选择余地是非常有限的,一般的教师还很难真切地感受到课程选择的知识和经验的重要价值。但是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课程市场机制的建立已是势不可挡。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准备,特别是教师教育必须提供这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2、课程改编
课程改编是指针对与原有课程准备对象不同的群体进行的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主要是指教师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课堂情境。此外,它也包括某些学校对国外引进课程的翻译和本土化改造。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社会中,教师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课程改编任务。
3、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传授对人类和环境的连贯一致的看法。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必须减少因知识剧增对课程数量的影响,防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4、课程补充
课程补充是指以提高国定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材料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和期刊剪报、声像材料、教学片和电影短剧、图画、模型、图表、游戏和电脑光盘。这些材料有助于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在学校这一级,教师既可以在市面上挑选补充材料,或者与同事一道合作开发,也可以独自进行开发。
5、课程拓展
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拓展材料的目标是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这些东西与学生所学课程专题有关,但却超出了正规课程所覆盖的广度和深度。
6、课程新编
校本课程开发也可以开发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我们把这类课程开发活动叫做课程新编。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地方性专题课程即我们所说的“乡土教材”以及时事专题课程,就可以归为这一类型。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发新兴的专题或学科领域,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这也属于课程新编活动。这种课程新编活动大大提高了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过,为保证学生基础学力的实现,同时又兼顾各个学校的差异性,大多数教育系统的课程政策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新编活动限定在整个学校课程计划的10~30%的范围内。
35、教学的含义是什么?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教师通过沟通和交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获得个性化发展,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多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36、什么是教学模式?当代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几种?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程序,它以简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当代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系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生系统记忆——复现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活动体系。
(2)程序教学模式。是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块,严格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活动体系,主要用于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或外部的行为方式的传授与学习。
(3)发现学习教学模式。主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发现来学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的一种教学摸式。
(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强调形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发展自身能力的环境,使学生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能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而且掌握自我实现的能力。
(5)合作教学模式。
37、什么是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王策三著《教学论稿》
(3)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李秉德《教学论》
(4)教学原则是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教学行为规范。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确定的,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王逢主编《学与教的原理》
(5)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上海华东师大编写组的《教育学》
38、什么叫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施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
39、什么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1)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年龄大致相同的一群学生编成一个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进度并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分科对学生进行教育。班级授课的产生适应了科学知识丰富、科学门类增多、知识技能日益复杂这一趋势,反映了在受教育人数增多的形势下人们对学校教学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并扩大教学的教育效果
(2)教学的辅助形式和特殊形式
现场教学。这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园地等生产现场或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划分小组进行。它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
个别指导。班级教学较多地从学生的年龄、程度等共性出发进行集体教学,但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总是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对于学习优秀的、一般的或较差的学生都应辅以个别指导。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可以在课内进行,但主要是通过课外的个别答疑、对学生的课外作业、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检查或批改等方式来进行的。由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采用录音、录相等视听媒体来指导个别学生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个别指导对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或提高落后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复式教学。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的一节课内,向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偏僻的山区小学校,由于学生少、教师少而且校舍和教学设备又较差,有不少地方是采用这种形式。它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采用复式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工作,组织得好的复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并不低于单式的课堂教学。
40、什么叫课外活动?有何特点?
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组织形式。课外活动的特点主要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自主性。
41、学校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学校文化从其构成上来说,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
42、学校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1)学校文化是以有形的物质为载体的无形的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
(3)学校文化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
(4)学校文化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
43、学校文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促使教师职工自觉地完成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教育任务,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2)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约束作用表现为校园文化使信念、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
(3)凝聚作用: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使师生员工对学校产生一种心理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4)激励作用: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往往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自觉行为,化外部动力为内在动力;激励教职员工为实现自身价值和学校发展而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44、学制的含义是什么?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45、学制未来有什么发展趋势?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重视早期教育;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寻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46、义务教育的含义是什么?具有什么特性?
(1)义务教育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普遍性是指义务教育的对象是全社会范围内的适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社会地位和贫富贵贱;不分男女性别,所有的适龄儿童都无条件享受和履行义务教育。强制性是指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保证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因此,强制性是义务教育的另一特性。
47、终身教育的含义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终身教育的涵义:”教育,不能停止在儿童期和青年期,只要人活着,就应该是继续的“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在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
终身教育的基本任务:使人们为变化做好准备。最终目标是通过不间断的努力去构建更美好的生活。
48、素质教育思想的含义及特征是什么?
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学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征: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实质:实质在于是一种导向思想。指导学校和教师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规律、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和重点: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学生的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
主渠道:课堂教学
49、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一是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
其二是,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在这里,”优先是指在全局中与其他非优先的事务相比较而言,是指在长远的多种事物不能够齐头并进时,在排序上使某一事务相行而言。"故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即教育的三性--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构成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
50、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1)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
一般特征:①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发展他们的体力。不仅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同时也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的充分的发展。②教育开始逐步构建为一个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打破同步化、集中化,根据受教育者工作、生活、年龄等不同特点,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进行改革,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使他们能在多种选择中必能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的、一统天下的局面,积极寻求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的合作③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丰富学生的个性。
内在特征: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前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使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即满足所有公民受教育的希望。二是指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后者也有两层含义,一是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自由地负责;二是尊重教育的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教育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雨点521 威望 +30 精品文章o(∩_∩)o...2008-11-2 19:58
UID291824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0-31 查看详细资料TOP
thsph1983
新手上路
帖子9 精华0 积分35 威望30 K币8 元 注册时间2008-10-3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沙发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0-31 13:27 只看该作者
uhdhdijdijiddwjdijjd
UID291824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0-31 查看详细资料TOP
xiaofei0112
新手上路
帖子8 精华0 积分16 威望0 K币16 元 注册时间2007-12-2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板凳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2 16:50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顶一下
UID2453246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7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9 查看详细资料TOP
pingadguo
新手上路
帖子9 精华0 积分18 威望0 K币18 元 注册时间2008-11-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2 17:29 只看该作者
xx谢谢
UID292237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2-12 查看详细资料TOP
wanggnag1988
新手上路
帖子26 精华0 积分52 威望0 K币52 元 注册时间2008-11-1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3 10:36 只看该作者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UID2920513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5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7 查看详细资料TOP
admireyou
新手上路
帖子22 精华0 积分53 威望30 K币24 元 注册时间2008-8-2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6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4 15:02 只看该作者
真好
辛苦咯
抱走
UID2781615 阅读权限10 性别女 在线时间49 小时 最后登录2009-9-25 查看详细资料TOP
小慧乖乖
新手上路
帖子4 精华0 积分8 威望0 K币8 元 注册时间2008-6-1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7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5 16:53 只看该作者
好贴!:loveliness:
UID2680008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7 小时 最后登录2009-3-30 查看详细资料TOP
ivan0712
新手上路
帖子34 精华0 积分45 威望0 K币45 元 注册时间2008-4-18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8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6 21:43 只看该作者
好的东西啊
UID260512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 查看详细资料TOP
莎莎家的蜜糖
新手上路
帖子15 精华0 积分10 威望0 K币10 元 注册时间2008-9-12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9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5:33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UID281632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 小时 最后登录2009-3-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九月授衣
新手上路
帖子8 精华0 积分16 威望0 K币16 元 注册时间2008-7-25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0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7:33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万分感谢啊!
UID2735183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9 小时 最后登录2009-8-20 查看详细资料TOP
zhangzhiyuan14
新手上路
帖子6 精华0 积分0 威望0 K币0 元 注册时间2008-11-9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1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8:00 只看该作者
多谢了。。。。。。
UID2933045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0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1-9 查看详细资料TOP
beiwei23
新手上路
帖子2 精华0 积分4 威望0 K币4 元 注册时间2008-11-9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19:27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UID2933051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 小时 最后登录2008-11-27 查看详细资料TOP
xiaolizi1988
新手上路
帖子25 精华0 积分49 威望0 K币48 元 注册时间2008-9-17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3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9 22:09 只看该作者
感谢啊!真的好厉害啊。。
UID2827930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0-2 查看详细资料TOP
在在的花
新手上路
帖子26 精华0 积分28 威望0 K币27 元 注册时间2008-10-26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4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10 16:32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啊·~
好人啊好人·~
UID2910106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23 小时 最后登录2009-9-16 查看详细资料TOP
骑扫把的巫婆
新手上路
帖子21 精华0 积分44 威望0 K币44 元 注册时间2006-6-8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5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8-11-11 21:02 只看该作者
好啊!
UID1587612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11 小时 最后登录2009-1-10 查看详细资料TOP
175 12345678910››...12 Google提供的广告
北京授课 双证工程硕士
应届生,大专毕业两年,本科无学位 皆可报考,高通过率!报名:010-86935363bjxtedu.com/xm/cd/edm-me.html 免责声明:所有帖子仅代表发帖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或描述,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
请您务必遵守中国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本站的相关用户守则,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氛围。谢谢您的合作。
© 1999-2008 考研加油站 京ICP证030754号
电子公告服务(BBS)电信业务审批[2003]字第798号 / 因特网信息服务(ICP)电信业务审批[2003]字第936号 /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1635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09-10-12 13:45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服务条款清除 CookiesSiteMap考研-TOP Powered by Discuz!6.1.0 Licensed
Processed in 0.011951 second(s), 8 queries.
第四篇:教育学2
教育学
高等教育概念应从两方面进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其基本表述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在中世纪,大学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唯一组织形式,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中世纪大学围绕学科、专业来组织教育活动,是一种进行专业教育的机构。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开始有了新变化,一方面高等教育层次出现了多样化,在美国形成了研究性大学、一般性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等层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国际上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以及政治纲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四个基本方面: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④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①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②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③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①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②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③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内容的影响②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①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②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③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①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等。①18世纪以前确立了大学培养人才的职能。人才培养职能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有: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②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德国大学突破了传统大学的模式,科学研究逐步成为大学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③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开创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①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②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③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方针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教育方针作了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等,都必须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高等教育目的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的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①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②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③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④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可以借助高等教育目的判断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价值。
制定培养目标应确定的几个关系:德与才的关系、身与心的关系、专业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社会实践。
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则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在西方都源自古希腊时期,个人本位观可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纽曼、赫钦斯;社会本位观在西方可溯源于柏拉图。在我国,两种教育目的观的冲突,早在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就已萌芽。蔡元培、梁启超均主张能够让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新教育。
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说”与“个人本位说”: ①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②两种价值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各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③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杜威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一种通才教育。回顾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可得出的基本结论是:首先,历史上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这两种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及社会政治制度等因素的作用下,各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次,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话和专才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传授的知识侧重基础性和经典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专才教育也具有三个明显特征:首先,专才教育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和行业需要来进行的,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教育内容与社会生产及生活需要之间有明显而直接的针对性,偏重于应用;再次,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两者走向融合的现实背景是,首先,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其次,人的和谐发展与完善人格形成需要通才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再次,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出的要求。
当一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其高等教育发展属英才教育阶段;当该比例达到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则属于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英才阶段向大众化转变的两种模式: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和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日本的私立大学
在日本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阶段发展为大众教育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学者常把这种做法称为既省力又经济的政策。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①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适当加快发展速度②在注重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质量和效益③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④发展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①学制的建立受限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②学制的建立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③学制的建立要适应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①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意大利为该模式的代表②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法国为该模式的代表③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属于该模式④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日本和美国为该模式的代表。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的基本类型: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校的函授部、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小学教师进修学院、管理干部学院。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在他的倡导下,德国的新型大学很快突破了传统模式,哲学科受到空前重视,哲学博士学位也就应运而生。我国学位的级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提出了“立足国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指出了我国学位制度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各国招生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实行该形式招生制度的国家主要是日本的国立、公立大学。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全面并轨,除极少数由国家分配外,其他所有高校毕业生将自主择业。
教师职务设置的总体原则是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级。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效应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高校教师的聘用期限一般为2年。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瑞典等大致可归为该模式;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美国实行的是典型的权力分散管理体制;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制的以德、日、英等国家为代表。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
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高等学校管理包括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①欧洲大陆模式,以学术权力为主②美国模式,行政权力相对强大③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实行党委领导,体现民主集中制;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全权负责行政事务;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目前,我国高校领导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和学术
系统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机制。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在结构上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校、学院和系。
高等教育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经济因素,文化、传统因素,科学、技术因素,教育因素。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中的决定性要素。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高等教育应实行稳步发展的方针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发展战略。
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
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高校师生关系体现了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按专业组织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学校的主要特点之一。专业的划分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与一定的学科基础相对应。
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就其静态结构而言,它是由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构成的系统。教学过程的特殊属性: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②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③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独立性的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习的探索性增强。高校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学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认识过程的中间过渡阶段。
教学原则是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高校教学原则是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首先,制定教学原则必须依据教学过程的规律;其次,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决定了教学工作的任何要求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这也决定了教学原则的制定还必须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再次,教学原则的确立必须与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必须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
大学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则是指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按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上还是客体上来构建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 程。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从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选课形式上看,可将课程分为必须课程、限选课程和选修课程。高等学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比例关系上:普通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大、中、小课程(课时结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指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的主要组织部分是课程体系,或称课程结构。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材,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第一,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钻研;第二,教材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第三,教材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和科学性;第四,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选精制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第五,统筹安排,综合平衡。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
教学组织形式,简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结构。班级授课制最先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作了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在我国,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制相比,班级授课制不但有利于扩大教学规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有利于同学之间结成团结的集体。但班级授课制往往过于强调统一,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有: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教学活动展开的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活动的场所呈非课程化和多样化。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由课堂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实习、科研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总结等。备课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章节的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其次,教师要注意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最后,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去。
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的特点有: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容易管理,有利于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学分制的特点是: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实行学分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有利于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和学生主要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第二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演讲等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电视机、教育电视系统、语言实验室等教学媒体。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智能教学系统、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教学测量则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基础;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之一。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以下几种途径: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科研指导。
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同年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应用性成果指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方法论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的层次性、加强综合研究
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组织。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同,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是高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由知到行的必经之路。论述题:
一、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在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要求大学在社会中承担起更大职责,发挥更多的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展开。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可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
二、当代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新世纪的挑战,各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讨课程改革。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
1、基础化
随着知识更新、产业调整和职业流动的明显加快,使人才适应能力在高校培养目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础课的比例明显加大。
2、综合化
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断加强,文理渗透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3、职业化
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它的出路。
4、国际化
世界各国都在注意借鉴其他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来思考本国的大学课程改革。
5、多样化
与当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强调加强统一性的情况相反,我国的课程正逐步迈向多样性和灵活性。
6、终身化
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把终身教育概念引入到大学课程思想
中,主张大学帮助青年获得自我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办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 高等教育管理权力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统一集中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过渡。
2、建立起一个广泛的社会参与办学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此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更新大学必须由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政府高等教育宏观管理权力的下放,最终必须具体落实为办学者的权力,实现办学者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并使之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必须从政府管理、社会民主参与和高校自主办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全面规划和设计。
四、我国高等学校招生体制改革的趋势。
(1)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时间能力和总和素质考核的比重,逐步建立灵活的招生考试制度。(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
五、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在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就高校教师而言,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高校教师的从教能力略有不足。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培养更多地注重于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历,形成了追求高学历、热衷于写文章、搞项目的现象,教学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对教学规律的研究更是鲜有涉足。
(二)高校教师的专业道德还需加强。教师的专业道德包括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豪感,专业精神淡漠;在学术上表现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存在着不正之风。
(三)高校教师的专业主体性有待提高。教师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人们大都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高校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甚至忽略了他们在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
(四)高校教师的专业培训水平不高。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专业培训目标的系统构建。(2)课程设置单调、呆板,对各种重要的、具体的观念、理论和能力的培训还缺乏针对性。(3)教学和培训活动的形式和方法简单。
(五)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形势迫切。我们处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知识陈旧率周期进一步缩短的年代,人类开始进入教育终生化、全民化、个性化的学习社会,因此加强高校教师的在职进修,形势迫切,任重道远。
(六)教师教育制度化还存在差距。(1)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不
是很健全。(2)教师教育课程的认定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健全。(3)教师教育一体化。
二、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政府的政策上的保障主要包括:建立法律保障体系、提供经济保障基础、完善制度保障系统、采取必要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规划和领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等。
(二)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高校教师教育改革。(1)要树立全新的师资队伍建设观念:打开高校教师的视野(2)要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3)从整体上革新高校教师的培训工作:要跟踪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吸取国际教育的新经验,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充实前沿的培训内容;坚持培训机制创新。
(三)加强高校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1)必须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反思意识,以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来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2)学会自我评价,即教师通过认识自己,分析自己,教育自己,从而提高自己。(3)教育研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职前教育对于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具有定向作用。因此,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育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突出教师主体意识的需要。(4)要使教师注重自我修养,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基本向度,确立自身所应追求的人格境界。
六、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
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作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格规模。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办学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4)、发展终生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不再仅仅指正规的有一定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使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的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七、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了解该学科的思惟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第五篇:教育学--12.5
高等教育表现出独特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再生 产着社会政治关系。高校最常见的科研管理方法有:激励法、计量法、权利控制法、专家评议法。教 师 的 教 育 情 意 :教育理想,教育情操,教育 性向,教师自我 高等教育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一,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 发 展 方 向。第 二,阶 级 关 系 规 定 高 等 教 育 发展的利益追求。第 三,政 治 任 务 影 响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重 点。第四,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 主要环节。第五,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 会的扩展。第六,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建 高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①经济与高教发 展的一般关系表现在经济制约着高教的发 展 :1)发 展 规 模 和 发 展 速 度 ;2)发 展 决 策 ; 3)完 善 程 度 ; 4)经 济 促 进 高 教 终 身 体 系 的 形成。②经济与高教发展的特殊关系表现 在 : 1)在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下,高 教 发 展 规 模 和发展速度受高教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的 调 节 ; 2)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下,高 教 发 展 进程、发展方式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受到计 划的调控。高等学校的职能 ①高等学校的职能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 1)培 养 高 级 专 门 人 才(基 本 职 能)。2)发展科学(主要职能)。3)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高效职能的 延伸)。②三项职能的关系: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 系、相 互 渗 透 的。其 中,(P82)1)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 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 根本理由; 2)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它 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 是高等学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 求; 3)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前两项职能在当 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效 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效本身 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 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 1)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 进社会公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大题,1)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2)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3)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4)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 谐的人,也有人认为高教的目的是直接满 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 答:①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称为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为社会本 位价值观。②个人本位价值观(含义):个人本位价 值观从个人需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