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课程》第七章 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向
第七章 西方当代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向
目录结构:
第一节 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3
一、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3
二、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3
(一)斑克街(Bank Street)早期儿童教育方案.................................................3 1.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3 2.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3(1)目标............................................................................................3(2)内容............................................................................................3(3)方法............................................................................................4(4)评价............................................................................................4 3.教师的作用..............................................................................................4 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4 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4
(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4 1.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4 2.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4 3.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5 4.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评价......................................................................5
(三)直接教学模式..........................................................................................5 1.直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5 2.BE直接教学模式......................................................................................6 3.DI直接教学模式......................................................................................6 4.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6 5.对直接教学模式的评价.............................................................................7
(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7 1.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7 2.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7 3.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7 4.对海伊斯科普课程评价.............................................................................7
(五)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8 1.方案教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8 2.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8 3.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8 4.对方案教学的评价....................................................................................8
(六)瑞吉欧教育体系.......................................................................................8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9 2.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9 3.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9 4.对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评价.........................................................................9 第二节 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10
一、未来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挑战.......................................................................10
(一)来自未来的挑战.....................................................................................10 1.来自科学技术的挑战..............................................................................10 2.来自社会关系变化的挑战.......................................................................10 3.来自人口流动的挑战..............................................................................10
(二)脑研究的新进展对早期教育课程的影响..................................................10
(三)后现代主义对学前儿童教育未来的观点..................................................10
(四)对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发展的思考..................................................10
二、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10
(一)课程多元文化化.....................................................................................10
(二)保育和教育相整合.................................................................................10
(三)课程全纳化.............................................................................................11
(四)课程综合化.............................................................................................11
(五)课程个性化.............................................................................................11
(六)课程科技化和信息化...............................................................................11
第一节 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
一、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
与幼儿园的一般教育方案有所不同,作为称得上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教育方案,它是一个对教育目的、管理政策以及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理想化的理性结构,它能为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实践提供样板。
早期教育课程模式
当某种理论,或者几种理论综合成为一种指导思想,被作为制定某一具体的教育计划或者教育方案的基础,并被用于处理该计划或者方案中的各种成分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总体而发挥整体的教育功能时,这个具体的教育计划或者教育方案就不同于一般的计划或方案,而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课程模式了。
二、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
(一)斑克街(Bank Street)早期儿童教育方案
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可以追溯到1916年。在一些规模很小的、独立的教育机构中,有一个由米切尔创办的名为教育实验局的教育机构,后来在它的基础上成立了斑克街教育学院。该教育机构将其兴趣更多地放置于学前儿童教育,并为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参与美国“开端计划”、“随后计划”等国家教育项目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幼儿教育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1.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理论基础
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互动”。
“发展”的含义是儿童生长的样式以及对儿童和成人成长特征的理解和反应的方式。“互动”首先强调的是儿童与环境,包括其他儿童、成人和物质环境的交互作用;其次指的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交互作用,这就是说,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2.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1)目标
教育目标依据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特定的学业成就。
首先是培养儿童有效地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能力的动机;第二个教育目标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包括自我认同、自主行动、自行抉择、承担责任和接受帮助的能力;第三个教育目标则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包括关心他人、成为集体的一员、友爱同伴等;第四个教育目标是鼓励儿童的创造性。(2)内容 课程是综合性的。(3)方法
主题网和课程轮是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常运用的工具。
课程轮的中央是主题,轮辐间的空间可由教师设计各个活动区或活动种类的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更改、增加或删除。课程的实施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选择主题;②确定目标;③教师学习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并收集资料;④开展活动;⑤家庭参与;⑥高潮活动;⑦观察和评价。(4)评价
班克街长期主张更宽泛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是立足于理解儿童如何了解属于自己的世界,并为儿童提供一系列的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3.教师的作用
在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中,与教育、教学原则有关的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与认知方面的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 在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方面,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教师和学校是儿童的家庭世界与儿童的同伴世界及其更大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协调者,这就是说,教师能给以儿童安全感,使儿童能克服焦虑和解决离开父母而面临的心理冲突,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
②教师和学校的作用是培养儿童自我的发展和心理健康,这就是说,教师应具备称职的母亲和心理治疗师应有的许多特点,还应具有儿童全心意信任的权威性。
▲ 在认识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评价儿童的思维,使之将想法变为行动,或将其想法进行概括和转换;引导儿童达到掌握概念的新水平,或在控制下拓展内容的范围。
②对儿童的评议、疑惑和行动给予口头的回应、澄清、重述和纠正。
③培养儿童直觉的和联结性的思维。
④提出能促进儿童归纳性思维的问题。4.与家庭的共同工作
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家长每天都能收到描述自己孩子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记录,每个月都能看到介绍中心运行情况的通讯。家长参加家长会,参加家长学校,支持由家长和教师组成的讨论家庭和中心教育问题的组织的工作。该中心还为家庭提供各种咨询和特殊教育的服务。5.对斑克街教育方案的评价
斑克街早期教育方案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满足,鼓励儿童主动的活动,较少顾及儿童生活所处的文化背景。
(二)蒙台梭利课程模式
1.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
“自发冲动、活动和个体自由”,是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因素。在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特别重要地位,自由、作业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三根主要支柱。2.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
▲ 目标:
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以培养儿童成为身心均衡发展的人格为目标,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儿 童把内在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在自由和主动的活动中让儿童自我纠正,使儿童在为其设置的环境中成为具有特质的人。
▲ 内容:
在蒙台梭利课程模式中,教育内容由4个方面组成,它们是:日常生活练习、感官训练、肌肉训练和初步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提供蒙台梭利教具、对儿童进行观察和引导等方法,对儿童实施教育。
▲ 方法: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旨在通过视、听、触、味、嗅等感官的训练,增进儿童的经验,让儿童在考察、辨别、比较和判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蒙台梭利设计了16套教具,用于对儿童的感官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中,触觉训练最为主要,因为蒙台梭利相信幼儿常以触觉替代视觉或听觉。触觉训练有辨别物体光滑程度的训练、辨别物体冷热程度的训练、辨别物体轻重程度的训练,以及辨别物体大小、长短、厚薄和形体的训练等,触觉训练的教具有立体几何体、触觉板、温度筒、重量板、布盒,等等。视觉训练包括识别物体量度、形状和颜色的训练,视觉训练的教具有各种几何图形板、立体几何体、颜色板、圆柱体组、粉红塔、长棒,等等。听觉训练包括辨别音高、音响和音色的训练,听觉训练的教具有发音盒、音感铃,等等。味觉训练包括识别不同味道的训练,味觉训练的教具有味觉瓶。嗅觉训练包括提高嗅觉灵敏度的训练,嗅觉训练的教具有嗅觉筒。3.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观察者,并为儿童提供榜样。
蒙台梭利把教师称作为“指导员”,她说,应用她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的心理活动和他们的身体发展。蒙台梭利相信,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学习和研究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对儿童的从最初不协调的活动到自发、协调的活动的观察。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观察应着眼于儿童的成熟程度,通过对每个儿童不同刺激引起注意的时间长短的观察做出判断,当然,观察不是最终目的,观察为的是对儿童进行引导,在必要时及时给以指导或适当的刺激,为的是给儿童提供活动的环境和作业的教具,让儿童通过自己的作业,达成自我的发展。4.对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评价
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了个别化的学习,特别是蒙台梭利设计的教具使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又如,蒙台梭利课程模式强调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能使儿童身心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决定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带有相当程度的机械的和形式化的色彩,该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被动的和消极的,这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中心十分重视在家庭与教师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并将它看成是让每个儿童获得安全感,支持其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三)直接教学模式
直接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学业上的成就,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增强自尊心。1.直接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直接教学模式主要是建立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的。
2.BE直接教学模式
BE直接教学模式是贝瑞特(Bereiter,C.)和恩格尔门(Engelmann,S.)为帮助4-6岁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学业上能够追上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儿童所设计的教育方案。
在该方案中,教师的角色好似“经理”,他们要能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钟使每一个儿童得到最大量和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同时又好似“临床诊断师”,他们对儿童行为的反应总是预先准备好的和有目标的。如语言训练的一个案例:为了使儿童能够达成准确的语言行为,语言课由教师精心设计,儿童的行为和目标被仔细地分解为特定的语言行为样式,儿童被根据能力分成小组,教师进行直接教学。语言课要求儿童能够从完整的句子中学习词汇,到能准确陈述地因果关
贝瑞特 系,使儿童能以教师期待的方式做出反应:
教师:这是一辆轿车。(儿童重复句子)这不是一辆轿车。(儿童重复句子)
教师:这是一辆轿车吗?(手里拿着一辆玩具轿车)
儿童:是的,这是一辆轿车。
教师:这是一辆轿车吗?(手里拿着一辆玩具卡车)
儿童:不,这不是一辆轿车。
教师:这是一辆卡车。(儿童重复句子)(向儿童展示几种类型的汽车,儿童重复所教的句子)
教师:这不是一辆卡车。(儿童重复句子)(向儿童展示几种不是卡车的东西,儿童重复所教的句子)
教师:轿车是汽车吗?
儿童:是的,轿车是汽车。
教师:这是汽车吗?
儿童:不,这不是汽车。
在练习了这些句型以后,教师对汽车下一个定义,他会说:“汽车有轮子,你能坐在里面驾使它。”如果儿童错误理解,将风筝看成汽车,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向儿童提问:
教师:风筝有轮子吗? 儿童:没有。
教师:你能在风筝里驾使它吗? 儿童:不能。
教师:风筝是汽车吗?
儿童:不,风筝不是汽车。3.DI直接教学模式
DI直接教学模式建立在两个基本点上,其一是,儿童在教室内学习的品质取决于环境事件;其二是,教师可以通过仔细地推动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增加儿童在教室中的学习数量。
4.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的作用
在直接教学课程模式中,教师是儿童行为的训练者和强化者。在此课程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教育影响的施与者,而儿童则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根据预先设计的计划,运用增强、塑造、惩罚和消退等方法,促进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或者消除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以达 成教师预期的目标,使儿童产生计划中的学习行为。5.对直接教学模式的评价
高度结构化的课程模式使儿童在学业上获得了成功,并使一些儿童因为学业的成功而建立了自信。然而,直接教学模式也有不少消极的方面。例如,经过这种课程训练的儿童经常将他们的成功归于他们的教师或他们之外的其他因素,而将失败归于他们自己;又如,他们在非语言性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验中所获得的分数低于在认知性课程中学习的儿童。此外,对这些儿童进行长期追踪研究,发现这类课程的长期效应并不理想,这就是说,儿童在小学低年级获得的优势,在小学高年级就不明显了。
(四)海伊斯科普(High/Scope)课程
该课程是由韦卡特等人带动,是美国“开端计划”中第一批通过帮助处境不利的学龄前儿童摆脱贫苦的学前教育方案,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得以推广和运用。1.伊斯科普课程的理论基础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声称,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
在课程发展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皮亚杰的儿童作为知识建构者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了体现,那就是说,强调教师通过直接和表征的经验,以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方式帮助儿童增强认知能力,而不是通过教皮亚杰式的技能去加速儿童的发展。从那时起,课程设计者将儿童看成是主动学习者,认定儿童能在其自己计划、进行和反应的活动中获得较好的学习。2.伊斯科普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目标:
第三阶段的目标与其他阶段的目标比较而言,发生的变化有:①那些被称为是“认知发展的关键经验”的东西基本保留,但增加了“主动学习”这一部分,课程设计者强调他们的意图是将结构化的目标隐含在儿童活动的背景之中,这一改变是向建构主义方向的明显转变;②具体的目标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数概念的目标已从排序中分离出来,具体包括一一对应、点数5以上的物体以及比较数量;空间关系增加了装拆物体、重新安排和改变物体的空间位置、从不同的空间角度观察季节的变化、认识钟表和日历;语言目标也扩充了对别人讲述自己有意义的经验、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等交往方面的机能;③考虑了儿童社会情感方面的目标。
▲ 内容: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设计者们认定,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他们根据这一信念和皮亚杰论述的有关前运算阶段儿童最为重要的认知特征,确定了49条关键经验,以此作为制定课程和进行评价的指标。
▲ 方法:
海伊斯科普课程的实施是由“计划-做-回忆”三个环节以及其他一些活动组成的。“计划-做-回忆”这三个环节是课程实施的最重要部分,通过这些环节,儿童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所参与活动的打算,也能使教师密切地参与到整个的活动过程之中。3.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在海伊斯科普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儿童解决问题活动的积极鼓励者。4.对海伊斯科普课程评价
海伊斯科课程被人认作为是“适宜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的一个例证。
(五)方案教学(Project Approach)1.方案教学的历史渊源和教育理念
▲ 历史渊源:
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克伯屈于1918年发表了“方案教学法”(我国多译为“设计教学法”)一文,倡导这种教学模式。从上世纪20年代起,伦敦大学学者艾沙克斯(Isaacs, S.)已主张运用方案教学实施教学,六、七十年代在英国幼儿学校中曾被广泛运用,英国著名的普劳顿报告提及的英国幼儿学校教学的核心部分就是方案教学。七十年代,美国的开放教育也是以方案教学为其主要特征的。对方案教学所具的价值的兴趣,由凯兹等人在80年代后期重新唤起。近20多年以来,引起全世界学前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意大利瑞吉欧教育体系,其主要的特征之一也是方案教学。
▲ 教育理念:
茈等人认为,方案教学能丰富儿童的心灵世界,让儿童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外部世界,鼓励儿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方案教学还有平衡课程、产生教室社区化、教育机构生活化的效果。此外,方案教学还能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方案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没有固定的程式,一切应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而灵活地确定活动的操作步骤。
一般而言,方案教学可以包括以下3个步骤:
(1)方案的起始阶段
①方案教学主题的选择;②方案教学主题网络的编制。
(2)方案活动的展开阶段
(3)方案活动的总结阶段 3.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在方案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创设环境和条件,激发儿童的兴趣,提升儿童行为的动机,使儿童能积极投入活动中去;体现在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尊重儿童自己的选择,以此作为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介入儿童的活动,并对儿童提出挑战;体现在与儿童一起学会共同生活,相互交流,认同和欣赏他人的工作,等等。
4.对方案教学的评价
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有效地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符社会需要的轨道,这是一个两难问题,也是东西方幼教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方案教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两难问题,使教育应有的两种功能,即为社会服务的工具性功能和为人自身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的功能得以较为完美的结合。
(六)瑞吉欧教育体系
瑞吉欧•艾米里亚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在过去的30多年里,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儿童保教体系,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创新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学校的管理方法以及环境设计的想法,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称之为瑞吉欧•艾米里亚教育体系,它被视为欧洲教育改革的典范,并在当今对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1.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背景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2.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课程
(1)创造性表现和表达是知识建构的基本要素。
(2)共同建构在方案活动中有重要的地位。
(3)记录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结果。3.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的作用
在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养育者和指导者。4.对瑞吉欧教育体系的评价
当今,瑞吉欧教育系统涉及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各个主题,它抛弃了现代主义的统一的观点,抛弃了被认可的一般性、连续性、确定性,以及通过客观的方法论去发现可证实的真理;接受并倡导差异性、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通过多种视角,历史地和强调情景特异性地思考和评价问题。瑞吉欧教育系统反映了早期教育工作者的这种世界观的变化,并向人们展示了他们对儿童、儿童期、早期教育机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教师的职业身份等问题的崭新的理解。
第二节 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一、未来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挑战
(一)来自未来的挑战 1.来自科学技术的挑战
教育机构应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能胜任未来生活任务的知识,应能促进有益于革新的知识的循环,使受教育者能获取学习的动机,善于观察,学习有用的知识,同时会提出质疑,直至能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得到批评性验证。2.来自社会关系变化的挑战
社会关系的这些变化,要求教育系统对越来越难以预测的社会以及冲突和变化日益增多的家庭做出反应;要求教育系统更早地将不连续性引入儿童的生活,使他们能够获得克服社会关系变化而带来的适应困难的能力。3.来自人口流动的挑战
人口流动的变化带来传统的教育目标的调整和变化,以适应新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而这种新的社会规范更多强调的是竞争的个体以及具有批判精神的自主权。
(二)脑研究的新进展对早期教育课程的影响
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方案应为儿童提供足够的与同伴、成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机会。
(三)后现代主义对学前儿童教育未来的观点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了现代主义的极大影响,结构化、系统化、中心化、一致性、标准化、连续性以及通过客观的方法论发现可证实的真理,这已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的基本点。这些观点都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复杂性、矛盾性、差异性、多视角以及历史和情景的特异性,抓住的是由于认识到多元、另类和不可预期性而带来的巨大机会。
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生存,意味着个体儿童必须要适应高度的个体化和差异性,要具有应变能力。
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出发,学习不是孤零零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合作、交往的活动,在此活动中,儿童与同伴和成人共同建构知识,理解世界。
(四)对面向未来的早期儿童教育发展的思考
强调在背景中的学习,在关系中的创新,从学前阶段就应该开始。由于重视关系和交往,面向未来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势必产生一种“聆听的教育”,这就意味着聆听儿童的观点、问题和他们的回答,努力去理解儿童的语言,摈弃和驱除那些所谓“正确的”或是“合理的”价值判断。
二、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面对未来的挑战,西方国家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向:
(一)课程多元文化化
(二)保育和教育相整合
从概念上讲,“早期儿童保育”(Early Childhood Care,ECC)和“早期儿童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CD)这两个具不同涵义而又相互关联的词汇,开始被“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ECCD)这一整合性词汇所替代。
在教育实践中,不少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早期儿童整合性服务机构”(integrated services for young children)。例如,由英国国会和教育部资助的一个研究项目正在澳大利亚、德国、希腊、葡萄牙和英国进行,并已扩大到美国、日本和中国,此项目旨在探究和发展“早期儿童整合性服务机构”。在英国等国家,已经建立起许多“早期儿童整合性服务中心”,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育和健康服务,包括为0-5岁儿童提供的教育和保育、为5-11岁儿童提供的校外活动服务、为家庭提供的初级健康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服务、为少女怀孕者提供的服务、为成人提供的教育,有的还为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社会人员提供有关早期教育的专业训练。
(三)课程全纳化
课程全纳化,以服务于所有的儿童,包括一般儿童和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这也是西方早期儿童教育课程的一个发展趋势。
(四)课程综合化
(五)课程个性化
(六)课程科技化和信息化
第二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Economics)学 时:60-72学时 参考教材:
1、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中国统计出版社(第三版),1998,2、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0.3
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99.8
4、[美]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萧琛等译,华夏出版社(第16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与方法、手段;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并作出正确选择;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教学主要内容:
微观经济部分: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中若干基本假定;市场均衡,供求理论与政府政策;弹性,*蛛网理论;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选择,*不确定性和风险;生产函数,最优投入组合,规模经济;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关市场的均衡;*完全信息博弈;分配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部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两部门的IS曲线;LM曲线的定义及其推导;通货膨胀;失业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及实践:
密切关注经济学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并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学方法上通过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平台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主要是课堂教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安排二次社会实践活动;二次总结、复习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考核方法一般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
课程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部分
第一章
西方经济学概述(4-5学时)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一词的起源、内容。
二、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稀缺、选择、资源配置、三种经济制度、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形成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分为 4 个主要阶段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及若干基本假定经济人假定、市场出清、完全信息假定、产权明晰假定
二、宏观经济学内容及基本假定
第四节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二、个量分析、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三、经济模型与经济量
四、静态与动态分析
第二章
供求理论(6学时)
第一节
需求
一、需求的概念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
三、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规律
四、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
一、供给的概念
二、影响供给的因素和供给函数
三、需求供给表、供给曲线和供给规律
四、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
第三节
市场均衡
一、均衡的含义
二、均衡价格的决定
三、供求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
四、供求理论
五、政府政策:价格控制、限制价格、支持价格、最低工资、政府税收对均衡的影响
第四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概念与分类:需求价格弹性、含义、弧弹性、点弹性
二、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三、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四、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几何推导、供给弹性的因素
五、其他需求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
六、弹性理论的应用;蛛网理论与期货市场(略讲)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
一、效用概述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四、单个需求曲线的推导
五、消费者剩余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点
三、商品边际替代率
四、预算线与预算空间
五、消费者均衡
六、需求曲线
七、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吉芬商品
第四章
生产理论(5-6学时)
第一节
生产函数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 :Q=F(L,K,N,E)
三、常见的生产函数:固定投入比例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五、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二、等产量线
三、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四、生产的经济区域
五、等成本线
六、最优生产要素投入组合
1、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2、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七、扩展线
八、规模经济适度规模
1、规模经济 规模收益递增 ;规模收益递减;规模收益不变
2、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3、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第五章
成本理论(5学时)
第一节
成本概念
一、机会成本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三、(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四、增量成本与沉没成本
五、利润:经济利润、正常利润、会计利润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STC,SAC,SMC
二、各种成本变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成本:LTC,LAC,LMC
二、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因素
三、成本函数的应用
第六章
市场结构理论(12+2学时)
第一节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一、市场、行业与市场类型二、四种市场结构的比较
三、厂商的收益和利润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一、厂商在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二、不同情况下的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一、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2、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3、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第五节
完全垄断市场
一、完全垄断市场的含义与特点
二、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三、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五、价格歧视
第六节
垄断竞争市场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和特点
二、垄断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
三、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第七节
寡头市场
一、寡头市场的含义及特征
二、古诺模型
三、斯威齐模型*
四、卡特尔模型*
*第八节
博弈论初步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二、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第七章
生产要素市场理论(4-5学时)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三、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略)
第二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生产要素供给的概述
1、效用最大化和供给
2、影响供给的因素
3、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三节
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原则:MRP=MFC
第四节
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一、工资理论:工资的性质和种类;劳动市场的均衡;不完全竞争市场工资的决定
二、利息理论:利息的决定;来源;作用
三、地租理论:地租的决定;租金;准租
四、利润理论:含义,种类,来源
五、洛伦滋曲线与基尼系数
*第八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自学略)
第一节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分析二、一般均衡分析
三、两个部门的一般均衡
1、交易的一般均衡
2、生产的一般均衡
3、交易和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二节
福利经济理论
第三节
福利经济政策
第九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2学时)
第一节
垄断
一、垄断造成低效率
二、寻租理论
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管制垄断价格和垄断产量)
四、反托拉斯法
第二节
外部影响
一、定义与分类
二、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
三、外部性的特点、对策
第三节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特例)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与特征
二、分类: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
三、公共物品的消费倾向
四、政府对公共物品供给的介入
第四节
不完全信息
一、信息不对称的含义
二、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
三、对策---加强信息信号的传递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4学时)
第一节
国内生产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二、GDP的核算方法
㈠支出法(或产品支付法或最终产品法)
㈡收入法(要素支付或要素收入法)
㈢生产法(部门法或增加值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㈠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
㈡国内生产净值(NDP)与国民生产净值(NNP)
㈢国民收入(NI)
㈣个人收入(PI)
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二、实际GDP(GNP)、名义GDP(GNP)潜在GDP(GNP)
三、人均GDP(GNP)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学时)
第一节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三、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二、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三、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乘数理论:乘数的含义、乘数的计算
*第三节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
二、AD-AS模型
课时有限时以下部分以讲座形式开设
第十二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第一讲:4学时)
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的类型: 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
二、失业的影响与治理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主义观点: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不可能同时发生。
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有此消彼长交替关系。
第十三章
经济周期理论(第二讲: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阶段
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活动水平(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的波动。经济周期也叫做商业循环。
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二、经济周期的类型:
(1)[苏] 康德拉耶夫周期(1926年);
(2)[法] 朱格拉周期(1860年);
(3)[美] 基钦周期;
(4)[美] 库兹涅茨周期(1930年);
(5)[奥] 熊彼特周期(1939年)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分类
(1)分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2)分为: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乘数-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二、非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三、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
四、乘数 — 加速数相互作用原理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第三讲:2学时)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概念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别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节
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三节
经济增长模型和理论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第四讲:2学时)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二、西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1)需求管理(2)供给管理(3)国际经济政策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二、财政政策分析:财政政策的逆向调节;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
二、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货币的职能:(1)交换媒介;(2)计价单位;(3)贮藏手段。
西方国家的银行制度: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四、货币政策基础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供给管理政策:(1)收入政策(2)指数化政策(3)人力资源政策(4)经济增长政策
二、宏观政策的运用
总复习(2学时)
参考书目:
1、[美]曼昆《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
4、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下册,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2月第一版;
5、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版;
6、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7-3-15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的,它是国家教委规定的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们电大财经专业的基础课之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基本分析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下面介绍各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以及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其中带“*”号的内容不做教学要求。第一章
导
言
本章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二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三节介绍的是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介绍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本章的重点包括:
(1)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2)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4)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5)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资源稀缺性
二、选择与资源配置
三、资源利用
四、经济制度与资源配置和利用 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二、宏观经济学
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第三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定义
二、实证分析方法 1.理论的组成 2.理论的形成 3.理论的表述方式 *
三、实证分析工具
四、经济理论与经济政策
第四节
经济学发展简史(略)第二章
需求、供给、价格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介绍价格的形成及其对经济的调节。市场经济就是以价格调节为中心的经济,这一章正是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所以非常重要。本章第一节与第二节介绍决定价格的两种因素:需求与供给。第三节与第四节是价格如何调节经济。第五节是价格政策。
本章重点包括:(1)需求的含义与需求定理。
(2)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的区别。(3)供给的含义与供给定理。
(4)供给变动与供给量变动的区别。(5)均衡价格的含义。(6)供求定理。
(7)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8)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第一节
需求理论
一、需求、需求表、需求曲线 1.需求 2.需求表 3.需求曲线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的因素 2.需求函数
三、需求定理 1.定理的内涵
*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略)*3.需求定理的例外(略)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第二节
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
供给 2.
供给 3.
供给曲线
二、影响供给因素与供给函数 1.
影响供给的因素 2.
供给函数
三、供给定理 1.供给定理
*2.供给定理的例外(略)
四、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
第三节
价格理论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的形成
三、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1.
需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2.
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3.
供求定理
第四节
价格对经济的调节
一、市场经济与价格机制
二、价格如何调节经济
1.价格机制调节经济的条件 2.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五节
价格政策
一、价格调节的不完善性
二、支持价格
l.支持价格的定义
2.农产品支持价格的运用 3.支持价格的作用
三、限制价格
l.限制价格的定义 2.限制价格的运用 3.限制价格的利与弊 第三章
弹性理论
本章是前一章的继续,说明价格、收入变动与需求量、供给量变动的量的关系。这一章的实用性相当强。第一节介绍需求的价格弹性,第二节介绍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第三节是弹性理论的运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1)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2)需求富有弹性与缺乏弹性的含义。(3)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第一节
需求价格弹性
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
*
二、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点弹性与弧弹性(略)
三、需求弹性的分类
四、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第二节
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略)
一、需求收入弹性
二、需求交叉弹性
三、供给弹性
第三节
弹性理论的应用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l.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
二、蛛网理论(略)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本章是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需求定理。第一节是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概述,是以后分析的基础。第二节和第三节是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解释消费者的行为,第四节和第五节是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解释消费者行为。这两种方法说明的道理是同样的,即消费者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所用的分析方法不同。第六节是消费政策。
本章的重点包括:(1)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的含义。(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4)消费者均衡的公式。
(5)无差异曲线的含义与特征。(6)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7)用无差异图形说明消费者均衡。(8)公共物品的特征。第一节
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效用
三、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 2.序数效用论
第二节
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2.消费者均衡举例(略)*3.消费者均衡的证明(略)
第三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一、边际效用与需求定理
二、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剩余(略)第四节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
一、无差异曲线
二、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
三、边际替代率(略)
四、消费可能线
第五节
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一、消费者均衡
*
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与边际效用分析法比较(略)*
三、收人效应与替代效应(略)*
四、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略)第六节
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略)*
三、保护消费者的政策(略)*
四、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略)第五章
生产理论
本章是对厂商行为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加深理解供给定理。本章是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含长期生产理论与短期生产理论)。这种分析不涉及货币因素,是一种实物关系。
本章的重点包括:(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
(2)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关系。(3)规模经济原理。
(4)等产量线的含义与持证。(5)等成本线的含义。
(6)两种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理。第一节
生产与生产要素
一、生产与生产要素
二、生产函数
三、技术系数
第二节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三、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三节
规模经济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一、规模经济
二、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三、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四、适度规模
第四节
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等产量线
1.等产量线的含义 2.等产量线的特征
*3.边际技术替代率(略)*4.脊线(略)
三、等成本线
四、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7-3-第六章
成本与收益
本章所分析的是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仍然是分析厂商行为的理论。这一章所分析的是用货币表示的投入与产量的关系。厂商生产的基本原则是利润最大化。
本章的重点包括:(1)短期与长期的含义与区别。(2)短期成本分类与变动规律。
(3)短期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4)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5)机会成本的含义。第一节
短期成本分析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1.短期总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
二、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 1.短期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
3.短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 第二节
长期成本分析
一、长期总成本
二、长期平均成本
1.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构成 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特征 3.不同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
三、长期边际成本
第三节
机会成本及其他
一、机会成本
二、显明成本与隐含成本(略)第四节
收益与利润最大化
一、总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收益
二、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七章
厂商均衡理论
第五章与第六章分析了厂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主要从内部考虑。本章是分析厂商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如何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决定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本章的重点包括:(1)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含义。(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的条件。(3)产品差别的含义。
(4)寡头垄断市场上价格决定的方式。第一节
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价格与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五、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二节
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二、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l.需求曲线
2.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垄断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
五、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与垄断利润(略)*
六、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略)第三节
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的含义与条件
*
二、垄断竞争市场上厂商的需求曲线(略)*
三、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略)*
四、垄断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略)
五、垄断竞争市场上均衡的简化分析
六、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第四节
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的含义与条件
二、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
三、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的决定 *
四、古诺解:双头垄断理论(略)*
五、拐折的需求曲线(略)
六、寡头垄断市场上的价格决定 l.价格领先制 2.成本加成法 3.卡特尔
七、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五节
产业政策
一、厂商生产中的社会问题
二、对厂商生产活动的限制
三、反垄断政策
四、国有化政策 第八章
分配理论
本章是说明“为谁生产”问题,即收入分配的决定。分配问题也就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本章的重点包括:(1)工会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2)利息的合理性。(3)超额利润的来源。
(4)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的含义。(5)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产生与解决方法。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1.生产要素需求的性质
2.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 3.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第二节
工资理论
一、工资的性质与种类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1.劳动的需求 2.劳动的供给 3.工资的决定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的决定 l.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2.减少劳动的供给 3.最低工资法
4.工会影响工资决定的限制条件 第三节
利息理论
一、利息理论
l.时间偏好与利息
2.迂回生产与资本净生产力
二、利率的决定
三、利息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四节
地租理论
一、地租的性质
二、地租的决定
三、级差地租的形成与决定(略)
四、准地租与经济租(略)第五节
利润理论
一、正常利润
二、超额利润
1.创新与超额利润 2.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3.垄断的超额利润
三、利润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六节
社会收入分配与分配政策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平等与效率:一个永恒的矛盾
三、收入分配政策 1.税收政策 2.社会福利政策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
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所计算的各种指标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标准。
本章的重点包括:(1)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
(4)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第一节
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l.支出法 2.收人法 3.部门法
第二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总量
一、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四、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节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略)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十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所论述的国民收人决定理论是分析各种宏观经济问题与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是宏观经济学的重点章。
本章的重点包括:(1)在总供给为既定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
(2)消费函数、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含义。(3)乘数的含义与计算。(4)IS曲线的含义。(5)LM曲线的含义。(6)总需求曲线的含义。(7)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8)不同总供给曲线下,总需求变动时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9)短期总供给曲线变动及其对国民收入与价格的影响 第一节
总需求分析
(一):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
三、消费与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 l.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2.消费函数、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四、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
五、乘数理论
第二节
总需求分析
(二):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1.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
2.自发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3.货币量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第三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
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四、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影响 1.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 2.短期总供给曲线 3.长期总供给曲线
五、短期总供给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第十一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来分析宏观经济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是失业理论。第二、三节是通货膨胀理论。第四节是分析有关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各种理论。本章的重点包括:(1)充分就业的含义。
(2)自然失业的含义与分类。
(3)紧缩性缺口与膨胀性缺口的含义。(4)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5)通货膨胀的含义。
(6)对需求拉上通货膨胀的解释。(7)对供给推动通货膨胀的解释。(8)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
(9)不同学派对菲利浦斯曲线的不同解释及政策含义。第一节
失业理论
一、失业与充分就业 1.失业的定义与衡量 2.充分就业的含义
二、自然失业
三、周期性失业
四、隐蔽性失业
五、失业的经济损失
第二节
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基本知识
一、货币与货币理论
二、通货膨胀及其衡量 1.什么是通货膨胀 2.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3.通货膨胀的分类 第三节
通货膨胀理论
一、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理论
二、供给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 3.进口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理论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
*
五、预期的与惯性的通货膨胀理论(略)
六、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二、菲利浦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短期菲利浦斯曲线与长期菲利浦斯曲线: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第十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是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其重点是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波动的原因与规律。本章的重点包括:(1)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
(3)短周期、中周期与长周期的划分。
(4)经济周期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关系。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三、经济周期的分类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历史回顾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况: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
二、纯货币周期理论(略)*
三、投资过度周期理论(略)*
四、创新周期理论(略)*
五、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略)*
六、心理周期理论(略)*
七、太阳黑子周期理论(略)第三节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现代经济周期理论概况
*
二、乘数—加速原理相互作用理论(略)第十三章
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是运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其重点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分析增长的特征与原因。本章的重点包括:(1)经济增长的含义。(2)经济增长的源泉。
(3)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概况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现状
三、经济增长的源泉 1.资本 2.劳动 3.技术进步
第二节
经济增长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2.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三、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1.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假设 2.新剑桥模型的基本公式 3.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
*第三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略)
一、肯德里克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第四节
零经济增长理论(略)
一、增长极限论
二、增长价值怀疑论
三、对零经济增长理论的反驳 第十四章
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也是宏观经济学部分的重点章。宏观经济政策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理论而制定的调节经济的政策,其重点是需求管理政策。本章的重点包括: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2)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3)赤字财政政策。
(4)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工具。(5)货币政策的运用。(6)收人政策。
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概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l.需求管理 2.供给管理
*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略)第二节
需求管理
(一):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二、内在稳定器
三、赤字财政政策
*
四、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略)第三节
需求管理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础知识
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机制 2.货币政策的工具
3.货币政策的运用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
供给管理政策
一、收人政策 l.“工资”物价冻结 2.工资与物价指导线 3.税收刺激计划
二、指数化政策 1.工资指数化 2.税收指数化
三、人力政策 1.人力资本投资 2.完善劳动市场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
四、经济增长政策
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 2.资本积累 3.技术进步
4.计划化与平衡增长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略)
一、菲利浦斯曲线与政策目标的选择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三、相机决择
四、宏观经济政策实施中的困难 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概论
本章把封闭经济中的分析扩大到开放经济中,介绍开放经济中的一些基本知识。
本章的重点包括:(1)开放经济的含义。
(2)国际收支的三个主要项目。(3)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第一节
开放经济理论概况--、开放经济 l.什么是开放经 2.开放程度的衡量
*
二、国际贸易的有利影响 *
三、国际贸易的限制 第二节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平衡表
1.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则 2.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 3.国际收支的均衡与不均衡 *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三、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第三节
汇率理论
一、外汇和汇率 *
二、汇率的决定
三、汇率制度 l.固定汇率制 2.浮动汇率制 3.战后西方各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人均衡与调节
本章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分析国民收入的均衡及相关的政策调节。
本章的重点包括:
(1)开放经济中总需求与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的区别。(2)总需求与出口变动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3)对外贸易乘数。
(4)溢出效应与回波效应。(5)对外贸易政策。(6)汇率政策。
第一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
一、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二、IS—LM模型与国民收入均衡
三、国民收入均衡的变动 1.国内总需求的增加 2.出口的增加
*
四、其他因素变动对国民收入均衡的影响(略)第二节
开放经济中的国民收入调节
一、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二、国际资本流动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三、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
四、开放经济中国民收入调节的原则:最优政策配合 第三节
对外经济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 1.关税政策 2.非关税壁垒
二、汇率政策 l.汇率贬值政策 2.汇率管制政策
三、对外投资政策
四、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
第四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的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8%,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012-11-08:24-35.
第五篇: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快乐识字——兰妮“快乐识字”以儿童认知规律及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同时结合汉字教学规律,以经典儿歌、古诗、故事为载体,突出汉字形象识别和字义分析,让孩子在轻松快乐中快速识字。
趣味数学——情景化教学,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到一起,注重培养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满足于“知其然”,重要的是让孩子“知其所以然”,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亲近数学、认知生活。
牛津英语——兰妮国际幼儿园牛津英语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给予孩子真实的英语环境,创建真正的英语思维,为孩子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意绘画——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利用具有新意的教学设备或教学手段,调动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自己解决事情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产生创作动机和灵感。引导儿童在作画时学会自如的运用色彩,进行合理搭配和运用,让画面充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