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_评课材料

时间:2019-05-15 03:1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力_评课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力_评课材料》。

第一篇:重力_评课材料

《重力》评课材料

一、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比较准确,值得学习。

二、各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紧凑,时间分配合理,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的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改正学习功和机械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效果好,课堂容量较大,让学生在课下时间订正错题,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能够多进行纠错,效果好

三、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多变,启发讲解引导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评价合理及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互动效果好,能够做到分类指导,对与程度好的同学可以进行公式变化,如P=W/t=Fs/t,灵活应用,而对于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则是从最基本的知识进行指导复习。

五、能够较熟练应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学生进行复习巩固,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互转化,能够给学生提供认识自己知识不足的平台,有利于自我进步提高,同时,教师的设计还可以让学习积极的同学更好的理解本章的要点,特别是对功和功率的计算。

六、语言生动,普通话好,教态自然,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理解个别知识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

七、总体评价:听了这节物理讲评课,发现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参与到教学中去。教师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找到自己要做的学习任务如复习定义、公式、推导、做评测练习等,并能主动合作,课堂上气氛活跃,不同程度的同学都有所收获。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兴趣,学生的参与度高,陪坐率低。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监控组织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教师能够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利用评价功能,使每位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的讲评课值得学习。

八、教学设计有坡度,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概念分析到位,兼顾学生的接受程度。例题选择典型,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课堂容量适当。落实“双基”,学生的训练量适当。板书设计条理清晰,教学手段适当。课堂小结表述简洁全面。作业布置适切、根据需要适当分层。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师生有互动。知识点梳理清晰,学生明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例题典型,兼顾学生日常作业中的常见错误。相关练习选配得当,解题方法通性通法,注意分层。

九、教师讲解了测量物质的密度的方法,讲解的非常详细,并且让学生讨论,列出了多种侧质量测体积的方法,很实用,紧扣中考题;同时讲练结合,每个重视点后面紧跟着对应的中考题目,目的明确训练方法有效。教师整体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强,是一位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本节课的一点不足之处在于教师所选的题目有些偏难,并不适应所有的同学,并且对于题目的处理显得仓促,没有针对一道例题详细的讲解,只是让一些优秀的同学说说答案就过了,我觉得对这一点还要加强对后进生的关注。

针对刘老师讲的《重力》一课,评课如下:

都秀英: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我们物理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物理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教师能恰当设疑,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靳旭明: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与探索性

以“猜想—实践—验证—反思”等一系列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充分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去探索。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生在具体的操作中体验可能性,探索数学思想、方法并获得结论,且能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殷德录: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这种创新思维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段国功: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场景。李应俊:物理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

第二篇:说课重力物理 -

《重力》说课稿

丰台八中

孙连红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采用了抛锚式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本节课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确定课题《重力》,依据力的概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自主协助探究学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最后由课堂发言和探究实验的参与度、数据收集、实验结论及习题进行效果评价。本节课突破教学重点时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有效引导的高效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章的第三节。第一节力、第二节力的测量都为第三节重力做好了铺垫。由于重力是力的一种,按照力的概念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拟定了学习轨迹,使学生有章可循;而第二节力的测量为探究重力的大小做好了实验准备。重力是力学中的重要的一种力,是今后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压力的学习、力学综合应用的基石。本节课运用实验探究的的手段研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在物理研究能力和知识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重力是最常见的力之一,学生对重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有些认识是模糊的,通过这节课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力的概念及重力的三要素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学习物理只有短短的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物理的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即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还不太明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因此老师重点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特别是数据的处理,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因此从学生身边现象创设情境引入知识,利用科学探究的研究方法明确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的学习方法。另外,学生知识储备: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会正确使用测力计,为学生实验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教法:

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分析论证法、讲授法。

4、学法: 观察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法。

5、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质量相同(均为50g)的几个钩码(学生分组实验)、铁架台、重锤仪、小皮球、坐标纸、橡皮泥、不倒翁、多媒体、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小剪子、刻度尺。

三、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重力的概念

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

能用G=mg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收集实验信息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 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

(2)、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小故事:惊弓之鸟;

图片:惊险刺激的蹦极运动、瀑布的水总是向低处、抛出去的物体,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请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感受这个特点。

(资源设计: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特点,学生的亲身体会:抛橡皮等小物体。注意安全)

2、理解重力概念:

介绍牛顿发现苹果落地:重力之时万有引力的分力。重力的定义和符号、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提问:重力消失将会怎样?

(资源设计:播放视频达到现实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3、感知重力的方向:

观察现象、动手操作,分析现象的结论。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考链接:

(资源设计:图片、学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4、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归纳总结:

实验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资源设计:测力计、铁架台、细线、钩码)

5、重力的公式及简单应用:

公式:同一地点,物体所受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

其中g=9.8N/kg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G----重力----N

m----质量----kg

物理走向社会:一辆载重汽车及所载的货物共重4.9×104N。当行至某桥头时,司机发现

桥头矗立着“最大限重6t”的提示牌,问这辆车能否安全驶过这座桥?(资源设计:PPt.)

6、重心的概念:

质量分布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学生体验:小组合作:找刻度尺的重心。

物理走向社会:不倒翁。

(资源设计:PPt.和不倒翁、刻度尺)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参与度。

2、实验操作正确性及信息收集的准确度。

3、数据的处理情况。

4、课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5、课后习题解答的正确率。

六、本次教学设计的特点:

1.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抛锚式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

知程度和心理水平,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完成教学,并获得了成功。2.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

本节课难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运用实验探究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验研究能力,同时突破难点,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学会新知。提高了综合物理素养。3.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通过实例分析,学生亲身感受,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重力与重心说课教案

重力与重心(说课教案)

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物理1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 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7—8分钟)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13—14分钟)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这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在这里运用讲授法来分析,同时也可以借助于实验演示,也可以通过重力在实际生活重的应用来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与理解。

重心与稳定

(18—20分钟)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但是,对于质点还是没有接触过的,是质量抽象成集中在一个小点上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那么好接受的,所以,在这里要跟学生很好的讲解,因为这关系到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动力学的问题,因此,重心的学习成了重点。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还要教他们怎么测量重心,可以用手来支着物体来判断物体重心所通过的直线,要记得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因为用手来支物体,很容易被学生误认为重心就在手与物体的接触点上,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讲解清楚,因为书上也有类似的图。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采用探究法来教学。通过自制的教具来进行探究,在这里为了更形象的使学生更好的接受。

三、小结(2-3分钟)

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四、板书设计

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

三要素: 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

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

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

五、教学效果预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与稳定相关的因素。

第四篇:《重力的方向》微课教案

《重力的方向》微课教案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

王金辉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微课的两个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在教学中插入视频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到很新鲜;

3、通过视频播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器材选择:钩码、火机、铁架台、烧杯、细绳、重球等 媒体选择:摄像机一部

教学过程:

1、教师操作钩码下落的方向

2、教师做铁架台倾斜实验,观察细线和水面始终垂直。

第五篇:评课

《北风和小鱼》是一则有趣的童话,写的是肆虐的北风虽然能够使许多动植物害怕,但是小鱼却不怕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弱者面对强者时毫不畏惧的情景。王老师整堂课充分挖掘了教材的语言价值,着重于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老师设计了多处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后,让学生说说他们都听到了什么,以及听了这些声音有什么感受;再如:让学生观察北风向梧桐树、草地、鸟儿吹一吹,梧桐树、青草、小鸟发生变化的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情景,通过看图不仅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又如:“北风气急了,它怎么想,学着北风的口吻来说一说”等等,像这样的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王老师课上还有多处。可以看出,整堂课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高于一般一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平时王老师这样不断训练的结果。王老师整堂课非常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十分善于煽情,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抓住学习重点。老师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用自己投入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因此,整堂课上自始至终学生脸上都洋溢着学习的热情,如:一开始,由“呼呼地吹”去体会北风的凛冽,王老师不仅仅让学生听了北风的声音,说了自己的感受,还让学生也模仿北风的样子来吹一吹,当学生吹得不够用力时,老师引导学生“北风吹得还不够大,再大一点”,全班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力地吹一吹,很自然地体会了北风凛冽,不仅化解了难点,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北风的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王老师让学生来演一演北风的样子,模仿北风的样子来说说北风的话,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再进行朗读指导就显得水到渠成了。只是,一年级的孩子学习课文还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读课文的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应是书声朗朗。还有,对于朗读的指导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有些地方,如“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等处,应该不仅仅是因为读就是读,得有感情,老师可以进行范读,让学生试着比较一下怎样读更好。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评课是在课堂教学领域内,根据现代教学理论,运用现场观察的手段,收集课堂教学过程的事实性材料,对能够认识和进行评价判断的教师、学生行为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新观念的着力点。因此评课对于推进新课改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课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有要领可操作,有一定的原则可引路。评课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需要有个性化的创见,需要一种智慧去演绎。评课形式多样,如:个别交谈式、集中讨论式、书面评议式。评课稿的撰写当然属于书面评议式,这种形式可以静下心来,深思熟虑地咀嚼回味课的全程,冷静地用相关的理论去审视剖析,较从容地做到说理透彻、分析到位。

在正规的教学论文范畴内可能找不到评课稿的概念,但实事求是地说,对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的入情入理地剖析难道不是最好的教学论文吗?起码可以避免一线教师充当某些专家的传声器的两难境地。

一、存在问题

1、重教师轻学生

虽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的呼喊声如海浪拍击,生本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得日趋浓烈,但在评课时,我们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忽略学生通过学习到底发展了没有,发展了多少。我们在评课时习惯阐述教师的言行,很少剖析学生的言行,更甭说去洞察学生学习时的神态、习惯,体察学生的心灵、情绪。即使有幸提到了学生,也只是就表象的热闹与否上蜻蜓点水一掠而过,没有从本质上重视学生的学情。久而久之,循环往复,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演绎教案的舞台也就不难理解了。请看下面一篇评课稿:这节阅读课总体上感觉①教师教学理念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注重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②教师能着力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学习;③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改的趋势;④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需要探讨的问题:①教师既要注意语文教学内容活动化有要注意做到活动内容语文化。②师生互动不要停留在表层上,要通过互动,实现师生在知识、情感、心灵上的双赢,这是深层次的问题。③既要引导学生掌握书本的知识,又要引导学生建构新的知识,超越现有的知识,勇于创新。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评课思路清晰,有自己的见解,而且看问题比较深入,但是他自始至终居高临下地站在教师角度俯视学生,评课的视角基本上局限在教师的角色意识里。

2、重形式轻目标

教学形式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运用的任何教学形式都要从完成教学目标出发,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策略与方法,这是最基本原则。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较多地存在只讲形式不讲实效的现象。选择教学形式时对全体学生的训练深度、训练广度、训练的灵活性、层次性等因素都缺乏考虑。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的确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拓宽视野、增加信息,为创设间接的教学情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现代教学媒体的滥用会削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扼杀想象力。但不少教师对现代化的理念把握不很准确、不很全面,尚未真正理解现代化的本质,混淆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认为运用现代化媒体就是现代化了。在评课时,往往把是否运用媒体作为象征性的指标,贴上媒体标签的就加以充分肯定。

这重形式轻目标还表现在忽视语文学科的本位目标,评课时,较多关注的是语文教学外围上的因素,诸如:氛围、情感、合作,很少涉及到课文的特点体现、重难点落实、语言发展目标的达成。例如:有位教师评《一株紫丁香 》教学如下:①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沉浸在动听的旋律中感受音乐,体验歌曲的情感,利用欣赏歌曲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感悟师生之情。②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情境将诗、乐和画融为一体,为后面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扮演角色的领读,尊重了学生的选择,给学生创设展示读和个性化朗读的机会。③在朗读的基础上采取灵活的汇报方式,体现了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精神,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④最后,又一次音乐响起,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音乐声外的旁白是对这首诗最好的注释。这样的评课稿很显然是重表象轻实效,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学科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样的评课思维盛行的话,就会导致教学实践停留在对教学技巧的模仿和研讨上,缺失理念的观照,缺失新课程精神与实践操作的整合。

3、重面面俱到轻特色剖析

对一节的评议应该从整体上去分析评价,但决不是不分轻重、主次,面面俱到,而需要有所侧重。但实践中有些评课往往面面俱到,试想一篇评课稿从教学目标、处理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教学个性和教学思想诸方面上去综合分析,肯定会流于泛泛而谈、浅平乏味。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感谢大家来到咱们这个外貌看起来已经不怎么时髦的校园里参加这样一场意义深远的活动,感谢大家如此真诚地聚到这里来倾听与研讨!下面,我把自己对语文综合活动课的理解以及参加这次活动展示的心得跟大家作一个汇报。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我觉得这段话是可以用来阐释语文教学的综合活动趋势的。沽名生意,语文综合活动课,要以语文为主线,综合各类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我设计的语文综合活动课《我爱读书》,以指导阅读为主线,除了上好一堂课,还延伸出了一系列活动,如“相约书城”、“诵读比赛”、“让摘录更快乐”等,目的就在于扎扎实实地引导孩子们成为爱阅读、会阅读的人。

在上课之前,我组织“相约书城”这个十分有意义的活动,目的是一举多得:一是利用良好的城市文化资源,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感受书本带来的快乐;二是推荐好书更加便利,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与家长明白三年级开始阅读哪些书更好;三是为课堂交流积累资料。上课一开始,我出示的那些照片都是在活动中拍下的,用意在于唤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在这个基础上,我引出自己写的诗歌《书》,再次激发他们对书的喜爱,接着引出阅读这个主题,就顺理成章了。

指导学生摘录这个环节,体现了活动课的养成与发展的功能。这堂课里,摘录是作为辅助阅读的活动方式出现的,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在阅读中发展思维、想象、感悟等能力。三年级的学生对一边阅读一边摘录的好处认识不深,他们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浅层,比较懵懂,要摘录什么,他们的概念比较模糊,摘起来很茫然,容易带着功利性,为了完成任务而摘,为了摘成语或者摘歇后语、格言而摘,我想要学生明白的是要摘录自己有感悟的,可以引起共鸣的词与句,这样的摘录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阅读感悟能力,进而使他们具备得心应手的写作能力。

最后要提到那些小书签,这是我比较得意的作为课堂激励的一个小招术,小小的书签上,那些意义深刻的话寄托着我对孩子们的期望,虽然一小片一小片剪着的时候手比较酸,但是看起来效果很好。看到孩子们想得到书签的急切表情与得到书签时的自豪神情,我真的很开心。

一堂课上完了,接下去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一切为了孩子”,我想,不管是传统的常规的语文课,还是新兴的语文综合活动课,这个教育宗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下载重力_评课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力_评课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

    评课材料 今天两位老师讲的都是绘本故事。故事的阅读教学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次很新颖的尝试。所以,在我们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集体观看了杨老师下发的......

    评课

    评课: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是否突出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难点,抓住了关键?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评课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评课 今天上了一节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任老师课后给我进行评析,任老师认为这节课上起来有些沉闷,没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老师......

    评课

    评课通用模板范文 (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这节课在语言知识上从词汇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词汇;从话题上讨论了......的背景及基础知识;从功能句上练习了一些发表个人观......

    评课

    观异曲同工之妙,赏殊途同归之效 ——湖北省第12届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评课 孝感市实验小学 方杨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上午好! 很荣幸能受到刘老师的委托担任......

    评课

    观摩名师课堂有感近期视频观摩了一组名师课堂,在敬叹之余,发现有几点共同之处: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已经不是个新名词。但是,课堂上老师讲授过多或是用所......

    评课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法。老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唠叨没完,学生自然就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不是自己思维的知识,自然就得死记硬背了。所以要“授之以......

    评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行们,大家早上好! 二、课赛的亮点 他们给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积极向上的风采与阳光健康的精神风貌,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十三位教师的整体素质都较高,他们精心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