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的渗透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思想的渗透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物理知识讲解的同时,也应注意学生物理思想的培养。教师可以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比重,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增加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等几方面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物理思想。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物理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6-00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6.031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物理教学也迎来了新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学除了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物理知识,还要求学生懂得并可以运用物理思想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不仅有益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而且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渗透物理思想的意义
物理思想是人们在研究物理学过程中,对物理学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规律、定律等知识和物理方法进一步总结而得出的科学认识。它贯穿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是物理教学的灵魂所在,对物理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思想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公式推导,也不是对物理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解析。它是需要经过深入思考,然后对物理知识进行严密推敲,再进行科学的猜想和创新才形成的。要知道,物理思想与创新思维可以说是密不可分,几乎每一项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物理思想的辅助。然而,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只重视书本基本知识点的讲解与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物理思想的形成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现如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已经引起广大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就物理学来说,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物理思想教育,让学生感悟物理思想,掌握物理思想。
(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出现记错公式、用错公式、对知识点把握不准确的情况。出现这些问题,有些时候并不是因为学生做题不认真,而是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习起来枯燥困难,晦涩难懂,不知如何下手,只能是按照教师讲解的内容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这种简单机械的学习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效不佳。如果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渗透物理思想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三)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自然科学之母,而我们学习的物理学中则处处体现着哲学思想。例如,物理学中的对光的波粒二象性认识过程,从最初物理学家只认识到光的某一方面特性,而否认另一方面特性,到现在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认知过程所体现的就是哲学中讲到的认识事物要注意其两面性,以及对立统一观点。掌握物理思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哲学理论的过程,通过哲学学习,学生可以帮助自己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
(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科学的发展往往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先通过思考而产生疑问,然后根据疑问再进行思考,从而得到新的发现,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传统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所学内容,物理教师经常是对每个知识点都详细讲解,对有可能产生质疑的地方也是直接告知后详细解说,学生需要做的就是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强行记忆就可以了。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限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如果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那么学生自然可以对所学内容得到更加深入的理解,对物理思想也可以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二)增加探索性实验教学比重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的物理实验教学多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为主,留给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的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探索性实验是学生通过思考、猜想、假设,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对所学物理知识进行积极探索,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大胆尝试,对于自己的假?O进行积极验证,进而加深对物理学的理解。这一过程不仅开阔了学生思维,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学思想也得到了概括总结。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比重,从简单的物理观察、测量、描述和解释入手,锻炼学生积极探索、善于归纳的能力。
(三)了解物理学发展前沿,增加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讲授物理知识的同时,物理教师也要注意物理学前沿信息的渗透,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对学生物理学习有着激励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培养物理思想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和高涨的热情投入物理学习。
(四)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发展史,加深学生对物理思想的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发展史,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是如何产生、发展、变化的。让学生了解古代物理学家在研究问题时的思想发展过程,并学习这些物理学家对于物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也是物理学史讲解的意义所在。学生通过了解物理学发展史,学习物理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领悟物理思想。受这些历史上的物理学家启发,当学生自己遇到难题时,也会模仿物理学家的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此外,在学习物理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学习到物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这对于帮助学生树立优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教育对学生物理学习和今后人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物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点滴渗透,帮助学生慢慢领悟物理思想的奥秘,才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物理思想。
参考文献:
[1] 岳耀京.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方法的研究[J].中国培训,2017(10).[2] 卢志成.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物理思想方法[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3).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新课程物理教学的构想
张渚高级中学——陆涛
新课程教育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做为一个老师首先要比对新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高中物理新课标对物理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高中物理新课标注重于“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课程整合”的理念、“教学民主”的理念,这一系列的要求,对我们教师在教学实施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期待。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想法总结如下:
一、新的教材观
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材在编写时,知识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以前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本中要传授给学生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教材重在围绕知识点的推理、验证。作为一个教师即使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也可以照本宣科,把一节课上完;学生也只要把该记的知识点死记住,一堂课下来也多少有所收获。而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它在编写上已改变了某些知识体系。教材中的有些概念、专用术语就象早产的婴儿,还没有足月就产生了。
例如教材在一开始就出现了很多的概念等等。另外新教材中每节内容中大部分篇幅就是几幅情景图片、或几个实验图片、或几张资料表格、或几个极不完整的实验报告片断。教材的编写在很大程度上只提供了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情境或素材,教师若是再照本宣科,就会无法继续下去。
如果教师按照老办法依教材讲教材,课堂就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一堂课不下10分钟
教师就可以将教材处理完,那么学生听后却是一片茫茫然,搞不清重点、难点,不知道学了些什么;二是教师拿着教材不知怎么上好。所以我认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其实新课标下的教材,它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教材只是一个案例,只是一个素材。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搞清它的外延和内涵,弄清通过此素材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能力,掌握什么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提升。不拘泥于教材组织教学。物理新教材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究性成分比较多,而这又与以往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有明显的不同,有时一个图就是一个探究性实验活动,教师课前就要作好充分的探究实验准备。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学小发明读物等等。
二、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前是师道尊严,教师神圣不可侵犯。而新教材下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观念要有大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前上课,教师为学术权威,现在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教师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探究性学习中要建立一个健康、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课堂上“不怕学生胡说,就怕学生不说。”,教师千万不能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只有教师的学术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权威也就会越来越大。
2、教学行为的转变:新的教材设计,需要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备课上,充分掘展教材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解放自己,不要再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对某一点知识的逐一过关上。抓紧课堂45分钟,课余让给学生。教师注重的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学习过程的探究,而不在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为今天知识在成倍增长,知识的更新速度又是一日千里,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仅为学生一生所学知识的沧海一粟,你所要求背的也许并非重要,但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却能让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课堂上不在是演员,而应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
3、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老师上课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三段模式⑴问题与情境:上课时给学生尽可能提供一个真实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增。例如联系白炽灯的损坏讲额定功率等,⑵活动与探究,每节课必须瞄准一个切入点,体现探究性,探究活动不能盲目,不能为探究而探究。例如,可以在学生学习了欧姆定律以后去探究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⑶整理与反思。新课标下,往往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堂下学生什么也不知道。学生掌握的效果差,正是差此环节。探究过后的整理与反思把交流后形成的成果、先进的成熟的思维被其它同学分享,有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新的教材观和教师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
第三篇: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定稿)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善于发掘有关内容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1)如: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作贡献。
(1)当教学进行到“机械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如:在1993年第25界奥运会女子游泳比赛中,我国获金牌选手杨文意在女子50米自由泳以24秒79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等。以激发学生感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热情,使他们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感到骄傲。
(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到《物体的浮与沉》、《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彩的光》这几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人民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及其成就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教学到《多彩的光》时,告诉学生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墨家学派的学者们写成的《墨经》里就系统地述论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球面镜成像的实验等等。《墨经》里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用以激发学生接受我国几千年的光辉的文化和巨大的科技成就,以及对世界科技作贡献的热情。
在教学《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部分知识时,也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已经十分繁盛,而且留下许多创造发明,对后世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由墨家学派的学者们创作的《墨经》,其中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饶,极胜重也;右校交绳,五加焉而绕,极不胜重也。”意思说:在杠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如果此时把支点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的转矩。
另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条文是这样说的:“衡木,加
重于其一旁,必捶一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一标权也”。这段文字上半段是说天平的。意思是:天平横梁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须加砝码,两者必须相等重量,才能平衡。下半段说杠杆的。意思说,杠杆的提纽到重物的一臂比较短,提纽到秤锤的一臂比较长,如果两边等重,锤一边必下落。为什么呢?应为秤锤对“标”一边作用大了。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还有我国古代对杠杆也有许多精巧的应用:古书《天工一物》中就有记载:大约三千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在井中汲水的枯槔,做得比较精确的天平和杠杆等,1981年在长沙发掘出土的一架战国时代的天平和砝码,做得相当精细,与现在用来称量的实验室天平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在很早就开始对杠杆和天平等进行研究了,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发掘这些内容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并把自己锻炼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即在学习物理知识以增强智力,又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让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发展,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得注意方法,就得善于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有关我国人民对物理学的贡献时,要把历史和奉献精神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学习科学家们热爱祖国,为中华的繁荣而辛勤劳动的精神,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的期望,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让学生初步树立起为富民强国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还要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从物理科学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和中外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观察、作业、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上物理课,要善于引导,当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其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相应的发展,为将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实验教学、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甚至是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进行德育。如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现念、道德品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学态度、对待事业的感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先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让学生发展智力,同时要不断发掘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它们与课文有机揉合在一起进行教育,让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相应发展。教师只有善于发掘有关内容,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健康成长。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
【关键词】 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4―0060―01
作为一门最古老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物理课文中蕴藏着大量内涵丰富的德育因素,如何通过物理教学,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培养坚毅、顽强、钻研、创造、渴望求知、满腔热情和实事求是等优良品质,这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改下每一位物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一些点滴体会,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而德育是一种通过知识传授、观念养成、性格培养等途径来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意识、行为规范、心理调适等方面素质的有效途径,它对促进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及培养能力有着特殊的作用,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积极的精神状态,养成刻苦钻研的优良品质,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科学知识是真,思想道德是善。真和善的关系具体化为科学理性与道德理想的关系问题,是现代科学与人文关系的核心问题,它们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德育不是课堂教学的附加品,智育与德育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相辅相成的部分。因此,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加强德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很多,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深研细究,将德育融于教学始终。比如,在学习“速度”时,可以介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交通的改善;在学习“天体运动”时,可以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神舟七号”升天及运行情况,以及我国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他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在讲授“磁现象”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它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导航、生产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项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自豪和骄傲;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时,介绍三峡水电站的建设,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愿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也可以介绍爱国物理学家的事迹。例如,居里夫人历尽艰辛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poland,起名为“钋(po)”;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的物质条件,突破重重阻力,回到当时还是一穷二白的祖国。在授课中恰当地穿插这些爱国主义素材,学生的爱国情感就会油然而生。
3.坚持尊重规律,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英国人法拉第用了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通过实验研究电磁感应及其规律,在他使用过的“线圈”中浸透了辛勤的汗水;焦耳花费了几十年时间,做了大量实验,终于发现了伟大的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我国核物理学家何泽慧在法德留学期间正值二战结束,物质条件十分困难,但她用简陋的仪器设备发现了重核的三分裂,填补了核物理空白。回国后,又在投资有限、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带领学生制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乳核探测器。物理学家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了真理,不辞辛劳长期地从事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敬业奉献精神,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塑造完美人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楷模。
第五篇: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是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物理大纲也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学阶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物理学科中所蕴藏的大量德育因素,对于促使他们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形成良好的品德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教学大纲要求,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树立科学人生观,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切入点。
1.用古今物理学方面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
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再如,在讲力的平衡时,可介绍我国古代《墨经》中关于力和运动的论述都先于西方国家,墨家比阿基米得早200多年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讲人造卫星时,可介绍我国的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讲电阻定律一节中的超导现象时,可介绍我国的超导研究与实践已处于国际前沿。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用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事迹教育学生
介绍中外物理学家的爱国事迹,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精神的有效方法。结合教材和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无疑将震撼学生的心灵,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如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可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
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在分子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可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了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事迹能深深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多数是外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起到同样的教育作用,如波兰物理学家居里夫人为纪念自己的祖国,把自己发明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取名“钋”。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导体形成电流的条件,电势差是形成电流的外因,渗透外因还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点。在讲到质点、自由落体运动、单摆、点电荷、理想气体等物理模型时应及时渗透怎样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讲到物体的相互作用时,电场磁场,光的波粒二像性,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时可及时渗透对立统一规律;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的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了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也直接污染着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应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肃认真和按科学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如在讲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原理时,可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从1840年到1878年(将近40年)一直从事热功当量的研究。大约进行了400多次各种实验。这充分说明一个实验结果的确认需要
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讲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可介绍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历时十年,刻苦自学,经过几百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科学上的每一项发现,都是前人不畏艰辛,顽强奋进的结晶。不付任何代价,就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在白炽灯一节教学中,可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试验才找到灯丝钨的事例,来说明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首先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古代教学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教师的身教是学生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重要保证。其次对物理问题的研究,要准确、严密。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人造卫星发射,物质结构的测量及超导现象研究等情况介绍,教育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每位物理教师,从德育渗透的理论价值、教育价值、能力价值等方面去挖掘、去开发,做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使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科德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