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中央教科所重点科研课题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子课题《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结题报告
——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六小学课题组
经典古诗美文是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底蕴培养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的要求与思考,2010年11月,我校申报了国家级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实验研究,2011年3月,被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总课题组立项为课题实验基地校。在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工作中,我们按照总课题组的要求和学校课题实践计划,做了大量的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现将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引导少年儿童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儿童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苏轼曾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而现在,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诵读经典,不但能加强孩子们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使其身心平衡发展,自制力和自觉性得以提升。长期的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这些经典可作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而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在对经典诗文的不断深入学习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经典诵读是人文教育的好载体,应该把它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那阵阵浓郁的经典书香伴随孩子们的童年。
1、提高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我校的学生因生源少及地域限制,语文素养并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课内外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然而,扩大阅读量应该谈什么呢?我校课题组研讨达成共识:认为只要我们这个民族还使用汉语来表达,那么把汉语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最优美、最经典的诗文传递给孩子,永远是母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孩子在心灵最纯粹、吸纳能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文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通过对经典美文的反复诵读,一个人可以养成良好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可以为写作积累用之不竭的语言材料,厚积薄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儿时的积累漫漫转化成为伴随一个人终生的语文素养。
2、开发智力
当代脑科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并不断提升的。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最佳开发时期,永远无法弥补。如何通过锻炼儿童的记忆力而开发其智力呢?大量的研究和时间证明: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学习和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当大量的语文文字的精华通过诵读而深深印入儿童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当这种背诵成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和习惯的时候,孩子们的记忆力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和一生影响的就是这种大量的反复的对经典诗文的强化诵读。
3、陶冶情操和气质
经典诗文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因素,开展经典诗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这些经典,会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着任何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同时,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其后天的文化气质明显与众不同。凡是在儿童少年时代学习、阅读、背诵过大量诗文的人、凡是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其日常的作为举止、言谈教养都会烙上浓郁的书香气。这种儒雅的书香气是文明的标志、是高贵精神的象征。无数生命个体都洋溢着这样浓郁的书香气,整个社会文明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4、传承文化
如何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继下来并有所创造和发展,让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始终保持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文化品格,是中小学教育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渠道,其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就是全面开展古诗文的教学工作。通过文学熏陶,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因此,开展经典诗文教学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实践组织机构
实验基地校校长:焦天活 学术指导:陈吉武 辛 凯 课题主持人:辛 凯 韩秀霞 课题组组长:韩秀霞
课题组成员:刘淑芬
李翠凤
冯振英
计红彦
孙亚文
刘淑敏
段永红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与实施阶段(2010、11——2011、7)
1、申报课题,制定课题方案和活动计划,构建课题研究机构。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深入领会课程改革思想。
3、进行有关小学生古诗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4、精心编选适合学生学习的中华经典诗文篇目。第二阶段:研究深入(2011、8——2013、4)
1、使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发展,同时发现问题,提出策略。
2、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校本课程建设。
3、收集相关数据,总结、提炼成果,进行理论探究。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成果(2013、4——2013、7)
1、进行经典古诗文各种活动展示。
2、实验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3、课题组汇总成果及材料,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4、迎接总课题组的结题验收。
(二)具体实施措施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的小学教材必学必读必背的古诗词及经典书目,结合《中小学必背古诗》、《唐诗宋词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确定基础的教学和阅读量,早自习的固定时间大声诵读,熟读成诵,让孩子们从课外读物从中获取有关中华美文的知识,学习方法、典故等,激发兴趣,开阔视野。
1、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读、背、吟、唱、画、说、写、改编等一种或几种方式开展活动,重形式更重效果。
2、每月班级开展一次“主题诗文”诵读活动,根据名人、季节、时令、风格、色彩的不同品格、儿童生活等开展活动。
3、组织班级学生办诗文小报。
4、举办“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5、摘录古诗文名句——感悟读感
6、古诗文译文和语文现文写作对照教学
7、教授学生学写古诗体诗歌
8、写诵读古诗文读后感
9、练习古诗文书法——比赛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传统古诗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观摩,交流,竞赛法:通过在不同的年段和不同的实验班级开展古诗文课堂观摩,以及适时召开大型师生座谈会进行相互交流,开展系列古诗文竞赛等活动,既达到营造传统文化传承的浓郁氛围的目的,又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和鉴赏的意识与水平。
6、经验总结法:我们将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的回溯、追因,对本课题的教育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得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四、课题实施具体工作
1、积极做好课题准备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的放矢,2011年4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在认真学习并领会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各成员确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并于2011年6月组织了古诗文知识竞赛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古诗文掌握的情形,也开始着手研究了新教材中体现民族文化的古诗文篇目,初步制订研究策略。为课题开题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开题工作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详实的课题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并着手进行课题开题准备工作。事先,我们召开了课题组主要成员会议,作了精心布置和准备,研讨了撰写的实施方案。开题活动中,我们深入学习了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并邀请中心教研室专家和学区领导来校指导,开题活动的顺利进行拉开了课题研究的序幕。
3、扎实进行课题研究工作
(1)、以亲近古诗文为突破口,寻求课题研究的支点
我们通过古诗文知识竞赛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的情况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古诗文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为了克服学生古诗文学习和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根据教材本身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整理出了《小学古诗文阅读》,同时给予规范的译文和精当的点评,既利于应试检测,又利于涵咏品味。
课题组老师在每月开设一节有关古诗文阅读的专题教学课。每年级每学期举办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知识等比赛,班级举行古诗文学习沙龙,交流古诗文学习方法与心得。这些语文教学活动课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同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为课题研究注入了活水。
(2)、以编撰古诗文助讲材料为基石,搭建课题研究的平台
问卷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有想读文化典籍,却没时间和针对性阅读材料。为了解决这个弊端,依据新语文课程理念,我们在对取得显著教育效果的亲近古诗文的基础上,通过撰古诗文助讲材料,增加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①确定古诗文助讲材料方案:按照语文学科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分析、研究,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染学生的心灵,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唤醒他们的智慧灵气,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我们决定编撰古诗文助讲材料,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
②搜集相关资料: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搜集相关资料。
(3)、析归纳小学古诗文中的德育因子与美育因子,充分发挥经典古诗文的德育功能与美育功能。
道德情感的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文化经典的熏陶。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如何修德和做人,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课题组拟从文人熏陶,道德情感培植和道德感悟能力的培植出发,以此为切入口来发挥文化经典的育德功能,增进德育的实效性。为此,我们确定让小学生在一生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三字经》、《弟子规》、《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名句》和唐诗宋词等古诗文经典著作, 逐渐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看待“人”,“自己”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领悟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 提高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古诗文美育功能也很强大,比如诗歌语言的优美首先体现在音画合一上,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清天”这些著名的诗句,语言色调明朗,活脱脱是展开在人眼前的一幅幅美丽画卷。中唐诗人李贺在一首描写音乐的诗中这样运用语言:“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琵琶行》中更是以调动大量视听语言为能事。近体诗特有的抑扬平仄、压韵回环更能体现音乐美。借助诗歌语言优美动人的视听效应,会让学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审美空间。诗歌语言的优美还体现在高度凝练之中,“以片言明百意”。解读诗歌凝练语言的弦外之音,自然会让学生获得更充实的审美体验。《念奴娇 赤壁怀古》全词,无论是描绘景物,还是塑造人物;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体现了诗歌的高度凝练美。描写赤壁,主要状写山高水急;塑造人物,突出周瑜雄姿英发;刻画战争,着笔一个“火”字;抒发情感,归结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来。全词用语,不松不散,不枝不蔓,三言两语,勾勒形神。就是这样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美育因子,就会塑造学生的美好的心灵。
(4)、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学习环境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挖掘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化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 从古诗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② 从古诗文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③ 从古诗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④ 从古诗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⑤ 从古诗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五、研究成果与反思
我校《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研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新课程理念为支撑,以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为宗旨,探索语文教学“以文化育情,以文化育趣,以文化育才,以文化育人”之路,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提倡亲近古诗文,虽然所涉及的仅仅是一点点文学经典,还远远不是经 典文化的全部,只能说是冰山一角,但培育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学生通过阅读古诗文及经典章籍,不仅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且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哲理、逻辑等深刻内涵,从中汲取民族精神的底蕴。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学生的写作水平得以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诵读经典后,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观,通过读古诗文使学生在关心他人、尊敬老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在公交车上常常有学生主动让座,拾金不昧、互帮互助现象层出不穷。
2、古诗文助讲材料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尤其是在阅读方面:学生更进一步明确了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阅读面更有针对性。根据我们不完全调查,学生在课题实施中所阅读的书籍涉及了“四大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成语故事、寓言传说、文言经典等,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从竞赛情况观察,绝大多数学生能背诵20句以上的名言警句和80多首古诗文。阅读层次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在阅读中改变了对阅读的一些认识上的不足,舍弃了对于漫画、流行小说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了更有利于其丰富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书目上。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开放了教材,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打破了语文教学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营造了充满人文精 神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语文课堂结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有力推动了学校课程改革工作。
5、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不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难窥一斑,我们教师文化底蕴不够,领悟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师精力和时间有限,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投入的程度还不够深入;本课题的研究在我校课题研究历史中,尚无可借鉴先例,一切都在摸索与探究之中,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做好课题接续研究和实践工作。
总之,“传统古诗文的教学”的开展始易行难,只要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经历一番寒彻骨,方有梅花扑鼻香。“经典古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继续研究古诗文教学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黑龙江省大庆市八百垧第六小学
《传统古诗文教学的探究》课题组
撰写人:辛 凯
二0一三年六月十四日
第二篇: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
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古诗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工作。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语文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
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对人文性的理解是片面的,假如说我们在小学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那么他们将如何去衔接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呢?每个生命都是一幅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陶冶孩子们,那么他们也就变得高雅,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以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对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许多名人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3、研究的背景
令人欣慰的是古诗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种要求。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增强民族自信心。
2、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3、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4、预期成果。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争取摸索出一套实用的小学段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同时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相关论文。(4)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办法:
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对学生的古诗文占有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法,我们采取重点实验,全面辐射的方法,不设对比班。
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
2013年10月——2013年11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013年11月——2014年8月:开始实施课题
1、制定好上半年的阅读计划,包括要补充哪些内容,预设目标。
2、每周两课时的阅读课专时专用。
3、每月每人设计好两课时的诵读详案,资源共享,实践后,修改方案,对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写好评析。
4、每月的26日上交当月诵读方案。
5、每学期课题组的老师设计一个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课方案,资源共享。
2014年8月——9月:课题总结。
1、完成课题报告,每人完成一个诵读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方案评价。
2、《中华古诗文诵读经验文集》;诵读活动案例(文集、音像资料等)。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踏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前提。
我们提倡根据实际研究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小心求证,以解决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诵读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及知识结构,选择适合各年级段诵读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利用非课堂的“边角料”的时间诵读。使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了解、熟悉、亲近中华经典古诗文,拉近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培养情操。
2、文献资料。我们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论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学期刊,供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订购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示范课.活动课集景(全套)》等教学光盘,供课题组成员观摩学习。我们还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去了解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动态。经过广泛而长期的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3、观摩研讨。课题组每个学期安排三节观摩研讨课。在观摩环节,大家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思考。在研讨环节,大家畅所欲
言,总结观摩课中的得与失,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通过研讨,我们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研究方向逐渐明确,朝着最终的目标稳步前进。
4、积极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研究过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在编辑《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读经选文,反思诵读材料的适合性。在探讨教法(学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他山之石”,在我们的课堂上积极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认真反思得失,认真总结,化“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玉”。我们就这样“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将课题研究工作步步深入、推向前进。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诵读经典,营造诗意校园氛围
1、编辑了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为蓝本,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读经活动,摘录了适合当代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古诗文。内容主要选自广为传诵的古代诗词歌赋,《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先贤经典,共选辑128首(段)古诗文,形成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2、确定了合理的诵读时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上课铃和预备铃之间的三分钟时间里,学生在做好上课准备后,尚留有至少一至二分钟的空闲时间。另外,我校绝大部分同学中午都在学校周边个人食堂就餐,学生中午到校较早,空闲时间较多。我们合理地利用了这些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即:课前三分钟各班诵读指定的古诗文一首(段),每周更换一次。午间用五分钟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朗读各年级本周诵读内容。
3、营造了诗意校园氛围。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孩子们营造积极的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周有所诵”。利用每节课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时间,让各班的学生吟诵《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中指定的篇目,要求熟读成诵,多诵成背。每周一换,每学期诵读十余首(篇)古诗
文,自一至六年级,吟诵所有一百二十八首(段)古诗文。同时,每周教师用一节早读课时间为本班学生赏析本周吟诵的古诗文。
(2)以学校为单位“日有所听”。每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配音朗诵各年级“周有所诵”时诵读的古诗文,每两周更新一次朗诵篇目,每学期朗诵六十余首(篇)古诗文。如此全校师生每天中午都沉浸在朗朗的书声中,享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
另外,学校还组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两周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举办一次古诗文赏析讲座,提高师生的古诗文欣赏品味。
总之,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触摸古诗文,进而喜爱古诗文,在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围绕“三层五步“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一年来的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三层五步”教学法。即古诗文的教学要围绕“三个层次,五个步骤”展开教学。
三个层次即:读的层次、译的层次、悟的层次。五个步骤为:明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读来说,第一要读准节奏。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古诗文的小学生很是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熟悉、掌握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厘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诗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教师示范读的量,应随着学段的增长,呈阶梯式下降:
第一学段示范读的次数要多,并且不能仅仅有示范读,还要有带读。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节奏要明显。
二、三学段的示范读次数逐步减少,逐渐过渡到教师只是在学生读不准节奏的情况下,教师才予以示范,直至学生能自己准确地读出节奏为止,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二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诗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对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在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读经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以播音员的水平去要求学生。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揣诗意——思考、揣摩、读懂诗的大意。是围绕“译”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
近年来,小学语文界提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词、逐句的讲解。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但我以为这只应针对以前古诗文教学中太过注重字、词的译释以及不分场合地直译的现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矫枉过正地认为古诗文教学不再需要对字、词的翻译和解释了。“不求甚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那样,会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止于肤浅,且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也为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人为地设下了樊篱。
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到各个学段,古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信心。在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悟诗情——体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哲学观等。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所谓“悟”,我以为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象”,可以说“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首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文本所呈现的画面。也就是要能在头脑中将文本呈现的画面、叙事,进行实时“放电影”。让学生自主再现古诗文所描述的内容、意境,达到“悟境”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境”,即令是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也会较好地体悟古人在诗文中所寄托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分析古诗文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将更进一步提升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妙处,从而更喜欢学习古诗文。
“三层五步”古诗文教学法的运用,要结合各学年段的特点以及所教古诗文体裁、题材等特点,或重于“读”,或重于“译”,或重于
“悟”。如:低年级段的古诗文教学重点要放在“明句读”“揣诗意”上,而高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悟诗情”上等。
抓住古诗文教学“三层五步”教学法这根主线,我们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1、用图画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插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文)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2、用音乐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我以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诗当歌来唱。“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3、用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4、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视频,已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没有了时空隔离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当教师呈现一组精心编辑的古代战争后到处是战争废墟、人民流离失所的视频
时,学生对杜甫那种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多媒体影视资料所呈现的情景是帮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5、用作业练习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练习:王维“每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完成下列填空:“每逢()节倍思亲”。当学生填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三)教法、学法体用共存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按照“三层五步”教学法的思路去学习古诗文的。也就是说,对于古诗文的学习,教法即学法,教法为体,学法为用,二者是体用共存的一体。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引领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诗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有限,经典诵读内容的质和量都有待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大多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地诵读。如何使学生乐诵、勤诵、多诵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与教法(学法)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虽然
按计划完成了进度。但我们的研究工作依然会继续。在班级诵经读经的前提下,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晨读(或午间)抽出10分钟时间,开展“跟我诵经典,听我读故事”活动,将读经的范围由古典拓展到现代,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诵经典推广到读经典。通过诵一诵、读一读、听一听,传承中外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参考文献
【1】于漪《教学古诗词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2002)【2】《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8—2011各期)【3】《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8—2011各期)【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杂志(2008—2011各期)【5】本课题组:《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6】本课题组:《古诗文教学法选编》(来自网络)
第三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心理条件,促进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学习的动力和阻力的相互消长斗争,用教学效果的反馈强化,增进学生学习动力的加速度,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省力、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认识和发展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中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活动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明确的主体、行为、条件、标准,并以教学需要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以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课题“初中化学教学的最优化行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把化学教学活动中师生间的各种行为关系,放在一定的组织形式、途径、媒体和方法等情境中,构成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激发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心理条件,促进其认知心理结构的发展,使师生在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处于同课题、同步、同时态的最佳状态,并产生共鸣,从而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 内 涵 发 展 水平感受(a)领悟(b)追求(c)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 达到 良好 优秀动机 是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以需要为基础的。⑴家长的要求 ⑵老师的要求 ⑴老师的希望 ⑵家长的愿望 ⑴自己的前途 ⑵祖国的需要 兴趣 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能经常关心该活动的心理过程。⑴对某事物或现象有好奇心 ⑵想亲自动手尝试 ⑴愿意亲自参与 ⑵设法动手实践 ⑴十分乐意地去体验 ⑵迫切期望去探索 情感 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和体验的心理过程。⑴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⑵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⑴自主地学习⑵争取圆满完成老师交的任务 ⑴十分乐意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⑵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意志 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能支配、调动自己的学习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⑴主动地预习、复习⑵积极完成课内外任务 ⑴遇到困难不避让 ⑵能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 ⑴能排除干扰,努力学习⑵即使遇到挫折或失败仍能坚持学习
我们把目标的发展水平分为“感受”、“领悟”和“追求”,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a)感受:感知和初步接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产生积极的反映。(b)领悟:领会和觉悟。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理解,并能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c)追求:获求和取得。通常表现为对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能够严格遵循,且深刻体验。
⒉实验中的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创设。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心理行为表现,本课题研究的情境创设在实体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这些基本情境的同时,更多是创设一种质疑、探究、联想的氛围,建立教学师生互动的主体结构,达到“以境透思”的效果。我们总的构思是:变适应型为创造性,变同步伐为多样型,变封闭型为开放型。⑴教学情境的类型应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如: 创设明确易读的学习目标,调节学习的动机指向,调控激趣。创设价值展示,需求激趣;学有新知,以新激趣;情感交融,以情激趣;学有成功,信心激趣。增强求知欲望。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调动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维。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场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内化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先学后讲,留给学生以思考与想象的时空,师生互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需求;体会成功的喜悦。创设立竿见影的反馈渠道,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体现主体的生命活力。创设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互帮、互学的奋发向前的风气。创设学生“说学”形式(学前说学、学中说学、学后说学、学法说学),增强师生、生师、生生的双向多向交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寻找最佳学习途径、探索学习规律。创设形式多种的活动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⑵教学情境创设的时间、空间和频率。我们把引出课题、解决难点的情境称为主情境,其他情境称为自然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刻意性明显且对学生感官刺激较强的情境,创设不宜过多,一般每节课2-3次。自然性情境只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认知的发展,则可随时进行。每种教学情境可以对因变量的一个或几个目标产生激发。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而非全部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向课外延伸,所以情境教学的实施不应只限制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内。⑶情境创设合理性的判断。可用下面两个指标衡量情境创设的合理性:一是教师发生的信号能否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二是师生是否有愉悦的心理体验,进入“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情绪活动的体验的迅速性和外露性,教师可予以判断。一个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使学生能进入“情境”之中,参与“情境”之中,乐在“情境”之中,完善在“情境”之中。
⒊学生心理行为个别差异发展观察内容 自变量(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的优化)对因变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激发,是通过学生心理行为差异发展表现的。本实验着重观察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⑴课内行为 ①一般参与度(如精神状态、记笔记、举手发言、参与讨论、提问正确率、板演、完成课堂作业等情况)。②自我能力展示(如质疑、动手实验、发表自己的见解、向教师挑战、上讲台小结等情况)。⑵课外行为 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复习情况(作业能提出不同解法,超前预习,自学高年级内容等情况)。②参加课外学科活动情况(课外读物的阅读、魔术表演、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小论文的撰写、小实验的设计等情况)。③问卷、交谈情况。④同学间、师生间关系(互帮、团结友爱、互学、谦虚、自律、自立、自信等情况)。⑤偶发事情的态度(成功、失败、表扬、挫折态度等自我行为自控情况)。⑶测试成绩变化。⑷综合评价。以上观察内容的目的,是从对学生认识中产生,通过运作重新认识学生,即始于学生,终于学生。学生是实验对象和参与者,又是实验成果的鉴定者和受益者。观察对象为实验班总体(如抽样不得少于),每人一表,分四阶段记录。第一阶段为进入初三时,以物理为基础进行问卷、交谈得出,作为起始水平;第二阶段为初中化学第一章结束后;第三阶段在上一学期末;第四阶段在毕业考试后升学考试前。教师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和发展水平建立每一试验对象的成就档案,分四阶段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根据观察、问卷、交流和测试结果,按目标发展水平层次定位。如某一目标达到某一层次,就在对应的位置打“√”。第一阶段的定位为试验对象的起始目标发展水平,由此确定最近发展区的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教学情境。
目 标 动 机 兴 趣 情 感 意 志 发展层次 a b c a b c a b c a b c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特殊情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况记录 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客观、较全面地了解自己、体验进步,看到不足,选择行为方向,确定合适的目标。因此,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在被观察者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跟踪调查情况,给予客观评价。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信任学生。⒋课题目标达成评价 本课题目标达成评价性质是目标参照系的绝对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校正教学中的偏差和判断其效果。而情境目标的评价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首先心理活动的显露大多具有双重性,其次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稳定性较差,同时实验中的干扰因素比较复杂。为既简单又科学,还要有一定的可靠性,我们把情境教学目标的评价限定在化学学科课内、外教学指定的要素范围内,注重教学过程的调查分析,采用统计的方法分阶段进行。首先确定一个一般参考线(如图所示)。此参考线的确定依据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要求的合格率为95%(每一目标的a级水平为合格);化学学科约占初三周课时的12%。且认定情境目标评价与认知评价成正相关。再按每一阶段不同目标不同发展水平综合统计的人数频率作图。图线分析(以第二阶段兴趣目标为例):(频率:%)⑴若曲线靠近一般参考线右侧,则认 100 为达标;若离右侧较大,则应防止试验对 80 象偏科性的片面发展。60 ⑵若曲线在一般参考线左侧,则认为 40 欠缺,应对实验中的自变量进行校正。20 ⑶曲线与一般参考线相交,若陡度较 0 小,则实验中自变量应注意面向全体试验 a b c(发展水平)对象;若陡度较大,则实验中的自变量应注意拨尖。通过几个阶段的连续统计,根据曲线的变化与一般参考线的位置相对关系,我们可以得出创设的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是否有效这一结论。
⒌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 为使我们的构思变为可观察、可理解、可操作,我们对最优化教学的试验程序进行归纳——最优化教学方式的构建。以实验法为主,验证和发展教学多样化选择。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教学的各要素在整体结构上进行的有效综合,涉及多种方法的选择,并择优形成具体操作的教学活动程序。教学多样化方式一般由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程序、教学评价及案例等要素构成,并通过展示课不断完善。本课题实验的总模式是:多样化素质教育最优选择法。所实验的教学程序可归纳为: 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情境激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的最优化组合教学互动迁移应用内化素质
三、实验成果
从市级教研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从取得的成果中深受鼓舞。
⒈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论和教科研水平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带动了全市化学学科教科研氛围。
共2页,当前第1页12
第四篇:传统剪纸艺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剪纸课题结题报告
洪梅镇第一小学杨莉 中国剪纸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我通过一年多实验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想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谈一谈对剪纸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一.讲解剪纸历史,欣赏剪纸作品,提高学生兴趣。
剪纸教学不同于其他的美术教学,它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吃苦能力都要强,另外,还要具备对民族艺术深深的热爱。鉴于此,每年开学的第一课,我将其订为艺术欣赏课。分三步进行:①讲解剪纸的起源、流传和用途。②运用多媒体欣赏剪纸作品,学剪简易纹样。③讲解剪纸与刻纸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讲解、欣赏、动手实践三步曲后,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想学剪纸的浓厚兴趣。近代哲学家、教育家第思多惠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熟练基本功的基础上,打破常规,以创作为主。
传统的剪纸教学方式是一种“被动式”教育,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获得,而是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式”教育教师一般不做理论分析,也很少做到从理论上启发学生,而是靠发样品、学生临摹,然后自己熟能生巧去创作。我认为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心理,总是想向老师要样品,而抹杀了自己内在的自我创作的灵性,这也是制约剪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我运用了“学生创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⑴ 传授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技能。学习素描、彩画、国画这些课,基础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剪纸也不例外,学习剪纸,从剪团花入手,学生接受的会更快些。首先练习剪基本纹样:杏花、五星装饰花、二方连续纹样、弧形纹、凸凹纹、角文、月牙纹、水波纹、螺旋纹、锯齿纹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些纹样,手和剪的配合也已经熟练。这时要求他们自己创作团花。条件是:① 要用上所学纹样。②设计的团花要有节奏感,疏密结合,方圆结合。③图案新颖,花形明确。每堂课都进行逐一辅导,几周过后,每个同学几乎都能自己设计并剪出一幅较好的团花,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⑵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创作。搞主题创作主要分两步进行: ①了解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先给学生出示几篇范画,让学生仔细观看,看后总结出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在积极观察思考后,能增进对问题的认识,比上来就讲效果要好得多。在提问总结后,把剪纸创作的特点写在黑板上:①高度精练,②平视构图,③夸张变形,④整幅连接,然后对这几条逐一进行讲解。讲完理论往往先让学生创作设计一幅剪纸体会一下,并将其剪下来。先讲评,再讲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放在这时讲,比紧跟剪纸的特点后面讲的效果要好许多。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经过了实践,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正盼望着解决的方法。
那么剪纸的表现方法是什么呢?是阴刻和阳刻。阳刻是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而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
品的整体是块状的。其次是阴阳结合。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掌握了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下一步就直指主题创作了。⑴辅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⑵准备创作:任何画种都有自己的韵味,自然,剪纸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如掌握不好,那就“跑味”了。那么,怎样把握呢?我要求学生一是多看,二是建立一个笔记本,把搜集到的剪纸贴在里面,这样就有了自己的资料,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着看。同时,每次课都给学生布置创作任务,有我来出题,学生自行创作。学生自己创作的好处是,直接接触实质,能迅速发现不足。这时要求学生创作要大胆,宁过勿欠。当遇到问题时,查阅手头资料,看别人是如何设计的,如还不清楚,再问老师。这里我所说的创作,亦可说是改编。一些版画的设计形象与剪纸的韵味仅一步之遥,略改编即成剪纸。
这样的创作对学生来说容易一点,同时,经过查阅资料和实践,对剪纸人物、动物等一些布局的处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时我们再进入实质性的创作。⑴创作:首先,先给学生设立一个题目,让他们根据题目进行独立创作,在这里我注意发挥他们的剪纸个性及思维想象力,要求他们在构图上可借鉴他人的,但有不能受其制约。例如,在以《春》为题搞剪纸创作时,学生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有的剪学生学习的,有的剪马路清洁工人认真工作的,有的剪春风吹拂柳树的,还有学雷峰的、小姑娘放风筝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等等。这些作品都对所表现的形象进行了大胆夸张,并赋以时代精神面貌的刻画。学生每设计完一幅作品,我都要求他们反复修改,不要急于刻出来。为此还编了十字言:“修改——观察— — 再修改—— 再观察”。每一幅作品我都进行逐一辅导,表扬优点,指出不足。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往往能够自如的自己动手设计形象。为了使剪纸更美观,这时再教给学生一些装饰剪纸的方法,如:套色
剪纸,染色剪纸,衬色剪纸,填色剪纸等。
三、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教师和学生务必做从家里带些单色的衣物、日用品等,事先布置在教室的黑板上、墙上,或摆放在讲桌上,待学生的作品完成了,分别粘贴在自己喜欢的物品上。如在一件黑色毛衣上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蝴蝶,在一件白背心上贴上一个红色的团花,奔马贴在背包上,窗花“开业大吉”“喜”字贴在窗户上,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互评、点评,得出结论:黑色的中式毛衣佩上红黄蓝三原色的蝴蝶,使色彩更亮丽,为传统的民族服装增添了现代感,这类作品的装饰性强,赋予服装以活泼、灵动;贴在背包上的奔马,更能体现主人的个性;而蝶恋花图的创作意图是为一个幼儿园创作宣传画,手拉手的儿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总之,每幅作品都能显示出非常的创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从内心里产生成就感。
儿童美术作品讲评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教师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为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真实感受的学生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将全体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学生平等地建立自信心,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学生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
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涵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
四.德育渗透。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习剪纸更是艰苦。初学剪纸的学生每刻一幅剪纸,手上都会磨起泡来,这时学生往往因为手痛而不愿再刻。我便用剪纸艺术家申沛农身残志坚的故事激励他们,用著名画家李可染年届古稀,仍坚持登井冈山作画的精神来感染他们。这些生动的事例都给学生树立了刻苦学习的典范。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鲁迅先生也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并提倡以美术为媒介,寓理与情、以情动人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见,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剪纸教学的同时,亦应注意德育的渗透。
剪纸作为正在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不仅需要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进行濒危资料、文献、作品实物的搜集、记录、保存,更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在小学剪纸教学中用“守”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用“变”来丰富我们的剪纸文化,要让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第五篇: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沁阳市王曲乡路村小学
2010年5月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我们通过一定的措施,经过深入的学习,做到“两个到位”“三个保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研究的原由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2、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即“自主探究”,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以讲授结合提问、讨论、练习为特征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虽然改变了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但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还是“问答式”,在热闹的问答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接受多于发现,被动优于主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火花更是无法迸发,教师仍旧是至高无上的知识传授者。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是:在学习、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结合本校特点,积极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语文“自主探究” 教学课题实验操作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 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能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切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水平,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与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攻坚阵地。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在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理念虽有些认识,但没有发生根本的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行为特征仍然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我们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首先,转变师生角色,师生地位平等,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互动式教与学;其次,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第三,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第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第五,拓展自主探究空间,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第六,树立大教学观,注重学科间的融合,扩展他们的视野。
2、课题研究的关键
一是“自主探究”中的教学组织者和指导者应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新路 ;二是作为“自主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学习者应该有充足探究时空,去自读自悟、自得自用,发展自己,去提高语文素养。
3、课题研究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教学必须民主,必须给予学生自由,让他们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怀疑和猜度,要把学生当成教与学的伙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如一位教师在《坐井观天》教学时,由于教学的民主,学生不但能从“青蛙跳出井底”进行探究性学习,还能从小鸟飞进井里进行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就受到了比较全面的启迪。
(2)实践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主旨是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让学生“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之后》,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写警告词,写倡议书。
(3)激励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2 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我能学习”、“我会学习”。①竞赛激励。在竞赛中,大脑皮层受到强烈刺激,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效率提高。②成功激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③审美激励。学会欣赏佳句,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同时注重各学科间的融合,去发现美,去创造美。④荣誉激励。表扬和鼓励在激发成就动机中比惩罚和遣责更有效,通过产生各种“学习之星”,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向上力量。
(4)自主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尊重相信学生,使学习活动富有成效。从时间上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改变单调乏味的“独白式”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倡导多元的学习见解,教师不以主观意愿强行牵引学生。引导学生对“书本”和“生活”两个世界的沟通,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5)综合性原则。小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摒弃先前的单纯的口头说教,注意学科之间的融合,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养成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习惯,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创新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敢问、好问、善问的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让学生敢于勇于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的观点挑战。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表现,教师不吝于表扬,同时要巧妙因势利导,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是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树立三种观念,实现三个转变。
“自主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如果理念迷失或犹疑不定或模棱两可,操作就会不能到位或误入歧途。在研究“自主探究”教学之前,首先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其次应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本”为“学本”、变“教学”为“学教”。
2、营造乐学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学习。
3、提供充足时机,引导自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在自学探究中,让学生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
4、注重疏导点拨,学会合作探究。
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不要过早解释,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是生生合作探究。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已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让学生在争辩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质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强化学生的合作学习。
5、注意归纳概括,加强实践探究。
我们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然后,让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巩固和扩大知识,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
6、注重激励评价,引导深入探究。
在课堂上,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培养出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2009年5月~2009年6月)
这个阶段主要的工作有: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2、申报课题,由教育局教研室审批立项。
3、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探究”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5、实验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2009年6月-2010年6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课题实验课题组。参加实验的人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素质的课题实验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2、深入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要改革教学方法,需要教育者首先转变原有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教学思想和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是进行课题实验的前提。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中国教育 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组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围绕“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素质?”等问题展开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让教师在学习讨论中懂得:一味循守固定不变的以教代学的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素质的提高,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素质。从而使参加实验的教师进一步明确“自主探究”的实验意义,并自觉地创造性地参加教育改革实验研究。
3、健全制度,加强教学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我们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我们在加强教研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遵循“功在课前,利在课堂”的原则,狠抓课前准备,力求以高质量的备课赢得高质量的教学。因此,要求实验教师集体攻关,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体现“四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会学为宗旨)。
4、注意交流,及时总结提高。
实施课题实验,需要不断以全新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经验作指导,这就决定了课题实验不能孤立、封闭地进行,需要对外交流、相互学习、博采众长,用予充实自我,推动实验的进展。因此我们定期举办课题研究研讨课、汇报课,邀请县进修学校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参与评课交流,从中虚心听取意见,及时总结“自主探究”的实验经验,同时根据普遍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归纳形成教学策略和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做法
1、“两个到位”
(1)、认识到位:我们先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的教育理论,学习《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学习《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等教育刊物。崭新的教育观极大触动了教师的心扉,使教师转变了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2)、经费到位:派出课题实验教师到永威、一小等校学习观摩,并订阅大量的教育教学刊物,购买急需的教学录像带和教学仪器,保证了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2、“三个保证”
(1)、机构保证。成立课题实验小组,由校长负总责,在上级领导的指导 下,加强了对课题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组织保证。
(2)、人员保证。学校选择富有探索精神、年轻有为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师,通过学习、培训,促使其成为学校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做到既有“点”的示范引导,又有“面”的铺开实践。
(3)、制度保证。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了解当前教改情况,报道当前课题研究动态,要求实验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实验研究课,并及时评课研讨。规定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进程。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1、学生的自信得到了强化,学习的热情得到了助燃,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关注,合作的意识得到了强化,思维的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加强。一年多来,我校共参加乡赛课活动6人次,观摩课12节。
2、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科研型转变,人人有课题,“科研兴校”的观念与氛围已逐步在学校形成。参加课题研究的魏家鑫老师的论文《换一种方法,收获一份惊喜》参加焦作市论文评选获二等奖;史会军老师辅导的学生司佳获得“河南省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一等奖;张爱琴老师执教的《古诗三首》一课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一等奖;魏家鑫老师执教的《晏子使楚》一课在赛课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魏家鑫被评为“焦作市骨干教师”,郭娜老师被评为“沁阳市优秀教师”。
3、拉近了心理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传统的教学活动多数只有“主--客”的单向活动,把学生看成是“鸭子”、“容器”,压抑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禁锢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在研究中从学生年龄特点及心理需要出发,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体验情境以及适时的激励机智,缩短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教学中,温暖和谐的氛围,学生在思维上是紧张的,但在情绪上是放松,心理上有安全感,不再感到压抑。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好的学法受到大家的鼓励,不全面有效的学法也不会受到嘲笑和指责,而是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进步,学生能轻轻松松舒展自己的才能,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运用多种外因性动机的诱因,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情绪。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上举手的多了,争着发言的场面出现了,发表不同见解的有了。
4、掌握了学习方法
使学生善于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结合课堂教学,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主要的成效有:(1)知道了根据学案来理解单元学习重点并进行运用;(2)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3)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课文的空白点质疑等),训练了思维。(4)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环境、相互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敢说、愿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几个实验班,不论是公开课展示,还是学习质量抽测,都在学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九、课题研究的启示
1、“教”的重点在于为“学”服务,要把精力放在如何促进学上。所以,“教案”应该成为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教师在何时何地帮一把等构成导学案的主要内容。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成为一名顾问、交流意见的参与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帮助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
2.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追求热闹场面,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来激活学生高质量的思维。这就有赖于教师对自身行为的研究与调控,有赖于教师对学生学习现状、学习环境、学习心态的研究与设计。正因如此,教师才具有“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将表现为高效的“引导”功能。
3、为保证学生活动的充畅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延缓评价、宽待错误、创造机会、热情鼓励。
十、存在问题及设想
课题研究一年多来,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但我们知道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的研究,有些问题还有待于大家讨论:“自主探究学习”给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反馈要有恰当的反应、判断和处理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以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有序和有效。同时,由于对学生探究反馈结果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恰当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也需在教学中仔细斟酌,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科研能兴校的信心。在对本课题结题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总结,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而加以完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投入到新的课题实验中,同时我们更期待有关专家对我们的研究给于关注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