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案设计(附译文)(共5篇)

时间:2019-05-15 03:0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声赋》教案设计(附译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声赋》教案设计(附译文)》。

第一篇:《秋声赋》教案设计(附译文)

《秋声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2,作者在描写中融入的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研读文本,理解作者摹写秋声,化抽象为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 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本单元中学习的登高(唐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雨霖铃(宋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那么,在欧阳修的笔下秋天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他的《秋声赋》(板书题目).二,相关知识回忆与补充

1,赋:回忆“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定义和特点.(可以结合学过的《阿房宫赋》和《赤壁赋》以及导学练内容提问一两个同学)

2,欧阳修:回忆有关作者欧阳修的文学常识,请学生读一下课下注释,并作适当补充.3,补充文题背景: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三,研读课文

探究一:本文写作手法,通过文章的具体讲解来感知文章化虚为实,多种修辞手法描写秋声的好处和作用

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进行了预习,初步掌握了文章的意思.这节课我们着重来探究几个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课后练习二中提到清代人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题目内容让一个学生阅读大家思考)1,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大,同学们感觉无处下手,那我们首先从文中找到具体描写“秋声”的语句,再加以分析.(让学生分组找出具体语句)

明确:文章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至“但闻人马之行声”

2,很好,找的很准确具体.这几句话向来为人称道,把一个无形的秋声写的惟妙惟肖.大家快速朗读,前后位组成一个小组比赛背诵(提问:最好让学生主动起来背诵,形成一个互相竞争的局面,提高课堂记忆效率.)3,大家背诵的非常好,现在思考一下,这几个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对于表现秋声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比喻.具体可感,能够让人如同看到一幅画面(可以让学生按照原文翻译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

4,很好,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手法,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第二段:

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描写秋声.第2段有没有写到“秋声”呢

1,快速阅读,并回答描写秋声的语句.明确: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2,大家看一下这段文字在具体写到这句有关秋声的特点以前,先写了什么

明确:先写“秋之状”

3,写秋之状分别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明确:色,容,气,意.4,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不是离题了(这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明确: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5,下面的一小段文字,似乎是对秋之状的再次引申写到春夏之交的草木之色,然后有些秋风过后的草木萧条之色,这里前后草色之变,又是运用的什么手法呢

明确:对比.用前后色差之大来显示秋风的萧杀之力度.6,文章写至此,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凄切切和秋之萧条.但是作者还嫌不够.大家来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几方面来写秋的 这里讲到“五行”“时令”“乐音”,看起来非常杂乱,但是最终呢却都能归结到秋声上面,这种看似漫无目的,类似于意识流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夫秋”至“物过剩而当杀”.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分别从几个方面来阐述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剩而当杀”.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烘托手法,联想想象以及对比的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来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探究二:文章主题思想

第三段:

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 恩,不是,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这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第二个问题,请大家浏览第三段,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对欧阳修的感悟做一下概括.(分小组自行翻译讨论,最后老师总结)

明确: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四,小结: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五,课后作业:学习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夏日之景的文章.六,板书: 秋声赋

欧阳修

秋之声:淅沥萧飒,奔腾澎湃.(比喻)秋之状:色,容,气,意.(铺垫,烘托,对比)秋之性:肃杀为心,伤戮为责.(联想想象)

我正在夜里读书,听到有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我惊惧地侧耳倾听,说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十分萧瑟,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波涛在夜间汹涌起来,风雨突然而来,它碰在物体上,鏦鏦铮铮,像各种金属一起发出声音。再听,又似奔赴敌阵的战士,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行走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啊?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星星月亮明亮洁白,银河横在天空。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我说:“哎呀好悲伤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要来呢?要说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色彩凄清惨淡,烟雾弥漫白云聚集;它的容颜清朗,天空高远,太阳明亮;秋气凛冽,刺人肌骨;秋意萧索,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悲悲凄凄,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啸。(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百草碧绿繁密互争高下,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喜爱。但草被秋风一吹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那个用来摧残草木使其凋零的,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我说:“哎呀好悲伤啊!这是秋天的声音,它为何要来呢?要说那秋天呈现的情状啊,它的色彩凄清惨淡,烟雾弥漫白云聚集;它的容颜清朗,天空高远,太阳明亮;秋气凛冽,刺人肌骨;秋意萧索,山川寂静空旷。所以秋天发出的声音,悲悲凄凄,犹如人们在发愤呼啸。(秋风未起时,)繁茂的百草碧绿繁密互争高下,美丽的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喜爱。但草被秋风一吹颜色就变,树被秋风一碰叶子就落;那个用来摧残草木使其凋零的,是秋气的一点余力罢了.

啊!草木无情,到时候尚且凋零。人是有情有知的动物,是万物中有生命灵性的种类。许多忧虑使内心有感触,又有无数事情使他的身体劳累.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动摇心中的精气。何况还要思考那些力量无法做到、忧虑那些智慧解决不了的事情。一定会使红润的脸色变得如同枯木,乌黑的头发变得花白。为什么要用并非金石的身躯,去和草木争奇斗盛?想一想这是受了谁的残害吧,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回答,垂着头打瞌睡。只听见四周墙脚下虫声唧唧,好像在应和着我的叹息

第二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背景

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文学常识——赋

赋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我们学过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

选取一些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给加点词语注音,并在文中标注到位。

悚(sǒng)然 萧飒(sà)鏦(cōng)鏦铮(zhēng)铮 砭(biān)人肌肤 载戕(qiāng)贼

活动单

(二)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忽奔腾而砰湃(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

2、古今异义

如赴敌之兵(兵,古义;军队。今义:士兵。)

金铁皆鸣(金铁,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

3、词类活用

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

4、文言句式

胡为而来哉?(胡……哉:疑问句式,为什么 呢)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是。。)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

三、探究思考:

1,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秋声的?

明确;秋声 比喻的方法

2、作者对秋声的摹写,是用一连串的比喻借有形之声写无形之声的妙处,这些妙处何在?

明确;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另外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4、这两小节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

3,如果说第一段是写的秋之声,那么第二段写的又是什么呢?朗读并讨论一下,如何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对秋状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

4,此部分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

明确;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在写秋之状,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

如果说第二段前半部分是在写秋之状,那么后半部分就是在议秋之心,突出秋心的肃杀

5,朗读第3节,思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那么欧阳修会不会只是为写秋声而写秋声呢?,那么他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人生感悟呢?

明确: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

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明确此段是本文主旨所在。

补充资料:欧阳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辞去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检测单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A.悚然(sǒnɡ)萧飒(fēnɡ)淅沥(xī lì)

B.栗冽(lìn liè)吹拂(fú)肃杀(sù)

C.杀戮(lù)戕贼(qiānɡ)黟然(m)

D.飘泊(bó)丘墟(xū)渥然(w)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B)

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B.豁然开朗秋毫无犯 惨淡 烟霏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D.丰富多彩 贻笑大方 凄切 针贬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①悚然而听之②乃其一气之余烈?

B.①此秋声也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②其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 在夜里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快速地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小毛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憎恶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 士兵

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战争

翻译文中语句

(1)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尽,来往亭前踏落花。

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课后作业

背诵名句

第三篇:《秋声赋》教案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1.而

(1)连词,表修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2)连词,表承接。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3)连词,表并列。忽奔腾而砰湃 2.者(1)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2)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其所以摧败零落者(“„„的原因”)(3)代词。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夫秋之为状也(2)助词,的。乃其一气之余烈(3)代词。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4.其

(1)第三人称代词。其触于物也(代“秋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2)领属性定语。其意萧条(,译为“它的”)题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2)名词用作动词。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3)动词使动用法。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4)形容词使动用法。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题5:古今异义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2)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今义:应当杀害(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今义:方位名词(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曹志平

第四篇:秋声赋读后感

导语:《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声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声赋读后感

1《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读罢全文,唯其肃杀,却见清明,即悟未悟,将以何种心境应和这秋声。感秋之悲犹如体验死亡,不知归于消极还是坦然面对人生,更增添了明白与勇气。秋声自然,叶落如归,人又有何不同,随其荣发,终归沉寂,散失如尘。既然任谁不过如此,何须有悲。“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句有前文为证,凡伤皆因心,启人无争。而我却体会到另一种真,那就是于肃然中看到清明,常怀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计较,多一些涉世的勇气。自然,淡然,坦然。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这是自然规律,于人如何呢。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虽不是秋日,但和着欧阳子叹息般的呓语,我仍然依稀从扑面而来的暖风中辨认出肃杀的气息。让我试试聆听我自己的秋声。

秋声赋读后感

2最先响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错落而出的声响,悄悄地以共鸣的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节奏清脆简短,却又如思念般悠长,它彻彻的落寞,在无形中感染着它的听众,如孤独的飞禽在旷野呼喊一般的声音从我的耳朵进去,如麻药般哽咽了我的喉咙。接下来,有笛声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与琵琶的低语错杂交织在一起,带着弥漫起荒沙的征人之思来到我的身边。它的声音似乎是忧伤的化身,它淡然地环绕着我,从未靠近,也从未离开,它拂过的时候,不带有丝毫的踪迹,但它离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它已改变了一切。不经意间,箫声从笛声之中傲然脱出,开始了独奏,水面回荡开来它的回声,如传说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时间擦干的泪水,它包容了有爱恨交织的回忆;它拾起了让过往遗弃的忧伤,它揭示了被繁盛遮盖的空荡;它收拢了如细网交织的思绪,它错乱了如梦般朦胧的音符;它焚烧了记载着往事的丘陵,它冻结了曾经炙热着的感情。它如同黄昏的余晖,在晚风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将秋思埋葬,只余下一个孤独的墓碑,上面空无一字。于是乐章从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间将我的思绪闪烁成了一片空白,被遗忘的记忆就此复苏,将我的心残酷地撕开,在光影交织中将我的灵魂映成了透明的形体,我无从躲避这来自内心的审判,任凭亘古未变的悲哀,将我心底的微震扩大成风中响亮的呼喊,直到这乐声消逝。

《秋声赋》仍如同刚才一样放在桌上,它旁边的时钟还在嘀嗒地走,丝毫没有注意到之前到来的时光与心灵交错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存留有那些记忆,也许是这篇《秋声赋》把它们唤醒的吧。我明明听见了,隔着书页穿越千年的吟诵正与我心里盛大而落寞的乐章交织成辉煌的交响。但是,秋声注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独,但它寂寞。

秋声赋读后感

3近读欧阳文忠的散文,尤为喜爱这一篇《秋声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伶官传序》似乎也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现今我独爱此一篇,就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独爱其陋室之安宁一般。

纵观全文,欧阳修由秋风扫过之声而悲秋,而悲人,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秋声之悲不过是自然之声,何苦来“亦何恨乎秋声”!我以为这与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讲求无为,事物自有其规律,有意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看他慢慢说来,便可渐渐看出“体物言志”的特点。

欧阳修夜读书,忽闻风吹草动,于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报星汉灿烂,天上银河高挂,并无人迹,声音乃是由树林中传出。由此欧阳修长叹一声,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为三层来写;第一层写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来写,渲染秋之萧条,惨淡;第二层写秋之“为声”,写秋对于草木的摧残之力;第三写秋之“为心”,这是从物到人的递进,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声,夷则之律,种种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进一步说明秋风之摧残力。正是“秋风无力百花残”,在秋风面前,万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说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独有鸣虫作伴。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纵是醒着,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所论何义。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记》里那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番心境罢了。

第五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的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秋的诗句?学生回答。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

二、朗读课文

(一)大家听一下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二)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要结合注释和字典,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题目是秋声赋,哪一段是描写秋声的(第一段),第二段写什么?秋状和秋心。第三段呢,写秋感,作者由秋声和秋状而发出的人生感慨;第四段,面对秋声,我和童子的不同反映。总之,这篇文章是由景及人,由对秋声的描摹而写人生感慨。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我们先欣赏课文第三段,体会“秋之感”(板书)

三、学习第三段 1.找一生读第三段

2.我们先来理清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翻译字面意思。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3.从这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人事忧劳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4.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感慨?

欧阳修幼年丧父穷困,少年颠簸求生,青年入仕为官,历经朋党之争,官运沉浮20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至和元年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40岁就白发稀疏了。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当时作者53岁,进入人生的秋天了。此时,他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自己又重病缠身,心力交瘁,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之中,于是借《秋声赋》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为什么借秋声坦露心迹,秋声有什么特点?下午我们学习课文第一段,秋之声(板书)。

四、学习第一段。

(一)找一生读第一段

(二)欣赏第一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欧阳子:作者自称,既然是自称,这篇文章写作的视角自然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方:正,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悚然:惊恐的样子,之:代声。在一天夜里我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传来,我便惊恐地侧耳倾听,不禁感叹:“真是奇异啊。”

作者可谓开门见山,在开篇就直接点题,点出了“声”,这个简捷的开头,其实并不简单,怎么不简单呢?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欧阳修正在灯下夜读,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作者处在凝神的状态,声音的出现打破了夜的寂静,以动破静,使作者由凝神读书,到惊恐倾听,再诧异惊叹,同时牵惹了文思,在这种从静到动,从伏到起的对比中,文势便蓄了,有了文势,下面的文章就犹如泉水一般,自然倾泻而出。接下来对秋声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描摹:

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声的?大家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找个同学读一下描写秋声的语句,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几句。从这几句看,秋声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对,秋声是变化(板书)的,有什么变化?有大小、缓急、强弱、远近(板书)的变化和对比。开始像淅淅沥沥的小雨、萧萧飒飒的秋风,忽然像波涛夜惊,像急风骤雨。再接触到物,像金铁皆鸣,铿锵错杂,又像军队夜行,衔枚疾走,没有号令声,只听到刷刷、刷刷的行军声,渐行渐远。秋声是很抽象的,但是作者却把秋声写得如此形象生动、惊心动魄,因此有人评价“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可谓绘风手矣。”([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比喻,像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声,这一连串的比喻,叫博喻。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描写声音的语句?如第二册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就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秋声赋》这个单元我们即将学的苏轼《前赤壁赋》就有博喻,大家翻到课本145页:“客有吹洞簘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荷塘月色里

我们再来看秋声,秋声的变化是否是慢慢得渐变,不是,变化得急剧、猛烈,文中有几个字眼作了提示,如初、忽、骤。写出了秋声大小、缓急、强弱、远近的动态变化过程,秋声来势猛烈,变化急剧,难怪开篇作者就悚然而听之,并感叹“异哉!”。

所以大家读这个片段的时候,要读出秋声的急剧变化和惊心动魄,让你感觉出“异”来。好大家读一下这个片段。(找两个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听到这样奇异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说:“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是赋体中常见的主客问答形式,一问一答同样是秋声,作者感受到的是风雨至,波涛怒,金铁鸣,急行军,而为什么童子感受到的仅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样相对寂静的场景呢?

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其人生阅历、内心体悟也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和童子,一个是年过半百,一个是年少稚嫩,一个历经沉浮,一个涉世未深,一个忧愤悲苦,一个无忧无虑,对秋声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关于我与童子的对比,还有一处,在文章最后一段,后面我们再讲。倾听秋声,作者不禁感叹:“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为何而来呢?下一节课我们再讲。

五、小结

全篇作者由物及人,由秋声而发人生感慨,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悲秋这一传统主题有了新意。

六、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段,分析此段是如何写秋声的? 2.《秋声赋》的赋体特色及其对赋的发展有何意义。

下载《秋声赋》教案设计(附译文)(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声赋》教案设计(附译文)(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赏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向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万木凋零,婉转凄切。 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起笔即以悲切凄凉的秋声,营造出一个“有声之秋”;后又写草木在秋季零......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

    秋声赋 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 一、 预习目标 1、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二、预习内容 1、写出你......

    秋声赋学案1

    《秋声赋》学案 制作:史晓云 校对:高二语文组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

    《秋声赋》课堂实录5篇

    《秋声赋》 教学实录 师:湖中地处山区,山里的风声还是很有特色的,它一般发生在夜深人静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生点头)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晚上吹着门,门狂抖着,比较......

    新建秋声赋练习

    一、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

    《秋声赋》的教案

    一、联想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欲说还休,却......

    《秋声赋》文言文整理5篇

    《秋声赋》高中文言文整理Lynn 《秋声赋》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