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数学四下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探索和理解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3、能用运算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1、能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理解乘法分配律。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四、评价要点
1.理解各种运算定律的意义,会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会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基于课程标准: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
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基于教材特点: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的。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与b相加,不论是a+b(相当于先数a,再数b),还是b+a(相当于先数b,再数a),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意三个数相加,不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数的顺序不同,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
基于学生实际: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学生会发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2.通过讨论,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加法交换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板书:a+b=b+a
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符号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
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号表示:(△+☆)+○=△+(☆+○)板书:(a+b)+c=a+(b+c)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目标达成检测题:
巩固练习P28/做一做 P31/
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 法 的 运 算 定 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40+56=56+40(88+104)+96 = 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 = 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
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基于课程标准: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基于教材特点:例3仍然是由主题图引出的,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4天的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和。教材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这里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适当留白,并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你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基于学生实际:学生已经对运算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知道学生运算定律的作用,通过对于例3的计算,学生可以从计算过程中,发现,运用一些运算定律,会使计算更加简便,这就是简便运算。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用具:例题主题图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1.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第四天 城市A→B A→B 115千米 第五天 城市B→C B→C 132千米 第六天 城市C→D 118千米 第七天 城市D→E 85千米
师: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板书。)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三、目标达成检测题: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32/5—7 板书设计:
加 法 运 算 定 律 的 应 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计算,学生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基本练习
1.口答:(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 75 +()()+38 =()+ 59 24 + 19 =()+()a + 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2.(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147)(23+47)+56=23+(□+□)
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
基于课程标准: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基于教材特点:教材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的情境为载体设置主题图,由图引出例
1、例2,为概括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提供具体的事例。这样编排,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感悟、描述规律。这一节,虽然没有专设例题讲解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但在得出乘法运算定律的例题中已有所孕伏,在练习中也有所体现,使学生初步体验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到下一节,再集中学习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实际: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过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加法的运算定律比较相似,所以学生学习乘法运算定律时,能够运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出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够从中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2.通过观察总结,学生能够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用具:主题图挂图.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板书。
二、新授
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1)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250(桶)小组合作学习:
①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②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①
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②
④字母表示。
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整理。
三、目标达成检测题: P35/做一做1、2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忆整节课的学习要点。完善板书。
五、作业:P37/2—4 板书设计:
乘 法 交 换 律 和 乘 法 结 合 律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5×4=100(人)4×25=100(人)(25×5)×2 25×(5×2)
25×4=4×25 =125×2 =10×2
5┆(学生举例)=250(桶)=250(桶)
(25×5)×2=25×(5×2)
┆(学生举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和联系,98%的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 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 125×80=100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 25×4 125×8(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3)计算: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1)
对比练习:
4×25+16×25(25+15)×4 46×25 49×49+49×51 4×25×16×25 25×15)×4(40+6)×25 49×99+49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P36/例3(乘法分配律)
基于课程标准: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基于教材特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看主题图,找出图中相关的信息,再独立列式并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并引导学生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完成“想一想”后,可以让他们再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规律,再来看书,与教科书上的语言作比较,体会怎样说比较简洁,并让学生知道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基于学生实际:前面学生已经学过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但是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和前面的运算定律没有直接性的联系,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运算定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让学生多观察和交流。教学目的:
1.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2.通过观察、小组交流,学生能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1)(4+2)×2
5=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目标达成检测题:
P36/做一做 P38/5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
5=6×25 =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基于课程标准: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 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基于教材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基于学生实际:本课是在学生学过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进行学习,因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了初步理解,对于一般形式的乘法分配律的练习能够处理,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的简算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学习。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计算,学生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73+27 138×100 100-64 64×1 8×9×125(4+40)×25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02=300+□(300+2)×43=300×□+2×□ 2003=2000+□(2000+3)×14=2000×□+□×□
二、新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今天继续研究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出示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师迅速说出得数,而不用笔算。出示:计算102×43(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可能出现:(1)(100+2)×43(2)102×(40+3)
在对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从而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小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计算102×24 3001×84=□×84+□×84 9×37+9×63
92×203=92×(200+□)
=92×200+92×□ 找出不同的方法,进行板演。
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重点理解、说明第二种方法。
小结: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小练:(80+8)×25 32×(200+3)35×37+65×37 38×29+38
讨论: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订正时,说明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引导学生小结: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三、目标达成检测题: 1.师生对出题。
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根据乘法分配律把相等的算式用“=”连接起来。23×12+23×88(35+45)×12(11×25)×4 25×(4+40)
讨论:
2、3题为什么不相等?要使等号两边的算式相等,符合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应该怎么改? 3.P38/5
四、小结 谈收获。
五、作业:P38/6—8 板书设计:
乘 法 分 配 律 的 应 用
计算102×43 9×37+9×63 9×37+9×63 38×29+38
102×43 =333+567 =9×(37+63)=38×(29+1)=(100+2)×43 =900 =9×100 =38×40
=100×43+2×43 =900 =1520 =4300+86 =4386
课后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的复习教学目的:
1.通过解决针对性练习,学生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通过解决问题,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的复习
回忆《乘法的运算定律》这一小节的学习内容。教师引导回忆,并相应板书。
二、联系实际复习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乘法的运算定律的相应知识。
2.学生汇报课前自己根据乘法运算定律自编的题目或搜集的题目。教师把符合要求的题目贴上黑板。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的复习,进行题目的独立解答。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教师巡视,加以必要的指导。
有必要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练习画线段图。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三、小结 学生谈收获
第二篇:四下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
第1课时 加法交换律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17所有内容3遍。
2、勾画教材中加法交换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3、填空:
84+62=()+84 a+()=58+()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7例1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教学过程:
/ 41(—)谈话导入,我们班上有多少小女孩?多少小男孩?那么我们班上一共有多少个孩子? 学生列式,师板书
(二)呈现事实,形成问题 1.出示准备题:
(1)27+73(2)37+58 73 +27 58+37 2.学生计算得数。
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出示书上的主题图,你搜集到了什么信息?
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米?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和前面的两个例子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既然和不变,每组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
(三)验证猜想,形成结论
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
/ 41 让学生举例,如35+20 =20+35等等让学生多说 同桌互说
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
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
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子 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
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 为什么这样列式?
(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
(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 在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这种规律在其他运算中有吗?学生质疑,验证。在这个环节中有出现个别代表一般的给予举例纠正。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
(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 3 / 41(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
1、完成P18做一做第1题。2.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
3.“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
4、“练一练”
128+326 45+562 254+3208(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
5、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
470+830=830+ 101 3+214= 十
256+214= +256 十 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
(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
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 如:37+73= +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
/ 41
(五)课外作业: 练习五第2、3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加法结合律
预习要求:
4、认真阅读教材P18所有内容3遍。
5、勾画教材中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及字母表示法,并抄写一遍。
6、填空:
172+58+42+28=(172+)+(58+)31+67+19= 67+()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8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 41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 引入。
也不知道知道李叔叔骑自行 车 旅行 情况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2.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线段图,出现大括号与问题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那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二、探索规律
1、加法结合律。
(1)三天 一共行多少千米?可以怎样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88+104+96
88+(104+96)
=192+96 = 88+ 200
=288 = 288 问: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学生讨论交流 后汇报结果: 后两个数先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 ○ 88+(104+96)怎么填?
/ 41(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秘密?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用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__+______)(5)问:这里的a、b、c 可以表示哪些数 ?
四、课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2、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3、练习五第5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想一想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作业:练习五的第4题。教学反思:
/ 41 第3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0内容3遍。
2、尝试把例3补充完整。并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
3、尝试完成练习。
458+(175+142)76+141+59+12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2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激趣。
2、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8 / 41 235+115=350
103+97=200 324+76=400
151+349=500 124+276=400
725+125=200
3、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课件出示定律内容及字母表达式。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3)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指名学生板演。(4)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明理由。
2、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1)引导学生比较几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2)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算法,在计算方面你发现了什么?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 41 115+132+118+85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247+118+85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365+85 =200+250
=450(米)=450(千米)
(3)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用上小括号使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这样计算简便?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利用加法定律,把能得到整百的数先结合起来再进行算计很简便。
(4)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说明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 76+18=18+76()37+45=35+47()31+67+19=31+19+67()56+72+27=56+(72+27)()
24+42+76+58=(24+76)+(42+58)()
2、做一做第1题。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 41 425+14+186
75+168+25 245+180+20+155
67+25+33+75
3、做一做第2题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拓展作业:
1、同学们,你们听过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吗? 1+2+3+„„100的和是多少?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计算的吗?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2、练习六第4、5、7题。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减法的性质
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教材P21内容3遍。
2、说一说例题中的计算方法,尝试归纳减法的性质。
3、尝试完成练习。
640-237-163 569-256-4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21例4及相关练习
/ 4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特殊规律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
2、让学生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体会到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的道理。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
1、竞赛
出示两组题,分组计算,比赛看哪组同学即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72-6-4 85-8-2 126-70-30 72-(6+4)85-(8+2)126-(70+30)
2、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3、猜想:观察三个等式,激励学生大胆猜测:这里面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学生发表自己的说法)
4、师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 41
5、师提问:是不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都可以写成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呢?(在猜想后打上?号)
6、举例验证
7、师小结:大家善于观察,善于动脑,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刚才大家通过观察发现了规律,利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板书:简便)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创设情景引出例题)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如果让你自己去旅行,你能行吗?不要着急,李叔叔给大家介绍了一个旅行法宝——《自助旅行》指南。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旅行时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1.出示情境图
师:李叔叔在外出旅行前,他就仔细的查阅了这本书的资料。从图上,你能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
(数学信息: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尝试各种算法 师:“还剩多少页?”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自己先列式算算看,计算好后把你的思路跟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算法最多。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都是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思路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上黑 13 / 41 板板演算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234—66—34 234—(66+34)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思路1:从这本书的总页数里先减去昨天看的66页,再减去今天看的34页,就算出还剩多少页没看。即234-66-34 思路2:先算出李叔叔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里减去看过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66+34)
思路3:总页数里减去今天的页数,再减去昨天的页数,就是剩下的页数,即234-34-66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讲得都很有道理,你更喜欢哪一种?把你的理由讲给同桌听一听。
4、引导学生理解:至于哪一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5、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发现了要想使计算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才选择具体的算法来计算,我想下面的这道题你们也一样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如:将例4的总页数改为266页,让学生自己选择算法,使计算更简便。
5、⑴独立列式计算;⑵指名板演
6、那“145-34-86”这道算式可以简便计算吗?看来,在今后计算时,我们要观察算式数据有什么特点,然后运用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 14 / 41 算。
三、巩固练习:P21做一做1、2 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做的。
四、小结 :
今天利用我们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这些规律可以使计算怎样?但在计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六第1、2、3、6、8、9题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应用练习
一、加法运算定律基本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46+()=75+()()+38=()+59 24+19=()+()a+57=()+()
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632+85=717 85+632=()
/ 41 304+215=519 215+304=()(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140+250=260+130 20+70+30=70+30+20 260+450=460+250 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学生小结。
二、解决问题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要求:
(1)画出线段图。(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 41(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369+258+147=369+(□+147)(23+47)+56=23+(□+□)654+(97+a)=(654+□)+□(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10+20)+30+40=10+(20+30)+40(5)用简便方法计算: 91+89+11 78+46+154 168+250+32 85+41+15+59
三、减法的性质基本练习:
1、根据性质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与数:
320-64-36=320-(+)184-58-42 = 184-(○)1789-(789+238)= 1789-○ 286-37-42-21= 286-(37○42○21)82 – 甲– 乙 = 182○(○)★ –(18+ ●)= ★-0)(497+2884÷28)×506(3)文字题.
①304除以19的商.加上16的5倍,和是多少?
②870与840的差去除1530与840的和,商是多少?(4)1350减去24与18的积,再加上541,得多少?(5)72与39的差乘45与35的和,积是多少?
(6)48与142的和除以54减去35的差,商是多少?(7)45与54的积,减去214与86的和,差是多少?
五.应用题.
(1)三
(一)班的男生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7人,女生有16人,这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
(2)一个篮子里有25个鸡蛋,这个篮子和鸡蛋一共重1525克,篮子重400克,平均每个鸡蛋重多少克?
(3)王师傅每小时加工42个零件,小李每小时加工37个零件,两人同时加工6小时,王师傅比小李多加工多少个零件?
/ 41(4)5部插秧机6小时插秧24000平方米,平均1部插秧机1小时插秧多少平方米?
/ 41
第三篇: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着、塞”。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背诵课文及目标3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国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顾”“茅”两字写法,顾,左中为横折钩、竖提;茅:中间是横钩、点,最后一笔为撇。学生练习写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投影生字;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shǎng 辰 诸 尊 吩 塞(多音字组词)策 着(多音字组词)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分析字形、口头组词 2、描红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辅(fu fu)晌(xiang shang)辰(cheng chen)诸(zhu zu)卧(wo wu)3、阅览三国相关故事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投影生字,朗读,默写。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2)填空:
刘备()前往隆中()诸葛亮,()地()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诚心诚意最终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刘备对人才的渴求)结合阅读资料,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8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虔诚、敬重
雄才大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文中第三节有一点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可以去掉吗?出示句子。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衬托出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我们来到九龙湖公园,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写话。
3、比喻句辨别。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3、4、5
2、评价诸葛亮(料事如神、雄才大落),刘备(胸怀大志、求贤若渴)板书:
两次拜访没见到
8 三顾茅庐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祁黄羊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段,诵读,体会,加深对祁黄羊以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
一、提题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读生字“祁”,指导书写“祁”。齐读课题。《左传》历史故事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3、检查预习情况: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
随机出示下列名称:春秋 晋国 悼公 祁午 解狐(人名xiehu)指导读好上述名称。
4、简介《左传》及当时历史
二、自读课文,要求(出示):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
2、朗读课文,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投影出示下列词语,注意读准带点字的读音。
前鼻音: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后鼻音:兴亡
翘舌音:合适 召 慎重
其它:中军尉 兴亡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祁黄羊 祁午
多音字:解狐
2、指导读通下列句子。
(1)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2)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3、内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后,指名逐段朗读课文,结合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预习时布置学生查字典):
征伐 郑重 举荐 使者
4、快速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叙述了祁黄羊的什么故事。
板书:举荐人才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分析字形,记忆生字,口头组词
左右结构:伐、悼、慎
上下结构:霸 晋 荐 召
半包围结构: 避
2、重点指导
悼:左边是“忄”,而不是“扌”;右边是“卓”,而不是“桌”。
避:“辶”的最后一笔要舒展,能托住里面的部分。
慎: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不能少横。
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边描边说出笔画名称,记住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五、作业:完成习字册上的部分习字任务(字、词部分)。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左传》历史故事 举荐人才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一、复习。
1、朗读字词,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晋悼公 人选 举荐 慎重 兴亡 合适 召 慎重 解狐
2、听写下列词语:兴亡 慎重 举荐 当此重任
二、理清文章脉落。
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这个故事主要说祁黄羊举荐人才,那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他是如何举荐的。
1、默读课文,思考:祁黄羊向悼公举荐中军尉人选,推荐了哪两个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
2、讨论,板书: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内举祁午
根据上述顺序,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导读课文。第一段(1-2)
1、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讨论、交流。
3、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祁黄羊辞职的原因。
第二段(3-13)
1、自由朗读课文,在描写人物对话时的神态的词语下面做上记号,想想人物此时的思想感情。
2、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从悼公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悼公对祁黄羊的信任)
指导朗读悼公的话。3、投影出示祁黄羊回答的话,指名朗读,说说自己人中体会到什么?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在“想了想”、“郑重”的下面加上着重号)一心为国,大局为重、指导朗读祁黄羊的话。
4、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投影出示第五自然段,理解悼公所说的话,指导朗读,注意悼公说话时的神态(在“深感意外”下面加着重号)。为什么?突出祁黄羊不避仇。
(2)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从祁黄羊的回答中,你能体会到祁黄羊是个怎样的人?(公私分明 心胸宽阔 不计前嫌、一心为国)
5、指导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
6、小结:祁黄羊外举不避仇,真是个公私分明,心胸宽阔,不计前嫌的高尚之士。板书:不避仇
四、作业:
1、朗读课文3遍。
2、辨字组词。
普()荐()伐()悼()
晋()存()代()掉()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9祁黄羊 一心为国、公私分明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 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
3、按课文叙述顺序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朗读新词。
2、听写课后习题3的词语。
3、指名朗读第一至七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八至十二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祁黄羊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来接自己的班,可见他)——不避仇(边说边板书)看出了他——(指名回答,进一步认识祁黄羊),解狐却生病不能担任,那他有举荐了谁呐?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看一看。
2、自由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3、当祁黄羊举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时,悼公说了什么话?神态怎样? 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指名朗读。“惊讶”说明——出乎意料。
两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说明什么?——出乎意料
4、指名朗读第十一自然段,讨论:祁黄羊为什么要举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投影出示
“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此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们仇人或亲人”
问:祁黄羊一心想的是什么?
小结:由此可见,祁黄羊真是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心为公,不但外举不避仇,还能做到内举不避避亲。板书:不避亲
5、既然这样,为什么祁黄羊不先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而要先推荐解狐呢?你是从什么地方发现的?
投影出示,对比分析: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提示:祁黄羊前后两次推荐,说话时的神态有没有不同?(在“想了想”、“郑重”下面加着重号)
从中你能看出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吗?(祁黄着考虑的确实首先是真正能为国出力的能人,推荐儿子是万般无奈而又十分慎重的决定)
6、引读第六自然段。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九至十二自然段。
三、讨论课后第五题
四、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复述课文。
1、根据板书练习复述
2、学生试口述,同桌互述。
3、指名口述。
五、总结全文。
1、齐读课文。
2、说说祁黄羊是个什么样的人。
六、作业: 1、写了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推荐 慎重 才能 重任 2、照样子写词语。
代替(“代”与“替”意思相近):安危(“安”与“危”意思相反):
3、小练笔:其他大臣知道这件事后,纷纷说道:“————”板书设计: 9祁黄羊 因病辞职 外举解狐 不避仇 内举祁午 不避亲 出以公心,一心为国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教学要求: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他清正廉洁的品格。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多媒体、道具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介绍剧本常识。独幕剧的特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的是布景和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只读人物的话,不读括号里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b.划出有疑问的地方。
C、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检查自读效果。A.出示生字词,正音。
B.指名朗读对话,学生评议。根据括号里语气词朗读 C.教师指导读长句。3.再读课文。
思考:你明白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4.交流:
a.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有哪些人? c.故事分为几部分? d.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 2.学生回答。3.指导朗读。
4.指名表演。学生评议。5.再进行朗读训练。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口头组词
2、重点指导:
拒:右边的笔画为:横、横折、横、竖折。宰:下面是个“辛”。与“寄”区分。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板书设计:
10、公仪休拒收礼物
独幕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回演员演一次电影那?演员要想演好,首先要背熟剧本。今天我们就来熟悉剧本,准备演一场。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剧本,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说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二、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a)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出示句子: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 思考: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 讨论: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
从这些对话中,你认识了一个什么样的公仪休——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聪明机智
三、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四、表演。
过渡:台词熟悉了,那么我们就要上台表演了。
1、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五、明理
追问: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六、课后试演课本剧。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第三题。
2、试着写一个小剧本——班级小事
习作2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了解主要内容及事情的前因后果。
2、借助习作要点讨论的提示,使学生懂得两点:一是习作内容源于生活,乐于体验生活、善于观察生活十分重要;二是记事要有顺序、有重点、写具体。
3、按照作文要求,写好一件自己在生活中新发现的事。教学重点、难点
在生活中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把观察到的有条理、有重点地写出来。教学准备
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所发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事前布置观察在生活中的发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活动,精心准备。
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有哪些新发现,并寻找原因,收集有关资料,做好笔记。
二、开拓思路,选好题材。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用心地去观察,你就会有许多新发现。课前布置大家留心生活中的不同,你有了什么新发现呢? 分组交流。
通过生活中的新发现,启发自己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我们在生活中有不少的新发现,请举例说说。
归纳总结:同学们的这些新发现可能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如风霜雨雷电等;可能是关于动植物的,如蚂蚁认路、向日葵向阳等;也可能是关于人的,如爷爷迷上了电脑、奶奶最近不吃鸡蛋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出来。板书:我的新发现
三、学习《例文》,迁移写法。1.阅读例文,思考并回答: 奶奶要“我”做什么事?“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开始挑了约半小时,还有一大堆?为什么后来不到20分钟,“我”就巧妙地分开了?(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例文分成三部分。)相机板书
想想小作者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具体写好“分豆”经过的。2.引导归纳写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写清事情经过中人物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四、明确要求,练习写作。
1.读第三部分,明确写作注意点:写清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写清用什么方法找到答案的;写清有什么新的发现?
2.由说至写。指名先试说自己想写的事,随机评析,让学生特别注重说好找答案时怎么想、怎么做的,碰到什么问题以及怎么在探究中解决的。然后分组交流并独立完成习作。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新发现 留心生活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写清事情经过,以及人物是怎么做、怎么想
第二课时
一、学生各自习作,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二、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
三、学生写完作文,修改、誊写。
注意修改方法:句子是否通顺;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吗?人物的动作,想法血清了吗?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新发现 留心生活
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写清事情经过,以及人物是怎么做、怎么想
练习3 教学要求:
1、练习诵读《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讲跟“三国”有关的故事,知道从课外阅读中也能学习语文。
2、写好钢笔字。知道撇捺在字的中部要写得如同鸟翅,要舒展。
3、熟记八个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安慰。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四大古典名著,你们知道吗?谁来说说。指名回答,对前两天我们学过的《三顾茅庐》就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还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2)老师知道我班的小书迷赵泰宇找就看完了,而且讲起来头头是到,今天,请他向大家介绍《三国演义》中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叫做“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讲述。(3)学生借助字典读通。
(4)有读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间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讲解。(5)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看看文中的关云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6)学生练习诵读,要求能把关羽的神勇气概读出来。(7)指名交流,学生品读。
2、教学第二部分
(1)“三国”的故事实在精彩。课前老师要求大家阅读《三国演义》,谁看了吗?
(2)通过阅读,你们都了解哪些“三国”故事?
(3)出示:空城计 苦肉计 夜走麦城 刮骨疗毒 过五关,斩六将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这些词语都跟“三国”故事有关,是人们经常说的,有的已经成为成语。你知道其中的故事吗?能不能简单说一说?
(4)在这些故事中,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练习讲这个故事好吗?讲的时候要抓住要点,关键的地方要讲的具体、生动。
(5)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选出讲得最好的 代表小组参加班级的交流。(6)每组派代表在讲台前讲故事,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并要带有表情。
(7)全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议:有没有讲错的地方?故事的要点有没有抓住?关键的地方讲得是否具体、生动?(8)教师归纳学生评议的意见,小结讲好故事的基本方法。布置作业:
回去后给家人讲“三国”的故事。板书设计: 走近《三国》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投影生字,学生认读“墓”、“恭”、“幕”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贴,要求学生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三个字为上(中)下结构,中间有撇捺。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知道学生写“墓”。提醒学生注意,字中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如同鸟翅。下半部分要呈上靠之势。
5、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6、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二、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每个词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词语的意思。描写出诸葛亮的特点
初出茅庐:茅庐,茅屋。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到工作岗位上来。死而后已:已,停止,罢休。死了才罢休,形容奋斗终生。鞠躬尽瘁:鞠躬,弯着身子,表示小心谨慎。瘁:过度劳累。指恭恭敬敬,竭尽全力。
5、自由朗读。
6、同座位练习背诵。
7、指名读。
8、集体练读。
9、集体齐背。
10、指名背。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顺心的事。对此人们或难过或焦虑或痛苦,你或你的亲朋好友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安慰他人,使他们的心情舒畅起来。
3、板书:学会安慰
二、创设情境,指导得法
出示情境:解小惠是班上的同学,她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家长对她的期望也很大。这一次考试,因为粗心,答错一题,没能取得满分的好成绩,她伤心得哭了。(学生自由读)
1、学生试着从不同角度对解小惠进行安慰。
2、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同情、鼓励、找回自信等方面进行安慰;试着换个角度,从自身方面设身处地进行安慰,安慰时注意得体、语气委婉。
小结:安慰别人要注意三方面,一要有同情心;而要说话要委婉动情;三要多说鼓励的话。
3、上台表演,全班交流。(指明一学生扮演解小惠,另外其他几位学生扮演解小惠的同学,台下的学生充当导演,进行指导。)
4、自我安慰:听了这么多关心的话语,作为解小惠本人,她又应该如何来安慰自己呢?
三、选定情境,自由练说
导入:考试失手、竞选没有成功、亲人离别等许多小事都会影响心情。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消除烦恼呢?
出示情境,自由选择话题,小组合作,现场交流。
情境1:姐姐没有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躲在屋里不出来„„ 情境2: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钥匙丢了,妈妈狠狠地训了他一顿,他很伤心„„ 小组选定话题,合作自由交流。
四、总结,明理
让我们每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去安慰有需要的人。这样不但别人快乐,自己更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关心他人,与人真诚以待。板书设计:
学会安慰
有同情心
说话委婉
多鼓励
第四篇: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四下第三单元作文
蜘蛛的启示
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它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麦子低垂,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雨滴能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众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这一次,我从蜘蛛身上得到启示。
在一个星期天上午,阳光明媚。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恐龙世界》,无意中发现墙角有一只小蜘蛛。我大吃一惊,“啊--”地叫了一声。我正准备用书打死这只小蜘蛛,可又看见它从嘴角吐出上点细细的丝,想必是要织网了。我便蹲在一旁看这小蜘蛛怎么样织网。
只见它吐出丝后从墙角的一边爬到另一边,这样,开头就丝好了。织呀织,正当织到一半的时候,调皮的风弟弟跑过来了,把还未完工的蜘蛛网吹破了。小蜘蛛又从头织起,可这次的结果和刚才的一样,也被吹破了。可这小蜘蛛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不懈地织网,可是织了又破,织了又破„„这样重复了四、五次。我不耐烦了,刚想起身离开,可又想到:连这只小小的蜘蛛都不放弃,我还有什么理由要放弃呢?我又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大约过了二十分钟,小蜘蛛的网总算织好了。
连一只小小的蜘蛛都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更何况是我们呢?我想做任何事都应该要向这只小蜘蛛一样永不放弃。
蜘蛛的启示
每天中午,我在学校吃完午饭,然后老师就带我们出去散步。
这天,我们在小树林里边看见一只又大又黑的蜘蛛在织网,只见它上爬爬,下爬爬,我们便好奇的观察这只蜘蛛,只听见刘老师说:“好好观察!下午每人写一篇详细的作文给我。一听完,我们便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来观察这只蜘蛛,还是目不转睛的呢!而且我们还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呢!生怕错过了哪一个镜头。它织了半天,才织好了小半张网。天有不测风云,只见一条树杈不偏不倚,歪打正着的打破了这张网,我们大叫一声oh mgay!我心想,完蛋了,下午还怎么写这篇作文呢?大家都崩溃了,认为它不会在织下去了。没想到,它居然毫不灰心,继续爬到树上,继续织网。我们又变的信心十足了,我们只看见刘老师笑了笑。就好像在给我们鼓舞士气。我很兴奋的继续观察,而且我还是个好学生呢!一定不能让老师失望,加油!努力!争取拿好成绩回来回报老师对我们的栽培,还有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从中还要学习蜘蛛织网的精神。
大自然的学问可真多呀!想通过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蜘蛛的启示
蜘蛛,是一种丑陋的虫子:八只长长的脚上毛茸茸的,有些种类还有毒„„所以,蜘蛛成了我最讨厌的虫子。但是,一件小事却让我改变了对蜘蛛的看法。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正坐在家门口看书。忽然,树上一只倒挂着的蜘蛛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慢慢地凑过去看着。只见它挂在一根细丝上,在几根丝毫没有任何规律的丝上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张又大又漂亮的网织好了。
但是,那时的我是打心眼里讨厌蜘蛛。于是,我折下一根树枝,三下五除二就把这张网弄得不成样子了,蜘蛛也逃到别的枝桠上去了。看着它狼狈的样子,我满意地笑了,拍了拍手上的灰尘,我回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想看看伤心的蜘蛛正在干什么。当我走到树底下时,我惊呆了。只见那只蜘蛛正坐在一张崭新的网中间,等待这猎物送上门来呢!
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又用树枝将网戳破了,但我并没有离开。我看见那只蜘蛛躲在一边,确认没有危险的时候,爬到了那张残破的网上。它把没用的丝吃了下去,并吐出一些丝进行修补。几分钟后,一张好好的网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彻底相信了,我相信我继续破坏下去,它也能把网补好的。但我没有这样做,我拿着树枝的手慢慢放下了;我对蜘蛛的厌恶逐渐消失了。
蜘蛛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将使我一生受益!
苍蝇的启示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从猫的眼睛上得到了启示
在漆黑的夜里,听见“砰砰”两声枪响,原来是一位解放军战士在黑夜里练习射击。在漆黑的夜里,他居然能百发百中,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人们从猫的眼睛上得到了启示。
我们以前看过猫在夜里捉老鼠,每次都能百发百中。猫是不是能在夜里看清所有东西呢?科学家研究了猫的眼睛。发现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圆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圆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光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一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鸟、鸡等,它们的视网膜中常常只有圆锥细胞;而另一些只能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其视网膜上只有圆柱细胞,此外,猫眼还有一个特点,在它感受弱光时,瞳孔能够随着光的不同强度而自动调整。在光线十分微弱的晚上,瞳孔又能放大呈圆形,以便保证在黑暗中也能看清楚各种物体。知道这个原因后,人们就从猫的眼睛里得到启示,发明了一种“夜视仪”,它能像猫一样在夜里看清东西,让人们更好的观察黑夜。
乌贼是一种快速海洋动物,最大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一百五十公里,这主要靠它那简单的结构和那安全可靠的高速喷水推近器。科学家模仿它制作出了有喷水推进器的侧壁气垫船,能在不足一米深的水里以每秒四十千米的速度航行。
人们还从许多种动物身上受到了启发,发明了各种实用的工具。我们要好好研究动物,在它们身上受到更多的指示!
蚂蚁给我的启示
今天下午,我在家边玩耍时,发现了几只蚂蚁,看见他们正在搬食物。突然,一个问题从我脑中闪过: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难道他们的记忆力超常?眼睛特别敏锐?„„带着一连串的问题,我去查找书籍。可是,不巧,我的《十万个为什么》刚被朋友借走。这可怎么办?
正当我苦恼时,我扫视了一下四周,突然,我眼前一亮,三步化作两步,向电脑前走去。我启动电脑,在网上用“百度”查找。经过几分钟的查找,我终于找到了蚂蚁不会迷路的原因。果然不出我所料:蚂蚁的视力和记忆力非常好,它不仅能根据陆地上的景物认路,还能利用太阳在蓝天上射下的日光认路和他的位置认路。蚂蚁不但能依靠视力和记忆力来认路,而且能根据气味认路!
有些蚂蚁会在爬过的路上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们能根据这种气味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它们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这种气味被其他气味掩盖了,那蚂蚁就会迷路了。
我知道了蚂蚁的秘密,受到了启发,想发明一种鞋子,这种鞋子主要帮一些年龄大了的老人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些老人年龄大了会迷路。
穿上这种鞋子的人,在走过的路上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气味,人类辨别不出这种气味,但是鞋子里安装的辨认器能辨认出。它的语音系统会告诉你向哪里走。但是这种气味不会被干扰。所以穿上这种鞋子,就不会担心迷路了。世间还有许多奇妙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大自然的启示
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它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启示:在狂风中傲然挺立的小草告诉我们要坚强;不惧风雪的青松告诉我们要坚强;滴水穿石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小小的蚂蚁告诉我们要团结„„
有一次,我写完作业。来到院子里,我发现草丛边有一大群蚂蚁正在有条不紊地搬运着沙石。它们排成一队队,声势浩大。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仔细地观察起来。哦,原来它们是给自己筑巢呢!我想:它们这么小,要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工呀?可是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它们的分工是那么的明确,协调有序,就好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它们搬的搬,抬的抬,运的运,团结一致。就这样反反复复,将近一个小时,这伟大的工程就算完工了。整个过程我看得目瞪口呆,我被它们这种就小成多﹑聚沙成塔的精神所折服,被它们这种集体主义精神所感动。
回头过来,再想想我自己,每一次遇到困难,我不是逃避就是对自己没有自信,根本没有勇气来去面对。经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遇到事情就要坚持不懈,团结一致,要勇敢去面对。我觉得,这就是大自然中蚂蚁给我最大的启示。
大自然就像一本无字的书籍,里面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同学们,让我们赶快走进大自然,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从植物身上得到启示
一天,我去野外玩。走着走着,我发现了一些“天气预报员”——含羞草。
含羞草是非常有趣的植物,只要我们用手轻轻地碰一下它,它就会“害羞”地闭合,过一会儿,又恢复原状。可是,含羞草怎么能预报天气呢?
原来,当天空晴朗,空气干燥时,它的闭合能力比摊开的能力要强许多。这时,如果用手碰它一下,叶子便很快收缩下垂,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复原,这说明空气干燥、湿度较少,天气将会继续晴朗;相反,如果即将下雨,含羞草就会受到湿度的影响,其恢复原状的速度比闭合的速度要快。这时,如果我们碰它一下,含羞草收缩闭合得很慢。下垂迟缓,甚至稍一闭合又重新张开,这说明空气湿度大,天气将由晴转阴或者快要下雨了。
回到家里,我突发奇想,我要是能发明一个利用含羞草来预报天气的天气预报仪就好了。它应该是这样的:天气预报仪像一个手表,可以直接带在手上,方便携带。天气预报仪里有一曾空间,装有一棵机器含羞草。预报仪上有一个红色的按纽。当你一按按纽,机器含羞草就开始工作,按照天气原因收缩,张开。之后,预报仪里的感应器就会根据机器含羞草来把天气情况显示到屏幕上。
这种天气预报仪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想出去玩,但是不知道要不要带雨伞,就可以利用预报仪了。每当我们外出时,只要带上预报仪,就可以随时随地地预报天气了。
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我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个发明家,给人们造福!
我从花的诉说中得到启示
这是城市里很普通的一个角落,每到花开的季节,牡丹、杜鹃、太阳花„„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争奇斗艳,让路人都忍不住止步观赏。静静地,你听花儿在说:“小蜜蜂是我的好朋友,因为是她们把我带到这里,开始吸足水分,萌芽生长的。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时,这多彩的世界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山清水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我贪婪地吸吮着清晨的甘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我的伙伴们在这幽静、迷人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花儿很兴奋,说:“我喜欢小蜜蜂在我的身上蹦蹦跳跳,她们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但我更喜欢这里勤劳、朴实的人们,他们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对,是他们使我的未来不是梦,给我带来无穷的美丽和快乐„„” 花儿说:“我的家族一直在这里繁衍生长,但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曾遭遇过破坏。”说着说着,花儿渐渐陷入了回忆„„ 花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由于‘城市化妆师’在这块土地上任意地涂鸦、造型,漫天的灰尘遮蔽了蔚蓝的天空,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渣、废水污染了清澈的小河。尽管人们的生活在日益发生着变化,华丽的高楼替换了矮小的平房,昔日的乡间小道也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交。但人们似乎忽略了我们的重要,我和我的伙伴都差点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家园,小蜜蜂们也不知飞向了何方,这一切都曾让这块生存的土地不再有活力,而那时的我似乎感觉快没有了明天。” 花儿抖了抖精神,又说:“但人们很快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会有多少可爱的小动物因为环境的破坏而失去家园,又会有多少动植物因为生态的破坏而濒临灭绝„„如果这样,又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呢?终于,人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存在的重要了。” 花儿说:“我要感谢这块给予我生命活力的土地,更要感谢这里赋予我生存动力的人们,我会用我的“美丽”来回报他们,让这个最洁净的城市更加绚丽多彩。”
花儿的故事是真实的。我们也许能从花儿的诉说中得到一些启示:建设更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去珍惜每一份“绿色”,去呵护和谐的环境!大自然的启发
大自然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今天我就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我发现了为什么蚂蚁搬家了,明天就一定会下大雨。
在以前,我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当我七岁时,有一天,我在郊外的草地上玩时,我发现,一大群的小蚂蚁排着长长的队走向一个小洞口,而且每一个小蚂蚁身上都有着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我心想:这些小沙粒是什么东西?我满脑子都是问号,我怀着好奇心就去问了爸爸说:爸爸,为什么小蚂蚁会排着长长的队伍向小洞口走去呢?每一只小蚂蚁的身上都会有一个像小沙粒一样的东西呢?后来爸爸才告诉我说:“那就是因为小蚂蚁每次遇到闷热这种情况,就会告诉“蚂蚁群”,当蚂蚁群得知这种情况就会马上搬家,天气在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大雨,小蚂蚁们就会找到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小洞口,它们搬家也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房屋会受潮,所以它们要搬家。小蚂蚁身上的那些像小沙粒的东西那就是小蚂蚁们的粮食。”哦!我这才明白啊!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蚂蚁可以预测到第二天会下雨呢?爸爸说:“蚂蚁和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它们也会感觉到闷热,所以蚂蚁在感觉到闷热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会下雨。”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还听爸爸说:“人们只要看见蚂蚁搬家的话,明天就会下大雨。”这也证实了一句谚语,那就是: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我这又知道了明天一定会下大雨,我真是觉得为什么会这么地神奇呢?我又想起了一句话:我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我对我的无知是谦虚的。我不知道小小的蚂蚁可以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帮助,我又相信了一段话,那就是:他们在觉醒的时候对我说:“你和你所居住的世界,只不过是无边海洋无边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在梦里我对他们说:“我就是那无边的海洋,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我的沙岸上的沙粒。”我也想告诉蚂蚁们说:“你们不是最小的。”
大自然是我们的启迪,也是人类的老师,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聪明才智,和想象的空间。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大自然给了人类许多启示,它就是人类最早的“老师”。历史上给了我们很多好的例子。因为萤火虫发光的启示,科学家发明了日光灯;出于对马儿在草原上奔跑的启迪,科学家们发明了汽车;更因为小龟可以在大龟的背上360度转动,科学家们发明旋转型坦克„„
近日我也发现了些大自然的秘密。星期六的时候,我发现家里有条大青虫把它的屁股放进了蚂蚁洞里。一只瘦小的蚂蚁使劲地咬了大青虫一口。可是大青虫却排除了一粒米粒般大小的大便,说:“小蚂蚁,你还是放弃吧,你现在简直就是给我抓痒痒而已,不知量力。”可是蚂蚁还是不放弃,不停地咬来咬去„„直到小蚂蚁已经筋疲力尽了,可是大青虫看起来还是不痛不痒。这时小蚂蚁拖着疲惫的身体走了。我以为小蚂蚁就这样放弃了。可是几分钟后,事情却出乎我的预料,小蚂蚁搬来了千千万万的救兵,这小小的蚂蚁还真是聪明,居然还会叫救兵,看来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奥秘。上千只蚂蚁连续的紧紧的咬着大青虫,任凭大青虫痛得上下翻滚,蚂蚁们就是不松口。一不小心,大青虫就摔进了水沟里,挣扎了几下就被水淹死了。小蚂蚁灵机一变,把大青虫当成了美餐,抬进了它们的家——蚂蚁洞„„
从这件小小的事件后,我更加相信大自然的魅力是无穷,所以只要我们对生活处处留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乐于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能得到很多启示,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有趣。
第五篇:四下科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食物中的营养》的教学反思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见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去补充修改,同时也让他们经历实验设计失败的这个过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因为这课教材上的重点有两个,虽然课前我对原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在把握上处理不好,所以一堂课下来问题颇多。
作为科学教师的角色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究包装食物的信息这一过程,学会收集相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为此,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研讨材料是学生自己平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或盒,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食物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再通过比较观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认真阅读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参阅了网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有很多,但是你知道多少呢?本课一开始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想要继续观察的兴趣,这个时候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食物包装,他们的观察热情就会更高,收集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完整。
但是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一研究吗?那么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呢?说说理由。通过启发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筛选信息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做,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只会收集信息,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欠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食物的保质期和配料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于是课上我们确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引导学生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即6组同学随机抽取要研究的项目,并根据研究表格的提示进行一步步的研究。研究结束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探究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由于记录单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活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三、信息的整合运用
本课最后,我设计了帮忙选食物的环节,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得到的信息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保质期、配料信息的运用):1.在不浪费金钱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物。2.老年人应少摄取高糖、高脂的食物。这个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更科学地选择食物。
本课存在的不足:在“调查了解食物的配料”这个活动,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好,学生对食物的一些配料、食物添加剂的认识比较模糊。此外,在结束部分,我本来设计是有总结谈话的: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也有课外延伸的设计:回家后,和家人一起清理自家购买的食物,观察包装上的信息,检验它们能不能安全使用。可是,上到后来不知怎么的,可能想到时间会不够,突然停顿了一下,把这一环节去掉了,而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也许是因为我们平时这样上课习惯成自然了。就这样,成为一堂不完美的课,课后感到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