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共同的家教案
《 共同的家》教学设计 十一小 邓书琴
一、教材分析:
《 共同的家》这篇精读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全文共6句,1—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第5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学习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阅历短、知识经验贫乏,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时期,他们认识事物总是循着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规律进行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坚持形象直观、启发诱导、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讲和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设计理念:
《共同的家》是一首儿童诗,内容浅显,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
验等心理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四、设计思路:
《共同的家》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孩子们很喜欢。但“家”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单纯的理解就是居住的地方。因此,我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创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提高理解的深刻性。在本课中恰当地运用设问式教学方法,由教师巧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展开讨论。通过质疑解答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注重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传授,还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我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语言艺术及自己对“环保”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环保”的正确态度。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在理解课文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懂得应该爱护人和动物、植物生存的环境。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应该爱护人和动物、植物生存的环境。
七、教学具准备: 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出示卡片“家”谁已经认识了?你是怎么认识的?
有一首很美很美的诗,它的名字就叫“共同的家”, 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诗里的家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想不想去看看呀(二)、看图。
1、观察画面。(课件演示)小朋友快看,你觉得美吗?你都看到些什么啦
小朋友说得真好,这些词儿你都认识了吗?点击, 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己练练读读,比比谁先读准,(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朋友看,蓝蓝的天空飘浮着朵朵白云,小鸟在茂密的树林里自由自在地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河水里欢快地畅游,种子在泥土里尽情地发芽,成长。多美呀!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轻轻地读一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句子读连贯,(四)、检查初读。
1、谁先来读第一行?(注意“白云的家”要读得连贯)齐读.再指读.2、谁来读2、3、4行?这回可就难一点啦!谁来读?
你真棒!“小鸟的家”“鱼儿的家”“种子的家”读得特别好。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你读了书知道白云的家在哪里吗? 你们愿不愿意把他们送回家呀?
(五)、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行。指导体会、朗读。
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真高兴呀咱们先去白云的家看看?白云的家怎么样呀? 谁再来读读? 对呀,蓝天是白云美丽的家,蓝天是白云自由的家。小朋友一起来夸夸白云的家。
2、学习第二、三行。
A、白云的家真美,那小鸟和鱼儿在家里都做些啥呢?想看吗?点击.小鸟在树林里做什么呢?你听,他们叽叽喳喳的说话呢!他们在说什么呢? 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树林真是小鸟离不开的家!谁来读读? B,你们看小鱼在 干什么呢?假如小鱼离开了小河,会怎样呢?是呀,鱼儿一离开水,就没有了自由,甚至没有生命,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鱼儿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小河是鱼儿离不开的家呀!指名读.3.学习第四行.小朋友你们看,种子在泥土里发芽啦!种子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家.4、齐读1-4行.小朋友,有家的感觉真好呀!谁能连起来读读这四行诗!5.学习5行。
过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了自己的家,我们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家,我们的家在哪呢?(五)、联系自己生活,口语交际。
1、指名说说你的家住在哪,你们家漂亮吗?
师引导:小朋友都有自己漂亮的家,你们爱自己的家吗?你们像花朵一样美丽,家里有特别疼爱你们的亲人,你们爱他们吗?
2、小朋友背上了小书包,走进了学校,学校就是我们的家,为什么这么说呢?
5、小组讨论:看了这么多美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设计意图 :
1、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此处从他们熟悉的自己的家、亲人、学校、老师、同学入手,逐步突破难点。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说,进行语言训练。出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1)用快乐、自豪的语气自由读。(2)指名读并评价。(3)小组读,男女生读。
6、齐读全诗。谁已经背出来了? 愿意背的小朋友站起来好吗?(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学做小诗人,去诵读这首诗,让学生在声情并茂地诵读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直接感受诗的意境。)
(六)、延伸拓展,保护环境的教育 练习
蓝天是()的家。树林是()的家。小河是()的家。泥土是()的家。大山是()的家。()是()的家。
十、教学反思:
1、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小
组读、男女生读、引读、齐读、自由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来综合发挥,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发挥思维能力、培养语感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2、教学采用“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读评结合,情知互动的整体化教学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拓宽了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并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如《共同的家》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发散思维的练习(屏幕显示): 说一说:
蓝天是()的家。树林是()的家。小河是()的家。泥土是()的家。大山是()的家。()是()的家。
第二篇:共同的家教案
共同的家
一、导入
1、师:(出示“家”字)孩子们看,这是什么字啊?谁会拼读?
生:jia,家,家
师:好,老师还给它找了个好朋友——“大家”。你也能再帮它找个好朋友吗?
生:家庭、家人、我家、回家
2、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共同的家》(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题目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我来闯关)
师:我们都有家,但是有一群淘气的小朋友跑出来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帮它们吗?(出示图片)
师:第一关在这里,(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会拼读? 生:拼读生字
师:你真棒,等下你就来帮助第一位小朋友找家吧。第二关来了(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我们来开火车闯关吧,小火车往哪开(生:小火车往这开)这列火车小司机背挺得最直,请你们快来开,每个词语读两遍。
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这列小火车开得真好,孩子们真是太厉害了,那么快就闯
关成功了,我们赶紧去救迷路的小朋友吧!
三、课文
1、师:孩子们,我们先去看看它们的家在哪里吧,大家赶紧把书翻到56页,哪位同学能完整地把这首诗读出来?
生:一生读全诗,读得很好。
师:你太棒了,给他掌声。全班齐读。
2、师:小白云已经等不急跳了出来,请闯第一关成功的孩子把它送回家。
生:上台,送小白云回家。师: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呢? 生:因为白云在蓝天上,离不开蓝天
师:是啊,孩子们想象下,蓝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白云,多美啊!让我们美美的读读这句话
(师带读,生跟读)
师:小白云回到家该笑得多美啊,我们也带上开心的笑容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孩子们读得真好,谁想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生:读句子
3、师:小禾苗也想快点回到家呢,谁来帮它?
生:一生将小禾苗送回家。
师:好,小禾苗回家了,为什么禾苗的家是土地呢?
生:禾苗可以从土地上得到营养和水分。
师:真好,小禾苗回到了土地妈妈家里,又可以快乐地长大了,绿油油的禾苗多可爱啊,我们赶快来读读,读出禾苗的快乐?
生:师带读,生跟读
师:我们男孩和女孩比比赛,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读
4、师:看到小白云和小禾苗都回家了,小鸟已经飞过来,等着孩子们把它也送回家呢,谁来?
生:上台将小鸟送回家
师:小鸟高兴地说:回到树林这个家里真好,我又可以(),谁来当当小鸟,说说小鸟在家里都可以做什么呢?这只小鸟你来说说
生:回家真好,我又可以快乐地(找朋友玩游戏,聊天,睡觉)
师:你们地想象力可真丰富,小鸟离不开树林,所以树林是小鸟的家。谁能读出小鸟的快乐?
生:一生读
师:谁觉得自己能读得更快乐? 生:再读
师指导,带读,齐读
5、师:白云、禾苗、小鸟都回家了,只剩下可怜的小鱼儿了,我们赶快把它送回家吧,大家一起告诉我,小鱼儿的家在哪里呀?
生:鱼儿的家在大海里
师:孩子们真棒,谁来告诉我,为什么鱼儿的家在大海里呢? 生: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活。
师:是啊,看!一条条小鱼儿在水里游得多快乐,我们也来当小鱼儿快乐地读一读吧。
生:一生读,师让一生评价,再读,读得好就当小老师带读,齐读。
6、师:迷路的小朋友们都回家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呢,你知道是哪里吗?
生:地球
师:地球上有蓝天,有土地,有树林,有大海,多美啊,我们也都生活在这美丽的地球上,多么幸福啊,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来,读出幸福感,带读。
生:跟读
师:我们的地球可美了,生活在这里,我们可自豪,再自豪地读一次。
师:我们的地球这么美,我们要怎么爱它呢? 生:保护环境,讲卫生,爱护花草树木等
师:让我们大家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肯定会越来越美的。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次课文,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读。生:读课文,加上喜欢的动作。
师:这首诗可美了,能背下来就更好了。大家试着背一背,我说前面两个字,大家接后面的内容。生:试背,齐背。
四、我也来当小诗人
师:孩子们,你们也能当小诗人呢?看谁能把诗句接下去:树林是小
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 师: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是谁的家呢? 生:仿说句子
师:哪里是羊群的家呢? 生:草原是羊群的家 师:泥土是谁的家? 生:泥土是蚯蚓的家
师:生活中你还发现谁是谁的家吗? 生:仿说句子
师:动物植物都有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让我们以后好好保护好它,好不好? 生:好
第三篇:第二课共同的家教案
第二课《共同的家园》教案
一、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共、同、家、土、禾、苗、树、林、地、球”10个生字;会写“土、大、云、禾”4个生字,学习新笔画“撇折”;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家乡的可爱,从而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自己共同的家——地球。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生字:“共、同、家、土、禾、苗、树、林、地、球”10个生字;会写“土、大、云、禾”4个生字,学习新笔画“撇折”;帮助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2、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边看边想:白云和蓝天、禾苗和土地、小鸟和树林、鱼儿和大海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和地球又有什么联系?
(二)、出示课题:结合出示课题,指导学生朗读生字“共、同、家”。
(三)、初读课文: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结合读课文,相机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如:蓝天、土地、禾苗、地球、大海等。
(四)、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课中的生字的构字规律,主动记忆生字。
(五)、朗读感悟:
1、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结合插图说说:
(1)把蓝天比作什么?为什么说蓝天是白云的家?
(2)把土地比作什么? 为什么说土地是禾苗的家?(3)把树林比作什么? 为什么说树林是小鸟的家?(4)把大海比作什么? 为什么说大海是鱼儿的家?
(5)“共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2、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课文:
(六)巩固练习:
1、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卡片。
(七)指导写生字。
指导学生在写字本上面写生字。
(八)实践活动:
照样子说一说,填空。做课文后面的练习。
第四篇:共同的家教案
《共同的家》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共、同、家、土、禾、苗、树、林、地、球”10个生字。会写“土、大、云、禾”4个字,学习新笔画“撇折”。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家乡的可爱,从而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地球。
4.引导学生练习用“()是()的家”句式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2.认识、会写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师:(板书:家)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家在哪儿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冷了,家会给我们温暖;累了,家会让我们舒适;难过时,家会抚慰我们的心灵„„难怪“家”字头上有一个宝盖头,原来它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幸福的港湾啊!(学生观察“家”字,用自己的有趣想法记忆)同学们呀,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看啊?看看他们是谁?(出示白云、禾苗、小鸟、鱼儿图,学生齐声同步念)这些小家伙可调皮啦!偷偷跑出来玩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请几个小朋友把它们送回家。(四位学生把以上图片帖上黑板)
二、揭题:
(出示卡片“家”)同学们再看,这个是什么字呀?你是怎么认识的?(我是学拼音认识的。j-i-a→jia)刚学的拼音马上就会用了。真棒!我们一起来。(师领学生齐拼j-i-a→jia)张老师帮它找个好朋友——“大家”。你们能帮它找个好朋友吗?(伸手向一位同学)你来。今天啊。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非常非常优美的诗歌。它的名字叫作《共同的家》。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师板书课题:共同的家)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师范读课文。
3、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4、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2、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学生根据诗句内容自由表达)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是的,就像大家说到的,我们人类、各种动物、植物,甚至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全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妈妈为我们提供了一切所需,所以,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七、总结延伸
1、师:美丽的地球,共同的家,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她、保护她。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呢?(学生谈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的行动)
师生一起背诵课文。
2、家、家乡、国家、地球都让我们发自内心的热爱着,课后大家去读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我的家乡美如画》、《鞋》这两篇文章吧,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第五篇:《共同的家》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林格伦说过: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不言而喻,让学生体验成功,对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多么重要。
本课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融入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巧妙地开发学生智慧,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里自由地翱翔,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对家的热爱,同时也渗透了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尤为重要,他们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如上课伊始,我创设情境,自编小故事导入新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不想认识他们?(随机贴上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图片),迅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为后续环节作好铺垫。为了检测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我利用字卡一列列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认读,学生积极性很高,几乎都能争着大声朗读生字。一年级孩子比较感性,教师语言要贴近孩子的心灵。课间我频频用儿童化的语言小白云小禾苗快乐的小鸟活泼的小鱼谁来夸夸你的家激励学生朗读的欲望,尽力使平时不敢举手的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切身体会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与骄傲。一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有很强的表演欲,我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用形象的动作配合朗读以及背诵,以及让学生戴上蓝天、白云等头饰,表演朗诵,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题:即如何爱护地球。学生纷纷言说不要乱摘花不要乱扔纸屑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达到了情感目标。
苏派教学强调情感朗读,只有在入情入境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精髓。本课是一首抒情性较浓的儿童诗,所以我设计以读为主,以导助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示范、评议等方式将读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全方位。读的形式多样,如自由读、指名读、引读、齐读、分组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通过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促进了课文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思维能力的发挥和语感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主动探索的愿望很强,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分层次练习,让学生们当一回小作家,分组合作编一首诗:蓝天是()的家,()是羊群的家,泥土是()的家,()是()的家。让学生充分说谁的家在哪里,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上完课后,我觉得学生思维空间是广阔的,需要我们去开拓。从整堂课来看,学生身上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火花使我倍受鼓舞。虽然课已上完了,但学生的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还在等待老师们去满足他们的欲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着缺点:这节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课上学生说得比较多,但所说的话还不够完整,有的孩子还不能自己说出一段话,学生的口头语也不够丰富。比如:在回答如果小鸟、鱼儿、种子、白云在家里会怎么样?孩子的回答只有:快乐、高兴。今后在语言积累上还要加强。
教师缺乏课堂机智,在处理生成性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比如在让学生回答小鸟在家里会想什么、干什么时,学生回答会想妈妈肚子饿了,想找虫子吃,显然这样的回答已偏离了主题,这时就应引导学生说说小鸟的家怎么样,才不会导致学生不着边际的想象。可见教师的应便能力对于提高课堂效益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