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5篇

时间:2019-05-15 03:1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组

第一单元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5.1元。” ……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板书:

2.63元 2.36元 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2.63元<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买书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一位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每个小组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5元)、《数学游戏》(9.2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3元)、……

1.“买书”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

2.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

(1)我想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2)《快乐珠心算》比《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

(教师选择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其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二)探讨算理和算法

1.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1)让学生根据问题先列算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列式:3??2+11??5=)师:我们没有学过小数的加法,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能不能算出结果。(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3)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②我用元加元,角加角的方法。

3.2元=3元2角,11.5元=11元5角,3元+11元=14元,2角+5角=7角,14元+7角=14元7角,也就是14.7元。

③ 11元5角+3元2角14元7角 ④ 元 角3??2+11??514??7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教师加以引导。)

(4)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法。

(5)让学生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6)观察:第三种算法和前面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进行相加,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小数点)。

(7)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整数加法要从最右边的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

从最右边的低位加起,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8)小组讨论:为什么智慧老人说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单位(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都对齐了。)

2.一本《快乐珠心算》比一本《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巡视指导。(2)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并说说算法。3.小结(把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解释应用

师:前面我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你能不能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选择某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呢?

1.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小组内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汇报,大家评一评,看他们组能不能拿到智慧星。

(四)数学游戏:对对碰(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

师: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竖式写得整齐美观,就奖给他们组一颗智慧星。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寄书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法、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出发,让学生经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有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基础,还学过整数加减法,具有了处理进位或退位问题的经验,所以,“寄书”一课主要是通过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时要注意进位或退位的问题,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知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

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邮费进行了估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谁的估算最接近正确答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所列算式的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师: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有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师:进行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全班交流。主要围绕“小数点要对齐和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进行交流,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那么,这两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你能列式解答吗?(学生列式解答,并在全班交流。)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师:请你当森林医生,为这些小树治病。(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反馈。)

(二)活动二:购物

1.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3题的情境图。

师:今天,小明、小青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去邮局领笑笑寄过来的书,他们非常开心。后来,他们又一起去逛商场购物。他们先来到了书店。小明想买《动物世界》和《童话故事》这两本书,他带40元钱,够吗?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学生交流:可以直接计算,也可以估算。)

师:如果我将题目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这两道题还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问题不一样。课本上的题目只是问40元够不够买这两本书,而改后的题目则问具体还剩多少钱。)

师:那么,这两道题都能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吗?(不能。)

师:那么,哪一道题能用估算来解决,而哪一道题必须要进行具体的计算才能解决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体会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必须计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只需估算。)2.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4题。

师: 妈妈买笔花了15??8元,还剩34??2元,妈妈带了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3.出示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师:小明、小青和妈妈逛完书店,来到了超市准备采购一些食品。谁愿意当这家超市的服务员,向大家介绍这些食品呢?

(学生独立完成第(1)~(3)小题,并在全班交流反馈。)

(三)活动三: 小结

元 角 分与小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复习巩固小数的读、写及其大小比较,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列出正确的加减算式。3.能够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的应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完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并会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练习课教学。在练习中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及其计算,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上,看学生是否能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同时,应注意学生进行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其计算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看一看,比一比

1.师:新的学期我们又拥有了许多新的课本,又可以学到许多新的知识,这学期学校又发了哪些新书呢?拿出来看一看。

2.一本数学书的价钱是多少元?也就是几元几角几分呢?其余书的单价你知道吗?同桌互相介绍一下。

3.老师手中有一本科技书,它的价钱是多少?你能在你的新书中找一本比科技书贵的书吗?再找一本比科技书便宜的书。(让学生说明比较的理由。)

4.小组合作:一名同学拿出一本书,其余同学分别找比它便宜或比它贵的书。

(二)活动二:想一想,算一算

1.师:在这些新书中,哪本书最贵,哪本书最便宜?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以下两个问题:(1)这两本书相差多少元?(2)这两本书一共多少元?

2.让学生对以上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计算。

3.全班交流:你认为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小数加减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4.根据这些新书的价格,你还能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吗?(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两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

(三)活动三:综合练习1.写一写、读一读

10元 2元 5角 5角2角 2分5元 2分

元 元 元 2.在○里填上“>“”<”或“=”

7.8元○9.0元0.6元○1.2元10.00元○10元

6.08元○6.05元 0.??60元○0.59元 3.68元○4.2元 3.解决问题

(1)小明的爸爸身高是1.80米,妈妈身高是1.60米,小明的爸爸比妈妈高多少米?(2)一本《数学伴你成长》3.20元,老师带10元钱准备买两本《数学伴你成长》,钱够吗?

4.实践活动

跟爸爸妈妈一起经历一次购物活动,保留收银小票,看一看收银小票,与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收银小票的每一项表示什么。

森林旅游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 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 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 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在他们自己的观察、试验、操作等“做数学”的体验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因而要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为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基础。

镜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它还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认识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培养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生活伙伴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瞧,它是什么?从镜子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由猜测引发矛盾冲突,激发求知欲

(全班同学照着大镜子整理衣服和红领巾。)

师:咦,我发现××同学今天头上还戴着漂亮的发卡,请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看她,她的发卡在她头上的哪一边?

(先猜一猜,学生猜测后,请她上台面向大家,举起右手,再转身,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师:发卡在她头上的右边,为什么从镜子中看是在左边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镜子中的数学奥秘!

(板书课题)

(评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照镜子的体验,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生成“愤”与“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拿起镜子照一照身边的物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镜子内外,左右是否相同,还是相反?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用实物进行验证。)师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

(评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中充分体验镜子内外空间事物的位置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经历与体验由问题到假设再到验证的数学过程与方法。)

2.机灵狗不知道镜子中的这个奥秘,所以碰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助它解决吗? 师:机灵狗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对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镜子和钟面实践,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评析通过运用知识帮助机灵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还有哪些时间从镜子中看,容易被看错?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学生思维。)

3.刚才同学们帮助机灵狗解决了问题,它送给每个人一张智慧大“王”的图片,用镜子照一照,你又有什么精彩的发现?跟同伴说一说。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互相对称,利用镜子能看到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评析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4.课本上还有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看到图的全部吗?

(学生上台展示做法。)

(评析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老师手上这些图形只有一半,猜猜,它们的整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互相对称,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评析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建构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1.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师:他们为什么能准确地做出对方的动作?

(评析通过游戏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空间想像能力,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2.同学们能把镜面对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老师决定奖励你们,请大家看《猴子捞月》的动画片。

师: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学生独立思考,再选代表回答。)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水!(放录像)欣赏之后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再次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3.生活中应用镜面对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录像和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镜子和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播放《五朵金花》录像片断:姑娘在泉边梳妆;出示图片:牙科检查镜、汽车后视镜、商场防盗镜等。)

(评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解释应用中提高认知水平。)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了解可以用图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材分析〗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教材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3个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

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教学过程〗

(一)构建平移、旋转概念 1.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师:你知道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吗?我们到游乐园去看看吧!

(多媒体显示:缆车、小火车、滑滑梯、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荡秋千、跷跷板。)师: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汇报后,教师提问:这些游戏的运动都相同吗?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小组汇报。

2.理解平移、旋转的概念 A.分析归纳,揭示概念 师: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师:我们把缆车、小火车、滑滑梯这样所做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用符号 表示。把大风车、摩天轮、转椅这样围着固定点所做的圆周运动叫做旋转,用符号○表示。

B.联系实际,理解概念

(出示电梯图、升国旗、扶梯的运动过程)

师:日常生活中平移的现象随处可见,像电梯、升国旗、扶梯的运动都是平移。(学生举例。)

师:看来物体不仅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斜着平移。(出示飞机螺旋桨、旋转的小风车)

师:瞧,这些都是旋转,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学生举例。)C.实践活动,深入理解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平移和旋转,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把它们表示出来吗?可以利

用你手中的学具。

(汇报展示:推拉窗户;向前推课桌;旋转的舞蹈动作;用绳子一头将橡皮系住在空中旋转。)

(二)教学平移距离 1.激趣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平移和旋转(板书),他们可高兴啦!邀请笑笑和淘气到他们的王国去参观,笑笑坐第一节车厢,淘气坐第五节车厢,请看火车开动了!(演示火车平移)它是作什么运动的呢?

2.设疑

师:对,那么我们再来看火车原来的位置。(电脑显示)这时笑笑和淘气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发生了争吵。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

3.实验

师:到底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我们一起做个实验吧。

(四人一小组,看看笑笑和淘气分别走了多远,你是怎样想的?组长做好记录,填写记录卡。)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对,用数格子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大家想想,如果笑笑和淘气坐在车厢其他的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

(学生亲自演示。)

师总结:不管笑笑和淘气坐在什么位置,他们经过的格数都一样。(电脑显示:将笑笑和淘气去掉,演示每一个点的平移,数移动的格数。)4.小结

师:为什么会出现坐的位置不同,走的路程却是一样的呢? 师小结: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格,只需看某个点移动了多少格。5.练习

(1)教材21页第2题“填一填”。

(2)画房子。画出房子向左平移5格后的图形。

(三)拓展创新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请欣赏――古老的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约66米;舞蹈演员运用平移和旋转跳出欢快的舞蹈;体育健儿运用平移和旋转提高自己的竞技技巧,为国争光; 艺术家们运用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美丽的图案。

师:你们想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课后,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运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我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并学会设计较复杂的对称图案。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材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对称图形的特征,会根据已有图形画出对称图形;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中分两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为欣赏部分,有四幅图,其中第1,4图是一个简单图形(花瓣或剪纸图案)经过旋转得到的,其余两幅图则是一个简单图形(圆形或风筝)经过平移得到的。这四幅图的呈现不仅要求学生说一说每幅图的特点,即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哪幅图案是对称的,还要适时渗透德育教育。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复杂的图

案中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了解复杂的图案是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等方法得到的,会从复杂的图案中抽象出简单的图形。

第二部分是画一画,有两个要求:第一,画出给定图形的对称图形;第二,根据未画完的图形的特征继续画下去。这一部分教学则要求学生利用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会欣赏和设计复杂美丽的对称图案,激发学生参与欣赏与设计对称图案的活动,感受对称图案的美,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欣赏这几幅图案(课件出示书上的四幅图案),你能说一说看到这些图案的感受或知道哪些图案代表的意义吗?(如图案二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等。)

2.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的现象观察、探究美丽的复杂图案。

(1)每一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在书上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和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2)哪幅图案是对称的?(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利用课件动态展示每幅图案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过程。)

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图案是由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课前收集的图案是不是具有以上特征,再全班汇报交流。)生活中有这么多美丽的复杂图案,它们都是怎样得到的?

(二)解释应用

1.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复杂图案呢?(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教材第24页)。

(学生在书上独立画图,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说说自己

是怎样画的,在画图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对称图形有哪些特点。)

(2)继续画下去(教材第24页)。

淘气也画了一幅图案,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画完了吗?观察图案,它是由哪个简单图形运用什么现象,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得到的。

(学生汇报。根据自己观察的规律把图画完。)2.小结: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的方法设计的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能不能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设计出更美丽的图案呢?下节课一起来研究

第三单元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2.能熟练进行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第三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基础上的。鉴于此,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和本班学生特点,我对本课做出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环节旨在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初步感受规律的存在。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计算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反馈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分为基础性练习、提高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旨在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4.畅谈收获,关注情感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索欲、表现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二年级学过的那首儿歌吗?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你还能接着说下去吗?

师:如果我们继续说下去,数会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母“N”来表示数量,说成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二)自主探索

1.第一组算式:5×1,5×10,50×10(1)课件出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计算这些算式的得数。(学生动手计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2)汇报交流

2.第二组算式:3×2,3×20,30×20(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2)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每个人都表现得非常出色,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3.第三组算式:12×4,12×40,120×40(1)课件出示

师:你能直接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一看会有什么发现,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教师参与到小组交流中,与学生共同探讨。)(2)汇报交流

师:你们真棒,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们在计算这三个算式的时候,都是这样想的吗?真了不起!

4.探索规律

师:现在我们把三组算式都计算完成,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三组算式,找一找在计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然后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观察算式,交流规律,然后汇报。)

师:你同意他们的发现吗?有了这么好的发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规律进行计算了。你们真了不起,为我们的发现鼓掌庆贺一下吧。

(三)巩固反馈 1.基础性练习(1)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2)试一试第2题。

(采用抢答的形式进行。教师出示算式,学生抢答说出得数,以此巩固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

2.提高性练习:练一练第2题

(巩固所找的规律,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我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整理书

〖教学目标〗

1.创设“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这节课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整理书”这一具体情境,分三步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第一步,让学生独立地感知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选择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即列出算式14×12或12×14。估计学生列式没有困难,所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到第二步上。第二步,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分两个小环节,首先估一估,让学生分组对所列出的算式进行估算并全班交流。通过估算,使学生感受到仅靠估算还不能解决“1

50本书能放得下吗?”这一问题,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其次,交流算法多样化。先让学生独立探索,再全班交流,比较不同算法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加以掌握。这个小环节学生可能有难度,而且占用时间可能稍长,教师要注意适时调控、点拨。第三步为各种方式的巩固反馈。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境,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小红“整理书”的情境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什么? 师:谁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师:这是某某同学(一位学数学有困难的同学)列的算式,大家赞成吗?

(二)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1.估一估

师:现在分小组讨论并估计150本书能否放得下。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听学生的各种想法,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基本做到心中有数后,再组织交流。)

组1: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正确结果应大于140。

组2:把算式中的14看成15,把12看成10,15×10=150,可以知道正确结果大约是150。

师:根据以上估算的结果,能判断“这个书架能放下150本书”吗? 2.交流算法多样化

师:既然这个问题仅靠估算还不行,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计算14×12。(计算完成后在组内交流。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板书不同的算法。)

(指名用竖式计算的同学把竖式写到黑板上。)师:(生板书完后)你是怎么想的? 师:你是怎样想的?

师:谁想评价一下这两个同学的竖式?

(三)活动三:巩固反馈 1.自选做法,尝试练习24×12 11×43 44×21

(这三个算式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独立完成计算,再同桌交流、互相评价,及时知道对或错,并及时得到纠正,获得成功感。)

2.深化提高,欣赏数学美 11×11 12×11 13×11 14×11 15×11 16×11 17×11 18×11

(先计算,再探究,感受数字模式的规律性,鼓励质疑、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发现的规律,最后教师在总结的基础上用课件展示规律。)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

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课件出示电影院)(一)创设情境

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

(二)引导探究 1.估一估

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2.算一算

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交流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掌握其中一种算法就可以了。)

(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

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

3.趣味练习

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

(1)试一试

24×28 5×36 35×4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

(2)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6×30 16×70 30×12 7×90 60×7 25×60 35×20 50×12(3)教材32页第3,4题(渗透思想教育)师:第3题,你能独立完成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时,注意学生对问题的语言表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国家的部分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最近北京市用水管理部门明确指出规范市民的用水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节约用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要节约每一滴水,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4)算一算

38×12 32×16 61×34 38×25 56×24 37×18 42×28 18×23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A.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录。

B.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

C.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

乘法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思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编排在第三单元“乘法”中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课,在练习内容上,做到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估算的能力;并且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老师发现同学们善于观察、爱动脑筋,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的智慧做一次快乐的“闯关寻宝”旅游

活动。有兴趣吗?老师为大家设计了5关。下面我们一起来闯第一关。

(一)抢牌游戏 1.玩扑克牌游戏

每组4个学生配有8道乘法口算题的扑克牌。在玩时要求4人合作,同时拿出1张扑克牌,用乘法计算,看谁的动作最快,算得快的人赢得1张牌,输的人失掉1张牌,每获得一张牌,将得到10分。看谁获得第一关的胜利。

20×6 35×20 23×30

20×18 31×3050×80 50×2025×60 2.小组合作活动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

师:大家反应真快,口算得又对又快。祝贺大家通过第一关!下面请继续闯第二关。(二)第二关,对号入座(课件演示)20 30 40 50 60 70 80()×()= 800()×()=1200()×()= 3500()×()=4200()×()= 2800

()×()=2400(学生独立做,寻找规律。)

师:现在细心观察,谁有好的方法呢,你发现了什么不同的规律?

师:刚才第一小组的同学真聪明,不仅能添上正确的答案,而且还能用不同的方法选数填空,真让人羡慕。其他组可要努力追赶呀!你会填了吗?

(三)第三关(课件出示)

师:谁能利用我们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开万宝箱呢?(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发现规律。汇报成果。)

师:刚才是这些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万宝箱的钥匙,让我们一起为这些同学

鼓掌,为他们加油!

师: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了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数学门诊,这里有4道计算题,不知大家能否用估算的方法来判断对错。(课件出示)

数学门诊

54×24=4526()37×84=318()12×35=442()35×70=2450()

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说一下你们的估算过程?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其实在生活中估算的用处很大,课下你还可以翻一翻语文课本,估计一下一页有多少字,再算一算。另外,你可以留心观察一下,估算都用在哪些方面,做一下调查好吗?

(四)第四关(教材第33页3~5题)

师:我们闯过三关了,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不满意,下面的两关,可要抓住机会呀!现在这一关有点难度了,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的第33页独立把3~5题完成。

(学生独立做,然后反馈。)第5题(略)。

(五)第五关(教材34页第8,9题)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我们刚刚学习的乘法很顺利地通过了第四关,解决了3~5题。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最后一关的争夺。看一看哪个小组将成为今天的最佳组合!有两道题目。一起来看大屏幕,先来看第一题:

师:先看清楚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淘气的问题,先解决什么问题,仔细考虑,相信自己!

师:刚才三位同学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正确的结果,你用了哪种方法,做对了吗?还有不明白的吗?可以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最后一道题,请看大屏幕。

师: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可见,大家都动脑筋了,下面我们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反馈订正。)

师:如果只让大家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应该怎样求? 生:应该细心地看清题意,一步一步地求。

师小结: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在不觉间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自我评价一下,好吗?

(学生自我评价。)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1~3单元的知识,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有序的梳理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3.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享受数学学习活动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材分析〗

“整理与复习

(一)”主要是对一、二、三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巩固,通过师生共同查漏补缺,进一步巩固、深化基础知识,促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看图说一说,是把前三单元的知识分别浓缩到一幅图里,让学生通过有关情境来回忆复习旧知。第一幅图考查学生对小数的认识;第二幅图考查的是第三单元两位

数乘法的知识;第三幅图是巩固第二单元有关对称、平移、旋转的知识。

第二部分:与同伴说一说,目的是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第三部分:练一练,共五个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小数加减法和两位数乘法以及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标准》特别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设计来复习,只能算是一次知识巩固,应该按照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整理

师:课前同学们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做了复习和整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师:看来××对这些细节问题十分重视,怪不得他的作业每次都那么规范、美观呢!师:对,我们学习小数时,是借助元角分的知识来认识的,实际生活中小数不但可以用来表示元角分,还可以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等等,以后我们会逐渐认识它们的,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师:你很注意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真了不起!请把你的发现让同学们看一下,好吗?(出示超市食品收款票据。)

(生到台前展示。)

师:你一定很喜欢打篮球吧,姚明的身高是2.26米,你估计有多高呀?(生有的踮起脚把手举过头顶比划,有的用尺子在墙上量。)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那么姚明比你高多少呢?(生计算: 2.26-个人身高=? 小组检查订正……)

(二)计算巩固

师:刚才同学们都计算出了自己和姚明的身高的差距,老师正好比姚明矮70厘米,你知道老师的身高吗?

(生计算。)

(三)生活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买东西的游戏吧,请听好游戏规则。1.小组成员每人拿出两件文具,用彩笔标上单价,注意是要用小数表示的,然后组成一个小柜台,大家可以自由组合,一个人当售货员、三个人扮演顾客,然后轮流活动。2.买东西时售货员要先算账报数,顾客如果发现售货员算错账,就是最佳顾客,如果售货员从来没有算错账,就是优秀售货员。获得优秀售货员和最佳顾客称号的同学,都可以在竞争栏的“课堂表现”一栏中加一颗星。3.买东西时特别注意维持商场秩序,不要大声说话,老师相信同学们能做得很好!现在,开始吧!

(生分组活动,师参与并适当指导。)

师:刚才每个小组的活动都非常好,现在老师想看看谁是优秀售货员呢?(大部分同学举手。)

师:哟,这么多优秀售货员,祝贺你们!大家都为自己鼓鼓掌吧!最佳顾客都有谁?(只有两个同学。)

师:看来售货员有时也会出错,以后买东西时可要自己算好账哟!

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

(师板书:2千克500克 2千克5克)

师: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老师小时候也曾经有这个困惑,2千克500克和2千克5克用小数应该怎么表示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小组研究汇报,学生到讲台上讲解。)

小组: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的,2是千克,5是百克,十克没有,用0表示,克也没有,用0表示,所以2千克500克用小数表示是2.500千克。在 2千克5克中,百克没有用0

表示,十克没有用0表示,所以是2.005千克。

师:大家觉得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大部分同学点头)那么2千克50克用小数怎么表示呢?(小组交流汇报。)

师:第一单元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请大家课后整理复习第二、三单元,把你认为重要的知识整理归类,把你的作业边框用学过的对称、旋转、平移的知识设计上最美丽的图案。

第二课时

(一)展示特色作业

投影展示优秀作业,主要欣赏美丽的图案,并且在欣赏的同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哪些图形是由基本图形通过旋转、平移而得到的。

(二)汇报交流第二单元的内容 1.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是对称图形?在小组内交流,组长记录,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知道得多。

(生组内交流,师参与指导。)2.全班交流,展开比赛 组1:……(杂乱无章的)(师边听边记或画图。)

组2:老师,我们小组是按类来找的,比他们的好记。昆虫――蝴蝶、蜜蜂、蜻蜓、……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汉字、字母、数字――中、田、……;C,B,…;8,3,… 其他的――脸谱、衣服、建筑物、树叶…… 师:同学们看,他们组的做法怎么样?

师:这个小组的方法很有创意,课后在你们的小组评价栏中加一颗金星。哪个小组还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有很多很多,只要你认真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小组总结汇报有关旋转和平移的现象。)

组3:我们小组发现的平移现象有:拉窗帘、汽车(火车)行驶、空中缆车、升旗、拨算盘珠、……;物体旋转现象有:转动的风车、开关水龙头、飞机螺旋桨、拧螺丝、转动的车轮、钟表指针、风扇转动、齿轮转动、方向盘转动……

师:是那个能来回拉动的挂挡用的档杆吗?(师作手势)师:大家都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自己验证一下,档杆运动到底是不是平移。

(生验证得出结论:平移是物体整体移动,它是上边动,下边不动,不是平移。)师:请同学们看课本36页图三,在这幅图上有没有对称图形或有关旋转、平移的现象?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小结:对于第二单元的知识,同学们掌握得相当不错,下面我们来复习一下第三单元的内容。

(三)第三单元内容总结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两位数乘法,下面这些题你们能做吗?试试看!(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20×30=

30×40=

18×20= 20×50=

6×200= 14×50= 30×50=

6×300=

12×50= 200×5=

7×400=

32×30=(学生按顺序写答案,共同订正。)

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25×1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竖式计算;

(2)25×12=25×10+25×2=250+50=300;(3)25×12=25×4×3=100×3=300。

(四)乘法的实际应用

1.师出示教材36页第二幅图,请学生看图提出1~2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然后小组内选最有价值的一个共同解决,完成后交流并汇报。

2.课本37页第4,5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旅游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2.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在本节课中,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遵循实践活动课的原则(1)实践性原则(2)全员参与的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应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决不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或部分学生操作,其他学生看热闹、只动口不动手的活动。

(3)知识的应用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学以致用,教师要挖掘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探索创新性原则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实践活动,对于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教师不必多加限定,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大胆地进行尝试,完成任务。

2.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课堂实录〗

(一)活动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到过哪些地方?你是怎样去的?

生3:我到过桂林,是先坐公共汽车,又坐飞机飞去的。我看到桂林的山水,真美呀!师:同学们这么喜欢出去旅游,今天淘气和笑笑要邀请你们出去游玩,愿意吗?

(二)活动二:提出问题

1.师:(闪动图画)同学们,淘气和笑笑要邀请大家到哪里旅游?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

2.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1)教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把较典型的两道题板书。

(2)学生同桌两人很快就想出结果。

(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反应灵敏的学生。)

(三)活动三:租房

1.师:火车继续向前行驶,现在我们趁坐车时间看一下我们的住房问题吧!(闪动画面)在这个画面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有关租房的信息?

2.师:我们班男生有13人,怎样租房?女生有11人,怎样租房?你能试着算一下吗?

现在,我们临时组成4个学习小组来解决我们的男、女生租房问题吧!

(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走到了一起,开始小组讨论活动。)3.“租房”活动交流汇报。

师:我们听了大家这么多的方法,真为同学们感到高兴。那么,在这么多的方法中,哪一种租房最合算呢?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最合算的方案。

(四)活动四:游览

师:我们终于到达了大连动物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园,与可爱的小动物们一起分享快乐吧!(闪动画面:大连动物园)

师:先请同学们欣赏美丽的动物园,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你看到的提出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多!

(学生跃跃欲试。要求学生自己想出要解决的问题后,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小组内交流。)

(教师到各个小组内巡视,参与交流。)

第四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参与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平面图形,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正

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一是结合四个具体实例,通过“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在方格纸上画图,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体验到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一比,直观感受面积的含义 1.比较数学书和练习本

师:数学书和练习本比,哪个大?你是怎样比较的?比较它们哪一部分的大小呢?(学生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进行实际的比较,并观察、触摸所比较的部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书比练习本大,实际上是指数学书的表面比练习本的表面大。)

(板书:物体的表面。)2.比较教师的手和学生的手 教师与学生对掌相击。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识到教师的手掌面比学生的手掌面大。)3.比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 师:谁大谁小?

(学生观察、比较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引入创造条件。)师:大家刚才比较的这些面的大小在数学上有一个名字叫作面积。(板书:面积)

师:根据我们刚才比较的过程,谁来说说面积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面积的理解,教师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板书: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活动二:比一比,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学生拿出附页2中已剪好的图5,观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猜猜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这还只是你们的猜测,如何准确地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动手试试吧!可以借助你带来的工具哦!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画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三)活动三:创意大比拼,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四)小结

师:通过学习,你对面积有了哪些认识?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面积的知识?

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

2.能根据物体表面的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的面积。

3..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材分析〗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能够初步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的“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是本节课学习面积单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测量工具不同则测量结果不同,引出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于是引入面积单位。因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要根据需要认识不同的面积单位,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及电脑教学课件。学具准备1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每人一张统一大小的邮票。

(一)导入面积单位

师:老师给同学们每人发了一张邮票,你喜欢邮票上的图案吗?你知道这张邮票的面积有多大吗?请同学们在邮票的背面画上格子,再数一数这张邮票的面积是几个格子。

(让学生自由地在邮票背面画格子。学生根据自己画格子的情况汇报自己的邮票面积是几个格子。)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比较一下你们的邮票大小相同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格子多,有的同学的格子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因为每个人画的格子大小不同,因此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来判断面积的大小,只有格子的大小相同时才能根据格子的多少判断面积的大小。)

师:如果把一个格子看作一个面积单位,那么只有统一了面积单位才能更准确地知道面积的大小。

(二)认识面积单位

(让学生试说自己知道的面积单位,并试着用肢体语言说说这个面积单位有多大。在学生试说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认识平方厘米

(1)让学生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并测量它的边长。

师: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写作1厘米2,或者1cm2。(2)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比一比,你身体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1平方厘米的大小。)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厘米的面积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表象,在列举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把面积单位同长度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

(3)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邮票的面积是几平方厘米。(4)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应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让学生体会到测量较小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选择身边一个较小的物体测量它一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学生露出为难神色或提出有困难的时候教师指出:“测量课桌面这样较大的面积,用平方厘米不是很方便,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平方分米。”)

2.认识平方分米

(1)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

(如果学生能说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并剪一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1平方分米写作:1分米2或1dm2

(2)在你的身体上找一找,哪一部分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用双手的手指比一比1平方分米大约有多大。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用1平方分米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4)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师:如果用平方分米测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觉得好不好?测量更大的面积可以用更大

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在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思考题,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认识平方米。)

(1)思考题

A.边长是()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平方米可以怎么书写? B.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 C.测量哪些面积时可以用平方米做单位?(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举例或表演说明1平方米有多大。除举例说明外,还可以用几个小朋友拉手或几个小朋友站立等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1平方米有多大。)

(3)估计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估计教室的黑板、地面、前面的墙和侧面的墙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三)巩固面积单位

1.用适当的面积单位(m2,dm2,cm2)填空。(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2)一张邮票的面积约6();(3)练习本的面积约212();(4)单人床的面积约2();(5)游泳池的面积约1250()。2.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cm2)

图①面积是cm2,图②面积是cm2,图③面积是cm2。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1cm2的面积单位量一量。

摆一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初步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材分析〗

《标准》中“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具体目标要求为“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从估测三个长方形面积开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然后,教材安排“摆一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研究建立数学模型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测量、操作、观察、比较,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从而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通过类比推理得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起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表象。同时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引导学生尝试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测,“导”中带估,以“估”带练,在练中体验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你能够比划一下吗?

2.师:如果要表示教室的面积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果要表示这张卡片的面积呢?

(教师出示一张“神奇宝贝”小卡片。)3.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探究悟理 1.估计“卡片”的面积

师:(出示“神奇宝贝”卡片)请你估计一下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同学们估计了很多答案,到底这张卡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办法测量吗?请你试着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可以利用老师给你带来的工具。

2.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教师巡视指导)3.反馈交流,形成猜想

师:你实际测量出来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师:现在都同意40 cm2,你是用什么方法测量得到的呢?(该学生摆了一行8个,摆了一列5个,没有铺满。)师:这样摆,你怎么知道卡片的面积呢? 师:他为什么不摆满,你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吗?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用尺能直接量出面积吗?我知道尺是用来量长度的,我们一起来听他介绍一下。师:他的方法你们听懂了吗?谁能再解释一下。(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掌声表扬这位同学精彩的解释。)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看来用长乘以宽计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来试一试。4.举例验证,探索方法

师: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长方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小组分工,其中三人每人选一个图形验证,另一个同学画一个长方形试一试,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画一个长、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试一试,就是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测量计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

(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得到的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并选一名代表发言。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研究结果,并举个例子来说明是怎么验证的?(学生说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师:对他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5.小结并得出计算公式

师:通过刚才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我们可以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6.尝试运用

师:我们学会用多种方法测量长方形的面积,也知道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下面我们来口答几个图形的面积。(多媒体逐一出示下列几个图形,口答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铺地面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换算和使用大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分析〗

在学习“铺地面”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了解面积的概念,也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了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材安排“铺地面”这个内容。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面积换算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因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新单位。教材安排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公顷和平方

千米等单位的换算,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操作活动去感知、去体验,掌握面积单位间换算关系,形成利用面积单位的换算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

面积为1平方米的纸片、1平方分米的纸片、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100米尺、课件。(一)创设情境,提出方案(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换算意义)

课件: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25平方厘米的方砖能修补好吗?

(学生讨论。)

师:那么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要不要进行换算? 生:要。

师:怎样知道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小组讨论拿出一个方案。(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出比较好的方法。师:这个方法太棒了。

(二)自主体验,活动感知(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1.以“摆一摆”的实际操作为主,推算为辅

师: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说明。师小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按学习小组进行操作实践活动,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或体验,能够反映学生是否真正形成不同的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模式,同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发展空间观念。

师:那么刚才提到的小明家卫生间有一块长5分米、宽5分米的地面损坏了,那么需要25平方厘米的方砖多少块呢?

2.看谁答得对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案

三年级数学组

第一单元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感受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3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分析〗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特征并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内容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经历两个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再经历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体验小数大小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教材中先安排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让学生试着提出数学问题引出三个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学生交流各自比较的方法和过程了解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教师要注重各种比较方法或策略的特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方法

〖教学〗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商店里逛一逛

二新课

1活动一判断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教材第4页

师三个文具店各有什么商品价钱怎么样复习小数的意义与读法哪个文具店的铅笔盒便宜呢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他们小组交流

师把你想出的办法告诉小组的同伴看看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办法

3请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49元 4元9角51元 5元1角所以49元 51元

②有的可能说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所以49元 51元

③有的可能说整数4比5小所以49元 51元

在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的说法是对的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2活动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同桌互相说一说所提的数学问题并请对方说出解决的方法

3请个别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有的学生可能说去哪家文具店买书包便宜

②也有的学生说奇奇文具店的铅笔盒和尺子比哪个便宜

③当学生说出去哪家文具店买橡皮时教师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

263元 236元 265元

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先进行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再进行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最后得出

236元 263元 265元

3活动三试一试

1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4页的第1题

2把问题引申先要求学生根据图意写出小数再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3试一试的第2题教师巡视找出学生易犯错的题说一说原因或者让学生每人自选一题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师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一位小数没有进位的加法与没有退位的减法这节课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其中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由于单位相同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数位对齐让

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让学生体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

一情境引入

每个小组准备一些儿童书籍《快乐珠心算》135元《老夫子》32元《安徒生童话》105元《数学游戏》92元《十万个为什么》115元《蜡笔小新》83元

1买书游戏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些书想买哪些书

2让学生根据活动过程提出数学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

1我想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2《快乐珠心算》比《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教师选择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其中有关加法的问题

二探讨算理和算法

1买一本《老夫子》和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共需要多少钱

1让学生根据问题先列算式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列式32115

师我们没有学过小数的加法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能不能算出结果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自己的算法

①32元=32角 115元 115角 32角115角 147角 也就是147元

②我用元加元角加角的方法

32元 3元2角 115元 11元5角 3元11元 14元 2角5角 7角 14元7角 14元7角 也就是147元

③ 11元5角3元2角14元7角

④ 元 角32115147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教师加以引导

4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加法

5让学生说说小数点左边的数和右边的数分别表示什么

6观察第三种算法和前面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进行相加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小数点

7多媒体出示智慧老人说的话整数加法要从最右边的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从最右边的低位加起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8小组讨论为什么智慧老人说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单位 数位 上的数对齐了小数点也就对齐了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就都对齐了

2一本《快乐珠心算》比一本《数学游戏》贵多少元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鼓励学生迎接挑战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并说说算法

3小结把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解释应用

师前面我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你能不能利用刚才学过的知识选择某个问题独立列式解答呢 1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2小组内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3小组派代表上来汇报大家评一评看他们组能不能拿到智慧星

四数学游戏对对碰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

师比一比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竖式写得整齐美观就奖给他们组一颗智慧星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计算过程中需要处理的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体验只需要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通过寄书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了小数的意义及小数的加法减法算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出发让学生经历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体验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有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基础还学过整数加减法具有了处理进位或退位问

题的经验所以寄书一课主要是通过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时要注意进位或退位的问题教学时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会知识同时教材还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

一活动一寄书

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情境图教材第8页

师前几天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学生独立观察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视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16124

师 指着算式 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与这个不同的呢

学生还有可能列出12416

师为了帮助笑笑解决寄书的邮费问题我们列出了正确的加法算式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一共要付多少邮费呢所需邮费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也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你们先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里的同学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释估算的过程请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师刚刚我们对所需

第三篇:北师大三年级下册小学数学——货比三家

“货比三家”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情境,经历比较小数大小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2.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3.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教学准备:课件,水果价格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用旧知引入新知)师:现在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3.50元是3元5角,1.06元是1元6分......像3.05,1.06,16.8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现在同学们就一起来做一下下面的三个练习。板书:

1、读一读:(同桌互读)

0.50元 0.02元 1.05元

1.2米 10.2米 20.3 51.47

2、写一写:

零点二五 写作: 十六点零五 写作:

3、填一填:

1.02元= 元 分 元= 41元8分

二、新知讲解。

1.设立情境,复习旧知作铺垫。

师:现在全班同学再一起读一读这三家文具店里文具标价牌上的文具价格。2.借助问题探究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的方法,发展数感。

(1)同学们读完了,老师也要提一个问题了“去哪个文具店买书包便宜?”(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2)自主探究比较8.20元与8.50元大小的方法。(学生借助以往的知识,独立思考比较方法。)

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b.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

c.4.9元小数点前是4,5.1元小数点前是5„„(3)组内交流比较方法后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师:听了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比较方法后,老师总结出了一个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同,则比较小数点右面的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若小数后面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2.试一试。

现在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这个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来比一比下面这些数的大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比较大小,我能行!师: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了,那么我们现在分组来进行一个比赛,看一看哪个小组做的最好。(1)在〇里填上“>”、“<”或“=”。

1.25元〇2.4元 0.48元〇1.3元 0.05元〇0.50元 6.05元〇6.1元 3.06元〇3.60元 6.00元〇6.0元 4.59元〇4.58元 4.00元〇40.0元(2)、(1)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商店)(2)你还想买,到 商店买便宜。·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并且也学会了怎样挑选便宜的商品了吧? 现在跟老师一起再来回忆一下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是: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左边的数相同,则比较小数点右面的数,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若小数后面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第四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电影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基于本班同学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较为牢固,而学生问题解读和理解能力较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考虑,本节课我主要通过“电影院”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理解数学信息,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和意识。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3)能理解和运用数学信息,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数学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解决

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情境图:电影院

师:同学们认真看图,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生:共有500名学生看电影。

生:电影院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生:每张票价12元。

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及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交流策略 1.理解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师:这两个数学信息说说你的理解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会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生1:电影院座位够吗?

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2.引导学生进行估算

师:电影院座位够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⑴学生先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⑵全班交流,学生说出自己估算的想法。⑶教师总结评价。3.解决问题,探索计算方法

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电影院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⑴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⑵组织学生重点对问题的理解,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展开交流。4.三⑴班有38名同学,每张电影票12元,买电影票需要多少元? ⑴学生先自己估一估。⑵自主探索,独立解决。

⑶组织学生重点对问题的理解,解题思路,计算过程展开交流。⑷引导学生针对计算方法,说说有什么的异同。⑸引导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练一练第1题

光明小学有15个教学班,平均每班有38人。⑴ 这所学校的学生有600名吗?你是怎样估算的? ⑵ 算一算,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从阅读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策略、计算方法上说出自己的思考,全班交流反馈。

2.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再让学生板演作集体交流。

3.练一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交流。4.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解题的全过程。

(四)、总结收获,提炼知识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可以是学习内容或学习方法,展开交流。师总结:阅读、分析和理解数学信息,是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同学们在生活或数学学习中,要学会善于捕捉数学信息。

(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与教学的,解决本课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也是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针对本班学生整体理解能力弱的特点,课堂上我有目的地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数学问题的能力上,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1.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让学生尝试,在交流中,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强化进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2.关注学生提炼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信息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出示情境后,我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理解数学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引导学生探究算法。

3.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引导学生估一估,在交流中指导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意识。

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进行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情感方面。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培养数学观察与数学思考能力,懂得阅读理解数学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并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的 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

第 1 页 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三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设计旅游计划。厨房铺地转的选择方案 制作七巧板。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

二、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中的小数与分数、图形的变换与面积等概念,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

第 2 页 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三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尤其是男同学,学习基础也还比较好,但是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或者作业质量较差,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五、教学资源分析: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材通过“数与计算、量与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基本领域反映运用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过程,有机的渗透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推理意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通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

第 3 页 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和交流。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教材设立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我的成长足迹、问题银行”等栏目,促进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应更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 “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

第 4 页 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七、促进教学评估方法。

教学评估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试题类型要多样化。评价应体现激励的作用。

第 5 页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2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2-2013学年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孤山九年制学校 范王敏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小数的初步认识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扩展了数及其应用的范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第一课“买文具”,结合购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

    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

    三年级下期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教师:胡先慧 一、指导思想: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6.3比大小(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6.3比大小(2)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练功房(共5题;共2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精品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 设计理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从整数到分数进行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认识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

    认识分数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分数单元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动的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 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第六册教案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槐山小学 陈碧燕 第一单元 亲情 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有三篇主体课文《礼物》、《平分生命》、《妈妈的葡萄》和一个语文天地。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