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力的分解教案(共5篇)

时间:2019-05-15 03:3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5 力的分解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5 力的分解教案》。

第一篇:3.5 力的分解教案

3.5 力的分解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Ⅰ”中第二个二级主题“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中所涉及的内容。内容标准中这节有关的条目是: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上节课的内容基此上,本节内容比较好理解。但要注意在细节方面的讨论,关注学生能力上的培养。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对矢量的计算有初步的认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学生应该可以想到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但是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缺少一种理性的认识。高一学生在初次接触到力的处理方法问题和矢量问题时,不易理解,特别是本节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容易糊涂,在教学时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

2.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初步掌握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3.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通过实例深入理解“等效替代”的方法以及分力、力的分解的概念。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中结并掌握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的方法。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利用拔河比赛游戏提出实际问题,先给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化解了

难点。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游戏]拔河比赛——四两拨千斤

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的对比,请一位比较弱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教师指导,让一个弱小的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师问:一名弱小的女同学能拉动两位大力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同学们先别急,学完今天这节课的内容你们就明白了。

(二)新课教学

通过回顾上一节课力的合成,引出力是否也能分解呢?让学生带着这一思考,观察下面图片:

师:拖拉机对耙的拉力F,会同时产生那些作用效果?

[学生讨论]

师: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作用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向前拉动;另一个作用效果是把耙上提,使他不会插得太深。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一个水平的力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使耙上提。这两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产生的效果同原来一个力单独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讲解]

分力定义中的“原来”二字说明一个力跟它的几个力并不同时作用在物体上。而是说,当它们作用到同一物体上时,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互相替代。因此,一个力跟它的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我们就称为力的分解。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并存。(2)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师:力的分解遵循什么法则呢?

2、力的分解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与力的合成类比,得出力的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讲解]

前面是已知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在事先确定了它的分力的方向后,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的。如果没有方向这一条件的限制,仅仅知道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否进行分解呢? [分析]

同一对角线可作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同一已知力若不加条件限制可分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是否真的会作平行四边形,注意学生作图的顺序。

3、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分解

具体问题中一个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两个实例:(1)、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师: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两个力F1、F2产生,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

F5F1F3F4F2F6F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生:一种等效关系,可以进行等效替换。师: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往前拉F往上提等效F1F2往上提FF2

往前拉F1[牢记]: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2)、如图: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让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五分钟后,找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不作评论,只记下结果。带领学生观察视频文件。

θG师:通过刚才的讨论观察,我们了解到:作用在物体上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另一个就是使物体与斜面之间发生挤压。那我们将重力进行分解时就根据重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把重力分解到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如图: 师:分析可以看到,上桥时,分力F1阻碍车辆前进,车辆下

F2GcosGθF1Gsin桥时,分力F1使车辆运动加快。[注意]:

1)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者。2)也不能错误地认为F2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θ3)对物体进行某个力的分解以后,物体实际的受力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学有所用]: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讨论:

1)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2)盘山公路为什么要盘山而造?

4、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第二步:根据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第三步:根据平行四边形知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5、课堂练习:

(1)竖直墙上固定一个轻支架,横杆OM垂直于墙壁,斜杆ON跟墙的夹角为θ,在支架的O点挂有一个重为G的物体,如图所示。怎样确定杆OM、ON的受力方向和大小?

(本题可以让一学生单手叉腰,让另一学生在其肘部竖直向下用力下拉,让叉腰同学说出感受,亲身体验

这个竖直向下的拉力产生的效果)

OMNθFT1FTtanFT2FT/cosFT1θFTFT2(2)把一物体挂在互成角度的两根细绳MO,NO上,已知物体对悬点O的拉力FT物体所受的重力G。如图所示,怎样把力FT按其作用效果分解?它的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如何?

FT2O370M370530NFT1GFT1FTsin370FT2FTcos3706、日常生活应用

FT(1)播放Flash资料:巧拉汽车

车陷到泥地里,给你一根绳子,你能把汽车从泥地里拉出来吗? 方法:用绳子把车绑在树上,从中间用力拉,使分力大于合力。

(2)通过Flash动画演示,观察合力一定条件下分力随夹角的变化。

(设计说明:分力随夹角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根据直观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等方法,清晰地展示分力随夹角变化动态过程,来突破教学难点。)(3)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小个子女同学可以“四两拨千斤”,首尾呼应。

(4)思考与讨论:如果让你来处理索道的技术问题,请问索道设计的绷直还是松一些?

7、对“矢量相加的法则”的学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个矢量——位移,两个位移的合位移应如何求解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个解决问题。位移相加时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个位移与它们的合位移又组成一个三角形,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l)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样吗?(3)什么是矢量?(4)什么是标量? 教师归纳、总结 [说一说]:

一个物体的速度v1在一小段时间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你能根据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Δ v吗?

归纳总结,进一步理解三角形定则,让学生体会:末矢量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等于初矢量与变化量之和。

8、力的正交分解

在很多问题中,常把一个力分解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分力,特别是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把物体受到的各个力都分解到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去,然后求两个方向上的力的合力,这样可把复杂问题简化,尤其是在求多个力的合力时,用正交分解的方法,先将力分解再合成非常简单.

怎样去选取坐标呢?原则上是任意的,实际问题中,让尽可能多的力落在这个方向上,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少分解力.

如图所示,将力F沿力x、y方向分解,可得:

FxFcos FFsiny 例题:

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F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F1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F2,力F1和力F2的大小为:

F1=Fcosθ

F2=Fsinθ

(三)小结并板书

一、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概念: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分解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3.例题 4.实例分析

二、矢量的相加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四)布置作业

1.教材66页练习上(1)、(2)、(3)题。2.作业卷子。

F2θFF1

第二篇:5 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的物理思维. 2.通过组织探究实验,训练学生明辨是非、格物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交流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2.让学生初步体会到物理学的和谐美和统一美.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教学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1.基本知识

(1)力的分解: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的过程.

(2)分解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3)分解依据:通常依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2.思考判断

(1)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力F1和F2,那么物体同时受到F1、F2和F三个力的作)用.(×(2)某个分力的大小可能大于合力.(√)(3)一个力只能分解为一组分力.(×)探究交流

为了行车方便和安全,高大的桥往往有很长的引桥,在引桥上,汽车重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力的分解的角度分析,引桥很长有什么好处?

【提示】汽车重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垂直桥面向下使汽车压斜面和沿桥面向下使汽车下滑或阻碍汽车上行.高大的桥建造很长的引桥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即减小汽车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使行车更安全.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基本知识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3)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组成三角形,其第三边就是合矢量. 2.思考判断

(1)矢量、标量的运算方法不同.(√)(2)两个矢量相加的结果可能等于零.(√)

(3)两个标量相加的结果可能小于其中的一个量.(√)探究交流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吗?

【提示】不一定,一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另一方面还需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才是矢量.

三、力的效果分解法 【问题导思】

1.将一个已知力分解,是否得出唯一的一组分力吗? 2.将一个力按实际效果分解时,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3.能否举出一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实例? 1.一个力在不受条件限制下可分解为无数组分力

将某个力进行分解,如果没有条件约束,从理论上讲有无数组解,因为同一条对角线可以构成的平行四边形有无穷多个(如图所示),这样分解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际分解时,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个确定的分力.

3.按实际效果分解的几个实例

例: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2 kg的均匀球体,放在倾角θ=37°的光滑固定斜面上,并被斜面上一个竖直的挡板挡住.求球体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g=10 N/kg)

【解析】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该重力总是使球向下运动,但由于斜面和挡板的限制,球才保持静止状态.因此,球的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球垂直压紧斜面和使球垂直压紧挡板.

如图所示,将球的重力G分解为垂直于斜面的分力F1和垂直于挡板的分力F2,则

【答案】 对挡板压力大小为15 N,方向向左;对斜面压力大小为25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下

一个力按力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两个确定的分力,分解思路为: 1.确定要分解的力.

2.按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3.沿两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 4.根据数学知识求分力.

四、力的正交分解法 【问题导思】 1.正交分解时,坐标轴的方向是不是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 2.什么情况下适合应用正交分解法,什么情况下适合应用按效果分解法? 3.正交分解过程中,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有哪些? 1.概念

将力沿着两个选定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叫力的正交分解. 2.优点

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其优点有:

(1)可借助数学中的直角坐标系对力进行描述.

(2)分解时只需熟知三角函数关系、几何关系,简便、容易求解. 3.适用情况

常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的合成. 4.步骤

(1)建立坐标系:以共点力的作用点为坐标原点,直角坐标系x轴和y轴的选择应使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

(2)正交分解各力:将每一个不在坐标轴上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并求出各分力的大小,如图所示.

正交分解法不一定按力的实际效果分解,而是根据需要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分解,它是处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复杂问题的一种简便方法.

例:在同一平面内共点的四个力F1、F2、F3、F4的大小依次为19N、40N、30N和15N,方向如图所示,求它们的合力.

【审题指导】 解答该题可按以下流程:

即合力的大小约为38.2 N,方向与F1夹角为45°,斜向右上方. 【答案】 合力大小为38.2 N,方向与F1夹角为45°,斜向右上方

坐标轴方向的选取技巧

应用正交分解法时,常按以下习惯建立坐标轴:

1.研究水平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选取坐标轴. 2.研究斜面上的物体时,通常沿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选取坐标轴.

3.研究物体在杆或绳的作用下转动时,通常沿杆(绳)和垂直于杆(绳)的方向选取坐标轴.

五、图解法分析 例:绳AO、BO悬挂一个重物,BO水平,O为半圆形支架的圆心,悬点A和B在支架上.悬点A固定不动,将悬点B从图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分析绳OA和绳OB上的拉力的大小变化情况.

【规范解答】(1)平行四边形法:在支架上选取三个点B1、B2、B3,当悬点B分别移动到B1、B2、B3各点时,AO、BO上的拉力分别为TA1、TA2、TA3和TB1、TB2、TB3,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出,TA逐渐变小,且方向不变;而TB先变小,后变大,且方向不断改变;当TB与TA垂直时,TB最小.

(2)矢量三角形法:将O点所受三力首尾连接,构造出矢量三角形如图所示:

将悬点B从图中所示位置逐渐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绳OB上的拉力F3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逐渐增大,根据矢量三角形图可知绳OA的拉力F2逐渐减小,绳OB上的拉力F3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 绳OA的拉力逐渐减小 绳OB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图解法分析力的动态问题的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作出受力分析图. 2.明确各力的特点,哪个力不变,哪个力变化.

3.将力的示意图,构造出矢量三角形;或将某力根据其效果进行分解,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确定有向线段(表示力)的长度变化,从而判断各个力的变化情况.

课堂小结

板书

一、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概念:求一个力分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分解的原则: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3.例题.

二、矢量的相加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三角形定则

3..在下列条件下,力的分解有唯一解 ①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②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第三篇:《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学实施方案 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 王小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认识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并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力的等效性。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和领会“等效替代”的科学思想。

2.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从而明确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正确确定分力的方向。求解分力大小的数学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类推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问1:为什么帆船可以逆风行舟?(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趣味实验:“四两拨千斤”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学生讨论,教师不给结果。)

要清楚地解释以上现象正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课展开

设问2(回顾、铺垫):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合成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教师总结: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设问3: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分解?分解遵循什么法则?

1.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问题探讨1: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那么要使一个力的分解是惟一的,对两分力有什么要求?

引导:①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分力有几组可能的解?

②如果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分力有几组可能的解?

③如果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力有几组可能的解?

④如果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力有几组可能的解?

讨论得出:要使一个力的分解有惟一解有下列可能:

①已知两个分力方向。

②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设问4:对一个具体的分解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引导学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压、拉)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1.演示实验:将图中球的重力进行合理的分解。

(通过在物体和挡板间增加海绵来放大形变效果,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实验手段。)

结论:重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垂直压挡板和斜面。

2.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实验: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铁钉与橡皮筋连接,钉尖端卡在手心处,用另一只手向下拉铁钉与橡皮筋的连接处,体会一下向下的拉力F产生的效果?

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拉力F分解成F1和F2,F1压缩铁钉,F2拉伸橡皮筋。尽管力的分解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问题探讨2:如何具体地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析法、图示法)

例1:将一个物体放在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分析:效果一:使物体沿斜面下滑。效果二:使物体紧压斜面。

大小为:F1=Gsinθ,F2=Gcosθ。

分析讨论:

当斜面倾角θ增大时,分析F1和F2如何变化?随θ角的增大,F1增大,F2减小。

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公园的滑梯为什么较陡?

例2:用两根轻质的绳子AB和BC吊一个0.5kg的灯如果BC绳处于平,AB绳与水平夹角为60°,求绳AB和BC所受的拉力。(g=9.8N/kg)

总结:求解分力大小时可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和图示法。作图法直观、但误差较大,特殊角度时用计算法,精确、简便。

呼应引入新课时遗留的问题:

A.对逆风行舟现象的解释

B.对“四两拨千斤”

探索性实验:利用直尺、钩码大致地测量出棉线的最大拉力。

三、小结

1.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2.力的分解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一个力应该怎样分解取决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3.计算分力大小的主要方法是解三角形。

第四篇: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趣味拔河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板书】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视频】三脚架演示实验

【板书】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工作的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1、拖拉机对耙的斜向上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下面,利用台秤来模拟耙工作

【演示实验1】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示数。再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何变化,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提问】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又说明什么?(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台秤示数减小,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教师引导学生】

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竖直向上提物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前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F1和F2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如果F1和F2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是F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过渡引言]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演示实验2】利用台秤、弹簧秤模拟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块实验:

先让台秤水平放置,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再将台秤倾斜,再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 【提问】:台秤示数倾斜放置时示数与水平放置时示数什么区别?弹簧秤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台秤示数减小,弹簧秤具有示数

【教师引导学生]:物体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方向下滑;在垂直与斜面方向上紧压斜面。

我们可以用F1和F2这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重力G,在多媒体上演示分解过程。(给学生强调紧压斜面的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只是重力的分量,实际不存在)【学生活动】:假设斜面的倾角为θ,物体重力为G。那么重力的分力如何计算?试写出表达式。

【教师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

1、当θ增大时,F1和 F2的大小如何变化?

2、、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

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上坡困难;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不安全。

3、引桥越长,θ越小,F1越小上桥时的阻碍作用减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减小,所以高大的桥总是建很长的引桥,减小桥面的倾角,从而保障行车时的安全。[演示实验3]让全体学生按图示,利用橡皮筋,铅笔,砝码共同探究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提问】:自己的手心及有什么感觉?橡皮筋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手心有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

【教师引导学生]:砝码的重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对手指有拉的作用;对手心有压的作用 同样,我们可以用F1和F2这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砝码重力G,并在多媒体上演示分解过程

【学生活动】手与橡皮筋间夹角为θ,砝码重G。那么重力的分力如何计算?试写出表达式。【过渡引言】从课前视频中抽象出以下探究问题:

【探究4】合力一定,两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请两位学生做实验:用两手分别捏住细绳两端的弹簧秤,两手等高,细绳中点挂有钩码.改变两段橡皮筋间的夹角,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中原因. [引导学生] 合力一定时,分力随夹角增大而增大当θ>120o时,分力>合力

回顾视频,采用特殊装置时,铁丝的夹角比较大,故可以用较小的的力拉断铁丝。

三、【课堂小结】: 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板书设计】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4、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作业布置】

第五篇:5的分解教案(共)

5的组成与分解

这节教学活动遵循让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理念,动静结合,增强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帮悟空分桃”为 主线,让孩子们在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来学习5 的组 成与分解。

活动目标:

1、学习5 的分解、组成,初步探索组成的基本规律。

2、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正确表达。

重难点分析:

5、的分解、5的 组成,在动手实际操作方面需要多加练习。

活动准备:

1、悟空头饰 1 个,桃子实物 5 只,桃子模型每人 5 个,盘子每人 2 个。

2、铅笔、橡皮、记录卡、练习纸、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孙悟空出示实物桃子,请小朋友帮忙将桃 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探索 5 以内数的分和和

(1)教师出示 4 个桃子,引导幼儿分到两个盘子里,启 发幼儿发现不同的分桃方法。教师示范分和记录。

(2)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指导幼儿将 5 个桃子分到两个 盘子里,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分桃方法分桃,并进行记录。

(3)幼儿交流各自的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出示 5 的分合式,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递增、递减 等规律。

3、引导幼儿练习,进一步掌握 5 以内数的组成。

(1)操作练习卡。

(2)也可以采用珠子、雪花片、花生、豆子等物品练习数的组成。

下载3.5 力的分解教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3.5 力的分解教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力的分解说课稿

    《力的分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

    高中物理必修2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一、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和力的合成的知识,为力的......

    鲁科版力的分解教案

    篇一:鲁科版必修一5.2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教案力的分解 【教学任务分析】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对立统一的,体现的是物理学上的对称美。在新课教学中要联系力的合成的知识,以......

    力 的分解教案2(含五篇)

    力的分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的定则. 3.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强化“等效替代”的方......

    《力的分解》教案1(精选五篇)

    《力的分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计算。 3.了解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4.能应用......

    力的合成练习正交分解教案

    力的合成 【能力训练】 1.如果一个力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产生效果_____,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______,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___________.相同, 合力,力的合成 2. 力的合成遵循力的_......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优秀说课稿模板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 李孔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