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威奢乡中心小学李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卖火柴和擦火柴,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象,表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这种表现手法对“小女孩”命运的衬托效果。
2、引导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5、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其对“小女孩”命运的衬托效果。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表现手法,体会对比的手法衬托“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表达效果。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如今的小孩子生活幸福,无法体会和感受当时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所以我把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除了理解内容之外,我们也要注重表达方法的习得。美丽的幻象更迭出现,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虚实对比的写法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得比较少,所以,我认为本文的另外一个教学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三、说教法
怎么教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上述目标呢?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小女孩的生活境遇。
(二)“启发质疑法”
当学生了解了小女孩的生活境遇后,我出示最后一段并提出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对课文最后的两个“幸 2
福”,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读—思—议—写”结合法
对于这种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在先思中交流,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巧妙利用小女孩和学生自己对比,打开同情话题,使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一)朗读法
于永正老师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才是活的,朗读时赋予作品以生命。”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讨论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结尾难以理解的句子,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五、说环节设计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教学的主体环节作了如下设计:“聚焦“幸福”,积淀情感→认清现实,宣泄情感→对比烘托,升华情感”
(一)聚焦“幸福”,积淀情感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选择自己认为小女孩看到的让自己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这样做为后面衬托现实中的不幸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二)认清现实,宣泄情感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把描写现实的句子找出来,我相机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让学生读然后体会小女孩幸福中的不幸,这样孩子们便能深刻地理解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幻想的幸福更衬托了现实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三)对比烘托,升华情感
美丽的幻想更迭出现,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这时我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个环节“对比烘托,升华情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这篇课文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对比的写法,更加深刻地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猛烈的碰撞。
六、说板书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虚)幻象
美好幸福
同情女孩(实)现实
残酷痛苦
憎恨现实
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这样的板书既抓住重点,又简单明了;既体现了文章的叙事线索,也突出了文章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课文主要的内容一目了然。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较强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威奢乡中心小学:李韵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卖火柴和擦火柴,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难点是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
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温故、感知;
二、理解、体会;
三、运用、讨论;
四、交流、强化;
五、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
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
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
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
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第二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第二课时通用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第二课时通用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我教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课文可以分2课时教学。
2、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现状,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来引导课堂教学。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2、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标倡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对比、想象、朗读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心与心的情感共鸣。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这篇童话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当时黑暗社会里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激发学生对小女孩以及对当时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3、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并能初步的运用。
解决这一重点我运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中感悟,悟中理解,解中生情,用情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小女孩,走近作者的心灵。
4、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想象的手法并能简单运用。
如何让今天的小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生活环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痛苦,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课文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会紧紧抓住这些句子,把读、思、品、议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读、思、品中理解内容,在讨论、交流中升华情感,体会到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的同情。具体到这一课时地教学目标有: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会认读6个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二、说教法
根据课标提倡的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老师既要退出课堂主角的位置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我认为老师驾驭课堂的最高境界应是“放风筝”,可以让风筝自由高飞,但它绝不可以脱线,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度”的问题。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阶段水平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运用“创设情境法”和“学生自主探索法”、“朗读感悟法”。
本课是一篇凄美的经典童话,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应该是耳熟能详了,怎样让学生走进故事,深切感受故事内容并能从原来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重新看待这篇充满现实批判意味的故事,就要靠“情境创设法”了。我让学生通过课下收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了解安徒生本身就是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困不堪,所以自然会对生活在下层的儿童充满了同情。然后以大年夜做对比引入课题,再通过图文,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然后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不断的交流从中有所感悟,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三、说学法
对于这样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自悟。教学中我会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课文泛读,指名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来学习,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升华感情。以读代讲,适时点拨,使学生走进文本能够深深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浓郁的情境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动静结合,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载。
四、教学流程
本课共分二个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认识生字、理解新词,感知课文内容,概括文章大意;理清课文顺序,有初步的情感体验。(准确说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并学习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以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出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的。(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写的)。拓展延伸,我主要分成两个模块:模块一,为学生推荐其它有关描写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文章,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凡卡》等,加深学生对小女孩痛苦生活、悲惨命运的认识,激发浓厚的同情之感。模块二,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简单的加以运用。可以以“加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的身边”为题进行大胆的想象。(让学生领会并能简单运用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认识童话、了解作者。
以我们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的大年夜对比引入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女孩的寒冷、孤独、饥饿。
让学生不再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作一篇童话来读,而是把它当作一篇真正的文学作品来赏,为下面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2、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知道兜的笔顺、多音字“喷”
此目标可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并总结归纳。
3、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3)把三段提炼成三个小标题。
五、创设情景,唤起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1、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文中那一句话最能说明小女孩目前的处境?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分析重点句型。
3、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4、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具体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细节,配乐朗读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对小女孩及所有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穷苦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六、作业
1、填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板书
板书主要写出课文三个小标题,突出重点。
八、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时,能够反复读,一次一次地与文本对话,领悟课文的内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反复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在突破难点,领悟课文内涵之后,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了深切的同情。
须改进之处
1、教学节奏松散,后面教学任务紧张。
2、读得不够,教师没范读,学生读的较少。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第二课时通用2
一、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课文先叙述了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并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并能通过朗读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启发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重点)
2、了解本文作者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深刻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启发诱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我适时加以引导,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小女孩的孤单、可怜、凄惨,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2、合作探究,重视朗读。
通过我和学生之间,学生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的种种幻想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以及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学习结束后布置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想对她说什么以及能不能帮她改写命运的作业题。并出示课后小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假如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同学自由发言)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过渡语:就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身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同学齐读课题--注意激发同学的同情心)你们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读课文吗?读后还要有话要说:
〔投影题目〕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板书:实际: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
小结: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极度孤独,无家可归,于是就在临死之前发生了与自身需要密切相关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谁知道呢?这些只是作者在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在把事实写清楚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使文章更具体,更感人。
三、理解课文,分层达标过渡语:作者寄予对小女孩无限的同情,这在课文中充沛体现了出来。文章中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出示学法〕其中有一些最能体现小女孩生活凄惨的,你们愿意把它找出来,再通过感情朗读与大家一起分享吗?(读课文——找句子——谈体会——感情读)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a、她敢从成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身的小手吗?(她不敢擦火柴,因为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会打她,“终于”一次说明她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实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指导朗读:读出矛盾的语气。
b、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温暖”是擦燃火柴后给小女孩带来的感觉;“奇异”
看出小女孩处于饥寒交迫的极度虚弱中,从真实的感觉逐渐变成了幻觉的状态,因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幻想。)指导朗读。
c、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赶紧”、“一大把”可以体会到,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指导朗读。
d、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离开这个世界。这句话说明,小女孩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干解脱寒冷,解脱饥饿,解脱痛苦。可见小女孩十分可怜和凄惨,可见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指导朗读。
e、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板书:凄惨结局:冻死了。)(“两腮通红”说明小女孩时冻死的;“微笑”说明她死时没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欢乐中死去的。幻想和实际,死亡与微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其凄惨,引发人们的同情。)指导朗读。
f、“她想给自身暖和一下……”人们说。(从人们淡淡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并不关心小女孩。)指导朗读。
g、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第一个“幸福”: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真正含义是受罪与死亡,通过这两个“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愤心情,感受到她对劳苦人民给予的深深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指导朗读。
四、小结结束
小结语与板书结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也确实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凄惨和大家对她的同情。有一位叫刘倩倩的同学读了这个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以后写了一首诗,获得国际儿童诗金奖,原因是她富有爱心,写得感情真挚,值得读一读,请大家也来感受一下。(幻示)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的一页,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晚上,我把他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你别问,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挡风寒,在一块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们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去问一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实际: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
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凄惨结局:冻死了
第四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虚幻的童话故事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
2、品读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体会小女孩的美丽心灵和黑暗现实之间的反差,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3、通过对小女孩悲剧的解读,批判人与人之间隔膜、冷漠的社会现实,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触发情感,交流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哀婉动人的童话。读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已的感受。
2、听写: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用字条出示这句话,学生校对。
4、齐读这句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交流心得: 当你口中读着这句话,心里想着那位可怜的小女孩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被一些字眼触动了,甚至是被这些字眼触痛了呢? ....板书:美丽幸福
二、品读析义、朗读悟情
(一)理解“美丽”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交流,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
3、同学们,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在小女孩的眼里这些东西的美丽的?请自由读课文有关的段落,并把能表现出“美丽”的词句划出来读一读。要读得有感情,有韵味哟!
A、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象生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多么舒服啊!”读出发自内心的感慨,赞美。)
B、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火炉不见了,就连我们也觉得是那样的无奈、失望。)
C、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鹉正冒着香气。(“冒着香气”的烤鹅多诱人啊。)
D、令她惊奇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又,瞒珊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神奇的烤鹅,美丽的幻想。)
E.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F、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G、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样,在向她眨眼。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教师指导读出惊叹的感情)
(二)理解“幸福”
1、再次深情地朗读听写的一句话。
2、从那些词句中看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很幸福?(板书:奶奶)请大家再从课文中的找找、划划。并把它读出来。
A、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唯一疼她”)
B、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C、“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鹉,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你朝思暮想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怎样激动地叫一声奶奶?又会怎样祈求奶奶把你带走呢?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D、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E、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天使、圣母、圣洁)
F、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G、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微笑不光是因为她见到了美丽的东西,更是因为她跟着奶奶一起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大年夜。)
三、点拨提升,拓展升华
一根火柴熄灭了,暖和的火炉不见了;一根火柴熄灭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一根火柴熄灭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一大把火柴又能燃烧多久呢?慈祥的奶奶又能去哪里寻找呢?(教师一边说,一边逐次擦去板书的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安徒生爷爷伤心地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
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重读“谁也不知道”)
1、你从“谁也不知道”这几个字中读懂了什么?
(人们对小女孩之死漠不关心。人们缺少爱心。人心太冷酷了……)
2、我们读过了这篇课文,还能说“谁也不知道吗”?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对安徒生爷爷,对卖火柴的小姐姐说一说。
四、作业:
小练笔:小姐姐来到我身边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火炉
美丽:烤鹅
圣诞树
幸福:奶奶
1、教学重点:①从小女孩一次一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②从倒数第三个自然段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①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案的关键字:
1、导入新课、启发自学
2、自主探究、解决疑点
3、质疑问难、培养能力
4、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学习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体会的能力。
思想教育渗透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一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倒数第三个自然段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关键:
以课后思考练习二为主线。
五、教学方法: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法。
六、学习方法: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
七、教学思想: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具准备:
微机软件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启发自学
(1)、复习课文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谁愿意说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2)、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地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自主探究,解决疑点
(1)、整体入手,提出问题
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重点有序地板书几个问题:
①、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原因?
②、她看到了什么?
③、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2)、分段学习,解决问题
①、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自由读文,解决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b、理解“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体会小女孩矛盾的心理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
c、读中体会小女孩擦火柴时的犹豫不决,看到火炉时的高兴喜悦,火柴灭后的难过失望。②、学习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默读,解决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b、教师设疑:“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句话已经把小女孩看到的东西表达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摇摇摆摆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句话呢?
(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性和合理性)
c、指导朗读“更妙的是......又厚又冷的墙。”
③、学习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b、解决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
c、指名读文,再现情境。
④、学习小女孩第四、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指名读文,解决三个问题。
b、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心理。
c、屏幕出示“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体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找出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在联系。
3、质疑问难,培养能力
①、轻声读最后一段。
②、学生质疑。
③、屏幕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体会两个“幸福”的含义,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4、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①、学生谈体会,用自己生活的美好和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比较。②、教师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③、布置作业:写读后感《我和小女孩比童年》《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5、板书设计
7、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火柴美好幻象温暖食物欢乐疼爱幸福
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
火柴灭悲惨现实寒冷饥饿孤独痛苦冻死
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大把
第五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感受可怜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1—4自然段,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可怜的小女孩)板:可怜
二、对比阅读,感悟幻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部分,请你们快速浏览文5-10自然段,思考一下,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景象中,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课件(如下)生交流
2.对比阅读———体会幻景的美好,现实的残酷
师:可见小女孩每次看到的幻象都是自己非常渴望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小女孩美好的幻想中去。(板:幻象美好)
(一)、交流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情景
(1)第一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出示课件:大火炉)(2)这是怎样的一个大火炉?看到大火炉小女孩的心情怎样?(3)带着这种感受自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的相关句子(4)指名读
(8)感受现实的残酷
师:小女孩此时该有多么幸福啊!但是
生: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师: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小女孩一下子从美好的幻境跌到残酷的现实面前(板:现实残酷)
小女孩此时的心情怎样的? 生:(失落、难过等)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生:这是一个可怜的女孩。师:更加可怜的女孩。(板:可怜!)
生齐:(读)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小结
师:每一次幻想都那么美妙,但是每一次幻想过后都在小女孩面前呈现出一堵又厚又冷的墙。写实与虚写交替进行,美好的幻象与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三)、品读感悟第四次幻景——奶奶
天,越来越黑,越来越冷。那些窗子后面的灯光也一点一点地熄灭,小女孩的头上,肩上,胳膊上的积雪越来越厚,她用颤抖的手擦燃了第四根火柴,奶奶出现了,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是唯一疼她的亲人
师:小女孩有千言万语要对奶奶诉说,可她更想永远跟奶奶在一起。火柴又一次熄灭了,奶奶马上就要消失了,小女孩应该怎么样把奶奶留住,(幻灯片出示)
师:无论我们怎么想象,怎么朗读,也无法再现小女孩这样双手伸向天空,呼唤奶奶的情景。我们一起帮帮小女孩留住奶奶吧,齐读
师: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所以,当奶奶出现时,她喜悦的同时,心里还充满了……
生:担忧,或者恐惧。
师:为什么?
生:怕奶奶不见了。
师:是啊,为了留住奶奶,她最后一次擦亮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尤其是第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此时的小女孩已经太虚弱了,她想让奶奶带她飞走,因为她受不了这些痛苦了,很想摆脱。她的愿望实现了。
(出示课件:“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1).指名读读这句话?
(2).“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指的是什么地方?(天堂)(3).生交流
师:只有死才能摆脱,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啊?非常可怜(板:可怜!)带着你们对小女孩深深的同情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所以作者满怀同情地说:(出示PPT)(1).齐读
(2).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现在 你能理解这个句子中两个幸福的含义了吗?(3).小结:死了才能幸福。你觉得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板:可怜!!)
三、感悟结局,品味写法
师:第二天清晨,小女孩坐在墙角里,脸上带着微笑,两腮通红,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1)为什么说她的“嘴上带着微笑”?
师:安徒生童话的每一个结尾都是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者给人希望,或者给人温暖,他的主人公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身上闪耀着纯真的光芒,他们往往饱尝生命的苦难,却始终怀揣美好的理想
五、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象美好
现实残酷
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