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临高第二思源实验学校符少月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借助语言文字,通过自读感悟,感受小女孩在面临的饥饿、寒冷、痛苦
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2.将残酷现实与美好幻景,在四次擦燃火柴中对比阅读,逐渐感悟小女孩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在学文中渗透“以喜衬悲”的写作方法。
3.感受小女孩的幸福,让孩子在小女孩身上看到如何面对苦难,从而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代学习任务。
I.播放第1~4自然段动画画面,回忆上节课内容。
2、从这个短片当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谁能把这一段的内容概括一下。
3.女孩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啊!在这痛苦的生活中,她有哪些幻想呢,结局又是怎样的?这节课就结合课后问题理解第二、三段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师:本该是人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大年夜,小女孩却有家不能回,她又冷又饿,无人关心,无人疼爱,只好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卷缩下来,这时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于是,小女孩用擦燃火柴的亮光来取暖,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看看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多
少次火柴?你的依据是什么?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二)、研读第一次,指导学法。
1、教师导读:五次幻想内容各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2、指名反馈: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了美丽的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的小女孩心情怎样?
4、指导朗读者一句子。
5、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幻象?说明了什么?
6、小结:小女孩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渴望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的火焰,她也觉得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这根火柴对她来
说却不容易。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7、指名朗读,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艰难和矛盾。
8、指名反馈:小女孩只是擦燃一根火柴而已,为什么显得这样艰难和矛盾?
9、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10、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1)、先读读,找出幻想的句子。
(2)、再想想出现了怎样的幻象?说明小女孩渴望得到什么东西?
(3)、体会小女孩的情感,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合作学习,迁移学法。
1、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想。
2、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小女孩划火柴│幻想中的事物│ 希望得到 │ 原因 │├──────┼──────┼─────┼───┤│第—次│大火炉│暖和│ 冻僵 │├──────┼──────┼─────┼───┤│││││├──────┼──────┼─────┼───┤
│││││├──────┼──────┼─────┼───┤│││││├──────┼──────┼─────┼───┤│││││└──────┴──────┴─────┴───┘
3、集体反馈,完成表格。
根据表格的内容,重点抓住小女孩幻想的浯句,说说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美丽的幻想,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
4.指导朗读课文。(表达出小女孩迫切的希望,痛苦的哀求。幸福地飞走的心情。)
5.理解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怎样的一个地方去?在那个社会里,有这样的地方吗?(拓宽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
6.小结过渡:在那黑暗的社会中,小女孩只有饥饿,寒冷,没有欢乐和温暖;一次次美好的幻想都破灭了。
三、探究,深化文本的主题
1、教师:这个可怜的小女孩最终命运是怎样的呢?请同学齐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表示小女孩命运结局的句子。
2、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3、交流反馈:
课件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3、小女孩又冷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上为什么还带着
微笑呢?
4、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女孩死前所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可这“幸福”该怎么理解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反馈总结(第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临死时是幸福的,她是在看
到许多美丽的东西的幻觉中死去的;第二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了。)
7、教师:同学们,在当时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等于
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读完这个童话,我们心里一定有很多感想。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听听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配乐朗诵)
2、小练笔: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或者你准备怎么做?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8—2019学第二学期)
教材简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讲课文。
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是第二课时,在有了对第一课时的(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时间背景、环境渲染、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了解,为本课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我采用第一次点燃火柴的部分,由师生共学。而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点燃火柴自学的方法,这样就降低了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其命运的悲惨;
感悟含义深刻语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在大年夜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没有欢乐,没有人关爱的她痛苦地坐在墙角里。她觉得很冷很冷。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2、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
1、学生读文,画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课件展示5次幻象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设计理念: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
1、学生找句子。
2、学生反馈。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
(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
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
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
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又一次擦燃了火柴,这一次与前四次相比,特别是与第一次擦火柴有明显的不同。
比较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
(1)读读前后两次擦火柴,抓住重点词,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2)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6、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
(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1、配乐,师深情朗读。
2、质疑:
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3、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5、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幸福自己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课堂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他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七、作业
1、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2、朗读课后习题习
3《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现实
幻景
(残酷、悲惨)———————
(美好、幸福)
寒冷(温暖)火炉
饥饿(食物)烤鹅
痛苦
(欢乐)圣诞树
孤独(疼爱)奶奶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一共分为哪几部分?(生答:1.小女孩的处境2.小女孩擦燃火柴3.小女孩冻死街头)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看一看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一次小女孩都看到了什么?现实中又是怎样的?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二、品味感悟,合作探究。
(一)紧扣幻境,感受“幸福” 哪位同学能读一下,小女孩在第一次擦燃火柴时看到了什么呢?【读的时候指导学生注意当时的语境——舒服】那么现实又是怎样的呢?(现实中陪伴小女孩的只有寒冷。)
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但现实中却只有寒冷。小女孩除了温暖还渴望得到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余下四次擦燃火柴部分,小组自学讨论时需要注意,先读一读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再读一读现实中陪伴她的是什么。
哪个小组能汇报一下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后都发生了什么?【生读幻境和现实部分的相关语段,教师引导朗读语境。】(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的是烤鹅,说明小女孩希望得到食物,但现实中只有饥饿。)
温暖和食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但是这一切小女孩都没有,那么除了这些基本的需求之外小女孩还需要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时她都看到了什么。【生汇报第三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圣诞树,希望得到快乐,但现实中她是痛苦的。)
小女孩本应有个无忧无路的童年,但是陪伴她的却只有痛苦,你觉得谁能带给她快乐呢?(奶奶)你是从哪知道的呢(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哪位同学找到了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后都看到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呢?【生读课文】从哪能看出小女孩的奶奶是疼爱小女孩的呢?(通过温和、慈爱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奶奶疼爱小女孩,另外作者在这里用了四个感叹号,也体现出小女孩渴望将奶奶留住的愿望。)
幻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也许只有奶奶才是那个最疼小女孩的人,那么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是怎么做的呢?(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是小女孩第几次擦燃火柴?(第五次)那么火柴熄灭后陪伴小女孩的又是什么呢?(火柴熄灭后,陪伴小女孩是死亡。)
(二)对比现实,品味“幸福”
幻境当中小女孩看到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而现实则是残酷的,那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这些幻想与小女孩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板书:命运悲惨、对比描写、虚实结合
(三)层层深入,揭秘“幸福”。
1、尽管小姑娘竭力想要让火柴继续的燃烧下去,但是最终火柴还是熄灭了,小女孩也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可是在当时冷酷的现实生活中,她什么也得不到,她死了,也没人理解,只知她冻死了,但作者理解,我们也理解,而且理解很深。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最后一句:“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此时,你能告诉老师句
中两个“幸福”的含义吗?【小组讨论】(两个“曾经”是在火柴擦燃时产生的幻想,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小女孩死前是在美好幻想中度过,是幸福的;第二个幸福,小女孩不用再受冻挨饿,死亡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2、指导朗读最后一节
(1)当作者写道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时,当他写下这两个“幸福”时,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同情,不满)同情什么?(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对谁不满?(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
(2)请带着这种心情再读最后一节。
三、拓展延伸,分享“幸福”。
师:和小女孩相比,现在我们的生活幸福多了,如果这个悲惨的小女孩就在我们身边,这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你将怎样帮助她?试着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第四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沐抚办事处中心小学——尹应会 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5——13自然段,感悟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2、通过研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课文,激起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学会关心他人。
4、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课文1——4自然段,它主要给我们讲了什么?
小女孩真可怜啊!新年的脚步近了,而小女孩的结局又如何呢?
二、找结局,确定研究主题。
出示: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小女孩在大年夜悲惨地死去了,而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呢?
出示: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齐读这句,(放课件)读了这句,你有什么疑问呢?
(1)明明那么悲惨,那么不幸,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
(2)为什么用上两个幸福?这两个幸福是什么意思?
对他这个问题,大家能回答吗?
三、交流幸福。
有没有同学支持作者的观点,到课文中找找依据。认为“不幸”的同学也从文中找依据,好好读读,找你感触最深的一处,好好研究研究,把自己的体会在小组交流一下。
交流回报。
1、请同学读第一次檫燃火柴后看到的幻景。(火炉)
(再读得幸福点,自己练练。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好像听到她在说什么?(多么温暖,多么明亮……)
这一刻,她是幸福的,没有了寒冷,她拥有了温暖,舒服。她还感受到其他幸福吗?
2、请同学读第二次到第五次檫燃火柴后看到的幻景。(烤鹅)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这真是秒极了,谁来再读读,读出美妙的语气,还有其它幸福吗?
3、请同学读第三次檫燃火柴看到的幻景。(圣诞树)
随机(学生介绍圣诞节)在西方许多国家过圣诞节,他们的大年夜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过圣诞节,有钱的人家,点起漂亮的圣诞树,圣诞树上点上许多蜡烛,挂着玩具画片,有时还会有人扮成圣诞老人,送给孩子们许多礼物,在圣诞树下,孩子们快活极了。
师:小女孩此时也是快乐的,谁能把她当时快乐的心情读出来。这一刻,她是幸福的,她拥有了过年时的快乐。还有吗?
4、请同学读第四次檫燃看到的幻景。(奶奶)
看到奶奶,她得到了疼爱,内心一定会怎样?谁能带着喜悦的心情再读一读。
5、读第五次檫燃火柴看到的幻景。(奶奶带她飞走)
幸福地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到这里,我想问问大家,假如你手上也檫燃了火柴,你会幻想到以上的东西吗?为什么呢?那小女孩为什么会呢?)
四、交流不幸。
师:(面色凝重)可是,小女孩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生活,她得到了吗?对她没有得到,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讨论交流汇报
带有绝望心理的小女孩为了留住奶奶,她又一次檫燃了火柴,而
这次与前四次相比,尤其是第一次有什么不同呢?
讨论交流汇报
请再来读读这句话:“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
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刚才有同学说,这是在写小女孩的幸福,现在你有新的体会吗?
五、升华情感
是的,小女孩的命运是悲惨的,在当时冷酷的现实生活中,她什么也得不到,她死了,也没人理解,只知她冻死了,但作者理解,我们也理解。
请带着你的理解再读最后一句:“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此时,你能告诉老师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吗?
五、拓展延伸,创新思维。
1、这个悲惨的小女孩飞走了,她飞到了我们身边,这时,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你将怎样帮助她?
六、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
幻景渴望
火炉温暖
烤鹅食物
圣诞树快乐
奶奶疼爱
和奶奶一起飞走了幸福
第五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对话文本 撞击心灵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精读课文,是安徒生童话的经典之作。这篇课文语言凄美、情感强烈,富于变化,“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了解作者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这种表现手法对“小女孩”命运的衬托效果。
(二)引导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一、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其对“小女孩”命运的烘托效果。
教学难点
一、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体会对比的手法衬托“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她忍受着寒冷、饥饿在街上卖火柴。她没有欢乐,没有关爱。只能痛苦地坐在很冷很冷的墙角里。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于是,她擦燃了火柴,那么小女孩每次擦火柴都看到了什么?
(二)自由读5-10自然段,划出文中描写小女孩擦亮火柴以后所看见的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二、学习课文5-10自然段。
(一)聚焦“幸福”,积淀情感。
1、学生读文,划出文中描写小女孩看见幻象的句子。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1)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2)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
(3)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
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
(4)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5)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设计理念:初步体会小女孩擦亮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象,为后面的对比作铺垫。】
3、多美好的幻象呀!请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
4、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关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回答,看看每一次火柴灭后,小女孩处在怎样的现实之中。
(二)认清现实,宣泄情感。
1、学生根据“过渡”中提出的问题,找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反馈,教师归纳。
(1)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2)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有冷的墙。(3)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与奶奶有关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1)“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
①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②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
(2)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死了,离开这个世界了。)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对比烘托,升华情感
课文中既写了小女孩擦然火柴后所看到幻象,又写了火柴熄灭后小女孩所处的冷冰冰的现实世界,同学们怎样理解这种写法(对比)?这样的写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设计理念: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在寒冷、饥饿和痛苦中所产生的美好幻象,衬托出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一)深情朗读。
(二)思考
1、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
2、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
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前一个“幸福”指的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4、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世人的无情。)
【设计理念:句子含义深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更进一步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命运的深切
同情,对社会现实无情的憎恨,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回顾全文,总结写法
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进行对比,这种表达方法就是是虚实结合,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更能突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相比,你觉得自己生活过得怎样? 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想一想: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设计理念: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自己的幸福比生活比较,撞击了学生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美好的生活。】
六、作业
(一)朗读课后习题4《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课外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附: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虚)幻象
美好幸福
同情女孩(实)现实
残酷痛苦
憎恨现实
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威奢乡中心小学: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