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小学语文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卖火柴和擦火柴,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难点是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
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温故、感知;
二、理解、体会;
三、运用、讨论;
四、交流、强化;
五、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
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
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
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
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
第二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稿
《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威奢乡中心小学李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一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传世之作,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卖火柴和擦火柴,本节课重点学习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象,表现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根据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体会这种表现手法对“小女孩”命运的衬托效果。
2、引导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见到的幻象,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5、通过对作家和作品的解读,感受小女孩在饥饿、寒冷、痛苦和孤独的残酷现实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执著追求;培养学生悲悯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及其对“小女孩”命运的衬托效果。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表现手法,体会对比的手法衬托“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表达效果。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六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如今的小孩子生活幸福,无法体会和感受当时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与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着力点。所以我把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确定为教学重难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根据这一特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除了理解内容之外,我们也要注重表达方法的习得。美丽的幻象更迭出现,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虚实对比的写法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得比较少,所以,我认为本文的另外一个教学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三、说教法
怎么教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上述目标呢?我准备采用以下教法:
(一)“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小女孩的生活境遇。
(二)“启发质疑法”
当学生了解了小女孩的生活境遇后,我出示最后一段并提出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交流讨论,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对课文最后的两个“幸 2
福”,你是怎样理解的?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读—思—议—写”结合法
对于这种语言凄美、情感强烈且富于变化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在先思中交流,这样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最后我巧妙利用小女孩和学生自己对比,打开同情话题,使情感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一)朗读法
于永正老师说过:“讲解是死的,朗读才是活的,朗读时赋予作品以生命。”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而要注重发挥语言的感染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讨论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结尾难以理解的句子,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感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说和议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五、说环节设计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充分考虑了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对教学的主体环节作了如下设计:“聚焦“幸福”,积淀情感→认清现实,宣泄情感→对比烘托,升华情感”
(一)聚焦“幸福”,积淀情感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选择自己认为小女孩看到的让自己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这样做为后面衬托现实中的不幸做好了扎实的铺垫。
(二)认清现实,宣泄情感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把描写现实的句子找出来,我相机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让学生读然后体会小女孩幸福中的不幸,这样孩子们便能深刻地理解小女孩只有在幻想中才是幸福的,幻想的幸福更衬托了现实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三)对比烘托,升华情感
美丽的幻想更迭出现,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这时我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个环节“对比烘托,升华情感”,水到渠成地概括出这篇课文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对比的写法,更加深刻地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和作者的深切同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猛烈的碰撞。
六、说板书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虚)幻象
美好幸福
同情女孩(实)现实
残酷痛苦
憎恨现实
虚实结合(对比衬托)
这样的板书既抓住重点,又简单明了;既体现了文章的叙事线索,也突出了文章的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对课文主要的内容一目了然。
整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较强的教学理念。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威奢乡中心小学:李韵
第三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虚幻的童话故事中所蕴涵的现实意义。
2、品读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的过程,体会小女孩的美丽心灵和黑暗现实之间的反差,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3、通过对小女孩悲剧的解读,批判人与人之间隔膜、冷漠的社会现实,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触发情感,交流导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哀婉动人的童话。读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已的感受。
2、听写: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用字条出示这句话,学生校对。
4、齐读这句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交流心得: 当你口中读着这句话,心里想着那位可怜的小女孩的时候,你是否觉得自己被一些字眼触动了,甚至是被这些字眼触痛了呢? ....板书:美丽幸福
二、品读析义、朗读悟情
(一)理解“美丽”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交流,师板书:大火炉、烤鹅、圣诞树
3、同学们,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在小女孩的眼里这些东西的美丽的?请自由读课文有关的段落,并把能表现出“美丽”的词句划出来读一读。要读得有感情,有韵味哟!
A、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象生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多么舒服啊!”读出发自内心的感慨,赞美。)
B、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火炉不见了,就连我们也觉得是那样的无奈、失望。)
C、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鹉正冒着香气。(“冒着香气”的烤鹅多诱人啊。)
D、令她惊奇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又,瞒珊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神奇的烤鹅,美丽的幻想。)
E.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
F、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
G、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样,在向她眨眼。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教师指导读出惊叹的感情)
(二)理解“幸福”
1、再次深情地朗读听写的一句话。
2、从那些词句中看出小女孩和奶奶在一起很幸福?(板书:奶奶)请大家再从课文中的找找、划划。并把它读出来。
A、因为她那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唯一疼她”)
B、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
C、“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鹉,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当你朝思暮想的奶奶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会怎样激动地叫一声奶奶?又会怎样祈求奶奶把你带走呢?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D、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E、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天使、圣母、圣洁)
F、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G、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
(微笑不光是因为她见到了美丽的东西,更是因为她跟着奶奶一起度过了一个幸福的大年夜。)
三、点拨提升,拓展升华
一根火柴熄灭了,暖和的火炉不见了;一根火柴熄灭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一根火柴熄灭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一大把火柴又能燃烧多久呢?慈祥的奶奶又能去哪里寻找呢?(教师一边说,一边逐次擦去板书的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安徒生爷爷伤心地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
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重读“谁也不知道”)
1、你从“谁也不知道”这几个字中读懂了什么?
(人们对小女孩之死漠不关心。人们缺少爱心。人心太冷酷了……)
2、我们读过了这篇课文,还能说“谁也不知道吗”?现在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对安徒生爷爷,对卖火柴的小姐姐说一说。
四、作业:
小练笔:小姐姐来到我身边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大火炉
美丽:烤鹅
圣诞树
幸福:奶奶
1、教学重点:①从小女孩一次一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②从倒数第三个自然段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①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案的关键字:
1、导入新课、启发自学
2、自主探究、解决疑点
3、质疑问难、培养能力
4、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学习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展开合理想象的写作方法。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体会的能力。
思想教育渗透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一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倒数第三个自然段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关键:
以课后思考练习二为主线。
五、教学方法:
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法。
六、学习方法:
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
七、教学思想: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教具准备:
微机软件
九、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启发自学
(1)、复习课文第一段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谁愿意说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哪些内容?
(2)、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深入地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自主探究,解决疑点
(1)、整体入手,提出问题
围绕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部分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呢?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选择重点有序地板书几个问题:
①、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原因?
②、她看到了什么?
③、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什么?
(2)、分段学习,解决问题
①、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自由读文,解决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b、理解“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体会小女孩矛盾的心理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
c、读中体会小女孩擦火柴时的犹豫不决,看到火炉时的高兴喜悦,火柴灭后的难过失望。②、学习小女孩第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默读,解决课前提出的三个问题。
b、教师设疑:“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这句话已经把小女孩看到的东西表达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摇摇摆摆地在地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句话呢?
(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性和合理性)
c、指导朗读“更妙的是......又厚又冷的墙。”
③、学习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出示画面,体会情境。
b、解决前面提出的三个问题。
c、指名读文,再现情境。
④、学习小女孩第四、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a、指名读文,解决三个问题。
b、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心理。
c、屏幕出示“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体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d、找出五次擦燃火柴的内在联系。
3、质疑问难,培养能力
①、轻声读最后一段。
②、学生质疑。
③、屏幕出示“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体会两个“幸福”的含义,激起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4、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①、学生谈体会,用自己生活的美好和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作比较。②、教师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③、布置作业:写读后感《我和小女孩比童年》《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
5、板书设计
7、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火柴美好幻象温暖食物欢乐疼爱幸福
大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
火柴灭悲惨现实寒冷饥饿孤独痛苦冻死
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第四根一大把
第四篇: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案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
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五、总结写法与读法
1.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中,我们与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走进这个童话世界的。(有感情朗读、质疑思考、讨论交流、联想入境,都是品味读书的好方法。)
2.这篇童话为什么让我们如此感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
六、拓展延伸
1.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命运悲惨
《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义务教育人教社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1845年,是丹麦着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像,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
二、说学生
从学生基本素质看,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比较活跃,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相当部分男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学习能力较差。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不够。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上,个别学生的思维特别宽广、新颖。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倡导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教师抓住情感线,步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看到社会制度的黑暗,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中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基于现实合理想象进行片段练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高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根据以上理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像。
与此同时,基于六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理解含义深的句子,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学法分析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此,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合作学习法——涉及到课文中关于重点、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共同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交流讨论法——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质疑探讨法——通过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策略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以点拨引导法,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形式,运用“假设”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在本课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温故、感知;
二、理解、体会;
三、运用、讨论;
四、交流、强化;
五、对比、升华;
六、拓展延伸。
(一)温故、感知
阅读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特别重视创设情境,激情激趣,因此,在开课时,运用“假设”创设课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以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你看到风雪中的小女孩,你觉得她怎样?”引入新课,把学生极快地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然后让学生谈谈“如果你遇到小女孩,会为她做些什么?对她说些什么?”这样的引入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子,体会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二)理解、体会
1、引导、授于学法
《课标》中提出: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因此,开课后,让学生自由读书,读出自己的初步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重点读文中写卖火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擦燃后看到了什么?想一想小女孩为什么会看到这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檫燃火柴的部分。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在学生朗读和了解了课文这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此时应抓住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以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这时,抓住关键问题:“小女孩手上抓着成把的火柴,为什么一根也不敢擦呢?”“为什么她又终于抽出了一根呢?”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然后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评议读的情况。
3、小结学习方法
通过对文中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这部分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刚才的学习方法:
一、默读课文,了解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火柴的,看到了什么;
二、接着轻声读课文,搞清楚小女孩擦燃火柴后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事物;
三、最后感情朗读课文,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面的课文起到指导作用。
(三)运用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教学应注重能力的培养,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能读书能力的培养。于是,我让学生运用刚才总结的“默读、了解内容;轻读,体会含义;朗读,情感表达。这样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小女孩第二次到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写出自身独特感受,即作批注。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四)交流、强化
通过刚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抓住每一部分
重点词语、句子进行理解,体会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前是迫切之情,燃烧时是高兴之情,熄灭后是失望之情。让学生在幻象与现实的对比中,发现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没有寒冷、饥饿、享受着快乐与疼爱。她是幸福的。当火柴熄灭时,她又会回到冷酷的现实,学生此时认识到小女孩这时的幸福是可怜的。
教师紧接着创设情境: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小女孩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学生从小女孩的角度说自己听到了什么,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小女孩所处的社会冷酷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有了理解与情感的积淀,教师引导学生引深原问题:为什么说小女孩冻死了也是“幸福”的,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吗?配着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幻灯片。学生静静的聆听,细细的品味,注意看小女孩的表情。
幻灯片播放结束后,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如果小女孩没有被冻死,她活了下来,接下来她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最终发现:小女孩只有在幻象中才是幸福的,现实只会带给她寒冷、饥饿和痛苦,也只有死亡才能让她摆脱这一切。死对小女孩来说是幸福的,这个幸福是悲惨的。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理解句子中蕴含的深厚情感,让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对比、升华
此时,学生的心灵已有所撞击,并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于是,教师接着创设情景:此刻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可以对小女孩说,可以对安徒生说,学生还可以对社会说。在学生多角度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时可以层层深入到对社会制度的认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像小女孩这样的穷苦人完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六)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与习作训练的有机结合是当前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延伸训练:以“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为线索续编故事,这样的设计,为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 2009-5-19 19:04:00 | By: 小荣儿 ]
0
推
荐
2009年5月15日,沈阳市小学语文初小衔接教研即评优课在沈阳市实验小学一部举行,我有幸参加此次比赛,做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下面是我参加此次活动的一点思考。
一、设计意图
1.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自渎自悟。
2.《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是以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为训练重点的第一篇文章。因此,我希望引领学生在仔细品读文章词句的基础上再联系作品的内涵想开去,使学生在获得文本本身的内容的同时,获得文字背后的信息,从而品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并掌握批注式阅读的方法,为初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奠基。
二、本节亮点
(一)成功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入文本。1.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在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配画歌
曲的同时,再以教师动情的语言描述,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情境感悟
现在的孩子是蜜罐中长大的,他们中大多数不知道生活中还有“苦”,与文中小女孩的距离巨大,对于小女孩的痛苦和幸福的理解有很大难度。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一定情境,帮助学生走进小女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女孩看到圣诞树时,把学生中的一人想象成“小女孩”,让他去接受大家的祝福,由此对小女孩的幸福感才有了切身的体会。
3.情境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最好表达。要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靠近,我利用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她无比寒冷的时刻,送给她温暖的大火炉,想到自己不冷了,再把这种感觉用声音表达出来。课堂效果证明,这个设计很成功。
(二)批注阅读,带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里波特,读文章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于是我告诉学生,读文章要细细地品,慢慢得读,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品出文章蕴含的情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那些词句的旁边。学生掌握了批注式阅读,一边读文,一边感悟,一边批注,在全班汇报交流的时候,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发挥想象,带领学生走出文本。
1.想象,填补文本空白。
本文是以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为训练重点,为此,我在学生理
解文本词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想一想,小女孩还会告诉奶奶一些什么呢?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会有些什么?当小女孩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祝福的话送给她?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2.想象,拓展文本内容
美丽善良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结局,学生对这个结局一定非常不满意,于是在课堂接近尾声之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通话大师,为小女孩重新按排命运的结局。于是,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不仅学会了安徒生大胆合理的想象,而且他们的善良怜悯之心跃然纸上。有的同学写道好心的人把它收留,有的同学则让她的奶奶重返人间,还有的同学联系课文,让那个欺负她的小男孩向她道歉„„
(四)即时评价,带给学生无尽动力
在以往试教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通常是是“好、对、很好、你真棒。”究竟好在哪里呢?学生不明白。教研员付老师多次提示我,评价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学生才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正是即时评价的精髓。于是我不断的想,到底该怎样评价呢?在上这节课时,我细心听取学生的汇报或回答,抓住学生回答的要点,指出他的可取之处,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做出了明确的评价,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生成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得到了教研员的高度赞扬。
三、不足之处
本节教学,我在新民市语文教研员的指导下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在实际施教过程中没能把教学按计划完成,存在不足之处。
1.表格的处理有些唐突。我刚刚把表格出示出来,就有好多学生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令我激动兴奋地忘了提要求,直接叫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好在,学生说的很好,符合我的设计意图。
2.课堂超时两分钟。学生改写结尾的作品让我感动,让我折服,让我想知道他们还有哪些奇妙的想法,于是忘了时间。应当见好就收,时间才刚刚好。
第五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义务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组以“名篇名著”为主题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把说课内容分成了: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板块。
一、说教材(这个板块分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本组选编的四篇课文均是外国的名篇名著,《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家喻户晓的童话。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用细细的火柴点燃了美丽的幻觉世界,为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点燃了温暖与光明。她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万万个孩子们的缩影,他们是社会生活中被压榨、被欺侮、被贱视的弱者。安徒生笔下的形象是一个弱者顽强不屈的抗争与追求。这个气息可闻、身形可见的小女孩,她的可怜、她的孤苦激起了读者切入心底的同情,与安徒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童话世界里安徒生对小女孩怜悯的爱最终变成了一种抚慰的爱------小女孩在痛苦的极点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给予西安女孩的是最永恒的爱。
(二)学情分析
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并不陌生,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如今让今天中国的孩子体会到当年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以及对幸福的渴望与追求,是培养孩子同情心和对幸福感悟的着力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想象、朗读等多种方式,增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对两个“幸福”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情境教学法: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远程教育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提供图片、文字、音乐等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反复诵读法:《小学语文教育学》告诉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时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点拨引导法:适时点拨,点拨促悟,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实现语言积累运用。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新课标》也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品读交流,质疑探究,渗透了自学、展示、反馈的教学流程,倡导学生采用独学、对学、群学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安排为两课时,今天解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我把本课时的总体设计思路设计为:“欣赏美文,感受魅力------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梳理脉络------品读课文,感受悲惨------拓展延伸,升华情感------布置作业,体现个性”六个环节。下面我配合教学课件具体来讲一讲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文,感受魅力
孩子们大多都读过《安徒生童话》,但那都是简单的情节记忆,为了让孩子们在课前对安徒生的童话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上课前出示一段话,让孩子们感受安徒生童话的魅力。(课件出示: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世纪交响乐,优美的词句、奇妙的想象,让人陶醉在音乐的海洋;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走访世纪的游记,每读一则童话,就有一束阳光射进我们的心灵;有人说安徒生的童话就是一部跨越年龄的经典,每一篇的来历,都是那么不同寻常。他的童话中有对假、恶、丑的揭露、鞭挞,但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赞扬和向往,从而给人以朝阳般的温暖和健康向上的力量。他以自己美好的幻想向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爱与同情、善良和真诚、平等和正义的未来世界。)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进行谈话,让学生回忆过除夕的情景,调动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图片吧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孩子们除夕的快乐和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凄惨形成鲜明的对比,激起孩子们迫切想了解这个小女孩的强烈欲望。接下来,我让孩子们静静地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动画,伴随着音乐讲述:孩子们,新年的钟声敲响了,这是一个大年夜,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人们沉浸在新年的幸福和快乐中,街上飘着烤鸭的香味,一个小女孩却流落街头,她又冷又饿,孤苦伶仃,没有一个人关心她。横冲直撞的马车差点儿把她撞死,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欺负她,她就是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看丹麦作家安徒生是怎样揭露黑暗社会的?
(这样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这样既诱发了学生情感,有激发了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然后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孩子们可能会说:她是一个可怜的孩子、贫穷的孩子、美丽的孩子、一个听话的孩、一个孤独的孩子······(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用眼神和表情来与学生产生情感的沟通,要充分尊重孩子独特的情感体验,不给予是非评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印证自己的感受。)
(三)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自然过渡引导学生真正沉下心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引导学生用简练的几个字来概括说出三件事: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我并相机完成板书。
(能引导学生把一篇长文章读短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提出的要求。让学生险与文本对话,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做好了准
备。这样设计的依据是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
(四)品读课文,感受悲惨
此环节,我抛出了一个贯穿全文的大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呢?请同学们用心细细去品读文章,边读边做好批注。(抛出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打问题后,)给学生足够的静心悟读的时间,因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在静心悟读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深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学生有了对文本的充分感悟,才会有不吐不快、急于交流的迫切愿望。)
引导学生学习“卖火柴”这部分(1---4自然段),这部分虽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学生对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对下文的种种幻想和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抓住“可怜”这一中心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大年夜是怎样度过的?联系上文小男孩欺负她,下文爸爸会打她展开教学,为精读重点部分打好基础。
(过渡学习“擦火柴”部分5---10自然段)这部分描写了小女孩5次。第一次擦燃火柴,她为什么会在火柴的亮光中看见大火炉?区别本段描写哪些是具体现实,哪些是由具体事物引发的想象。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上做上记号。
学生交流汇报,老师小结写法:是寒冷的驱使,是小女孩终于抽出了第一根火柴!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感觉自己好像坐在一个暖烘烘的大火炉面前,她渴望温暖,这是对小女孩的幻觉描写。(边讲边变色)但回到现实依然是那烧过了的火柴梗,这是实实在在的景象,也就是实写(将该句变色)这种写法叫虚实结合。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的情景,同学们边看边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又什么变化?(观看后,小女孩由激动高兴到失望的心情一目了然,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中感悟,反复体会小女孩心情变化,反复体会幻景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从而体会文章思想内涵。)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她第二次“擦燃火柴”,这一次她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向她走来。引导学生体会得出:现实中小女孩她太饿了,她渴望得到食物。当她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美丽的圣诞树,可见现实生活中的小女孩非常痛苦,她多么渴望得到快乐和幸福。
(通过前几段的交流与体会,我这样过渡学习小女孩第四次“擦燃火柴”)此时,“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小女孩记得奶奶曾经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小女孩想奶奶了,她再一次“ 擦燃火柴”,此时,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现实生活的寒冷、饥饿、痛苦、孤独,让她多么渴望得到奶奶的爱抚。听老师读这个自然段,听一听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用教师激情洋溢的范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抓重点句:“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是的,这是小女孩的呐喊,孩子们,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对,小女孩渴望幸福、快乐,她希望奶奶把她带走。来让我们帮帮这可怜的小女孩告诉她的奶奶(“啊!奶奶!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小女孩多么担心奶奶会不见了。(女生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结合今天的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此句为切入点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难道当时就没有温暖、快乐的地方吗?与同学交流交流自己的想法。
是的,当然有这样的地方,看(出示富人过大年夜的情境图片)那里的餐桌上有喷香的烤鹅,那里有美丽的圣诞树,那里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围坐在一起闲聊,多么快乐!
那里的人们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欣赏音乐,多么幸福!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蜷缩在墙角,她又冷又饿,最后竟活活的被冻死。(出示小女孩图片)同学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想说什么?
要使学生真正了解一部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如果按部就班的讲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学生知道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幸福快乐的生活只属于有钱人,对于小女孩这样的穷人来说幸福、快乐仅仅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小女孩要想活着,等待她的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只有死去,小女孩才会摆脱这痛苦的一切。
我国唐代诗人杜甫曾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
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死在了新年的张灯结彩中,死在了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出示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过程是学生语言积累、体验感悟的过程,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感悟交流后,我会适时归纳学生的理解:她曾经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所以非常幸福;她走向幸福是用为小女孩去世后远离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她彻底的幸福了。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的祝福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吧!)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安徒生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师生配乐朗读):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他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少年少了一道灿烂;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那么他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煌;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他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那么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他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
其实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小女孩一样遇到困难的人,他们有着和小女孩敢擦燃火柴一样勇气去战胜困难。比如在汶川地震中受伤和遇难的孩子们,他们是不幸的,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但他们同时又是幸运的,他们得到了我们所有人的关爱与祝福,我们大家用爱心筑起了一道爱的长城,抚平了他们心中的伤痛,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这个过程的教学中《让世界充满爱》一直叩击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流动的语言,有爱的音乐更能起到渲染的作用,照应开头悲凉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幸福生活的热爱,感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用作家梅子涵的话总结:同学们,相信童话吧,童话是播种幸福的种子。在你的书包里放本童话书吧,书包会变得轻起来!
(六)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1、必做题: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有很深的含义,如:“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2、选做题:(1)学习本篇课文,把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再读童话,感受童话的魅力。
学生间有千差万别。“一刀切”作业难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而本节课的作业我安排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不但体现了个性,还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说板书设计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大年夜光头赤脚
火炉寒冷 虚 实烤鹅饥饿 结 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擦火柴圣诞树痛苦
奶奶孤独
飞走了向往幸福
冻死街头幸福快乐
让世界充满爱!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在设计板书时,我紧扣课文主要内容、关键语句和学生一起概括、归纳成如上“脉络式板书”。既是课文内容的集中体现,又一目了然的感悟到虚实结合表达手法对突出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巧妙之处。
最后,请允许我再一次感谢远程教育资源对本课教学的有效辅助。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通过图片、文字、音乐等信息,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说,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