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
第11课《百家争鸣》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课文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将学生分成五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导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方法。学生:
1预习课文,并广泛收集资料,熟悉各派思想观点。
2儒、法、道三组每组推选四个代表(一名主辩,三名辩手)。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荣,战国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想知道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老尘封的历史,领略祖先的智慧。思考并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1.显示课题及第一目: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孔子生平及孔子画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才艺展示 创设情景 1.你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2.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 1.推荐三名学生表演“苛政猛于虎”的故事。2.学生看书归纳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1.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显示孔子的成就。3.重点了解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育思想。4.指导学生理解“因材施教”等的含义。1.通过体验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政治主张。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穿越时空
百家争鸣 1.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补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具体表现(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3.儒、墨、道、法等各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4.点评五位学生的发言,并适当解释补充。5.安排儒、法、道展开辩论并提出要求。6.教师对三组同学的辩论进行点评: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语言是否生动等,并指正错误。1.学生看书归纳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五名学生分别扮演孟子、墨子、庄子等上台发表各派思想主张。3.学生(儒、道、法三家)围绕谁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展开辩论。1.显示第二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孟子等人的画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知识巩固
小结全课 1.列表概括各派思想主张。2.结束语:儒家的以德治国、施行仁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巩固统治,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利益的保障同样需要法制建设。所以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不应互相排斥,它们都是我国现行的主要国策。填表 显示表格 指导学法,整合知识,培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 课堂训练 1出示题目
2总结发言 思考并发言 题目:在学校饭厅里,一些同学在就餐时,总是随意乱倒剩饭剩菜,学生会对此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解决处理这一问题。如果你是学生会的一名干部,请你分别以儒家、法家、道家的观点谈谈你的处理意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制作学习卡片。
四、课时安排
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猜猜我是谁?”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导入新课《百家争鸣》,翻开书本76页。)
l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预习检查(独学):百家连线,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学派 思想家 所处时代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老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道家 墨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墨家 孟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法家 孙子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兵家 韩非子
孙膑
(三)新课教学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讲坛
合作展示:由各组用学习卡、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要求:学生展示、教师知识反馈、学生划要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
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
诸子百家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的是哪家?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待遇如何?
3、治国辩论:以上环节我们了解了各派主张,可谓各有各精彩,但作为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秦国的重视。法家的治国主张成为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4、百家名言竞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兼相爱,交相利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四)达标测试(反馈)
1、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人物、时期、主张(板书)
(五)拓展探究
1、案例分析: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铤而走险、偷盗钱财。如何处置这一件事?请各组用不同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
师生共参与,老师扮演小偷,分组同学扮演诸子百家。共同探讨这一事件。
2、古为今用:列举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运用的例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例如:
儒家:“仁政”——“以德治国”
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富贵不能淫—— 廉政、廉洁、自律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民教育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己知彼——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六)课后作业
同步学案41页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二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
第三篇: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百家争鸣
用合作探究知识,用引导塑造精彩
——《“百家争鸣”和儒学思想的形成》教学案例分析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张敏明
一、背景
历史的学习,必然要结合史实、史料。史论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因此,历史的学习需要把握史实和史料,从史实和史料出发,用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分组合作和问题探究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故事引导,设置情境和问题探究,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的双赢,是本案例探究的主要目标。
二、过程 1.处理资料
全班分成四组,合作学习,探究百家争鸣的概况。
提出问题:归纳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提炼核心思想,以及其思想与他们所处阶层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派出代表进行问答。不足之处,由其他人补充,或者教师加以引导,完善学生的总结。2.活动过程
准备工作: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分别担任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并布置每组要探索的问题和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师: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最主要的学派有哪些? 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师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找出各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其思想主张和所处阶层的关系。
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什么是儒家思想的形成,而不是法家、墨家思想的形成?
生: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引导补充: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广泛。
师:联系第一单元的课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先让儒家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组:
生:儒家思想有三位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礼、有教无类和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其中仁是核心思想。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和性善论还有核心思想民贵君轻。荀子的思想是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
师:很好。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教育思想,那么孔子的教育思想还有哪些呢?
学生举例孔子的教育思想。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那什么是礼呢?
通过历史故事孔子和鲁哀公吃桃子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孔子的思想有消极的一面,是保守的。师:孔子虽然当今备受推崇,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却不被采纳? 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分析孔子思想遭冷遇的原因。
生:孔子的思想比较适合和平时代,不适合社会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的思想相对保守、倒退。
引导学生概括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结束对儒家代表人物和思想的探索,让其他组的学生分别简略地阐述法家、道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以及有关的社会阶层的关系,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完善。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四大学派思想的表现进行回顾,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采取分类和总结、一分为二的方法,探究其产生的影响,并举例。从而启发学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三、教学反思和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定位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新”、“趣”、“活”、“实”以及“美”等特点。通过理论、思路和手段来突显“新”;通过故事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方法和教材把学生教活;通过训练扎实和目标落实来充实课堂内容;再由板书美和氛围美使学生感受学习之美。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通过故事引导,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更具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课以“百家讲坛”的于丹 讲授论语,使课本贴近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当地以历史故事为引导,让学生在史实和史料的剖析中,自主地总结百家争鸣的概况和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在具体史实分析的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树立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双赢。
二、教法灵活,教活学生。
教师首先提出当今社会的一个现象:儒学热,引导学生进行对该课的学习。最后进行总结时,让学生举例百家争鸣的深远影响时,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用类比方法处理本课难点。通过展示西北放羊娃与中央电视台记者对话的故事,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出政治经济状况决定思想文化的这一历史规律,从而总结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用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诸子百家的各派状况。并用孔子和鲁哀公吃桃子的故事解释孔子思想中礼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解决学生中遇到的问题。
三、师生互动,激活课堂。
课堂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归纳出百家争鸣的概念,并着重学生对概念的把握。紧接着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找出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在探讨各家思想的时候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和概括,同时让学生举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并且邀请学生复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主导者,充分表现了引导者的角色。
这样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更加顺畅地进行下去。
四、目标落实,能力发展。
一节课教学效果的直接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克服外界的干扰,聚精会神地听讲;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主动发现问题,勇于对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提高自身能力;学生有一定的 课堂练习,有独立解答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且学习效率较高;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最后作为安徽省特级教师赵剑峰的示范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如果学生不能够准确把握问题的答案,在问题的回答上占用了过多时间,那如何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四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并学习在辩驳中互相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帮助他们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开幕式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传达了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追求——建设“和平”与“和谐”的人类家园。而这一思想的源头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人的“以和为贵”的思想。我们先人思想光芒至今还照耀着人类前进的道路,那么就让我们走进历史,感受春秋战国时期哲人先贤的思想光辉。
2、学习新课:
(一)老子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学生说出老子、孔子之后,让学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理。⑶独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列举一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利用哲人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课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让学生从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师的魅力所在。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孔子对“仁”特别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学呢?:学生归纳出“仁”就要求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之后问孔子“仁”的理想怎样推广到整个社会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礼”。“礼”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⑶但是孔子生逢乱世,他的“仁”“礼”思想会得到崇尚霸术君主们的赏识和支持吗?他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在当时能得以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⑷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总结教育家的真正含义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将理想的火种传遍天下,融入漫漫的历史长河。
⑸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20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巨大的灾难。20世纪末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汇聚巴黎,其中一位瑞典物理学家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世纪前,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呢?从历史又回到现实,学生通过思考感受中国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三)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张,让学具备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出示漫画,让学生判断漫画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出示辩论题目,“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启发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想,进行知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4、板书设计:
第五篇:初二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测试题(含答案)
初二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孔子创立了()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2.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 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A.“无为而治”
B.“兼爱”和 “非攻” C.“仁”和“德治”
D.实行“法治” 3.有学者认为:“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外国朋友要了解“孔子之道”可以参阅()A.《韩非子》
B.《道德经》
C.《论语》
D.《墨子》
4.山东省的曲阜每年都要迎接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因为这里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大思想家的故里,这位思想家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墨子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兴办私学
B.创立儒学
C.开办太学
D.创设科举制度 6.下列对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开始使用彩陶 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C.孔子的思想主要是“礼”和“法”两部分
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拱卫周王室的作用
7.右图为某中学“魅力历史”社团在研究性学习中制作的两张学习卡片。据图,你认为其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墨家思想
B.韩非学说
C.老子论道
D.先师孔子 8.(2013•山东滨州卷•2)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当仁不让于师9.(2013•甘肃兰州卷•2)《论语》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论()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10.(2013•山东省威海卷•2)右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A.“仁”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 D.“兼爱”“非攻”
11.(2013•云南八市卷•2)某电视台要聘请法制栏目主持人,如果时光穿梭回到战国时期,你认为哪一思想学派的代表最适合担任该栏目主持人()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2.(2013•湖南湘潭卷•1)下列人物中,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的是()A.孟子
B.墨子
C.韩非
D.庄子 13.(2013•湖南长沙卷•14)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即()A.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1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的派别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的是()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5.在美国西点军校,一个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思想受到了学员的追捧。这个人是()A.孙膑
B.孔子
C.韩非子
D.孙武
16.最早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准则的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韩非子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身边有长处的人学习。它出自()A.《论语》
B.《道德经》
C.《孙子兵法》
D.《金刚经》 18.《论语》记录的是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A.“仁”
B.“因材施教”
C.“为政以德”
D.“有教无娄” 19.“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包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孙膑
20.下列学说中,在后世被统治者奉为治国之道的有()
①儒家
②阴阳家
③法家
④兵家
⑤墨家 A.①②④
B.①③
C.①
D.①④ 21.“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22.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表现在()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无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3.历史学习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足“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暴致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实行分封制
D.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24.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25.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同志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家宝同志所引句子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26.史明智同学在刚结束的模拟考试中考砸了。爸爸暴跳如雷,说要“家法伺候”,妈妈赶紧说:“我们要好好教育孩子,使他进步。”爷爷慢吞吞地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儿,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接近()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二、非选择题: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的兴起,造就了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文士,稷下学官就是当时的学术交流中心。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频繁,各国纷纷变革,许多人对变革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出现了诸子百家。
材料三: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1)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说明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说明百家争鸣的产生还有一个什么样的物质基础?(3)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28.2011年12月3日至4日,第八届“国际儒学论坛•2011”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儒家的修身处世之道”。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名学者齐聚一堂,体会古人智慧,探寻儒家思想的修身处世之道。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2)你认为以“儒家的修身处世之道”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论坛的召开有什么现实意义?
29.和谐,承继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思想家都留下了关于和谐社会的哲理名言,这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刻启示。
(1)列举两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或言论。(2)上述思想家的思想或言论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C
2.C
3.C
4.C
5.A
6.C
7.D 8.C
9.B
10.B
11.B
12.A
13.D
14.C 15.D
16.C
17.A
18.A
19.A
20.B 21.D
22.A
23.D
24.C
25.B
26.C 27.(1)材料一说明了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当时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材料二说明了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2)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3)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