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预设课时为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五、教法、学法
① 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学法则是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② 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①依据: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学生领悟贤者们的思想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
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成语故事,和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 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
六、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来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进入本课。这样的导入:
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课以下的学习环节: 二)新课学习
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百个家庭争着叫吗?解读课题有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是多个学派的争相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是在我国什么时候呢?课文具体涉及到哪几个派别?师生共同引导出该课的整体框架。设计意图: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框架有个大体的认识,让学生得到知识预见性而更好投入到课堂活动。进入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师生共同完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提问,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谁?结合课文P4的图,教师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对有教无类的解释。继而让生结合课文P5,汉墓的竹简论语。提问:论语最早什么时候出现?你知道其中的一些名句吗?P4图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讲述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图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深切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
过渡:孔子自幼就有
凑拜周礼。环境可以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昔孟母折郊处而有成就了儒家的另一个学者这就是孟子。他发展了儒学,曾受到
国君主的接见,你认为他会阐述自己的哪些思想主张?由生回答,后老师提点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
由生回答后加以评价,提示学生做好标注。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提问,和阅读材料材料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过渡:但却有人主张性恶论这就是荀子。他对于儒学方面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儒家代表者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过渡:这是儒家学派的学者继承发展儒学,大凡能做到这点的人物,都是虚心下问的,孔子就成问学于老子,第五页图片,该图中就是老子像,老子有名李耳,老聃,据说他生下来时就是老态龙钟的样子。
在老君岩旁边有块石块请你在碑文中写一段话介绍,老子。建议包括姓名,何时人,思想主张。
不仅如此老子还有本著名的书籍道德经。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问:该句反应了老子什么思想主张?
作为道家的另外一个人物,庄子,庄子梦蝶。这就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道家总的来说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通过学生写碑文等和成语故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笔的能力。以及进行及时的知识反馈。过渡:如果你遇到了大舌头说不清出话的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因为他们往往也具有着出人意料的才智,就比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虽然大舌头说不清楚话,但是思想极为敏锐有见地,本是韩国的贵族,而没有得到重要著书立说。流传各诸侯国。为求贤若渴的嬴政发现。据说秦国当时攻打韩国就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才。那么你认为嬴政可能在这些书籍中看到了韩非的哪些相关主张?学生回答后小结提醒学生加以标注。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让生能深入到历史,使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过渡:四大家中还剩下墨家。问:他的创始者是谁?结合地图册云梯和图。利用当时鲁班去楚国与木工祖师爷鲁班的一段精彩较量劝说楚国放弃攻打宋国。问这种行为反应了墨子什么主张?
除此外,还涉及到哪些其他思想主张?并对其中的思想主张的要点加以解释。并提醒学生加以标注。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情景和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家的思想主张讲述完毕加以小结,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提问:如果有人在地上丢了一张纸这四大家遇到时假设你是这个四个学派中的之一,你会怎样处理。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学生的角色扮演,领悟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之后进入 环节三:
播放感动中国的新闻图片,引用李泽厚的话,提问:那么这样的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对现在有何影响呢?由生回答加以小结。
然后提问:现在你能认为张艺谋为何要在2008年开幕式上设计这一幕?孔子思想地位,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除了孔子的相关思想主张。
板书
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二篇:百家争鸣(推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马发利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家的主要代表思想,还能运用百家思想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及案例,达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的目标。
(二)第一、在上前面那个班的时候,感觉百家争鸣的背景部分讲得有点凌乱,思路不清。课后,我及时进行了修改,理顺思路,还组织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二、感觉有些知识点之间的承接与过渡不是很自然,顺畅。但经过课后的调整后,已经克服了这一不足。
(三)第一、上这一课时之前,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来完善自己知识点的不足,在课堂上能做到旁征博引,使整个课堂生动充实。第二、理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比如我安排的讨论活动,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诸子百家的主要主张,还能用他们的主张来分析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第三、在提问和引导的技巧方面我还要加强。要做到启发性提问,善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正确答案上来。我觉得我在这方面还有点欠缺。
第三篇: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列出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依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
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
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
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环节
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1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2,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3,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第四篇: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教授新课:百家争鸣
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概念就是: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二、讲述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运用材料讲解的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分析,总结。材料
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
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思想主张 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2.主张: 材料: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2.“制天命而用之”
3.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
(1)万物起源和演变: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4.对古文化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重难疑点解析
1.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2)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D、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整理表格。回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结课设计:运用易中天的一段话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
九、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B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B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D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C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问答题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社会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十、板书设计:
第五篇:百家争鸣1100
哲学,在我看来曾经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学习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我并不满足,于是我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著作《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从而对我国的古典哲学也有了一些了解。
走进先秦时期,孔丘、墨翟、孟轲、庄周、荀况和韩非子等思想家辈出不鲜,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层出不穷,那个时期绝对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也应该是中华民族思想的源头。当然这其中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墨、道、法四家,不管他们的争论有多么大的分歧,思想见地有多么深的矛盾,但他们所关注核心却始终只有两个,即如何治国,如何做人。但正是因为他们在共同的问题上所激发的出的强烈分歧和矛盾,才拥现出那么多的学说和思想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独有的奇观,成功造就了那个迄今为止思想史上最辉煌的时代。
先看看儒、墨、道、法四家分别提倡的核心思想:儒家——仁、义、礼;墨家——提倡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兼爱”;道家——“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法家——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
仅从他们的核心思想,就可得知,他们所推崇的思想和学说没有对错,只有是否适合那个时代,是否被当时的统治者和劳动人民所接受;如果一定要说输赢,那就只有从被沿用的次数和影响的深远程度来判断,这就非孔子和儒家莫数了。但孔子和儒家学说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遭遇了秦朝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一把火,焚掉的不仅仅是儒家的书籍,更是直接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的辉煌时期就此结束;到了明朝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再后来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也让儒家学说大受挫折。如此看来,在百家争鸣时期,最大的赢家应该是那段被百家思想所撞击出的思想文化巅峰的历史了。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对儒、墨、道、法四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可以说,墨家关注社会,留下了社会理想,这就是平等、互利、博爱;道家关注人生,留下了人生追求,这就是真实、自由、宽容;法家关注国家,留下了治国理念,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关注文化,留下了核心价值,这就是仁爱、正义、自强。同时,我也受到了一些启发,青少年时代正是我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面形成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努力汲取先秦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先秦诸子的思想,是可以求同存异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在做人方面,我们要学习道家的清静无为;在做事方面,要学习法家的公平公正;同时还要学习儒家的正义与自强,墨家的互利和博爱,这样我们才能集百家之所长于一身,成为一个道德质量高尚的适应时代潮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