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百家争鸣》同步试题
《百家争鸣》同步试题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 许丹红
一、选择题
1.(原创)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进步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是()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非攻”的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2.(2015·江苏连云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属于孔子的()A.礼治思想 B.法治思想
C.仁政思想
D.教育思想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答案D 解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在教学中总结出的教育思想,是学生应该持有的正确的学习态度。
3.(2016·湖北黄石)北京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观点。
答案A 解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发展为“仁政”,“中正仁和”意思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这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故选A。
4.(2015·山东泰安)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 C.庄子──“无为而治” D.荀子──“礼治”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B项搭配是错误的。5.(2015·贵州黔东南)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的第一个宪法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韩非的思想主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6.(2015·四川眉山)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主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辨析能力。A项因材施教是教学方法,B项温故知新是学习方法,D项仁者爱人是政治思想。“有教无类”即是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对今天提倡的教育公平有借鉴意义。
7.(2015·四川宜宾)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主张,这段话出自《论语·为政》。8.(2015·广西桂林)“光盘行动”,就是提倡人们在吃饭就餐时不剩饭菜,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浪费的是()A.孟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墨子的思想观点。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墨子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故B项符合题意。9.(2016·山东泰安)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创办私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所以ABD不符合题意。
10.(2015·山东菏泽)历史学家钱穆说: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A.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B.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C.铁器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出现了儒、道、佛并立局面
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概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教材,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根据题意秦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B。
二、材料题
11.(原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材料体现了谁的道德观念?他有哪些思想主张?
(2)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谁?
(3)他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1)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还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2)儒家。孔子、荀子。(3)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12.(原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共同愿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体贴人民,人民要敬重和服从统治者,天下就会太平。
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了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1)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回答,两则材料分别体现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墨子的思想在当今世界有什么现实意义?
(3)儒家学说历史悠久,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以及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问熟悉教材内容即可作答,(3)(4)问要联系现实,结合今天的实际情况作答,观点要正确。
答案(1)孔子“仁”的思想,墨子提出“非攻”(2)反对战争,珍爱和平。(3)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题意即可)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老子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思辨色彩。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
材料二: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对秦王朝的建立起了很大作用。
材料三:墨子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核心:一是“兼相爱,交相利”,即所谓的 ;二是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的。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中的“思辨色彩”?最能体现老子的思想思辨色彩的著作是什么?
(2)材料二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什么?根据此思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2分)
(3)材料三的横线处的内容分别是什么?(2分)
(4)三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2分)
解析:本题从三则材料入手,考查诸子百家的相关知识。(1)问中“思辨色彩”指辩证法思想,著作考查基础知识。(2)(3)(4)问只要熟悉教材内容可轻松作答。答案:(1)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道德经》(2)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3)兼爱、非攻(4)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
14.(原创)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孔子是哪一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政治主张有哪些?
(2)作为一位大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他的思想被整理成哪部著作?
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及其成就等相关知识点,只要熟悉教材内容可轻松作答。
答案:(1)儒家。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2)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3)《论语》
第二篇:高中历史人民版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基础自测训练】(一)单项选择题
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②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
③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李悝 B、吴起 C、申不亥 D、韩非
④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⑤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
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商君书·更法》
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综合创新运用】
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②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⑤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
——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
材料二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性恶》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
(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问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研究主题: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方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结合教科书内容阅读相关资料。
探究方法:归纳分析的方法。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等。
成果展示:利用小组探究的结果,撰写历史习作《早期儒学基本特征述评》。2.实践活动。
①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②调查了解家乡风俗中还有哪些传统礼制的遗存。
参考答案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① B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各家学派思想的掌握及联系当时社会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的能力。
② D 提示:联系变法以后秦国的发展情况回答。③ D ④ B 提示:本题考查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对法家思想的深入分析。⑤ D
(二)材料解析题
(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
(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4)轨迹: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主张回复周礼。孟子提出了王道主义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文化基点上提升了儒学的理想。商鞅主张激进的变革。他们三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示:所列举的材料只是提供线索,在理解材料中的观点的同时,还要结合所掌握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 C 提示:考查记忆。
② D提示: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局势的了解。
③ D提示:将该政策与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结合起来考虑。④ C
⑤A 提示:注意区别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
(二)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其关键在于“养而致之”;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2)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圣人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来“化性”,人仍可以成为圣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
提示:此题考查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殊途同归特点的认识。
(三)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技能提高】 1.探究学习
熟练掌握儒学的发展阶段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多阅读课外书籍。2.实践活动 略
第三篇:高中历史人民版,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
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②商鞅变法对秦国所起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B.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C.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 D.为秦统一方国奠定了基础
③下列战国时期思想家没有主持过变法运动的是 A、李悝 B、吴起 C、申不亥 D、韩非
④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⑤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可必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 《商君书·更法》 回答:
(1)由材料一可知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什么?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孟子在政治上的主张有哪些?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
(4)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简述以上三个儒、法代表人物对待变革的思想发展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综合创新运用】
①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②结合史实思考:孔子编订《诗经》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 A.赵国偏远,孔子不曾到过 B.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 C.孔子游说赵国时,赵王对孔子非礼 D.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
③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主要的目的是 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秦国兼并战争的需要 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⑤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如此,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世硕,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都是孔子的养子。——转引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儒家思想史》第一章
材料二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sǎ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荀子·性恶》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共同之处是什么?
(三)问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参考答案
【基础自测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① B 提示:本题考查学生对各家学派思想的掌握及联系当时社会情况加以综合分析的能力。② D 提示:联系变法以后秦国的发展情况回答。③ D ④ B 提示:本题考查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对法家思想的深入分析。⑤
D
(二)材料解析题
(1)“仁”的学说。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这是进步的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但是他的“仁”的学说也含有维护传统制度的旧思想。(2)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孟子的政治主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因此有“亚圣”之称。
(3)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4)轨迹:孔子为总结中国古典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思想有保守的倾向,主张回复周礼。孟子提出了王道主义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文化基点上提升了儒学的理想。商鞅主张激进的变革。他们三人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示:所列举的材料只是提供线索,在理解材料中的观点的同时,还要结合所掌握的其他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创新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 ① C 提示:考查记忆。
② D提示: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局势的了解。③ D提示:将该政策与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结合起来考虑。④ C ⑤A 提示:注意区别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
(二)材料解析题
(1)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其关键在于“养而致之”;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2)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圣人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改造来“化性”,人仍可以成为圣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的。
提示:此题考查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殊途同归特点的认识。
(三)问答题
(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第四篇:百家争鸣说课稿
《百家争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预设课时为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五、教法、学法
① 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学法则是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② 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①依据: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学生领悟贤者们的思想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
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成语故事,和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 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
六、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来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进入本课。这样的导入:
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课以下的学习环节: 二)新课学习
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百个家庭争着叫吗?解读课题有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是多个学派的争相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是在我国什么时候呢?课文具体涉及到哪几个派别?师生共同引导出该课的整体框架。设计意图: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框架有个大体的认识,让学生得到知识预见性而更好投入到课堂活动。进入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师生共同完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提问,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谁?结合课文P4的图,教师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对有教无类的解释。继而让生结合课文P5,汉墓的竹简论语。提问:论语最早什么时候出现?你知道其中的一些名句吗?P4图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讲述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图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深切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
过渡:孔子自幼就有
凑拜周礼。环境可以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昔孟母折郊处而有成就了儒家的另一个学者这就是孟子。他发展了儒学,曾受到
国君主的接见,你认为他会阐述自己的哪些思想主张?由生回答,后老师提点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
由生回答后加以评价,提示学生做好标注。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提问,和阅读材料材料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过渡:但却有人主张性恶论这就是荀子。他对于儒学方面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儒家代表者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过渡:这是儒家学派的学者继承发展儒学,大凡能做到这点的人物,都是虚心下问的,孔子就成问学于老子,第五页图片,该图中就是老子像,老子有名李耳,老聃,据说他生下来时就是老态龙钟的样子。
在老君岩旁边有块石块请你在碑文中写一段话介绍,老子。建议包括姓名,何时人,思想主张。
不仅如此老子还有本著名的书籍道德经。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问:该句反应了老子什么思想主张?
作为道家的另外一个人物,庄子,庄子梦蝶。这就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道家总的来说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通过学生写碑文等和成语故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笔的能力。以及进行及时的知识反馈。过渡:如果你遇到了大舌头说不清出话的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因为他们往往也具有着出人意料的才智,就比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虽然大舌头说不清楚话,但是思想极为敏锐有见地,本是韩国的贵族,而没有得到重要著书立说。流传各诸侯国。为求贤若渴的嬴政发现。据说秦国当时攻打韩国就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才。那么你认为嬴政可能在这些书籍中看到了韩非的哪些相关主张?学生回答后小结提醒学生加以标注。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让生能深入到历史,使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过渡:四大家中还剩下墨家。问:他的创始者是谁?结合地图册云梯和图。利用当时鲁班去楚国与木工祖师爷鲁班的一段精彩较量劝说楚国放弃攻打宋国。问这种行为反应了墨子什么主张?
除此外,还涉及到哪些其他思想主张?并对其中的思想主张的要点加以解释。并提醒学生加以标注。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情景和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家的思想主张讲述完毕加以小结,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提问:如果有人在地上丢了一张纸这四大家遇到时假设你是这个四个学派中的之一,你会怎样处理。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学生的角色扮演,领悟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之后进入 环节三:
播放感动中国的新闻图片,引用李泽厚的话,提问:那么这样的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对现在有何影响呢?由生回答加以小结。
然后提问:现在你能认为张艺谋为何要在2008年开幕式上设计这一幕?孔子思想地位,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除了孔子的相关思想主张。
板书
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五篇: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
一、课题:百家争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了解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归纳“百家争鸣”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2)重点掌握儒家三子的思想: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和“性本善”以及荀子的“性本恶”思想。
(3)了解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探究其在当世和后世的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
(2)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3)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4)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提供三则材料,让同学们猜是哪位大家。然后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材料: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名人之首 2.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他:“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他那里寻找智慧。”
3.他的思想在1993年9月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人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 教授新课:百家争鸣
1、概念:首先讲解百家争鸣的概念,简单介绍一下百家都有哪几家。概念就是: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者重用。
二、讲述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运用材料讲解的方法,学生阅读并思考分析,总结。材料
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
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什么是礼?)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
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材料四
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2.思想主张 材料:
孟子曰:“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 ”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2.主张: 材料: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2.“制天命而用之”
3.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二)道家:老庄之学
1.道家学派的整体特点
老子与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2.道学的奠基:——老子
(1)生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负责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孔子曾经专门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方面的知识。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通过《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流传下来。(2)基本思想主张:
(1)万物起源和演变: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2)朴素的辨证法思想:
①事物具有无条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他用自然的和社会的变动来论证这一命题,提出“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可相互转化。
②他提出“弱者道之用”,阐发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3)消极悲观的态度:“无为”和“小国寡民”思想
思考:材料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材料二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材料一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事物总是有对立面; 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3.道学的形成——庄子
(1)生平: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
(2)基本思想主张:
①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论” ②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 4.对古文化的影响:
(三)法家思想
1.法家的出现及其在各国推行的变法(自主阅读)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形势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特点。
战国前期的法家人物纷纷在各国推行了变法运动。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等,其中商鞅变法最为有名。
2、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1)战国时期法家的不同流派:战国法家在政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法”、重“术”(人主驾驭群臣的统治之术)、重“势”(人主的权势)的不同学派。重难疑点解析
1.法家的“法“术”“势”的理解
“法”是公布于众的法令、法规、法律,是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以才能授予官职,要求做官的言行一致,恪尽职守。君主用这样的要求来考察官吏,不称职的废黜,称职的、有能力的奖励和提升。
“势”主要是指“权重住尊”的权势、威势。韩非等认为只有大权在握,有了权势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有了权势也要造势,形成威严、威势。秦始皇为自己正名,后世皇帝都要人们喊万岁、万万岁,等等,都是要造势。
(2)韩非的思想主张:
①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
②战国之世,各种思想流派纷争不息。韩非用“自相矛盾”的寓言来反对“无用之辩”,主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他还提出用“参验”的方法检验人的言行和知识的真伪,对中国古代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影响
①法家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②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和秦朝的治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但秦朝的短暂而亡,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③两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课堂探究: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如何评价韩非子的主张?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D、墨家的主张 1.墨家的风气
①组织纪律严密②刻苦俭朴和自我牺牲③讲求实际功利
2.墨家的基本主张
①“兼相爱、交相利”,这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 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材料三: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及影响
(1)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①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课堂小结:
完成知识整理表格。回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结课设计:运用易中天的一段话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易中天
九、作业布置: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B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2.在战国时期显赫一时的法家后来衰败下去,主要是因为法家的理论:B A.不利于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没有反映地主阶段的利益
D.不借鉴古代统治方式 3.下列著作不属于“六经”内容的是:D A、《诗》
B、《春秋》C、《书》D、《尚书》
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C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孔子的“仁”的学说与孟子的“仁政”观点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针锋相对的。C、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内容。D、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是由战国商鞅所著。
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空气空前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局面,下列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 A A.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教育日益普及 二.问答题
7.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概述这种文化现象的突出特征,并分析形成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答案:突出特征:体现了历史变革时期最富自由意识和创造精神、学术空前活跃的特点。社会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形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提示:该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条件。
十、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