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6、7的认识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6和7的认识》评课稿
赵诗应
这节课李老师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认识到数的概念,精确制定有效的教学目的:学生能精确地数出数量6和7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6和7。能通过抽象的数字到点子图,再从点子图抽象到到数字符号,并从数字符号反应出形象的点子图或实物上。在认识了数字6和7之后,还要知道7以内的数序,会比较7以内数的大小。
1、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通过复习旧知识层层推进导入新知,教师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知识目的和能力目的,重点、难点把握的很好。由展示情境图引入例题开始,引导学生由抽象的数字------点子图------数字符号------点子图 实物进行学习,学生通过初步感知数字6和7的概念,接着到动手感知6和7,认识数字6和7的形状并能认真练习书写,最后是认识数字6和7的数序。全部教学过程,教师始终抓住了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辅助学生 深入认识了数字6和7从而建立7以内的数序。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色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育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重操作活动,施展主体作用教师能创建机遇,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让学生获得丰盛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通过挂图初步认识了数字6和7概念后,教师能通过大屏幕播放有趣的图让学生数数,毕竟这些都还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需要趣味性,他们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图案,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加深了学生对数字的认知。
3、李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教学语言表述精确。整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使用一些激励的语言使全部课堂的气氛很活泼,也能有效地调控了课堂。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与孩子的身心发展亲密相关,不仅影响孩子的思维发展也影响其心理因素。
第二篇:《6、7的认识》评课稿
《
6、7的认识》评课稿
――评邢锦波老师《
6、7的认识》
本节课中老师精心准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听了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趣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这节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条思路的结构是:联系生活,谈话引入→教学6、7的基数含义(结合主题图,引入6和7的认识,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主题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适时渗透爱劳动、讲卫生的思想教育,还利用学具摆图形,加深学生对6、7的认识。)→教学6、7的顺序(利用计数器教学6、7的顺序,作用直尺图整体认识0-7的顺序)→教学比较5、6、7的大小(利用点子图比大小,看数比大小,用关系符号写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教学6、7的序数含义。
由于教师对教材的研究非常透彻,以及对整堂课的教学有一个整体的合乎逻辑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对6、7的认识沿着一条由浅入深的通道缓缓前进,每跨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6、7的认识》一课,老师在引导学
生探究6的基数意义时,让学生先数出图出的人数,再课件演示又来了1个人。教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体验6的基数意义。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其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如,《
6、7的认识》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6、7的序数意义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数数,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体会数的序数意义。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融洽。又如,也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这节课中,老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练习的设计上,老师都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第二,练习设计具有趣味性。
第三,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
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商榷的问题:
1、能否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6和7,感受6和7的意义,充分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在比较5、6、7这3个数的大小时,能否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
3、在突破本课时的难点上有些欠缺。
总之,本课时的教学环节比较紧凑,过渡自然,充分发挥了各种教学手段的
功能,使大部分学生教能在积极的状态下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学法效果良好。
第三篇: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模版)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评课稿
《认识人民币》在培智学校的一个教学难点,在仔细听了学校王老师的授课之后,感到这是一堂比较成功而且有实效性的数学课。本节课通过学生认识人民币、猜认商品价格、连线等环节进行阶梯式教学,不仅出色的完成了知识目标,同时非常注意对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拓展训练。
这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这样几点:
1、让生活走进数学
人民币的认识对培智学生来说有虽有初步的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因此王老师在整个教学中这个思想一直贯穿始终:在拿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那币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付币,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这样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2、课堂成为学生实践体验的场所。
智障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景性原则。它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环境中创造出情景,而且也要求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育活动。因此,二者都强调“用生活来教育”,在“连线”这一教学活动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的引导和点拨;不同程度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能力弱一点的同学由能力好的同学带领,分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立体交叉互动。在这互动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参与实践机会,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3、德育目标的渗透到课堂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综观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教师在结课时的 “不能乱花钱、撕钱” 的提示,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富德育于教学中。
当然这堂课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1、让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放手再大一点:可以角色扮演,让扮演买东西的学生说要买什么,扮演售货员的学生说要多少钱,买东西的学生付款,然后再进行模拟,可能效果会更好。
2、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简练一些,毕竟这是数学课而不是生活课。
3、可做些课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听课评课稿
听了江**老师讲授《认识图形》课堂教学后,我的感觉是:江老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抓住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她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法比较灵活,学法指导到位,效果也明显,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亮点。
(一)、教法上。
1、结合了生活实际。教者通过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实物和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提取出所要教学的图形。这种用“体”描“形”的方法引入,使学生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提供基础。
2、运用“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方式。教者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的长度,从中认识图形。
(二)、学法上。
1、教者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图意并辨认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2、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时,(1)教师采用学生最身边实物让学生辨认,如:问教室里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样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人类。(2)让学生动手画、三角形,这不但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而且培养学生的操作努力。
(三)采用多种类型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
二、建议。
1、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有部分学生的不集中听老师讲课。低年的学生主要是凭兴趣学习知识的,他们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要采取多种激趣方式加强组织教学。
2、教者教学图形认识时,应当重点说明、强调图形的特点并在实物图片上比画一下,让学生更清晰掌握其特点。
3、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效果反馈时质疑不够到位。如:教师出示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三角形?哪个是圆?”后没有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
4、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这一难点。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上册《6、7的认识练习课》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
6、7的认识练习》教
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数出6、7,并用其表示物体的个数,明确基数和序数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的顺序,进一步熟练掌握6、7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找一找、涂一涂、猜一猜、画一画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自主活动中更好地认识6和7,体会6和7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认数的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体会数的认识的学习方法,初步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目标分析】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6和7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自主地投入到更近一步的学习当中,体会数和数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6和7,熟练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准备
、珠子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找一找,写一写
1.找一找。
上节我们一起认识了6和7这两个数朋友,找一找下面哪幅图所表示的数量和“6”是朋友?哪幅图表示的数量和“7”是朋友?
图一
图二
图二表示的数量能和“7”做朋友吗?怎样才能和“7”做朋友呢?
图三
这幅图表示的数量能和数几做朋友?怎样才能和“6”做朋友?如果又来了1只船,它应该和谁做朋友呢?
图四
蝴蝶的数量多,还是花朵的数量多?怎样摆放使大家方便比较?
预设:让蝴蝶和花一一对应起来,就能一眼比出谁多谁少了。
谁和“6”是好朋友?谁和“7”是好朋友?
小结:6枝笔和6朵花虽然形状和颜色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6”,所以都可以和数“6”做好朋友。7朵蘑菇、7只小船和7只蝴蝶的形状颜色也都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7”,都可以和数“7”做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的游戏,学生可以巩固复习对6、7的认识,能从不同形状、颜色等各不相同的物体中关注到数量的多少,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在1个1个地累加过程中体会6和7之间的联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2.写一写。
在田格本上书写:
教材第43页第2题:
参考答案:,6,7,<6,6<7。
【设计意图】在认识6、7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堂上预留出教师指导学生巩固书写的时间。
(二)涂一涂,猜一猜
1.涂一涂。
(1)请你为从左边数的第6个气球涂上绿色。
(2)请你为从右边数的第7个气球涂上红色。
(3)请你把从右数的6个气球都涂上绿色。
2.练一练。(教材第43页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涂一涂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清楚基数与序数的意义。
3.猜一猜。
第一组:一共有6颗红珠子,请同学们根据一只手的颗数猜另一只手的颗数。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另一只手有3颗的?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右手有2颗的?
同桌两个同学继续做猜一猜的游戏。
第二组:一共有7颗蓝珠子,请同学们根据右手的颗数猜左手的颗数。
教师:你是怎么知道左手有3颗的?
教师:这次左手比刚才多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左手有7颗的?
同桌两个同学继续做猜一猜的游戏。
【设计意图】在猜一猜的游戏过程中,练习6的组成和7的组成,同时初步渗透简单函数思想。在第二组猜一猜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呈现了7和0的情况,拓宽学生的认知,也为后续有关0的加减法做下简要的铺垫。
(三)画一画,想一想
1.画一画。
有两列小火车,第一列火车只有车票上表示的是“6”的组成才能乘车,第二列火车只有车票上表示的是“7”的组成才能乘车。你能帮这两位小朋友看看应该上哪辆车吗?你也来为自己设计一张火车票吧。
【设计意图】基于6和7的组成,为学生提供更为自主的练习空间,请学生自己设计车票,同时也是巩固学生对物体数量的关注。
2.想一想。
在前面我们数的学习基础上,请你想一想,我们除了认识这些数,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学习研究什么内容呢?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在认识6、7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有关6、7的加、减法和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关注学生收获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初步积累学习和认识数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学习是有顺序的,是一个知识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