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5篇

时间:2019-05-15 03: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

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 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1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1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1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

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

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

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1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1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

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

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

向?请大家畅所欲言。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 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

师:第一个谁来? 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头冠。师: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皇冠。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

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

(板书:率)

生:读“率”。效率的“率”。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师:真美呀!还有吗? 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

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师: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师:上面还结着——

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师:还有什么东西?

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十分漂亮!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不一样。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 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

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 生:秋天。

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问题:

16.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的考场作文。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我的环球之旅

①睡梦中,一个飘渺的身影模糊了我梦乡的意境,旅行女神的摩挲掠过我的面颊,我从梦中惊醒,那是一年一度的旅行大会,我在这位天界的使者盛情邀请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环球之旅……

第一站:悉尼

②我在炙热的阳光下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哇!旁边的沙滩上满是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她们舞动的身姿仿佛勾勒出澳大利亚人民的奔放与热情。我拍拍身上的沙粒,发现远处尉蓝的天空下湛蓝的海水澎湃出澳洲人的英勇与胆识,几位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游刃有余。当我还沉浸在男孩们的飒爽英姿中时.许多当地人把我邀请进一场沙滩排球赛中……

③在悉尼,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第二站:伊拉克

④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我挣扎着从一堆土堆中爬出,但当我刚钻出头时,惊恐地发现四处是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狞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凝聚暴虐、残忍、狼一般凶狠的目光,任何一次与他们不小心的对视都会引发我极度的惊恐!突然,我发现手上湿湿的,伴随着一股刺鼻的腥味,我发现我身旁躺着一位阿拉伯男孩——迥迥有神的大眼睛被脸上的血模糊了轮廓,乞求生存的意念使得他的嘴在死亡的那一刻想要喊出生存的渴望。我震惊了,陷入深深的悲愤中。

⑤在巴格达,我重新审视了战争邪恶的脸庞,求生的本能加剧了我对和平的向往。第三站:阿姆斯特丹

⑥这是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小镇,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的意念。我在这儿真正发现,原来地球上还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地。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街上,我看不见一辆排尾气的小汽车,地上找不出任何令人恶心的污迹。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的笑容。在荷兰,我发现想要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用行动与爱心去灌溉。

⑦第四站的里约热内卢,第五站的巴黎……我走马观花地游遍了整个世界。

⑧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我相信祖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拥有其他国所没有的自然资源。它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与崛起,但在这腾飞的过程中,它需要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点: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⑨我感到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需担负肩上的使命:促进世界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和平。感谢旅行女神给我一次环球之旅的机会,我在旅途中,发现了美好,采撷了动力。

问题:

17.请从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请结合该生习作的一个亮点进行点评。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

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0.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A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项错误,当选。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故A、B、D选项正确。C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当选。

3.【答案】D。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

4.【答案】D。解析:《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利”和C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意为“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B。解析:A项中“亡”通“无”,C项中“帖”通“贴”,D项中“扳”通“攀”,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

7.【答案】A。解析:B、C、D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A项。

8.【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没有明确规定“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故D项错误,当选。

9.【答案】C。解析: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故选C。

10.【答案】C。解析: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D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错误,排除。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B项错误,排除。A项的“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故正确答案为C。

11.【答案】D。解析:这则教学看上去形式多样,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2.【答案】C。解析: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能够敏锐地洞察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丰富意旨,引领学生重锤敲击。在引领过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课的通感技术不断地启发:“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总是仔细地倾听,热情地激励,当学生说出“信念”这个词语时,能够及时察觉不妥,及时引领学生转换思维,从而正确领会。

13.【答案】C。

14.【答案】B。解析:这种解读,虽然形式上是学生自己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全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老师让学生去解读什么问题,学生就去搜寻什么答案。学生的解读非常被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15.【答案】C。解析:记录者在讨论环节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

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这位老师能够遵循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场地、几场”的意思。但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区分场地的“场”和几场的“场”意思的不同。

(2)阅读切入环节的评析示例:

教者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由点到面,通过对“独特”和“迷人”的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为下面引领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3)体会乡下人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环节的评析示例:

“循文明像体情悟道”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者引导学生通过三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人家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一是从整体入手读课文,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写,先找出美丽的画面;二是边品边读边比较,通过聚焦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等词的细细咀嚼、品味.乡下人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装饰,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三是反复诵读中心句,加深理解,升华情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学习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渲淌。

(4)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环节的评析示例: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当讲则讲。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可以不讲;教师反复讲,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的,教师现在可以不讲。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有必要。“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孩子有的可能没有见过。教师通过映示图片,语言介绍,来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考生任意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评析即可。

教学启示: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扎实开展言语实践训练活动,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这位老师的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整体入手,聚焦一个问题。好的教学应当是作者的文路、教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编者的意图“统为一体”。教师要从整体上深入研读教材,找到一个主问题作为教学的抓手,统贯全篇。然后再围绕主问题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徐老师是以课文后面的中心句为切入点,提出“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不断探究。

(2)品词析句,突出言语训练。语文的“根”在哪里?就在“语”和“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穿越在言语的丛林中,通过“品词析句”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取文本的精、气、神,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3)找准基点,关注学情。语文教育专家徐根荣说:“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老师的‘教’,而是缺少学生的‘学’。谁能改变教学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有效教学的主动权。”过去,我们过多重视 10

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当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找准教材韵重难点和言语发展的生长点。根据学情,选取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催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之花。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尉蓝”应为“蔚蓝”;“迥迥有神”应为“炯炯有神”。病句: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应改为: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间。18.【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独辟蹊径、思路新颖的考场佳作。大胆的创新和别出心裁的构思是这篇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作者采用“环球旅行”的形式,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这是小作者在游览了时尚的悉尼、血腥的巴格达、宁静优雅的阿姆斯特丹……后向我们讲述自己的本意——“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以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综观全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稳健,语言简明,叙写流畅,反映了作者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这位考生能洋洋洒洒地谈古说今,且语言流畅,用词精炼,这充分体现了考生本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更多的层面表现了小作者对生命、环保意识的认识广度和深度,得到高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②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③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设计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设定为知识目标。

②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将景色抒描绘得淡雅流畅,语言清理自然,所以讲“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讲“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1.【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一、刨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

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二)作者简介(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独往湖心亭看雪”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

(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2.那怎么理解“自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自描)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入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资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已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第三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基本理念(一)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语文课程的性质的规定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思维和想象的工具、语文 是从事学习的基础工具)。

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三)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第三节 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及目标 一.语文课程设计思路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语言课程目标的特征(连续性、阶段性、明确性、模糊性)三.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及最新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p158 第四节 语文教材的基本问题 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课文)2.知识系统

(读写听说的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3.实践活动系统(练习系统、作业系统)

4.助读系统(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要 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和注释、补白)第五节 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语文教科书 一.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二.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 三.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四.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教学设计概述

第一节 教学设计的内涵与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依据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整体性、系统性、实效性、可操作性)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语文课标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师实际)第二章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读议讲练法、目标教学法、单元

教学法、导读法、情境教学法 第二节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主体错位,目标弱化 2.含糊笼统,目标虚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贴标签”趋向

三、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第5 / 9页

第三节 教学导入及切入设计

教学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激发兴趣、明确目的、引导思维 教学导入的方式方法:

1.语言类导入(标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设计问题导入法、悬念导入法)2.活动类导入(游戏导入、实验导入)

3.媒体类导入(图片导入、音频导入、视频导入)第三章 现代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依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恰当使用

2.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应相得益彰 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把教科书中的内容直观化,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2.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忽略语文教学规律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忽略板书 第三部分 教学实施 第一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学实施的建议》 第一节 总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 阅读教学 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讲述法、讲解法、串讲法、朗读法、评析法、评点法、问答法、研究法、讨论法

第三节 叙述性课文教学实施案列

一、小说教学实施案列(《我的叔叔于勒》)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初中阶段小说教学的基本目标例举如下:

(1)能在3分钟内通读1500字左右的小说类文本(2)能复数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

(3)能找出啊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描述人物特征

(4)能找出外貌、心理、语言和动作的人物描写的方法,说出人物描写的作用(5)能说出环境描写在小说作品中的具体作用

(6)能找出小说在谋篇布局上的巧妙之处,或者通过细节描述再现人物的性格(7)能结合个人阅读和生活经验,理解作品主题的时代意义

二、散文教学实施案列(《背影》)

初中阶段散文教学的基本目标例举如下:(1)能在3分钟阅读1500字左右 第6 / 9页

(2)能依据上下语境推断出陌生词语、/多义词语/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3)能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判断散文的基本类型

(4)能说出叙述散文所叙之事,文章的结构线索以及作者是如何借所叙之事来传递感情 的

(5)能说出写景散文的一般特点,并判断作者是借景言志,还是借景抒情(6)能说出文章是写实之作,还是虚构之笔

(7)能依据文章的一般特点及表达方式,区别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方式(8)能依据不同的散文类型,说出文章所定的基本内容

(9)能用概念图的形式画出文章的结构,并用几个简单的词语标出文章的思路(10)能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依据中心句说出文章所表达的情感(11)能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文章中所写的内容,用2~4句话概括文章饿主题(12)能够针对文章的关键地方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13)能整合文章有争议的地方,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用文章中的相关语句或有 关细节来证明观点的合理。三.童话教学实施案列(《皇帝的新装》)(1)能说出童话这一文学样式的一般特点(2)能从多样的虚构性作品中,辨析出童话

(3)能辨析童话中想象、夸张的内容,以及它们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4)能用间接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体会童话中的人 物与小说人物、剧本中人的差异性,能在品析人物差异的前提下,就童话中的人与 事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

(5)能以童话为镜子,构建幻想与现实的联系,说出童话中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啊(6)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生活的意识

(7)能以童话为文本,陶冶情趣、涵养心灵、拓展想象能力、切实提高能从童话中读出 作者蕴情蓄义的能力。

四、剧本教学实施案列(《威尼斯商人》)

五、新闻教学实施案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

(1)能说出新闻的基本特点:短、新、快;能分析具体文章中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2)能依据具体的新闻篇目说出新闻的结构与其他文章结构上的差异(倒金字塔结构),并能指出一篇新闻中的各个结构

(3)能说出新闻的叙事方法与一般叙述性文章的差异

(4)能对各类媒体上的新闻,按浏览、略读与精读进行分类 第五节 议论文教学实施案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第六节 说明文教学实施案例(《苏州园林》)第七节 文言文教学实施案例(《孟子二章》)文言文基本教学目标大致如下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古代汉语字典、词典

(2)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3)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辨别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4)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区分或辨别出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5)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指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6)能根据要求在文中划出符合要求的字词、句段 第7 / 9页

(7)能归纳出所阅读的文言文材料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话该文言文材料的中心意思(8)能用自己的话分析、概括出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观点或态 度

(9)能用自己的话评析阅读材料中的形象语言风格、特色和表达技巧

(10)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的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中的作者观点和态 度

第八节 诗歌教学实施案例

一、古诗教学实施案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诗教学可以确定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情感 基本目标例举如下:(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4)能简单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二.现代诗歌教学实施案例(《天上的街市》)基本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重音和韵律(2)能学会知人论世的解读诗歌的方法,阐述诗歌的主旨(3)能通过想象或者联想,说出作者表达的情感(4)能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说出其表达的意境

(5)能找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说出其好处(6)能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品味关键词语的精妙(7)能说出这首诗歌在篇章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8)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诗歌意蕴,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启示(9)能掌握诗歌体裁的一般特征和鉴赏诗歌基本方法

(10)能仿写或续写一段诗歌,初步尝试现代诗歌基本方法 第三章 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二.写作教学的内容

(一)积累训练:观察与感受生活、广泛涉猎读物、(二)育人训练

(三)思维训练(善于联想与想象、深入地思考生活、辩证的看待问题,全面地认识事物、对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四)语言训练(准确、简明、得体、生动)

(五)技能训练(审题、立意能力的训练、选材能力的训练、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能力的训练)

(六)文体训练

(七)速度训练 第四部分 教学评价

第一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种类

一.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摸底考试)、形成性评价和总 结性评价

二.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三.根据评价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四.从评价结果的体现来看,语文教学评价有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 五.按评价内容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文学业评价 第三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目标性、激励性 第五节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反思、鉴定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16.根据材料,确立教学目标(重难点)并说明依据(20分)答题要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入手确立出…的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课内容特点、学生情况。【文言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学常识(作者生平、思想主张等)、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等)、掌握并辨析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了解古代一些常用文体,读懂课文,强化文言文阅读、解释、翻译及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培养利用文章结构来记背文言文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背诵

利用整体意识来统帅全文,用整体意识结合重点提示来记背文章。利用小组合作来归纳文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句,通过同伴间的互相修改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课文感情真挚,情深理切,表达自然、畅达的特点。

结合本文学习,联系历史资料,了解作者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诗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领悟诗歌主题、意境,理解诗歌语言特色、表现手法。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过程与方法:

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学习。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指导学生吟诵,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与步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积极进取…… 【小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认识……

(2)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养成……习惯。【戏剧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2)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性。【依据】答题要点:(1)从教材分析:略(2)从学生分析: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了长足发展,且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都有所了解,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古文的能力(本单元刚刚学习了几首诗歌,可以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诗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之前的预习和学习,对作者的生平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来鉴赏诗歌。就本诗的情感而言,学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可以通过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境况,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形成有益于人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十分必要。(3)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分析:

高中学生应“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语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文言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17.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示例一:

(1)导入新课。

(2)作者与作品简介。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注意注音、断句等。学生集体朗读。提示读音。④疏通字句。要求:根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4)整体感知课文。

(5)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按段落学习具体内容。

(6)知识提升----归纳字词(分析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7)课堂小结。(8)布置作业:(略)示例二:

(1)导入:激趣。

(2)课堂教学设计:①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初读→精读②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③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④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导入语·结束语·板书 【课堂导入方法】(1)提问析题法;(2)悬念导入法;(3)故事、实例导入法;(4)游戏、活动导入法;(5)以旧引新法;(6)视听导入法。【课堂导入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结束语的设计原则】

(1)关联性。结束语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结束语内容的设计要从属于课堂内容的安排,要与课堂内容相关联,切忌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再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结束语的设计要与学生的认知背景有某种程度的契合,以学生的欣赏口味为标准,以让学生受到感发、得到享受、达到共鸣为旨归。

(2)新颖性。在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形式新颖、方法独到,使每节课的结束语呈现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仍兴趣不减,有依依不舍之感;力避千篇一律、缺少变化。

(3)人文性。尽管语文课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既具工具性又具人文性。但结束语在形式设计上最好能体现人文性的特点,即使是给学生出一些字词等纯属工具性内容的学习,形式上也尽可能做到人性化一点。【板书设计原则】

(1)简明概括。板书设计的内容必须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通过板书,学生对教学的目的、重难点可以一目了然。板书的语言也要简洁明了,言简意赅。

(2)条理清晰。板书内容要揭示课文的内在逻辑联系,揭示作者的思路脉络和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结构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识记。

(3)布局合理。板书内容要按一定的层次和顺序组织。板书的主版面、副版面布局合理。构图的上下、左右、大小及色彩搭配等要匀称、协调。

(4)书写优美。板书书写要规范、正确、工整、美观。正确工整的书写、优美的字体和变化的字形,能激发学生的美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8、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25分)

19、教学实录片段评价。(20分)答题要点:(1)简单介绍一下该教学实录的教学思路或教学步骤。(2)夸优点

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20、错别字、病句修改。(5分)

21、学生作文评价。(15分)答题要点:

(1)从内容上,选材新颖、精当、深刻,具有说服力、典型,具有时代气息……/选材范围狭窄(或过于宽泛),命题有偏差……

(2)从结构上,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浑然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能力…/结构不完整,逻辑混乱…

(3)从表达上,语言表达畅达如行云流水,干净利索,简介质朴,感情真挚,引起读者共鸣,娓娓叙事……/语言冗余,言不及义,有错别字、病句……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预测精编

一、单项选择题

【预测1-作品主题】(1)“成长”主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伤仲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2)“亲情”主题:《散步》《羚羊木雕》《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3)“生命”主题:《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4)“爱国”主题:《离骚》《石壕吏》《春望》《过零丁洋》《最后一课》。

【预测2-语文教材的系统】

现代语文教材的内容由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1)范文系统:范文又叫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是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包括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或者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2)知识系统:知识系统大致包括读写听说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3)作业系统:作业系统也叫语文实践活动系统和训练系统,是指语文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而培养和提高其语文能力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思考和练习。4)助读系统: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按照内容分,助读系统分为五类:①注释类,包括注释、作者简介、选文出处、课文背景介绍等;②提示类,包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助读提示等;③评点类,包括旁批、总批、题解等;④目标类,包括学习重点、难点,教材分配表等;⑤图像类,包括插图、图标、多媒体课件等。例如:《过秦论》一课中的“秦灭六国示意图”属于助读系统。又如: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后有一段补白“关注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这段补白属于助读系统。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属于作业系统。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联系材料,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2)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一句句分析,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3)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为以下三步:(1)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2)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3)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谈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案例分析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2)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3)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4)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问题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作文评价语】

作文评析就是评论和分析作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内容 ①拟题。拟题是否生动,审题是否精准。②主题。主题是否深刻,选材是否精细。③内容。内容是否充实,表达是否多样。(2)结构 ①布局合理。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是否出彩,过渡是否自然。②线索分明。(3)语言 ①通顺。能流畅得表达。②生动。形容词、动词、修辞、引用等。

三、教学设计题 【教学目标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目标表述,是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总依据。(2)语文教材。针对文本,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课文介绍、单元导语,采集揭示本单元特点或主题的相关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有时候题目中也会给出教材相关的课后习题,课后习题通常是本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因此也可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3)学生情况。结合学情,结合题目中学生信息,确定教学目标。比如,可根据学生学段结合相应学段课程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的模板】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堂导入 „„

二、新课教学,赏析文本(此环节包含的步骤不固定,需要引导学生酌情参考)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三、巩固提高,情感升华 „„

四、小结作业

【教学过程-高分亮点】

(1)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标题清晰。

(2)具体内容明确,活动方式新颖,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3)教师能因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全方面发展,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4)问题设置,能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引发学生思考,能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第三篇: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下半年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1、美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是:美术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元四家”的画家是:赵孟...6、下列选项中,属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班牙现实主义画家的是:戈雅

9、朗香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

10、该学生设计作业属于:工业产品设计

11、下列选项中,最早出现的中国画技法是:工笔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手臂骨骼的是:桡骨

13、依据《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高中生“用美术及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一表述所体现的理念是: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14、为帮助高中生掌握美术鉴赏方法,美术教师需要做到的是:指导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

15、《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工艺模块中要求:“在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以及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的工艺制作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其中“选择”依据是:学生的兴趣

16、胡老师在上“爱心坐具设计一课时,同学们”只会把坐具设计成心形而缺乏新意。为此,他让学生用手机上网至少找5个成功案例,并借鉴其优点设计自己的方案,其中主要体现的教学方法是:发现学习法

17、陈老师在“篆刻创作”教学中,设计了“为自己的格言刻印”的活动,每人刻一方自己励志格言的印章,最后完成一本全班的《格言印语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篆刻的热情。这一教学创意属于:教学策略

18、张老师在进行木刻版画教学时,现场进行了执刀,刻制、印制等制作。这种教学方法是:示范法

19、黄老师在绘本创作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改编小说、收集素材、画出草图、制作正稿、展示评价的步骤完成创作、这些教学活动可统称为:教学过程

20、普通高中开设油画课时,由于学生都是零起点,只要做些简单的写作或临摹作业,翟老师的方法是提高难度,激发潜能,要求学生挑战自我,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创作一件油画作品。这一要求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

21、卢老师拜当地的彩塑艺人为师,把雕塑艺人引入课堂,指导学生结合当地的文化景点,集体创作有场景,道具和多个人物的雕刻作品。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这是:校本课程

22、李老师根据高中生的特点开设“微电影”课,让学生组成“微电影拍摄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创作出富有校园文化特色的微电影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合作学习

23、学校运动会即将开始,郝老师上了“学校运动会海报设计”课。他将学生组上网搜索各种海报做参与,用数码相机作品拍摄校园标志性景观,每人设计草图,每组选出优胜方案,用电子绘图板绘制和改进,最佳作品正式制成学校运动海报,未入选作品都展示在校园的“美术园地”。该课的教学特点主要是: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

24、某学校每天给学生提供一包牛奶,留下大量废弃的牛奶包装袋,冯老师利用它们开展以班级为单位创作大型装饰画的活动,要求每班制订目标和任务,明确进度和要求,分组合作完成这一校园环境建设任务。该教师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

25、包老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组织学生以学生小组的形式,自主备课并当“小老师”上课,让全班其他小组从学科知识、语言表达、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教学技术等方面为“小老师”打分,这种评价方法是:同伴评价

26、顾老师上绘画课时,以《学大师画肖像》为题,要求学生经历“赏名作,选大师,学大师,搞创作,共分享”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每项活动都有“学习单”明确任务和评价标准,最后将所有资料都存入各自的“学习档案袋”中,这种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

二、简答题

1、简述梵•高的基本信息、绘画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2、为什么说学习美术能拓宽高中生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

3、谈一谈你对美术鉴赏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4、教师该如何以“三维目标”评价高中生木刻版画学习?

第四篇: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最终版)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

案(2)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文学阅读课上,老师为了考查学生的阅读识记能力,向学生出示了这么一段话: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最后要求学生完成填空题:这段描写是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物进行的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

以下哪位学生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A.学生甲: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 B.学生乙:雨果《人间喜剧》卡西莫多 C.学生丙:雨果《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 D.学生丁:巴尔扎克《巴黎圣母院》高老头

2.学习完《冰心诗四首》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冰心诗歌的特点,又适时补充了《繁星》《春水》中的诗句,以下诗句补充不恰当的是()。

A.黑暗,怎样幽深的描画呢?心灵的深深处,宇宙的深深处,灿烂光中的休息处。B.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C.神希望我们酬答他,在于它送给我们的花朵,而不在于太阳和土地。D.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教师在讲授“渔人甚异之”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异”这个词的用法。特意找出和其用法相同的例句让学生分析。下列选项中适合被用来举例的一项是()。A.父异焉(王安石《伤仲永》)B.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C.异是非,明好恶,检奸邪,消佚乱(陆贾《新语》)D.产异蛇(柳宗元《捕蛇者说》)4.教师在讲解“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时,让同学们说出其他的描写春天的诗句,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5.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组歌》后,教师为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且正确使用学到的修辞手法.给出了以下句子:

(1)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它们之间传情的信使。(2)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3)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4)我要把你烧毁,烧毁,烧毁你的一切。

下面几位同学的回答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句中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彩和田野比拟成了一对情侣

B.第(2)句用到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C.第(3)句将隆隆的雷声比作剑,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第(4)句连续用三个“烧毁”是强调的修辞手法 6.如果让你对学生讲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这句话,以下讲解角度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学生在翻译时注意此旬中的“假”和“腰白玉之环”中的“腰”一样,都是名词活作动词

B.要向学生指明“假借”是同义复合词,“假”和“借”都理解为“借”

C.可将“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之”和“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弗之怠”几句中的“之”放在一起讲解,加深学生对“之”的几种用法的理解 D.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个倒装句.原句应是“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7.《三峡》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附: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以散文和诗歌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对比阅读能力 B.着眼于学生将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对应起来

C.沟通课内与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D.作为补充阅读,拓宽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仅要注重国家课程的建设。还要积极开发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②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

③要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④要有稳定又灵活的课程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某中学语文教师常在她的写作课上为学生们推荐符合初中生心理及阅读习惯的优秀文选,并建议学生们将个人课余时间搜集的精美读本带到课堂与大家分享。同时在作文讲评课上,该老师常将为课堂设计学生互评环节、集体点评环节、教师总评环节等,她同时挑选优秀学生习作为大家朗读,为学生练习写作提供范本。如此以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i 请问该老师的做法是为了()。A.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 B.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C.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D.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10.学习了布封的《马》这篇文章,老师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反复阅读课文,说说这两种生存状态中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赏哪种马?为什么? ②文章在描述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许多其他的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个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题进行回答。

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业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念

B.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语文学习方式

C.第二题的设置.可以从侧面来了解学生,可以作为写作课的素材 D.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营造了民主的学习氛围

11.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师:《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题目有何含义? 生:从课文看确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生:这也指爸爸的不幸去世。生:这个题目一语双关。

关于这则课堂提问,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则揭疑式提问 B.这是一则情境式提问 C.这是一则转弯式提问 D.这是一则诱导式提问

12.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在讲完《三峡》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师:长江三峡,美不胜收。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来一场三峡之旅。

作业一:现在请你担任某旅游局的宣传员,根据郦道元《三峡》的描写,查阅相关的资料,利用你的绘画、书法技能,发挥想象,选择任意一个主题,策划一份关于三峡景点的宣传广告。作业二:现在请你担任某一旅游局的导游。为到三峡来游玩的游客讲解有关三峡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要求:时长三分钟,解说词要真实、生动、形象。

从教学作业意义的方面进行解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作业一: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各种技能设计宣传广告,把文章抽象的文字描述化为具体、短小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了解三峡,这种作业形式值得提倡

B.作业一:学生完成这一作业,不仅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有思考、动手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去了解广告的基本特点,训练了学生撰写广告的能力,侧面提高写作水平C.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从教学上面来讲。一定程度上会耽误学生的课业

D.这样的设计非常实用,符合社会的需要,真正体现了生活化语文的理念

13.阅读《桥之美》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师:古今中外有名气的桥可真不少呢!请大家看课本的插页和插图,都出现了哪些桥? 生:(齐声)赵州桥、苏州园林里的桥、苏州宝带桥、《清明上河图》里的桥。(B)师:同学们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想一想,这些桥哪些地方最吸引你?如果你们要写一篇描写和赞美桥的文章,你可能用上哪些词语、诗句?请随时把脑子里闪现的语句快速记录下来。(展示定格在思维里的一些词句,如“水上长虹”“大渡桥横铁索寒”等)(C)师:作为对比借鉴,现在让我们听听、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吧。请特别关注作者是用哪些词表现桥的美感的。(播放配乐课文朗读,要求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雅词)生:(在各自筛选的基础上,前后左右桌相互交流,取舍补充;教师巡视,最后归总展示35个词语。)(D)师:好,现在同学们再自读课文,想一想,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何处?尽量用作者自己的语词来陈述、归纳。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利用课本插页和插图引入桥的讨论,有效利用了教材这一教学资源 B.找出赞美桥的词语,调动了学生的词汇积累,但不利于引入正题 C.通过对比借鉴,及时抛出作者笔下的桥之美,导人正题 D.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4.以下是某教师在讲授《谈读书》一课时的教学实录片段,认真阅读材料,并完成问题(生自由朗读课文)师:(A)用两分钟时间思考,说说自己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并用完整、流利的话语表述喜欢的理由。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我喜欢“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我们同学大多没有什么天分,应该多读书,多讨论,多写作,来丰富我们的学习和思想。师: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还联系到实际生活,很好,生: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使人更加明白。

生:我喜欢“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它告诉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生活中学到知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文章是翻译过来的,又很有哲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还有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生:怎样理解“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哪位同学来回答? 生:说明要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怎样理解“读书费时过多易惰”?(生一时冷场)师:(B)我们要看“易惰”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请看原文,“易惰”的前提是“费时过多”,说明书读得太慢,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从而影响读书的效率。生:“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怎样理解? 师:“吹毛求疵”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看注解,它告诉我们(读):“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再来理解“不能辨异”,就是不能辨别事物的不同之处。连起来,就是说明这些人善于求异,非常细致,需要我们像他们一样辨异,来弥补自己的不善于求异。生:不能理解“寻章摘句”这句话。我们上课,不就是在寻章摘句吗? 师:(C)上课的“寻章摘句”,是积累,以此来帮助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句子本身。

师:(D)好,现在大家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回味一下大家刚刚提出的问题。(齐读课文)以下对划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提问非常到位,准确。这一问题中,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表达基于个性体验的文本理解,更明确了表述的要求。定性与定量的通盘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述更趋规范 B.教师应该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再帮助引领。具体解决时,教师紧扣字词。从“易惰”的条件引出结论,既没有先集思广益,发动学生讨论,仅仅流于字的表面意思 C.这里老师较好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寻章摘句”,较好地处理了学生在阅读文本中遇到的问题

D.通过朗读,既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回顾,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作过渡。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尚待加强

15.阅读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实录(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 4

项()。

师:同学们,初学了本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故事梗概,这里涉及几个人物? 生:(异口同声)邹忌、妻、妾、客、齐王。

师:除了主人公,这些人物言语不多,但是由于身份不同,他们的言行表现就肯定有区别。比如,妻和妾说话的口气会有什么不同呢?(生七嘴八舌,有男生开始嗲声嗲气地模拟,大家哄笑)师:好,有同学开始不分性别跃跃欲试了?(学生笑,几个同学也不好意思了,停止了怪腔怪调,安静下来)现在各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这些人物说话时的心理.分角色朗读一下,注意把握微妙的感情差异。然后小组合作,推荐六位同学分别饰演五个人物和朗读旁白,也可以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我们看看表演的效果如何。

(学生活跃起来,开始琢磨人物心理,用各种口气对话,饶有兴趣。老师参与各组讨论,指导朗读。并注意维持全班学生的整体纪律)师:大家都很认真,也很有表演能力,刚才已经发现了很多“影视新秀”啊!(学生笑)现在呢,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精彩表演吧。

(几位学生煞有介事地表演开来,尤其是表演齐王的大个男生,表演到位。几分钟的表演不时赢得掌声和笑声)师:大家说演得好不好? 同学们:(齐喊)好!师:好在哪里?要说出理由,当个有水平的评论家。这几位演员哪些地方表演得特别好.哪些地方怎样表演会更恰当,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生1:我认为扮演妻妾的两个同学表演很好,把妻子对丈夫的宠爱之情和妾的畏惧拘谨的神情都表现出来了。

生2(扮演邹忌者):我说说我扮演邹忌的感觉吧,如果让我再演一次,我觉得应该再严肃一点。因为说的毕竟是国家大事,虽然他采用了委婉的方法,但态度是很认真,很严肃的。师:有道理!邹忌果然非同一般,不仅敢于进谏,而且能将齐王说得心悦诚服,现在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说话的艺术。

A.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考积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B.新颖的教学设计,跳出了文言文教学逐字逐句翻译的老套子。让学生在表演中熟悉了课文

C.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原则 D.虽然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氛围活跃,但是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也不利于课堂纪律、课堂时问的控制,弊大于利,最好换一个形式授课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以下是《散步》一课的教学设计,阅读后完成第16题。

一、导入

师: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学生:唉,怎么又是《散步》!(这是一次县级教学定级达标课,该班已经是第四次讲授《散步》了,学生厌烦的情绪已经暴露了)教师镇定地微笑着:嘿嘿,确实难为同学们了!可生活中我们经常去散步,而且乐此不疲的哟,或许今天大家跟张老师一起去散步会有不同的滋味呢? 5

(学生和听课教师一起开心大笑)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2.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气给大家把课文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这份亲情,看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三、自主合作探究主题

(读一读,说一说,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主题)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2.齐读:自主初步感悟文本。3.带问题朗读课文。(提示质疑)①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分歧)②“分歧”是怎么解决的?(感知文本内容,紧扣“分歧”,教师善于抓住牵动文本情感内容的一“发”)师(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不处理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生: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课文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爸爸、妈妈。

爸爸:孝顺、有责任。奶奶:慈爱,体谅.妈妈:温柔、孝顺。我:乖巧、懂事。(学生答案丰富,甚至穿插出了感人情节)4.体悟写法。像这样通过一件小事去反映一个大的主题,请你给这样一种写法取个名字。(以小见大)师:一滴水可以反射阳光。只要用心去感悟生活,再平凡的事情也能够发掘出深厚的主题,这种写法叫“以小见大”。亲爱的同学们,如果说轰轰烈烈的人生是一种美丽,那么平平淡淡的生活小事,也包蕴着无比丰富的情感。下面请大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事。然后推荐一个同学给大家说说。

四、质疑、体悟。

课文讲述的故事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是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蕴涵着真挚的感情。下面同学们自读课文,把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进行讨论。1.题目改为《三代》行不行? 2.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可不可以将顺序调换? 3.课文写一家人散步为什么还要描写景物?(景色美)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情感美)5.找出对称句,有感情地朗读,以“母爱”为话题,学习用对称句说一句话。(形式美)教师在学生发现、探究问题时相机归纳出文章的“三美”。

五、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一个家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啊!问题:

16.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散步》一文公开课讲授的课堂实录,仔细阅读后请评析。下面是一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一杯温温的牛奶让我心动

①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温情,这样的爱,我不由的心动了。——题记 ②天色越来越暗,微风轻拂在你的身边,陪着你。

③“咚——咚——”沉重的钟声响起了,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夜晚。我抬起疲倦不堪的眼皮,看着窗外那一排排霓虹灯,来来往往的车辆,在我的眼前闪过,眼花撩乱啊!“算了,不想了,还是赶紧写作业吧!”灯光下的我,又在忙碌了。又陷进与数学的“攻坚战”中。④“女儿,喝杯牛奶吧!”我忽的抬起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呀!“咦,妈妈都这么晚了你怎么还没有睡呀?妈妈轻轻地捏了捏我的鼻子说:“我的宝贝女儿都没有睡呢,我怎么能睡得着呢。”一边说着还一边对我笑着,在灯光的昭射下,我突然惊奇地发现,妈妈乌黑的头发丛中闪铄着油亮油亮的白光.皱纹大叔不知啥时跑到了妈妈的眼角下,我的心不由得一颤。⑤“快喝吧!凉了就不好喝了。”

⑥“咕咕咕”我端起就喝下,顿时觉得暖意传遍全身。我的心“咚”的跳动了一下。难道这是爱的力量吗?这就是母爱的温度吗?这就是母爱的力量吗?这样的爱其实很多不是吗?只不过„„思绪被拉了回来。我再次抬起头望着妈妈,她依然给了我一个爱的微笑。“宝贝,快点写,好早些休息。”妈妈弯着腰微笑着,抬眼望着我,为我而展开的是世界上最美的笑容。⑦虽然已经是夜晚,虽然我已经疲惫不堪了,但妈妈的一杯温温的牛奶,一个爱的微笑让我从新振作起来,累得睁不开的眼皮突然固定开了,微微的睡意也消失了。所有的激情和动力又一次凝聚到我的血液里,滚烫而执着。⑧再次打开窗户,风儿把花瓣带向天空,我任由清风吹乱我的发丝,“宝贝,不要累坏身体”“女儿,加油哦!„„”这些话语也再次围绕在我的身边,那一刻,我真的心动了,同时,我也长大了不是吗?我想这落花已像母爱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

⑨幸福,就像母亲亲手把温温的牛奶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刻,白茫茫的,让人忍不住的一口喝下去.却又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溢出嘴角,便一口一口地品尝,那里有母亲无私的爱!问题:

17.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字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18.请指出本文存在哪些不足,并为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孟子《鱼我所欲也》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课文导语

生命是可贵的,但是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 7

么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令人仍不无启迪。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后练习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们讨论一下。

二、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孟子两章》的课文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生情况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

19.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20.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

21.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描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对男主人公之一敲钟人——卡西莫多进行的外貌描写。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善良的。

2.【答案】C。解析:C选项中的名句出自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而《繁星》和《春水》是冰心在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3.C答案1A。解析:“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认为„„很奇怪”的意思,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异”为“认为„„很奇怪”。B、D两项的“异”为“奇怪”的意思,是形容词。C项的“异”为“区别、区分”的意思,是动词。

4.【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描写春天的景色,D项“黄梅雨”是夏天才会出现的情景,所以选择D项。

5.【答案】D。解析:第(4)句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达到强调的目的。故D项错误,当选。6.【答案】A。解析:“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借”,今义与“真”相对,而不是名词活用,故A错误。7.【答案】C。解析:将诗歌与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A项正确;让学生找出两者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找出两者共同含有的内容(都写到三峡夏天水流速度快,猿啼连续不断),B项正确;诗歌作为补充材料,进行纵向比较阅读,有利于拓宽阅读范围,D项正确。C项中“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题干中并未体现,表述错误。故当选。8.【答案】D。

9.【答案】C。解析:该老师的做法维护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避免了枯燥的、一言堂的课堂形式,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较好范例。

10.【答案】B。解析:让学生描述自己养过或见过的小动物,体现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结合,A项正确;该题没有体现“合作”的学习方式,故B项错误;让学生描述小动物,是可以成为写作课的素材,C项正确;让学生根据兴趣任选一项。赋予学生自己选择作业的权利,营造出民主的学习氛围,D项正确。11.【答案】A。

12.【答案】C。解析:作业二:训练学生写解说词的能力,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了综合能力。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提高与能力的进步,并不耽误学业。

13.【答案】B。解析:让学生找出自己赞美桥的词语、诗句,既调动了他们原来的词汇积累,又为下面进行对比借鉴引入课文作了铺垫,故B项描述错误,当选。D项具有一定迷惑性,虽然教师规定学生尽量用课文原话回答,但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给予学生切切实实读课文、感知语言的机会,也就是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描述正确。

14.【答案】C。解析:C项这里,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把“寻章摘旬”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性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冲动,组织小组合作,使他们在温习旧知的同时,进行深度交流、争鸣,并形成更深的认知。也就是说,我们教师要关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资源,有效加以利用,使它升值。D项教师的结尾有些仓促,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尊重学生体验是对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也是对的,但应该有详有略,张弛有道。比如选择诸如“读史使人明智„„”等名句,读一读,填填词语,讲一讲,然后再背一背,当场内化,可能效果会更好。

15.【答案】D。解析:从学生们表演后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教学设计已经让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有了很好的了解,且能够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是值得肯定的教学形式,故D项错误,当选。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这堂课可以说是一堂情感勃发的感悟课,也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大气”充满课堂:

①教者灵活的教育机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细节,是检验教者自身素质的舞台,处理不好,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抵抗情绪,影响课堂,也有损于教者自身形象。如学生面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发出“唉,怎么又是《散步》”的厌烦情绪,教者镇定而微笑的“难为同学们”“不同的滋味哦”,巧妙高明!②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之中。课程只有面向生活世界,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案例关照学生的生活,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打开记忆的仓库,讲述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感人的生活小事.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学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使思维活动多元化。

③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改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三者水乳交融,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质疑问难,并发表独立的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再表达。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探讨,它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体验、个性的张扬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④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者组织学生对课文的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尤其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发现体悟到的“三美”,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和学生自主活动的成功。17.【参考答案】

错别字:第③段中“嘹”改为“缭”;第④段“昭”改为“照”。病句:第⑥段中“她依然给了我一个爱的微笑”改为“妈妈微笑着看着我,眼睛里全是关爱”。18.【参考答案】 本文的选材比较常规,如果想要出新,就需要加入必要的环境描写,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文笔更加流畅。只从喝一杯牛奶中就感受到母爱,内容略显单薄,应该再加叙一段母亲平时照顾“我”的情景,这样内容就会充实。更加有力的凸显主题。另外,作者要注意词语和语句的锤炼,如“妈妈乌黑的头发丛中闪烁着油亮油亮的白光”和“皱纹大叔不知啥时跑到了妈妈的眼角下”,建议在平时的阅读中,多看一下优秀的写人抒情范文,学习作品中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遣词造句的选择,注意素材的积累。

第②段:天色越来越暗,微风轻拂在你的身边,陪着你。改为:天色越来越暗,阳台上的月季花眨着瞌睡的眼,无精打采。修改原因:下文要讲述的是作者疲惫地写着作业,“微风轻拂”显然不符合语境。

第⑨段:幸福,就像母亲亲手把温温的牛奶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刻,白茫茫的,让人忍不住的一口喝下去,却又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溢出嘴角,便一口一口地品尝,那里有母亲无私的爱!改为:打开窗户,我任由清风吹乱我的发丝,“宝贝,不要累坏身体~女儿,加油哦!„„”这些话语又萦绕在我的耳边,那一刻,我真的心动了,幸福,就像母亲亲手把温温的牛奶送到你手上的那一刻,香甜香甜的,让人忍不住地想一口喝下去,却又怕装不下那满满的关心,溢出嘴角,便一口一口地品尝,那里有母亲无私的爱!风儿把花瓣带向天空。我想这落花已像母爱一样,传遍了大街小巷。

修改原因:本文的结尾略显单薄,没有很好地凸显出题目,故对结尾进行了润色。呼应主题,升华感情,花瓣和落花与第②段修改后的“月季花”相衬。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1)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 ①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②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③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④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3)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4)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②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过程与方法:

①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

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 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思考:当一个人面临生死抉择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决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1.【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

①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②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③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④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①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③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④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 命和亿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五、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 4.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六、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七、推荐欣赏

1.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2.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心灵的选择》《倾听心灵的钟声》《张开双臂,选择博爱》 3.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第五篇: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

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 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

1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1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

(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1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

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

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1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 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1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 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 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

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 向?请大家畅所欲言。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 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师:第一个谁来? 生:鸡冠花。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皇冠。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板书:率)生:读“率”。效率的“率”。

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师:真美呀!还有吗?

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师: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上面还结着——

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师:还有什么东西? 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十分漂亮!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 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 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 生:秋天。

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问题:

16.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的考场作文。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我的环球之旅

①睡梦中,一个飘渺的身影模糊了我梦乡的意境,旅行女神的摩挲掠过我的面颊,我从梦中惊醒,那是一年一度的旅行大会,我在这位天界的使者盛情邀请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环球之旅„„ 第一站:悉尼

②我在炙热的阳光下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哇!旁边的沙滩上满是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她们舞动的身姿仿佛勾勒出澳大利亚人民的奔放与热情。我拍拍身上的沙粒,发现远处尉蓝的天空下湛蓝的海水澎湃出澳洲人的英勇与胆识,几位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游刃有余。当我还沉浸在男孩们的飒爽英姿中时.许多当地人把我邀请进一场沙滩排球赛中„„ ③在悉尼,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第二站:伊拉克

④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我挣扎着从一堆土堆中爬出,但当我刚钻出头时,惊恐地发现四处是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狞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凝聚暴虐、残忍、狼一般凶狠的目光,任何一次与他们不小心的对视都会引发我极度的惊恐!突然,我发现手上湿湿的,伴随着一股刺鼻的腥味,我发现我身旁躺着一位阿拉伯男孩——迥迥有神的大眼睛被脸上的血模糊了轮廓,乞求生存的意念使得他的嘴在死亡的那一刻想要喊出生存的渴望。我震惊了,陷入深深的悲愤中。⑤在巴格达,我重新审视了战争邪恶的脸庞,求生的本能加剧了我对和平的向往。第三站:阿姆斯特丹

⑥这是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小镇,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的意念。我在这儿真正发现,原来地球上还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地。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街上,我看不见一辆排尾气的小汽车,地上找不出任何令人恶心的污迹。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的笑容。在荷兰,我发现想

要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用行动与爱心去灌溉。

⑦第四站的里约热内卢,第五站的巴黎„„我走马观花地游遍了整个世界。

⑧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我相信祖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拥有其他国所没有的自然资源。它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与崛起,但在这腾飞的过程中,它需要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点: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⑨我感到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需担负肩上的使命:促进世界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和平。感谢旅行女神给我一次环球之旅的机会,我在旅途中,发现了美好,采撷了动力。问题:

17.请从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请结合该生习作的一个亮点进行点评。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湖心亭看雪》原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单元导语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学生情况

八年级.48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

19.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0.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A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项错误,当选。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故A、B、D选项正确。C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当选。3.【答案】D。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4.【答案】D。解析:《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D项错误。5.【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利”和C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意为“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故正确答案为C。6.【答案】B。解析:A项中“亡”通“无”,C项中“帖”通“贴”,D项中“扳”通“攀”,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7.【答案】A。解析:B、C、D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A项。8.【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没有明确规定“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故D项错误,当选。9.【答案】C。解析: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故选C。10.【答案】C。解析: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D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错误,排除。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B项错误,排除。A项的“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故正确答案为C。11.【答案】D。解析:这则教学看上去形式多样,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2.【答案】C。解析: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能够敏锐地洞察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丰富意旨,引领学生重锤敲击。在引领过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课的通感技术不断地启发:“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总是仔细地倾听,热情地激励,当学生说出“信念”这个词语时,能够及时察觉不妥,及时引领学生转换思维,从而正确领会。13.【答案】C。14.【答案】B。解析:这种解读,虽然形式上是学生自己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全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老师让学生去解读什么问题,学生就去搜寻什么答案。学生的解读非常被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15.【答案】C。解析:记录者在讨论环节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

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这位老师能够遵循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场地、几场”的意思。但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区分场地的“场”和几场的“场”意思的不同。

(2)阅读切入环节的评析示例:

教者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由点到面,通过对“独特”和“迷人”的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为下面引领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3)体会乡下人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环节的评析示例:

“循文明像体情悟道”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者引导学生通过三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人家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一是从整体入手读课文,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写,先找出美丽的画面;二是边品边读边比较,通过聚焦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等词的细细咀嚼、品味.乡下人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装饰,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三是反复诵读中心句,加深理解,升华情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学习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渲淌。(4)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环节的评析示例: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当讲则讲。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可以不讲;教师反复讲,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的,教师现在可以不讲。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有必要。“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孩子有的可能没有见过。教师通过映示图片,语言介绍,来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考生任意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评析即可。教学启示: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扎实开展言语实践训练活动,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这位老师的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整体入手,聚焦一个问题。好的教学应当是作者的文路、教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编者的意图“统为一体”。教师要从整体上深入研读教材,找到一个主问题作为教学的抓手,统贯全篇。然后再围绕主问题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徐老师是以课文后面的中心句为切入点,提出“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不断探究。

(2)品词析句,突出言语训练。语文的“根”在哪里?就在“语”和“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穿越在言语的丛林中,通过“品词析句”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取文本的精、气、神,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3)找准基点,关注学情。语文教育专家徐根荣说:“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老师的‘教’,而是缺少学生的‘学’。谁能改变教学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有效教学的主动权。”过去,我们过多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当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找准教材韵重难点和言语发展的生长点。根据学情,选取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催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之花。17.【参考答案】 错别字:“尉蓝”应为“蔚蓝”;“迥迥有神”应为“炯炯有神”。病句: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应改为: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之间。18.【参考答案】

这是一篇独辟蹊径、思路新颖的考场佳作。大胆的创新和别出心裁的构思是这篇文章成功的主要原因。作者采用“环球旅行”的形式,巧妙又新颖地诠释了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这是小作者在游览了时尚的悉尼、血腥的巴格达、宁静优雅的阿姆斯特丹„„后向我们讲述自己的本意——“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以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综观全文,立意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稳健,语言简明,叙写流畅,反映了作者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这位考生能洋洋洒洒地谈古说今,且语言流畅,用词精炼,这充分体现了考生本人丰厚的文化底蕴,从更多的层面表现了小作者对生命、环保意识的认识广度和深度,得到高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手法: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感情: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②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③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设计依据: ①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设定为知识目标。

②本文作为一篇写景散文,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将景色抒描绘得淡雅流畅,语言清理自然,所以讲“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感觉诗情画意,学习白描手法”作为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初中生的情感丰富,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处于确立时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讲“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作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1.【参考答案】 教学过程:

一、刨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二)作者简介(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四)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1)一字多义:

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2)词类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3)“独往湖心亭看雪” 3.寻找“痴似相公者”。

(1)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吗?(有,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两个金陵人懂)(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4.品美景

(1)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值得)(2)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华丽优美吗?(不,相反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2.那怎么理解“自描”的手法呢?你们可曾听过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白描”就是“淡妆”,有时“淡妆”比“浓抹”更见风韵。

3.迁移训练,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妆”(白描),并说说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自描)②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五、课堂总结: 1.学生谈收获: 2.教师结束语: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入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是恰到好处,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第三题。

下载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