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著名歌唱家刘和刚的《父亲》,感情澎湃,唱出了父爱如山、父子情深。父亲是一部大书,但有些东西,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1 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看他是如何理解父亲、领悟父爱的。(板书课题)
2、学生介绍朱自清。
3、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二、走进文本,寻觅背影
有感情地快速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是在文章的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背影,第四次是我收到父亲的来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三、批文入情,感受父爱(泪光中的背影)
1、你认为文中哪个场景最感人?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
父亲过铁道买要橘子这个场景很感人。的确,文章开头作者所难忘的背影,文章结尾作者读信时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其实就是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那么这个“背影”写得如此感人,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描绘它呢?
让学生找出句子读。
2、这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示屏幕)。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儿? 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
蹒跚是什么意思?——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蹒跚”说明父亲行走不便,但他还要穿过铁道亲自去买橘子,很不容易。“攀”更写出父亲爬的艰难。这些都很好地表现了父亲的爱。
“探”字用得好,写出了父亲小心翼翼的样子。父亲是3 个肥胖的老人,“探”字很符合人物的物征。
“攀”说明月台高,不容易上去,比如“攀山”。“缩”字说明了父亲腿是悬空的,无处借力。而“倾”字是写父亲身体的动作,让人能想像出父亲很努力的样子。文中一连串的动词如“爬”、“攀”、“缩”、“微倾”都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可他坚持自己去买,只想尽心尽力为儿子做点事。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父亲是个胖子,他爬月台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切的关爱。父亲买橘子那样费劲,为什么还坚持自己去,不让儿子去?
3、这段描写除了写父亲的动作,还写了什么?(衣着、外貌)结合文章的内容,你能从父亲的衣着上发现什么吗?
(用了三个“布”字,说明父亲生活很艰苦。从文中哪儿看出父亲生活艰苦?前文说父亲赋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都能证明这一点。
父亲自己穿得很朴素,但给儿子做的是紫毛大衣。
父亲的衣着描写里还有两个“黑”字,那是因为祖母去4 世,家中光景惨淡,祸不单行。父亲的心情是沉重压抑的。师: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父亲还能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就更令人感动了。
4、文章把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写的那么详细,从这些动词中,你品出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背影?
(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这是一个凝铸着父爱深情的背影。)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
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谁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遍?(带着感动去读)老师给他配点音乐。一生配乐朗读,评点。
5、文中除了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还有语言描写,跳读课文,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几句话,并体会它所含的情感。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父亲怕我路上口渴,为我想得很周到。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怕我太伤心给我的宽慰。
小结:这些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生动的修辞,很简短、朴实,但特别感人。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
四、流泪满面,回应父爱
同学们读文章时感动了,作者当时也动情了。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动情了呢?(作者流泪了。流下了感动的泪水。)6 找出写作者流泪的句子
背影真切地体现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是父爱的缩影,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儿子看了父亲的背影,有何反应呢?
1、面对如此伟大、深沉、细致的父爱,作者是什么反应?(流泪、不理解)
2、“我”在文中几次流泪,其原因分别是什么?(四次流泪。第一次流泪:“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伤心的眼泪。第二次流泪:“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感动的眼泪。第三次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到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离别的泪。第四次流泪:“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的泪)
作者晶莹的泪水中还包含哪些感情?
父亲在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作者不禁泪如泉涌。作者此次见到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什么原因?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读父亲的来信,找出信中的矛7 盾,父亲写信的用意是什么?
补充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为什么儿子会两年之久都不去见父亲呢?这得从儿子与父亲在火车站分别后的第六年说起。当时,已经工作的儿子与父亲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了矛盾,于是离开家北上工作,并且有两年之久没去见自己的父亲。
小结:这一段写的就是从那次浦口车站分别以后,作者8 看到父亲来信,又回想起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朱自清此时会有强烈的回家看看的心理,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父亲则更想看到儿子。但生活就是这样,难以如愿,再多的思念也只能融入晶莹的泪光中。
3、儿子多年后读父亲的信,更理解了父爱。那作者当时与父亲车站送别时他是否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呢?他当时是多大年龄?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
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请找出表现作者自责的词句。
文中还有一些作者的心理描写,请找出来。
这一段共出现过几次“聪明”?请找出来加以理解。明确: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并不是父亲说话不得体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可是当时作者没能体会到父亲的想法,自以为是,心里面很内疚,这里的聪明是反语。
第二次的“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以父亲的经历,他怎么会看不出这种人情事理呢!只是“我”当时9 完全不能领会父爱,这里的聪明也是反语,悔恨自己不理解父亲。
作者当时对于父亲的做法并不理解,觉得没必要送我,这也正呼应了刚才所讲的两次聪明的悔恨自责心理,同时也从侧面反应出父亲对我的关照是细致入微的。20岁的儿子,父亲还要如此照料,突出了父爱。
现在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再来感受一下这个伟大而艰难的背影。(播放视频)
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父子说什么?
五、走进生活,品味父爱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亲肯定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也许是一声轻轻的叮咛,也许是一次倾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想一想,其中的哪件事最令你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
学生发言交流。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对于父母的爱我们不仅要学会感恩,更要学会回报。
最后,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深祝福,共同朗诵这首《父亲》,送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并捎去我们的祝10 福:愿天下所有的父母永远健康!永远幸福!起立,齐读。(配乐)
板书:
泪)
背影 朱自清
父亲(背影)儿子(流
思念
疼爱
第二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十七 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 “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 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背影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下注释的词语,掌握它们的意思,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背影》背后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父爱是深沉的,通过学习《背影》,一方面让学生学会从细节、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进行人物叙事写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反思,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环境下进行描写的特点。
2.深刻感受作者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系列动词、心理对照等,对父亲这一人物的塑造,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
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教育法。
课件和录音。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我们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2.背景介绍
《背影》是纪实性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从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这句话道出了本文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交卸(jiāo xiè)奔丧(bēn sāng)狼藉(láng jí)簌簌(sù).......典质(diǎn zhì)赋闲(fù xián)颓唐(tuí táng)琐屑(suǒ xiè)........踌躇(chóu chú)亏空(kuī kōng)游逛(ɡuànɡ)拣(jiǎn)......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搀.(chān)
蹒.跚.
(pán shān)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拭】擦。【颓唐】衰颓败落。
【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郁】(忧愁、气愤等)积聚。【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箸】筷子。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交流点拨】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句子,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理解语言 把握特色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但含义丰富。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话并简要分析。【交流点拨】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甘愿承受家庭重担,希望儿子能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对儿子的关怀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1)“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交流点拨】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2)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
【交流点拨】表现出了父亲的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交流点拨】“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怜惜之情。(4)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交流点拨】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5)“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交流点拨】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家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父亲的影子,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步骤四 文本精读 把握主旨
1.本文题目为“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请同学们用笔将原文勾画出来)【交流点拨】四次。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2.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呢?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的?
【交流点拨】第二次。(望父买橘)最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灵便,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的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攀”的动作多么令人揪心;“缩”,两脚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作用: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3.当时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反应?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用原文回答)【交流点拨】“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借债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日渐苍老的父亲,还要承担家庭的重担。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一切不知可贵多少倍。所以儿子当然会感动得多次掉下眼泪。
作者截取了在不平常的背景下“父亲的背影”这个精彩独特的画面,将父爱淋漓尽致得表现了出来。4.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文中的儿子理解了父亲的关爱了吗?你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吗?
【交流点拨】理解了。儿子四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儿子的两次自责也表明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和感动、思念父亲。确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情深就是这篇文章所表现的中心。
5.文章以“背影”为题的作用是什么(课题能否改为“浦口送别”)?
【交流点拨】文章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还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也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播放歌曲《懂你》)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同时我也悟出了: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其实,课改不仅是对原有课程的创新,更是对教师原有观念的创新。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会提升,才会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创新设计
一 以培养情商主导阅读
前些年多家媒体报道,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学生徐力,母亲要求他每次考试成绩要排在班级前十名,他无法实现母亲提出的目标,深感委屈和压抑。2000年1月17日中午,徐放学回家,吃过午饭后,因对母亲的唠叨不满,便用一把铁榔头将母亲砸死。
需要注意的是,与徐力类似的弑父弑母案件近年来不断见诸媒体报道:2008年10月1日,南京一名中学生被母亲勒令不准打游戏后,竟放火烧家,还举刀欲砍母亲。2009年9月11日,中山市沙溪镇云汉村,18岁少女齐萍萍弑杀双亲,并用菜刀、锤子碎尸。2010年6月15日,浙江籍武汉名牌大学毕业生张建军因母亲没有及时给他做午饭引发争吵,先是掴了母亲一掌,然后挥刀将母亲捅死„„
弑父弑母是一些极端的例子,但与父母关系紧张,动辄争吵或离家出走者却不在少数。这可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但这些人情商太低是重要因素。
情商,是人成才的最重要因素,当然也决定各科成绩的好坏。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智商,基本上是先天的,后天很难改变;而情商,主要靠后天的教育培养。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教育的成功,应把培养情商摆在重要地位。
培养情商,语文教学有着天然优势,因为语文课本和语文课堂更具思想和情感,许多富含美好人情的课文都是培养情商的好教材,例如《背影》。我设计的这篇课文的阅读,就以培养情商为主导。方案如下:
阅读前,我介绍了一个“小知识”——情商:
大家都希望自己智商高一些,智商高,意味着聪明。但教育与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在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20%,而情商占80%。
情商,指的是理解别人感情的能力和调控自己感情的能力。
然后告诉大家:阅读《背影》这篇课文,特别有利于培养情商。下列题目的理解,就需要一定的情商,并且提高你的情商——理解得对,说明你情商高;而由不理解到理解,也就是提高情商的过程。
下面是有关情商的阅读题: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真的认为此事“不必难过”吗?他的话该怎样理解?
答案:不是。面临失业和丧母的父亲,心里比儿子更加悲苦和难过。可是当他看见儿子难过得流泪时,却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这表现父爱之博大,说明父亲的爱建立在巨大的悲苦之上。
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父亲为什么要啰啰嗦嗦地“再三嘱咐”?
答案:因为不放心,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父爱、母爱往往如此。但即使这样还是不放心,几次踌躇之后,“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3.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了”,是什么意思?该怎样理解“聪明”一词的含义? 答案:这是反语,是不理解父爱的深深自责之情。父亲讲价钱,嘱托茶房,都是出于爱心,可是自己对父爱竟理解不到,还自以为是,觉得比父亲还高明——实在是太傻了!这个“聪明”,是“自作聪明”的意思。
4.父亲为什么要买橘子?
答案:当然为了给儿子路上吃,但南方方言,“橘”与“吉”同音,因而橘子有“吉利”之意,民间有出行送橘子的习俗。父亲买橘子,代表着他“一路平安”的良好祝愿。5.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 答案:不但不轻松,还很吃力。但满足了让儿子一路平安的心愿,心里就感到“很轻松”。但也许是故意装出很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父爱之深。
6.“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你理解这是为什么吗?你觉得这样写是否真实?
7.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你理解父亲为什么这样感叹吗?作者引用父亲的信有什么作用?(答案略,下同)
8.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并将其放在“晶莹的泪光中”有什么作用?
9.分别指出四次写“背影”的时间和作用。10.本文三次写流泪,请分别说明原因。„„
这样以培养情商主导阅读的安排,学习角度的选择也比较新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以培养情商主导探究
以上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体现老师的“导”。下面的探究环节是请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主动发表见解,大家自由讨论。这样的探究往往更具教育和感染作用。实际教学中,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争辩,如果引导得好,也利于培养情商。举例如下:
生1: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面临离别,会不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作者流泪,是不是说明他的感情太脆弱了?
生2:流泪,要结合特定的背景来理解。你想,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惨淡,大家心情都很悲苦。在这种情况下流泪是很自然的。
生3:我觉得流泪是由于父爱实在伟大,实在让人感动!
生4:流泪不流泪,要看是谁。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感情极丰富的人——作家、诗人,感情都是很丰富的,他流泪是很自然的。
„„
生5:我觉得父亲年纪那么大了,身体肥胖而又步履蹒跚,买橘子的事让儿子去不是更合适吗?毕竟儿子腿脚灵便得多。但他却非自己去不可,还不惜爬月台,这不是一种溺爱吗?
生6:我认为这样说是不理解父亲的爱。父母为了子女,多是自己甘愿吃苦。亲自去买橘子,正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爱得深切,爱得无私,甘愿为此吃苦。
师:退一步说,即使是溺爱,那么作为被溺爱者,作者是应该谴责、抨击父亲的溺爱呢,还是应该赞扬、感谢这种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
我也设计了一个问题:检测你的情商——作者几次感叹自己“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你在父母面前,也有过这种自作聪明的情况吗?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同学们讨论之后,我告诉大家一个规律:小时候,觉得父亲的形象很高大,甚至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到了一定年龄段(特别是初二时),半生不熟,既懂事又不懂事,会觉得父母并不可敬,甚至还以为自己比父亲强。真正成熟了(特别是自己做了父母),即使真比父母强得多,也会觉得父亲可亲可敬。我还告诉大家,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这是联系现实进行的更切实的情商培养。这些问题还可以到网上去讨论,那就是一个更大的课堂了。
三 咬文嚼字 语文课,贵在咬文嚼字——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我每一课都这样做,这课也不例外,其中有些也有助于培养情商。举例如下:
1.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勾留”可以换成“停留”吗?为什么? 答案:不可。“勾留”,是短时间停留,而且是被动的——为事情所牵。“停留”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也不分主动被动。
2.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妥贴”可以换成“妥当”吗? 答案:不可。妥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恰当,十分合适。”这里用“妥帖”不但“妥当“,还有“贴心”之意——比“妥当”更妥当。
3.过铁道买橘子一段动词准确精当,请根据课文填空: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4.“走到那边月台„„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这里两次用“爬”,有人觉得,用“登”才对呀,为什么用“爬”呢?对此你的见解是—— 答案:老年人步履蹒跚,对他们来说月台太高了,是“登”不上去的,只好“爬”。后面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也是由于这样。攀:抓住能借以用力的东西向上爬。“爬”“攀”等字,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5.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有什么表达作用?答案:心里“很轻松”,是故意装出很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爱之深。注意:“„„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
咬文嚼字,有时也对作品“吹毛求疵”。例如:“那年冬天,祖母死了”,不如写成“那年冬天,祖母去世了”。因为“去世”更符合国人习惯,人们一般避讳“死”字,尤其是对亲人。正如父亲失业不说“失业”,而说“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还有“赋闲”。
下载完成后,首先安装python-2.7.msi,注意这个必须是第一个安装的。安装很简单,一路next就行了,然后依次安装pywin32-214.win32-py2.7.exe和matplotlib和numpy,也是一路next。第四个安装setuptools-0.6c11.win32-py2.7.exe,这个是必须安装的。如果不安装setuptools,就会在用easyinstall安装networkx时就找不到easy_install.py,也就导致networkx无法正常安装。
只要正确完成以上软件的安装,就可按照阎老师介绍的easyinstall方法成功安装NetWorkX。具体可参照阎老师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04069&do=blog&id=337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