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时间:2019-05-13 00:4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第一篇: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世界音乐之窗》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歌剧音乐,乐于了解相关音乐文化。(情感目标)

2、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飞逝的雄鹰》,并尽量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能力目标)

3、初步了解作品相关知识,初步了解韦伯的生平及贡献。(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歌曲《飞逝的雄鹰》学唱 教具难点:歌曲《飞逝的雄鹰》学唱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呈示课前准备播放歌曲《飞逝的雄鹰》选段。

二、随音乐进教室,营造课堂氛围,引起学生注意,为本课教学埋下伏笔。

提问:刚才课前欣赏的歌曲出自于下列哪部个国家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通过选择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乐意去思考并回答,通过两个小问题,为新课引入打下基础。

三、介绍歌剧相关知识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和芭蕾)和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剧中音乐处于主要地位。

小幽默:“什么是歌剧啊?”小彼得问爸爸。“在歌剧里,”爸爸回答“当舞台上一个人被敌人用匕首刺进胸膛后,他对着流出的鲜血会大声地长时间地唱起歌来。” 观看、聆听课件中的介绍,初步了解歌剧。

四、聆听小幽默 通过观看课件,聆听教师介绍,对歌剧初步了解。

五、通过插入一段小幽默,吸引学生对歌剧的进一步了解产生兴趣。

六、导入歌曲

播放《猎人合唱》片段,让学生谈聆听后的感受(想象画面,设计场景与标题)

聆听,初步感受、交流 初步感受作品。

通过想象画面,设计场景与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唱歌曲:

1、听唱全曲旋律,对于C部分旋律采取视唱进行。

2、学唱高声部。A、随录音 B、随琴

3、学唱低声部(随琴)

4、随音乐唱高声部:

引导学生感爱、体验、理解、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愉快、兴奋、唱歌远去)可适当插入作品有关介绍。

5、练习C部分的合唱。

(1)、随琴哼唱歌谱。(2)、随琴唱词。(3)、随伴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4)、体验二声部的合唱。

6、用视唱法,学唱歌曲C部分;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7、学习如何有感情地去演唱《飞逝的雄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8、适当了解作品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

三、活动分小组为歌曲设计活动:

1、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成四小组——合唱组、绘画组、伴奏组、表演组,进行自由设计活动。

2、学生根据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准备展示与交流。

3、简单评价 让学生根据特长爱好进行小组结合与设计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互评与自评,促进创作的热情和体验合作的成功感。

四、结束

1、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2、布置作业:

查有关《洪湖赤卫队》的相关知识与作品。学生小结

伴随《飞逝的雄鹰》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学习如何查找一些资料,并与人交流。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混合型音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体验印第安人、白人的混合型音乐音乐。(情感目标)

2、领悟《墨西哥草帽歌》的情节内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感受节奏在歌唱的艺术处理上的不同。(能力目标)

3、初步了解墨西哥的音乐风情。(知识目标)教学重点:聆听《墨西哥草帽歌》 教具难点:聆听《墨西哥草帽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

复习歌曲《飞逝的雄鹰》(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与前一课时做好衔接。

二、新课:

1、导入:由一段相声片段导入,请你仔细听听,歌曲中的唱段,其音乐素材来自何处?(学生聆听,在愉悦心情的同时辨别音乐与回忆„„学生回答。)借此引出《墨西哥草帽歌》

2、歌剧剧情介绍

3、聆听《墨西哥草帽歌》

出示要求:聆听时注意歌曲的节奏(板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

4、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5、教师补充:

出示作品分析,同时播放音乐片段。

第一段:抒情的慢板,音调深沉婉转,表达了韩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段:叙述性的慢板,唱出了韩英对苦难身世的回忆。第三段:速度突增快一倍,快板,强烈地控诉了彭霸天对韩英父母的迫害。第四段:快板,昂扬、明朗、有力,表现了共产党来后„„ 第五段:较快,奔放,是合唱段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6、教师范唱第五段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P

32(二)。

7、试着跟唱一下第五段。(学生跟唱)

1、相声是学生所感受兴趣的,借此来导入作品,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

2、通过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引入本课主题。

3、初步聆听,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

4、鼓励学生各抒起见

5、教师简单补充,在补充的同时同步播放音乐片段,也可让学生再次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也可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

6、通过教师的范唱,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与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为学生进一步的体验作品打基础。

7、通过亲身跟唱,进一步地体验作品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三、拓展

1. 观看有关的录像、电影或歌剧片段。2.导入《饮酒歌》

通过两作品的情绪对比导入。(悲伤、欢快)3.介绍剧情(初步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4.教师范唱一段 5.聆听作品 6.再现场景

将教室想像成盛大的舞会场面,合着音乐做即兴表演。

(1).通过观看录像、电影或歌剧片段的 形式,可较好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和引起他们对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两部作品在情绪上的对比,进行自 然地导入,可较好地进行衔接。

(3).通过简单地介绍剧情,为后面的欣赏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从中简单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长知识。

(4).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即兴表演,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束 1. 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2.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卡门》的相关知识与作品。

3.伴随《饮酒歌》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学习如何查找一些资料,并与人交流。

与下节课做一衔接

第三课时 《巴西热情桑巴之国》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情感目标)

2、感受、体验《卡门序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某些歌剧序曲具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并能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现音乐。(能力目标)

3、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序曲的特点,初步了解比捷的生平及贡献。(知识目标)教学重点:聆听《卡门序曲》 教具难点:聆听《卡门序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

1、复习歌曲《猎人合唱》(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2、导入:

①从巡问学生平时喜欢听什么音乐入手。(学生回答各异,有说通俗的,也有说民族的„„)②教师播放《卡门序曲》中C的音乐“斗牛士之歌”,导入作品。(学生聆听后初听感受)复习歌曲,与前面内容进行衔接。

二、导入新课 新课:

1、简介《卡门序曲》有关内容:(教参P57)

①比捷

②《卡门序曲》

③剧情

④序曲

2、熟悉《卡门序曲》主题

教师范唱课本中三段主题音乐旋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跟教师轻声哼唱。

教师出示水果(三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桔子),告之学生它们分别代表刚才所唱的三段主题音乐,等等聆听音乐时,在心中给它们排排位,也可在书中做好记录。并且当听到相同音乐主题再现时,请举手示意。

3、初次聆听《卡门序曲》

学生对作品做出相应的反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卡门序曲》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感受各部分的音乐情绪的不同。

4、学生交流

5、教师补充: 多媒体出示结构图式:

A B A C A 主部 插部1 主部 插部2 主部 回旋曲式

6、分段欣赏与分析:

进行分段的欣赏,加深印象:

① A段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A段曲谱,播放音乐(教学光盘)师:此段音乐的节奏是松散的还是密集的? 生:比较密集的。

师:在密集的节奏上加上旋风般的旋律使音乐情绪变得怎样?(有的同学回答热烈而喧闹,有的回答有庆典气势,有的回答具有节日味道„„)

师:播放A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师用“嘣”字哼唱低声部,并把速度、力度用进去。师:音乐中的热闹场面除了力度、速度以外,还有一种乐器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做一个手势以示意)

生:打击乐器——钹

师:打击乐器钹的加入使音乐变得更加热烈而火爆。

② B段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B段曲谱,播放音乐(教学光盘)

师:在热烈而喧闹的音乐之后,音乐进入B段即插部1 师:B段力度、速度是怎样的?音乐色彩是柔和的还是明亮的?情绪呢?(教师边哼唱旋律一边作肢体语言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经教师的提示,学生基本能说出是欢快的、跳跃的、活泼的。

师: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谁能用律动来展示一下?(教师做律动提示)挑出几位学生上台即兴表演,其余的哼唱旋律和拍节奏。(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③ C段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C段曲谱,播放音乐(教学光盘)

师:此音乐听起来象在干什么?

生:象是在斗架„„

师:很好!这段音乐又称为斗牛士之歌!师:速度、力度怎样?又象模仿什么声音?

生:进行曲速度,由弱到强,象由远而近的脚步声。

师:此段音乐的情绪怎样?你能联想到些什么?

生:威武雄壮,有气势,有斗牛士那种凯旋的气势„„

7、全曲欣赏:(加入卡门动机)

提示该序曲与该剧音乐有关,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多媒体出示完整的结构图式:

A B A C A D 主部 插部1 主部 插部2 主部(进行曲(儿童合唱(斗牛士之歌)卡门

式主题)的曲调)副歌 动机

回旋曲式

播放音乐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斗牛士斗牛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不尽的联想。

通过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简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聆听体验,为聆听作品做准备。通过范唱与跟唱音乐主题,为聆听完整的乐曲打基础

通过出示水果,集中学生聆听时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提出聆听要求,为更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绪打下基础。用水果来排序的方式,将枯燥单调的图示形象化,学生更易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也易让学生留下印象。可借结构图式的出示,向学生提及回旋曲式,增长知识。因为A段的主题在全序曲中多次重复再现,是音乐的主部,是重要的段落,因此在分段欣赏时,将其做为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是有必要的。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肢体进行律动,进一步体验作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去。分段欣赏后的全曲欣赏,更能让学生对作品留有印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加入卡门动机,让学生体验到序曲在全曲中所起的暗示剧情的作用。视听的结合,让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束:

1、小结:

这部作品的五个主题既有统一,又有变化,风格鲜明,一气呵成,使人百听不厌!通过本课的欣赏,使我们了解了序曲以及回旋曲式,希望同学们多去采集一些音乐素材,扩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2、伴随《威廉·退尔序曲》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此课时是歌剧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通过简单小结,对本课做了回顾,还可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在另一序曲中让学生怀着满足感离去。

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

第二篇:八年级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音诗音画

第一课时:歌曲《美丽的村庄》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美丽的村庄》的节奏、旋律、结构等特点,用欢快、活泼、热情、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唱这首歌曲,用创造性的积极态度为歌曲伴奏。

2、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嘎达梅林》、《图画展览会》,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理解音乐的内容及意境,知道俄国作曲家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的主要贡献,并能背唱《嘎达梅林》的民歌主题及《图画展览会》的漫步主题,为《图画展览会》的音乐作画。

3、能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初步了解交响诗及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教学重难点:附点及切分节奏,弱起小节,密集的节奏 难点:把握歌曲的风格,有感情的演唱 教学方法:视唱法、欣赏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机、磁带、钢琴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而成。降E大调、2/4拍。歌曲的第1-16小节由两个完全对应的乐句组成。可以说,这16小节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乐段。而此后的8小节(第17—24小节)实际上发挥着补充前面两个乐句的作用。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依然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段落。即:第1—24小节为这首歌的第一乐段。这个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的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线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呼应着的,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新课教学:

一、初听歌曲《美丽的村庄》 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

它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曲家怎样来表达的? 生讨论,师归纳。

二、学唱乐曲:

1、找出最难唱的乐句,跟着老师学唱旋律。

2、跟着钢琴轻声唱,注意附点、切分节奏

3、分析歌曲:歌曲采用二部曲式结构而成。降E大调、2/4拍。歌曲的第1-16小节由两个完全对应的乐句组成。:第1—24小节为这首歌的第一乐段。这个乐段由弱拍起始,节奏比较密集。其中,附点及切分节奏使音乐的动力感得到加强。歌曲的旋律起伏较大,给人以清新活泼的感觉。歌曲的第二乐段开始部分的节奏疏密相间,其中的切分节奏刻意加长,而旋律线主要呈上扬的趋势,使人们的情绪激昂、振奋,感情更加激动,由衷地表达出人们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这就与前面的音乐情绪形成了对比。其后半部分的音乐基本上是与第一乐段呼应着的,从而使歌曲在对比之后又求得统一。

4、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5、节奏创作:给歌曲创作一条节奏。(生分成四小组,合作完成)

二、教学拓展

向同学们介绍意大利民歌如:《重归苏莲托》《啊,朋友》《桑塔露琪亚》《我的太阳》等。意大利民歌以流利生动,富有歌唱性和浪漫色彩著称于世。小结:这节课我们简单的了解了意大利的民歌,体会到了欧洲歌曲的不同风格。

反馈:这节课的歌曲比较适合中学生演唱,而且旋律也容易学,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兴趣高,效果不错。

欣赏《图画展览会》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初步了解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音乐内容及意境的理解。

3、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生平及其主要作品(名称)。

二、教学难点:音乐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社会场景等的?

三、教材分析:

《图画展览会》是1874年穆索尔斯基参观亡友俄罗斯画家和建筑家哈特曼的遗作展览后有感而写的。出于对挚友至诚的感情,出于对哈特曼作品的强烈印象,几乎一挥而就。在这个作品中,作曲家用音乐的手法通过一幅幅画面来描绘显示中的景物人物,用音乐的手法再现画作的精美构思和意境,给人以身临展厅的奇妙感受。作者去世后,被许多作曲家改编成不同版本的管弦乐曲。其中法国作曲家拉威尔1922年的改编曲最为流行。整个作品由引子与起连接作用的“漫步”主题和十首带标题的乐曲构成。漫步主题平稳庄严,徐缓的节奏好似人们在展厅中款款漫步。

四、教学过程:

1、漫步主题从我们迎面走来,让我们感受到了19世纪沉重的历史步伐;穆索尔斯基把握们带到了多彩的历史画廊面前。

2、了解作曲家生平。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国作曲家,“强力五人集团”成员。童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十三岁进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早期的作品不够成功,后从师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

他的代表作有歌剧《鲍里斯•戈多诺夫》、《霍宛斯基党人的叛乱》、《索罗庆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续成)以及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歌曲《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叶辽木什卡的摇篮曲》等

3、了解《图画展览会》作品全貌

4、学生活动:欣赏《漫步》主题,感受怡然自得观画的情绪体验。

5、学生活动:欣赏《牛车》主题,在音乐声中描绘联想之物。

6、漫步主题徐徐而来,我们看到了两个滑稽的人物形象——

7、欣赏《两个犹太人:一穷一富》。

8、学生活动:作品用什么乐器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讨论)。

9、漫步主题在打击乐与铜管的进行中,把我们带进了中世纪的基辅古城——

10、欣赏《基辅大门》,了解它的三个主题(重点)。

11、生活动:讨论这三个主题使用不同的乐器法(哪些乐器)。《牛车》:大号、小鼓、带弱音器的法国号、低音单簧管 《两个犹太人:一穷一富》:木管乐器、弦乐器、小号 《基辅大门》管乐

12、生活动:(A)评价作品及作曲家;(B)自己有什么收获?

13、小结。

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初步了解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音乐内容及意境的理解。

3、初步了解俄国作曲家鲍罗丁及其主要作品(名称)。

二、教学难点:音乐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社会场景等的?

三、教材分析: 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项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鲍罗丁的这首美妙的乐曲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逐渐获得广泛的传播。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首“标题”作品。作者曾在总谱上写着下面一段详细的文字说明,用以解释作品的内容:

“在中亚细亚单调的砂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曲调。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一支当地的商队在俄罗斯士兵卫护之下从广袤的沙漠中走过。他们安然无虑地在俄罗斯军队的保护下完成漫长的旅程。商队越走越远。俄罗斯和东方的安详曲调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它的回声长时间萦回在草原上,最后才消失在远方。”

四、教学过程:

1、欣赏全曲(感受曲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2、了解作曲家生平。

鲍罗丁(1833—1887)俄国作曲家、化学家。生于圣彼得堡。1856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医学院。25岁获医学博士。31岁任医学教授。1872—1887年创办圣彼得堡女子医科大学。鲍罗丁的作品数量不多,但在歌剧、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均留下了典范性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交响乐《第二交响曲》(《勇士》),以及弦乐四重奏、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鲍罗丁的创作吸取了俄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素材;其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深刻的抒情性,因而很好地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豪勇性格和广阔胸襟。

3、了解《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作品全貌

4、学生活动:欣赏俄罗斯风格的主题,感受大草原空旷的景色体验。

5、学生活动: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让人联想到大草原的景色?(讨论)

6、学生活动:欣赏骆驼商人的主题,在音乐声中描绘联想之物。

7、学生活动:作品用什么乐器刻画了怎样的形象?(讨论)。

8、作品中英国管吹出了一段有东方音调的旋律,它徐缓如歌,富于表情

9、、欣赏再现段,曲作者为什么要再现俄罗斯风格的主题音乐?

10、生活动:师归纳:

在商队的马蹄声中,又响起了俄罗斯民歌风格的主题。这一主题渐渐增强力度,仿佛商队渐渐走近。经过多次反复后,形成宏大声势。接着,乐曲再现草原的背景音响和马蹄声,东方音调的旋律也再次轻轻出现。这两支旋律在不同声部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象征着俄罗斯与东方民族文化的友善融合。然后,这友谊的乐声逐渐减弱,商队慢慢地走远,草原又是一片寂静„„

11、复听乐曲(仔细体会作曲家在创作交响曲时是怎样巧妙的运用音乐要素的)

12、生活动:(A)评价作品及作曲家;(B)自己有什么收获?

13、小结。

欣赏《嘎达梅林》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标题音乐感兴趣并愿意主动参与聆听,进而初步了解交响音画的一般特点;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音乐内容及意境的理解。

3、初步了解我国作曲家辛沪光及其主要作品(名称)。

二、教学难点:音乐是通过什么来刻画人物、动物、社会场景等的?

三、教材分析:

辛沪光作于1956年。这部交响诗取材于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领导的人民起义——向封建王爷和军阀作斗争的历史故事。作品沿着嘎达梅林的故事情节这条线索逐渐展开。民歌风格的主题展示了草原的辽阔优美和蒙古族人民的劳动生活。嘎达梅林和蒙古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号召人民起来战斗,反抗达尔罕王出卖旗地,并勾结东北军阀强行开垦的行径。

四、教学过程:

1、学唱内蒙民歌《嘎达梅林》

(1)师范唱,生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2)跟钢琴学唱乐谱(3)学唱歌词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

3、介绍交响诗:

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脱胎于19世纪的音乐会序曲。交响诗的名称为匈牙利作曲者李斯特首创。他认为 “标题能够赋予器乐的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因此,他把标题交响音乐和诗歌联系起来称交响诗。

4、了解作曲家生平。

辛沪光(1933—)女作曲家。原籍江西万载。1951年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毕业后任内蒙古歌舞团专职作曲,后调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1956年以创作交响诗《嘎达梅林》而成名。主要作品还有管弦乐《草原组曲》,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等。

5、了解《嘎达梅林》作品全貌

6、学生活动:欣赏第一主题音乐,感受草原美景,人们生活在安祥、宁静的氛围中。

7、学生活动:作品用什么乐器演奏,让人联想到大草原的景色?(讨论)生讨论,师总结:双簧管

8、学生活动:欣赏第二主题音乐,音乐描绘的又是怎样一幅场景?(讨论)接下去由小号奏出第二主题。它表现了嘎达梅林号召人民起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民群众像激怒的浪潮一般起来反抗

乐曲的中部表现了四处集结着的起义队伍,骑马背枪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主题充满了乐观的气息(由单簧管奏出)

9、、欣赏再现段,曲作者为什么又回到第一主题音乐?

11、复听乐曲(仔细体会作曲家在创作交响曲时是怎样巧妙的运用音乐要素的)

12、生活动:(A)评价作品及作曲家;(B)自己有什么收获?

13、小结。到这节课为止,我们欣赏了三首交响题材的乐曲,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曲作者在创作交响乐体裁时怎样使用音乐要素。也从中学到了该怎样去欣赏交响音乐。

第三篇:八年级音乐教案 上册 第四单元

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

(三)第一课时四川民歌《采花》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与技能目标:1.明确新学期教学目标、任务要求。2.学习本学期必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学唱、视唱、演唱、欣赏、讨论、分析

情感与价值态度观: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暑假生活,提出新的希望。【教学重、难点】

重点:唱好本学期的必唱歌曲,注意音准、节奏 难点:要求人人备唱。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优盘、教案。【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这首歌原名为《采花》,是流传于四川南坪的民间小调。歌词采用传统的民歌手法,按一年的月序和应时花卉的咏唱,使人们从中获得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语言朴素、精炼,每段仅两句歌词。歌曲采用2/4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由三个乐句组成。几乎每隔一小节都出现切分节奏,使流畅的旋律略带轻盈跳荡的感觉。这三个乐句在节奏基本相似的基础上,对各句的句幅和句尾的节奏做了微妙的变化,使之各具特点。第一乐句为4小节,句末采用一字多音的拖腔,显得灵巧轻盈,这与歌词中借景抒情、表达喜事降临的欢乐心情相吻合。第二乐句节奏与上句大体相同,但句子在第4小节的强拍上刹住,使乐句少了一拍,造成不稳定感,第三乐句的句首则在第二乐句末空出的弱拍切入,同样的歌词从强拍移向弱拍,歌词节奏作了紧缩,充分表现四川人民期待红军早日到来的殷切心情。紧接着节奏比较舒展,有如人们想象着红军到来后的舒心和快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给学生播放或展示在大自然中百花盛开的景象,让学生感觉是身临其境,并给学生讲解自然本身是个百花园,而在民歌中以花为主题展开的比比皆是。请学生思考并演唱以花为主题的民歌,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盼红军》原名为《采花》。

(二)聆听歌曲:

为了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歌曲,明确学习的目的,开发对音乐的感知力,在初听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歌曲中唱了几种花?采花献给谁?请学生在初听结束后作出回答。复听的目的是解决本课的难点--掌握歌曲中多次出现的切分节奏。在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对比法。首先,请学生把歌曲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节奏在书本上画出来。然后学习切分节奏的拍击,教师板书两种节奏型并拍击,请学生进行比较,并跟随老师拍击。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创编带有切分节奏型的4小节拍节奏,并指名拍击,加深对切分节奏的印象。

(三)学唱歌曲: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为了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并且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采用了听唱法和比较法进行教学。首先学生认真听录音,轻声跟唱,然后教师范唱乐谱并教唱乐谱,学习自学歌词,学会后教师用钢琴弹伴奏学生演唱。最后学生可设计演唱形式,如:集体演唱、小组演唱、个人演唱等。

(四)拓展延伸:

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形成创造思维。我依据本课的内容及情绪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活动。学生可以创编与课本情绪一致的节奏、诗歌、舞蹈等。也可自制打击乐器,自编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并在音乐活动中开展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采花》,不仅体会了红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还从中学到了不少生产和生活知识。同学们也通过表演歌曲,感受了歌曲带来的欢乐情绪。【课后反思】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青春舞曲

教学目标:(一)学唱歌曲,使学生体验作品中轻快活泼的情绪。

(二)通过欣赏,了解新疆和西部民族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三)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启发学生要珍惜光阴,立志成材。

(四)能根据歌曲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并表现出来,学跳几个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表现,大胆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学的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

教学学难点: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配节奏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1、播放《青春舞曲》,教师随音乐舞蹈,同学们,这是哪个地区,哪个民族 的歌曲呢?

2、教师简介新疆并邀请学生到我国的西部——新疆,进行一次“新疆之旅”。介绍新疆见面的仪式,互相问好。(问候语“亚克西”),观看图片,简介地理、特 产、服饰,饮食、歌舞、乐器等。

3、这节课一起来学唱<<青春舞曲>>.思考:(1)根据你的了解,谈谈曲作者王洛宾。(2)这首歌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哲理?(3)你觉得这首歌的节奏、速度和情绪怎样?

二、问题教学

(一)检查预习效果分享收获快乐

谈一谈

1、根据你们所收集的资料,谈谈王洛宾老先生。〈生谈完后教师简结〉

2、英国的教育家海伦说“音乐能教育我们孩子。”同学们,这歌词哪些地方让你有所启发?请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生谈,师总结:这首歌曲真挚地警示年轻人:时光易逝,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听一听

这首歌不但歌词写得好,曲子也很好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青春舞曲》。请学生打开课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

欣赏后提问题:这首歌的节奏、速度如何?情绪如何? 生谈。

师总结:这首歌曲的显着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唱一唱

(1)教师弹唱,学生跟唱。(2)分男女组演唱。(3)抽同学领唱再齐唱。(4)独唱

问题:根据这首曲的歌唱要求对同学做出正确的评价。(二)启疑导问合作学习

1、编配打击乐伴奏。

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

以手鼓为例子,教师示范为歌曲伴奏。

问题:如果要你给这首歌伴奏,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乐器?如何伴奏?

第五篇:八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四)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 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吆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 方面对“吆喝”的了解。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二)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 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酒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家醅(pei1)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t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 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戳(chuo1)瓢(piao2)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民间采风”的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二)成果展示: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小主编(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小美编(学生c): 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

乡村风情小组介绍“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小制片人(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小摄影师(学生B): 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李万风光景点录相“李万乡村风情”。小导游(学生C): 出示展板 ; 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焦作山水美不胜收,云台山水天下独绝。焦作近几年的山水旅游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变得更靓更丽,也让焦作人的生活更美更甜。不必说奇妙无比的神农山,美仑美奂的青天河;不必说奇绝险峻的青龙峡谷,也不必说走向世界的云台山水„„来到小小的李万乡村,领略一番这里的乡村风情,也会让你流恋忘返。位于塔南路腰部地带的李万乡,在创建山水旅游城市中,借助她特有地理和区位优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江南水乡。这时有鱼米水乡的阵阵蛙鸣,也有碧波万顷映日荷塘,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在这里不再是幻想,飘然欲仙的花之君子更让心驰神往,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故事久久难以忘怀„„ 主持人:走出三味书屋,来到生活的百草园,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一棵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棵树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华,这棵常青树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时代之水去浇灌„„ 有关资料:

1、李万乡村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照片。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

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想想灵泉陂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仍声如洪钟地给我们讲述灵泉的传说,灵泉寺的来历,灵泉寺蕴育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感动。再想想,我们为了让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几易其稿,将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老人听,直到人人满意为止。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史娟)

学生感悟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总幻想将来自己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这次我们拍摄的10分钟的镜头,10个人整整用了两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张豆)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教师手记:

一、课前引导: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实施指导:

通过课前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学生能自主结合然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风计划是取得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范例,或让学生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指导每一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个详细、周密、针对性强而又有创意的采风计划。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分类指导。可以重点指导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的学生强化耳听心记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间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写出的却干瘪枯燥。这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布局谋篇、选词造句,让学生展开联想的双翅,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谚语警句格言难于收集,教师和学生一起不厌其烦、不耻下问地探访“能人”可以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半途而废。真正从艺术的角度鉴赏剪纸艺术,可能一时学生无从下手。引导学生归类、比较后学生会豁然开朗。

摄制小组最吸人注目,难度也最大。他们按计划跑了整整两天,拍了很多镜头,回去一看,却无从下手,结果一切又从头作起。家用摄像机无法剪裁,必须周密地计划好摄制的每一个景点、路线、角度、时间,然后再配上恰当的解说。

三、课后感悟

一个乡村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是农村的语文教育一次新的革命。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下载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第四单元作文教案

    八年级第四单元作文教案 这就是故园/蓝色的海浪/冲刷着金色的沙滩/橙色的太阳/映照着回归的白帆/雨滴敲打着绿色的棕榈/清风吹开了火红的木棉„„ 这是诗人汪国真笔下的故园......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音乐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你是这样的人 第1课你是这样的人 教学内容: 1、欣赏并演唱《你是这样的人》。2、欣赏并朗诵表现总理的诗歌。 教学目标: 1、能饱含深......

    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脍炙人口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 教学目标: 听、唱、析《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借助手号学唱《重归苏连托》之转调部分,感受意大......

    八年级音乐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黄河俩岸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半个月亮爬上来》 教学内容:学唱和欣赏《半个月亮爬上来》、《军民大生产》 教学目标:1.能够感受、体验《半个月亮爬上来》的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6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课题 云南的歌会 总课时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的写作思路。 重点 积累生字词,整体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16、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

    八年级人教版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⒈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 ⒉梳理说明文阅读方法 ⒊把握说明文答题技巧。 复习内容: ㈠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补充完整成语 翩.然 孕.育 繁衍.(......

    一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我们多快乐 单元内容: 本单元由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多快乐呀多幸福》、乐曲《玩具兵进行曲》《鼓和玩具》与律动《快乐小舞曲》组成。 教学目标: 1、能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