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人教版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八年级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⒈掌握本单元的重要字词 ⒉梳理说明文阅读方法 ⒊把握说明文答题技巧。复习内容:
㈠给加点的字注音或补充完整成语
翩.然()孕.育()繁衍.()蟾蜍..()脊.椎()遗骸.()褶.皱()劫.难()追溯.()藩.篱()归咎.()绮.丽()殷.红()()声匿迹()草连天 草长()飞()耳不闻 冰雪()化 风雪()途()临绝种 物()天择 天衣无()五彩斑()无动于()束手无()日()西山 气息()㈡说明文知识: ⑴说明文分类:
⑵说明顺序:
⑶说明结构:
⑷说明特征:
⑸说明语言:
㈢方法策略:
⒈常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④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⑤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⑥引用说明:①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②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⒉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A、“×ד词好在哪里? 例如:“(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分析“在当时可算”一词的妙处。
★答题模式:
B、“××”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模式:
专项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细菌与安全
①我们都知道细菌无处不在,即使是我们认为洗得很“干净”的手上也充满了细菌。虽然多数细菌是无害的,但再多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也改变不了有害细菌让我们寝食难安的事实。人们吃出问题的例子,只有一小部分跟细菌无关——比如河豚中毒或者对各种食物过敏,其他绝大多数都是细菌惹的祸。
②到目前...为止...加热仍然是杀死细菌的最有效手段。一般来说,在121摄氏度下加热15分钟以上。即使没有把细菌全部杀死,剩下的也成不了气候。但是许多食物要是加热到这种程度,就没法吃了。通常的食品加工,只是把细菌的量减少到一定浓度,不会对人产生危害就行了。
③比如说牛奶,所谓巴氏灭菌的“鲜奶”是把牛奶加热到72度左右15秒。经过这样处理,细菌量会减少到初始量的十万分之一,虽然还有不少,但是在冰箱里放两三周,细菌量也不会长到对人有害的地步。如果是超高温灭菌,则把牛奶加热到135度以上,1秒钟就可以杀死几乎所有的细菌,即使是放在常温下也能保证几个月没有问题。当然,这都是指密封保存的情况。如果对着瓶嘴喝一口,这些处理几乎就算白做了,其中的细菌生长速度会大大增加。其他食物也是如此。
④无数食品科学家和工程师花了不计其数的工夫,想要找到比加热更好的杀死细菌的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最经济实惠、广泛使用的还是加热。中餐原料有很多不注意卫生的地方,但是中餐的安全问题却不严重,关键就在于中餐一般都是经过高温烹饪、现做现吃。西方的蔬菜多数是生吃的,所以从种植、运输、保存到分销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监控。否则,沙拉吃下去,就开始拉肚子了。
⑤对于个人来说,注意食品安全,良好的卫生习惯非常重要。厨房、冰箱都是藏污纳垢的地方,经常清洁(比如用酒精、醋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并且保持厨房通风干燥,有助于减少细菌。家里的食物,尽量减少存货,做饭做菜,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因为减价而囤积大量原料,或者做一次饭吃上一两周,都会为细菌繁殖提供广阔的天空。尤其是很多特价的蔬菜、肉、蛋、奶、水果,特价的原因就是积压了很长时间,再买回家保存,简直就是考验自己对细菌的抵抗力。
1.细菌与安全有什么关系?(2分)
2.第②段中“到目前为止”一词好在哪里?(2分)
3.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4.第④段将中餐和西餐的做法进行比较,目的是什么?(3分)
5.本文认为应该保持怎样的良好卫生习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称
①对称,是自然界一种普遍而又奇妙有趣的现象。镶嵌天际的恒星、行星呈球状对称;小巧玲珑的雪花,精巧细腻的蜂巢呈平面对称;大多数花朵呈辐射对称;有中央叶脉的叶片呈左右对称,人和鸟兽虫鱼的五官、四肢左右无不对称。
②“对称”能给人以整齐、沉静、稳重的美感,但由此也造成变化少、不自由,限制了灵动和飞跃。曹雪芹是古代第一个对“对称”显得不安分的人。如他笔下的芳官,连戴耳环也是一边大一边小的,显得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事实上,正如古代有位哲学家所说,世界上没有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仔细观察有中脉叶子的细微结构,两边叶脉的数量和分布、叶缘缺刻或锯齿的数目和分布都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肓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较左侧长。人的两手的掌纹,不但细脉络不同,粗蚊也不完全一样。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子结构可清楚地看到,原生质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研究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③对称,又不完全对称,这就是瑰丽多姿的自然界。
1.第1自然段摆出自然界对称的主要类型有几种?正确的一项是()A.3种 B.4种 C.5种 D.6种.
2.造成生物界不对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3.“比起左右结构相等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句中的“至少”能否删去?为什么?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洁,生动优美,典雅。2.说明方法:举例子(最多)
3.说明顺序:逻辑顺序。由现象引出原理(由表及里)4.大自然的语言:物候现象,更形象化
5.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以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预报农时的作用。
6.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称为物候。7.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称为物候学。
8.物候现象的来临的决定因素(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时间因素)。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十七 奇妙的克隆
1.四个小标题:使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2.本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引用,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做诠释
4.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以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以变成十株葡萄…(化高深为浅显易懂)
5.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6.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一个群体,也叫“克隆”。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
7.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的实验)生物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8.本节说明技术在不断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9.鲫鱼(鱼类)→蟾蜍(两栖类)→老鼠(哺乳类)(从低等到高等)
10.克隆绵羊“多利”标志着:○1标志着克隆技术取得了新的成就○2既是人类的福音,又是人类的噩兆。
11.克隆技术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
12.克隆技术的利:○1可以繁殖“高附加值牲畜” ○2挽救珍稀动物○3防治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
……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拟物,强调其作用 十八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恐龙无处不在
1.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2.语言特色:①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多 ②多处运用了设问句 ③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明白如画。
3.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总领全文,是全文的逻辑基础)
4.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考古学、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5.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举人们熟悉的例子来使概念更浅显易懂。
6.本文的专业术语:使文章更有权威性,科学性
7.泛大陆(热带、温带)→分裂成四部分→南极大陆(其中一个)→极地
8.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天衣无缝: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1.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也许”表示估计 “最终”表明作者的信心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强调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同时体现了作者的幽默。
3.因为斯石英只有在撞击下才形成,所以由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用心
爱心
专心 4.两文作比较:①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从现象到本质(原理)②说明方法 举例子(最多)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③说明内容 1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证明板块构造说 2用“斯石英”证明恐龙灭绝是由撞击形成的
④说明语言 逻辑性强,简明精炼,风趣幽默 十九 生物入侵者
1.事理说明文通常用逻辑顺序
2.本文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
3.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生动形象的说明这一类“移民”会给人类和自然造成很大的危害)
4.生物入侵者的危害:1破坏生态系统 2造成经济损失 没有天敌危害 3物种多样性遭破坏 两个因素 不受同类食物竞争
5.不同科学家的不同态度:①经过“物竞天择”,可制约生物入侵者,达到新的平衡 ②任由发展,会给当地的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的危害 二十 落日的幻觉
1.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句,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第5段开头部分)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八年级第四单元教案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酬(chou2)和 铁箍(gu1)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人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四)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 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苋菜(xian4)籍贯(ji2)硝药(xiao1)、腌腊(yan1)络子(lao4)大襟(jin1)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 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吆喝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小钹(bo1)荸荠(bi2 qi2)2.解释下列词语。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 方面对“吆喝”的了解。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二)理清文章思路。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 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春酒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门槛(kan3)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家醅(pei1)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二、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t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五、拓展训练
(一)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 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诚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二)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萧乾<枣核>(三)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
六、小结
本文体现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点。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思乡,是本文一大主旨。故乡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琦君的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如行云流水。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俗世奇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擅长(shan4)绰号(chuo4)刷浆(jiang)难堪(kan1)一瞅(chou3)发怔(zheng4)褒贬(bao1)怵(chu4)抠(kou1)戳(chuo1)瓢(piao2)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发怔:发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二、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四、学习课文(一)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做适当圈画、批点,或复述故事。(二)表演。
两篇短文情节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戏剧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课本剧或小品进行表演。学生演出后,评选出最佳剧本和最佳演员。提示:
课本剧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点,设计好舞台提示,处理好台词。(三)品词语。
文中有一些传神的字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韵味。提问: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解这种夸张的作用?)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活。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了。(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提问:“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展开讨论或辩论。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五、拓展训练
1.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学生可以结合本地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师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一书,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书中的其他篇目,如《苏七块》《冯五爷》《蓝眼》《蔡二少爷》>等等。
六、小结
本文以两位手艺人(刷子李、泥人张)的高超手艺为话题。作者均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情节虽然简单,但安排得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语言本色朴素,具有浓郁的“天津”风味,并且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民间采风”的设计与实施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二)成果展示: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小主编(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小美编(学生c): 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
乡村风情小组介绍“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小制片人(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小摄影师(学生B): 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李万风光景点录相“李万乡村风情”。小导游(学生C): 出示展板 ; 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焦作山水美不胜收,云台山水天下独绝。焦作近几年的山水旅游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变得更靓更丽,也让焦作人的生活更美更甜。不必说奇妙无比的神农山,美仑美奂的青天河;不必说奇绝险峻的青龙峡谷,也不必说走向世界的云台山水„„来到小小的李万乡村,领略一番这里的乡村风情,也会让你流恋忘返。位于塔南路腰部地带的李万乡,在创建山水旅游城市中,借助她特有地理和区位优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江南水乡。这时有鱼米水乡的阵阵蛙鸣,也有碧波万顷映日荷塘,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在这里不再是幻想,飘然欲仙的花之君子更让心驰神往,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故事久久难以忘怀„„ 主持人:走出三味书屋,来到生活的百草园,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一棵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棵树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华,这棵常青树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时代之水去浇灌„„ 有关资料:
1、李万乡村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照片。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
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想想灵泉陂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仍声如洪钟地给我们讲述灵泉的传说,灵泉寺的来历,灵泉寺蕴育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感动。再想想,我们为了让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几易其稿,将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老人听,直到人人满意为止。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史娟)
学生感悟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总幻想将来自己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这次我们拍摄的10分钟的镜头,10个人整整用了两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张豆)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教师手记:
一、课前引导: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二、实施指导:
通过课前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学生能自主结合然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风计划是取得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范例,或让学生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指导每一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个详细、周密、针对性强而又有创意的采风计划。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分类指导。可以重点指导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的学生强化耳听心记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间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写出的却干瘪枯燥。这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布局谋篇、选词造句,让学生展开联想的双翅,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谚语警句格言难于收集,教师和学生一起不厌其烦、不耻下问地探访“能人”可以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半途而废。真正从艺术的角度鉴赏剪纸艺术,可能一时学生无从下手。引导学生归类、比较后学生会豁然开朗。
摄制小组最吸人注目,难度也最大。他们按计划跑了整整两天,拍了很多镜头,回去一看,却无从下手,结果一切又从头作起。家用摄像机无法剪裁,必须周密地计划好摄制的每一个景点、路线、角度、时间,然后再配上恰当的解说。
三、课后感悟
一个乡村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是农村的语文教育一次新的革命。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四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四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二.教学过程:
(一)师: 温故而知心也。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旧梦。
(出示复习目标。)生:
读3点目标。
师 :本单元课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 13课《钓鱼的启示 》
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课《落花生》
16课《珍珠鸟》
师: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请问,这四篇课文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 : 生活中的启示。
(二)1.师:
那就让我们奔向广场,去找回启示。
师:
快速翻到62页,边找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边跟老师读:星罗棋布 大喜过望
垂头丧气 心灵手巧 源源不断 与众不同 络绎不绝
师: 请关上书,你们能将这些词语领会家吗? 生 :(在作业本上填写。)师 :(课件出示)生(对照检查)。
师: 让我们来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抽生回答)生:(齐读)
师: 你是如何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抽生回答)生:(齐读)。
2.师 : 哟,广场上卖花生的不少,我们就去品尝《落花生》吧。师: 谁写的《落花生》? 生 : 许地山
师: 对,那就请翻到67页资料袋,齐读
师: 能听写66页带生字的词语吗?(老师念,学生写,再交换批改)师: 请男生读第十段并对比填空。(位置 外表 印象)
3.师 :花生尝得差不多了,我们来欣赏《珍珠鸟》 生:(开火车读70页带二类生字的词语)师: 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 :(填空。读)
师(抽生读课文最后两段 抽生填空)
4.师 : 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老师领大家去钓诱人的鱼儿。请翻到61页。齐读生字词。再听写
(诱饵 鱼鳃 告诫 沮丧)生 :(写在作业本上,互相批改)师 : 本课的主要内容(抽生填空,学生齐读)师 : 我们一起来熟悉三句话。出示PPT(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以体会到两层意思:第一,(); 第二,()。
(2).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理解:这句话中的“是与非”是指(),“实践”是说人们去(),我认为“实践起来却很难”是因为()师:
再来看看“我”的心情如何?
生:
(填空
得意
急切
乞求 依依不舍)
(三)师:
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愿意完成一点作业吗?请背诵日积月累。世上无难事…… 生:(齐背诵日积月累)
(根据意思,选择性地填在作业本上)。
第五篇: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世界音乐之窗》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土著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歌剧音乐,乐于了解相关音乐文化。(情感目标)
2、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飞逝的雄鹰》,并尽量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能力目标)
3、初步了解作品相关知识,初步了解韦伯的生平及贡献。(知识目标)教学重点:歌曲《飞逝的雄鹰》学唱 教具难点:歌曲《飞逝的雄鹰》学唱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呈示课前准备播放歌曲《飞逝的雄鹰》选段。
二、随音乐进教室,营造课堂氛围,引起学生注意,为本课教学埋下伏笔。
提问:刚才课前欣赏的歌曲出自于下列哪部个国家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通过选择的形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也乐意去思考并回答,通过两个小问题,为新课引入打下基础。
三、介绍歌剧相关知识
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和芭蕾)和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音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剧中音乐处于主要地位。
小幽默:“什么是歌剧啊?”小彼得问爸爸。“在歌剧里,”爸爸回答“当舞台上一个人被敌人用匕首刺进胸膛后,他对着流出的鲜血会大声地长时间地唱起歌来。” 观看、聆听课件中的介绍,初步了解歌剧。
四、聆听小幽默 通过观看课件,聆听教师介绍,对歌剧初步了解。
五、通过插入一段小幽默,吸引学生对歌剧的进一步了解产生兴趣。
六、导入歌曲
播放《猎人合唱》片段,让学生谈聆听后的感受(想象画面,设计场景与标题)
聆听,初步感受、交流 初步感受作品。
通过想象画面,设计场景与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学唱歌曲:
1、听唱全曲旋律,对于C部分旋律采取视唱进行。
2、学唱高声部。A、随录音 B、随琴
3、学唱低声部(随琴)
4、随音乐唱高声部:
引导学生感爱、体验、理解、表现歌曲的音乐形象。(愉快、兴奋、唱歌远去)可适当插入作品有关介绍。
5、练习C部分的合唱。
(1)、随琴哼唱歌谱。(2)、随琴唱词。(3)、随伴奏音乐有感情地演唱歌曲。(4)、体验二声部的合唱。
6、用视唱法,学唱歌曲C部分;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7、学习如何有感情地去演唱《飞逝的雄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的音乐情绪。
8、适当了解作品相关内容,拓宽知识面。
三、活动分小组为歌曲设计活动:
1、学生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成四小组——合唱组、绘画组、伴奏组、表演组,进行自由设计活动。
2、学生根据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准备展示与交流。
3、简单评价 让学生根据特长爱好进行小组结合与设计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互评与自评,促进创作的热情和体验合作的成功感。
四、结束
1、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2、布置作业:
查有关《洪湖赤卫队》的相关知识与作品。学生小结
伴随《飞逝的雄鹰》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学习如何查找一些资料,并与人交流。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 《混合型音乐》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体验印第安人、白人的混合型音乐音乐。(情感目标)
2、领悟《墨西哥草帽歌》的情节内容,感受、体验歌曲的情绪,感受节奏在歌唱的艺术处理上的不同。(能力目标)
3、初步了解墨西哥的音乐风情。(知识目标)教学重点:聆听《墨西哥草帽歌》 教具难点:聆听《墨西哥草帽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
复习歌曲《飞逝的雄鹰》(学生有感情地演唱。)与前一课时做好衔接。
二、新课:
1、导入:由一段相声片段导入,请你仔细听听,歌曲中的唱段,其音乐素材来自何处?(学生聆听,在愉悦心情的同时辨别音乐与回忆„„学生回答。)借此引出《墨西哥草帽歌》
2、歌剧剧情介绍
3、聆听《墨西哥草帽歌》
出示要求:聆听时注意歌曲的节奏(板式)、旋律、速度、力度等要素,体验、理解歌曲的音乐情绪。
4、学生交流聆听后的感受。
5、教师补充:
出示作品分析,同时播放音乐片段。
第一段:抒情的慢板,音调深沉婉转,表达了韩英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段:叙述性的慢板,唱出了韩英对苦难身世的回忆。第三段:速度突增快一倍,快板,强烈地控诉了彭霸天对韩英父母的迫害。第四段:快板,昂扬、明朗、有力,表现了共产党来后„„ 第五段:较快,奔放,是合唱段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6、教师范唱第五段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P
32(二)。
7、试着跟唱一下第五段。(学生跟唱)
1、相声是学生所感受兴趣的,借此来导入作品,易被学生接受,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
2、通过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步引入本课主题。
3、初步聆听,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
4、鼓励学生各抒起见
5、教师简单补充,在补充的同时同步播放音乐片段,也可让学生再次进一步感受与体验,也可加深其对作品的印象。
6、通过教师的范唱,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内容与情感内涵,发挥音乐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为学生进一步的体验作品打基础。
7、通过亲身跟唱,进一步地体验作品情感,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
三、拓展
1. 观看有关的录像、电影或歌剧片段。2.导入《饮酒歌》
通过两作品的情绪对比导入。(悲伤、欢快)3.介绍剧情(初步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4.教师范唱一段 5.聆听作品 6.再现场景
将教室想像成盛大的舞会场面,合着音乐做即兴表演。
(1).通过观看录像、电影或歌剧片段的 形式,可较好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和引起他们对作品产生兴趣。
(2).通过两部作品在情绪上的对比,进行自 然地导入,可较好地进行衔接。
(3).通过简单地介绍剧情,为后面的欣赏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从中简单了解威尔第的生平及贡献,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增长知识。
(4).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即兴表演,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束 1. 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2.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卡门》的相关知识与作品。
3.伴随《饮酒歌》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学习如何查找一些资料,并与人交流。
与下节课做一衔接
第三课时 《巴西热情桑巴之国》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体验歌剧音乐,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情感目标)
2、感受、体验《卡门序曲》各部分的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某些歌剧序曲具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并能运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现音乐。(能力目标)
3、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序曲的特点,初步了解比捷的生平及贡献。(知识目标)教学重点:聆听《卡门序曲》 教具难点:聆听《卡门序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
1、复习歌曲《猎人合唱》(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2、导入:
①从巡问学生平时喜欢听什么音乐入手。(学生回答各异,有说通俗的,也有说民族的„„)②教师播放《卡门序曲》中C的音乐“斗牛士之歌”,导入作品。(学生聆听后初听感受)复习歌曲,与前面内容进行衔接。
二、导入新课 新课:
1、简介《卡门序曲》有关内容:(教参P57)
①比捷
②《卡门序曲》
③剧情
④序曲
2、熟悉《卡门序曲》主题
教师范唱课本中三段主题音乐旋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跟教师轻声哼唱。
教师出示水果(三个苹果、一个香蕉、一个桔子),告之学生它们分别代表刚才所唱的三段主题音乐,等等聆听音乐时,在心中给它们排排位,也可在书中做好记录。并且当听到相同音乐主题再现时,请举手示意。
3、初次聆听《卡门序曲》
学生对作品做出相应的反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卡门序曲》的结构图示表现出来,感受各部分的音乐情绪的不同。
4、学生交流
5、教师补充: 多媒体出示结构图式:
A B A C A 主部 插部1 主部 插部2 主部 回旋曲式
6、分段欣赏与分析:
进行分段的欣赏,加深印象:
① A段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A段曲谱,播放音乐(教学光盘)师:此段音乐的节奏是松散的还是密集的? 生:比较密集的。
师:在密集的节奏上加上旋风般的旋律使音乐情绪变得怎样?(有的同学回答热烈而喧闹,有的回答有庆典气势,有的回答具有节日味道„„)
师:播放A段音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师用“嘣”字哼唱低声部,并把速度、力度用进去。师:音乐中的热闹场面除了力度、速度以外,还有一种乐器起了很大的作用。(教师做一个手势以示意)
生:打击乐器——钹
师:打击乐器钹的加入使音乐变得更加热烈而火爆。
② B段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B段曲谱,播放音乐(教学光盘)
师:在热烈而喧闹的音乐之后,音乐进入B段即插部1 师:B段力度、速度是怎样的?音乐色彩是柔和的还是明亮的?情绪呢?(教师边哼唱旋律一边作肢体语言表现出音乐的情绪。)
经教师的提示,学生基本能说出是欢快的、跳跃的、活泼的。
师: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谁能用律动来展示一下?(教师做律动提示)挑出几位学生上台即兴表演,其余的哼唱旋律和拍节奏。(让每位学生都动起来)③ C段音乐——用多媒体展示出C段曲谱,播放音乐(教学光盘)
师:此音乐听起来象在干什么?
生:象是在斗架„„
师:很好!这段音乐又称为斗牛士之歌!师:速度、力度怎样?又象模仿什么声音?
生:进行曲速度,由弱到强,象由远而近的脚步声。
师:此段音乐的情绪怎样?你能联想到些什么?
生:威武雄壮,有气势,有斗牛士那种凯旋的气势„„
7、全曲欣赏:(加入卡门动机)
提示该序曲与该剧音乐有关,有暗示剧情的作用。多媒体出示完整的结构图式:
A B A C A D 主部 插部1 主部 插部2 主部(进行曲(儿童合唱(斗牛士之歌)卡门
式主题)的曲调)副歌 动机
回旋曲式
播放音乐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出斗牛士斗牛的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产生不尽的联想。
通过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简单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下一步的聆听体验,为聆听作品做准备。通过范唱与跟唱音乐主题,为聆听完整的乐曲打基础
通过出示水果,集中学生聆听时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及时提出聆听要求,为更进一步体验作品的情绪打下基础。用水果来排序的方式,将枯燥单调的图示形象化,学生更易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也易让学生留下印象。可借结构图式的出示,向学生提及回旋曲式,增长知识。因为A段的主题在全序曲中多次重复再现,是音乐的主部,是重要的段落,因此在分段欣赏时,将其做为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是有必要的。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自己的肢体进行律动,进一步体验作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去。分段欣赏后的全曲欣赏,更能让学生对作品留有印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加入卡门动机,让学生体验到序曲在全曲中所起的暗示剧情的作用。视听的结合,让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束:
1、小结:
这部作品的五个主题既有统一,又有变化,风格鲜明,一气呵成,使人百听不厌!通过本课的欣赏,使我们了解了序曲以及回旋曲式,希望同学们多去采集一些音乐素材,扩展自己的音乐视野,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2、伴随《威廉·退尔序曲》音乐离开教室,愉悦下课。此课时是歌剧单元的最后一个课时,通过简单小结,对本课做了回顾,还可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在另一序曲中让学生怀着满足感离去。
教学反思:学生热情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