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5 03:2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第一篇:《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用朴实的语言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说丟腿、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突出体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赞美与钦佩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对文本已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我通过看学生的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整体上读出刘老师的乐观、自信、顽强、爱生活、爱学生的品质。而作者是怎样把刘老师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则需要我们教师的指导。于是,我在设计教学时,就重点教在学生不会处,将长文短教。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2、品读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3、学习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通过评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与学法:

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后相互交流,进行思想的启迪碰撞,从而体会刘老师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精神。学法:以自读自悟,语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索。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心中的老师应该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 三只讲台

三寸舌 三寸笔 三千桃李 十年树木 十载风

十载雨 十万栋梁

过渡:同学们,那苏叔阳心中的刘老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22《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从字里行间去看看苏叔阳是怎样通过这三件事来描写刘老师的。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笑说丢腿,一“笑”见神韵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描写说丢腿的这件事在第几段,刘老师从外貌上看,与众不同在哪里? 谁来说? 指名学生读。师:如果能将句子读流利那更好,谁再来读,这句话应这样读“靠一根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你再读 再次让这位学生读一读。

师:那这条腿怎么没的,为什么没的,我们不知道,那刘老师怎么告诉我们的? 师:谁来说? 指名读

师:好的,刘老师用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们他丢腿的事情,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比较伤感的故事,但在刘老师眼里却不那么伤感的故事,谁愿意?我来请一个男生读一读。

指一名男生读读。

师:刘老师说了丟腿的过程,那你快看看刘老师在说这个故事时是怎样讲的?找到那个字 学生迅速找到笑字

师:他是笑着对我们说的,你从这个笑字,读懂了什么?你接着讲 生: 腿没了是个伤感的事,但他不愿把这伤感带给学生们,而以讲故事形式告诉学生,说明他对生活的乐观。师:真会想,我们鼓励一下他,再指名学生说。

生:本来丢了一条腿是不幸的,可他却能“笑”着说出来,可见他是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谁想说?

生:他的腿丢了,深怕学生伤心,他用传说形式说出来,说明他的坚强,开朗,真的是笑对人生。

师:真不错,你读出了刘老师的乐观生活。板书:乐观生活 师:刘老师说完这个故事时同学们有什么样感受呢? 指名读,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重。师:谁可以比他读的更好

师配乐读:当刘老师讲完女娲造人这个故事时,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从这句话中,你读出来什么,能不能从相关字,词中谈一谈。

生:“腾”起了笑声,说明刘老师刚才的话太有趣了,大家都被逗乐了,更看得出来他很乐观。

师:教室里“腾” 起了笑声,那“腾”字是怎样的呢? 生:“腾”字写出了笑声来得突然,道出了场面的热闹,师:其他同学呢?

生:“酸涩”是学生对刘老师很同情,理解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你看到了吗?同学们是“泛起”酸涩情感的,那你知道“泛起”是怎样的呢它与“冒出”“涌出”有何区别。

^学生无法解决,师: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小组在一起研究一下(给学生充足时间解决)我边巡视边引导他们可以利用工具书,还有联系上下文的形式。

生各小组代表汇报,感受出“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过渡:师:同学们,这是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啊!这就是细节描写,能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自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读

师:我感受到你心中酸涩的情感了,还有谁想读? 再找一位学生读。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读)

(二)旋转板书,一“转”扣心弦

过渡:孩子们,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你们可想而知,当他站在讲台上讲课时,该多么的艰难啊!用我们刚才在说丢腿这件事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五段,教师巡视并及时与学生交流。

2、学生说说各自的读后感受

生:“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为我们讲课。”从“一站就站上好几个小时”虽然老师右腿没有了,但是他还坚持板书,说明老师很辛苦,更看出老师的坚强。师:你多会读书啊。生:我从“年过半百”

师:“年过半百”是多大年龄(学生说至少五十多岁)你接着说 生:可以看出刘老师特别的爱学生,对工作的认真 师:理解得深!说得好!同学们,这段话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字?

生:转。

师:课文中写用了几个“转”字?

生:5个。

师:课文中说刘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他用圆木撑地,跳跃板书,难不难?(生异口同声:难!)可他逢要板书时,仍要——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师:刘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呀!他只靠着自己的一条右腿,一天要站上好几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不累?(生异口同声:累!)可他逢要板书时,仍要——

(再次投影出示上面的文字,师生动情齐读)

师:如果此时你就在刘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刘老师这样跳跃旋转,你最想对刘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此时你最想对刘老师说的话(学生挥笔疾书,教师指名表达)。生:我想帮老师写板书。师:孩子,你真好。

生:刘老师,您辛苦了,您可以歇歇再上课 师:你表达自己对老师最质朴的谢意,还有谁说? 生:刘老师,你对我们的爱,我们会永远记住的。

师:孩子们,你们真懂事,我们的刘老师,他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向孩子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所有知识,刘老师每一次的跳跃,都是用生命在舞蹈,带着这种情感读(课件出示第五段)

(三)喜放风筝,一“喊”抒真情

过渡:是啊!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苏叔阳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师配乐读第七段,那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刘老师一起去放风筝吧!默读课文第8、9两小节

看看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并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默读,圈画,批注。)

师:我们来分享彼此的阅读收获好吗?

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刘老师虽然失去了一条腿,但是他坚持要自己放风筝,可见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师:没错!看出他很热爱生活。板书:热爱生活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为什么要故意撒脱手呢?还有,当风筝飞跑时,他为什么不让我们管,而要自己去追呢?他可是个腿有残疾的人呀?

师:读书贵在有疑,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太了不起啦!请同学们都来想一想。(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生:他这是在挑战自我,说明他很自信。

生:第八节说他不像一个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下面这样写更能看出他有着孩子一样的精神与活力。

师:读书就应该像他这样贵在上挂下联。

生:他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让我们以后要和他一样敢于面对自己,表现出顽强的生命。板书:顽强生命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段中有一串的动作词语吗?

(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他笑着,叫着,他在叫什么?你来叫

师:没找到,那你来叫,你这不是叫,谁再来叫? 再次指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叫。

师:会学习的人!你不光关注文章写了什么,还要关注了表达方法。谁来说说?学生说到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师:对,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很细致。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将刘老师的自信、乐观、坚强描绘得形象、逼真,在平常的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作者的写法

过渡:那刘老师放飞的仅仅就是这一只只的风筝吗?

生:理想的风筝就是刘老师坚强、乐观的精神,他要超越正常人,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翱翔。

师:正确。同学们再思考,刘老师为什么带领他的学生放飞风筝?

生:他想让自己的学生也像风筝一样在蓝天上飞翔。

师:是呀!正是刘老师的敢于面对现实,面对自己的缺陷,追求他自己心中的梦想,热爱生活,这就是刘老师心中的(学生接着读题)

三、品味心声,放飞情感

师:一晃30年过去了,当年的苏叔阳如今已满头白发(出示苏叔阳照片)但在他的内心依然留存的是对刘老师不尽的感激和无尽的思念,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指名学生接着读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对刘老师思念的句子(配乐师生读)

过渡:30年过去了,在苏叔阳的心中仍然怀存的是对刘老师的思念。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你来读(学生读)师:你也来读(学生读)

师:多么无穷的省略号啊!你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生:思念他风趣幽默的语言 生:思念他震人心弦的板书 师:还有呢?

生:思念他追赶线端的身影,更思念他敢于挑战自我,热爱生活,对自己充满希望的心。师:你们说的真好。

过渡:刘老师的影响就这样陪伴着苏叔阳,以至于在大波折面前,他依然坚强的生活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教师配乐读 他一生经历坎坷,“文革”期间曾遭受非人迫害,被关进牛棚,很多人以悲壮的方式结束生命,可他没有。1994年4月,他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00年新年的时候,发现癌细胞转移,之后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抗癌14年,先后多次手术,其间却完成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出版了七、八本书。

苏叔阳七十多岁时仍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师:在苏叔阳心中,永远怀恋的就是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引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正是刘老师的乐观自信坚强,默默的支撑着苏叔阳,所以,每当春天来临时,当天空上翱翔起一只又一只风筝时,苏叔阳心中不由自主的呼喊起来--再次引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四、当堂检测,拓展积累

师:同学们,刚刚课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那请你选择一种细节描写去描述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可以是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等描写)

学生自由写一写,再师生共同交流并在班级展示 过渡:老师有几句名言想要送给大家。

拓展积累名言:(师生共读)

1、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爱默生

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马克思

3、真正的快乐是对生活的乐观,对工作的愉快,对事业的兴奋。——爱因斯坦

总结:今天,刘老师带我们一起放飞了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课下,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背一背。用我们这节课所学到的方法(从字、词、句中去感悟、去理解),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乐观生活

热爱生活

顽强生命

第二篇: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重要[模版]

教学实录:

一、走进课文,寻觅刘老师身边的两个事物。师:还记得刘老师哪些感人的故事吗? 生:笑谈腿疾。师:还有呢? 生:上课板书。生:放飞风筝。

师:本文就是选取这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师:故事里的刘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身残志坚。生:自强不息。

生:对生活充满热爱。生:乐观向上。

师:他给老师留下的印象也是如此,我想刘老师的两个事物一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这样吗? 生:风筝。生:拐杖。

师:是啊,刘老师的风筝和拐杖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拐杖

风筝)【点评:三个故事两个事物,一下抓住了文本的主线,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干净明了。】

二、走进故事,感受刘老师人生的三个境界。

师:拐杖支撑他的身体,风筝放飞他的理想。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两个事物走进刘老师,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好吗?

(一)走进传说,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师:同学们轻声读刘老师笑谈腿疾的故事,哪儿写的生动细腻,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谁来说说。

生:刘老师很乐观,别人笑话他,他也不生气,还以自己的缺陷讲了个笑话。师:那你把这个笑话读一读。生读。

师:笑话谁都会说,可刘老师笑谈的是他的断腿,打趣的是他的伤疤啊,他怎么就能笑得那么轻松?那么幽默?那么洒脱?

生:他很乐观,因为他认为有一条腿就可以活着了,他很幸福。师:活着就很幸福。生: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虽然他丢掉一条腿,但并不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残疾人。师:丢了一条腿算什么?我更要好好的活着,多么乐观向上的刘老师。(板书:乐观向上)师:孩子们,言由心声。借助人物的语言去了解人物的内心,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学生们的内心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生读。

生:同学们先是掀起一片笑声。生:接着泛起一股酸涩。师:然后呢?

生:后来刘老师的笑话激起了孩子们情感的波澜。师:可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酸涩?又为什么尊敬呢? 学生交流。生:他们笑,是因为他很风趣,很幽默;他们酸涩,是为刘老师断腿而惋惜,尊敬是因为佩服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师:说得多么完整,多么深刻。

师:看着你这么期待的眼神,一定要给你一次发言的机会。生:更能体现刘老师的幽默,酸涩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乐观向上的老师,可他却断掉了一条腿,不但没有觉得腿上有缺陷,还很乐观,所以很尊敬。

师:感受着作者的感受,深刻而真切,我想,这也是这段文字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吧——除了有叙述,还抒发了内心的感受。让人读起来不仅有画面,还有真切的情感。这么复杂的情感,有信心读好吗? 生读。

师:你第一个读,真是艺高人胆大。老师领读。

【点评:这一环节处处体现教师闪光的智慧。寓理于无声处,如方法的指导,有学习整篇文本的方法——书后第四小题;有具体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言由心生,借助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有表达方法的指导——除了有叙述,还抒发了内心的感受,也就是夹叙夹议。这就是语文工具性很好的体现。】

(二)走进拐杖,升华刘老师的坚强乐观。

师:听了同学们的读书声,老师真的感受到了你们对刘老师既酸涩又尊敬的情感,刘老师啊刘老师,你已经深深地牵动了我们所有同学的心了。其实,牵动我们心的又何止是笑谈腿疾这个故事,还有哪个故事同样在牵动着你的心呢? 生:上课板书。

师:就跟着你再来一次心路历程,默读刘老师上课板书的故事,看看哪写得生动细腻,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刘老师不顾自己的缺陷而辛苦。

师:不顾自己的残疾而辛苦,一天不知跳跃旋转多少次,一年呢?年复一年呢? 生:“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同学们很关心刘老师。师:同学们的心被触动了,你们被触动了吗?读!生读。

师:刘老师的坚强已经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生:“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刘老师只有一条腿,每天还要站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很辛苦。

师:是啊,正常人站上几个小时都会苦不堪言,何况刘老师只有一条腿。

生:我想补充,虽然刘老师只有一条腿,但他为了祖国的花朵,即使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也愿意。

师:他的心里始终装着学生。生:我觉得他是忠于职守。师:坚强而有责任心的刘老师。

师:如果此时你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刘老师的千回百转,亲眼目睹刘老师为了写几个板书而千万次的跳跃旋转,你的心里想默默地对他说什么?你会担心吗?会心疼吗?想默默地为他做什么呢?

生:刘老师您很辛苦。

师:这是你的心里话吗?这就是原生态的魅力!生:我们不会辜负你艰难的旋转,我们会好好学习,才不辜负你。

师:你虽然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离老师很遥远,但此时却让老师产生了近在咫尺的感觉。感谢你。

生:刘老师,你以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师:孩子们,在你们心目中这还只是一支普通的圆木拐杖吗?

生:这是刘老师精神的支柱,这支拐杖支撑了刘老师千万次的旋转。

师:说得太精彩了。老师找不到更精彩的语言跟进你了。

生:这根拐杖是神圣的,给了刘老师自信与坚强。师:是啊,这根圆木拐杖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支撑了他的身体,更支撑了他的自信、乐观、坚强。

【点评:这是很经典的环节,教师语言经典:“这就是原生态的魅力!”“你虽然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离老师很遥远,但此时却让老师产生了近在咫尺的感觉。”“刘老师的千回百转”“老师找不到更精彩的语言跟进你了。”这些看似平常的话用得恰到好处。教师思考角度经典:“这还只是一支普通的圆木拐杖吗?”教师以她细腻的心思很好的挖掘出了拐杖背后的语言、意蕴、情感。】

(三)走进风筝,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师:刘老师笑谈腿疾和上课板书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激动不已了,而他春天放飞风筝的情景,则更加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品一品苏叔阳那精彩的语言文字,默读7——9小节,还记得我们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吗? 生说学习方法。

师:默读课文7——9小节,记住学习方法。生默读课文。生:“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我觉得刘老师是自由的。

师:是啊,刘老师像燕子在空中自由飞翔一样渴望自由。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即使断一条腿,也仍不会放弃生活快乐。

师:他其实是在享受快乐,也许随着他喊得一声“起”,好像他享受生活,享受快乐的画面也随风而起,浮现在我们的面前。

师:我们用心找到了刘老师的快乐,而作者苏叔阳则把这种快乐挥洒在了笔端,穿越字里行间,你能感受到刘老师的快乐吗? 生:“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师:特别是哪个字? 生:甜

师:怎一个甜字?

生:放飞生命的快乐,充满希望,放飞希望的快乐。师:好一个甜字了得。还从哪看出刘老师的快乐。生:刘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了,从老人变成了少年,说明他心里很甜。师:多么充满童心的刘老师啊,还从哪看出快乐啊? 生:“漾”这个字,因为“漾”是发自内心的,说明刘老师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师:这快乐连心都装不下了,谁能把刘老师的笑读得漾起来。生读。

师:有时候情感就是在这样的斟词酌句中揣摩出来的,谁能把刘老师这甜蜜的笑读的漾起来?

生个别读。

齐读。

师:刘老师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快乐,可他偏偏放飞了线绳。为什么?

生:他想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残疾人,他是一个乐观向上,坚强自信的人。

师:他要挑战自我。

生:他对生命很自信,他一定会抓住那线绳。

师:文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深刻。

生:刘老师是故意撒脱的,我觉得他不是在撒脱风筝,而是放飞自己的理想和乐观,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内心是自信、乐观、向上的。

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令刘老师快乐的那一刻——“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生读。

生:他要自己追赶属于他的精彩。

生:我能感受到他的快乐。

师:快乐的刘老师。

生:他用微笑面对一切。

师:领读。

师:如果刘老师笑谈腿疾是在刻画人物的语言,而此时则在刻画人物的——动作。“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这连续五个动作竟然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完成的,你没有惊叹吗? 生:我惊叹他的乐观坚强。

生:我惊叹他的自强不息。

生:我惊叹他积极乐观的态度。

师:走进这精彩的语言文字,把你心中所有的惊叹读出来。

生读。

师:刘老师只有一条腿,何必故意撒脱手,还要去追赶风筝?谁知道刘老师的心声?

生扮演刘老师。师走到学生面前。

师:刘老师,你万一摔倒了怎么办?

生1:我万一摔倒了,我依然是一个快乐的人,只要我能放飞梦想,我就一定能抓住希望。

师:多么乐观,充满希望的刘老师。

生2:即使摔倒了,我也不会怕,因为为了梦想,我去追了,跌倒了也不害怕!

生3:虽然一条腿残疾了,但我不向命运低头,我会勇敢地追逐,抓住我的梦想。

师:刘老师,你腿脚不方便,却还要故意撒脱手,何苦呢?

生1:虽然我断了一条腿,但为了我的梦想,我就一定要抓住我的梦想。

生2:我不放弃,我要坚强,我要追回自己的快乐。

师:刘老师要挑战自我,挑战命运,他抓住了线端,他成功了,他——(师领读。)

师:当他抓住线端的那一刻,他感到——“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刘老师的生命师强壮的,是充满力量的。(板书:生命伟力)

【点评:这是文本的重点,也是教学最精彩的部分。教师把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得非常完美。教学时时刻刻不忘斟词酌句,抓住“漾”“甜蜜”“笑着、叫着、拄着、蹦跳着、喊着”这些字词句反复斟酌,反复品味,由字词到句段,由句段到情感,最后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完美了课堂教学。】

三、走进作家,体悟刘老师人格的无形影响。音乐起,师领读。

师:孩子们,刘老师给“我”的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刘老师以实际行动告诉作者,要乐观面对生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要悲观,到乐观面对一切。

师:是啊,遇到困难,要坚强面对。

生:刘老师告诉同学们,希望属于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抓住希望。

生:刘老师以实际行动告诉作者,遇到事情不要悲观,要乐观面对自己的一切。

生: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不能像困难低头。

生:凡事要往好处看,我们拥有很多。

生:困难像弹簧,我们向它低头,它就向我们昂起头,我们昂起头,它就向我们低头。

师:你会昂起头生活吗?

生:一定会!

师: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这还只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吗?

生:它不是普通的风筝,蕴藏着刘老师欢乐的理想。

生:满载着刘老师的理想。

生:这是一只有梦想的风筝。

生:是一只寄托希望的风筝。

师:它就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生命伟力,就是一只理想的风筝,这只理想的风筝飞向了辽远的天穹,也飞进了作者苏叔阳的心里,让我们走进苏叔阳——

师读。

师:载着这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难怪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刘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生读。

师再领读。师:思念您,思念您,这思念之情真是绵绵无绝期,每每读到这段文字,总无法抑制住内心的情感,让老师也深情地呼喊吧——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忘不了您—— 风趣的话语,传递着乐观; 艰难的旋转,书写下坚毅。

风筝放飞于天穹,理想铭刻于心中,没有惊天动地,坚强铸就完整的躯体,平凡绽放生命的美丽。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你的内心还能平静吗?用你的笔写你的心。

生写。

生:刘老师,您在哪里?您的乐观,您的豁达,您的自强,威逼着我,烧灼着我,震撼着我!

生:刘老师,你用坚强来希望,你用乐观放飞风筝。

生:刘老师,您在哪里?您可知道,春天又到了,无论你在哪里,您的学生永远惦念着你,放飞那理想的风筝,放飞您的希望与乐观。

师:一支拐杖,一个完整的生命;一苍穹的风筝,一生的理想。刘老师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心灵的震撼!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下课。

【点评:教师借风筝升华主题,点明题意,真是巧妙至极。学生以写诗的形式练笔,这在六年级还是初次尝试,教师自己创作诗歌,既煽动了情感,又降低了写诗的难度。这一环节是诗化的,教师把作者苏叔阳的语言诗化了,自己的语言诗化了,再以诗化的语言结束全文,学生不被感动都不可能。这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感染学生的能力,这就是教师的功底。】

第三篇:风筝教学实录

《风筝》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引入课题

师:课下同学们搜集了有关风筝的资料,咱们一起来交流。生: 阅读“资料袋”中的文字。

生: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师:贾平凹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一篇关于风筝的文章,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同学大声朗读课文,读通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好标记画下来。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 检查交流:

(一)学习生字,练习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2)观察要求会写的字,交流写字经验。(3)练习书写生字,教师随堂指导。

(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板书。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再回想一下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围绕风筝写了作者小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师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师:说得很清楚,再回想一下,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分别是由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呢?(生回答)

师:在描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时,重点写了伙伴们心情的起伏变化。自由读课文,看看他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板书:心情

生:读后汇报,师:归纳板书:快活、兴奋、着急、难过

三、学习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赶快读读文章的相关段落,用笔找一找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的句子。(学生自读文本)

师:谁找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读一读。生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风筝是用细苇连接起来,并用纸糊起来的,如果你们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把这些风筝做好呢? 生:非常认真的把接口处都缠紧了,会非常仔细,不能出现一点不正确的地方;把它的框架做结实;给他画上五颜六色图案。。。

师: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词叫什么?(精心)

师:你能给换一个词语代替精心这个词还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吗?(认真、用心、仔细)

师:此段中哪个词写出了孩子们快乐的心情?(生:依然快活)

师: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仍然、仍旧、依旧)

师:除了依然快活,还有哪个词也写出了他们的心情?

课件出示:憧憬、幸福鸟

师: “憧憬”是什么意思?分析字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你能猜测一下“憧憬”是什么意思吗? 生:心中有着美好的愿望,就是 “憧憬”。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查词典,查词典是理解词语意思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同学应该熟练掌握。下面,就请拿出词典,查查看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生查词典,汇报,“憧憬”就是向往的意思,用“憧憬”说一句话。)师:孩子们憧憬什么呢? 生:希望风筝可以飞得高高的蓝天,希望风筝可以把他们的美好心愿带上蓝天。

师:所以课文中说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什么?(憧憬和希望)师:为什么我们精心做着风筝,把它叫着“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引读:“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

生:

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为什么?你能用上“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那里面有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孩子们的憧憬。他们将亲手把自己做的风筝送上蓝天,让自己的名字飞上蓝天,让“做风筝”的快乐飞上蓝天,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师:我们念好哪几个词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出示:精心、充满、依然、快活、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我们心中的这些美好憧憬和希望,自己美美地读读这一段,感受我们做风筝的快乐。生:自己读;指名朗读,突出重点词。

师:是呀,我们的梦想、希望以及所有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只风筝上,我们的心会随着它一起飞上辽阔的蓝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继续练读课文,重点读你特别喜欢的部分,下一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齐读课题。小伙伴们一起把风筝做好了,然后大家最想干什么?(放风筝)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感受到的?用笔画一画。

生:我们非常兴奋、快乐、高兴、、、、、、生:从“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这句话中的“快乐的喊叫,拼命的奔跑”等词语中体会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兴奋之情。

生:我还从“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

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这句话中 “从早晨玩到下午、歇不下来” 等词语体会到我们放风筝时的兴奋的心情。

师:看来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也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师:文章中还这样写:“一个人用手托着,„„,渐渐高过树梢了。”看来,和小伙伴在一起玩,的确是一件非常快活的事情。

师:你用“翩翩飞舞”这个词形容过什么? 生:蝴蝶、雪花、树叶。

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 也飞起来了!生:快乐、憧憬、希望、自豪、幸福„„

师: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

生:再读。师:孩子们,你们玩得这么开心,能告诉我,你们在快乐地喊叫着什么吗?

生:看,我的风筝多漂亮!它飞上天了!我们终于成功了!

那么,我们就一起快活地喊一喊吧!

师:读:“风筝越飞越高,„„,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全班起立大喊。)

师: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师:同学们,看着此情此景,听着此声此音,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跟放风筝有关的。你想起来了吗?谁愿意站起来背一下?

生:背诵《村居》

师:借着这首诗,让我们沐浴在凉爽的秋风中,再来体会一下放风筝的快乐吧!师引生读第3自然段。

三、学习4——8自然段

师: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停顿)我们的风筝突然飞走了,此时,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着急。)

师:从哪些词语中我们能体会到孩子们此刻的心情?你能用笔在书中圈出这些词语吗? 生:圈出“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①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②千万次地呼唤,唤回来了吗?多么着急,伤心啊!你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忽然„„”)师:本来我们的心还随着风筝飞在高高的云端呢,可是突然之间断了线,我们的心也掉落了下来,这是多么大的情感变化啊!让我们男女生来对比读,读出心情的变化。

师: 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

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的风筝。生: ①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我们——

②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我们——

③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我们—— 师:就是这样一只风筝,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板书:垂头丧气)

师: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板书:满怀希望)

师:这只寄托了我们这么多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生:齐读。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课文至此用一个省略号结束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那么你们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吗?在动笔写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作者是怎样来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呢?看:做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快活”的,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更是“快活”的,我们“拼命”地奔跑,风筝“翩翩飞舞”着;丢风筝、找风筝时,我们的心情是“着急”的、“伤心”的,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用前面这些词语,就可以表达出我们那时那刻的心情,要表达出这些心情,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些词语和句子。师:那么,平时你还积累了哪些表达心情的词语呢?谁愿意说一说呢?

生:怒形于色 怒火中烧 兴高采烈 兴致勃勃 心烦意乱、、、、、、师:课件出示表示心情的词语。

师:下面,你就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比一比,看谁不仅写出了找的心情,而且还运用上了许多可以具体表达出心情的词语和句子。开始吧!

生:全班汇报交流,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写出了找风筝的心情,都运用了哪些词语?(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评议。)

师:不管最后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什么?是的,他们对于快乐、幸福的追寻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出示第一自然段。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吧!

第四篇: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 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

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

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虐待 笑柄 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下?

生:就是小时候他的小兄弟特别喜欢放风筝,但他却觉得放风筝是没出息,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后,很生气,然后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能不能在简单点呢?谁做了什么事? 生: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破坏了。

3、我破坏了小兄弟风筝。这就是**说的“精神的虐杀”。那我们刚刚分析字词的时候讲过了,“虐杀”什么意思啊? 生:虐待人致死,拆开来看虐待、抹杀、、好,那当年,我又是如何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 我们接着来看第二部分。

1、在第二段的开头部分我们可以很明显的额看出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生:弟弟----喜欢。“我”-----嫌恶。

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人们尊崇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对孩子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玩艺,但弟弟却非常喜欢,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找出来读一读。

生:“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动作、神态的描写

这里对人物的描写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呀?这些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痴迷渴望风筝对吧。

2、那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对我的小兄弟进行虐杀的呢?大家用笔画出来 生:“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对,你看,即刻这两个字,他全完没有给小兄弟任何挽留的余地,没有片刻的考虑,就毁坏了他辛苦制作风筝。而且这里面有几个动词。那几个? 生:伸手,折断,掷,踏。

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我的行为怎样啊? 生:暴力、3、行为十分暴力,面对哥哥的这种行为,弟弟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生:绝望

无助、绝望。绝望这个词我们经常看到,你们觉得绝望应该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同学愿意说说?

生:应该是对一件很想做的事情失去了信心。可以这样理解。所以说这对一个孩子而言是多么残忍,虽然文中哥哥傲然走出没有留心弟弟,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弟弟的反应。也许是暗自啜泣,那么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中的我作为一个精神虐杀者,毁坏的仅仅是弟弟的风筝吗? 生:不是,还有希望。

毁灭的是希望,甚至是弟弟当时的童心。

刚刚我们已经梳理了文章脉络,将这篇文章分为几部分?

请一位同学来回顾一下,一、引出回忆(1-2)

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

嫌恶

风筝

三、中年悔悟(5-11)

悔悟、补过

四、现实(12)

悲哀

但当时我却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管的对。觉得完全的胜利。但是在二十年后呢?作者还这样觉得吗?那接着我们继续来看文中第三部分内容。

1、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C

生:鲁迅先生读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PM.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u*”t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他怎么会说出的?)<0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

那说明这时候作者已经幡然醒悟,后悔当初所做的一切,对吧。那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沉重

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大家想想看铅块应该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很重,而在这里作者将铅块比喻成铅块,说明他当时应该是十分后悔的。

那么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 生:去讨他的宽恕。

一开始就想到这个方法吗? 生:一开始是想送他风筝

想送他风筝,重拾童年乐趣,但大家觉得有可能吗? 生:没有

对,因为他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所以我只能去讨他的宽恕,希望弟弟能告诉我:他不怪我。那么我成功了吗? 生:没有。为什么?

生:因为他已经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u`4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师:大家觉得此时我是希望弟弟记得这件事还是忘了。(讨论)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我们知道因为以前我用错误的方法把弟弟的童心扼杀了,那如果弟弟已经全然忘记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弟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被我影响了,精神已经麻木了,那他会不会也会成为新一代的精神虐杀者呢?想到这里我是不是应该感到更加的沉重啊,第四部分分析

所以接下来写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看下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段。生:悲哀 只是悲哀吗?

生:无可把握的悲哀。

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无可把握?

我们先一起把文章的最后一段有感情的齐读一下。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那其实这寒威冷气实际上是指什么? 生:心中的哀伤。

弟弟作为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记,处在一种麻木状态,那大家试想一下,在当时的社会多不多人像弟弟一样? 生:多

对,当我想到这么多的都像弟弟一样孩子,这种情况我有没有办法挽回呢? 所以,作者才说这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是一种无奈。

我想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大家都应该感到庆幸,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而不是鲁迅所处的那个沉闷的社会。相对而言,至少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幼时的封建思想影响下,错误地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而如今的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也不准我们上网打游戏,难道这也是“精神的虐杀”吗?请大家谈谈对父母和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

第五篇: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师简介】

李娜,女,任教于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1980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近年来,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全国、自治区、市、区级评比中获奖。2007年8月,在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0月,执教的《满山的灯笼火把》一课在“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西部行”教学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精品展示课;曾三次获得宁夏吴忠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2014年获第六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暨首届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宁夏赛区一等奖。被中共宁夏吴忠市委、吴忠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吴忠市骨干教师”、“吴忠市名师”荣誉称号。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

一、文本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采用倒叙的写法,以学生的口吻回忆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刘老师。通过四件事例将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著的追求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描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本文篇幅较长,作者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文笔生动细腻,刻画人物特点鲜明,描写既直白又含蓄,处处是抓手,又处处无抓手,有独特的行文特色。从人文性方面看,本篇课文所蕴含的最大教育价值是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从工具性方面看,是通过具体语言文字的学习,体悟表现人物特点和抒发人物情感的表达方法。基于此,就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来描述人物特点,抒发内心情感等是需要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相机适时点拨指导学生的。

二、设计理念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学经验,完全有能力在预习和自学的过程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够了解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知道文章所描述的人物特点。因此,结合文本特点,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要根据文章的特点,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以及《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高段阅读教学:“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的要求等,教学中我打算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以“突出重点的训练目标——把握文本特点,体会思想感情”为突破口,拟采用以下教学环节:先整体感知行文特点,梳理文章脉络;接着通过品词析句,了解人物特点,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最后进行课文补白。这样的设计力求凸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更是突出当前“我们的教学应由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的理念。

三、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难点: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特点。

2.梳理文章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

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 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课件出示)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重点句段二:“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了他生命的力量。”

(1)生谈体会,随文识字“翩”。(2)师相机引导作者是抓住典型事例,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

(3)指导朗读,体会两个“最幸福”在不同情境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师相机引导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抓住典型事例、品读重点句、关注课题、感情朗读······

4.师生共读,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依托文本,对教材内容作适当取舍,通过品词析句,在对刘老师这个人物特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渗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

(四)迁移练习,加深感悟。

根据课堂生成,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进行补白练习。课件出示:刘老师,我深深地想念您„„.想念您

; 想念您

; 想念您。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感悟,更要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表达。】

(五)回归总结,布置作业。1.总结学法,提出下节课学习要求。2.布置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画出让你感动的句段并做批注。⑵搜集有关名人成功的故事或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

【设计意图:将课内向课外延伸,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七、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残腿 激情上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第一课时梳理的阅读方法,自学其他三件事,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3.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学生回顾并板书)

笑谈腿疾

上历史课

倾听发言

放飞风筝

3.回忆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

通过“重点句、典型事例、课题、朗读”等方法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抓住重点语句,运用上节课梳理的学习方法,深入感受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思考:在“笑谈腿疾、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这几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运用上节课的方法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所得。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

(预设一)品悟外貌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其貌不扬、有残疾、慈祥忠厚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⑵师相机引导

(预设二)品悟“谈腿疾”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幽默风趣、坚强乐观、豁达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⑶指导朗读。

⑷抓住写作者感受的关键句品读。(预设三)品悟“上历史课”“倾听发言”

⑴学生根据自己板书的词语(爱祖国、爱学生、热爱工作等)交流相关语句及自己的看法。

⑵师相机引导

(二)突破难点,理解课题

1.师:刘老师用心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他追求的是什么? 2.反复引读课题。

(三)补充了解作者坎坷经历,加深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三、体会景物描写的精妙

文中除了讲这几件事,还有一段景物描写,你能把它找出来吗?自由读读,想想文字描绘的画面,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了解景物的衬托作用。

四、总结全文,感情升华(播放音乐)师引读生接读读2、3、10、11、12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写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

阅读课:理想的风筝

实况介绍

阅读系列(语文S版 六下)

理想的风筝 执教: 宁夏 李娜

课前谈话:欣赏图片(校园活动照片),最后一张照片特别说一下,在习主席旁边的丁雍。最有纪念的意义。看了刚才那组图片,能不能勾起你的回忆呢?你准备毕业了,有没有什么人和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回忆呢?

生自由发言。

在你的六年回忆中,有没有哪位老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六年中也许美术老师、音乐老师、语文老师等等给我印象很深刻。老师这样一说也许会有老师跳入你的脑海里。不能一一说,分享就到这里。整理学习用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 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7、8、9、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1.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下载《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预设 云师大附属世纪金源学校小学部 雷琳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师恩难忘”,编入了《莫泊......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乐观、坚强的性格和蓬勃向上的生命状态;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课文】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qiáo]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一课,我有挺深的感触,下面谈一谈。 这节课值得我高兴的是,我利用课件,通过配乐范读,给学生渲染了一个很浓的思念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篇一: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