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师生比标准

时间:2019-05-15 03: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小学师生比标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小学师生比标准》。

第一篇:中小学师生比标准

中小学师生比标准

班上学生过多不仅增加教师负担,也不利于素质教育。为此,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我省目前正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小学教师要占教工总数九成

通知要求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时,要严格区分教师、职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4类员工,重点保证教师比例,压缩其他人员编制,教师与教职工的比例在高中至少要占到84%以上,初中要占到85%,而小学则要占到91%以上。各级财政部门依据编制主管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核拨中小学人员经费。

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教工编制

各级中小学要按职位分类、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配备教职工,严格按教师资格确定专任教师;清理占用编制的中小学人员,任何单位和部门今后一律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人员编制。做好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工作,引导教职工从城镇学校和超编学校向农村学校和缺编学校合理流动。精简压缩教师队伍,辞退不合格教师,压缩非教学人员,清退临时工勤人员。对违反编制管理规定的单位,当责令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分。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

学校类别

教职工与学生比例 城市高中

1∶12.5 县城高中

1∶13 农村高中

1∶13.5 城市初中

1∶13.5 县城初中

1∶16 农村高中

1∶18 城市小学

1∶19 县城小学

1∶21 农村小学

1∶23

第二篇:论中小学师生冲突

冲突与和谐、竞争与合作,是人类社会个体间、群体间相互交往和互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一种特殊情况,师生冲突与师生合作也是普遍存在的。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师生冲突以有不少的研究,但无论从本质问题引起关注的广泛性还是从研究的深入性来看,目前这种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隙”。有鉴于此,本文就试从师生冲突问题的意义、师生冲突的概念

界定、性质、类型以及师生冲突与学生观点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对师生冲突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论证,以期丰富有关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实践性的意义。

一、师生冲突问题的意义

师生冲突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师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差异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冲突。有的潜伏着,有的爆发出来。不过,冲突的性质、冲突的形式以及冲突的解决方式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当前,社会变革对师生关系提出的挑战使师生冲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了。具体表现在:

第一,主体意识增强。经过“浩劫”后的“拨乱反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文化上的“多样化”、大众传媒的“丰富化”成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伴随着生产力的解放,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创造性和人的自由意志受到关注、尊重和提倡。反映到教育上来,教师“权威”地位开始“松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升,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态势逐步显现出来,再用传统的眼光看师生关系,必然落后于新的时代。而在师生冲突中存在的“千不是,万不是都是学生的不是”的归责理念也已过时。

第二,竞争渐趋激烈。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大潮,经济在高速发展,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竞争的加剧、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丰富、超前消费的影响——不仅影响着社会、家庭,也波及到校园,冲击着青少年一代。他们稚嫩单纯的内心世界趋向复杂,心中的矛盾和困惑增多。有时甚至情绪紧张,焦躁不安,导致心理疾病。这一切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师生冲突的产生无疑多了诱发因素。而如果解决的不好,其潜在的破坏性相应的也增加了不少。

第三,信息时代到来。在我国发达地区,信息时代已是现实。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而又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对教育提出了近乎矛盾的双重要求。一方面,教育应大量地、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并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育应使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信息迷宫”中所处的位置,并提供相应的“指南针”,为个体的发展指明方向,避免被“信息浪潮”吞噬的危险。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否具有这样的知能和水平,直接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反过来,由此而起的师生冲突解决得如何,更是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

第四,家庭结构变化。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生子女家庭成了普遍的家庭模式。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关爱导致了我国“小皇帝”、“小太阳”的大量涌现,也出现了这些“小皇帝”、“小太阳”们所特有的问题行为,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娇气、骄横、不合群、不善交际等。同时,伴随着包办、终身制等文化强制性观念的消亡,人们的婚姻观念日趋开放。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数量的增加,使这些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成了学校的“对手”。师生关系因此也更趋复杂化。处理不好这种关系,也将导致师生冲突乃至教师与家长冲突的产生。

面对以上所及挑战和问题情境,用习惯的方式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尤其是,在对师生冲突缺乏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教师难有明晰而正确的师生关系理念,也难以选择有效而合法的冲突解决策略。所以,在新形势下,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冲突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下将从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论起。

二、师生冲突的概念界定及类型

冲突是指人们因目标不同而相互紧张或对立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明显化。

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存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相对于一般社会冲突而言,师生冲突限于具有独立意志能力的成人与还待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未成年人之间,冲突双方虽然在权利能力上具有法律规定的平等地位,但由于年龄、能力、阅历、学识、所处社会环境、地位以至思维方式、情感、个性等都有所不同,他们观察同一事物或问题的角度自然发生差异;他们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就不可能一致。这种分歧发展到一定阶段,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大,矛盾激化了,就会上升为冲突。

师生冲突是师生双方在正式或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紧张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大致上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从冲突产生的导因划分,有学生过错冲突和教师过错冲突

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有些学生既缺乏基本学习能力,又缺乏责任感、同情心、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二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自

视过高,虚荣心过强,受到他所瞧不起的教师的批评时也会顶撞;三是学生干部在班级工作上与班主任的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四是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容易和教师发生冲突。

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对学生冷漠,缺乏爱心,缺乏情感交流;二是对待学生不公平,厚此薄彼;三是情绪不稳定,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

身上;四是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采取具高临下的姿态,动辄训斥学生;五是对学生施行体罚、变相体罚;六是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时,顾及面子,未能及时矫正,引起学生不满而导致冲突。

师生接触最多的地方一般就是在教师中,课堂上。课堂冲突多表现为课堂上的纪律管理,及由于教师所教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产生差距而造成的冲突。

(二)从冲突发生的环境划分,有课堂冲突和课下冲突

课下冲突一般是在课间或在校外因偶发性事件引起的。实质上,这类冲突往往是课堂冲突的延伸,既师生由于课堂上发生过冲突或由于长期的隔膜所形成的偏见、成见,在课堂外某一特定场合或环境,因某一事端而引发起来。

(三)从冲突涉及的范围划分,有师生个体之间和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冲突

个体冲突是一个教师和一个学生之间的冲突,影响范围小,但对学生及教师个人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更为深刻。群体冲突包括一个教师和学生群体的冲突、一个学生与教师群体的冲突、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的冲突。这类冲突常常是由于教师处事不公,激起“公愤”或由于教师的教学有错失、教学方法不当又缺乏自我批评精神而引起学生群体的不满。

(四)从冲突形成的过程划分,有持续性冲突和偶发性冲突

持续性冲突一般有如下三个阶段:

一是冲突的酝酿阶段。在教师当众批评学生时,学生受到心理刺激,脸色微变,低头微温,或瞪眼不语,或显露轻视教师的表情。

二是冲突的触发阶段。当学生不服从教师管教时,教师即采取命令学生站立、走出队列、离开教室或没收学生物品等措施,学生因行为意志受阻,自尊心受到伤害而脸色变红,或者低声嘀咕,不理睬教师的命令,或对教师怒眼相视,气氛较为紧张。

三是冲突的激化阶段。老师进而用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学生甚至动手拉学生、推学生或强行没收学生的物品时,遭到学生反抗,这时学生脸容凶狠,眼红气暴,恶语抗争

偶发性冲突没有复杂的过程,大多是因教师“让步”或学生收敛不良行为而未使冲突事态继续发展和扩大。

冲突总是人之间的冲突。师生冲突乃是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撇开个别的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不谈,一般地,就学生观和教师的角色界定而言,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影响着冲突的性质以及冲突解决的方式,进而影响着冲突的结果。所以,分别来考察学生观和教师角色是必要的。

三、由师生冲突看学生观

现代人学观、教育观、学生观认为,教育是由人所从事、又是为了人的事业,离不开人学思想的规范。要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肯定人的价值。因为“人是社会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生命体”。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孤立的、自然的存在,而是时刻处于社会的交往关系的网络中。师生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并产生关系的,因此我们应从一个更高的视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来审度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要认识到学生是人

这里所指的人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学生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的能动体。所谓活的能动体,意味着他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他不仅与其他生物一样,能够通过对外界作摄取活动,使自己的机体得以保存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动力机能还表现为他能够以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用以发展自己的身心。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教育活动,以一种与教师相重迭的目的而进行,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

其二,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其思想感情。这也是与作为物的劳动对象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师的心理上,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同时必然会由学生的心理反映而与其建立起其他的心理联系,诸如情感、需要等等。而各种心理联系当然是双向的,如教师对学生产生某种感情,学生对教师也回应以感情。学生既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就意味着他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这一切理应都得到尊重和正当的满足。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听任摆布、压服。

其三,学生处于学习期间,虽然尚未进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不朽的价值。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无与伦比的价值,不能任意损伤和残害他们。

(二)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所谓发展中的人,其意义是:

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型,而是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当生理和心理等科学尚未充分发展起来时,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中,人们都把少年儿童看作“小大人”,并不认为他们与成人有什么质的差别,认识不到他们所特有的需要和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抹煞他们的特殊性,向他们提出与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为标准。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在他们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消长,日趋成熟的过程中。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不犯错误,难免没有缺点,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他们的缺点、错误,较比成人来说,一般也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教师只有从思想情感上接受这一事实,处理问题才能理智和冷静。

由于学生各方面发展还不够成熟,因而他们取得成年人的关怀和教育就成为必然的需要。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以一种培养的观点去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

(三)要认识到,学生是将要走进“社会”的人

教师的手里握着学生的明天,就必须高瞻远瞩,不仅要变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要变化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不仅要使他们能够承受现有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还须使学生能在将来承受社会的生产力的挑战,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总之,教师所要实现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就能明确: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包括了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思想感情信息的沟通,师生之间的彼此了解、期待的人际认知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行为。在真正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应该共同面对知识,共享人类文化,共感人格魅力,共悟精神价值。教师只有正视师生之间正常存在的差异,理解和接受学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个别性,这样,师生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或减少。即使发生了冲突,教师也能够把冲突引导至正确方向,化解为积极的结果。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联系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真理的化身,把学生看成幼稚无知,从而无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应该看到,处于时代前列的当代青少年学生,已跟过去绵羊般驯服的形象有了越来越大的距离。随着青春发育期的提前,信息渠道来源的多样,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了,喜欢抱着怀疑及审思的态度重新估量一切。作为教师,如果看不到这些变化,依然保持原有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方式,就可能使师生两代人间的沟壑不断扩大、传统的学生观,建立现代的新型的学生观,是处理师生冲突的一个必然方式。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平等和对话,我们应该对此有足够的认识。

以上是着眼于冲突的学生一方,就教师的学生观做了讨论。现代学生观的确立需要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教师角色。

(四)师生冲突与教师的角色

人走入社会,就要充当一个角色。角色,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以及为此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个人的社会身份就是个人的社会职能、权利和责任。它规定了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即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其中也包含对人对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心理因素。当一个人纳入为自己社会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时,便充当着角色。

教师所充当的是为“继往开来”而“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乌申斯基也说:“老师是过去历史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从下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生活中,可以找到每一位教师在人类历史上的印痕。因而,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被定义为:“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具体地说,作为教师,他不仅是教育工作者,而且还充当着“领导者”、“灵魂工程师”、“心理医生”、“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朋友”等角色。在现时生活中,师生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应该说,是教师的角色作用发挥得不够或发挥得失当。

(一)教师的“教育者角色”

教育者的角色,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突出的角色。这种角色因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他精通他所教的科目具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除此而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当然,这样的教师也必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还要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知识源增多,出现了许多“平行学校”,教师作为唯一的信息源的作用减少。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功能,有日益增长加强的趋势。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教育者这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角色,只是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拥有者,把学生当作容器,而知识进入容器的途径又只是靠讲解或其他言语教育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产生厌学、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等行为。如果教师看不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一味地责备学生,便容易产生师生的冲突。

(二)教师的“领导者的角色”

教师作为领导者,不意味着具有权势。教师的领导是一种独特的活动模式,他面对的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他的许多管理行为来源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订立的,具有法规性的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和阶段任务,他领导的是不大成熟的青少年,因而教师行为产生的一系列有关领导作用,旨在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完成学习任务和督促学生学习,并利用集体本身的内部力量去发展一种合作关系,使集体不断进步。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应具备领导者的良好品质,如公正廉洁,以身作则,尊重和关心部属,善于听取意见和沟通思想,办事果断,敢于承担责任等等。教师还应学会掌握领导技巧。这种领导技巧同他的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教师很少受过有关集体领导和管理的训练,对社会学和管理学的知识也不十分了解所以每当问题产生或教学活动受挫时,他们往往施行权力而不运用技巧,导致了师生冲突的加深和激化。

(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人们送给教师的美称和赞誉,也是社会对教师的一种职业期待。这种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工作中对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力的开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计和评价。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除了给予学生知识和训练技能、发展智力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解决人生方向的问题。青少年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观察、选择和吸收进步向上的积极思想,也不乏受到消极落后的不良成分的影响。当学生认识上出现偏颇,品质上出现污点,灵魂上出现扭曲时,教师要尽园丁的责任进行帮助、教育和疏导。如果对他们另眼相看,打入另册,甚至动辄把他们轰出教室,赶出校门,就只能加深他们对教师的不满、仇视乃至转移到对社会的不满,最终走上歧途。

(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逐步走向社会化的时期。随着身体的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在与他人的积极交往中,学会了解人、理解人,学会协调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其独立性、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也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自尊心、荣誉感、自信心、羞愧感等。作为教师,必须懂得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考虑到他们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采取恰当的、顺乎这些变化的对策。比如,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方面,把他们当大人看待;在处理问题、发表见解、怎样看待人生、如何对待初恋等问题上,应该引导他们更加理智、更加成熟地观察和分析看待问题;在他们遇到困难、碰到挫折的时候,则应该帮助他们减轻焦虑或解除烦恼,给他们以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慰勉和支持。心理医疗者,尽管不是教师的主要专业角色,但教师也决不是心理诊疗上的无知者。在学校生活中,当学生出现个人问题时,总愿意找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教师袒露心扉。教师作为一个长辈、一个过来人,有责任向他们介绍前辈的种种经验教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处理好在成长过程中不时会遇到的各种新奇而又棘手的问题。如果教师真正做到这些,也就不会出现或减少学生自杀、逃学、与成人作对等现象。

(五)教师的“青少年角色”

教师要履行教育者的职责,“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孩子才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灵。”

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往往是“居高临下”,命令多于商议,威严多于亲切,指责多于帮助,惩罚多于鼓励,因而使学生对教师存有“戒心”或“敌意”,产生对立情绪,即使对教师的正确教育,也常常以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方式来对待。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当把学生当作朋友,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和诚心,把教师也当成知心朋友。当然,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毕竟还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因此,教师不能过于热烈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一个过分地把自己等同于学生朋友的教师,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帮助学生的愿望,但可能会因此丧失了作为一个团体指导成员的职权作用,导致工作上的失败。

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有他自己的原来面目;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也有他进入这个角色后的扮演。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的两种相反角色行为的情况。如教师一方面要管理班级,要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要有亲近感。又如,教师一方面要随时迅速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方面又得考虑不能粗暴行事、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发生矛盾时,确实很难把握角色的“度”。但作为教师,又必须努力地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

当然,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根据是实际情况,一律把它归咎于教师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冲突的控制权有时可能不在教师的手中,但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把握。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自己应扮演的角色,师生冲突的破坏结果就可能转化为教育结果。那么,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呢?

一分对中学生的调查报告表明,学生喜欢具有以下品质的老师:(1)教学方法好,热爱和尊重学生;(2)知识广博;(3)耐心温和,容易接近;(4)对同学实事求是,严格要求。而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往往具有这样的缺点:(1)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2)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3)上课拖时间,上完课就不理同学;(4)教学方法枯燥无味;(5)偏爱,不公正。对以上几项的偏重程度,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有差别: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特别欢迎“教学方法好”的教师(78),而高中学生则特别欢迎“知识广博”的教师(90。8)。初中三年级学生偏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方面,多数的学生不喜欢“经常责骂学生、讨厌学生”的老师(92)以及“对学生没有同情心,把人看死”的老师(91)。另据上海教育学院郭继东调查,目前学生中16。22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28。65的学生与老师感情较为融洽,而感到与老师相处时十分愉快的,竟然低至17。84。据江苏无锡市十一中冯振德等同志调查,现在教师中认为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达70,认为学生“一代与一代相仿”的占22,而认为学生“一代胜过一代”的只占8。当心中有了秘密时,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老师被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的最后一位。

从以上调查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第一,作为教师,如果不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方面的修养,就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二,师生之间如果减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沟通,长此下去就可能出现彼此的信任危机,进而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和激化。应该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是具有良好的师德的。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国家之栋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误人子弟”当作自己的工作信条,对学生、对社会的未来的负责胜过对自身付出的索取;他们热爱学生,把对学生的爱看作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爱,不是出于某种个人需求的私心,也不在于学生形象的可爱或学生的行为举止合乎自己的心意,而是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怀,是一种包含着深刻社会内涵和社会意义的爱;他们理解学生,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即使学生的行为明显失当错误,也能具体分析其失当、错误的原因。如学生破坏纪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学生顶撞老师,可能是由于老师过于严厉或急噪等等,并且尽量宽容地对待和处理。他们尊重学生,既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平等的氛围,也尊重他们的人格,善于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他们更具有“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气质,无论何时何地,都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影响、感染学生,以稳健、平和体谅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凭感情的起伏任意发泄,不冲动,不走极端。他们具有教育机智,即面对教育活动中未曾料到的情况,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并选择最佳教育手段,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了师生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甚至处于剑拔弩张的地步。1998年,有位“坏孩子”给《北京晚报》写信,提到他的老师向全班同学作自我介绍时说的一段话。老师说:“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就摸透了,甭给我玩什么猫腻儿,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很显然,这位老师的“自我介绍”是想给学生来个下马威,殊不知,他的这一“当头棒”给学生心灵的敲击,留下了难以弥缝的裂痕,也为今后的师生关系筑造了难以填平的鸿沟。

近一段时间来,见诸报端的教师在学生脸上刺字、令学生脱裤子将屁股示众,罚学生吃屎等事件也屡有发生。

上述种种现象的出现,严重危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当然,也激化了师生冲突。

翻开中国的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提倡的“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模式一直沿袭到今天。这种模式,是来自于“天地君亲师”的尊卑贵贱的观念和等级制度。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在教育上用“纲常”“宗法观念”和“等级制度”来给教师定位,比于天地君亲,让他们传播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迫学生尊道、尊师。教师居绝对支配地位,学生无任何权力。教师采取卡压罚的强制管理,迫使学生服从,师生间缺乏心理沟通,学生逐渐形成屈从和回避的心态,个性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我国早已从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私有制转向公有制。它谋求平等、自由及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幸福。社会主义的性质及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要求建立一种与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政治上民主平等;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教育方式上,协调合作,教学相长。这样,师生冲突也就可以减少和避免。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法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们更要从“法”的高度看待师生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总则”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此,《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应享有的六项权利和应履行的六项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规定,教师应当“爱护学生,忠于职责”,“禁止体罚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可见,罚站、罚抄写、罚劳动、罚款、罚不准回家、随意把学生轰出教室、停止学生上课、私拆学生信件甚至打骂学生等等,都是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教师只有站在“法”的高度,理解和把握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使教书育人行为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才能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尊重学生人格,正确处理好师生冲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光荣历史使命。

五、师生冲突的社会化意义

上面分别从学生观和教师角色两个方面讨论了师生冲突的问题和解决理念。总体说来,就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而言,总要避免和消除师生冲突的破坏作用,因为教育就是在矛盾和冲突的运动过程中发展进行的,不管是课上也好还是课后也好,冲突难以避免。因此,寻求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是必要的。而必要的策略又源于上述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理念。这是讨论冲突问题的基本前提。从另一个角度上看,还要看到冲突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师生社会化的意义。

一般而言,人们是站在结构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待冲突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认为冲突是社会反功能的表现。冲突被视为“病态”,是应该竭力回避的。与功能学派的观点不同,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冲突既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也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既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冲突在组织管理上,能导致一种富有成效和不断增强组织健康功能的结果。

第一,冲突刺激人的探索,为导致良好的结局提供改进良策;

第二,冲突使那些隐藏的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表面化;

第三,冲突起酵素作用,构成活跃的催化因素;

第四,冲突使当事人之间加深了解,促使双方自身调节;

第五,冲突有助于新规范出现。

(一)冲突理论对我们分析师生冲突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如前已述,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以往人们对师生冲突的惯常认识是:冲突是反教学、反管理的。所以,能避免则避免,若不能避免,则采取权宜的应急术加以消解。这种观点对学生社会化进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既可能是有益的,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能是有害的,可以造成组织机能失调。这种不同结果取决于对待冲突行为取向。

对待师生冲突的行为取向按“积极”与“消极”可分为抗争、退避、统合三种方式。

一是抗争取向。既强调老师的尊严与面子,不考虑学生的反应及后果,坚决把对方“整服”。这种方式,容易激化矛盾,学生虽受压而不服,回留下后遗症。

二是退避取向。即对冲突不予理睬,抱着“管不了就不管,不必与孩子生气”的态度,一走了之,或将矛盾交给领导处理,今后在工作中马马虎虎,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三是统合取向。即坚持原则,克制情绪,力求寻找师生双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法,使冲突朝积极的方向转化。

应该看到,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全面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一种资源。在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中,有竞争、有合作,有和谐、有冲突。学会合作固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但冲突对社会化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对冲突的正确认识,回避冲突,那么合作也难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讲中庸、讲恕道、讲和气而避冲突避矛盾,以牺牲个人不同声音为代价,将冲突掩盖起来,作为人际关系准则。这种心理定式反映到师生关系中来,表现为要么表面风平浪静而实际上暗流湍急,要么师生紧张关系总爆发,走道难以调和的地步。

学生的社会化发展需要一种良好的外部交流机制和沟通环境。这种环境鼓励个人情感和意见的表达,鼓励个人声音的传播。反对以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眼光来约束和压制学生。总之,学生的情感、思想、尊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心声有正常发表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正确地认识冲突、对待冲突,一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冲突成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这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无疑是有益的。

(二)师生冲突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大量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学习对教师而言尤具意义。但学习的涵义是广泛的,而不只是学历的提高或学科进修。交往、沟通和冲突管理也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不过这方面的学习长期被忽视了。事实上,冲突对教师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待冲突的态度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反映了教师对待自我的态度,是教师的人性观的体现。教师在对待师生冲突问题上的不成熟从根本上说是自我发展上的不成熟。在冲突中学会管理冲突,在冲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冲突中成长,这对教师同样是适用的。

附:师生冲突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一位从郊区调入城里学校的中年语文教师走上新的讲台。他刚迈进教室,全班同学便哄堂大笑起来,笑声中夹杂着“真像”、“多像啊”的议论声。这位教师走进讲台,发现黑板上画着一个很大的头像。他一眼便看出,画的正是自己的头像。此时此景,这位教师十分平静,他微笑着对同学们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希望这位同学把画画这个特长发挥下去。”接着他开始上起始课。从自己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谈到农村孩子上学的艰难;从语文的重要性谈到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从本学期语文教材改革谈到对学生们学好语文的要求。45分钟不知不觉过去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这位教师惋惜地说:“本来还想帮同学们预习一下新课的内容,但时间不够用了。”学生们会意了,不少同学把责备的目光投向了画像的同学,这位同学也愧疚地低下了头。

简评:在课堂上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以后,这位教师倘若不是采取上述的方法处理,而是板着脸,横眉竖目,怒喝一声:“谁在黑板上乱画,给我站出来!”其结果又会是怎样呢?一种情况是画画的同学乖乖地站起来,挨老师一顿训斥,全班同学也因哄笑受到训斥,教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但却埋下了今后新的师生冲突的隐患;另一种情况是每人站起来承认,教师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教师也因而怒火中烧,语言失当,引发了师生之间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案例二]某中学一位班主任在校门口偶然碰上本班一位未请假准备回家的学生:

班主任:(吆喝)嗨,你过来!

学生:(不快地)干吗?

班主任:(责问)你上哪儿去?

学生:(不耐烦地)回家,家里有事。

班主任:(生气地)你请假了吗?

学生:(抵触、不满地)没见到您。

班主任:(恼怒地)你瞧你这态度,还倒有理了。

学生:(委屈地)我怎么了?

简评:显然,这位班主任生硬地批评引起了学生的抵触和不满。在师生你来我往的问答中,冲突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倘若这位班主任不采用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责问方式,而是从关心的角度,以委婉的语气了解学生此时回家的原因,然后教育学生应当履行请假手续,师生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冲突也许就不会发生。

[案例三]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同相加这一概念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简评:“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个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可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另用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应该说,也有他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应就这一点予以鼓励。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和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如果对他们不尊重、信赖,而是歧视、侮辱、压制,那么,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篇:中小学师生安全制度

小学师生安全教育制度

一、学校有对师生和员工进行安全法制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安全教育以学生为主,同时定期对教职员工开展学习教育,使广大师生尊重生命、珍爱健康、关注安全,知法、懂法、守法。

二、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1.交通安全教育;2.防溺水安全教育;3.消防安全教育;4.食品卫生安全教育;5.用电安全与防雷电教育;6.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教育;7.校内及户外运动安全教育;8.网络安全教育;9.防中暑、防煤气中毒的安全教育;10.防台风、地震等紧急状态的安全与防护教育;11.紧急情况下撤离、疏散、逃生等安全防护教育;12.心理健康教育;12.突发疾病、疫情自我防护和救治常识教育。

三、每学期初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各种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自我保护、自我救护的能力与意识。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确定各年级段安全教育目标,形成层次递进教育活动。

五、坚持安全“每周一课”,做到每周有活动、每月有主题,将主题班会、办黑板报、每日读报结合起来,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六、根据有关法规和学校的布局状况,并在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师生进行应急撤离、疏散、逃生演习,提高应急防护和自救逃生能力。

七、根据地域、环境特点,把放假前、开学初、冬夏季来临前作 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时段,重点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校内外活动安全和防中暑、溺水、煤气中毒,安全用电和消防安全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并传授发生意外事故的自救、自护知识和基本技能。

八、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活动,针对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根据教育主题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举办一次安全教育板报。

九、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的疏导工作,每周给家长发安全知识短信,提醒和指导家长教育学生在家中的行为符合安全要求。

十、积极发挥校外法制副校长的作用,每学期都要对全体师生进行法制安全讲座或知识检测。

十一、加强校园安全法制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阵地和设施,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课必须做到计划、教材、教师、课时“四落实”,建立稳定长效的安全法制教育机制。

第四篇:中小学师生和谐关系之我见

中小学师生和谐关系之我见

内容摘要: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特别是山东教育,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又是教育界的一大问题,这里既有传统思想的垢病,也有新时代思想带来的冲击,师生关系已经不复简单,它掺杂了很多东西,有教育思想,教育现状,社会大环境,师生的心理健康等等,那么,目前,中小学的师生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又有哪些不足,原因如何,又如何建立一种美好的和谐关系呢?实在值得人们,尤其是像我这样身在教育前线的人们深入思考。

本论文从调查总结当前的师生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各种不良师生关系出现的原因,最后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终真心希望像我这样的前线教师们能共同思考,共同进步,共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原因;建议;

前言:

“和谐”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小而言之,“家和万事兴”,大而言之,共创和谐社会。在教育上,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进行教学,师生间彼此真诚地接纳对方从而达到心理相容,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热情高涨。每一个人都会喜欢有亲和力的同伴,更不用说学生们,一个有亲和力的教师所教的课程学生当然也乐意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乐意学,那么他一定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及课外的学习中。师生之间就会形成心理相融,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从而使教育教学目标稳步﹑高效地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育成效等至关重要。

一、当前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们共同奋斗的目标,但目前的中小学中师生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借由教师的身份做了一番调查。

(一)师生关系平和无亲密感

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把时间归还给学生,但是,教育的现实依然严峻,因为不得不要面种种考试、选拔,所以,如今的中小学课程的安排还是非常紧张的,除了班主任,一般的任课教师跟学生的接触的时间也无非就是课堂上,再就是课下针对个别的学生的接触,所以,教师跟学生之间比陌生人好一点,但又无法建立起亲密关系,既然没有亲密关系,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想要和谐必须多有交流,而如今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完全没有给出这种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管理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再拿出时间来与学生交流沟通似乎有点困难,而学生们即使是有了心事,也没有时间跟空间甚至没有勇气跟自己的老师交流。而班主任,虽说跟学生接触的比较多,比起一般老师能跟学生走得更近一些,但往往因为班主任肩负着班级的管理,班级的荣誉,所以,沟通也是非常之有限的。

(二)师生关系剑拔弩张

有人的地方,自然会有矛盾,在学校里也是如此。虽然师生关系一般被认作是最单纯最可依赖的关系,但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远非如此,有的师生甚至可以闹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有的学生纪律太差,行为不合规则。导致老师对这样的学生非常有针对性的批评,甚至形成固定思维,认定他们更容易做错事,而学生也因为老师的针对而变得特别敏感易怒,甚至催化出一种我就犯错我还全然不在乎的状态,因此,师生关系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不能够回到正常的沟通渠道,基本上是教师训斥学生顶撞一直到师生关系结束。而有的关系到剑拔弩张则是因为老师或者学生个性太强,谁也不肯低头,最后导致师生关系的全面恶化,直至无法挽回。

(三)师生关系非常淡漠

这个主要体现在一些所谓的教副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些科目,本来课时就少,再加上老师任课的班级又多,可能到了分别的时候,老师连这个班的学生都不能够认全,更别提交流了,所以,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师生关系可以说只能比陌生人强一点,如果说学生再内向一点,平日里见了老师也不爱打招呼,而老师又记不住这种陌陌无闻的学生,那也真的是看不出有什么的师生联系,跟陌生人也差不多了。

(四)师生关系和谐温暖

不得不承认,师生关系并不是没有和谐的,这种和谐温暖让师生双方都体会到一种美好。现实中达到这种和谐师生关系时,教师非常负有责任心,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给予全身心的关爱,而且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及方式方法与学生进行正面顺遂的交流沟通,通过这种交流沟通,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即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学生在这种关系中也体会了和谐带来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他们愿意为此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依赖自己的老师,也开始慢慢主动与自己的老师交流,打开心扉,信赖他们。最终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和谐关系。

二、导致师生关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前不久,一份关于中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学生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教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学生找教师说。而在教师问卷调中,却有90.2%的教师认为“所有学生”或者“大部分学生都很信任”自己;有81%的教师愿意与学生交朋友。缘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同样在问卷中发现,有85.6%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或“从来不参加”学生们的课余活动;有61%的学生认为老师与学生“接触不多”或“很少接触”;有50.7%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了解不多”或“很少了解”;同学有了缺点和错误,48.8%的学生回答说老师有讽刺挖苦行为。学生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程度是:满意的占27%,比较满意,但认为不足的占34%,不满意的占24%。不满意的主要理由是:“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而只关心学习成绩。”“师生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理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师生关系中确实存在不少的问题,师生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地扩大。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也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认为可以将原因归为以下几点。

(一)社会原因

我们的国家曾经经历过把教师当作臭老九的阶段,现如今,虽然已经摒弃历史,提倡尊师重教,但,尊师重教的程度显然还不够,这种思想由社会传达给家庭,由家庭传达给学生,学生又渗透于言行,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这种情况在私立学校表现得尤为严重。一位朋友的儿子,在大伯创建的私立学校上一年级,在老师对他提出批评时,他居然对老师说:你知道这家学校是谁开得吗?无法想像,这样的被社会思想影响的师生关系还能走到和谐吗?这并不是个例,因为,读私立学校的孩子总会有意无意地接触到社会人员对他们之间师生关系的评价,即是我付了钱,你要好好服务于我,而尊师重教只是一个口号,一种说法而已。

(二)教育现状的原因

像我们这种终日忙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学生啊,如果不谈成绩,真的是个个机灵,个个招人爱,但一上课,一跟成绩沾边,有些学生就真的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怎么办?家长学校还都纷纷给老师们要成绩,老师们迫不得已,只有逼,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不得不说有些学生的确不适合这种中国式的学习,于是矛盾产生了,师生关系变得特别紧张。所以,有时候老师们也说,如果家长、学校不逼我们,我们也不至于逼迫孩子们,也不至于跟孩子们的关系闹到跟仇敌一样。虽然学生们并不能明白这一层,但他们也是不喜欢被逼着学习吧。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今天,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十分明显的暴露出来。师生关系紧张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目前在学校中,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以单纯追求教师的教学成绩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中考、会考、高考,成了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平时教师不钻研教学大纲而钻研考试大纲,怎么考就怎么教。去年的教学围绕着前年的试题转,今年的教学围绕着去年的试题转,教学老是盲目地跟在考题后面转。特别是毕业班更是以考试为中心组织讲解教材,“教学内容题目化、题目训练系列化、系列讲解重点化、答案要点规范化”,成了普遍推广的经验。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成了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教学的程式:“读书--考试--升学”。学生读书是为了升学,一旦被教师认定为升学无望的学生,教师便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他们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于是就自暴自弃。教师为升学考试付出了许多,学生却是厌学、缀学,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如果我们有更完善的教育系统,真正把好的教育思念贯彻执行下去,师生关系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改善,应试教育带来的结果是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教师和学生,以升学率为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校,因而教师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学习上、考试上,造成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这样一来,学生一出问题,教师就要严管,一严管就容易失当,就会出现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从而造成师关系的紧张。其实,教育现状造成的这种师生关系紧张最为可悲,因为关系的双方都是被逼无奈,而且无可奈何。

(三)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偏差

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把学生和教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教师从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学生从来就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师道尊严”比法律赋予学生的平等权利还重要。因而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很少从两个平等的人在一起共同讨论一个话题的角度去对待学生,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中所应遵循的平等、民主的原则,在“师道尊严”的面孔下总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人与人”的 关系。但在现今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似乎更倾向于被异化为“人与物”的关系。学生在班级中,缺少的是作为人的尊严与权利,与其说学生在班级中履行的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毋宁说学生更多的是实践着角色行为的另一个方面,即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角色期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现象普遍存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考,你背;教师主宰了课堂。“教”的责任是向学生大量注入课本知识,将书本中的一些概念、定义、结论等知识装入学生头脑。“学”的任务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被教师“加工”过的课本知识,记忆和强化那些结论性的知识。二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抹杀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讲得过细,讲得过烂,面面俱到,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没有自我学习、自我消化的时间。知识讲解、例题选用、过程分析、结论得出、问题设计、答案构建等都是由教师一人承担,学生坐在那里除了听,最多是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了教学的附庸,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遏制。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多为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教育气氛多呈紧张、沉闷、压抑状,学生的思想行为大都纳入了严格的管束,时间、空间大部分被强制性的“苦学”所占领,学生成了“我们都是木头人,不准说话不准动”的“听客”。

(四)家庭的原因

家庭的教育也决定的孩子的素质,一个缺乏家教的学生,自然无法在集体生活中立足,这种学生一般自动形成一种紧张的师生关系,而且连同学关系也是紧张的。比如,有的家长太过溺爱孩子,为了所谓的对孩子好,他们过多地参与到了孩子的学生生活,本来同学之间的小矛盾,学生自己就能解决,家长偏偏要介入,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同学关系瞬间恶化,且无法挽回。而且,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多数学生养尊处优,很少受到委屈或遇到挫折,造成性格执拗、感情脆弱、承受力低、合作意识差,加之家长对孩子言行中暴露出的问题教育不力,甚至明明是孩子错了,也要为他们争个理。造成学生对教师理解度降低。有的家长自自己觉得有权有势,言谈举止凌驾于教师之上,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态度。曾经见过这样一个案例,学生家长财大气粗,对孩子的老师颐指气使,学生也瞧不起老师,造成师生互不理睬的地步,到最后家长找关系了调了班,原师生关系已俨然仇敌,而新老师因为了解到事情的缘由,也对此有点忌惮,因此师生关系小心翼翼,无法和谐自然。

(五)教师的原因

教师方面的原因比较复杂多样。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入影响,有的老师还停留在,只要在课堂上,老师对知识有绝对的主控权,所谓尊师爱生,在多数场合表现为师道尊严,教师凛然不可侵犯,从而养成了一种专制的工作作风。因此,学生稍有差错便是罚站、写检讨、请家长。如果经常处于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厌学、逃学,甚至故意在课堂上与教师捣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闻道有先后”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老师如果不放下身架,很容易很有了现代思想的学生们产生冲突,这一点在高年级表现得尤为明显。再者就是教育理念的落后,还掌握不了学生的心理,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沟通,还是粗暴简单的沟通方式,甚至有的老师还是会体罚,会言辞攻击,会当众羞辱,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这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重大原因。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如 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从许多案例中发现,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教师本身在侵犯的时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再就是教师的个人素质问题,他们无法掌握好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没有保持好合适的距离,把师生关系搞到一团糟。我从教的第一年,一位同一年执教的同事,她在班级大搞亲情教育,有了一种和谐的其乐融融的假象,只因她没办法保持好合适的距离,终于导致她在班内引起各种矛盾,教育失败,最后,甚至一个学生跟她在办公室内执棍相向,大打出手,可悲可叹。还有一位年长的同事,唯分数论,每天早上课,晚下课,见终插针,只知道逼逼逼,结果,“官逼民反”,到了学生集体要求学校换老师的地步,这都是典型个例,非常有代表性,所以说,教师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他需要全方面的能力。

学生反映最多的还有师德问题。有的教师把教育视为一种“交易”,要求学生有所“回报”。有的教师向学生索取财物,为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有的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完不成任务怪学生,学得不好怨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心自己如何教,忽视学生如何学;有的拿着参考书,念着教科书,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有的教师对学生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动辄训斥、责骂、盘问、追查,盛气凌人,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有的教师采取放任领导方式,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形成不了集体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不满和怨恨的情绪与日俱增,师生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

(六)学生的原因。

由于受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个性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智商的高低、兴趣爱好的不同、认知水平的差异、体质的强弱等方面。因而,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必然有所不同。特别是有一些非常有特质的学生,当在普通的学校里遭遇到普通老师时,真的是无法不产生矛盾,记得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非常聪明,但个性太强,跟家长交流后得知,因为他的家庭教育出现问题,导致学生的心理稍有不正常,一位年长的教师只是抚摸了他的头部,开玩笑地说他得需要继续努力啊,结果他竟然跑到教务处告诉人家这位老师体罚了他,这位年长的老师也因此产生了极强的挫败感,自请调离。同样还是这位学生在上英语课时,因为授课老师严厉了些,在讲试卷的时候他拿出来慢了点,老师顺带说他一句,他居然把试卷揉成一团,从窗户扔到楼下,所作所为实在令人咋舌,所以,出现师生矛盾也就不足为奇。

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不守课堂纪律,上课讲话,做小动作,不专心听课等等,对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有限度的干扰,因而时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有的学生经常完不成教师布置的教育教学任务,而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他们便对教师产生了怨恨,造成了教师和这部分学生之间的紧张关系。

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所注意、所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教师的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主动地调节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学既和谐、民主、轻松,又生动、严谨。

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起点。古人云:“系其师,信其道。”它深刻而精辟地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重要作用。而缺少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叶圣陶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教师作为学生的管理者,教育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无不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

(一)教师要改变思想,坚持民主、平等

民主师生关系是把教师和学生都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教师要目中有“人传统教育“师道”视为治学之纲、立教之本,这种从“教”的角度来归述知识的传承过程,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定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起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改单向的传授知识为双向的平等交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话敢说。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敢于质疑,反驳师说,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对学生的奇思异想,不能冷嘲热讽。教师对学生仁爱之心的底线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经常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体察学生的需要,并从学生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从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特征。民主平等的教育允许说服,但不允许强制,与学生谈话先请学生坐下,对于施教的方法、班级管理,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都是该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老师不仅是传道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经常跟学生交换自己的看法,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尽可能多的和学生呆在一起,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感知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愿意和教师做朋友,有事愿意来找教师商量。这必将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师生间的关系也会得到融洽。相反,教师不是这样去做,总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听不得学生的一意见,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缺少民主作风,这样,师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大,久而久之,师生关系就会紧张。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有必要消除一切偏爱的因素,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给不同学生以表现机会,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的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教师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尊重学生就等于尊重自己,尊重教育。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熟练运用教学策略,并且能够以身作则

合格的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有系统性、完整性的掌握,再创造性地传授知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总结并将经验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学方法,使其日臻完善,特别是现代 教学仪器的使用,标志着课标时代的教育是改变教学方法的手段的重要途径,正确、合理、客观、科学地运用现代教学仪器,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迎合学生的心理,教学仪器的使用率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相连接,最终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增长,学习成绩的稳步,是体验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教育既有言传、也有身教。身教是指教师以实际行动做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确,教师的一言一行,如教师上班是否准时、做事是否尽职尽责等,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教育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然后指导他们的行动。因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成为学生的表率。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扎实自己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博学多才,让学生认可你,觉得你行,这样学生就会服你、敬你,进而听你的。这对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切实加强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这种特殊社会关系要求教师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明辨是非,用现代师德标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自觉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师德修养和业务学习有必然联系,但又没有业务学习的“硬性指标”,它从师德角度讲,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高低的一把尺子。师德因易受社会风气、人际环境的影响,其修炼就需要“经常性”和非同一般的自控力。保持师德纯洁性,是现代师德修养的首要任务。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管理思想,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环境,这是教师个人也是学校集体的共同责任。

(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

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教育是一项需要爱的事业,爱学生是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底线,富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对学生的爱要明确爱的目的,讲究爱的方式,把握爱的尺度,爱要恰到好处,宽严结合,科学的施爱。只有学生体会到教师心中对他们的爱,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爱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爱学生就要理解学生,爱学生就要宽容学生。老师不仅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变化,而且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尤其是特殊家庭的学生,他们可能性格、行为怪异,对学习不敢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格外注意,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用爱和关怀感染他们。老师还要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行为,承认他们的兴趣、爱好,支持他们的想法,看到他们的进步,多一份理解才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才会让他们感到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生活。教师更要有宽容之心,要与学生心与心交融,情与情共鸣。宽容学生是给学生一个台阶,也是给自己一个台阶。宽容有时就是一种冷处理的方法,它可以避免矛盾的升级。给学生一个台阶,不是教师对学生犯错误不闻不问,消极退让,而是用更机智的措施,方法,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引发自悟。给学生一个台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走出尴尬的境地,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

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 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激这种向师性可以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为师生的良好合作打下基础。而且,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必须的目标,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每时每刻做起。作为教师,学生的成长进步使我们高兴,和谐的师生关系更使我们惬意,让我们用心去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论交往的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2).[2]彭坤明.知识经济与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周宏,高长梅.教育新概念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12).[4]吴积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J].教育探索,2000,(4).[5]於进华.班级管理也需创新.[J].师道,2005(1)

第五篇:优秀员工品比标准

优秀员工品比标准

星级员工评选管理办法 目的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和塑造广大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制订此方案。一,评选原则

1,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2,择优录取

3,以生产一线员工为主的原则(不含管理人员和临时工)二,星级员工的评定标准

1,能够严格执行作业流程,做到规范,完整。GMP执行标准率达到100% 2,能够严格执行生产操作流程,工作差率为零。3,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4,能在各项工作中起到带头和表率作用

5,能够团结同事,同事内部好评度要超过70% 6,个人行为符合公司的员工标准规范。三,否决项

1,当月非全勤的员工

2,三个月内受到记过处份的员工

3,不能积极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活动的 四,星级员工的评选办法

1,由各部门负责人根据考核情况推荐本部门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于次月5日前组织所有员工对候选人进行民主测评。

2,由车间主任,生产厂长和经理,对候选人进行最后评定。3,原则上每月会产生一名星级员工。五,星级员工的奖励办法

1,,凡被评为星级员工可在当月享受1天带薪假期。

2,公司会在内部大力表彰星级员工的事迹,每月将星级员工的照片,名字和先进事迹张贴在本公司的阳光板上。

3,星级员工每增加一星将获得20元的现金奖励

4,凡被评选为星级员工者,将作为公司后备管理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

优秀员工评选办法

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展现我司优秀员工的风采,形成人人争当先进、人人为公司服务的良好氛围,决定今后每月开展评选“优秀员工”的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评选标准

1、在丽特电子工作满1个月以上;

2、遵守公司管理规定,对工作岗位的热爱、任劳任怨,服从上级安排;

3、当月出勤为全勤(当月无迟到、早退、旷工、病事假);

4、所在岗位工作操作熟练、质量标准掌握良好,无生产、质量重大事故;

5、关心、团结公司其它同事,并能得到公司其它人员的认可;

6、主动向上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能给公司带来一定效益;

7、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会主动去做其它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评选流程

1、每月月底生产部与品管部负责人,经协商后从现场员工选出2名优秀员工;

2、次月5号之前综合部以通报方式在管理看板上进行公示。

三、奖励标准

1、每月评选出的优秀员工会得到公司给予的现金奖励(100-200元不等);

2、连续三个月评选为优秀员工,可得到免费参与公司组织的管理层培训及附加奖金;

3、所有优秀员工照片都会张贴于公司光荣榜中,以作为其它员工学习的典范。

四、职责

1、生产部、品管部负责组织优秀员工的评选工作;

2、综合部负责优秀员工的公示、宣传工作;

3、财务部负责奖金的发放工作。

五、实施

本规定从2010年5月开始实施。

下载中小学师生比标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师生比标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卫生大扫除比总结

    连木沁二中卫生大扫除比总结(2009.3.2) 1.各班得分情况: 学前1班:42.4分学前2班:46.5分 一1班:42.7分一2班:42.9分二1班:42.4分 二2班:41.7分 三1班:42分三2班:41.7分 四1班......

    常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师生借阅守则

    师生借阅守则1.读者凭本人借书证借书。 2.本馆实行开架服务,请勿将本人书刊及物品带入书库。 3.爱护书籍,不损坏书标、条形码。不在书上涂划、做习题,不撕页裁剪,如发现污损,按章赔......

    中小学文明校园标准

    中学文明校园标准 1.领导班子建设好。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加强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和“三会一课”等制......

    中小学英语学科建设标准

    中小学英语学科建设标准 (征求意见稿)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一边学习,一边暗暗结合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反思,欣喜有之——自己做到了很多要求. 《标准》确立了四条基本理念——学生为本、师德为先、......

    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

    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 一、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二)具有崇高的......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资历标准 (一)正高级教师。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

    中小学建设规模标准

    中小学建设规模和用地指标参考标准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教法规(2005)718号 一、普通高中:学校规模最小不宜小于18个班,最大不宜超过60个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