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搭石》教学案例
《搭石》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过程】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静静地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静静地默读、圈划)
重点精读品味美
师: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
生: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师点击课件出示“每当„„的美感”这段话)
师:你找的是这幅画面.(“行”变红)这是一个多音字,读什么?
师: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生:hánɡ)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生:行xínɡ人)(齐读两遍)
师:这儿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男生来读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这叫抓重点词语体会。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生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生
3、生
4、生
5、生6与老师合作轮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生组1: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组2:紧跟上去)
(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生:协调有序)
师: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你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绰”是生字,课前大家查了字典吗?(生:查了)(出示“绰”在字典中的三种意思)“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师: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师:听你这么一描述,我感受到水光、人影两相和的美!像画一样——请读读这两个词语。
师:你的朗读把我带到了画前,谁能把大家带进画里呢?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师:还有想读的同学,全班一齐读。(全班读,比较快,韵味不够)
师:水波在轻轻地荡漾呀,再读。(全班再读)
师: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课件中的语段变成诗的排列)谁来读出诗一般的韵律美?配乐指名读。
师:(情境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生齐读)
师:(情境引读)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生再次融情朗读)
师: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生:一道风景)【案例反思】
“一行人走搭石”是《搭石》这篇课文中写得很美的一段,那清新的画面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份美,采用让学生自由读文发现美,进而感悟美,想象画面的方法。通过这一设计学生在发现——感悟——想象的过程中,“走搭石”之“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由学生的眼睛逐渐进入到学生的心灵。
此案例做到了凭借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注重体会重点语句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在此过程中学习了语言,同时进行了人文熏陶。《搭石》,抓住一行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背老人走搭石的三部分文字,读出了美的画面,美的情境,必然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体味到语言的美。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无需贴标签,道德的力量积蓄在学生心中,语言的魅力萦绕在学生脑际。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语文文化的场,这个场有着巨大的磁力,是学生的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在这个场中,语言文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学生在这些画面中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第二篇:《搭石》教学案例
《搭石》教学案例
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字词,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
1、复习生字词,纠正读音。
2、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3、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
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2、①、交流: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
②、“什么是搭石?”根据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课件出示“搭石图”,加深理解。
③、你走过搭石吗?如果你在上面走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聚焦中心句:对,这就是有趣的搭石,它——“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诵读。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
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板书“小小搭石寻常景”)可是,读到这里,老师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生活中,能被称之为风景的,大多是非常有名的景物,如杭州西湖,黄山奇石。可这么几块平平常常的石头,怎么能说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呢?其原因究竟何在?让我们再度走进课文,去细细寻找,精心品味吧!
三、品读文本,鉴赏搭石图,感受风景这边独好:
1、谈话,传递读文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
静静地默读课文,找出写走搭石的句子,想象画面。
2、反馈:通过读文,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精美的画面?
①、(预设画面:了年纪的人平整搭石,直到满意才离去。
走搭石的人们不抢路,动作协调有序。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过河时,会互相谦让。(随机板书:细细摆放为他人)
年轻人背年长的老人过搭石。
……
②、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透过语言文字,能想象出这么多画面。就让我们来细细鉴赏这一块块搭石,感受这字里行间中所描述的最美的、最让我们感动的风景。
3、精读课文,品词品句:
鉴赏画面一:“众人走搭石,协调有序声影美”。
请你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美在哪里,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
①、◆从字里行间,感受人们的协调美。
◇师:你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搭石上的美?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他们的动作非常协调有序?(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词)重点体会乡亲们是怎么走的。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和谐的画面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吗?先自己试试。
◇指名读,随机点评,板书:协调有序走搭石
②、◆变序朗读,感受语言的诗意美。
◇师:老师把它变成一首小诗,看多美,让我们一起来读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轻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啊!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导读中心句: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导读中心句:不禁让我们赞叹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鉴赏画面二:“两人走搭石,谦让敬老传递美”。
①、谈话,导入:
当然,走搭石时,也有“撞车”的时候,请你读读下面这一段,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体会对这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
②、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动之处,再读好它。(多媒体课件展示)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③、品味:什么叫“理所当然”?“人们都把哪些事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小结,指导朗读:
是的,一块块普通的搭石,演绎着山里人特有的的淳朴、善良、谦让和敬老,也深深地敲击着我们的心灵!来,让我们把心中的这份感动,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吧。
◇师:引读: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假如——()。
想象拓展,补充画面,提炼情感:
①、谈话,指导想象:
假如——还有哪些假如呢?走搭石的时候,还会有哪些感动我们的画面吗?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出示作业纸,轻声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小小的搭石,演绎着人间的真情,我能试着写一写: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就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碰上赶集的日子……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了下雪天……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遇到孩子上学……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假如(…………………………………………………………)
②、小结,回扣中心句:(随机板书:谦让敬老见真情)
是啊,正是这一幕幕熟悉而感人的画面,传递着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也让——(齐读:“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四、走出文本,透过搭石,感悟诗人情怀。
1、谈话:课文学到现在,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是一排排任人走,任人踏的搭石吗?那它是什么?
2、课件展示文章结尾段:诵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反复的朗读,提升情感。)
(预设:一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写照……)
4、课外拓展,感悟情怀。
①、拓展,介绍:是呀,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也因为他由衷地感受到——
②、再度回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五、延伸实践,发现生活中的美:
1、教师谈话:
是的,美文《搭石》让我们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在我们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美”诗欣赏(课件出示)。
2、总结:美到处都有,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附:板书设计: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小搭石寻常景,细细摆放为他人。
协调有序走搭石,谦让敬老见真情!
教材分析
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第三篇:《搭石》语文教学案例
读中悟美
——听《搭石》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弄巴完小董华英
一、背景分析
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学好语文、感受美的一种方法,在语文课堂中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朗读,比任何面面俱到的讲解都能打动人心。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想象能力,巧妙地将课堂学习结合生活体验,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的教学中,以文本教材为载体,发挥学生想象空间,让学生体验文章字里行间透出的浓郁生活气息,从而感受美。
二、案例描述
《搭石》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课文,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通过质朴秀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画意……
以下就是大理州温雅老师执教《搭石》的一个片段。师:还有什么优美的词语窜上你的心头呢?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是的,多美的景象呀!读着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自己再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师: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的朗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协调有致走搭石的景象。师:是的,那景象里还有.......生:还有“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此时,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你还看到了......生:我还看到了一行人在清澈见底的小溪上协调有序走搭石,人影映在水中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美好画面。师:此时,用耳朵倾听,你仿佛听到了.......生:我仿佛听到人们在说家常话......生:还听到人们走在搭石上踏踏的声音,像一首轻快的乐曲。师:你能把那音乐一般的美读一读吗? 【生非常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的,此情此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优美的画面,更是一首动人的诗歌。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小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三、案例反思、分析
听课的我整节课都在为学生的精彩朗读感动着、牵引着!我仿佛也看到了淳朴、优美的一幅乡村景象。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温老师没有用尽各种语言来形容那儿如何如何美,也没有让学生挖空心思想和说过多的形容词,但却能把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进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中。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太多美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字里行间充满着的巨大美感,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在此课的教学中,温老师一直在意着、尊重着学生的体验,让他们自身的体验带着他们朗读,那感情当然就是有感而发,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读出来又怎能不感人呢!而理解课文那就更不在话下了。
第四篇:案例评析《搭石》
案例评析
【评析信息】
【课例名称】《搭石》
【授课教师】朱亚东(云南省景谷县威远镇中心小学)【评析教师】张文清(北京市丰台区教科所 特级教师)
【评析文本】
我对朱亚东老师这节课的“说课”、“课堂实录”不是点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进行点评,往往会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内心思考。我只是通过对“说课”、“课堂实录”的内容,谈自己的收获、感受;谈可能的构想:朱老师还能怎样做,会让他的优势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会进一步呈现出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特色。【从校本研修的视角思考说课的要点】
校本研修的说课在尊重传统的说课要求基础上(如:目标、教材、教法、过程、特点等)还应注意的:
1.说课要说学校培养目标与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目标关系(目标是校本的具体化表现);
2.说对学生相关基础情况的调查;
3.说课要说内容、方法、过程的针对性,体现对“本”的发展的支撑意义(校本过程);
4.说课要说自己的经验、优势,体现教师之本与学生之本的结构性关系; 5.说课要说环境条件的支持和运用。【对朱老师说课的感受】
牛老师非常简洁地叙述了对《搭石》一课书的课文分析思路,教学设计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主题思想突出。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情育情”的教育理念,值得称赞。
一般说课的时间要在10分钟左右,牛老师只用了四分钟。教学设计结构内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就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该全面体现课标的思想,并将思想转换成具体内容。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具体课堂目标的设计一定是根据学生的现状,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提出本节课的目标重点内容。缺失学校目标意识,很难说具有校本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和学校成功的教育经验,进行有效整合后凝聚而成的。学校培养目标体现了校本的效果。牛老师在说课中对学情分析只是说:“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方法。”对学生的分析不够充分,“学情”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知识基础、学习心理、思维特点、学习方法、学生间的研究能力等。教学目标一定要根据学情的现状提出学情改善的内容和达到的标准。
在目标的设计上,必须对知识、技能有明确的要求,如果说情感、价值观是金字塔顶端的明珠,那么,知识是塔基,技能是塔身,只有夯实塔基、强壮塔身,顶端的明珠才会稳固。忽视塔基和塔身的建造,顶端的明珠很难牢靠。学生的情感必须靠知识技能的支撑,使情感形成学生自己的心理结构的一种特点,而不是靠记忆理解懂得了情感,这样的情感才会有穿透力、导引力。
在教学设计中,都会涉及到知识技能的“重点”和“难点”,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介绍“重点”,不仅是说重点知识是什么,而应该说为什么是重点,解决掌握重点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介绍“难点”,不仅是说难点知识是什么,而应该说“难”由何处来,其实难点来自于学生对该知识点(技能点)学习的障碍(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学习心态、甚至人际关系等),然而在介绍难点时,很少有人说清楚“难”由何处来。不清楚“难”由何处来,怎能解决好难点呢?
牛老师说课充分发挥10分钟的时长,而不是4分钟时长,我想,上述很多方面可能会涉及到,甚至涉及的更深。【对朱老师课堂实录的感受】
从校本研修的视角分析一节教学实录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体会学生变化背后的内心成长。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对技能运用的能力,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这种关注下,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及对技能运用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校本研修的思想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功是尊重、肯定的,但同时认为成功与成长不是同一概念。成功是以客观标准的达成来说明的,而成长是说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很多“成功”的现象不能给人成长的作用(如有些人经济上发达了,思想和心理却空虚了;有的人在不正当竞争中获胜了,思想和方向却迷茫了„„),只有在走向成功的实践中,无论成功与否,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思考,并用积极的心态感受和体会自己,其心理结构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就是成长。师生的心理成长,是校本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将上述的观点转化在对一节课的观察理解上,应在下面四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1.学生课堂状态(兴趣——情感、思维——智力、活动——社会性、质疑——深刻性),这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对其“本”的“质地要素”的提升; 2.学生在思维上、学习方法上、探究能力上、互助研究上具备的优点或长处; 3.教师组织教学五个方面呈现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学生学习反馈点的引导确定、困难学生和学生困难点的教学过渡语言使用,每句话两层内容:它构成了学生学习发展之本和教师教授过程之本。学生学习发展之本从属于学校培养目标;
4.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显现的或隐含的积极因素,教师对学生积极因素的挖掘和指导。
看了牛老师的课让人激动,他的亲切、热情感染着学生和听课老师。
牛老师的这节课很成功。“情育和育情”贯穿整节课的每个环节、贯穿教师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以情育情,以情导情,以情解文,以文生情”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教学的导入和教学的结束给人以情感的生成和升华,前后用同一首歌,导入时的感受是一种亲切、美好,似乎是一种享受;结束时再听这首歌,是一种感动、励志,似乎是人生的志向。特别是在结束时,用视屏呈现出牛老师在“搭石”边的诉说,并亲自去增添一块搭石后表现出的“艰辛”,更让人感受到课文的核心价值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享受在“尊重”、“成功”的积极体验中,不管学生表现、表达的怎样,牛老师永远在肯定学生、激励学生。我们能看出,他对学生的激励和肯定不是一种表面样子,而是出自于真心,每个受到表扬的学生,在听到表扬的同时,又听到了自己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积极的感受和体验,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学会体验自我,获得心理成长的条件,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课堂突出了阅读教学,老师采用各种形式和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反复读书,凸显了在基本能力上对学生的培养。通过读书过程,体会文字、领会话语、把握思想,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效果很明显。
与情感教育的力度相比较,知识教学的力度明显让人感觉弱了一些。截止课堂结束,学生很少体会整个文章的结构,很少感悟作者的文章思路。对于一篇文章,进入了对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欣赏,而忽略整体文章的结构及结构关系,会使学生缺乏整体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文课不仅是思想感情课,更是思维方法课,忽视后者,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得到健康发展。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上说,各学科自身的育人价值,建立在学科的自身科学性上。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在语文的“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积累性”上的学科思考,应该是教学过程给予全面关注的。
上述的感想和思考,是基于不了解基础情况,只是凭借实录课堂和说课的资料发表的议论,不妥的地方,请大家理解。
案例评析
【评析信息】 【课例名称】《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方程》第一节课 【授课教师】马香武(吉林省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评析教师】张文清(北京市丰台区教科所 特级教师)
【评析文本】
我对马香武老师这节课的“说课”、“课堂实录”不是点评,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进行点评,往往会不能理解老师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的内心思考。我只是通过对“说课”、“课堂实录”的内容,谈自己的收获、感受;谈可能的构想:马老师还能怎样做,会让他的优势更充分的发挥出来,会进一步呈现出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特色。【对马老师的课堂实录感受】
从校本研修的视角分析一节教学实录课,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体会学生变化背后的内心成长。在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对技能运用的能力,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在这种关注下,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及对技能运用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校本研修的思想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成功是尊重、肯定的,但同时认为成功与成长不是同一概念。成功是以客观标准的达成来说明的,而成长是说心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很多“成功”的现象不能给人成长的作用(如有些人经济上发达了,思想和心理却空虚了;有的人在不正当竞争中获胜了,思想和方向却迷茫了„„),只有在走向成功的实践中,无论成功与否,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提出新思考,并用积极的心态感受和体会自己,其心理结构才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这就是成长。师生的心理成长,是校本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
将上述的观点转化在对一节课的观察理解上,应在下面四个方面给予高度关注: 1.学生课堂状态(兴趣——情感、思维——智力、活动——社会性、质疑——深刻性),这些是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对其“本”的“质地要素”的提升; 2.学生在思维上、学习方法上、探究能力上、互助研究上具备的优点或长处; 3.教师组织教学五个方面呈现的状态:学生学习兴趣点的问题情境创设、学生思维点的启发和组织过程、学生表达、展示点的问题选择、学生学习反馈点的引导确定、困难学生和学生困难点的教学过渡语言使用,每句话两层内容:它构成了学生学习发展之本和教师教授过程之本。学生学习发展之本从属于学校培养目标;
4.学生学习行为表现显现的或隐含的积极因素,教师对学生积极因素的挖掘和指导。
马老师的这节课不是完整的,只是就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从导入到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用了27分钟,效果突出、非常成功。马老师用数学化的素材(“淘气买电话号”)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用“猜年龄”展现相差关系,仅仅抓住数学的学科思维中“关系、联系,建立空间观念”的特点;用“数汤圆个数”引出要用未知数表示不确定的量,进一步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用已知与未知相联系,使字母的运用深入学生的认知中;用“魔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拓展运用,学生在兴趣中深化了对知识的感悟;最后进行概括,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实现了这节课的知识教学目的。整个过程围绕学科思维展开,紧紧抓住了“用学科思维育人的过程”。
从课堂学生状态反映了适合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具有校本性课堂教学的特点。设想:假如教学过程不是“马老师个人一个一个的面对具体学生,要求回答具体问题”的方式,而是提出适合学生研究探讨的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质疑、回答、追问、辩驳,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是否会更好一些呢? 从校本研修的课堂教学角度对知识的价值需要再认识。一种观点值得参考:以知识为工具、以掌握知识的过程为依托、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实现学科素养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这样的知识价值观点,需要课前教师明确学生的学科思维状态、学生的学科素养要提升哪些方面、怎样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怎样将这些要求,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特别是对这个年级的具体要求,有机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校本性的课堂教学过程。
第五篇:《搭石》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搭石》教学案例(第二课时)
引入: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显出的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
导入部分的设计:让学生闭眼听声音,学生听到的是流水声,然后睁开眼看黑板上的画面,是在五六个小村庄的中间有一条潺潺的小浅河。如果现在我们想从这个村庄到河对岸的那个村庄,但又不能脱鞋绾裤趟水过河,因为河水太凉,那怎么过河呢?学生说:搭石。那谁能在黑板上搭石呢?学生对这个搭石很有兴趣,并感受到搭石的快乐,也知道了搭石的意思。这个情景的设计是把学生带到一个小浅河旁。因为这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所以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我设计的情境中,对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有所回忆。
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抓住重点词句去朗读感悟,并且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画面用笔划出,并反复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真正进入课文,找到了喜欢的画面。通过我的引导,喜欢某个画面的人越来越多。通过指导朗读,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心灵美。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注重了用关联词说一段话的训练。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让学生用自己那双慧眼寻找生活中的美,课后写在周记本上。最后把作者对这美好画面的评价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书上,同桌讨论,将讨论后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同学们的语言组织得都特别精炼。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的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师:放音乐(流水声),同学们,请你们把眼睛闭上认真听。师:在五六个小村庄的中间有一条潺潺的小浅河,如果现在我们想从这个村庄到河对岸的那个村庄,但又不能脱鞋绾裤趟水过河,因为河水太凉,那怎么过河呢?生:搭石。师:那么谁能来搭石呢?生: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的“浅河”上(简笔画)搭石(磁扣)生:一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新授: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性美。
师:这里的山美水美,而这里的人更美。下面同学们自由读2、3、4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画面,用线画住,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大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师:读完以后画出来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同桌互相说。
师:谁愿意把你画住的画面说一说,通过你的介绍使我们都喜欢上这个画面?
生:我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作者运用了一句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写出了过河的人们动作的协调优美。
生:我也喜欢第三自然段,因为这段中的一句话“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使我想象到那里的人们在过河的时候还有音乐节奏,也说明了人们在过河的时候还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世界里。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是因为这段中的一句话“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感觉。”这个画面太美了。我能想象到当时过河的人们踩搭石时石头微微活动使河水漾起一圈圈波纹,过河的人们欣赏着自己在河中过河的影子。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动态画卷呀!
师: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希望通过你们的读,使你们自觉地加入到过河的一行人中,去欣赏那优美的动作,聆听那动听的音乐,观看惟妙惟肖的动态画卷吧!。
生:一起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教师在画面上引导画波纹,并帮助学生理解“人影绰绰”。
师:(在大屏幕上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喜欢这个画面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请大家齐读这句话,要读出美感。
生:有感情的朗读(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同学们,我们真正走进大山,享受到了山里人的快乐,也感受到了山里人的一种和谐美。文中还有你们喜欢的画面吗?
生: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因为这段中有一句话感动了我。“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这句话充分说明这里的年轻人能自觉地尊敬老人,这件事感动了我。尤其是“理所当然”这个词用的相当准确。
师:说明你是一位有爱心的同学。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这段中的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这句话写出了那里的人们都有互相谦让的好品德。
师:你说得太好了。公交车上,人们互相谦让,就不会有因为抢座位或不让座而打架的事情发生;公路上,人们互相谦让,就不会有交通事故发生。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希望你们也行动起来,把这种美德传播开来。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板书:谦让美,尊老美。
师:文中谁还有美的画面要和我们共享吗?
生: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因为这段中的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我觉得“谴责”“懒惰”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读完后就知道这里的人们“搭石”已成为自觉行为。
生:我也喜欢第二自然段。文中有一句话特别感动我。“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我觉得这里的老人太有责任心了。他们一心想着别人,这种好品德真值得我们学习。
师:我觉得你就是一位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这句话中的关联词语用得非常好。“无论……只要……一定……再……直到……才”
师:既然这几个词用得那么好,那么谁愿意用这些词说一段话?能用几个就用几个,当然用得越多越好。
生:用关联词说一段话。(无论父母亲怎么唠叨,只要我认为是正确的事,一定会做下去,再大的困难我也要克服,直到做成功了才会满意地向他们汇报。)
师:你说的这段话太精彩了。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里的人们是多么勤劳朴实。
生:齐读这段。
师:板书:朴实美,勤劳美。师:这篇课文中不仅写出了“搭石”的美,而且写出了人性美,那么作者还有没写出的其它的“美”,你们能说说吗?
生:爱幼美、心灵美……
师:你们说得真全面,想象太丰富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小作家。
师:那么作者看到这么美的画面是怎么评价的呢?(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全体学生齐读.师:下面同桌讨论一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把你的理解写到书上(教师在教室巡视)谁愿意把你写下的读一读
生:这句话表面上是写石头,其实是写这里的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这一排搭石,任人踩,任人踏,写出了这里的人们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精神。
生:正因为有了这一排搭石,才会有乡亲们互帮互助、互亲互爱的故事发生。
师:你们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你们真了不起。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搭石”写得这么美呢?
生:通过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
师:那么,同学们也要用你们那双慧眼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写在周记本上。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表现非常积极,最后老师要送给你们一份礼物。大屏幕出示:“排排搭石很平凡,人人踩踏过河欢。
逢人过河互谦让,遇上老人要背上。
搭石不稳老人管,人人都有责任感。
过河动作协调美,踩踏节奏特舒畅。
河中倒影似画卷,真是一道风景线。”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激情,插图的新颖,课件的恰当使用,使整节课充满了诗情画意,特别是同学们对最后那段话的理解,也就是一首诗呀。他总结出了人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大家都非常投入,连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都没有听到。
不足的是在延伸拓展部分,我觉得是有点难,参与的学生不够多,特别是用关联词说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