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

时间:2019-05-15 03:2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载: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载: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

第一篇:转载: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

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 武警沈阳指挥学院焦万甲

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学校体育教学应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但一味强调体育教学培养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养成锻炼的习惯,这样,不可能为学生养成终生体育的习惯打下基础。

一、激发学生———设疑设疑,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使之成为一种诱因,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任务,同时使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例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养成动脉的好习惯,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又如中长跑教学是教学内容中较单调、枯燥,学生比较惧怕的内容。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首先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青岛的中长跑在山东处于领先水平?”“为什么说长跑运动能考验人意志和毅力?”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对锻炼身体的意义,讲解其中的技术要领,逐渐激发出学生对中长跑的兴趣,投身长跑运动并从中体会长跑带来的乐趣。

二、吸引学生———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要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味,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新的、有趣的,系统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以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从而提高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一技巧侧手翻教学,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

三、锻炼学生———设置游戏竞赛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体操横箱分腿腾跃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准备活动中安排了“跳人马接力”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并以游戏中领会了技术要领,克服了跳横箱怕摔跤的恐惧心理,顺利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又如在上短跑教学中,我们多利用“迎面接力赛”“50米往返接力”等。参与者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逐渐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日常带来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收到良好效果。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首先应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习惯。

四、培养学生———运用兴趣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都逐步趋于合理,所有的体育工作者都知道,凡传统的体育课,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再合理的课堂结构都不可能同时适合一个班级的所有的不同个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各不相同的,有序的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形式满足不了当代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他们希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灵活的并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体育练习形式中去。多运用兴趣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所有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都非常积极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一种或一项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单项技术、技能的提高也能带动身体素质的提高,学生体质也得到了增强。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运动,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在课堂上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有自己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接近目标并及时加强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使每个学生都学有兴趣,学有所成,真正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深入钻研教材,改革组织教法,千方百计地提高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人的兴趣。摘要: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关键字:体育兴趣习惯64

第二篇:让阅读成为习惯

人类需要读书已成公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警言名句车载斗量,关于读书的逸事佳话不胜枚举,诸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茧映雪等等。远的不说,就是刚从10年浩劫中走出来的那段时间里,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是何等强烈、热情是何等高涨!当时的图书馆、资料室完全不像今天,那是比酒店、茶楼热闹得多的地方;如果到阅览室看书、查资料,那是要提前排队或请人抢位占座的,大学宿舍的灯往往要班主任多次督促才会勉强熄掉。正是由于那时的全民学习,才为中国近30年来取得巨大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在充满浮躁、充满诱惑的氛围中,要想静下心来、沉住气,认真阅读点什么、研究点什么,还真是需要有相当的毅力和恒心,何况现在的读物又未必全是开卷有益。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家论坛”如今火爆,恰好说明阅读的冷落和荒凉。有人说,世界正在进入新无知时代,尽管资讯如此发达,但人们对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原理反而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实际上,现在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方式和渠道也在与时俱进,远远超过从前,比如出国考察、外地取经,举办论坛,开研讨会、座谈会、吹风会等等,形式翻新,效果很好,同时并不影响拿文凭、捧学历、得证书。

尽管如此,我仍然感觉学习与阅读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有一定距离的。我顽固地认为,在所有的学习形式中,唯有阅读才是本质上的学习。因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较为特别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使人沉静、使人思考,让精神有所寄托,让心灵有所安静。阅读时,每有所得,欣然自喜,一如林黛玉读《西厢记》,“但觉余香满口”,妙处难与君说。易中天先生说得好,我们完全不必急功近利、一味强求读书一定要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我们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养成习惯,时时处处读起来,如能进而付之实践,那当然更有意义。

只要是生活习惯,又不危害社会和他人,那么你看你的书,我喝我的酒,他打他的牌,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彼此相安,其乐融融,也许,这正是和谐社会的外在表现和本质需要。

比如写博,在xx,现在大家读博、写博已经习以为常。于是有人疑问:写博到底坚持多久?一如当年井冈山下有人发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

疑问可以理解,担心似乎又无必要。

写博其作用、意义,市广电总台xx台长在接受上级新闻媒体采访时已经从十个方面概括,讲得很清楚,我十分赞同,将其称为“庄十点”,而市文广局xxx局长在“再思博文”中对写博的感受与收获亦有精妙之阐述。

有人这样形容现代社会:不会开车就等于不会走路,不会讲外语就等于不会说话,不会上网、发短信就等于不会写字。也就是说,看博、写博其实已是现代人一种最常见的、最普通的现代工作手段与生活方式,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普通、一样寻常。写博只要不是别有所图的媚上之举和作为取仕之道的终南捷径,那就不是权宜之计,不会“五分钟热度”;何况到目前为止,在宿迁,并没有以“博”划线,“博”而优则仕;也没有人认为只有写博者才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而未写者或少写者皆为思想不解放、行动不一致。这说明,开博的环境是很自由、很宽松的。

第三篇:让习惯成为文明

让习惯成为文明

讲文明,树新风,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从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如随地吐痰、乱扔杂物、不爱护公共设施等等。因此,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以促进每个人自觉养成文明习惯,在全社会形成文明风气。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应该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共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道德修养。

优秀是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文明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点滴做起。因为习惯文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定要让习惯成为文明。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08小教张锁林

这是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之后,读的第四本薛瑞萍的著作,并将继续读她的《我们二年级啦》,可是当当网已经缺货。

不知从何时起,薛瑞萍走进了我的视线,我知道原因之一是薛瑞萍在教育界的声名鹊起,让我这个即使闲暇不太阅读教育类书籍的人也不得不耳濡目染到她的存在。读她的前三本书时,我端详着封二的作者简介“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思付:这人真谦虚,自己是特级教师都不说,也许这就是她吸引人的地方吧。于是到网上一搜,果然看到网上说:“薛瑞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的“邀请函”中看到:“薛瑞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可是刚刚掩卷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上面又明明写道“小学高级是我事业的顶锋”。读到此,我翻看前面的《序》,落款:2005年6月4日。哦,也许后来薛瑞萍才评上特级教师的吧?凭她出了这么多书,凭她获得的这么多奖项,她评不上还有谁能评上。写到此不觉羞愧,原来在我们普通小学教师眼里,巴望着的只有特级教师,这是何等的功利思想在作祟。薛瑞萍的成就岂止是“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这些头衔所能概括的。如果薛瑞萍不是“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那才是对教育界的最大讽刺,就像当年袁隆平被“中科院院士”拒之门外一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不厌其烦地读薛瑞萍,不光自己同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因为读薛瑞萍的文字不像读其他教育著作那样令人费解,相反是一种文字美、意韵美的享受。读着读着,你会感到自己不是在读,而是作者借助文字在向你吟唱,那种起伏跌宕的韵致,分明就是由一串串文字织成的美丽音符,由作者胸中吐出,一气贯注,一唱三叹。那样醒人耳目、沁人心田、悦人心扉、启人心智。一路阅读一路分享作者的万般情思、千种风情,让你享受美伦美奂的文字美的同时,嗅到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气息,触摸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火热的心跳,所谓心随文动,不知是人之声还是己之声,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烧灼你、浸润你、同化你”,“就这样被你征服”„„

不厌其烦地读薛瑞萍,是因为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拿了那么多奖项的薛瑞萍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作为年龄最大的选手摘取安徽省合肥市教学大赛一等奖之后,她便急流勇退,给自己的教学比赛生涯画上句号。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这样的退出需要多大的勇气,也只有追求真理追求活出自我的薛瑞萍才能做得到。也许薛瑞萍看惯了教学比赛的娇揉做作,离教师内心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越来越远,才毅然决定退出,也许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原因,个中滋味只有亲自经历过的薛瑞萍知道得最清楚。薛瑞萍追求的是人生的大智慧和高远的境界。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描写的都是作者亲历的教育教学的故事和作者很有见地的读书心得,这让同是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倍感亲切。教育理论书籍我也读了一些,有的让人晦涩难懂,有些所谓名师的作品故弄玄虚,写来写去总围绕着自己曾今上的一些公开课,理论的阐述又那么的高深莫测,令人费解。而薛瑞萍描写的是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读来绝无说教之感,让人触摸到的是作者真实的教

育生活,感觉到作者对教育的深深迷恋,对教育现状的忧愁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的教学思想。全书分为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第一、二辑,作者以小故事的形式描写了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她的三句名言让我记忆犹新,第一句: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第二句: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第三句: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第三辑是作者的读书札记,文字是那样的隽永而又深刻,清新而又美丽,她深厚的古文功底绝不亚于专业学者,其思想的深刻也只有读了那么多书的她才能提得出来。如她在《感受〈诗经〉》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渊深、朴茂、古老、清新,最平常的一声叹息,叩动古往今来多少善感的琴弦——不用争也不用抢,只要你静心谛听,真诚体会,就能获得至为销魂的回报。”像这样的优美的文字,在她的读书笔记中随处可见。“大道至简”,薛瑞萍的理论是简单而深刻的,是朴素而美丽的,是能让人读懂并接受的,因为作者是扎根一线的普通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全书充斥着作者对读书和学生的爱,正如封二所介绍的“薛瑞萍网名‘看云’。1965年生,籍贯江苏省海安县。1984年毕业于安徽省霍山师范学校。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人生信念: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一过的。职业观: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读完全书,你会深深认同,薛瑞萍确实是这样生活的,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薛瑞萍的人格魅力。真如她对学生所说:“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孩子们,老师热爱生活。老师当你们是生活送我的——情人的礼物。”这就是追求精神至上的薛瑞萍;这就是爱生如子的薛瑞萍;这就是嗜书如命的薛瑞萍„„

读薛瑞萍的感觉是一言难尽的,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夫,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教育见地„„高山仰止的同时,深深为同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感到愧疚,看看人家的阅读量,人家的课堂教学,人家教出来的学生,唉,自己真是连半点都比不上。从教十几年,虽然成绩也有,论文也发表了不少,但比起薛瑞萍,我的那些搜肠刮肚拼凑而来的文字,真是羞愧万分。曾几何时,自己陷入对名师的崇拜,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等等,太多的论文,太多的语文教学案例也看了不少,曾一度折服于他们的精彩教学,迷恋于他们的精彩言论,着魔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但是阅读薛瑞萍,又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行,朴素迷离的言论无意识中渐渐远去,被薛瑞萍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所代替:读书,唯有读书才是教师成长的真正有效的途径。虽然周国平说:“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但我想教师就不同了,因为教学就是教师的生活。因为教学不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台上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的演员,透过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看到的不光是知识,也包括你全部的生活。生活中的你是怎样的,台上的你就是什么样的,教室是你的舞台,学生是你的一面镜子。只要当你接触到学生纯真渴求的眼神时内心还会泛起一丝波澜,你的教育良知就没有丧失殆尽,你就完全来得及拾掇起对生活的热切希望,慢慢充盈起来自“人”的内心的声音,让良知被唤醒的那一刻永驻,从而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这样的审视其实是在拯救你自己,因为你将改变的是自己在孩子们眼中的形象,由不那么讨厌到比较喜爱再到非常喜爱。到了那时,让你享受到的又何止是教育教学这一项。

读过薛瑞萍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她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零星文字,感觉有些异样,惊叹于她对文字的驾轻就熟的同时,而悟

出了什么叫“厚积薄发”。看了那么多书的薛瑞萍,我不知道是否只有以看书多而著称的窦桂梅可以与之媲美,还能有谁?我想,如今的薛瑞萍自己就是一部书,一部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书,让人欣喜的是,“薛瑞萍效应”正在信息迅捷的今天滋长蔓延。我想:当“看云说”不但成为青年教师的口头禅,更融入小学教师的职业命脉,中国将收获更多的“在我的课堂上相开小差都难”的美丽课堂,到那时读书将不再是国人难以培养的生活习惯。

第五篇:让优秀成为习惯

让优秀成为习惯

你一定熟悉这样的现象:骑自行车的时候,刚开始很费力气?而一旦骑起来以后,就会感到轻松多了。汽车在发动的时候很慢的,而后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就是“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我们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你无须再费更大的力气,飞轮依旧会快速转动,而且不停地转动。

我们每个人都想出色,都想让自己发展得更好些,但却往往输在起点上。正如“飞轮效应”一样,一开始我们必须付出数倍的努力,而你一旦开始,就会有一定的惯性推动着你去行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而要想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你需要通过下面三关:

第一关:是什么阻碍着我们?

飞轮一开始转动是很困难的,那么是什么阻碍着?看看下面的故事吧,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有个懒惰的年轻人,四处寻访能够克服凡事提不起劲的原因,最后终于找到一位大师。大师听完年轻人的来意后,便带着他来到一个火车头旁边。大师将一个木块卡住火车头的轮子,然后让年轻人启动火车。蒸汽火车头马力已全部开启了,可是火车头就是不动。接着,大师拿起了木块,火车头立即动了起来,缓缓加速前进。

大师笑着对年轻人说“就这个小小的木块,让这个时速可达一百公里以上的火车头寸步难行。年轻人,你内心的火车头被什么样的小木块阻挡住了呢?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任何人能帮你拿掉你的惰性,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年轻人听了大师的话,内心大受震撼。从此以后,他不断地行动,决不让自己停顿下来,不仅克服了自己的惰性,更创造了无比惊人的庞大的事业。是呀,又是什么挡住了我们追求卓越的道路?是惰性,是缺乏勇气,还是不够自信?你把挡住自己的小木块拿掉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通过了第一关!

第二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习不会像转动飞轮那样简单,更需要智慧和毅力,你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听说过五步学习法吗?你不妨试试——第一步,课前自学,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第二步,课堂领悟,掌握基本原理的来龙去脉;第三步,课后回顾,加深课堂理解;第四步,检验巩固,做到定时训练,独立思考; 第五步,落实错题,经常总结,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所学的知识并加以运用.这也是学习的基本过程,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千万不要小看这几个步骤,也不要怕麻烦,这是无数成功学子的经验之谈。要知到,一旦你坚持这样做了,你就是已经在转动“飞轮”,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变得高效而轻松。什么是学习?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方法,并且坚持下去,成为习惯。这样你就过了第二关。

第三关:你需要不断调整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梦想中描绘着自己的将来的生活。开始时,我们会满腔热情。然而“事情永远不会百分之百地像我们预计的那样”,总会遇到种种问题,你一旦屈服、妥协,刚刚“旋转的飞轮”就会慢慢停止转动,直到有一天,你无奈地发现梦想和现实是那么的遥远。

每天,都有很多架飞机从我们头顶飞过,飞机上的乘客也坚信他们会到达自己的目的地。然而,你知道吗?在95﹪的飞行时间里,飞机都是偏离航道飞行的,也就是说,没有人控制,飞机几乎一起飞就偏离了航道。区别就在于飞机是由飞行员负责方向的。飞行员有预定的目标,他清楚飞机会被气流吹得偏离航道,所以他监控着飞机的飞行方向,不时地进行调整,最终到达他的目的地。我们也是这样,你所要做的不过是不断地调整自己——向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努力。的确,优秀是一种习惯,但,首先,你必须习惯于优秀。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

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因为定位于优秀,装腔作势的表演、阿谀逢迎的丑态、追名逐利的争斗,统统不屑为之。不仅如此,还要敬鬼神而远之。

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优秀的人做了好事总不忘共同工作的同事,总是把主要功劳归于大家;平庸的人恰恰相反,极力讳言别人的贡献,拼命夸大自己的作用,贪天之功归己有,成绩都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老子是一朵花,别人都是豆腐渣。

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让优秀成为习惯

优秀是一种习惯。养成这种习惯对自己十分有好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优秀。有的人向往优秀,但不付出实际行动,优秀不会光临与他;有的人很优秀,但是他不知道现在的优秀是为了将来干什么,所以他养不成这种习惯;有的人对一瞬间的稀奇不在意,看完红花热闹,便放过了,那样他永远不会优秀。

优秀属于把勤奋习惯化的人。只有勤奋,多用功,才有可能优秀。我国北宋的范仲淹,在进京赶考的前段时间,自己找了一间屋子,每天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每天早晨熬一锅粥,等到中午学习完时已结成硬块,他就用刀把粥一块块划下来,就着咸菜吃,这就是午饭,晚饭亦是如此。经过此番勤奋,他终于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十分优秀的人。

“上帝永远不会把成果赠给那些妄图享受、不劳而获的人”请记住这句话。优秀属于把理想习惯化的人。向着理想进发,优秀会离你更近。爱迪生从小立志当一个小发明家。小时候的他已凸显其个性,稍大些,他在火车里千方百计搞到一小间屋子,边在火车上工作边搞发明。工作之余,他四处找些瓶瓶罐罐,来为他的试验服务。因一次意外,他制造了混乱,被人打坏了左耳,但他仍然不懈努力,经过许多次试验,终于做成了电灯,并为它找到最好的灯丝——钨。而且他一生的发明有1000余种。

理想是优秀的基石,为自己铺垫好基石,以后会跑得更快。

优秀属于把求知上进习惯化的人。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敢于去探索,才能有深层意义上的优秀。听说过英国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机”吗?它的改进人——瓦特本是一个平凡的孩子,一次妈妈浇水时,他看到壶盖往起蹦,问了妈妈才知到那是水开了。“为什么水开了壶盖会不停的动呢?”带着这个思考,瓦特对蒸气机进行了改进,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唐代诗人李白本是个淘气的孩子,不求上进,一日见一老婆婆在磨铁杵,便好奇的问道:“您在干什么呢?”老婆婆对李白回答说,她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从而教化了李白,这便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

若没有瓦特的求知,哪能扣蒸汽时代的大门?若没有李白的好奇,那能有浪漫主义“诗仙”的美誉?所以说,想要优秀,好奇心和求知的精神决不能少。

优秀是一种习惯,但它只属于把勤奋、理想、求知习惯化的人,让我们也做成这种人,养成一种优秀的习惯吧!

下载转载: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载:让体育成为学生的兴趣与习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积累成为习惯

    让积累成为习惯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新观念的折射,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本文旨在论述语文积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今天4月 23日, 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有话要对全体同学们说, 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

    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 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

    让微笑服务成为习惯

    让微笑服务成为习惯 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说:我已经习惯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究竟习惯了什么呢?习惯了单一模式应付每天的工作,还是习惯了固定方式的话术营销,甚至习惯了用......

    让感恩成为习惯

    讓感恩成為習慣 有一間學校的學生都來自基層家庭,他們得到某個集團的幫助,每天早上供給每位學生一個麵包和一盒奶,由幾位義工家長每天大清早負責安排分發。剛開始的時候家長很......

    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生命彰显精彩 ——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汇报 即墨市德馨小学 我校建于2006年10月,今年8月,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即墨市教体局和通济街道办事处......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八四班 毕秋爽我班在班主任的示范引领、熏陶感染之下,掀起了人人讲奉献的浪潮。尤其是召开“我奉献,我快乐”主题班会之后,后黑板板报上留下了......

    读书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与读书演讲稿:读书与生活

    读书演讲稿:让读书成为习惯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说起读书,可以肯定的说,在座的各位和我都是极大的受益者。从小到大,在父母的殷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