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进心灵教案
《走进孩子的心灵》教学设计
大秦乡中心小学 李小平
让感恩走进心灵 ——感恩父母
设计理念:
通过德育实践活动,学生学会感受关爱,学会感恩。教育学生,世上并不缺乏爱,而是缺乏能够体会爱的心灵,只要愿意用心灵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爱和关怀,从而萌发出感激之情。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即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尊敬父母、体谅关心父母,与父母和谐相处,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3、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懂得人文关怀。教学重点:
深入孩子内心深处,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父母。教学难点:
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父母。教学方法:
以启发引导式活动法为主,讨论法、案例法、提问法等多种教法相互穿插、综合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感受父母的爱
1、初步感受,了解亲情
师:现在老师要为同学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当时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哄着孩子睡觉。突然,地震发生了,楼房开始摇晃起来,母亲摔倒了,还没等她爬起来,房顶便朝孩子垮塌下来,母亲不假思索地扑过去,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爬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2、听后随感,畅所欲言
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师:同学们,这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最圣洁的、最勇敢的母爱,我们面对这样伟大而又无私的爱,内心当中充满了对这位母亲的钦佩/敬意,那么就让我们全体起立,用队礼表达我们对这位母亲的敬意吧!
3、情景再现,触动情感。
师:我们的父母其实也和他们一样,默默的为我们付出。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过许多事,为我们付出很多。那谁能谈谈你的父母让你最感动的一件事呢?
生:讲一讲父母让他最感动的一件事。……
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不让他们伤心失望吗?
4、互动调查
师:同学们,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你是否了解你的爸爸妈妈?下面我们来进行现场互动调查,知道的同学请举手。①、你妈妈的生日是。②、你妈妈的体重是。③、你妈妈穿 码鞋。④、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吃什么吗? ⑤、你爸爸喜欢的颜色是。
⑥、你爸爸喜欢的日常消遣活动是。答对3题以下的请以后多与父母沟通。
二、回报父母的爱
1、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有孝心的人都被人所尊敬,你知道那些孝顺父母的故事呢? 生交流、分享。
黄香温席:东汉时的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父亲体弱多病。黄香
便主动承担家务,辛勤劳作,照顾父亲。夏天,天气炎热,1为了让父亲休息好,黄香晚上总是用扇子替父亲把席子扇凉,赶走蚊子,才让父亲躺下入睡。冬天,黄香怕父亲受凉,在睡觉前,他先把被窝暖热,再让父亲上床睡觉。
董永卖身葬父,后汉人董永,少年丧父,无钱埋葬,就用卖身的钱葬父。陈毅为母亲洗尿裤,62岁的陈毅爷爷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一次他回家探望母亲,见母亲往床底下藏着什么东西,拿出一看才知道是母亲尿湿的裤子,陈毅爷爷就去洗,母亲不让,陈毅说:“娘啊,我小的时候您天天为我洗尿裤,今天我给您洗一次裤子,也算尽一份孝心啊!”母亲被感动了,陈毅把母亲的尿裤子洗得干干净净。
子路背米:子路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学生。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经常缺米少面。子路看到自己的父母面黄肌瘦,身体非常虚弱,心里十分难过。他就去一百多里外的亲戚家借米。父母不同意。但子路硬是说服了父母,一连走了好几天,终于到了亲戚家。亲戚被他的孝心感动了,把米借给了子路。亲戚劝他休息两天再走,他却说:“我多歇一会儿,爹娘就多一分担扰,还是快回去吧!”由于走得太急,子路的草鞋被磨破了,脚磨起了水泡,脚底也扎出了血,背上的米袋就像一座小山似的沉重。子路终于把米背回了家。望着父母心疼他的泪水,子路却欣慰地笑了。
王祥《卧冰求鲤》王祥为了让生病的继母吃到鱼,就解开衣服卧到冰上。《挨杖伤老》:汉朝时的韩伯愈。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因为往常妈妈打他时他都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
力微弱。所以伤心流泪
师:这些孝感动天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如何做才能回报父母的爱? 生: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我如何报答您》
《零花钱怎么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当一种学习用品或玩具开始盛行时,几乎50%—80%的学生都会去买。每天上学或放学时,学校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这一切源于何处?我们想,也许是因为学生的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让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子出门玩耍时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花费,这些零花钱也是家长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投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口袋里的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有了钱,该怎么使用?我们看到有些孩子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心爱的书籍、需要的学具;肚子饿了,不用等着晚下班的父母,自己买上一个小面包。但也有学生,因为有了零花钱,口袋里出现了一大叠一大叠的玩具卡,一个又一个小饰品。其实,一个人的很多习惯都养成于青少年时期,从一个学生对待零用钱的态度就能折射出将来当家理财的点点滴滴。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学生处理零花钱的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金钱观和理财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活动目标 :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手中零花钱,学会理财,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2、通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并通过了解同学们的零花钱使用情况,能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增强学生合理使用零花钱的意识。
3、通过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实践与研究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课前准备:
调查和访问,收集资料和信息。主要完成零花钱来源、学生零花钱数目 零花钱的主要用途、家庭情况等调查任务。、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请大家仔细观察录象,认真思考。
(内容:一天,三年级某班的张某、李某同学放学后经过学校门口的食杂小摊,无意中发现食杂小摊里挤满了学生,他们有的从身上掏出一元、两元购买棒棒冰、汽水、羊肉串等零食;有的正兴高采烈地把这些零食往嘴巴里送。接着,他们俩在其它的小店铺里又发现了同样热闹的情景。)
2、你们看了录像有什么想法?
3、过渡谈话:看来关于“零花钱”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那我们今天就以“零花钱该如何花”为主题,把你们进行的调查研究情况汇报汇报吧。
二、调查汇报、研究成果、1、对零花钱来源的调查交流,学生汇报展示调查情况。
(1)这些钱有多少是家长们主动给的?有多少是你们欺骗家长得来的?方式有哪些?还有自己挣来的,有其它方式得来的等。
(2)你们调查中有无零花钱的吗?他们父母没给零花钱的原因是什么?父母就不疼爱孩子?孩子要钱就是天经地义的吗?父母挣钱很容易吗?(3)通过汇报和讨论你想对家长说点什么呢? 生作答。
归纳:应该适当给孩子一点零花钱,灵活给零花钱的方式,让孩子尽早接受新观念,也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还可以将零花
钱和一个记账本一起放在抽屉里,让孩子需要时自己取,同时让孩子自己记下拿了多少钱,干什么用,这样家长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等。
2、对学生零花钱数目的调查研究
(1)填写小学生每天的零花钱数目调查表:
(如金额5角以下、5角—1元、1元—2元、2元以上的人数比例)(2)这么多的零花钱,你们是怎么用的呢?都用到了哪些方面呢?
3、对零花钱的主要用途调查研究。(1)填写小学生零花钱主要用途调查表:
(每月零花钱 ?元,用于课外书、文具、零食、上网吧、玩具及其它的金额比例)
(2)零食就不该吃吗?为什么可吃可不吃呢(3)上网吧就不对呢?
(4)通过这些讨论你能用最简明的语言说说怎么花零花钱吗?(5)小结:
孩子合理有序的使用零用钱:首先 给的零用钱要有限制,第二,父母要指导他们合理地使用零花钱,第三,父母给他们零花钱要做到“八不”:不要以金钱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工具。不要养成孩子随意用钱、有求必应的坏习惯。不要让孩子有借钱和欠款的恶习。不要以自己的情感随意增减孩子的零用钱。不要瞒着一方,用钱来讨好、贿赂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扬拜金主义。不要引导孩子高消费或超前消费。不要让孩子的零用钱超过家庭成员的人均水平。
4、对家长的调查及家庭一个月的开支情况研究(1)你们都调查了家庭的哪些方面?有什么反映?
(2)请你填写家庭基本情况:
(月收入2000元以上、1500~2000元、1000~15001000元以下和要钱理由、给钱原则、给多少零花钱、怎么给、怎么用)
(3)通过你们的调查和思考你现在认为你的零花钱花得值吗?为什么?(4)小结:家长们赚钱也不容易。这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怎么就这么轻易给呢?我们口袋里的钱来之不易,零花钱要合理使用,零花钱是必需的但量不能太多,定期拿零花钱、养成记帐的习惯、有储蓄观念、开独立的银行帐户、建立理财目标,胡乱花钱后患无穷。听了你们的发言,我感到很欣慰,综合实践活动让你们长大了,懂事了,明白了道理。这难道不是比活动更重要吗?
三、活动总结(谈收获)
你们现在明白该如何正确合理花自己的零花钱了吗?
(经通过调查了解到,我们的零花钱来之不易,应该合理使用,不能铺张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不能像我们一样正常读书、生活,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应该节约零花钱,寄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帮助他们。)
四、延伸: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请带着新的问题继续进行调查研究吧!做一期题为“节约一角零花钱,奉献一片爱心”的黑板报。教学反思: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个体工商业者家庭收入剧增,金钱代替了对孩子的教育。独生子女家庭,往往又是“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孩子的花用”。再加上市场上的商品为了促销,不断迎合孩子的心理。这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手中有了钱,就大把大把地乱花,由此带来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打电子游戏、上网吧、甚至赌博等。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学校、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提出“零花钱该如何花”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很多习惯都养成于青少年时期,从一个学生对待零用钱的态度就能折射出将来当家理财的点点滴滴。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学生处理零花钱的习惯,培养孩子健康的金钱观和理财能力,促进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课程:《我的零花钱,我做主》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想要和必要的关系,会正确区分“想要”和“必要”,初步学会根据际情况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通过交流课前了解的父母工作情况,体会钱来之不易,并能感受亲情,珍惜自己的付出。
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区分“想要”和“必要”,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把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调查:让学生回家调查了解父母工作情况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进行相关资料收集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欢迎阿福童,设置悬念
1、边唱边跳《左手右手》
过渡:从你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团结与快乐,远处的阿福童也感受到了,他最喜欢团结与快乐的气氛了,看,他来了!
2、出示阿福童图片
3、让我们一起和他打打招呼吧!
过渡:你们看,今天,阿福童特别开心,我们猜猜:他为什么那么开心? 活动一:交流零花钱的来由,感受钱来之不易
1、学生交流阿福童开心的原因
2、媒体演示:播放阿福童的声音及金银财宝箱打开的图片。预设一:学生猜出。(放“你真聪明!说对了,我拿到零用钱啦”)预设二:学生没有猜出。(放“你们说的这些事都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今天令我那么开心的事情呀,是我拿到了零用钱啦”。)
3、教师提问:老师知道你们也有零用钱,是爸爸妈妈给你的,对不对?那么,你知道爸爸妈妈的钱哪来的呢?
4、学生调查反馈说说父母工作的情况
学生交流父母工作情况,老师适时给予评价和总结:
课前,老师让你们去了解了爸爸妈妈的工作、他们的感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请小朋友说清楚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们做了哪些事?一个月大概赚多少钱?
(2)老师讲述班级中小朋友家长的故事(放背景音乐)(3)学生交流:你对这位家长的工作有多少了解?
(当孩子提及到资料中的父母扛重物的部分,老师可以通过让孩子比较书包重量让孩子体会重,当孩子注意到家长晚上几乎没有什么睡觉的时间,让孩子和自己的睡眠时间进行比较)
(4)教师总结:父母为了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苦着,而他们那些并不多的工资就是靠他们无数的汗水换来的。这些钱,来得——(板书:钱,来之不易)活动二: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过渡:既然钱来得那么不容易,我们就该把它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今天,让我们在阿福童的陪伴下一起学习《我的零用钱,我做主》
1、情境讨论:(情境呈现:小蓝是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妈妈给了小蓝30
元零用钱,他买铅笔、橡皮、尺、水笔、铅笔盒、笔袋)。仔细看阿福童的好朋友小蓝是怎么花钱的?你同意他的做法吗?为什么?(1)学生交流
预设1:买得太多了。(引导:是啊,买得多了,用的零花钱自然就多了,赶快帮他算一算,他用了多少?)
预设2:他不该又买铅笔又买水笔,又买铅笔盒又买笔袋(引导:对啊,他只是一年级的孩子,你们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帮他决定什么是他需要的文具用品吧。)
(2)教师点播:对啊,虽然他想要水笔,但是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必要的。铅笔盒和笔袋有一样的功能,只需要一样就够了。(3)多媒体演示阿福童,进行总结
教师:看看阿福童的表情,听听阿福童怎么说的?
(你们说得对极了!小学生为自己选购文具是可以的,但是,要小蓝想要的东西太多了,这里面只有铅笔、橡皮、尺、铅笔盒是他所需要的呀!我们的零用钱可是爸爸妈妈辛苦钱的一部分呀!应该好好珍惜,可不能像小兰这么大手大脚,什么都想要。)
2、情境辨析:(情境呈现:小红的书包坏了,小红的妈妈要为小红买一个新的。进入商店后,发现里面有很多书包,其中有一个是小红喜欢的粉红色,粉红的需要200元左右,其他的只需要100元左右。而这两个书包的功能和设计都差不多。小红吵着要买粉红的,妈妈和她讲道理,她还是想买粉红的。)在这家文具店里,又出现了一对母子,让我们听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听完后,说说你们支持谁?
教师引导:我们都喜欢美的东西,因为它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心情和美丽的享
受,但是这些小洪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必要的呢?(1)正反双方表达自己观点
(2)阿福童笑了,难道他赞成小洪的想法吗?
(3)老师总结:原来,他高兴的是,你们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慢慢地学会了区分什么是想要的东西,什么是必要的东西。他相信你们会合理利用自己的零花钱了。他为你们出了一道题。活动三:为自己制作六一节的用钱方案
过渡:六一节快到了,为自己或者和小伙伴一同过一个快乐的六一节,如果你们拿到20元钱,你会怎么花呢?
1、想一想,选一选,算一算,用20元为自己过个快乐的六一节。
2、小组交流
组一:引导关注可能通过争星活动得到的小礼品。)
组二:如果有孩子想到灾区的小朋友,表扬她,鼓励她为灾区献上一份力量)组三:引导孩子选礼物,选择体面的同时也要考虑实际用途以及零用钱的多少)
组四:引导孩子可以通过创意制作的方式欢度六一节)
3、全班交流
4、讨论交流:学生对结余的处理
1)教师提问: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并没有把所有的钱花完,那么剩下的钱如何处置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拓展:你们真聪明!存储是明智的选择。下节课,让我们在阿福童的陪伴下,到银行去了解存款的注意事项和过程吧!
4)教师总结:今天,老师很高兴看到你们感受到了无论是父母给你的钱,还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奖励都是来之不易的,老师也相信你们以后会正确对待自己的零用钱,更会珍惜父母、长辈的劳动,珍惜自己的付出。让我们在这样轻松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和阿福童说:再见吧!
第二篇:走进心灵
走进心灵,关怀人文
——从《心灵点滴》体会到的医学人文关怀
看完《心灵点滴》,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被他的勇敢、执着所震撼,被他的善良、乐观所感动,也被他所具有的医学人文情怀所感染。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影片,值得每一个医学生观看,从中,我收获了很多,对医者有了新的认识。
如今的医学教育大都只是讲疾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却忽视了作为一名医生真正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我们总是讲疾病的治疗要个体化对待,却忽视了与病人真正的沟通与了解;我们总被教导“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却忽视了作为医生真正的目的。医生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一直认为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能把病看好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然而这些想法当我听完老师的讲解、看完《心灵点滴》后彻底改变了。
我们常常把医生的职责定义为救死扶伤,我们常常把治好一种疾病当成一种成就,但我们却忽视了病人的真正感受;我们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写病例,却很少花时间与病人做进一步的沟通;我们常常与病人划清界限,目的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变的冷漠、麻木,可我们忘记了医生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终于领悟——医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救死扶伤、治疗疾病,而是帮助病人、关心病人,积极与他们沟通,减轻他们的痛苦,分担他们的忧伤,改善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如果医生的目的只是治疗一种疾病,那么医生永远都是失败者,因为没有一种疾病可以完全治愈永不复发;如果医生的目的是帮助病人,那么医生永远都是成功者,因为无论疾病如何发展,哪怕最终的结果仍是无法治愈,但医生最终都可以实现他们的目标。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渗透,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患者来到医院不仅希望疾患得到治疗,而且更多的希望得到一种人性化的服务,如果患者从进入医院开始到离开医院的整个过程中不仅躯体的病痛得到有效的处理、减轻甚至消除,而且情绪情感也得到很好的安抚,心理需要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信赖的、互相尊重的积极和谐的关系。那么患者作为被服务者的利益将最大化,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最高。根据心身相互影响的关系和作用,我们知道这对疾病的恢复是最有利的。相反的,如果患者在这里得不到尊重,处于一种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医护人员都高高在上,把患者当做没有思想、感情和意识的动物,那么即使患者的躯体病痛得到很好的治疗,他们的心理仍然是处于病患状态,情绪情感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和疏导,心理需要被忽略。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单向的、怀疑的、命令式的不平等的消极关系。患者作为被服务者的利益最小化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最低,对疾病的恢复是极为不利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人文性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们呼吁要凸显人类医学与动物医学的不同,提倡人类医学中要体现医学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格的肯定。医学人文关怀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对病人不仅要提供必须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
医学模式在转变、医学社会化,医疗服务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医疗型向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医疗一预防一保健型转化。这些都促进了以“健康为中心”这一医学观念的确立,推动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医学人文关怀不仅要从患者出发,更要着眼于那些没有患病的群体。一方面,落实医学人文关怀,普及与共享健康知识,可有效地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群众在无病的时候接受了正确的健康科普知识,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降低患病的风险,进一步有效降低疾病经济负担,减少疾病投入,有助于医改深化、推动新医改的实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依从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信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病人形成健康信念、产生从医行为的必要前提。
医学人文关怀是存在于医学行为之中的实践,是人类内心医学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的、对象化的“物化”过程与结果,体现的是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在终极意义上的敬畏、尊重与关爱的生命本体的现代人文理念。医学人文关怀是高于对民众心理、生理之上的精神层面上的关怀,他是为民族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在这一波医学人文带來的思潮之后,我想,作为一个医学生,对于一个医者应该有的素养和理想,理当是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甚至,我想大部分的医学生,心中都有某些共同的标准和模范存在,《心灵点滴》中的主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应该向帕奇学习,学习他的勇气,学习他的毅力,学习他的热心、乐观和幽默,更要学习他身上的那种人文气息,以一颗医者的仁心来真诚对待他人。
第三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享受教育幸福
华升学校校长
牛和泉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心灵的大门不容易叩开,可是一旦叩开了,走进学生心灵的世界,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教师工作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知识、有个性的人组成的群体,他们可以接受管理,又可以干扰管理,还可以组织起来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没有学生的参与,许多管理过程是很难进行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管理,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呢?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爱心: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爱,一个古老永恒的话题,我们所处的世界处处都有爱的踪迹。朋友之间、亲情之间、陌路人之间、同路人之间、患难之间、危机之时,人们都渴望得到爱。只因有了爱生命才得以延续,人类才得以进化,社会才得以发展。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教育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只有教师的爱才能开启学生闭锁的心灵。
爱,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关联。用爱心育人是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爱心奉献给学生。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只有一心一意爱学生,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被人们公认的“爱心之父”的裴斯泰洛齐,用他自己的行动谱写了爱心教育的奇迹。他面对的孩子,大多身体有缺陷,很多有慢性皮肤病,使他们步履不便,或是头上长癞疮,或是衣衫褴缕、满身虱子;很多人骨瘦如柴、形容枯槁、目光无力,有的是不知羞耻,习于伪善和欺骗;另一些儿童为不幸所折磨变成猜疑和胆怯的人,完全缺乏感情。面对这些孤儿、弃儿、病儿、弱儿,裴斯泰洛齐 和他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孩子生病时,他在身边,孩子健康时他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他在身边„„。被孩子们称为慈父的裴斯泰洛齐说:“我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过着共同的新生活,产生新的力量,在孩子们中间唤醒他们兄弟般的情谊,使他们成为热情的、公正的、亲切的人。”假如我们的老师具有裴斯泰洛齐那样的爱心、耐心、恒心,什么样的顽劣学生不能转化,什么样的心结不能解开呢?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爱每一个孩子必须相信每一个孩子,班主任教师要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天才来欣赏,当成天才来培养。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坚持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成功的潜能。在教师确立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信念的前提下,教师帮助学生成功,学生尝试成功,最后逐步达到学生自己争取成功。通过反复成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其实,孩子都是喜欢读书的,每年学校招收一年级新生,孩子们满怀热情,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随后,考试出现了,于是总有人名次排在后边或考试不及格。当这种现象在某一个孩子身上反复出现,孩子的自卑感就会上升,勤奋感就会下降,表现为对学习的厌恶或抵制。学习反复失败是差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赏识学生。
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从教育自己女儿的过程中,探索领悟到相信、赏识在教育中的作用。他的女儿是一位双耳全聋、三岁半还是一个字不会说的残疾儿。他通过赏识,把聋哑女儿周婷婷培养成了一个神童,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位残疾少年大学生。周弘第一次看女儿做应用题,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按说该发火了,可他没有。他在对的地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对号,错的地方没有打红叉号。并由衷的赞扬:“你太了不起了,第一次做应用题十道题就做对了一 道,爸爸象你这么大的时候,碰都不敢碰呢!”八岁的女儿听到这些话自豪极了,自信心得以增强。他成功了,她的女儿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像他说得那样:“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但你却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哪怕是孩子一千次跌到,也要一千零一次地帮助他站起来。一位哲人这样讲:“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赞扬、鼓励正是对人肯定的表现。老师要想获取教育的成功,就要相信、赏识学生。相信、赏识学生是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孩子需要理解、帮助,孩子需要信任,孩子需要赏识,孩子需要鼓励,拥有爱心,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
民主: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时,才会产生最好的教育。要走进学生心灵,教师必须把自己的心溶进学生的心,把自己的情溶进学生的情。将师生关系转化为师友关系,以师为友,以友为师,师生同化。建立民主、自由、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谈到师生关系,大体可分三个类型:一是服从型,即教师居高临下,以权威者的身份,利用手中的特权,通过规章和奖惩使学生服从,学生口服心不服。二是认同型,即教师以自己的渊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认可,学生敬而远之。三是同化型,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把学生当朋友,这是最理想的师生关系。要实现师生同化,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必须从以下几下方面入手。
第一、向学生学习。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曾经有过许多论述:《论语》中的“不耻下问”;《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荀子《劝学篇》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韩愈在《师说》中的论述就更明确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这些说法似乎只就学业上来说的。而在思想、道德、人格上,“师道尊严”、“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宣传,给教师披上神圣的外衣。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完人,教师也自认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服从教师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封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奴才教育,在这种教育下面,向学生学习是一句空话。教师这种“道德圣人”的自我感觉,到现在许多教师还不自觉地奉行着。认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有充分的理由和百分之百的资格去“教育”学生。正因为我们有这种观点,我们总以为学生一入校就品德不好,需要我们灌输“美好的道德”。从教育的起点上,我们已经把学生当作“道德病人”。而事实上,“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其实要比我们纯洁得多,这是有事实依据的。请看每次学雷锋的活动,参与热情最高的是孩子;每次各种公益捐款活动,积极性最高的是孩子;每周的升国旗仪式上,最整齐最严肃的队列还是学生„„。面对学生晶莹剔透的童心,难道我们没想到自己的心灵锈迹斑斑了吗?作为教育者要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决不意味着每个教育者已经达到了这么高的境界。我们应当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师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师随时注意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自身的自我完善。在这个完善过程中,学生是我们的参照物和镜子。
加里宁说:“教师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尚诚实的人。”向学生学习,其意义在于还教师的真实。我们在学生面前是人不是神,我们有优点和长处,同时也有缺点和短处,学生更会把我们当做可以信任、可以亲近的朋友,而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向学生学习其意义还在于还教育以诚实。面对当前弥漫着的教育虚假,教育者以自身的诚实一方面消解着虚假教 育的负面影响,同时以诚实培育着诚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己不相信的决不交给学生。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过失,这是教育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向学生学习,从教育角度讲对学生也是最有效的教育。学生会从教师的身上看到:什么叫“人无完人,”什么叫“知错就改,”什么是“见贤思齐。”教育者对自己错误的追悔和对高尚人格的不懈追求将感染激励着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战胜自我,一步步走向卓越。
陶行之在谈到“民主教师”时,把“跟小孩子学习”作为民主教育的必要条件这一。他曾这样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去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学生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这是先生受学生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先生是受学生的锻炼。”正是在这“师生接近,”人格互相感化的过程中,教育便放射出“民主”之光。
第二、在民主管理中学习民主。今天,我们已走进新世纪的大门,今日的学生将是明天的公民,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就要传到他们手中。没有民主精神,就不能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任;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主的未来。看来教师是否具有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决非小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可让人痛心的是:今日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文明监狱,将学生管得死死的。个别教师,高高在上、威风八面。只要他那张冰棍似的脸一出现。学生大气都不敢出,就象“耗子见了猫一样。还有部分班主任将班内的大小事物包揽无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从抓学生迟到早退到学生佩带校徽,从学生衣着是否整洁到学生是否洗脸,从和学生一起卫生扫除到陪着学生上自习,从学生吃零食到提着缺腿的凳子四处找木工。整日疲惫不堪,可得不到学生的理 解。自认为尽职尽责、呕心沥血,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缺乏“民主”精神。
独裁、一言堂、个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产物,民主管理是文明与进步的选择。作为教师应把全体学生当作朋友助手。谁是学生命运的主人,应该是学生自己;谁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是全班每一个学生。如果不发挥他们主人的作用,时间长了他们就丧失了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失去了对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个班级如果努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人翁作用,那么他当班级主人的能力就越强。学生在班集体中主人翁作用发挥的越充分,他对班级就越热爱越关心。对教师就越信服越尊重。
魏书生老师在管理班级中,班级的每项制度,每件较大的事,在确定前都和学生商量。大家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由集体举手或投票表决。把个人意志上升到民主意志,学生从民主管理中学会了民主,增强了民主意识。他们的班级,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魏老师即使多日不在家班级也能井井有条,学生学习成绩也能蒸蒸日上,其主要原因,在民主管理中学生学会了管理,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学习。
教师的民主精神、民主意识、民主管理密切了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相溶,班级管理从“必须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尊重:走进学习心灵的信用卡
尊重是人的需要。尊重和帮助他人,内心就充满了做人的自豪和幸福,从中也体现出做人的价值和自尊。尊重他人的付出,会换来他人尊重你的回报。相反,如果教师的自命不凡,不尊重学生,不理解学生,学生当然也不会买你的帐。古人说:“尊人者,人尊之”就是这个道理。尊重能换来尊重,关爱能换来关爱。让学生尊重教师,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育集情感、科学、艺术于一身,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学生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不同,但都履行同一项特定义务,即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教与学分工的不同,绝无高低、贵贱、等级之分。教师应该把学生平等地看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等于尊重教育。曾经有这样一个教师,他所教的二年级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曾三次出现错误。这个教师当着全班同学们的面,在孩子的小脸上画了一个“×”号。以此作为惩罚。回家后,这个孩子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害怕,我再也不去上学了。”难道说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自尊心吗?是的,因为学生无论大小,都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堂堂正正的人,都有尊重别人和被别人尊重的基本权力。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笑中有牛顿,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善待学生是每一个教师起码的师德要求。有些教师对待学生,冰凉的心、冰冷的眼,冰硬的语言、冰棍的脸。其实孩子所犯的错误是美丽的错误,连上帝都能原谅,何况是教师呢?面对灿烂的生命,面对花一样的笑脸,我们教师理应笑起来。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把学生的人格提升到自己对等的水平上,师生之间才会产生心和心的交流,心灵和心灵的对话。
第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真正的素质教育理所应当的是个性教育,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我们面对一个班五六十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家庭、教养和经历,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和特长。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尤其要避免一刀切,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 个性我们要从心灵深处去尊重那些倍受冷落和歧视的“后进生”,要坚信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生活舞台上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教育的职责正如《学记》中所说的那样:“教也者,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发展学生的特长。曾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刚接手一个班的班主任时间不长,上课时他发现一个后进学生在那里涂涂抹抹,像是画画。老师来到学生身边,看到这个学生原来在给自己画像。老师并未生气地说:“嗬!画得蛮像,送给我作个纪念好吗?”这个学生吃了一惊,又惊又怕地把画交给了老师。下课后,老师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对学生说:“你很有画画的天赋,今后你就负责办我们班的黑板报好吗?”学生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把黑板报办得非常出色。从此后这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后来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尊重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个性是学生进步的潜在动力。
第三、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需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选择,没有选择只能导致停止、僵化、封闭、保守和落后,没有选择就没有发展。自然界也是如此,地球气候的不断变迁,对物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严格甚至残酷的选择;物种也在不断选择自己的演变方向以适应大自然的变化。如生存地的选择,形态的选择,本能的选择,食物的选择等等。凡是选择了在大自然中正确的位置,就延续了下来,发展了起来,否则便会被淘汰。人之所以越活越好,就是因为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人类不断地选择大自然发展变化的方向。如恐龙也曾在大自然中称霸一时,但因它的选择背离大自然方向而灭绝。有选择才有特色,有选择才有多样化,有选择才有发展。教育同样如此,有选择才有教育的特色,才有教育的个性化。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足够的选择空间。学生的选择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 生的选择。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何使学生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所教的学科呢?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适应学生。让学生喜爱自己,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今后的教育不是教师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在新的历程里,教师要努力争取成为学生选择的对象。自己的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
新世纪的教师,只有具备和时代相通的现代教育观和师生观,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当你实现了这一教育境界,你会由衷的感到教育是何等的崇高而又幸福的事业。
第四篇: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心灵,塑造健康人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比“传道授业解惑”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赋予学生一个健全、完美的人格。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拥有一片纯净的蓝天。我们的责任是小心翼翼地珍惜它,不断地滋养它,而不是窒息它,摧残它。通过教育,他们应当有健康的心理,有坚韧不拨的意志,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有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有美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生追求;他们应当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应当善于明辨是非,心地善良、疾恶如仇,应当善于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有了这一切,他们就将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有了这一切,他们在考场上的成绩和表现是不用过多的担心的。为此,我们从如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关注成长,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关键话语: 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
对于学生来说,成长比成绩更为重要。进入高中的学生,其独立心理、批评心理、逆反心理增强,在情感上虽然不成熟,但他们总以为懂事,所以总想找理由对老师“反教育”,另外,高考与成长的压力也是空前的,比如,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常常被失望、沮丧、忧虑的情绪所困扰。面对家长,他们有深深的内疚;面对老师,他们觉得自己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在同学面前,他们又充满了自卑、甚至嫉妒。即使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面对学习的压力和不可知的前途,面对多变复杂的世界和社会上许多消极负面的事物,他们也常常充满了怀疑、怯懦、甚至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所有的学生,面对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都有一些恐惧和迷惘。他们的内心涌动着的情绪需要倾诉,压抑着的生命的秘密需要解脱。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果我们不能和学生一起面对这些成长的焦虑、困惑,给他们以关怀、指导,如果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体贴、感受到理解、感受到期望,师生之间的代沟会越来越深,学生对你的戒备会越来越严。则“亲其师信其道”就是一句空话。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让自己成为学生高考中可以信赖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二、坚持正面教育,提升道德水准。
关键话语: 一个人的高度是由其道德水准确定的,用道德的高度引领学习成绩,则其学业上的发展是无所限的。
1)、树立坚不可摧的信念和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不可在学生面前发牢骚,造成情绪污染)
2)、思想教育是具体的行动,是客观的可以操作的过程。
3)、榜样教育,朋辈教育,事迹感染。(宣读记实文章与名人传记,特别是记述当代青年成功与奋进的典型报道)。(不管遇到何种情况,我们的班会从不间断,始终坚持,且最大的亮点是宣读记实的文章,并以此做为每次班会的主题,让榜样的力量和朋辈教育效果发挥到极致,我们宣读的文章主要选自《求学》《青年文摘》《读者》《中国青年》《状元宝典》等。比如:《苦尽甘来话高三》,《一个复读生的状元之路》,《有梦就有希望》,《为理想而拼搏的人是幸福的》《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张弛有度》,《新手这样脱颖而出》,《绑架父母的潮流》,《我的校园因爱她而美丽》,《我的高考》,„„。这些文章对于学生的影响不止是现在的学习,也许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和人生的价值都会有作用的)
4)、热爱集体,依靠集体,在集体中成长,在帮助别人中寻找一种自信与荣耀。(相信集体的力量,相信学生特别是差生很乐意为集体做一点事情,)
(十分重视各种集体活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既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打造形象工程,每个学生的形象不只是自己的形象,也是班级的形象,学校的形象和社会的形象。)
5)、让规则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守“规则”不仅要有外在监督,更应当内化为内在需要。(可以更轻松些;放在成长与成人的高度;张扬个性,领会素质教育的要义;因势利导的引领男女生交往,替学生保守秘密;吃苦教育,劳动教育是根本;寻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育人合力;让人人有被重视感被重用感; 回避诸如“不许”“不准”“不能”“严禁”等教化的“规范”要求)
6)、引导有效的学习策略。先做你应该做的,再做喜欢做的。学习不是一碗方便面,是栽种上的树,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没看到长多少,但它每天都在为成长蓄积能量,坚持下去就会根深叶茂。有的树一开始没栽好,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扶正、来适应土壤。当然,我们也不要期望杨树或灌木能长成红巨杉。
7)狠抓日常教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不好高骛远,不眼高手低,不偏科偏类,明白“粗心就是差距”,“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一定要坚持住,不能因为看不到明显提高就放弃。学然后知不足,要有韧性。要在刻苦中培养兴趣。)
三、教育的境界是宽容、关爱,但必须给学生赋予责任
关键话语:教育之失败是培养出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有知识而没有思想,有文化而没有教养,有德行却缺失责任的人
1)、学生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但要客观的去认识、分析其错误的成因,不能让同样的错误老犯。
2)、感恩教育(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同学,感谢对手)(怪象:读书是家里逼自己来的,自己本来就不想来,所以花钱是家里应该的)
3)、播种希望,收获心灵,偏爱差生,同情弱者。(有毛病的学生,听到的更多的是批评,最缺乏别人的是理解。因此,和他们多说一句话都是鼓励。一句问寒问暖的话,都可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很大的波澜,给学生留下最后的“面子”。)
4)、有责任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使命感的人!这样我们的学习、我们的生活才有不竭的动力。(考核扣分问题,好学生从严要求问题)(每个人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班干有班干的责任,值日生有值日生的责任,科代表有科代表的责任,„„当你走向社会,就会直面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有责任感的学生,无论走到那,都会很容易被别人接受)。
5)、体验社会,实践生活,培养社会道德意识。
(鼓励同学们在双休日、节假日到社区、贫困山区、开发区、工厂、电器商场、家电维修点、菜市场去接触社会,,实践生活,鼓励同学们去体验生活。)
四、创设立体的育人环境,展现鲜明的班级文化
关键话语:构建“教育磁场”,实施“无痕教育”,让你的教育有“润物细无声”之效。环境之于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润物细无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生存环境,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时时能感受到积极奋进的鞭策。
1)、创建鲜明的班级文化,充分利用教室的四面墙壁,让墙壁说话。让教室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家园。
(教室是学生实现个人目标的主要场所,我们一贯所努力的就是让学生进入教室就能感觉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为此,我们在教室设置许多专栏,让墙壁说话。比如《成长专栏》,《管理专栏》,《教学专栏》,《教育专栏》,《新闻专栏》,《高考专栏》,《班级誓词》,还有名牌大学图片,全国大学排行,以及班团干部分工及职责,各宿舍长名单以及月考的宿舍排名等,栏目的更换由团干部负责)
2)、让积极的宿舍文化成为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座位之中有学问。(优化组合,互补互长,克服毛病,消化矛盾)
4)、教室卫生要反映当天值日生内心的纯洁程度。
(保持教室地面、桌凳、窗台、讲台、黑板等全天干净,同时也让神圣的教室永远安静。)
五、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制定一套系统的班级规约,让班干部带头去落实。关键话语:班级管理上也存在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关键看你塑造什么样的班干部。如果他们有被重用的成功感。班级工作一定事半功倍,自动运行。
1)管理的概念是一个全员的集体行为,而不是个别人的指手划脚。首先构建一套学生自我管理机制
(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目标: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们积极上进,热情乐观,关心集体,胸襟开阔,意志坚定,严于律己,诚恳待人,积极锻炼,自觉吃苦,既有组织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张扬,既学会了宽容与忍耐,又学会了自律与自立)
2)公开竞选班团干部,采取民主选举的方法。让班干部的工作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从而强化责任意识。
(也可以指定候选人,挑选品学兼优、道德高尚、觉悟性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
3)培养班干部工作的艺术,要相信他们有很强的思想意识和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也要帮助他们处理好干群关系,帮助他们妥善处理好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当好班干部的后台老板。
4)班干部必须是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典范。同时也是恪守职责,自觉表率,独当一面的班级精英。
5)创设以宿舍为单位的管理机制,积极参与“文明宿舍”评比活动
6)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全班一盘棋,高效而有序。让班干部成为沟通班内各种关系得 “桥梁”。(比如学习委员分管各科科代表,生活委员分管各宿舍长与留校生,卫生委员分管各卫生小组,团干部分管财产与宣传以及课外活动)
六、改变自己,完善自我,寻找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方法。
关键话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内外皆修,与时俱进。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要求,自己不保守,不落伍,更新观念,改变自我。以营造和谐,张扬个性为管理主线,带动一个全新的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在工作中,自己爱岗敬业,严守职业道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十分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关爱在前,要求在次,教学生做人在前,传授知识在后,努力与学生和谐共进,避免由于自己过于刻板或严肃而使学生僵化教条,对老师敬而远之。可以说,自己做班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享受、一种成就与幸福。
要点如下:
1)、不断学习,不断完善,永不自满,永不言弃,处处留心,多渠道积累教育素材。
2)、调整心态,把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带进教室,用激情去感染学生。避免因个人情绪不好而污染群体。
3)、在班级工作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往往率先垂范。(一种游戏规则)
4)、增加班级管理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强化管理的前瞻性,提升突发事件的预见性,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许多与安全、学习、卫生、活动、人际交往等有关的问题我们都基本能在出问题以前做出要求,做到有备无患,不会措手不及。)
5)、细心、公正、廉洁。(察言观色,拒绝诱惑)(具体成就实在)
6)、班工作是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不存在一劳永逸,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育是多种多样的,成长则应强调秩序与规则,不管学习、活动、修身、生活都如此,让学生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寻找一个对手,展示一片悬崖,让他们有板有眼的去做,而不是在乱哄哄的氛围中毫无头绪的死学。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班级氛围亦当如此,给学生营造创新的机会,在竞争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体验“与众不同”的乐趣。我只希望,自己的班级能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珍惜机会,在集体的智慧和集体的能动力量面前,时时刻刻进行着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所付出的辛苦难以一一说出,但留在学生的记忆里是长久的,收获却应当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我希望我们的学生面对复杂多变、充满诱惑的世界能有明确的美丑观念与善恶准则,对于未知的未来世界和道路的曲直不平,有深刻到位的思索,同时,也希望他们目光更远大,意志更坚强,忠于人民,热爱科学,遵守公德,关心时事,学以兴邦,回报社会,真正对国家有贡献,对民族有作为,对家庭有责任,对母校有情感!
第五篇:《走进心灵》读后感
《走进心灵》读后感
高二(7)班主任
薄慧杰
在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里面,我看到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老师的点点滴滴,还有老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整本著作话语平静,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语重心长的说教,但读来却深有感触,深受启发。
在此之前,我对李老师一无所知,后来学校组织班主任听他的讲座,我才知道李镇西老师是名师,并深深地被他的论述所吸引,做了大量的笔记,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一个新班主任来说,能有李老师的现场指导实属幸运,这样会少走很多弯路。还读了他的《走进心灵》,通过这本书我明白李老师不仅仅是一位名师,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他探索的问题深刻与详尽,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他的教育理论不是从书房里想出来的,也不是研究前人的理论推衍出来的,而是完全通过实践得来的。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这些案例对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提升学生、提升自己的,以及如何处理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这样的书有着丰富的内容,读着里面的文字,就像在与名师对话,就感觉这位教育大家就坐在你的面前,向你娓娓道来。
一篇篇章节渗透着李老师在实践中的思考,他用大量的实例表述出来,读了让人有许多深刻的体会。在这些思考中,有一条主线就是民主教育理念,它贯穿于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在李老师的眼里,民主不是老师赏给学生的,也不是通过居高临下的管理得来的,它是由学生们自己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在书中,我看到了李老师是如何一次一次通过运用学生自己的错误让他们理解什么是民主,如何实践民主的,是如何让学生对“法治”有了感性的认识。而这种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正是一个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正是因为有了民主教育理念,李老师对集体主义才有了自己崭新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李老师提出的许多口号触动了我。“让别人因你而幸福!”每个人都要充满爱心,举手之劳,向别人献出爱心,让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关爱,为有你这样一个同学而幸福。如果班里的学生都能让别人因自己的一丝关爱而幸福的话,那这个大家庭中该是多么温馨团结。
“向学生学习!”这一章里对于师生关系的剖析非常精辟。我也有这种感觉,也时时被学生感动,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所谓的后进生。这个口号里所体现的对学生的赏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与肯定,正是教育的精要之所在。与此相应,李老师对于假德育的批判也是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另外,这本书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劝戒我们尽量避免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打学生,用语言伤学生的自尊心,冤枉学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对他的绝望。要知道,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值得深思的是,现在我们周围对学生动手的老师绝对是很少的了,但在另三个方面有意或无意去伤害学生的,应是屡见不鲜的现象。所以,我钦佩李镇西,因为他能大胆地把自己的所谓“丑事”公诸于世;我感谢李镇西,又因为他这些真诚的忏悔给了我警示!李老师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自身修养,来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或许这才是一个教育者身上最重要的素质。
“一本好书犹如一位智者,可以在瞬间点燃你的生命之火,也可以是一把引导你走向光明未来的火炬!”读这本书,我感觉收获很大,也找到了这样一把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