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学笔记
高等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
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一)高等教育的文化保存、继承功能(二)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三)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四)高等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学习高等教育学有何意义?
一、引导观念更新;
二、服务政策咨询;
三、推动实践发展
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西周时期就已萌芽,后经数千年演变;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叶。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号称宋代四大书院 当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构成(一)培养人才的职能;(二)发展科学的职能(三)社会服务的职能
(四)高等学校职能的相互关系 高等学校各职能之间的关系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班级授课制优点主要表现在: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授课制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个别性特点更强。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一)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是针对班级授课制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情况应运而生的。
(二)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环节的衔接更紧凑、更合理,活动节奏更快,活动效率更高
(三)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拓展到校内外各种可用的地方。
高等学校课程结构(一)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 l.普通教育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 4.专业课程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具有行会性 具有自治性 具有国际性
洪堡提出两条基本的原则。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教学在科研的过程中进行。第二,“学术自由”的原则。首先,学者思想言论自由;其次师生教学自由;再次大学独立自主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五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2量力性原则。学科内容的难度应为学习者知识基础和能力所及。3满足性原则。选择课程内容时应保证学习
大学的一项新的社会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者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4效用性原则。课程内容既要为达成技能性目标和达成也通过洪堡和柏林大学的推动而得以确立 智力和品德方面的目标提供锻炼机会。5经济性“莫利尔法案”与“威斯康星思想” 原则。选择内容要注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莫利尔法案”和赠地学院的意义在于:扩同时避免重复性内容。大了高等教育规模,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口激 增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拓展了高等学校的职能,教学的基本任务 显示了联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范海斯特别强调了第三项任务的重要性,从2.传播知识与发展智力 而明确了高等学校的第三项职能,即直接为地方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 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4.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最有代表性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的洋务学堂,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认识的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曾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教学评价功能)(一)诊断与反馈功能(二)导向与调节功能(三)激励与促进功能(四)教育功能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职能,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
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l.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2.科研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 3.科研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 4.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及运用 1.讲述思路为主的原则2.增强学生参与的原则3.强化问题意识的原则4.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与独立性的原则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6.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的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
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一、理念源于实践;
二、理念引领实践
三、理念超越实践
校长负责制的特点是: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领导全校的工作,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明传承等,拥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并对全校发展负责。其优点是:决策程序相对简单、决策效率较高。其缺点是:校长自身的思想、认识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容易导致其决策失误和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公正、低效率等问题,校长作为普通人的随意和自我独断弱点,在其权力缺乏有效规约和监督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其以权谋私、独断专行等不理智行为。
高校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或由非学术人员组成。其优点是: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决策程序科学。其缺点是;决策过程烦琐,决策效率较低。
高校管理的人、财、物等对象不同,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可分为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教室及数学设备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复杂性(二)创造性(三)示范性(四)长期性(五)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专业知识(二)专业精神(三)专业信仰(四)专业人格(五)实践智慧
高校教师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职业特性、技术特性和需求特性上。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一是教育性,二是知识性,三是专业性,四是超越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如何理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影响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和任务
每一节课通常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目的和任务不同,教师所选的教学方法也应当有所区别
2.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不同学科和同一学科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教学方法通常要与之相适应。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影响,主要源于不同年龄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存在客观的差异。
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 1.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指导,要实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势必首先要求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2.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为高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亟须有高等教育理论做指导。
3.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必然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
高校管理者积极投身高等教育研究,对于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增强决策科学性、提高办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一)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二)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社会化(三)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如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第三类,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活动获取知识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高等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是教育政治功能的最主要表现。
2.高等教育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 高等教育机构是培养人的场所,也是形成舆论、宜传思想的重要场所。
3.高等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讲授法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1)做好教学设计。(2)注重内容的逻辑性。(3)体现语言的艺术性。
科研对大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作用 科研可以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只有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才能得到创造性实践的锻炼和培养,了解学科前沿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产出创造性的成果。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
备课(预习)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第一步,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第二步,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第三步,研究教学方法。第四步,编写教案。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2.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3.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4.高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笔记
1.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2.史上第一所正规高校:柏拉图 前387年 雅典 学园。
3.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欧洲中世纪大学,文、法、医、神四科。
4.全世界第一所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柏林大学(德国洪堡创办)。5.商代的“右学”,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稷下学宫(齐桓公所创)6.鸿都门学,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隋炀帝科举制度。
7.宋代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湖南长沙岳麓、河南商丘应天府、河南登封嵩阳。
8.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9.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10.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地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11.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利用科技优势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和文化创新。
12.1862年《莫里尔法案》,赠地学院直接为社会服务之路。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思想: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整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逐渐形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效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开放服务);文化创新是现代高校职能的新拓展(制度、人力、资源优势)。13.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
(1)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2)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3)中世纪大学是少数学者传授高深学问的场所,设有文、神、法、医四科,文是基础。14.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界定(掌握)
(1)80年代,潘懋元: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2)1995年,胡建华: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的教育。(3)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它是一种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专业教育。15.高等学校主要承担起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16.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1)18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拉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2)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11810年,德国建立新的大学,最先建立起来的是柏林大学,新的柏林大学由洪堡和费希特创建并领导。○2洪堡提出“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3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发展了大学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3)19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 ○11862年,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理尔法案》,…统称为赠地学院。《莫理尔法案》的颁布,使服务社会成为高校的第三个职能。○2康奈尔大学是增地学院运动中诞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康奈尔提出了“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计划。○3康奈尔大学以“维斯康星思想”而著名,该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17.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服务社会的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18.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高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
215.瑞典胡森认为平等概念演变的三个阶段:保守主义阶段,自由主义阶段,激进主义新概念阶段 16.从平等概念的演变可以总结:
(1)教育平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教育平等与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3)对教育平等概念的不同解释往往影响着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17.高教平等的含义:(1)是一种理想与现实的复合体(机会均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2)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18.世界银行把教育效率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率:内部效益是指某一教育系统用见谅减少靓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所培养学生的数量;外部效率是指一般教育同职业教育的干系,以及学校同就业机会的关系,即学校和教师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做什么,以及学生所学知识就业后能否运用。19.如何处理平等与效率间的关系
(1)平等与效率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首先高等教育的资源要适当集中以保证这种高投入的活动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其次,对谁受教育要有所选择;再次,高等教育应按社会需求分层培养人才,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实现效率目标。
(2)平等与效率又是一对统一的范畴。首先,人们所追求的效率以质量为核心,而质量同时又是平等的基本内涵之一。其次,从另一角度来看,平等也是提高效率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效率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社会的合作是实现理想效率的关键;最后人类之间的竞争不同于自然界自发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它是由人类所特有的自觉性来支配、并通过理性的协调与合作而实现的。所以人类的社会所追求的效率本质上离不开平等)
20.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所谓效率优先,是指当前必须把提高高等教育效率作为首先要目标;兼顾平等,一是指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是指目前仍不恩那个用平等的理想目标来要求现实,而只能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现实,做符合现实的最大努力。21.为了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在目前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1)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
(2)其次,要想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这有利于高校从份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量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
22.提高高等教育效率:首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办学,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其次要实现高等教育适当分层分流,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优势,更好培养适用人才;再次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给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要让学校成为面向社会依法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最后国家应采取具体措施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给予帮助,以尽可能避免“马太效应”,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平等。机会均等,过程和结果平等。
1.高等教育学制: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学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依据: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要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要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成人
2.学位制度:就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
3.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学位结构等级不完整;学位类型不全面;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对策: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加强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4.学位制度的由来:学位在中世纪主要代表一种教师职业的资格。现代,德国洪堡,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应运而生。
5.现代各国学位制度,美国,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专业博士、哲学博士和文科博士。德国不存在硕士教育阶段。法国第一阶段不授学位、二阶段授予学士或硕士,三阶段授博士 6.我国的学位制度
最早,民国,1935年,学位授予法,学位分级细则,1980中国学位条例,标志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7.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学位类型不全面;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发展不平衡;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
对策: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顺应社会需求,调整学位类型;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 8.招生制度
各国招生制度的几种类型: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国际和地方教育主管为组织者,英法德;民间组织,美国);由高校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成;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我国1972恢复招生,1977恢复高考
9.我国招生制度的变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1985)。的改革(1985-1992);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探索(1992-)
10.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扩招,大众化进程加快;一年两次高考,考生机会增加;3+X与高考内容的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网上录取,防范高等学校招生腐败;放宽限制,拓宽终生教育渠道;收费与助学贷款,兼顾公平与效率;自助招生试点,高校招生自主权扩大。
11.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走向:公平;公开;科学;多样与灵活;突出能力、重视素质;完善学费与助学贷款、奖学金制度,保证优秀考生入学。继续进行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灵活性,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建立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对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逐步扩大招生自主权。
1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改善就业环境,理顺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政府将从政策、法规角度进一步明确自身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13.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岗位设置原则:系统原则、整体性、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应当遵循双方平等自愿的原则,由高等学校校长与受.聘教师签订聘任合同。
14.改革方向:在保证学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实行固定和流动的教师编制相结合,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机制来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适当下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权,建立科学的评聘评价和监督制度;教师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是实行教师聘任制度的先决条件,成立高校教师权益的仲裁机构,体现学术管理中专家团体在处理师资纠纷中的权威性。
15.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16.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结构: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17.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1)由于大多发达国家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的入学条件限制较宽松,特别是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2)在一些国家同一层次的高校由于办学水平上存在差异,入学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体现大众化教育中的精英教育特征。(3)各国高校学生就读的形式呈多样化特点,具有一定弹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对于一些低层次和新创办的机构而言。(4)在各个层次中,由于培养规格的多样化,办学策略和学生的修业年限有一定差易,但总体上,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层次一般为2到3年,大学和独立学院一般为3到4年,研究生教育层次则差异较明显。(5)各国在各个层次间既考虑到合理的分流,也注意到建立相互衔接和贯通的机制,以满足不同能力程度和有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的入学要求。
18.目前我国高校的宏观总体特征是:以多重公理系统为主,即大多高校由各省(市、区)举办和管理,部分由教育部负责;与此同时私立系统正处于逐步形成中。高等教育部门体现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19.微观特征:○1层次结构轮廓清晰,各层次间基本能保持衔接,相互连贯,但培养规格上还有些模糊,特别是专科教育的定位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明确。○2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目前依然是稀缺资源,进入各层次高等学校都有比较严
625.教学大纲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说明、正文、附录 26.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7.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应性。28.教材的基本结构:目录、正文、作业、实验、图表、附录、索引、注释。
29.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0.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教材是从一般书籍中分化出来为教学服务的专用书籍,不仅要为教师服务,也要为学生服务,要便于他们独立研究
(1)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2)能够反映与学科有关的,从生产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实际问题,并能有创见性、针对性、科学性。(3)具体生动、图文并茂,配以精编精致的插图、照片、图表、便于学生学习
(4)统筹安排,综合平衡。编写者要从全局出发,积极配合,以提高教材的总体质量,31.课程建设的意义:
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32.课程建设的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体制机制建设。
33.课程建设的要求: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教材要合适;教学资源要完整;考核手段要科学;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34.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 35.国家精品课程特点:强调主讲课程;强调实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 六
1.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地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高校教学的特点:引导性,双边性,间接性,全面性。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构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的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3.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促进学生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优化;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4.教学在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5.教学原则: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6.大学教学原则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科学性是指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三观”教育。教师需要„„三点);(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知识是后天获取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要做到知识积累与促进能力发展两方面的相互促进,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状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自学讨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教师在教与学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负主要责任,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基本条件,两者缺一不可。要求教师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主动引导有效组织;善于提问,启发思考;激发学生事业心和进取心);(4)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求教师做到:以供更多选修课程,提供充足空间;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和大多数学生实际水平进行教学,不降低也不增加难度;了解学生特点,帮助学生找到恰当方法形成个性智力结构;利用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做到: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注意促进实践性教学活动与理论性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7.教学组织形式: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控制教学活动的规模,安排教学活动的时间和利用教学活动的场所。个别教学制与班级授课制。发展趋势:教学活动展开的小规模化;时间间隔上的短学程化;教学场所呈非课堂化和多样化。
8.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别和特点: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
班级授课制:按年龄和只是程度编成班级,教师面对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的班子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9.课堂教学由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
10.上课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的当,结构紧凑,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优异
11.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基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2.撰写论文的步骤:选择题目,确定题目;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全面思考,撰写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第八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 13.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特征的一种教育活动。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14.高等学校教学的特点:
(1)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学生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
(4)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15.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16.教学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高等学校通过教学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学活动是组织得最严密的活动,它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有关内容本身的逻辑出发,系统地,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可以最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17.教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应处于中心地位。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学校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完成的。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内容。18.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9.大学教学原则及各原则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 对教师的要求:
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2)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 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调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处于积极的状态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0技能的一种方法。34.自学法的要求:
(1)在学生确定题目,问题前,教师应介绍一些有关的背景知识和参考文献
(2)帮助学生确定独立学习要达到的目标,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或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3)随时为学生提供指导 35.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纵观各国教育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的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
(3)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4)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36.教学评价、教学测量、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及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
教学评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教学测量是一种判断事实的活动,它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如实地描述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形成性评价:通过诊断教育方案计划,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促进实践中正在进行的对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与分等鉴定并作出关于对象的决策或资源的分配决策等相联系。
学生学业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学业进展和行为变化的评价。37.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步骤: 科学的学业评价有六个步骤:
(1)确定和表述待考课程的教学目标(2)编审试题(3)建立试题题库
(4)实施考试、取得信息(5)阅卷评分
(6)考试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对策
38.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理解,简答题):(1)教学与科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2)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3)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发展新科学的基础
(5)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39.高等学校科研的特点(重要,简答题):
(1)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用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课程。(2)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3)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4)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多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队科技需求的信息。
(5)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40.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重要):
(1)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2)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3)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41.研究成果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科研成果的审核
(1)理论性成果
(2)应用性成果
(3)发展性成果
(4)阶段性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
(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科教书 研究成果的评审和鉴定
研究成果的登记、申报和报奖 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4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社会实践含义: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等学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43.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
(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
(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共进的效果 44.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45.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特点
(1)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大多与专业教学联系紧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比较明确
大多在较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 面向全体学生,以集体组织为主 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主题选择较为宽泛,不必与专业教学挂钩 组织形式较为灵活
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 机动性比较强
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 教育效果不确定
(3)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专业实习一般有一下特点:
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由教务处统一组织 全体同学参与
有较固定的实习基地,效果也比较明显 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314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三、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概述。、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
(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意义
(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功能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三、高等学校的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社会服务
四、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和作用
三个类型: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
三个作用:导向作用、规范作用、评价作用
二、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社会需要、个体内在需要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理论
(1)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的必要性
(2)加强通识教育的紧迫性
五、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基本关系
(1)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关系
(2)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的关系
(3)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4)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关系
第四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
(1)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2)高级人才的培养者
(3)科技文化创新的实现者
(4)文明建设的推动者
任务:
(1)教书育人,完成教学任务
(2)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3)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二、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养
(1)坚定的政治方向
(2)高尚的道德情操
(3)合理的知识结构
(4)优秀的教学能力
(5)出色的科研能力
三、高等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
生理特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其他系统
心理特点:自我意识的发展、认识活动的发展、情感特征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高等学校师生关系的建立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构建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
(1)树立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
(2)为师生交流创造平台
(3)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
(4)完善扶贫帮困制度
教师方面:
(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2)提高自我修养,提升人格魅力
(3)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4)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
学生方面:
(1)尊重教师
(2)以学为本
(3)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指在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它既含宏观的政府、社会与高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织运行方式,也含微观里的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类型
外部体制: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结合型
内部体制:
(1)高等学校内部决策层的构成校长、决策机构(董事会、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2)高等学校的决策模式
科层制模式、学术团体模式、双重组织模式
三、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的区别
管理目标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目标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制定、执行、控制目标来进行领导和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管理目标是通过管理手段达到的一种管理目的或结果。通过科学地、合理地、适宜地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和理念对各组织进行管理,进而实现组织管理目标。
四、高等学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材建设、教学手段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定的建立健全。
(2)科研管理:科研规划、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资源管理、科研成果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教职工聘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级、离休退休、退职,以及高等学校学生的思想管理、日常管理等
(4)财力和物力管理: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学校土地房屋、校园环境、实验仪器、图书资料和物资设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六章高等学校制度
一、高等学校学制:即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2年、课程比中学稍深稍广、毕业后能适应本地区就业或转入本科高年级学习,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大学一般4-5年,也有3、6年,独立专门学院相当于大学本科教育)
(3)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的最后层次)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概况
(1)全日制高等学校
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职业高等学校
(2)成人高等学校
广播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和职工业余大学、函授学院和普通高等学校附设的函授部、教育学院和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夜大学
四、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国家或授权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的学历及实际学术水平,授予他们一定的学位称号,以表明其知识能力的等级制度
第七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
学科是按学问性质划分的门类或研究领域,是高等学校专业性质分类的基本标准之一。专业是高等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学科是一个知识范畴,专业是一个教学范畴。高等学校内部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主要是由学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及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来决定。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学科发展的成熟水平、学科的发展潜力)
(2)高校学科发展与布局的整体性
(3)社会因素
专业设置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之间的关系
(2)专业设置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专业设置与国家和民族特色之间的关系
二、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课程是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是为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而创设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特点:专业性、前沿性、探究性
课程设置发展趋势:综合化、多样化、职业化、国际化、人文化
三、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计划也称课程计划或培养计划,它是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所形成的体系结构,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2)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5)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相结合(6)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五、高等学校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
教学测量——考试——试卷编制、施测、评分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定量或定性等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价值判断,并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方法:
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综合量表评价法、分析法、调查法)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平时检查、学期或学年总结性考察考试、毕业论文的审查答辩)
第八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和作用
(1)提高教师素质水平的基本途径
(2)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
(3)对建立新专业、发展新学科起着重要作用
(4)高校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的主要渠道
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1)准备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搜集、获取事实资料,分析处理事实结果)
(3)总结阶段(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成果推广)
三、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产业化
途径:
(1)高校科研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和服务
(2)高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界广泛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
(3)通过技术入股、参股的方式创办高科技产业
(4)高校与企业共同兴办科学园区
第九章高等教育全球化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
(1)面向全球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深
(2)培养全球性人才的观念成为各国共识
(3)高等教育全球化与地方化共同发展
(4)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合作日益密切
(5)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全球化内容增加
(6)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失衡现象有所缓解
三、高等教育全球化人才培养
(1)留学生培养
(2)合作办学
(3)远程教育
第十章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尊重主体的教育理念
(3)完美人性的教育假设
(4)遵循自然的教育法则
二、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实践
(1)教学方法的改进
(2)师生关系的改善
(3)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并重
(4)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
(5)国际理解教育与民族传统教育的融合(6)教师人文主义素养的提高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1)发展规模
(2)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渡阶段特点(教育观念提升、课程设置改进、办学形式多样)
(3)应注意的问题(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平衡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平衡好各层次院校之间的关系)
四、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与教师流动
人事管理原则(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柔性开放、科学激励)
流动主要因素(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是只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为培养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
3.高校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高校的具体落实,是各级各类高校确立的对所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特殊专业要求,它规定着高校具体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4.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现代新型的国民教育 5.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问,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的博雅教育。
6.社会本位是指以社会为本,只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而不考虑个人发展需要的一种价值观。
7.个人本位是以人为本,只考虑个人发展需要而不考虑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价值观。
8,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包括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
9.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是指根据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应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教师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人事管理制度
10.高校办学自主权是指高校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它在不受其他组织或个人非法干扰和阻碍的前提下,依法行使教育决策,教育活动组织的权力。
11.高校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12.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在完成一定教育教学任务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13.创新精神就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标新立异进取精神和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
14.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总体,并形成一定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过程。
15.课程体系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为实现培养目标开设的课程体系,亦称课程结构。16.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是指未列入教学计划,但确实对学生增进知识,技能,观点,思想有潜移默化影响意义的教育环境氛围和活动
17.学科课程标准,亦称教学大纲,是指根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具体安排的指导性文件。
18.远程教学制是指教师通过现代媒体(如电视,广播电脑等)对学生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如广播教学,电视教学,网上教学等,19.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制)是指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固定的时间表面对学生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0.学分制,亦称弹性学习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和计算学生学习进程,分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方法,手段,或尺度)
21.教育技术就是分析教育问题,并对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进行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一个综合完整的过程 2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为对象,以教学的价值为标准,对教学活动现实和潜在的价值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定的过程。
23.社会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4.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社会的实践方式,以实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过程,1.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推动经济发展)a.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b.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与完善
c. 高等教育可以改善人们的经济
收入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政治发展作用)a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一定政治意识的高级政治领袖的人才维护巩固社会政治制度为一定社会政治服务的b高等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政治化为社会政治服务的c高等教育是通过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的d 高等教育是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社会政治制度服务的
3、现代高校的社会职能体系
a 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功能b 发展科学的职能 c 服务社会的职能
4、高等教育目的的功能
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简答/论述)
a.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和劳动的基本素质b,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 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尽可能的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d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e素质教育要开发学生潜能 6.高校教师要打好那些基本功 a 打好自学功 b。打好教学功 c.打好科研功 d.打好实验功 e.打好创新功 7.大众教育的高等模式及其特征
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
%时的高等教育称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
特征: a 大众高等教育是以普通教育的普及或极为发达和开放式的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为前提 b大众高等教育是以高等教育的层次,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为表现 c。大众高等教育主要培养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包括部分国家管理者 d 大众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和个人投资,国家政府只提供少部分高等教育经费 e 大众高等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年龄放宽 不设入学选拔考试或入学考试不通率极底,教育机会增多,受教育者分布广泛。
8.高等教育价值模式的三种取向(填空)
社会本位取向,个人本位取向,社会与个人本位相统一取向
9.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改革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a 教师单位所有制是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的严重障碍b 高校在实行教师职务的聘任过程中主权过小,高校主管部门主权过大,这是我国教师职务聘任制无法真正实施的第二个症结,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应该适当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和聘任权,而加强宏观调控权和监督权 c 为了更好的实行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和保证教师的合法权益,成立高校教师权益仲裁机构势在必行 10.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三种模式 a 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国家在欧洲,如法国 意大利 瑞典
b 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国家美国c 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代表国家德国日本英国
11.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 a 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模式—高教管理政治化模式 代表国家法国 b 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行模式—高校管理市场化模式,如美国
c 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模式—高校管理自主化模式 如英国
12.我国《高教法》规定我国高校有哪些办学自主权
a 一定的招生权 b学科,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权——高校有权自主调整专业和学科设置c 教学计划制定,教材选编和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自主权 d 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权以及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劝 e内部教学,科研和行政职能部门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事配备权 f 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职务评聘权,津贴调整和工资分配权
1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基本因素 a经济因素 b文化,传统因素c科学,技术因素 d教育因素
14、教师应该具备怎样合理的知识结构(论述)
a 精深的专业知识b 广博的文化知识 c 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d 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5、教师应该具备怎样合理的能力结构(论述)
a 高超的一般能力—智力 b 高超的特殊能力—教师能力(a)组织教育教学能力(b)科学研究能力(c)语言表达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e)自我调控能力 c高超的教育机智、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填/简)a尊师爱生 b 民主平等 c 教学相长 17、21世纪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填)a 高素质 b现代化 c 创新性 d复合型 18.人才创新性素质的基本构成a 创新精神 b 创新学问 c 创新智能 d创新个性
19.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简/论)
a 教学是学校教育一切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 b 教学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c 教学是学校教育职能的基本体现d 正反经验证明,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0.教学过程的本质(基本特点)简答 a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的特殊认识过程b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展过程 c 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过程 d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过程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a)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和学的主要特点(b)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直接经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教师的直接经验(c)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b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相统一规律(a)传授知识是形成智能的基础(b)智能提高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c)传授知识与培养智力相统一
c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a)传授知识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b)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c)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是同时的,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分开的d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a)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b)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学生是教学的重心(c)学生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22.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原则体系 a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
c 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注意授以方法论知识 d 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发展 e结合专业特点,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写读书笔记,逐步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3 编写高校教材的注意事项
a 要保证教材的规格性和适用性 b要保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c 要保证教材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d 要保证教材的启发性和创建性
e 要保证教材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f 要保证教材的统筹性和平衡性
24.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类型(填)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远程教学制
25、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a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a)有利于经济而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b)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c)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d)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a)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受到一定限制,教学活动往往教师做主(b)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和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是接受现成知识和经验(c)难以照顾个别差异,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不易因材施教(d)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受限
26.综合课的结构包括五部分(填)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过渡)讲授新材料
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27、怎样上好一节课?(论述)
a 教学目的明确 b 教学内容正确 c 教学结构合理 d 教学方法适当 e 教学语言艺术 f教学板书有序 g 教学态度从容 h 教学过程优化
28、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与方法(简)a 选择课题,确定题目 提出观点阶段 b 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寻找论证材料阶段 c 全面思考,拟定提纲 谋篇布局阶段 d 撰写初稿,修改定稿 撰修阶段 e 论文答辩,评审质量,答辩后报请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
29、指导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基本原则(简答)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创新性原则
30、高校常用的主要的教学方法(填)讲授法 讨论法 自学法 指导法 和探究法
31.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 a 教学效率高b 教学成本低 c 通用性强 d 教育性强
缺点: a 是一种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
主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反馈信息量教少 b 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不易使学生直接体验这些间接知识 c 对学生记忆有影响,尤其是高校大课堂,影响独立思考
32,现代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a 教育技术走向自动化,微型化 b 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综合教育媒体普及化 c 通讯卫星运用高校,网上大学迅速发展 d 教育理论(软技术)迅速发展
33.高校科研课题落选的基本原因 a 课题(项目)意义和目标不明确 b 对国内外此项研究动态了解不全
c 与同类研究重复,又无特色 d 研究技术路线不完善 e 在3—5 年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34.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简答/填空)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个性原则创建性原则
35.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简答)
a 可促进高校学生专业知识的转化和拓展 b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 c 有利于发展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 d 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修养水平和完善个性品质
36、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简答/论述)a 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创造性(a)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指高校教师劳动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复杂性劳动,教师劳动对象复杂 教师劳动任务复杂 教师劳动环境复杂,(b)教师劳动创造性是指教师劳动与创造物质性劳动不一样,是培养人的劳动,.是创造科学技术的劳动 教师劳动要因材施教,要不断创新要有教育机智
b 高校教师劳动具有延续性和广延性 时间上的延续性和空间上的延续性 c 高校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和间接性 d 高校教师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e 高校教师劳动具有群体性和个体性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性质:在社会科学领域,一门学科能不能成立,内在的看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基本要素:有没有研究对象,有没有通用研究方法,有没有稳定的,公认的基本概论和范畴。从研究对象上看,高等教育学专门研究人类的高等教育现象,以探索高等教育的规律和意义为己任;从研究方法上看,高等教育学主要是运用社会科学的通用方法来研究自己学科的特定问题;高等教育研究表现出多学科性的特点;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和多义性。美国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是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的成立 中国:清末明初的高等学校,洋务学堂,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是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的高等学府,而且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对全国高等教育、乃至对全国教育部有重要的统领作用。1901年颁布兴学诏书,第一个学制颁布: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纵向分为初、中、(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哦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符合青年的特点。思想性是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科学性是思想性的依据,思想性是科学性的灵魂。(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民主,尊重学生;强调对话,实行互动合作式教学;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标准,因此学位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
我国现行高等教育领导体制:指的是高等学校内部领导权力的分配方式及其相关制度。依决策主体划分存在2种情况;1校长负责制(一长制)2集体决策制(委员会制)。历史沿革以实际分述: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高教发展史 专门性的学校:(萌芽于)古埃及、古印度,第一类是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第二了是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发展于)古希腊古罗马,修辞学校(主要教学内容为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哲学学校(柏拉图、阿加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吕克昂学园,教学三艺加四艺:算术、天文、几何、音乐)。
一、西周大学:天子开办“辟雍”、诸侯开办“泮宫”,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二、私学:稷下学宫:逐渐演变成一个“有完整的体制、有组织、有领导、有各种规章制度的较为正规化的学校,不仅是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中世纪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
三、太学:汉武帝、董仲舒建立太学,标志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四、国子学,太学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教育水平上,都堪称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峰。
欧洲中世纪大学: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称为“母大学”。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教育活动的制度化分层、世俗化、国家化 德国高等教育改革标志:1694年成立了哈勒大学,1737年成立了哥廷根大学 洪堡 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部长。洪堡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人所拥有的最高天赋就是他的精神,就是他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强调大学中的哲学和语言学科教育、反对在大学中进行任何有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洪堡提出两条最基本的原则:第一,科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二学术自由原则(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教学过程要有教学自由)古代著名高等学校:第一类是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第二类是祭司学校和神庙学校。西方文明古国很早在一些城邦中建有各种博物馆和图书馆,这些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教育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3000年前就已出现。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有一些已经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功能,其中最著名当数齐国的稷下学宫。太学的建立标志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确立。
洪堡高等教育思想与柏林大学:柏林大学就是洪堡进行的成功的实践:柏林大学的创新,四个方面:确立哲学系在大学里的核心地位、设立“习明纳尔”和研究所、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孕育了自由选修制度的雏形。为德国成为19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高等教育:一私立学院(达特茅斯学院)、二州立大学(弗吉尼亚)、三莫利尔法案和威斯康辛思想。
莫利尔法案:提出用增地建设农工学院的议案,用增地资金建立的、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实用技术教育的学院成为“增地学院”
美国威斯康辛思想与高等学校三项职能确立:威斯康辛大学增地基金建立的一所州立大学,威斯康辛思想概括了在肯定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职能的基础上,明确了高等教育的第三项职能,即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职能。
高三个阶段)高等教育又分三级:高等学堂、大学堂、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三个方面:一是以囊括大典、兼容并包为纲,倡行学术自由;二是建立以“学”为本的新学科体系;三是建立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
高等教育质量: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品质、知识创新品质、社会服务品质和社会贡献品质的优劣程度
高等教育社会价值;
1、政治价值:促进社会政治延续、推进社会政治生活、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
2、经济价值: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区域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3、科学价值: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创造新的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
4、文化价值:传承文化、改造文化、创造新的文化、保护文化
5、个人价值: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的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
高等教育基本层次:高等教育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高级专门人才的类型:
1、精英人才与一般人才
2、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
3、通才和专才
得性质: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复杂性(教育对象:人)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它还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目标的性质: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复杂性(教育对象:人)
高等教育目标的意义:指明方向、规范活动;依据和出发点;归宿和检验目标 制定高等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 相结合不要片面 高等教育目标处理好几个关系:身心;德才(最重要的关系);社会性品德与个性心理品质;知识、智力、能力的关系 高等学校的专业双重性:职业性、学科性
专业层次:第一,科,11个学科门类;第二,类;第三,种
高校专业在第一二层次上设置(美);小专业模式对应专才教育,高校专业在第三层次上设置(前苏联),我国高等学校专业体系模仿前苏联的小专业模式 课程结构:纵向结构:普通教育课程、基础课程(科)、专业基础课程(类)、专业课程(种)
高等学校的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高等学具有 课程的横向结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
课程方案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高等学校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积极思考(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7)博与专相结合原则:既要围绕专业目标,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8)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意义,作用:(1)科研室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2)科研室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3)科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4)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5)科研是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6)科研是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1)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互为源流关系,教学为科研培养人才,科研促进教学,提高师资水平;(2)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协调发展原则(3)个体研究和集体协作相结合原则(4)计划选题和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6)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优先原则:高校科研的教育性原则
3、高校科研评价先后经历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计量评价等阶段。
意义:是科技进步的不然要求
1、历史意义
2、现实意义
3、高校科研评价先后经历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计量评价等阶段。
对学术道德的认识:高等学校的科学,要更加强调学术规范,更加重视学风建设,并且将其放在科学研究活动的优先地位,要更加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学术腐败,这也可以称之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近年来,学术腐败问题益愈严重,高等学校要更加坚决反对学术腐败,加强学风建设,要把学风建设当作学校科研工作的生命线来抓,上升到培养什么的科研后备力量的高度来抓。
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素养、教育技能、教育情意);教师的品德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勇于开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有集体主义精神。我国高校教师职务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聘任制。
教育工作方针: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提高质量(我国教育的核心)教育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我国目前实行的高等学校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小的校长负责制。
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学位制度的领导机关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是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
高等教育招生制度与改革:有利于选拔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逐步形成的制度: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高等教育制度中的学历;学历:是指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下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
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并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例法
1912年教育部颁布了两项关于高等教育的专门法规,《专门学校令》、《大学令》,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专门法规;民国高等学校分为公立、私立,公立有政府设立,有国立、省立、市立三种;私立大学有私人、教会设立 高校的三项职能: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洪堡和柏林大学);服务社会职能(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威斯康辛思想提出)三项职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其中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校之所以是高校的根本理由;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既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社会服务时高校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中长期教育改革》:(这个可能是论述题,你到网上查一下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文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具体内容: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改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特殊教育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招生制度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学校制度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高校制度)
1、完善治理结构
2、加强章程建设
3、扩大社会合作
4、推进专业评价 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
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管理民办教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1、以制度创新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
2、按照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办事
3、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规划设计
4、坚持“洋为中用、中西结合”
5、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实际的我国高校董事会制度,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举措;办学自主权受到法律规范;中间治理机构得以建设。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普遍设立。大学理事会和校董会职能逐步扩大。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教师参与民主管理。
加强章程建设;学校章程促进学校发展 扩大社会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推进专业评价: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