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生物第三册第10章生物多样性10.3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素材沪科版教案
第3节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污染的全球化
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往日浓阴蔽日、绿树摇曳的岛上,长满了薇甘菊。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
这个令人恐怖的“植物杀手”原产于中、南美洲。80年代,薇甘菊传到东南亚,给种植香蕉、茶叶、可可、水稻等经济作物的农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90年代初,薇甘菊的魔脚踏上了我国海南岛的土地。几年后到达了深圳,在深圳宝安一片4 000亩的人工山林里,几乎80%的山林遭到了薇甘菊的蹂躏。一些杉树林已被薇甘菊封杀,一些山顶已被薇甘菊完全覆盖。
科学家把这种类似薇甘菊的事件,称为“生物污染”。它指某种有害的外来生物侵入并造成原有生态的破坏。与化学污染不同,外来生物可以不断地增殖并扩散到新的地方,还能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占据优势,从而危及本土物种。
人们对这些有害外来生物的侵入往往简单地当作偶发事件,对它的威胁的认识也很不够。其实地球上这种侵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而且随着交通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的不断增加,这种侵入的频率和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且有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目前,外来生物在地球上大部分湖泊和河流系统中、大部分海岸和主要岛屿上都可发现,并扩散到所有大陆,有的已经形成了污染。
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 000公顷的海底。在南欧、尼日利亚、南非、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和美国东南部,ASIAN TIGER MOSQUITO蚊可能会增加传播许多种危险疾病的风险。这种进攻型叮咬蚊子能携带至少17种病毒,包括登革热、黄热病和其他多种脑炎。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地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了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树皮、树芽、树叶等)。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科学家担心这种蛇会扩散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的气候明显变得比较干燥,湖中的68种鱼有38种已不复存在。
除了主动蔓延之外,人为的盲目引进物种也是造成生物污染的原因之一。在非洲维多利亚湖,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导致200多种地方鱼种的灭绝,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脊椎动物的灭绝。水松树和金合欢属树种的引进本来是用于植树造林,现在却消耗了用于供应开普敦的地下水。
尽管人类对生物污染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但生态学家仍未发现生物污染过程的自然规律。
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第二篇:高中生物第三册第10章生物多样性10.4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案沪科版解析
第4节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搜集生物人侵的相关资料,要求写出生物入侵者的名称、原产地、人侵地及
危害。(至少搜集一种生物入侵者的资料)
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在卡片上。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一则生物入侵的消息(也可用多媒体播放生物入侵的相关资料)。
教师讲完后,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入侵者》,希望学习此文能促使我们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师板书课题)题解
要求学生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侵”和“生物人侵者”的含义。
要求学生从文中勾画出揭示“生物入侵者”含义的语句。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用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a.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
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编写提纲
2345-
第三篇:法律法规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格式-CTA
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报告格式
标题:XXX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报告
一、项目背景
(一)简述本行业的国内发展状况
(二)简要分析本行业发展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三)项目目标和任务
二、项目执行情况
(一)时间安排
(二)主要活动内容
(三)项目完成情况
三、项目成果
(一)资料搜集
简述搜集到的各级(国际、其他国家、国家级、省级、县级、乡村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情况,以附件形式列出搜集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清单。
(二)分析与评价
与“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一致
(三)结论与建议
与“农业法律法规及政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一致
四、问题与建议
指出本项目需要解决但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对下一步工 1
作的建议。
五、附件
以附件形式列出:(1)搜集到的与本项目相关的所有文件清单;(2)分析评价表格、报告;(3)典型案例分析等。
第四篇: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毁坏了许多林地,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以及其他对环境有害气体,导致全球变暖,环境发生一系列改变和破坏,使得地球上的很多生物灭绝或濒危。因此,全球变暖多生物多样性有着重大影响。人类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全球变暖 冰川融化 自然保护区
一、什么是全球变暖
1、概念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2、全球变暖的形成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曾有人假设,地球是如此的大,以至于我们不可能对环境造成持续性的负面影响。也许这个假设曾一度正确,但现在不行了,其中一些原因也不再正确。因为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气层,它是如此的薄以至于很容易被我们所破坏,通过人类的活动改变它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世界人口总数剧增,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加速了全球变暖。
二、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1、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是三个层次: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1、遗传多样性(亦称基因多样性):基因存在于物种中,每个物种的基因数量相当大,即使是一个物种的个体之间,所含的基因亦不尽完全相同。因此,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须从不同的种群中取样,并有足够的个体才能够保留它的全部基因。由于基因的多样性,在一个物种中就产生出衡量种群变异、亚种或者品种的种内概念。2.2、物种多样性:一类有机体在遗传特征上十分相似,能够交配繁殖出有繁殖能力的后代,这类有机体被称为一个物种。物种的多样性,通常指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的物种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由于每个物种有其独特的基因,在生态系统中物种是其组成成员,并各自行使一定的功能,故认识物种是研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
2.3、生态系统多样性: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生物和环境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统一体,就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有两个含义:(1)不同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不同;(2)一定的生理地理区域行政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生物多样性所含三个层次的内容紧密联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管理和建设,把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多样性放在首位,才能有效的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三、全球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近十年来,世界各国已经逐渐对全球变暖形成共识:地球在持续“升温”,在过去的100年上升了14摄氏度。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组建的政府间气象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结果显示:20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有资料表明,近150年最温暖的12年中有11年出现在过去的12年中。全球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在总体上市负面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异常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飓风、风暴、热浪、火灾和干旱越来越普遍。全球变暖还导致了两级冰川融化,世界很多山脉冰川消失,比如乞力马加罗山、美国的国家冰川公园等等,曾经美丽的冰川世界,都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变化对人类及整个生态系统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并不属于全球变化的范畴,而是与全球变化、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并列为全球生态学研究三大热点论题。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漫长进化历史的产物,无论其地带性分布还是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都反映了它们对环境的高度适应性,各个自然地带都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陆地气候带发生迁移,相对滞后的生物地带迁移容易使物种的种群大小及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发生较大变化,导致部分种群的灭绝甚至引发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消失。地质史上气候波动的周期远比现在生物经历的气温升高时间长,所以生物有适应变化的足够时间,而短期的气温升高会使适应性差的物种由于难耐“高温”而死亡、灭绝。同时,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表面温度升高也引起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全球变暖导致大陆冰川和极冰融化,海水膨胀,致使过去100年里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一25cm。到2100年若气温升高1一3.5℃,全球海平面将上升巧一95cm。海平面升高首先要淹没沿海低平地,迫使生物向新的生境迁移,物种的灭绝是很容易发生的。另外,海平面上升引发的盐水人侵现象也使生境发生改变,引发物种迁移或灭绝现象。生境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
由于全球变暖,局部地区干早化趋势明显,干旱化伴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水分和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生产量降低,能供养的动物数量锐减,许多个体由于饥俄而死亡,物种的灭绝根容易发生,而个别物种的灭绝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中又极易导致连锁性的灭绝事件发生。
在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中提到,曾在今年发现有有游行很远寻找坚实海冰的北极熊不幸被淹死的事件。在例如,白鹤是一种极度濒危的迁徙性湿地鸟类,它有着季节性迁徙的习性,每年在俄罗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繁殖,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越冬。但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白鹤栖息的北极圈内苔原预计会减少大约70%。
四、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碳以CO2的形式进行全球循环。首先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将之转化为有机碳,进人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行流动,最后,通过各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又以CO2 的形式进人大气循环过程。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人为地增大了向大气中的CO2排放。同时,砍伐森林减少了对CO2的固定使大气中CO2浓度以约每年0.5%速度提高。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能大量固定CO2,使碳以生命有机体的形式得以固定,所以生物多样性对降低CO2浓度,缓解温室效应应有积极作用。
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大气中的CO2、水蒸气、CH4、N2O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气温升高。在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有机能,使地面温度较没有植被时下降许多。同时,植被覆盖的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二者叠加,使林地上气温比裸地要低得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的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转化与固定效率越高,能改变大气热量收支状态,起到缓解温室效应的作用。总之,生物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积极的。
五、应对策略
1、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科学家的4种疯狂设想
引起科学家重视的“疯狂”设想包括:格里多方案、人造火山方案、遮阳伞方案、人工树林方案等。
格里多方案设想是将大量铁粉倾倒入海洋中,生成浮游生物,吸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些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行,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该方案可能产生生态破坏余波。
人造火山方案是设想将大量的硫抛射到高空,人为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设置遮挡物,减少太阳对地面的阳光直射,降低地面温度。这一设想有些不着边际,与其投入巨资这样做,倒不如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遮阳伞方案是设想在空间建造“遮阳伞”,部分遮挡阳光,为地球降温。美国宇航局对此方案最感兴趣:所需技术如飞船技术、火箭技术及遮挡材料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可行性高。
人工树林方案实际上要使用的装置被称作“人工树林”,是因为这些装置具有与树相同的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
科学家最近也对这些方案进行了讨论。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方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还有科学家认为,此类计划有可能会妨碍目前各国在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有效阻止气候变暖的手段.2、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一是大幅度地推行能源转化,引进清洁能源,从使用含碳量高的燃料(如煤)转向含碳量低的燃料(如天然气),或转向不含碳的能源(如太阳能);二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推广节能措施,降低能耗。此外,应保护和发展森林覆盖面积,加强城市绿化,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转化;同时应尽可能使用非氯氟烃(氟里昂)产品来代替常用的氯氟烃产品,以保护臭氧层。
3、保护生物多样性
尽量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并且应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由于建立自然保护区有一些从跟本上触犯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在建立自然保护区时,在条件允许下,国家对农民给予补贴,并对胡乱开垦的行为进行强制禁止。
国家建立濒危物种的物质库,这是对濒危物种的又一种保护。
避免当地居民进行乱砍滥伐,国家鼓励人民种树,人民少用树枝做燃料。
参考文献:《难以忽视的真相》
《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对策》——宋帆 《现代园艺》2012年第20期
第五篇:高中生物《生物多样性简介》教案3 中图版必修2(推荐)
生物多样性简介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三、板书设计:
(一)遗传多样性
(二)物种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教学设计: 导入:
我们学习了生物是很多的,那么有怎么样的多样性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有关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下面就请学生们把你们了解的情况展示出来。
学生:学生展示生物的照片,生存环境,历史情况,现状等,介绍四到五种珍稀动物的情况。)
教师:通过归纳学生介绍的动物,以及教师的资料,介绍目前我国珍稀动物的情况。
学生:分析珍稀动物中的几种动物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原因,归纳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学生:介绍外来物种对本地生物的影响,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的原因。生物的多样性目前受到如此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破坏,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改变这样一个现状呢?
学生: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教师:重点介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但就地保护有时也会遇到很多的实际困难,介绍白头叶喉情况。
学生:分小组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教师: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情况。
学生:举例并讨论其中一两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后技能训练的练习。(根据鸟足来判断鸟的生活环境。)
教师叙述:生物的多样性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生机,但他们目前的生存正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很多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动物,他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下面请学生们来介绍这些生物。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物种多样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总和。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一般是从群落组织水平上进行研究。
用心
爱心
专心 全球物种大约有1300~1400万种,但科学描述过的仅有约175万种。物种多样性特丰富的国家有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扎伊尔、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12个国家。
物种是构成生物群落进而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任何物种都具有其独特的基因库和遗传组成,物种多样性已经包含了基因多样性,因此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换句话说,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
遗传多样性包含两层含义。首先,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内的遗传变异。其次,遗传多样性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可以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如豌豆的花色,果蝇的翅形;表现在生理代谢上,如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也可表现在染色体、DNA分子等水平上。此外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可遗传的变异。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等的多样化及其变化的多样性(生境主要指无机环境,如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是指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动态变化的多样性。
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而生态系统多样性则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生态系统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最突出的特征,即高度的综合性
学生A:(展示大熊猫的图片)在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四川盆地西缘一带的高山深谷之中,生活着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特产的野生动物,历来被誉为珍稀奇兽,是吉祥友谊的象征,是和平友好的使者。而今,作为国宝的大熊猫更被拥戴为现代世界的动物明星,全球野生生物保护的标志和旗帜。
据调查,如今仅有不到1000只大熊猫分布于秦岭南坡、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及凉山6个山系,并且被分割成近20块孤立的种群。由于森林不断采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仅40年,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吞噬了4/5。这对于大熊猫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大家看,图中幼小的大熊猫似乎在问妈妈:我们还能象祖辈那样去走亲戚吗?
学生B:不行,他们现在分布在孤立的区域内。
教师:学生们想一想,大熊猫的现状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因为人类的不断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
学生C:学生们知道现在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吗?
学生:大鲵
学生C:提起大鲵,您也许陌生,但谈到娃娃鱼,您或许有所耳闻了。你可曾想到它的祖先是比我们人类更古老的地球居民。3亿5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和进化演绎,娃娃鱼无疑是幸运儿。至今,在贯穿中国黔、湘、鄂、川、秦的狭长弓形地域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域的石灰质山区,人迹罕至的山林溪流中,娃娃鱼依然以王者的姿态盘踞在水域生态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
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大鲵作为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历代多有记载。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大鲵肉蛋白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91.92%,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39.69%,其EAAI指数明显高于牛肉和梅花肉。也许,大鲵如此多的功用正是它不幸命运的开始。
教师:是什么原因造成古老的王者,造成今天的悲惨命运呢?
学生:人类的滥捕滥杀。
学生D:(展示藏羚羊生活的图片)藏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国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现存种群数量约在7~10万只。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它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
用心
爱心
专心 也开展甚少。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藏羚羊一般体长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体重达 45-60 千克。形体健壮,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雄性角长而直,乌黑发亮,雌性无角。鼻部宽阔略隆起,尾短,四肢强健而匀称。全身除脸颊、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余各处被毛丰厚绒密,通体淡褐色。
学生E:(展示藏羚羊被屠杀的图片)藏羚羊生活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蒙古语“美丽的少女”,是我国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最大的无人区、野生动物的天堂。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可可西里已经不再是美丽的少女,她在饱受人类欲望的蹂躏,她似乎已经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屠场。我相信如果你见过被拔掉皮的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的凄惨画面,你也许会怀疑我们是否身处地狱。如果再不采取得力措施,藏羚羊的灭绝就在眼前!藏羚羊悲惨命运正在得到世人的关注。我们谁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如同地狱的世界里,可是这样的场景却在青藏高原上真真切切的上映着,而且不断重复。
学生: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捕杀野生动物,让美丽的可可西里,成为了藏羚羊等生物的地狱。
学生F:(展示白暨豚的图片)我给大家展示的是海中的大熊猫——中华白暨豚,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濒危的一类海洋生物。中华白暨豚以前在长江口以南至北部湾都有分布,六十年代在厦门港随时可见,水产研究单位曾考虑作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1961年1-7月间,在厦门西海域东渡,海员在港内捕捉了34只。但是,八十年代后,由于围垦和淤积,这一区域已没有白暨豚存在了。
香港海洋公园鲸豚保护基金联合会总监解斐生博士指出,近年来由于渔船捕捞,海上工程以及水质污染等原因,对白暨豚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使白暨豚每年死亡数目介于9至11条之间。所幸由于人们的努力,这一数字在1998年降为6条,而且政府渔农处最新研究报告披露,虽然多种因素对白暨豚存活不利,但海豚整体数量已比预期上升。
教师:白暨豚的生存又是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人类的活动,如海上工程和污染。
教师:刚才学生们介绍了不同环境中的几中珍稀动物,目前世界上很多的生物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展示17世纪以来鸟类和哺乳类灭绝的数量图)近年来,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虽然物种的产生和灭绝是一个自然的现象,但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地质年代中,每300年消失一种植物,每8000年消失一种植物,但现在,每2年消失一种植物,每一年消失一种动物。物种一但灭绝,就不可产生。
教师:请学生们计算表中1600到1649年中,50年间每年灭绝的哺乳种类;1900年到1949年的50年间,每年灭绝的哺乳种类。
学生:1600年到1649年50年,每年只有0.15种,相当于20年灭绝3种。而1900年到1949年50年间,每一年灭绝约一种。300年间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增加了约7倍,据统据1949年以后,生物灭绝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
教师:对!世界上的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不容乐观,下面是我国濒临灭绝生物的名单。
(展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植物和部分二级保护生物的名单和图片)
教师: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
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人类的滥捕滥杀。
3、环境的污染。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除了同学们所说的以外,生物的多样性还受到了那些威胁呢?
学生:阅读书上资料。
学生:外来物种的侵入是造成生物多样性灭绝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为什么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呢?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教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外来物种对生态造成的威胁吗?
学生:薇甘菊、水花生、欧洲鳗。
学生:我国最近很多城市引进国外的草种和观赏植物,也会给我国的物种产生威胁吗?
教师: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的确存在着可能性,所以人们试图在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的活动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影响,我们人类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怎样才能挽回影响,让我们与生物一起和平共处地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下去。
学生:让人们不要滥砍滥伐,砍伐者给予处罚。让人民不要随意地引进各种物种,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当地的资源,合理的引进。开展动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制定和执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环境的一写相关的法律法规。
教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人类现在也要进行不懈的努力,才能把生物从危险的状况中拯救出来。同学们讨论的都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保护生物生活的环境,同学每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生物生活在他们适宜的环境中呢?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它的环境已经破坏得很严重,我们就要建立新的环境。
教师:对,这种方式我们叫“迁地保护”,我国现在的许多动物园、植物园、水族观和濒危繁殖中心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保护的。大家想一想,这两种方式中,最好的是什么方式呢?
学生:建立自然保护区。
教师: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自然保护区?
学生:卧龙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教师:我国目前有自然保护区一千五百多处,其中张家界、九寨沟和黄龙等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为什么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生物的多样性能够进行很好的保护?
学生:(阅读书P96)它们是“天然基因库”“天然的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教师:但是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矛盾,关于白头叶猴的保护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学生:介绍白头叶猴的基本情况。
教师:介绍辩论和协商的三方。
学生一组:(代表当地农民)我们农民刚开了个会,不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烧饭和取暖没有木材,我们的生活会很困难。虽然白头叶猴很珍贵,需要保护,但我们人更珍贵,不能为了珍贵的动物,放弃我们人的利益。
学生二组:(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听了农民的发言,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讲,必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现在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人的生存能力强于动物的能力,人们不断地破坏白头叶猴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造成生物的灭绝。虽然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人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生存。
学生三组:(代表当地政府)两方面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认为要保护双方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讲,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同时,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呢?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烧饭、取暖,如煤、沼气。
学生:把一些人迁到其他的地方。
学生:建议政府出资帮助解决农民是生活问题。
政府代表:大家的建议很好,我们会根据情况,综合治理,我们一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会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并开发环境旅游。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农民代表:如果是这样,我们支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配合政府和科学工作者一起把环境保护做好。
专家代表:我代表动物们感谢政府和农民,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好。
教师: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非常的满意,现实中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讲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故事。说明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给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点评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调动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指导以后的行为。一上课让同学们展现濒危动物的现状,可以迅速调动他们热爱生命的激情,然后通过分析,以及出示的有关资料,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并探讨解决方法,并通过保护白头叶猴事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多方面的情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用心
爱心
专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