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3:0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201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201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3-201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案 新人教版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3.说明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5.了解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3.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3.隔离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用具

1.非洲野牛迁徒生活的录像片断。

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型和黑色型桦尺蠖数量变化 的CAI课件。

3.加拉帕克斯岛地雀演化的CAI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灭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板书)

设问:生物为什么会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生物进化有什么规律?

讲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生物进化过程的研究,虽然仍以达尔文进化理论为框架,但达尔文原来的思想却被大大改进和扩展了。关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了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进化理论。(板书)

设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提问: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呢?种群的定义是什么?

讲述:请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种群的概念。例如: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引导学生总结出(1)与(4)属于种群,因此,总结出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提问:种群的组成有什么特点?个体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回答:种群个体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并不是机械的结合在一起。个体之间存在关系是: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讲述:因此说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达尔文清楚地知道只有能遗传的变异才对进化过程有意义。也就是说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或种群进化的基础。

提问: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称为什么?

(回答: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讲述:我们知道多指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绝大多数人表现为正常。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但绝大多数人表现正常。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不同的基因在种群的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讲述: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做基因频率。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呢?

讲述:可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s、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

A基因频率=

a基因频率=

提问:(1)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能否发生变化?(2)导致种群中某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观看:用CAI课件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从19世纪

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型桦尺蠖和黑色型桦尺蠖所占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首先出现19世纪中期长满地衣的浅色树干及树干上栖息着浅色与黑色9:1的桦尺蠖的画面。

提问:1850年以前该地区的桦尺蠖为什么以浅色为主?黑色个体很少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因为浅色与环境色彩相似,是桦尺蠖的保护色。黑色易被天敌捕食,而受到控制。

讲述:调查发现浅色基因频率为95%,黑色基因频率为 5%,这说明黑色基因是突变产生的。

观看:出现第二个画面,即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色的树干及栖息着浅色与黑色1:9的两色桦尺蠖。

探究实验:让学生背对电脑屏幕,教师哨声一响学生转身迅速用鼠标点掉一个桦尺蠖,哨声一响再背过身去这样重复多次后,统计剩下的两色桦尺蠖的数量。

讨论:(1)多数幸存者的颜色与生存环境有什么关系?

(回答:与生存环境颜色相近。)

讨论:(2)你的实验结果与自然选择有什么关系?

(回答:与自然选择结果类似。)

提问: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两色桦尺蠖的数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原因是黑色基因(S)与浅色基因(s)两种基因出现的频率发生了改变,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讲述:由此可见,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可以改变的,讲述:1.从宏观(性状)上来看进化过程为: 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从微观(基因)来看进化过程为: 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由此可见,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请根据桦尺蠖的进化过程分析:

(1)是否产生了新的物种,为什么?

回答:没有产生新的物种,因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是一个种群,个体之间彼此可以自由交配,实现基因交流,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提问:(2)什么是物种?物种又是如何形成的?(板书)

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即物种是代代相传保持一个共同基因库的群体。

提问:骡子是怎样产生的?能否传种接代?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骡子是马和驴的杂交后代,不能繁殖,原因是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讲述:这一事实说明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该现象称之为生殖隔离。

请分析说明:区分物种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回答:区分物种的主要依据是有无生殖隔离。

提问: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观看:演示CAI课件,给出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图。请同

学们用地理知识估算岛与岛之间的距离。再出示不同岛上的植被情况(突出果实的大小),让学生了解各岛屿的生存条件。最后出示有不同特征的地雀,特别突出地雀喙形大小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根据地雀的特征和岛屿生存条件将地雀安放在适宜的岛上(放错会发出鸣响)。

讲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都起源于同一个物

种,是南美雀类的后代。请同学们分析,它们形态特征形成显著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问:加拉帕戈斯群岛之间的水域起了什么作用。

回答:起到地理隔离的作用。

讲述:一个种群由于地理环境原因被分割成了许多个小的种群——这种隔离称为地理隔离。被地理条件隔开的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或基因频率起初就不可能完全相同。

提问:根据基因突变的随机性的特点,长期的隔离对不同岛屿上地雀小种群的基因组成有什么影响?

回答:由于突变是随机的,被分割的小种群可能会出

现完全不同的突变。由于地理隔离,各种群间没有基因交流,因此一个种群中的突变自然不会引起另一种群的改变。

提问:根据不同岛屿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14种地雀形成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由于地理隔离,各种群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

中,因而有不同的选择方向。即,不同种群选择保留下的基因不同,使分开的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和基因频率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就是14种地雀形态特征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

讲述:经过长期地理隔离,不同种群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上有了显著的差异,若再次相遇仍能交配和繁殖可育后代,这样的不同种群称之为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属于不同

第二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学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论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理论,对人们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也有着重要影响的理论。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之后的发展,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而且能够通过学习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

本节的重点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材着重讲述了以下四个基本论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着重理解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的,即种群的概念,说明生物是以种群为单位生活在一起,并且以种群为单位繁殖后代的;另一方面是“微观”的,即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基因频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而理解了这个概念,有助于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因此教材专门举例说明了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材首先讲述了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的例子。通过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说明桦尺蠖体色变黑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进而归纳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应重点理解物种的概念、隔离及物种的形成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抓住物种的概念,对此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理解本节内容。然后,才能理解隔离的概念和类型。教材以东北虎和华南虎为例,阐述了地理隔离是如何导致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产生分化的。关于生殖隔离,教材讲述了生殖隔离的概念、几种常见的类型,并且指出生殖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教材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分为2课时学习。第1课时学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第2课时学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生物进化的有关知识,掌握了自然选择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同时,学生在前面已经全面学习了遗传变异的有关知识,已经掌握了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对于生物进化的知识在初中的学习中也已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实际的事例,利用已有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对未知进行探究,归纳出所要获得的知识。

三、设计理念

生物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知识内容,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营造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很好的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我们可以用“分析归纳”的思维方法来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理论,即先就该理论的各个基本点做到深入理解,然后再归纳或综合。在此过程中,应紧密结合一些实际的事例,从而真正理解并能够应用所学的理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五、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的资料,各小组之间将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片段

第1课时:

知识回顾: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

导入新课: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诸多流派,如综合进化理论、新达尔文主义、新拉马克主义、中性学说、骤变论等。引导学生对搜集和整理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的资料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比较,概括出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二是从个体水平上升到种群水平。

问题探讨:把自己想像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

通过拟人化的思考方式,调动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利用已有知识,学生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呼之欲出。

设置情景:如果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基因型为Aa)的变异个体,且绿色比灰色更不易被捕食。那么,昆虫的翅色将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绿色个体即使不被捕食,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而夭折。只有通过有性生殖,才能将基因传递给子代,将基因A保留下来。也就是说,出现有利变异个体内的有利基因只有在群体中,通过有性生殖才能世代延续,另外有利变异个体的后代不一定能真实遗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仅研究个体的表现型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需要研究群体的基因组成的变化。

导出种群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种群和物种。

利用课件分别演示,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归纳:种和种群的区别。

教师引导:自然界的物种实际上是以一个个种群存在的,种群是物种繁衍、进化的基本单位。它为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物种的变化带来了方便。同时,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研究生物的进化,必须研究种群的基因组成和变化。从而提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设置情景:在某昆虫种群中,翅色绿色(A)对灰色(a)为显性,从该种群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20、60、20个(改变数据,以防学生照搬教材)。

(1)

请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

(2)

请计算AA、Aa、aa的基因型频率?

(3)

请找出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间的关系。

学生(根据基因频率的概念)进行讨论、归纳:

该基因的个数

等位基因的总个数

某基因的基因频率=

(1)

p

+

q

=

(AA

+

1/2A

a)+

(1/2A

a

+

aa)=

AA

+

A

a

+

aa

=

该种群的个体总数

该基因型的个数

某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

(2)

(3)

技能训练:展示2道习题(略),进行变式训练,掌握解题技巧。

设置情景:假设上述昆虫种群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和a不产生突变,这一种群繁殖若干代以后,其基因频率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计算和讨论: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在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亲代基因型频率

AA(20%)

Aa(60%)

aa(20%)

配子的比率

A(20%)

A(30%)

a(30%)

a(20%)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25%)

Aa(50%)

aa(25%)

子代基因频率

A(50%)

a(50%)

师生归纳:由此可见,子一代基因型AA、Aa、aa的频率分别是0.25、0.50和0.25。因此,子一代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不变,仍然是0.50∶0.50。如果继续满足上述五个条件,这个种群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将永远保持0.50∶0.50,而基因型AA、Aa、aa的频率也会一直保持0.25、0.50和0.25。

如果用p代表基因A的频率,q代表基因a的频率。那么,就可以写成:(p+q)2=p2+2pq+q2=1,其中p2代表相对性状中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代表相对性状中隐性纯合子的基因频率,2pq代表杂合子的基因频率。这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的内容(教材出于降低难度的考虑,未出现这一名词和相应的数学公式)。使学生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这就为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奠定了基础。

技能训练:展示2道习题(略),进行迁移训练,拓展提高。

小结: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说明了种群是生物繁殖、进化的单位;在自然界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发生变化,而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八、教学反思

1、教学效果分析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设计、操作、分析实验,将课下活动与课上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在讨论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体会了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训练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过程。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研讨,亲身体验了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3)加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研讨活动中,学生可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结果,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质疑,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培养科学态度、求新、求异精神的主旨。

(4)教学效果良好。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

2、教学心得

(1)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给高中生物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变化,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行为都受到很大冲击。其实这也是一种挑战,也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深化思想、调整行为,才能不断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才能提高作为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2)教学设计要强调知识的综合性、过程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才符合全教会的精神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不仅要改变教学形式,更要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真正成为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同时要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从学生探究、归纳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情况来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3)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今天学生所面对的许多有关生物的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生物学科的范围。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自然的,还是像数学等学科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

第三篇:高中生物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案(第3课时)

小榄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教学案

编制:

审核:

使用:2014年 月 日

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课堂检测】

9.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堊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 10.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该现象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课后练习】

11.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2.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单独进化的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第 3 页(共 3 页)

第四篇: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4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017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4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班级 姓名

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选择的基础(2)----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3)----进化的内因(4)----选择的结果

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条件;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外因、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局限性: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 生物的 个体叫种群。(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3)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相关计算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2、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突变包括,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基因的频率会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频率会降低。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 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①自然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种群。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隔离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的现象。(2)物种: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________________的一群生物。(3)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物种之间肯定存在着___________;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存在。不同种群间之间出现了 _则标志着已经形成新物种。

(4)长期的历史年代的地理隔离逐渐形成了,导致了新物质种的产生。但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

(5)新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就可能形成生殖隔离。例如:二倍体诱导形成四倍体。(6)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7)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所以生物发生进化的标志为 改变,进化过程中如果形成,标志着新的物种形成。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过程。

(8)隔离的实质是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仅有地理隔离不能产生新的物种,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关键。

三、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共同进化是指____ _______之间,____ ______与____ 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意义: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___ _____,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____ _____。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的内容:____ 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 ________。

()1.囊性纤维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 500个人中就有一 个人患此病。若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与一健康的男子再婚。再婚后该夫妇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1/25 B.1/100 C.1/102 D.1/625

()2.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及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55%、45%、45%、55% B.42.5%、32.5%、45%、55% C.55%、45%、55%、45% D.42.5%、32.5%、55%、45%

()3.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 000只,其中基因型为MM、Mm和mm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从岛外入侵了2 000只基因型为MM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m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 B.48% C.52% D.57%()4.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XBXB

占42.32%、XBXb

占7.36%、XbXb

占0.32%、XB

Y占46%、XbY占4%,则该校XB

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 B.8%、92% C.78%、92%

D.92%、8%

()5.下图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a地区物种甲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6.下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下列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图中X、Y、Z分别表示的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以及隔离 B.小岛上蜥蜴原种全部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蜥蜴原种中不同性状个体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小岛上蜥蜴新种全部个体所有基因的总和,称为蜥蜴新种的基因库()7.(2015·合肥二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生在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它们就是两个物种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实现的()8.以下关于生物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会进化

B.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C.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体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D.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D.基因突变的方向、自然选择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一致

()1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右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11.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

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_______。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______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突变、________和________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

(4)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

A.0≤N≤100% B.0<N≤50% C.0≤N<50%

D.N>50%

(5)下图中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①由a变为b、c、d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________。答案:(1)基因库 多样性(2)生物进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3)选择 隔离(4)B(5)变异的不定向性 d

第五篇:必修二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七章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 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 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⑸ 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 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 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并利用图片交替和录像展现使学生头脑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生物进化过程。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通过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生物是进化的,而不是女娲造人,也不是上帝造物。那么生物是怎样进化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讨论生物进化的一些学说。

(点评:利用课件,展示由单细胞生物到人的生物进化过程的录像,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在录像中提到“地球上已经发现的动、植物有200多万种,这么多个不相同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进化论提供了最科学的解释。”这就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而这个问题就是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以情激情,创设情境)

(实录:边看录像边听解说,很多学生脸上流露出好奇的表情。课堂气氛活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屏幕展示拉马克的人物及介绍,并看书思考以下问题: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评:绝大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总结出答案:①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古老生物进化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③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生物进化原因: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但是对于“获得性遗传”这个名词理解不透澈,所以教师要单独讲解)

2. 举例说明此观点:课件展示长颈鹿,设置问题: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实录: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到正确的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进化是因为草地退化后要吃树叶,当然颈长的有优势,它们想要长颈,于是天天使劲地将颈伸长,终于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其他的学生也是表示赞同。教师进一步规范指正。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

3.相关练习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B)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遗传给后代;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链接】拉马克的进化论提出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就连达尔文在开始他著名的5年航海旅程时,也还认为物种是不变,而且都是神创造的。后来他又通过大量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屏幕展示达尔文的图像,航海途径以及有关达尔文相关内容。

1.播放四段关于自然选择学说的录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①每一段录像各说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什么内容?②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条件?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内因?哪项内容是生物生存的结果?③生存斗争中包括几方面?哪种最为剧烈?

(点评:通过录像形象而直接的阐述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渡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渡繁殖是生物生存的条件,生存斗争是生物生存的手段、动力,遗传变异为基础,适者生存为生物生存的结果。四则内容环环相扣,学生易懂而又深刻。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把理性知识通过感性认识来潜移默化。)

(实录:学生很少见到带有录像的课件,所以个个精神抖擞,兴致盎然,从明亮的眼睛中看到了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每一段录像都诱导他们相互讨论,相互争执,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学生的回答大多数也是正确的,教师加以指点订正。)

2. 课件再次展示远古长颈鹿和现代长颈鹿的对比照片。设置问题:利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解释长颈鹿为什么脖子长?

(点评: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学说给予不同的解释,相互比较。为下文拉马克与达尔文两者观点的比较作下铺垫)

(实录: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参与,各抒己见。一部分同学还是以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但后来听到其他同学正确的解释,才恍然大悟。其中以一位女同学幽默而又洪亮的回答(“长颈鹿,对开始它们不叫长颈鹿,叫鹿。它们过渡繁殖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树叶不够吃,势必加剧种内之间的斗争这叫生存斗争;而对于现在的鹿有脖子短的有脖子长的这叫遗传变异;对于脖子长的鹿有优势,而脖子短的因为够不着树叶而最终饿死淘汰,这叫适者生存。”)结束了这次讨论。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给予正确的答案: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气氛达到高潮。)

教师最后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现出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并通过对课本中图示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一些生物现象。使课本的知识得以迁移运用

3.再次设置思考讨论题: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否定了拉马克的观念呢?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贡献和局限性)引导学生看书并分组讨论的出答案

(点评: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并学会从课本提炼知识,归纳知识,懂得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不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

(实录:经过学生的讨论,并争执后最终得出答案

(1)①接受了拉马克关于器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承认变异是可以遗传的;②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在解释适应性的形成时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2)肯定:①较好的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②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局限:①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认为物种的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骤变不可能形成新物种。教师再次通过课件展示上述答案)【链接】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已经过去100多年,在这100多年期间,生物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那么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又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本知识点内容很少,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看书,相互讨论的出答案。问题:现在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那些修改呢?(实录:学生通过1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书直接而又准确的得出答案:

①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 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摈弃;

③ 研究的对象从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教师加以点拨,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好铺垫。)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将这节课的基本框架展现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出本节的思路框架,尤其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达尔文——物竞天择等概括性语言不可缺少。然后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回顾。最终达到当堂的知识当堂巩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下一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掌握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的概念;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的原因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十、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问题为纽带,通过四个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营造了一种“教学情意场”,学生是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亲身体验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科学领域没有终极真理,存在质疑和争论不仅是正常的,而且能促进科学的进步。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能力。这样处理,比通常由教师简单地讲述,灌输知识要强得多,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深更牢固。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一些本来不太好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主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也进一步增大。这节研究课让我深深感到:开展诱导探究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最根本是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地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实现,能够在教师的诱导下,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那要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下载2013-201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2014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 第7章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3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