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3:1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第一篇: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如今我们一直都在说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且这也成为我们当今的话题之一。下面我就来说说小班孩子在户外运动中,我是如何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的。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叫做自主性?其实自主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按词义解释就是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自己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行动,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体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而幼儿户外运动中的自主性是指幼儿在适宜并足够大的空间场地上,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并伴随着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能自主运用各种活动材料以此来促进自身各种身体机能健康发展的行为。

其次就来说说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来培养小班孩子的自主性。

一、着重从环境创设入手,提高幼儿自主参与运动的兴趣

良好的环境创设应体现开放、自由,这样才能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1.提供丰富并能体现一物多玩的玩具材料

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要结合幼儿兴趣、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来及时调整玩具、材料并提供给幼儿一物多玩的玩具,让幼儿自主活动,比如球、海绵棒、彩圈、轮胎等。

球既可以让孩子拍也可用脚来踢,还可以顶球,也可以投球;既可练习投掷动作又可练习抛接动作;彩圈既可玩套圈、滚圈,也可将圈放在地上跳,又可以学“小兔”跳(彩圈夹在两腿中间,两只手做小兔耳朵),还能用圈玩“开汽车”、“开火车”游戏;轮胎能滚、能走、还能跨。这些玩具都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2.给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一切因素,使户外活动场地变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教科书”,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利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极具动态性的特点,注意整体布局的变化和色彩搭配,设置水池、石子路、草地、砖地、沙池、树木、土山等,使户外活动场地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硬有软,有直有曲,有阶梯,有平地,给幼儿感官上多种刺激,顺从幼儿好奇、易动的天性,给幼儿留下联想的空间,让小班孩子愿意自己去玩。

我们在划分区域时,也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设置了各种体育活动区(包括球类区、投掷区、民间游戏区、跳跃区、钻爬区)等来满足各种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更进一步落实教育目标提供条件和帮助,给予了小班孩子更多玩的空间。让他们在运动时借助材料的运用能更加的体现自主性。

3.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发展

小班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欢的快乐,建立自信心。其实教师在户外运动中起着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以玩伴的身份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并与他们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自主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经常和幼儿交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他们说话时能蹲下来,尊重他们,慢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发展的需求,并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引导他们产生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内部动力定型,最终内化为自觉行为。

例如我们在玩呼啦圈时,一开始时孩子们感到比较新奇,会跟着老师一起开小火车、跳圈圈、钻小鱼等,这时老师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但当老师停下来时多数孩子们觉得自己玩有一定的难度,就会停下来。这时,我们老师就拿着呼啦圈,找了一个孩子,对他说:“我和你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好吗?”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纷纷模仿起来。当老师又一次和孩子互动起来时,孩子们就会自己想出许多的玩法,此时老师就会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玩起孩子们想到的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同时使其自主游戏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转变观念,让幼儿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1.创设童趣情境,激发幼儿自主积极性

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因此我们根据设置的区域创设相应的游戏情节,老师则以自身的语言和行为不断地去感染引导他们,让幼儿保持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平衡区,我们设计了“小猫捉鱼”的游戏情节,孩子们扮小猫,老师扮猫妈妈,拎着“小桶”,走过“小路”(平衡板、梅花桩),遇到“大风”(迷迷转),走过“小桥”(拱形桥、小高跷),来到池塘边捉鱼,并引导孩子告诉“猫妈妈”,“捉了几条鱼,是什么样的鱼?”孩子在有趣的情节中,不仅获得了平衡技能的发展,还巩固了对颜色、大小的认识。又如,投掷区“给小动物喂食”,走跑区“猫捉老鼠”,钻爬区“毛毛虫历险记”,跳跃区“小兔种萝卜”等情节的创设,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从简单的游戏中找到了活动的乐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同时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尽情投入,不知不觉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

2.放手让幼儿去玩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在户外运动中,幼儿玩什么运动材料,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在哪儿玩,一种材料玩多长时间,我们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例如:户外运动时,有的孩子会对能在空中飘的降落伞有兴趣,于是边扔边吹;有的会对能当做自己小尾巴的流星球,充满好奇,便会装在自己的屁股后面让别的孩子来抓自己的小尾巴;而有的就会拿着呼啦圈不断地转啊转,即使还转不起来但依旧充满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天性的外露,童真的一面,我从不去约束他们,而是放手让他们去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规定今天一定要玩什么,让他们尽情地想一想、玩一玩,对所有幼儿的想象、玩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玩的幸福和快乐,其实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自主玩耍。

3.鼓励幼儿玩出新花样

游戏的重复行为是小班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重复机能是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探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造性。

在一次户外运动时,有的孩子喜欢接连几天都玩海绵棒,今天也是如此,但我没有制止他们。一开始,他们都是各自玩各自的,有的将海绵棒拼成一条长方形的小路,然后在“小路”上走;有的将海绵棒放在自己的鼻子上,学着像大象一样沉重地走着,一脸十分自豪的样子,这时,我走过去说:“宝宝,你们想出了那么多的玩法啊!能不能和其他伙伴一起玩呢?”在我的启发下,于是,孩子们开始了交往,他们一起将海绵棒拼成一条长长的小河跨一跨,或拼成一条小路走一走,还有的将海绵棒当成一匹马(夹在两腿当中)快乐地骑起来,并能练习跳的技能。

但有的孩子出现了破坏的行为,于是我让其他孩子去提醒他并且要求跟他一起玩,果然没过多久大家就一起开心地玩了起来。

总之,我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来培养小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让幼儿自主地活动、探索、发展、提高;尝试自己思考、自己判断、有自己的主见,这样幼儿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第二篇: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精神负担的分散活动,设置活动区就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需求。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结合我们小班年级组的“创设温馨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一课题,我班选择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一子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分别从设置目标、投放材料、创设环境、指导与评价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自主性的发展。

三、探索与实践

(一)、围绕幼儿主体性作用的发展设置目标

设计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师能根据预定要求来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因此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亲亲我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帮助幼儿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是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的活动,一到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显得又忙碌、又快乐。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自己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区域习惯,我们设计了“今天你进区域了吗?”这一板块,每个幼儿要持卡进区,把卡放在相应的区域标志里,这样后来进区的幼儿如果发现本区域中有5个小朋友时请选择别的区域,因为教师规定每个区域中的幼儿不超过5人,这样不但可以规范幼儿的良好进区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练习一一对应。教师也可以以同伴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进区活动中去,作个“有指导性的合作者”。针对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特点有意识地吸引幼儿自主的到适合他的区域进行活动。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由于教师设置的各个活动区以及为各个活动区提供的活动材料可以被看作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实际对象,被看作是幼儿教育内容的物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活动区材料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幼儿的主动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1、区域名称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在以往的活动区设置中,我们往往以文字冠名。比如,在区域中写上“娃娃家”“建筑区”等等。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目了然了,可对于不识字的孩子们来说表示什么呢?尤其在小班,和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来讲“益智区”、“操作区”简直太难以理解了。孩子们常常会乱指一气,名字和区域根本对不上号。正如《纲要细则》中指出,作为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3至6岁阶段,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段,形象或表象影于是在这次布置活动区标志时,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等特点,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贴在玩具柜上:如聪明的小猴代表“益智区”、乖巧的小猫咪代表“音乐区”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各活动区的任务和性能,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在分区活动中也不会再出现找错了活动区的现象。这样的布置,突出小班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区域的划分。我们要时刻记得,环境是和孩子互动的。要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理解环境所要表达的意思。

2、环境的独特而富有情趣性。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如,小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弱,知识经验少,不可能真的像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为幼儿设立了 “小小种植园”、“生活自理角”等,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践或再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因人而异地提供开放性的活动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夏天结合“下雨的日子”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来探索、表现。首先在科学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容器作为盛水容器,幼儿在进行装水和倒水的操作,教师在几个容器底部钻孔,幼儿观察水

从孔里漏出的现象,还提供了不同材料,如冰淇淋盒、木头、勺子、泡沫纸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积累初步的经验。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豆类制成”的“听雨盒”供幼儿表现。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路线曲折复杂,难度较大的走“迷宫”,而能力稍差的幼儿就选择稍微容易些,难度相对小些的“迷宫”;还有就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如娱乐角中的休闲钓鱼,美工角中的蔬菜水果切面印画,观察角中的自制饮料等等。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四)适时地帮助与指导,促进幼儿独立性与创造性

强调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的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

3、引发幼儿内在的游戏动机。游戏过程依赖的是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以及游戏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并非外在于活动的其它东西,如教师的奖赏。幼儿的主动性是内在的游戏动机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区角游戏内容、材料投放时,应从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例如:我发现我班有不少幼儿到认知区玩“摸箱”游戏,我就投放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来感知软硬、厚薄和几何形体,并投放一些纸片,让幼儿通过动手折、剪图形来感知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棱形、圆形等)。通过开展这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又如:在科学区投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皮球等,让幼儿自由摆弄,发现圆形物体会滚动,从而知道了为什么汽车轮子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通过设置容易让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活动能力的区域内容来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动机。

4、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反思与总结

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自主性

区域活动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为幼儿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

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的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

1目标的制定

设计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我爱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2环境的创设

2.1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

幼儿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幼儿的活动

3.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在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会变的颜色”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懂得不同颜色的融合会变出一种新的颜色的知识;“玩乒乓球”活动中,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探索中发现利用一张纸使乒乓球稳定的方法。

3.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交往合作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以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4教师的指导

4.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用木筷夹弹子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教师可以这样说:“唉,这弹子这么圆,筷子也这么圆,真是太难夹了,如果筷子不是那么圆就好了!”这样的语言能启发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筷子。

4.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科学探索区,个别幼儿拿着镜子把玩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我们到阳光下去玩吧!”这时幼儿通过自己“照来照去”这样的实际操作,对于镜子能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就会感到好奇,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指导,如:“放到水里去试一试呢?”等,幼儿玩镜子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4.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第三篇: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主性

[摘要]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赋予了孩子们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幼儿能按照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所以自主性区域活动的开展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呢?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关键词] 幼儿 区域活动 自主性

一、制定目标

制定教育目标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即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在学完这一课题后应达到的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所以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环境的创设

1、为区域活动创设物质环境

我们根据幼儿健康、社会性领域、语言、艺术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逐步设立了“娃娃家”、“宝宝看一看”、“宝宝动一动”“宝宝玩一玩”、”美工角”、“建筑区”“钓鱼岛”本着合理布局,便于流动的原则,根据活动室的特点,我们将建筑区、宝宝看一看、娃娃家等区域设为固定区,其余设为活动区,在区域活动环境的刨设方面,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必须刨设船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

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合适的活动材料,为孩子自主性探索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如何有层次性地投放材料、使孩子各有所获是十分重要的。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探索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考虑材料的层次性。所以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三、发挥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是自主活动的,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

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指导。

(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

(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益智区,个走迷宫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好像往下走一点你就快到了”这时幼儿走迷宫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3、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

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时间、让幼儿在活动中满足独立的需要

1、空间的安全性。

小班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较弱,要减少和清除环境不安全因素是对区域环境的量基本要求。

2、空间的方便性。

提起卫生人们就会与干净、整洁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幼儿的活动环境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光。光线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增设的区域宅间必须光线充足。

3、空间的动态性。

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设的空间必须方便幼儿进出。

在时间安排上,一方面,要将完成新活动自主权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活动的时间,只要他们完成即可,教师不作硬性规定。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时见外,其余只要是非集体括动、游戏、课间、饭后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或玩新活动继续末完成的探索„.开放的区域活动时间空间.既使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实现,又满足小班幼儿探索的愿望和独立的需要。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域的主人,我们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第四篇:《小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自主性培养策略》课题方案

湘河镇中心幼儿园

《小班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自主性培养策略》

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课程改革已进行得轰轰烈烈,各种课程应运而生,但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关注的是幼儿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幼儿的生活活动很少受到人们的真正关注。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多,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智力开发,而对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往往容易忽略,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缺少方法,父母、祖父母包办代替多,孩子生活技能相对比较差。而且随着课程的深入,越来越明显得感觉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组织形式简单,幼儿消极等待现象多,自主、自理能力差,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的一日生活皆为课程”,艾里克森也明确提出:“促进幼儿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正确、有序、科学、合理的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自立终身发展的能力,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概念界定

幼儿在生活活动中自主性培养策略:自主性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个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能依据个人对正确事物的信心行事,积极主动地去做想做的事情,它不是幼儿先天自发的本能,而是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幼儿生活活动指幼儿午餐、午睡、散步、盥洗等环节,在这些过程中探寻自主有效的生活活动组织策略,培养幼儿生活技能,关注孩子在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良好发展。通过自身活动而获得发展,三、研究目标

(1)通过对幼儿生活活动中自主性的关注,让教师转变观念,把幼儿生活活动的实施纳入课程,提高幼儿自主、自理能力。

(2)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研究目标内容策略进行探讨、充实,促进幼儿自主意识发展的途径、方法。

(3)融合学科领域与生活活动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使幼儿体验生活活动的乐趣,使幼儿在生活活动中愉快并自主的获得发展,使生活活动真正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

(4)进一步提高教师观察、分析、反思及组织自主性生活活动的能力,不断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最大限度地将观念落实到行动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感到轻松自如,体验教育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1)了解小班生活活动相关的研究、理论基础。

幼儿、家长对幼儿的生活活动及时进行多元化评价。

(2)以大带小。为了更好地实施该项课题的研究,我们计划采用大带小模式,有目的地混龄开展一些生活活动等等。通过大带小这样的模式,使建立自信,培养责任心。

(3)生活实践。如:区域活动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相结合,并采用游戏的方法进行,生活环节的组织不流于形式,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参与锻炼的机会等等。

以上三种方法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拓展了孩子的生活空间,使教育时空更广泛,教育资源更鲜活,教育场景更真切,教育手段更自主。也试图改变教师组织生活活动时一刀切、高控制、缺乏自主等现象,提高教师自主性生活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开放性、适宜性——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方法、行为,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

六、实施步骤为:

(1)首先进行理论的学习,进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2)其次有计划有目的的在班级内进行幼儿的一日自主性生活活动组织。

(3)最后积累典型的素材,整理和总结相关经验。具体时间阶段安排:

2014年9月28日

第五篇:在自主性游戏中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自主性游戏中对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游戏始终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活动,游戏中幼儿愉快地和同伴交往合作,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始终伴随着游戏的进行,因此,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是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幼儿在游戏中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也更加敢于表达。小班的幼儿尤其钟爱游戏,那么如何通过游戏来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下面是我在自主性游戏中对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说的欲望

1、调整游戏区域

游戏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影响极为重要,好的游戏环境能够促进幼儿游戏中的交往,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为了进一步引发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这一学期,除保留了原先的小舞台、银行、商店以及两个娃娃家外,我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还开设了建筑工地、图书馆和小吃园,在几个游戏区域的设置上也进行了调整。如图书馆,原先是作为图书角设置在午睡室的,虽然这里比较安静,光线也比较充足,但我却发现幼儿都不太爱去那里看书,常常空无一人,图书角形同虚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把外面的花花家搬了进来,把图书角设置在了原先花花家的位置上,同时在角色游戏中新增了“图书馆”的游戏。很快地,这里成了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你常常能够看到图书馆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着图书上的内容,或者和图书管理员商量着如何借书……“建筑工地”在开设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虽然幼儿比较感兴趣,但不适合放在角色游戏中开展,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非常的少,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于是我很快关闭了“建筑工地”。而每次带孩子们到草地上去玩时,孩子们常常喜欢捡拾地上的枯枝树叶,在草地上玩“烧烤”的游戏,于是我便在角色游戏中开设了“小吃园”,分成面食区和串烧区,游戏开出后,孩子们玩得甭提有多开心了,幼儿在积极游戏的同时也促进了语言的交流。

2、丰富游戏材料

除了游戏区域的调整,我还通过丰富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激发幼儿说的欲望。如娃娃家里,新增了几部手机后,我发现手机对孩子们的吸引力特别大,常常能够看到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们拿着手机随时随地地给其他人打着电话。自从娃娃家里有了手机,我班的周默菲小朋友每次游戏都喜欢到娃娃家去当妈妈、姐姐,可以拿着手机打电话,走路的时候、银行里领钱的时候、小吃园里吃点心的时候……总是能听到她模仿大人打电话的声音,有模有样。银行里,我把原先的钱币换成了有1元、2元、5元等面值不等的钱币,钱币上的图案根据面值的不同也都不同。因此孩子们在银行领钱时,语言上的交流也丰富了许多,如要领1块钱,有的小朋友还会提醒银行里的工作人员“钱的上面有一只小鸡。”在“小舞台”、“小吃园”等区域,我也相应地提供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的丰富,有助于幼儿创新游戏情节,发展思维,给了幼儿学习用语言交流的空间。

二、重视游戏过程,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1、鼓励交往能力弱的幼儿在游戏中运用语言交往

同伴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中,有些孩子能够与同伴大胆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是有些孩子内向、胆小,交往能力差,在游戏中很少与同伴进行语言上的交流。比如我班的沈菲玥小朋友,她比较喜欢当娃娃家的“妈妈”,可她在游戏中却总是一个人玩,几乎没有和其他小朋友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在一次游戏中,趁娃娃家只有她一个人在时,我以客人的身份走了过去“叮咚、叮咚!”按了好几次门铃,她只是看了看我,走过来“开”门,并没有开口请我进去的意思。我问:“沈菲玥,不请我进来吗?”她才轻轻地回了一句“请进来!”然后又自顾自玩了。于是我又接着问她,吸引她的注意力“你是娃娃家的奶奶吗?” “你烧了些什么菜?能给我吃点吗?”……在我的主动下,她也开始愿意和我交流了,还主动和我说起了话,比如我们家的宝宝到小舞台去看表演了、今天宝宝过生日等等。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和幼儿在游戏时交谈,引导他们在游戏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要做的事情,给幼儿树立了语言模仿的榜样。

2、引导幼儿运用语言解决矛盾与冲突

幼儿游戏过程中,常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幼儿之间的争吵也是一种促进交往的方法,孩子们在遇到矛盾后,可以引导她们运用语言来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有时,教师只要在旁注意观察,不需要急于介入其中。比如在一次游戏中,周默菲和周思琦都争着想拿手机。周思琦说“手机是我先拿到的!”周默菲说“你是奶奶,奶奶不能拿手机的!”周思琦也说“那你是姐姐也不可以拿的!”最后周默菲气呼呼得跑出去,“那我到果果家去借!”……虽然两个人一直在争吵,但她们同时也是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有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询问来让孩子用语言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什么而争吵,再引导孩子通过协商来解决问题。

3、在游戏中帮助幼儿丰富词汇量

虽然是小班下学期,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意识有所增强,情节也有所丰富,但由于缺乏生活经验,词汇贫乏,许多孩子在游戏中仍然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较多地依赖游戏材料进行游戏。教师在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愿望的同时,还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语言学习技能。如鼓励“商店”和小吃园的服务员在招呼客人时,使用“欢迎光临!”“请问你要买(吃)些什么?”“欢迎下次光临”“再见”,鼓励娃娃家的人看到有客人会热情地说“欢迎来我们家做客,请坐……”等一系列礼貌用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前或游戏讲评时对在游戏中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幼儿进行表扬,通过同伴的榜样作用来让幼儿学说,使幼儿在游戏时知道怎样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游戏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游戏讲评,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讲评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讲评活动中,师生共同参与,讲述游戏情况,交流活动经验,同时还能一起解决困惑,共同分享彼此的快乐。虽然是小班的孩子,语言表达不是很连贯,也不精炼,但每次游戏后,他们很乐意表现自己,都喜欢讲讲活动中所发生的事,因此,每次活动后我都给幼儿充分讲述的机会,让孩子们来说说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在讲评中,我不时地肯定某些幼儿的游戏行为来激励其他幼儿参与讲评,因此一些平时不愿意举手发言的孩子,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讲评,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比如我表扬了娃娃家的妈妈很会照顾小宝宝,娃娃家的其他孩子们都争着讲述自己是怎样照顾宝宝的,希望我也能给予他们肯定。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游戏讲评时,通过让幼儿参与讨论,共同商量、解决。比如游戏过程中,我发现小吃园里顾客一多,后面的人总是要等好久,导致顾客不排队,乱哄哄的,于是在讲评过程中,我将这一问题提了出来,请幼儿来说一说该怎么做?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孩子们立刻讨论开了,“顾客不能挤,要排队!”“厨师要快点烧!”“两个人一起烧就快了!”……通过与孩子们的共同讨论来解决了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性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是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自主性游戏的特点,创造条件,鼓励幼儿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运用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交往,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载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

    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 无锡市钱桥中心幼儿园朱燕芹 人的经历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往的总和。不同的经历可以造就不同的道德、智能和人格,人的发展......

    托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环境创设初探

    托小班幼儿自主性游戏环境创设初探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而游戏环境又是支持和引发幼儿游戏的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应重视幼儿自主性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创造充分的游戏条......

    幼儿户外运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户外运动中的观察与指导 生命在于运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

    幼儿户外运动中的保育工作经验之谈

    幼儿户外运动中的保育工作经验之谈 每天的户外运动是幼儿锻炼身体的最好时机,户外运动能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因为健康对于每个幼儿来说......

    培养小班幼儿良好阅..

    小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小班幼儿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意义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人的阅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具有很高价值的能力。美国的两项国家级长期追踪的教育......

    小班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让幼儿爱上音乐课 ——小班幼儿节奏感的培养 小二班 胡瑛 2011年2月 一、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幼儿经过上个学期对音乐的接触,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对音乐很感兴趣。节奏感是音乐......

    小班幼儿礼仪的培养

    创设情境,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教育家叶圣陶说:“......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小二班 张惠 一、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内涵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种行为只要有意识、目的的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习惯。好的习惯如此,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