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时间:2019-05-12 17:5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第一篇: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东港幼儿园曹卿

游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共识。《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付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区域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规则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者对规则的知识的了解;二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重点在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2、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3、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对于幼儿来说,规则意识主要包括了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区域游戏规则意识培养

怎样使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由、有序地探索于环境与材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呢?一年来,我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方法,对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

1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是一个基础教育机构,这里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家庭,并且注重事实,一视同仁。在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幼儿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因此守规则是儿童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前提基础;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我们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保障游戏开展。

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要求幼儿遵守的规则。要保证活动区的活动有良好的秩序,就必须制定活动区的规则。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

小班幼儿刚开始自选游戏时,幼儿由于新鲜好奇,会一窝蜂地涌进一个区域,并伴随拥挤、打闹、扔玩具的现象,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归原处。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我预设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每一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从游戏的顺序、游戏中的行为、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例:幼儿在秋游活动后对房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结构游戏中搭建各种房屋,由于他们第一次接触结构材料,因此我从认识材料入手,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加强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我也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幼儿:

1、规定每个活动区的参加人数。

2、采用游戏手段,培养幼儿积极收放玩具。比如:通过游戏“送小动物回家”、“比比谁的家最整齐”等活动,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收放玩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严格遵守各种规则,使环境熏陶达到最佳效果,幼儿也会学习教师的样子严格遵守,我利用环境的隐性教育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二、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

小班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而是比较青睐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于是我就以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标记图在进出区域、材料收放及操作规则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提示和规范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在游戏过程中,随时对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加以强化,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通过“五角星”鼓励好学上进的幼儿等等,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基本上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物品用后会放归原处,养成了自主自律的能力,保证了活动区的正常秩序。

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遵守规则,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因此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遵守规则、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三、指导策略得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养成规则意识并执行规则、遵守规则。具体是:

1、模糊处理策略

所谓模糊处理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对才出现的一些问题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给幼儿解决问题留下“空白”,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我班幼儿的基础上,我选择性地使用模糊指导策略。一方面将游戏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共同讨论概括,找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或评价时,采取引申式的提问策略,层层启发,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作为教师则是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再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模糊处理策略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供多的空间和机会,是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主体性得到充分发

挥。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支持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加以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在讨论,以此反复。幼儿就在这种环境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隐性指导策略

课题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创造性地表现。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用笔录或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等)形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就使得幼儿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年龄大的孩子更愿意协商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等等,在游戏中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游戏区域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游戏区域的布置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应该是方便幼儿间交往的,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所及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只有交往产生了,矛盾和问题才会产生,才为幼儿的交往、解决问题、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所以,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幼儿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很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指导幼儿游戏,要给予孩子较大的自主权、,自愿选择,自主展开,自由讨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以角色的身份加入,然后作针对性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建立常规训练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并通过大量的日常游戏活动等,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邹弘北京出版社,20062、《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实施手册》

3、《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4、《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1

第二篇: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游戏规则意识的培养

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中小班规则意识的策略研究

《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规则是行为与活动的准则。规则意识就是要让全体幼儿都能有发自内心的、能够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已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已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自主性的区域游戏在活动中,幼儿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的区域和材料,按照各自的发展速度来划定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时间段,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是,完全的自由环境和材料、时间的选择往往让一些规则意识弱的幼儿产生不良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没有规则,都被宠着长大,让他们在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受同伴和其他活动的干扰,没有重点、没有意图、没有规则意识,从而直接影响到区角活动的质量。反之,幼儿园区域游戏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记得小班幼儿在上学期开展的自主性区域游戏过程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场景一:自我为中心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娃娃家里的小朋友经常会人很多,只见他们自顾自地玩着烧饭、抱娃娃的游戏。我问婷婷:“你是娃娃家里的谁 呀?”,她回答我是妈妈,我又问:“爸爸是谁呀?”她看看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指着飞飞说是他,我再问:“那其他的男孩子是谁呀?”她回答不上来。我转身 去问男孩子们:“你们谁是爸爸”,结果每一个孩子都对我说他是娃娃家的爸爸。

场景二:场面混乱。

小班幼儿喜欢平行游戏,所以我们在区域游戏的材料提供上同种玩具投放了较多的量,尽量满足幼儿需求,避免争抢。但是材料一多,玩的小朋友也多 了,孩子在区角里翻来倒去,几十分钟后活动室里就乱作一团了。娃娃家的蔬菜水果、锅碗叉勺桌上、地上随处都是,生活区的豆豆、珠珠洒落一地。场景三:随意性大。

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因此游戏随意性大。他们通常这边玩一会,那边玩一会,一个游戏没玩好,看到其他好玩的就来不急整理就换游戏了。

这样的游戏过程不但不利与孩子主动构建知识,而且老师通常也是顾此失彼,忙到最后还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收拾残局。因此,我们需要帮助幼儿构建自主性游戏的游戏规则。

首先,我们先找出发生这些状况的原因。我觉得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 如:行为明显受情绪支配,情绪仍不稳定,容易冲动。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的情绪影响。无意性占优势,注意不稳定,易受干扰。由于注意水平低,儿童的观察目的性差,缺乏顺序性和细致性等等,孩子的这些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的行为和状态,因此会产生上述的混乱状况。同时,《课程指南》中指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0—6岁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商定使用材料和空间的必要规则,并督促遵守。

从上述定位看我们不能生硬地对孩子提出游戏规则,让孩子来遵守,游戏规则不同于生活规则,不具强制性,是教师要与幼儿一起积极互动,共同构建的。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课程指南》等纲要性文件那么那么怎样和孩子一起构建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游戏规则呢?

创设环境,教师适时地介入游戏,进行语言指导,在指导时要注意自主游戏的特征,给孩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起来协商,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同时也可采用一些小方法来慢慢规范孩子的游戏行为。我在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1.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规则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规则的暗示包括对每个区活动人数的暗示,操作时间的暗示,操作内容的暗示等。如我在每个区的入口处粘贴数字,当幼儿的自画像在数字旁插满时,其他幼儿就不能再进去活动了。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此外,在地面区域入口处标上小点点。小点点是成对的,暗示孩子让鞋子宝宝和小点点做朋友。例:生活区适合四人以下来游戏,我就在入口处贴上四对点点,小朋友的鞋子找不到点点做朋友了,就建议他另作选择。座位提示。适用与桌面游戏,用小椅子来暗示人数,小舞台和电影院用卖门票的方式来调整。

由于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暗示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能激发幼儿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带有强制性、命令性、压制性,因而幼儿乐意接受。同时,它对幼儿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暗示诱导幼儿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2、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图示张贴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

如在图书区的墙饰上粘贴怎样看书、怎样借阅的规则。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如在生活区要求幼儿有规律地串珠珠,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上一串美丽的珠珠(珠珠是可以更换的),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收拾玩具材料中,我们给不同的区域的材料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幼儿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着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便于孩子在整理时进行归类,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

3、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情境熏陶法。

教师可通过创设秩序井然的教室、活动、生活情境,利用环境的约束力来促使幼儿作出规则行为,深化幼儿对规则的认识。

如:在设置的“公共汽车”区,并在车门两边显眼的地方贴上画有幼儿排队上车的图片,在幼儿乘车的时候看见图标就记得要排队上车,针对抢座位的问题,还在车内有意识的安排一个黄颜色的椅子,表示要给老人、孕妇、和怀抱婴儿的人让座。在有情境的社会性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语言、行动、体验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实践着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通过多次重复和练习,幼儿会逐渐把社会所要求的行为规则变为自己主动的行动,并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可见“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老师”。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使他们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有所收获,这对幼儿自主地形成规则意识大有作用。

4、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自然后果法。

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不急于干预,先让孩子玩个够,游戏结束是再让孩子回头看他们的“战场”,通常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不会注意到自己正在“制造混乱”,如果此时进行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游戏结束再让他们来看,他们会非常惊讶,有些孩子就会评价:很脏的;很乱的;青菜、蘑菇都到地上了„„有个别孩子会主动去整理,这是老师的指导目的自然而然的达到了。

5、自主性区域游戏中的 角色辨识法。

针对娃娃家爸爸妈妈多的状况,我先和孩子们商定在娃娃家需要哪些角色,最后我们定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角色,其他为客人,同时也交流了这些角色各自的工作。商定后我就在娃娃家里投放了对应的人物挂牌。孩子进入娃娃家后一起协商各自担任什么角色,选择相应挂牌挂到脖子 上,这样他们就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小班幼儿的思维都是比较直观的,以往单纯的语言指导总是收效甚微,孩子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担任角色,协商实际上是不能达到 的。有了挂牌孩子就会进行简单的交流,商量谁来做爸爸,谁做妈妈等。孩子有时也会自顾自地选了一个角色就去玩了,这里我觉得是孩子的年龄特点使然,我们不 能对孩子定太高的目标,孩子能进行一定协商就已经是进步了。同时交流协商的能力、合作能力需要慢慢培养。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我了解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定 的角色意识,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情况去玩游戏,另一方面孩子在娃娃家的游戏人数也变得合理起来。

可见我们应该帮助幼儿从小就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培养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让幼儿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会自己制定规则,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并在成人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通过学习和耳濡目染,儿童会把规则内化到心里,为将来做一个遵纪守法有公德的公民打好基础。

第三篇: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解读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活动

游戏是童年时代的伙伴,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而区域游戏又是幼儿一日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各种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促进了幼儿个性的形成。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充分发挥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如何合理组织好小班幼儿的区域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质,真正体现区域活动的真谛,这与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学习特点有较大联系。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有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合理、正确的指导。

一、游戏初期阶段

幼儿表现:我只要玩——单

一、独占地玩

幼儿在家习惯于独自玩玩具,到了幼儿园,他只要玩自己喜欢玩的玩具,不管别人怎么样,他要什么就要立刻得到,不会等待更别说轮流使用。

案例1:一天,我们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小朋友对“娃娃家”里的材料很感兴趣。尹其美小朋友拿着小碗和调羹,津津有味地吃个不停,活动结束了,她带着小碗和调羹回到座位上,老师请她收起来,她硬是不肯。余臣涛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就玩了起来,这时有几个小朋友也要玩,他就把照相机使劲抱在怀里,不让小朋友们玩,嘴巴里还一个劲儿说:“我要玩照相机,这是我的呀!”老师对他说:“你已经玩了一会儿,让其他小朋友玩玩,好吗?”他非但不肯,还把照相机捂得更紧了。他还会时常把别人好玩的玩具放在自己的抽屉里,老师找他谈心,他会说:“这是我喜欢玩的呀!”在小班年龄这种情况非常多见。

相应措施: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主的活动区,如:娃娃家、玩具区、宠物区等。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有亲切感、安全感。教师只提供一些简单材料。由于幼儿刚接触游戏,水平很低,不会互相谦让,自己玩喜欢的玩具,其他小朋友要玩时就不愿意给,所以教师要提供数量充足的相同玩具。

案例2:一大早,王籽言挣脱妈妈的手,跑进教室,老师请她在座位上坐下来,只过了一会儿,她就大声哭了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她想到幼儿园里来玩。但是,她走进教室后,觉得不好玩,于是就哭了起来。

相应措施:(1)活动时间灵活。幼儿在家里自由惯了,一下子就规定他们在某个时间才可以进入活动区,他们会感到压抑,所以设置活动时间要灵活一点。如有的幼儿一入园,就让他到活动区去,以转移其入园时不愉快的情绪。(2)活动地点随意。在活动区内,可以让幼儿自由走动,不要硬性规定、限制他们在某一区域内活动。(3)活动内容自主。在活动时不强行分配,可以暂时满足幼儿独享玩具的愿望,逐渐要求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二、游戏发展阶段

幼儿表现:我也要玩——模仿、交换玩、一起玩

幼儿入园以后,自理能力逐渐增强,开始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了较多的模仿行为。他们不再局限于玩自己的玩具,尝试学着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他们还常常模仿老师的样子,自己做小老师。

案例3:小朋友越来越喜欢老师的东西。坐一坐老师的椅子,摇一摇老师的铃鼓,弹一弹老师的钢琴,翻一翻老师的“大书”,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用粉笔写字画画,有时拿着油画棒就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学得惟妙惟肖。

相应措施:增添反映幼儿园生活的内容,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生活区里,提供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语言区里,提供主题明确、画面鲜明的单幅图片,让幼儿大胆地像老师一样根据图片讲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主题活动“能干的小手”,开设动手区,为幼儿提供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珠子,互相模仿,练习穿项链、手链等。活动规模相应扩大,提供的材料也较前一阶段丰富。如动手区里既有大圆珠又有小塑料珠,这样,手指肌肉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孩子可分别选择活动材料。

案例4:“娃娃家”又开始活动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做爸爸、妈妈,不断地模仿着爸爸、妈妈带孩子,烧了一锅“番茄蛋汤”,又烧一道他们自己发明的“大杂烩”菜,反反复复地给孩子吃,孩子也吃得津津有味;陆品兆则模仿爸爸去上班当警察,回家后就带妈妈、孩子去饭店餐厅吃饭,吃完饭又去上班,然后又是回家、吃饭。

相应措施:(1)这一阶段,幼儿之间互相比较熟悉了,开始有一起玩的愿望,老师抓住机会,强化他们的这种合作趋势。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帮助幼儿协商、解决发生的问题,保证幼儿活动正常开展。(2)培养幼儿分享精神。由于幼儿年龄小,角色意识很弱,再加上他们注意力易分散,活动时常常会忘了自己的角色而犯一些小小的错误。因此,不能过分强调游戏的逼真性。如:幼儿把煤气灶拿在手上烧饭,娃娃家里有两个妈妈等。这时,老师不要为追求游戏的真实性而去纠正、指责幼儿,那样会消减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但可引导幼儿采用“轮流式”的方法来扮演游戏中的角色,共同体验分享后的愉快和乐趣。

三、游戏提高阶段

幼儿表现:我想要玩——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玩

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活动区已经比较熟悉,进入活动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选择性和坚持性。他们在活动中常常很快完成一区的活动,然后会选择其他区域进行再次活动,也有的小朋友则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会不断地去创造、去发现。

案例5:在建构活动中,王张晟最喜欢“搭积木”,小小的积木在他的摆弄下造型百出、形象逼真。他常常把在主题活动中学到的一些东西,创造性地用“积木”表现出来,如小车、花、飞机、房子、机器人。

相应措施:(1)设置内容丰富的益智区,让幼儿借助头脑中积累的表象进行抽象思维活动。如按颜色分类、按图形分类、图形接龙等。涂鸦区里为幼儿准备棉签、弹珠、印章、瓶盖等,让幼儿用各种材料玩颜色。建构区里为幼儿提供形状各异的盒子等废旧物品和轮子、纸条、吸管等成品、半成品,让幼儿通过撕、折、插、贴等方法自制汽车、轮船,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促进他们动作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2)注重活动的整个过程。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有利于探索的物质环境,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注重幼儿的能力表现和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如认真态度、坚持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不急于让幼儿会干什么,知道什么等。(3)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包括:①入区规则。每个区都有限制入区人数的胸牌或小脚印,幼儿入区前,必须带上胸牌或把自己的鞋子摆放在脚印上,这样防止过挤。②物归原处。幼儿要保管好自己的材料,轻拿轻放,不乱扔,活动结束后将物品放回原处。老师在每一份材料上都做好了标记。

通过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表现的观察,得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小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第四篇: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培养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自觉遵守规则。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规则意识,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是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什么是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规则意识就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游戏是幼儿自主参加的上一项快乐活动。它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游戏对幼儿来说,并不只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而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教育者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它指出了我们在开展各类教育活动时,应该以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为了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让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的技能、技巧,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各机能发展以及增进健康。它的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与的兴趣和愿望。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如何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 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制定规则是有很大难度的,但他们有很多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过程中,遵守规则能让游戏顺利进行,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得到自我的奖赏。

在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它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同时又可提升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的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跳跃和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创造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孩子们以“快乐的小兔子”这一可爱的动物身份,听音乐跳到“草地”上,分散练习向前跳。在“打蚊子”的游戏中,分散练习向上跳,鼓励幼儿大胆跳跃。当听到“大灰狼来了”的信号时,快速跑回家里,庆幸自己跑得快,充分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游戏重复进行,第二遍为“摘苹果”,新投放的活动材料--苹果提高了幼儿运动兴趣。整个活动,孩子们沉静在童话般的情景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逐步得到发展。

2~3岁的孩子处于对新异事物的探索阶段,此时他们对新奇事物特别感兴趣,我们需要合理的创设游戏环境、投放许多材料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和喜爱。如在《小猫学本领》这一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弓形门、垫子、塑料圈、平衡木、海洋球、老鼠。我不急于去教会他们玩的方法,而是先让“小猫”自由学本领,耐心的看孩子的反应,看看他们在游戏环境中会用那些材料干什么、怎么玩,让幼儿“试一试”、“想一想”、“说一说”。同时个别指导一些孩子进行比较薄弱环节的练习,如钻弓形门,走平衡木,引导他们自己进行练习,通过尝试活动独自迈出艰辛的一步或几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当幼儿尽情的玩耍后,我让孩子们带上小猫头饰,组织集体进行练习--郊游,游戏“打老鼠”又一次把活动推进高潮。可见,来自于幼儿的东西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规则无须提醒,幼儿自发与材料本身互动,教师只需要做活动中的协助者,总结者。以儿歌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发强化规则意识以儿歌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探索,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也获得了良好的练习效果。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琅琅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它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选择改编那些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间游戏,在组织运用的过程中,力求在“新”、“简”两方面动脑筋想办法。“新”是指民间游戏内容的新鲜性、形式的新颖性、方法的新奇性;“简”是指讲解简练、练习简单、教法简易。以“新”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其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的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在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创编了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的就做到了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不容易的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的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的能力与幼儿大肌肉群的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把歌曲教会幼儿,因为儿歌的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我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孩子们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们都玩得很开心。注重体育游戏的评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低,教师应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平等地参与幼儿的评价活动,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帮助,这对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所说的评价主要是指对幼儿参与体育游戏活动遵守规则的表现及成果的评价。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树立崭新的评价观,把评价作为体育游戏活动中重要部分,让评价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活动评价的时间不受限制,随时根据需要都可以进行。游戏开始时的评价,多为全面性评价,意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游戏中的评价,对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意和进步要予以肯定的评价,使幼儿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时也要注意评价的时机是否适宜,如幼儿正在大胆尝试时,尽量不给予评价,以免打断创新的思路。这时需要教师不断支持、鼓励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教师评价幼儿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不仅要运用语言评价,同时要善于运用非语言评价。一缕关爱的目光,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热烈的拥抱,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为孩子们活动的源泉和动力。“不错,有进步”“没关系,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游戏结束时的评价,既有教师评价,也应有儿童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意在启发儿童进行验证性探索,反思自己的行为。首先,从积极评价入手,尽量挖掘幼儿的长处,鼓励他们重在参与,增强自信心。在对大多数儿童进行一般性的鼓励、表扬、肯定的基础性评价时,还应注意到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要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观察和分析幼儿取得胜利和遭遇失败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幼儿提高。其次,要强调规则,发挥规则的作用,要自始自终地教育幼儿自觉遵守规则,以养成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要让幼儿在实践中养成与同伴互助合作的集体意识,利用各个细小的环节对幼儿进行友好合作、集体主义的教育,培养幼儿爱同伴、爱集体的意识和能力,发挥集体的榜样作用。

幼儿良好规则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逐渐积累,慢慢形成,我们从体育游戏入手,会使孩子在一个愉快、健康的环境中协调发展,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尚志幼儿园通江园区

小班三

王媛媛

第五篇: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

牛馨月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幼儿对自我的控制意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管理轻发展、重约束轻自由、重灌输轻效率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地发展。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换进、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幼儿的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有利于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保障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进行。若幼儿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行为上也没有基本的导向性和方向性,这样就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对于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孩子,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一个有序地情况下进行,给老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孩子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老师对于孩子的约束性的要求太多,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东西去约束孩子,没有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孩子日后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幼儿不准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而培养,严重的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将孩子比如另外一个极端境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孩子,然后就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而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孩子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去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孩子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孩子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著差异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每个幼儿园所属的性质也各不一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这样就直接形成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培养上的素质的差别的现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于规则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差异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规则意识都不够强或者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因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上就给不了一个很专业的引导,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儿童天性:以“尊崇儿童天性”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儿童的天性去引导孩子。幼儿教学应以“尊崇儿童天性”为宗旨,对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幼儿规则教育内容,从而能够给与孩子一个正确地轻松地规则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比如儿童爱玩的天性,可以激发我们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采取动画片或是图片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样比起教师强制性地灌输规则教育的内容给他们,孩子更易于接受、更愿意去学,这样一来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过程的效率就提升了许多。

(二)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的教育。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孩子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规则知识的教育内化转化成一种行为素质的养成,这样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比如孩子在走路的时候引导他们抬头挺胸地向前走的教育过程,时间长了将此意识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个人气质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练就出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的健全发展。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现在的幼儿园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采用的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就是给予奖励,而对于表现差的则就是对其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合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教师专业能力上的培训,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孩子表现不好的,可以通过慢慢引导,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发现问题,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地改正错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重视教育的规则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孩子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提升上都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1]梁秋玲.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1:286.[2]赵琳,但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7-38.[3]郝冬梅,刘彦,刘涛.浅议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2.

下载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研究报告

    小班幼儿区域游戏同伴交往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幼儿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由的在没有老师干预下的情况与同伴交往,锻炼自我的交......

    抓好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指导中的两要素

    抓好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指导中的两要素 幼儿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已成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是对小班幼......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探究(5篇材料)

    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探究 贾云 幼儿园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为了保证群体生活的有序进行,约束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行为,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纪律来维持。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的自......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范文大全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单位:南京市艾倍科顺嘉幼儿园 姓名:陈鑫 2014年4月1日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

    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

    区域游戏立足于幼儿,是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场所,是幼儿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的源泉。在这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

    浅谈幼儿的区域游戏范文

    浅谈幼儿的区域游戏 姓名:秦丽梅 单位:泰州市幼儿园 教龄:三年 职务:教师 【摘要】区域活动已被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和接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强调:“幼儿的......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

    小班幼儿节奏感培养游戏化计划

    节奏感是音乐实践活动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音乐情绪、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小班时期是培养幼儿节奏的最佳阶段,同时也是培养音乐素质的基础时期,而游戏化的方法符合幼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