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研究实施方案(2011-10-27 09:41:47)
转载▼
标签:分类: 幼儿教育
杂谈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但在一日生活中,孩子不合作现象相当突出,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孩子们从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来发展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探讨、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纲要》中也指出:“儿童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而是以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共同生活为背景的。”由此看来,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对成人的要求,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目前,许多幼儿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幼儿学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还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翻阅几年来的研究资料发现,有关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文章较多,但大多数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合作的意义,涉及具体操作措施、策略研究的则比较少,即使有也都比较笼统、零碎,而从各类游戏入手系统地培养3-6岁各年龄段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更是不多。因此,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的空缺,并对我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意义。我们将在分析、调查、研究影响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研究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以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二、理论假设
通过教师对幼儿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区域自选游戏活动中合作意识的研究,达到有效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目的。
1、“合作意识”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是幼儿适应社会生活的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
2、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合作技能,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3、独生子女中的“合作能力缺失”,不仅是社会现象,更是刻不容缓的教育问题,面对幼儿合作行为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认为幼儿合作行为的培养势在必行。
4、我们将在分析、调查、研究影响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有针对性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培养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在以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并注意吸收先进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在继续和发展的同时,重点研究在各类游戏活动中培养3-6岁各年龄段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1、分析研究影响3-6岁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各种因素。
2、探索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培养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3、增强3-6岁幼儿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合作行为方式,体验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分析研究角色游戏中具有哪些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优势,从中合理利用各种优势因素,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研究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策略。
2、研究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研究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探索如何在表演游戏的角色分配、道具制作、表演游戏进行等环节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3、研究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研究幼儿音乐游戏的特点,探索如何在音乐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探索在音乐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手段。
4、研究幼儿在智力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研究幼儿智力游戏的特点,探索如何在智力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探索在智力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手段。
5、研究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行为的方法、途径、手段。如何选择与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合作性体育游戏。
6、研究幼儿在区域自选游戏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要点:分析研究在区域自选游戏游戏中影响幼儿合作行为产生的因素,如:幼儿认知发展水平、个性品质、合作的人数、材料的种类与数量等,探索在区域自选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方法、途径、手段。
五、研究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3-6岁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查阅各种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有关的论文、论著、图片资料,了解最新合作教育的研究动态,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了解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正确理解“合作”的含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观察法:
通过在自然情境和教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下对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强调观察时的记录,除教师书写的观察记录外,侧重观察工具的使用,如照片、录像资料等的收集整理,让更多的人通过资料共同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来,共同参与分析讨论,共同为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出谋划策。
3、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就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诊断、加以讨论、拟订计划、行动、评价总结,在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反馈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4、个案分析法:
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对个案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进行具体细致的剖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进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将教育观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促进幼儿的个性良好发展。此外,运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辅之研究。
六、研究步骤
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
1、成立课题小组。
2、设计课题实施方案,并进行具体分工。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合作教育的理论,领会“合作能力”的内涵和实质,把握当前有关幼儿合作教育方面研究的动态;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定期学习、交流的制度。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方案开题论证。
阶段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根据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每人每周至少实施一次与课题有关的活动;每月集中交流或活动观摩一次;每学期完成一篇经验总结(论文),并结合实际情况,对研究计划做及时调整。
3、写好活动实录、个案记录、效果,分析等,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成果形式:写出相关论文和阶段总结,召开中期汇报会,活动展示。
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1、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
2、撰写研究结题报告。
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4、成果汇编,成果运用与推广。
成果形式: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结集出版相关的论文,文字、图片及有关的影像资料。
七、保障机制
随着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园教师对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题组成员100%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各有专长,由领导带头参加课题研究,并形成和落实了层级管理、逐级负责、相互交流、定期汇报的科研网络和各项制度。
八、预期成果
幼儿园预计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总结出在游戏活动中培养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在幼儿合作意识培养方面有较明显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发展方面:
1、幼儿懂得合作对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2、幼儿了解达成合作的常见方法;
3、幼儿能感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4、幼儿喜欢与他人交流合作;
5、幼儿知道常见的合作技巧,能够表达合作的愿望;
6、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同伴或成人合作完成任务。
(二)教师素质方面:
1、丰富和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
2、重视幼儿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其他相关的交往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3、能对课题实施情况作阶段性总结;
4、能撰写课题实施报告;
5、能独立设计合作性游戏;
6、有科研意识,能主动参与科研工作;
(三)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
2、论文:《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能力的指导策略与教师专业成长》《在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指导策略》
3、案例、影像资料。
九、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组长:杨永仙
组员:杜娟(教研组长)、杨计萍、张冬兰
第二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研究总报告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负责人:吴银娟
课题类别:酒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一般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课题批准号:JQ(2009)G26 工作单位:酒泉市瓜州县第一幼儿园
原课题组成员:史秀玲、赵秋爱、李海燕、王春、李永艳、聂红清、吕娟、杨瑞娟
现课题组成员:赵秋爱、王春、吕娟、杨瑞娟、吴海蓉、康婷婷、杨蕊馨、郭晓雯、王静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共同完成某一工作或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为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石。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能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说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失”是他们的通病。为了帮助孩子们从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来发展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必要探讨、研究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纲要》中指出:“儿童的自主活动不是单独的个体活动,而是以与同伴、教师及其他人共同生活为背景的。”由此看来,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对成人的要求,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
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园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幼儿学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还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翻阅几年来的研究资料发现,有关幼儿合作意识培养的文章较多,但大多数只是从理论的角度介绍合作的意义,涉及具体操作措施、策略研究的则比较少,即使有也都比较笼统、零碎,而从各类游戏入手系统地培养3-6岁各年龄段幼儿合作意识的研究更是不多。因此,我们相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弥补以上的空缺,并对我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我们将在分析、调查、研究影响3-6岁幼儿合作意识的各种因素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研究在幼儿园各类游戏中以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所以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 合作意识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对孩子今后能否取得成功相当重要。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就是让孩子学会了一种受用一生的本领。
2.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逐步摆脱家庭中的“自我中心”角色。充分挖掘游戏自身的优势因素,多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还能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将游戏中的一些规则,讲解得生动形象,使孩子易于理解。采取加入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共同商讨解决办法,采取大家都赞同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幼儿在协商的过程中学会了谦让、谅解等交往合作技能。懂得与人合作要友善、谦让、团结、互助。克服了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利社会交往合作的行为。
3. 精心设计合作游戏,努力创设良好环境,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以不同的游戏内容吸引各年龄段的幼儿选择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玩与合作玩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较快达成目标,理解合作是游戏成功的“阶梯”。
4.具备合作精神是合作素质形成的前提,就是让幼儿产生合作愿望和意识。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使之懂得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利益,能让整体活动得以进行,并不是孩子们放弃自己的要求,而是要让他们知道,若想集体生活的秩序不被打乱而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得到满足,需要每个人向同一方向努力,使幼儿获得了与同伴合作时如何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目标为重点研究在各类游戏活动中培养3-6岁各年龄段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方法、途径。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一直遵循幼儿教育的规律,在游戏活动时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探索其有效性,尝试其研究的价值,为此课题组研究的任务是:
1.通过课题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
2.如何在各个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创建良好的游戏活动环境,提高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合作意识,充分展现个性,从而提高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有效性。
3.在游戏活动中大胆应用园本课程中的主题活动材料,在游戏活动中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网络,并形成一定的应用模式。
4.在教学游戏活动和日常游戏活动的组织中,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5.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挖掘、创编游戏活动的能力,也满足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发展。
6.通过研究,将适合大、中、小班的游戏活动,加入到园本课程中,丰富园本课程。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查阅各种与幼儿合作能力培养有关的论文、论著、图片资料,了解最新合作教育的研究动态,汲取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了解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状况;正确理解“合作”的含义及其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用正确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提高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2.观察法: 通过在自然情境和教师有意创设的情境下对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合作行为。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强调观察时的记录,除教师书写的合作游戏外,侧重观察工具的使用,如照片等的收集整理,让更多的人通过资料共同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来,共同参与分析讨论,共同为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出谋划策。
3.行动研究法: 围绕研究目标展开教育实践,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就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诊断、加以讨论、拟订计划、行动、评价总结,在评价总结的基础上再次展开诊断等一系列步骤,形成一个反馈循环的体系,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
(二)研究的过程
1.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实践探索、户外游戏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游戏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探讨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指导策略,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将共性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
3.对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活动的,我们给予大力表扬和奖励,并组织老师交流经验,不断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
4.以深入班级观察、记录区角活动案例为依据,然后再对研究内容按层次、分阶段进行研究,逐步提高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能力,从而在实践——反思——再实践中建构起积极、有效的师幼关系。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大、中、小班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游戏情况,我们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区域自选游戏和特色游戏活动中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方法、途径、手段。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成果
1.将合作意识的培养融入一日的教学活动,优秀课例的出现进一步充实了园本课程。
为了更好的诠释课题《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全园的老师刮起了一股只要游戏合适,就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龙卷风。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许多优秀的课例涌现出来:如:《乌鸦喝水》《喜羊羊和灰太狼》《认识时钟》《熊和石头人》《对不起,没关系》《单双数》《有趣的磁铁》等等。这些优秀的课例加入,为我们的园本课程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让园本课程更加多样化。
2.各班特色区角游戏开展有序,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成效显著。
区角游戏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这一课题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区角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对活动区进行创设,我们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满足幼儿的兴趣发展能力和个性,丰富活动的内容。
(1)在小班开展的“特色粘贴”活动时,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碎毛线、皱纹纸团、落在地上的花瓣开展活动。介于小班的孩子各个方面发展的情况,我们采取了2-4名幼儿粘贴一幅作品的方法。既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为幼儿降低了难度。在本学期开展的“以主题活动为主的区角活动”中,我们结合主题活动“交通工具本领大”“可爱的春天”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自己粘贴桃花,集体制作一棵桃花树;两人合作粘贴蝌蚪,集体布置“小蝌蚪找妈妈”的主题墙。这样既让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美化了室内环境,更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2)在中班开展的区角特色游戏有“废纸加工厂”、“神奇妙妙屋”、“玉兔京剧团”、“美食一条街”和“照照镜子”。“废纸加工厂”中我们利用幼儿收集的各种废纸进行再加工,制成不同的纸塑作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我们将全班的孩子分成四组,一组撕废纸,一组泡揉废纸,一组给废纸造型。剩下的一组给纸塑作品涂色。“神奇妙妙屋”是让幼儿合作装饰石头,一组幼儿洗石头,一组幼儿画石头,一组幼儿给石头画上色,一组幼儿在石头上刷漆。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的优秀品德,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玉兔京剧团”、“美食一条街”和“照照镜子”则是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感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3)在大班开展的区角特色游戏有“口风琴小乐手”、“奥尔夫音乐”、“电子琴合奏”。在 音乐声中,幼儿按组拿不同的乐器演奏,在演奏的过程中看指挥,合作起来奏出美妙的节奏乐,合作中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
(4)中大班有两个班开展了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绘本的区角活动——“小小绘本屋”。孩子们分组后,一组画故事中的角色,一组给画好的角色过塑,一组剪角色,一组画背景,一组在背景上粘角色,最后由老师装订成册完成绘本。
我们在区角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及能力的效果显著,成果丰硕,得到了县级部门的大力肯定,多次迎接上级观摩团和周边幼儿园教师来园参观学习。3.日常教学活动中合作游戏开展有序,提高了幼儿合作意识。有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游戏,是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这一课题不能替代的、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园本课程进行教学活动,我们提供良好的游戏活动环境,设计有利于幼儿的合作意识提升、兴趣发展能力、突出个性的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内容。
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依据故事情节和诗歌内容玩角色游戏,体验合作游戏的魅力;在音乐活动中,通过对唱、合唱、表演唱等方式表现歌曲,用集体舞蹈的形式展现合作带给大家的视觉美和听觉美的享受;在体育活动中,以接力赛、小组赛、两人合作、多人合作、师生合作和家幼合作等形式的游戏中让幼儿在感受合作带来快乐同时提高了幼儿肌体的能力;在数学、科学和社会活动中,把小组讨论、小组操作、小组竞赛和集体合作的活动模式作为活动的首选模式,让幼儿在自由探索中感受的合作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方便,从而发展其社会性。
4.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又一大亮点,也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这一课题实施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结合国家大事、季节特点、重要节日和园内的工作行事历,不定期的组织全园教职工和幼儿进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1)在春季举行幼儿运动会,让幼儿在激烈友好的氛围中,通过与同伴合作或与家长合作的形式参加竞赛,以自己和他人的共同努力合作完成游戏并获得奖品的方式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2)在清明节组织幼儿步行到“红军纪念塔”扫墓。在行进的过程中,使幼儿明白只有跟好队,和上他人行进的速度才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在扫墓活动时,幼儿只有听教师的口令,按顺序献花才能让扫墓活动顺利进行。
(3)以多样的节目迎接“六一”的到来。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幼儿参加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大型团体操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节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节目的基本动作,听旋律表现音乐。在排练和表演节目的过程中,了解团体的重要性,知道只有和别的幼儿合作才能更好的达到演出的效果。
(4)在国庆节组织幼儿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合作绘画十几米长的画卷,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5)从2011年开始,我园在每学期都会进行一次全园教职工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的比赛。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教师们一日活动中组织幼儿游戏时也有意识将游戏规则趋向于合作。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同时他们的合作意识有了提高。
5.提高家长认识,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1)我们充分利用每学期两次家长会,通过读文章、举实例,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重要性。
(2)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内容丰富,有以班级为单位的公开课教学,实践活动包饺子和做杏皮、庆元旦晚会、班级组合画等。还有全园性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广播操比赛、故事表演大赛、家园同唱等。这些活动使家长逐渐意识到合作对幼儿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科研,加强家园互动,更增强家长和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课题研究成果汇集
1.大、中、小各班的教师设计的合作游戏和活动观察记录。2.大、中、小各班进行游戏活动中的图文资料。3.论文、课例发表或获奖,教师教学获奖。
(1)吴银娟:论文《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能力的策略》发表于《甘肃教育》2012年7月第13期。论文《礼仪教育从娃娃抓起》发表于《当代教学杂志》2013年1月第1期。论文《巧用IBM游戏,让幼儿感受音乐》发表与《酒泉教育》2012年6月第六期。
(2)王春:论文《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运用》发表于《甘肃教育》2012年8月下第16期。
(3)杨瑞娟:论文《发挥乡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魅力》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11年10月。
(4)吴海蓉:论文《丰富幼儿情感世界,让爱伴随幼儿成长》发表于《酒泉教育》2013年第一期。
(5)吴银娟: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在传统游戏活动中合作意识的培养和发展》一文,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周年征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6)赵秋爱:撰写的“两基”迎国检征文《倾心于孩子的今天,着眼于孩子的明天》荣获三等奖,论文《营造氛围 家园共促小班幼儿健康成长》在2011年全市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7)王春:论文《新课程背景下乡土资源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一文,荣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周年征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8)吕娟:撰写的《浅析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2012年全省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报告)、案例评选中荣获二等奖。论文《多媒体教学在主题活动中的运用》一文,在2011年全市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三等奖。
(9)杨瑞娟:论文《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研究》一文,在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周年征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论文《鼓励——促进幼儿规则教育的“棒棒糖”》一文,在2011年全市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评为一等奖。
(10)吴海蓉:撰写的《在美工区角中合理投放乡土材料的几点做法》获得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市级二等奖。
(11)吴银娟:课件《神奇的小火车》在2012年全国信息技术应用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省级三等奖。
(12)吕娟:课件《小猪旅行记》在2012年第六届全国幼儿信息技术应用作品评选活动中获国家级二等奖。
(13)吕娟:课件《小花籽找快乐》在2010年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甘肃赛区三等奖。
(14)吴银娟老师在2011年被评为瓜州县幼儿园音乐学科带头人、杨瑞娟老师在2012年被评为瓜州县幼儿园学科带头人。
(15)吴银娟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kidsmart小小探索者项目软件与园本主题活动整合的研究》鉴定通过。
(16)吴海蓉老师主持的市级重点课题《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美工区角活动的研究》结题。
(17)赵秋爱老师荣获2012年县级先进幼教工作者。(18)王春老师2011、2012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幼教工作者。(19)王春老师获得在河西学院举行的“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2)”的结业证书。
(20)吴海蓉老师2011年获得县级模范班主任称号,2011年获得县级语言学科带头人。(21)吴银娟老师2012年获得县级优秀教师称号。
(22)郭晓雯老师被评为2012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工作会议会务工作先进个人。
六、研究成果分析
1.“民主合作式”的关系是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在整个课题研究中,教师之间采取合作式的行动研究,课题组教师与其他教师始终保持主题式的对话关系,教师、家长及社区之间形成研究共同体,保持相互“协作”与“支持”,这种合作使整个研究制度具有“民主”的意义,“研究共同体”的关系更显和谐与默契。
2.现场观摩活动与研讨是教师普遍欢迎的且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方式。定期召开观摩与研讨,是合作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在研究中进行具体的活动,全园老师一起探讨在教育实践中的作为,对教育的理解、遇到的问题以及试图尝试的方案,一起分析问题、讨论方案,发挥集体的智慧,开拓大家的视野,提高大家的成就感。
3.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设计的游戏让幼儿的能力得到锻炼,合作意识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带动了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七、课题的反思
合作意识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其次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课题”探索是促进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有效载体,虽然指导方法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但它为教师研究园本课程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促使我们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第三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纲要》总则的第五条也谈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幼儿各项能力发展的载体。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遵循纲要精神,本文将从游戏的角度出发,通过不同途径,形成幼儿的合作意识;利用不同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游戏、音乐游戏、结构游戏),以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作辅助,通过这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学习合作技巧,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关键词:游戏 合作能力 环境 行为 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有合作意识,能协调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每个幼儿来说,至关重要。但我们的幼儿往往缺乏这种合作的意识,合作的能力,不会与同伴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在许多游戏活动中,常常喜欢告状或互相攻击,遇到困难往往是求助于 老师,而不会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有困难时,也没有帮助的意识。
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是协调人际关系、立足社会、适应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我们当今的幼儿,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模式里,往往缺乏这种合作的意识,没有合作的能力,不会与同伴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本文以幼儿园游戏活动为阵地,从合作环境的创设、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在游戏中传授合作方法、提供合作机会、强化合作体验、教师树立合作榜样等几个方面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使幼儿学会相互理解,和平相处,平等交流,从而使他们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以适应未
来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社会领域提出如下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纲要》把幼儿(自信、主动、自觉、坚持等)、幼儿与他人的关系(乐群、互助、分享、合作、分享、同情)放在首位。由此看来,善于与他人合作是对成人的要求,也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和最受欢迎的活动,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活动的群体性就更加明显,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一定的相关教育,以达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的目的。
一、如何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天性好动,遇到新的玩具或活动都有立即尝试的欲望,有的幼儿就不听老师的要求随即就行动起来。教师要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应先让幼儿自由探索,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指导,让他们明白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游戏才会更有意义。如:在开展“背对背夹皮球”的游戏活动时,孩子们因两人用背夹着球行走而感到新奇,迫不及待地往前走,但是因缺乏经验和技巧会老是掉球。为了让孩子明白两人用背夹着球不但可以走,而且可以走的很好,就需要老师进行示范,并告诉他们这个游戏要两人配合默契,手臂交叉,背要靠紧,尽量让脚步迈得整齐些,小朋友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嘴上喊着“一二、一二”的口令,他们肯定会玩的很起劲的!
(一)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周围熟悉的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因此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比如在娃娃家里,孩子们玩的时候都知道有爸爸、妈妈还有宝宝,一个小朋友扮演爸爸,一个小朋友扮演妈妈,还有一个小朋友扮演宝宝。但是,他们都会争着扮演谁,这样就会争吵不休,如果老师来指导一下:某某小朋友来扮演谁,下次谁再来扮演谁。把角色分配好,还要相互合作才能玩的好。角色分配好以后,扮演爸爸、妈妈的小朋友会学着在家里看到的爸爸、妈妈的样子来扮演,而当宝宝的小朋友会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就会学的很像。要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幼儿懂得角色游戏时需要大家的共同合作,互相配
合好,才能玩得更开心。
(二)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音乐游戏将音乐、活动内容溶入游戏的形式中,所以音乐游戏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好动性和表演欲望,而且使幼儿在教育情感上获得美丽的陶冶。只要教师略加指导,幼儿就会受益甚多。比如“小熊和小孩”,这是一个随音乐表演的游戏。刚开始玩的时候,孩子们会因为怕被大熊抓去就站在原地不动,这时就需要老师让大家分散开来,并注意互相配合,当大熊要抓某个小朋友的时候,其他小朋友要主动去逗大熊,引开大熊的注意力,以达到营救的目的。如果孩子们按照这个方法游戏的话,就会感觉有趣多了。
(三)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经常喜欢用积木等立体物体搭建玩具,老师需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结构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逐步提高合作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比如:在玩搭房子的游戏时,老师可以把小朋友分成几对,一对两到三个小朋友,让他们来比赛,看哪一对搭的又快又稳。老师要强调小朋友们必须合作来完成,不能争吵,如果发生争吵的那一队就算输。这样孩子们就会懂得要合作才能赢得比赛,也会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是一种品质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理念要渗透到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去,激发幼儿合作兴趣,更多地为幼儿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指导幼儿掌握合作的技巧和技能,为幼儿良好个
性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方面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目前,我们的教师也已经意识到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应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造宽松的合作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积极有益。教育家乔姆斯基认为:“环境可以产生激发效应和塑造效应。”“孟母三迁”的故事也提示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利用、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营造宽松的合作环境,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紧张、压抑的环境会使幼儿产生提防的心理,幼儿往往会受环境的影响,放弃自己的合作行为,缩手缩脚。
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少对幼儿说“不”。“不”字当头,容易产生消极的环境气氛。处在这种气氛中的幼儿,心理就会紧张不安,焦虑程度就会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儿童从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话。”“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从而发展
他们”。
幼儿只有在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轻松、自主的环境中,不需要太多的约束,这样才能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迸发出更多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关系,给幼儿足够的宽松、自由,降低幼儿的心理压力,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创造条件。
(二)发现、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
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教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到幼儿的言行。当幼儿有合作意识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合作的建议,如:“你们可以一起试一试。”“你去问问别的小朋友。”;当幼儿与同伴一同游戏,合作行为产生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如:“你们玩的真棒!”“你能帮助她,很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言语、微笑的面容,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的动机,并逐渐从合作意识中,自觉
地表现出合作行为。
(三)传授一些合作游戏的方法、技能
受幼儿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下,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正确指导幼儿进行合作。比如:结构游戏时,应让幼儿知道,只有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搭建,才能把城市建造地更大更漂亮;当同伴遇到麻烦时,可以提一些好的建议或者是用实际的行动来帮助她(他);当自己有困难,一个人无法解决时,除了可以求助于老师,还可以询问同伴;当游戏中发生冲突时,可以通过协商、谦让、或制定游戏规则(黑白配、石头剪子布)来解
决。
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提建议的方式,帮助幼儿。如:“你跟他说说,你们两个一起玩。”“如果你去帮助他的话,他会很开心的。”“他遇到麻烦了,你去看一下。”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步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尝到合作的甜头而渴望合作。
另外,对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他们在干什么?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讨论: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不这样做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你会怎么做。通过学习观察,使幼儿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对有合作行为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从而产生
合作意识、合作行为。
(四)提供充分合作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起游戏的机会很多,而在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幼儿“搭建脚手架”。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的机会,不要放过每一次让幼儿合作的机会。
(五)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
人作为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因此,作为与幼儿接触最多的教师,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工作中,教师之间要能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如:一同排练班级节目,处理班级事务,一起搞卫生,生活中互相关心、照顾,工作中互相帮助、合作„„这些合作的言行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一方面强调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但另一方面又更加注重个体间的通力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另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合作对于幼儿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十分必要,因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依赖多种技能,合作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也是幼儿作为社会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幼儿的合作性,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领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语言领域:“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领域:“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艺术领域:“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孩子愈来愈成为家庭的核心、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这使孩子形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等不良的行为习惯。所以说合作能力是幼儿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失”是他们的通病。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所以游戏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书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内容提要: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的结构中明确提出: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培养交往能力在实际的操作中,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本课题报告中探究了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研究了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提出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游戏实施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通过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及时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关键词:游戏活动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一问题提出:
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传递的纽带。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交往能力是人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交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
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提高幼儿交往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这是因为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小班幼儿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不能顺利与同伴交往,强占玩具、攻击性行为较多,经常与同伴产生矛盾与冲突,很难与同伴友好相处;有的幼儿不能接纳同伴提出的合作玩游戏的要求,孤立、惟我独尊,常喜欢以哭闹解决问题或是请老师、父母来解决问题,不知道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来解决。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进行频繁的人际交往,这种交往对幼儿势必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能否培养起初步的交往意识,对其今后参与社会、参与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总纲的结构中明确提出: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价值,游戏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交往合作能力。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上课、休息、饮食、睡眠等日常活动外,游戏占据他们大部分时间。游戏也具有兴趣性、社会性等特点。对于小班孩子来说,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榜样离他们有一定的距离,而培养交往能力又要在实际的操作中,所以游戏是最好的实践活动。在游戏中体验交往的乐趣,找到生活的开心点。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在游戏活动中有比较多的人参与,提供了交往的范围。在活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相互认识,培养幼儿友好情感和共同活动的兴趣。游戏可以为孩子社会交往搭建桥梁。让幼儿在一定游戏活动中积极交往,进一步相互了解,体验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是激发孩子心灵火花的活动,能激发幼儿的欢快情绪和表达愿望。让他们感到无穷欢乐。最大程度上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同时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特别是社会交往提供条件。
在众多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中,以中大班孩子为研究对象的较多,而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获得了走出家庭、面向社会的机会,每个幼儿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而游戏又是重要的手段。一是能培养幼儿对交往的兴趣,孩子们在交往之中得到娱乐,交流信息,能简单得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二是能启蒙良好的交往习惯。人们在交往中,需要真诚和友爱,合作和帮助,机智和灵敏等等。而从幼儿期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本课题从幼儿终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贯彻和落实二期课改的精神,本课题是有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二研究方法、对象: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要求,制定培养的要求和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在教学中实施。根据幼儿表现状况对这些措施,进行修改、补充、完善、制止形成一套有益于幼儿交往能力提高的交往措施。
2、观察法,观察记录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交往的表现,个体的差异,分析研究要求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
3、案例研究法,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情况,找原因。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小班全体幼儿 三研究实施:
(一)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游戏类型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行为特点,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活动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和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2、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因为角色游戏是社会的缩影,反映社会实践内容。成人把幼儿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内容、交往的艺术寓于扮演角色之中,为其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在音乐游戏中,交往对象,环境目的,内容的多样化为幼儿发展交往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5、表演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通过感知、理解、想象,用语言、表情、动作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它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幼儿的语言、动作和情感,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二)适合小班幼儿的交往类型
1、尊重。从礼貌语言和文明行为入手,在“做”上对幼儿进行尊重他人情感的教育。如让幼儿体会听了粗暴无礼的语言后的不愉快和听了“谢谢”、“请”之后高兴的心情。通过有关的情景、游戏,鼓励幼儿使用文明礼貌语言,通过教学游戏和角色游戏巩固文明礼貌语言,使礼貌语言与文明的集体生活常规成为幼儿比巩固的行为习惯,掌握了礼貌语言,能尊重他人,才能在共同活动中促进协商的成功。
2、分享,设置了分享食物、分享玩具、分享快乐等游戏环节。让幼儿进行礼貌语言交往。对于争吵的状况,引导幼儿讨论,使幼儿学会了“轮流、让一让、等一等”友好交往的技能。
3、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交往活动。合作往往以分享、轮流和协商为基础。以合作为目标设计的游戏,让小朋友在活动中体验到只有合作游戏才能顺利开展,小朋友才能玩得高兴。例如:合作构建、合作布置游戏环境、合作完成游戏内容等。
(三)在游戏中幼儿交往的方法
1、语言交流法: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看图讲述及生动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适合幼儿年龄层次的交往语言。(1)学习掌握常见的礼貌用语。如:请坐、你好、谢谢、再见、欢迎你、欢迎你下次再来、对不起、没关系等。(2)学会商量的语言,如:“娃娃家”游戏中,两名幼儿都想做“妈妈”,便让他们用商量语言说“今天你做妈妈,我做小妹妹,好吗?”让幼儿在这种和谐的气氛中,体会商量语言的妙处。(3)学会安慰的语言,在同伴遇到困难或伤心难过时,我们鼓励幼儿不仅要在行动上帮助,还应说一些安慰的语言,如:“你别难过,我来帮助你”,“医院”里医生安慰病人:“别难过,回家注意休息,很快就会好的”“小娃娃,别害怕,打针一点也不疼”,“警察”会对迷路的老人说:“老奶奶,别着急,我来送你回家”,从而丰富了幼儿交往的内容与形式,提高了交往的技能。
2、行为交流法如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会更多了,如在结构游戏中,常有小朋友为了抢积木有发生争吵,打架的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给予孩子更多与他人分享的机会。这时可以引导孩子们说:“唷,积木看到小朋友为它吵架会不高兴的,因而跑开了(掉在地上)”“我让你先玩”等让孩子间学会谦让,学会商量,让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快乐。或者出示示意图,让孩子合作完成每些作品。鼓励幼儿积极交往的行为,适时引导解决冲突,在游戏中培养尊重他人、乐于谦让与人分享的幼儿。
(四)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
1、让幼儿知道礼貌待人,学会与他人交往规范的文明用语。孩子与教师与同伴与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等等。学会使用商量协商的语言。老师在游戏中进行引导,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这种“请......好吗?”的句式可以迁移到游戏中,“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
2、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合理的进行交往,符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游戏中交往合作的要求定出后,教师可以帮助完善一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礼貌、多商量,不争抢玩具、不打架,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尊重别人的劳动和感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五)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让幼儿了解交往的基本技巧(1)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如有的幼儿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较胆怯,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但其内心也是渴望能和同伴一起说笑、游戏的。我可以请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主动邀请胆小的幼儿参加游戏,还可以带着胆小的孩子到同伴中去,慢慢地幼儿的胆子大了起来,不再害怕交往了。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我就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要求孩子和老师、同伴、家长之间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等。最后,要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2)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小朋友打你时,应该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教师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往往能带动幼儿的热情,激发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活动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培养不同类型的交往技能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进行交往。如当幼儿了解了故事情节准备表演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协商、讨论角色的分配等问题。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3、提供适宜幼儿交往的环境 要让幼儿进行交往,需要一个安全、安心、轻松、愉悦的环境。我们提供各种类型的区角活动、丰富的操作材料等,让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游戏、活动从而产生交往、观摩、学习、互助的行为。例如在一起拼图、搭积木、作画、看图书、跳皮筋、玩娃娃家等。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比如,我们准备每组一张大图片,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构建,在这当中教给孩子学习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达到协调一致,共同创作出作品。
4、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适时地评价。(1)游戏中的评价。
当发现幼儿在游戏时正确的交往行为时,及时表扬鼓励,发挥榜样作用,使其他的幼儿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并在活动中去模仿;在发现不正确的行为时,要及时指出来并教给他应该怎样去做。如幼儿在借积木或插塑不成功时,老师告诉他借别人东西要有礼貌,要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商量与恳求的语气来说,并示范给他看,让他按老师的样子再试一次。这样幼儿就把这一交往技能深深的印在了脑子里,知道以后该怎么做。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我能够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进一步强化交往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交往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2)游戏后评价
评价应主要针对两方面:一是对于那些成功交往合作完成主题的幼儿,一起讲一讲哪里完成的好?哪个小朋友活动中表现出色,为什么出色?哪些做法是对的?评价后及时发一些小礼物表示对他们合作成功的奖励,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知道只有通过大家集体一起努力才能成功。对于没能完成的主题,引导幼儿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完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哪些做法是不对的,需要改正,下一次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两方面的评价,既强化了幼儿的正确、积极的交往行为;又能使幼儿找到自己活动中的弱点与不足,知道怎样避免与改正。
(3)游戏开始的评价 对于上次游戏活动进行回顾,讲讲上次是怎么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选取几个事例评一评。对本次游戏活动起引导作用。
5、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中间,引导幼儿交往行为的开展。共同讨论协调交往的方法。对于交往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则给予良性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和行为。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
6、以强带弱,充分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
游戏中可以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如在玩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时,我让班中能力强的扮演女主人,趁这个机会,让胆小的不会主动交往的孩子也加入到游戏中去,引导她扮演一个小妹妹。就这样,交往能力弱的在强的帮助下,会学到了如何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方法。
7、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让幼儿学会交往,教师首先要作出表率。例如两个老师做示范。让幼儿观察老师是如何进行合作交往的,娃娃家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所以我们在娃娃家中演示,一个做妈妈,一个做客人,让他们看我们是怎样一起玩,怎么说,怎么做的。我们一边交流,一边玩着娃娃家的东西,看他们专心观察,我想,他们会合作好游戏的。四效果
(一)小班幼儿形成了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基本能力
通过加强对幼儿交往语言的教育,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共同建构、合作比赛等有趣的游戏,幼儿已经习得一些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这样可以吗”、“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这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而且幼儿习得的这些交往语言,我们在日让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好吗?” “请......好吗?” “请让一让,行吗?”“请和我一起玩,好吗?”“请你来娃娃家做客,好吗?”......游戏中,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确定主题,制定游戏规则,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体验到了好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已经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二)幼儿在交往行为上出现了可喜变化
如在《丁冬小门铃》的音乐游戏中,我先让幼儿自己找同伴,然后与同伴商量,谁做客人,谁做主人。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我经常让幼儿自由组合,自由分配角色,小朋友游戏的兴趣更浓,游戏得更带劲,幼儿在活动中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强了。例如: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儿童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角色各尽其责,像一个家庭一样活动。在这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孩子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又比如在娃娃家区角。我发现一个小朋友在和另一个小朋友共同炒菜,要去为娃娃吃饭,在谁喂饭的问题上有了矛盾。一个孩子说,“那你去为吧”,另一个孩子说“等一会娃娃喝水了,你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三)促进游戏活动的质量提高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参于到游戏中去,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即幼儿学习榜样的过程,我们注重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提升了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能力。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将若干个主题同时进行,如娃娃家、商店、医院、开汽车等,让幼儿自由选择。如结构游戏中开展小组交往合作活动,既能使幼儿积极主动的充分参与,在参与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又能使幼儿在享有操作自由的前提下,得到动手操作、想象、创造等能力方面的有效发展。角色游戏中幼儿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四)家长对孩子交往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评价
很多家长和我们交流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愿望。客人到自己家里来,应怎样招待;去客人家时,应该怎样说、怎样做;在公共场所应该 怎么说、怎么做。如来园时要有礼貌地招呼老师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时,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爱的玩具与小伙伴一起玩。孩子逐渐学会了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让孩子学会谦让,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吃东西时,孩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还能考虑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独占的念头,自私的心理已经逐渐克服。五讨论与分析
(一)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培养必须依附在一定的活动中,而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游戏中提供了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二)游戏是愉快的活动,快乐的活动过程,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因为只有出自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游戏才可称之为快乐的游戏,孩子才能在游戏中学会交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游戏,对游戏情节和规则有较多的了解,这时,我们给孩子的任务就是发展游戏情节,会与他人商量分配角色,协商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在这些情境中学会有效的交往。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学会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
(三)要让幼儿良好交往行为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还有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依靠游戏开展,还要延展到其他领域。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与机会,进行悉心指导,使孩子获得积极的交往的体验,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地学会待人处事,并从中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以便逐步提高孩子交往的能力。六参考文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华爱华著:《学前教育游戏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刘金花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美)R.E.Slavaing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洪秀敏,《幼儿社会性交往的生态学分析》,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4期
第五篇: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区域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东港幼儿园曹卿
游戏是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基本活动,游戏对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者共识。《纲要》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应付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占据幼儿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区域游戏是幼儿生活的缩影,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轻松投入,能力强的孩子能自选角色自主交往,还能克服种种困难。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规则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动者对规则的知识的了解;二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重点在培养其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是可以做的,有许多事是不可以做的,人们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
2、当自己的需求与社会规则产生冲突的时候,能意识到应该对自己的行为作适当的控制和调整。
3、意识到许多规则是人为的、可变的,自己应该客观、灵活地对待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规则,积极、主动地争取更为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对于幼儿来说,规则意识主要包括了秩序感、专注力、协调性及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区域游戏规则意识培养
怎样使小班幼儿尽快学会自由、有序地探索于环境与材料,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呢?一年来,我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采用多样方法,对幼儿进行区域游戏的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区域游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及需要,创设富有个性的区域,投放丰富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满足幼儿自己探索事物的好奇心和欲望,引
1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达到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目的。
幼儿园是一个基础教育机构,这里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对儿童的要求和约束远远超过家庭,并且注重事实,一视同仁。在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幼儿要受集体规则的制约,不能像在家里那样随心所欲,因此守规则是儿童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前提基础;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我们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措施
一、建立活动区规则,保障游戏开展。
游戏规则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要求幼儿遵守的规则。要保证活动区的活动有良好的秩序,就必须制定活动区的规则。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应该让幼儿意识到区域活动的自主性、有秩序性。
小班幼儿刚开始自选游戏时,幼儿由于新鲜好奇,会一窝蜂地涌进一个区域,并伴随拥挤、打闹、扔玩具的现象,玩完玩具后不能放归原处。在游戏的准备阶段,我预设了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幼儿共同讨论每一个区域的活动规则,并从游戏的顺序、游戏中的行为、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例:幼儿在秋游活动后对房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结构游戏中搭建各种房屋,由于他们第一次接触结构材料,因此我从认识材料入手,对材料的取放、使用、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游戏要求,通过每次游戏的不断强化,使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有序,形成了良好游戏行为和习惯,加强了幼儿之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了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我也尝试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幼儿:
1、规定每个活动区的参加人数。
2、采用游戏手段,培养幼儿积极收放玩具。比如:通过游戏“送小动物回家”、“比比谁的家最整齐”等活动,让幼儿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收放玩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教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分辨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严格遵守各种规则,使环境熏陶达到最佳效果,幼儿也会学习教师的样子严格遵守,我利用环境的隐性教育来引导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从而促进幼儿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二、耐心说教,形成规则意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更耐心。
小班幼儿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而是比较青睐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于是我就以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小班的孩子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规则。标记图在进出区域、材料收放及操作规则上都起到了很好的提示和规范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必要。在游戏过程中,随时对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行为加以强化,对表现突出的孩子要及时表扬,通过“五角星”鼓励好学上进的幼儿等等,对表现欠佳的孩子要及时提醒,从而让孩子逐步加深印象,形成规则意识。教师在讲道理时要注意把握两点:第一,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定要让孩子认识清楚;第二,讲时要具体,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地累积,结合严格的要求,让幼儿做到持之以恒。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基本上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物品用后会放归原处,养成了自主自律的能力,保证了活动区的正常秩序。
富有情趣的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为了参加游戏,游戏时幼儿必须相互协调、合作、遵守规则,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同时,在游戏中,每个幼儿自然的更换角色,也会自然的产生“领袖”,自然的淘汰“领袖”。因此幼儿必须克服任性、独尊、娇惯等不良习性,学会遵守规则、协调与组织、团结与协作、牺牲与分享、援助与服从、理解与宽容等,形成有益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参与游戏。
三、指导策略得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指导策略来指导幼儿养成规则意识并执行规则、遵守规则。具体是:
1、模糊处理策略
所谓模糊处理策略就是指教师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对才出现的一些问题故意避而不答,或者答而不全,给幼儿解决问题留下“空白”,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在充分了解我班幼儿的基础上,我选择性地使用模糊指导策略。一方面将游戏进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抛给幼儿,和幼儿共同讨论概括,找出重点问题,重点解决。另一方面在游戏过程中或评价时,采取引申式的提问策略,层层启发,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第三在对游戏规则产生争议的时候,幼儿可以展开讨论,作为教师则是将幼儿间达成的较为统一的意见加以概括,实施到下一轮的游戏中,再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解决。模糊处理策略可以给幼儿解决问题提供供多的空间和机会,是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主体性得到充分发
挥。他们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并不对幼儿讨论的结果做对或错的评判,而是加以引导,支持实施在第二轮的游戏中,加以检验,可行的保留,不可行的在讨论,以此反复。幼儿就在这种环境中,执行规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隐性指导策略
课题研究表明,在隐性指导下,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更积极,能更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并能创造性地表现。将幼儿在游戏中发生的问题用笔录或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等)形式记录下来,无形中就使得幼儿成为被关注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更愿意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年龄大的孩子更愿意协商合作完成一项工作等等,在游戏中主体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另外,游戏区域的布置也为教师隐性指导做出了贡献。游戏区域的布置应该是相对开放的,应该是方便幼儿间交往的,多数游戏应在幼儿目光所及范围内,这样从直观上支持了幼儿交往,也从隐性上促进了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只有交往产生了,矛盾和问题才会产生,才为幼儿的交往、解决问题、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可能。所以,游戏区域的合理划分是教师对游戏隐性指导的一个方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幼儿在游戏中怎么样,当儿童长大的时候,他在很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怎么样。未来活动家的教育,首先要在游戏中开始。”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指导幼儿游戏,要给予孩子较大的自主权、,自愿选择,自主展开,自由讨论,应从幼儿的角度去观察,以角色的身份加入,然后作针对性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建立常规训练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并通过大量的日常游戏活动等,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孙云晓邹弘北京出版社,20062、《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课题实施手册》
3、《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北京出版社,2006.54、《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孙云晓、张梅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