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时间:2019-05-14 06: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第一篇: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好东西一个人吃,玩具一个人玩。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家长容易忽视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明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只会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帮助解决。如果在可塑性很强的幼儿期不注意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 合作意识 培养

合作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实现共同目标,最终其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一个懂得合作的孩子成人后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麻烦,产生更多困难并且无所适从。幼儿期正是人各种合作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幼儿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但是目前,在孩子们中间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唯我独尊”,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不能分享等等作为老师应如何帮助改善这种现象呢?首先分析一下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合作意识现状分析

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心理,他们愿意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必要的时间、精力和投资,孩子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合作交往发展状况却另人忧虑: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当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幼儿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时,往往求助于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家人对孩子关爱有加溺爱过渡但缺少行为要求。

他们只一味地给孩子爱,却很少教孩子与同伴合作、很少去主动的爱人、关心人,事无巨细为孩子包办代替生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担心孩子与别人合作交往时会受欺负或学坏,不让孩子与同伴交往等等,多种因素使得孩子在家中“唯我独尊”,他们不需与他人合作玩玩具,分享食物,更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因此在幼儿园孩子们常会因为争抢玩具而打人、哭闹等等。

(二)不同的家庭教育导致幼儿的个体差异。

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受家庭教育的程度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碰到问题的时候,用商量的口吻请求别人,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观点,而有些家长却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一下,你也打他一下,甚至会对孩子说:不要和×××一块玩等等,这样势必导致孩子不能学会与他人友好合作。

(三)教师对幼儿的合作技能的培养不够。

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性,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教育的契机,利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的点点滴滴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那做为一名幼儿教师,到底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来提高合作能力呢?

二、如何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一)发挥各种榜样的作用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其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教师之间、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工作中两位教师要很好地做到保教配合,充分地让幼儿感受到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如在布置活动室时,两位教师共同贴花等,在合作过程中用语言提示幼儿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让幼儿感受合作的氛围,加深他们的印象。又如,主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时,副班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保育员搞卫生时,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幼儿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如我班晨间劳动时,我用抹布擦柜子、桌子,而张老师就整理活动区的物品的摆放,这在无形中为幼儿提供了积极行为,因此教师在这里成为幼儿榜样的重要角色。另外,同伴也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幼儿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幼儿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在玩开锁的科学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在开锁前观察锁的特征,找一找大、中、小号锁各有几把,再把大、中、小号钥匙分开,可以根据幼儿的人数进行合理分工,安排大、中、小号锁由不同的幼儿负责开,也可以告诉幼儿试过的钥匙要单独放置等,当孩子掌握了这些合作的方法后,他们会感到合作的愉快。

我还教给幼儿一些十分必要的交往技巧,如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的说话,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观点,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请求,如何统一当前的意见等。教会幼儿解决好合作中遇到的小纠纷,只要没有危险,就应大胆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处理矛盾与冲突,适当的争吵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接纳别人的意见,并最终达到协调的目的。

教师应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减少限制性的要求,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使大家玩得更愉快。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学会合作。

(三)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

1.利用游戏活动,增加幼儿之间的合作交往意识。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只有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说过:“儿童对于游戏活动的需要几乎比食物的需要更强烈。”游戏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幼儿内在需要,无疑,游戏活动是发展幼儿合作交往的最重要途径。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游戏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因此,我们在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游戏时间外,还为幼儿提供了合作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合作性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技能,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技能。

为了进一步激发起幼儿学习合作的兴趣,我们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开展了各类主题活动,让幼儿直接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如开展“小手拉小手”的系列活动,要幼儿“发现一件同伴互相合作的好人好事”,“做一次与同伴互相合作的事情”,“做一次与同伴互相合作的游戏活动”等。在美术活动“动物世界”中,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同,绘画水平不一,有喜爱折纸、剪纸的,有擅长捏橡皮泥的,有的喜画人物,有的好画动物、植物,让孩子合作组画,就能取长补短,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我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贴、折、画、商量分工,共同创设一幅美丽的“动物世界”,幼儿不仅学会了美术活动中所要求的基本技能,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又如:角色表演“猫医生过河”,我请幼儿自由商量组合,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即发展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教育幼儿与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快乐;特别是在体育游戏“摘运秋天的水果”活动中,我班幼儿互相穿围裙,戴套袖,商量着推小车过树林,当取得了胜利后拥抱在一起欢庆的情景深深地留在我的印象里。更重要的是我还设立了“合作区”,为幼儿提高丰富多彩的材料,创造多种合作机会,引导幼儿与同伴两人合作走大鞋,拼图板,做数字接龙,他们一起说、一起想、一起学,学习合作,分享合作的成果。

3.在日常生活中自由选择合作伙伴,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不一样,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让幼儿模仿合作行为,而且让他们在合作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我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合作行为的产生。如在幼儿户外活动中,碰到幼儿换衣服脱不下来只会找老师或者干脆大哭时,我让能力强的幼儿去“帮忙”;经常让幼儿共搬玩具筐、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等交往活动,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尝试合作;而在玩沙活动中,幼儿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礼貌用语,当要用别人的铲子时说“请”,而不是去抢,别人借了工具时要说“谢谢”,从而逐渐养成了一种习惯;让每个孩子从自己家里带一个动物玩具来,孩子们自由结伴,说说自己玩具的名称、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并互换玩具玩,体验分享玩具的快乐;在自由活动中,二人结伴玩“翻绳”“划龙舟”,三人玩“套圈”的游戏等,这种幼儿自由结合的“合作组”活动比教师安排的“合作组”玩的时间更长,效果更好,幼儿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合作质量,活动过程中幼儿也能充分体验合作的快乐,共享合作的成果。

4.尝试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提高合作能力

为了扩大幼儿的合作交往范围,教师要创造条件,开辟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父母和社区里的人才资源和物质资源,使幼儿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中与父母、教师、同伴以外的人交往,把在幼儿园所学的交往知识和方法,到社区活动中加以运用和强化,如:请父母来园参加我们的区角活动、亲子活动,请爷爷奶奶来园和幼儿一起合作制作环保布袋子,带幼儿到邻近的菜场、公园、工厂参观,去社区与爷爷奶奶一起表演文艺节目,去超市购物等,每次外出都能学到许多在幼儿园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其次在家长的支持下,幼儿园要鼓励幼儿间适当地互相交往、适当串门、共同游戏,努力促使幼儿在不断的交往中产生合作行为,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这样他们的社会合作交往能力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5.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园联系手册”,家长会、亲子活动、博客、电话、面谈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请家长们与幼儿园密切配合,为家长们提供家教经验交流平台。如在家长会上,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交流借鉴成功的经验,在“家园联系栏”中粘贴家长们所写的“家教经验”等,家长们互相学习,相互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请家长多让孩子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一些交往语言,懂得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我”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交往习惯。家长还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宽松的精神环境。家长买来孩子喜欢的东西时,不能让孩子独享,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买来新玩具,可带到幼儿园与伙伴分享,孩子们之间有了矛盾冲突时,家长之间不应该发生冲突,更不能去教训别的孩子,家长应本着协调、商量的原则进行劝诫,在不会发生危险的情况下,最好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来解决矛盾,不能因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就不准他和别的孩子交往等。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幼儿思维方式的特点,注重个别差异性,观察在先,因人施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达成教师、家园间的一致性。我班的王准小朋友,平时在家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任性,自私,在幼儿园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哭,在班上没有好朋友,在这种情况下,我便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与他爷爷奶奶联系,介绍他的不良个性行为,与他们一起商量,解决的方法,他爷爷也表示赞同愿意配合幼儿园做好他的教育工作。一方面我鼓励他带好玩的玩具来和大家一起玩;一方面表扬他的分享行为,让小朋友看到王准的进步,改变了小朋友对他的不良印象,接着我进一步鼓励王准与小朋友一起搭积木,玩活动区游戏,并耐心地鼓励他主动交往,然后尝试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商量、讨论学习合作的方法来解决困难,在这样循序渐进的培养下,王准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四)让幼儿体会合作的快乐

如果幼儿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逐渐学会合作,他就会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就会产生继续合作的需要,从而持有积极与人合作的态度。教师在看到幼儿与同伴一起友好的玩耍和协调时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每一次合作,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另外,当幼儿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搭,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幼儿,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如有一次,两个小朋友为争夺一盒拼图而争吵起来,结果拼图撒了一地,看到这一情景,我马上上前去捡,在我的带动下他俩也捡了起来,这时我就跟他们说:“两人都想玩同一盒玩具,可以想个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一块儿拼吧!”我马上表示赞同,对孩子亲切地点点头,向他们翘起了大拇指,同时对他们说:“你们一起合作,一会比一个人拼得更好!”在老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下,他们合作得很愉快。学期结束时我开展了学习叠被子的活动,当有的小朋友不会叠时,有幼儿主动找小朋友协助,当我问那位帮助别人的小朋友,“教XX小朋友叠被子,心里感到怎么样?”“我很高兴!”“为什么?”“因为我帮助了别人。”“因为我和好朋友一起学会了叠被子!”通过这些措施强化合作性行为,使幼儿产生了强烈愉快体验。

三、结语

合作是幼儿未来发展、适时和立足社会补课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做为老师,在各种活动中都应该注重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邓乙凤。对“蚂蚁王国”的教学反思和认识[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04)

[2]杨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魅力中国。2010(。09)。

[3]沈佳萍。应注重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J]。给幼儿教师的建议。2010(。03)。

[4]赵传玲。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3)。

[5]田连娟。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3)。

第二篇: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科研论文:初探中班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等特点,他们用各种感官的参与来认识和感知周围世界,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期和敏感期,因此在这阶段来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对他们是终身受益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现中班幼儿都不会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也不会主动提出问题,现在多数孩子缺乏问题意识,不会提问,不敢提问。如何使中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兴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将问题贯穿教育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应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关键词】培养 问题 创新

【正 文】有研究表明,从幼儿心理发展角度看,幼儿时期一般要经历两个好问期。第一个好问期从一岁半开始,三岁前后达到高峰,这个时期大多喜欢问“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第二个好问期从三岁之后开始,4—5岁达到高峰,这一时期以探求有关条件、动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即以提“为什么”的问题为特征。传统教育一直忽视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也阻碍了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因为,有了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有创造。

一、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保护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1.平等对待幼儿的每个提问 对于幼儿的提问,每个教师都应该平等对待,尤其是那些被认为是所谓不读书、不听话、调皮捣蛋的孩子,这类孩子经常因为调皮被老师忽视或者冷漠。同样,调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许多的亮点,如好奇、好问、兴趣广泛等。他们也渴望引起老师的注意、尊重和保护,作为教育者应该抓住任何的机会平等地面对所有孩子,给他们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和空间,让每个幼儿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充满自信、获得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

2.鼓励中班幼儿自由发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在具体的活动中要多鼓励、多肯定、多赞扬孩子的异想天开,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孩子的问题意识就会被肯定与激发,并会努力寻找答案。如:教师亲切的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的语言都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活动内容形式的生动有趣、角色的精心设计,都能让孩子放松地与大家交流。爱问问题是中班幼儿的天性,也是中班幼儿智慧增长的动力所在。中班幼儿的问题有时问起来没完,有时又问得让你无法回答。对中班幼儿的提问如果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过多地加以限制,往往会在不经意中扼杀了中班幼儿的这种天性。例如:在一次午睡前,教师让每个幼儿都去解小便准备睡觉,有一个女孩子对“为什么男孩子站着解小便,女孩子要蹲着解小便”产生疑问,就去寻求教师的解答。教师听到这个问题感到很难看不仅没有回答女孩的问题反而训斥了她,让女孩在幼儿面前难看,再也不敢去幼儿园,家长最后不得不将女孩送到别的幼儿园去,在女孩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教师如果积极的回应、并表现出肯定和鼓励态度,就会促进中班幼儿积极思考,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于中班幼儿的提问视为“闪光点”,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与肯定和赞许。

二、创设宽松的气氛,激发中班幼儿问题意识

(一)让中班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 兴趣是中班幼儿最好的老师。事实上,枯燥的课题讲授最不能引起中班幼儿的学习兴趣,很多情况下,中班幼儿乐于从事动手操作之类的活动,他们不仅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感兴趣,而且能在活动中发现许多新问题,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寓教于乐,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其在做做玩玩中学习和发现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对中班幼儿无意间所犯的过错,要给予理解和关爱。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养要了几条蚕宝宝,放在自然角内让幼儿照顾并观察蚕宝宝变蝴蝶的过程。在一次区域活动中盼盼跑过来说:“吕老师,子恒将水倒在养蚕宝宝的箩筐里了。”教师赶紧跑过去,发现蚕宝宝都在水里泡着,教师连忙抢救蚕宝宝然后整理了一下情绪,心平气和的问:“子恒你为什么把水倒到箩筐里?”子恒说“刚才我给植物浇水,看到蚕宝宝,我想蚕宝宝应该也要喝水,就给它也到点水喝。”,面对幼稚的孩子,教师说: “孩子们,子恒是怕蚕宝宝渴才给它倒水喝,说明子恒很有爱心,但是蚕宝宝只会吃桑叶,桑叶里面也有水分,如果蚕宝宝喝了水或者吃了带水的桑叶就会死,所以蚕宝宝不用喝水,懂了吗?”教师对这件事处理得很好,既没有伤害幼儿,有呵护了他小小的好奇心和爱心,也让所有的幼儿都懂得了如何照顾蚕宝宝的一些常识。

三、创设适宜的物质环境,激发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环境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其意是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蕴含在环境之中,蕴含在材料之中。《纲要》指出:“中班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肯定了环境对孩子生成问题的重要作用。

1.主题活动环境的布置 要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于是,我们每周都根据主题活动内容更换或丰富活动室的墙面,这些内容有亲子间的对话记录、有丰富多彩的照片和图片、有中班幼儿的作品展示,以及老师、孩子、家长共同收集的资料。目前,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主题探究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个主要活动形式,主题的展开就是中班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的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自然角的创设 我们的自然角,也就是大自然的“缩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活动室及过道里经常更换各种花卉、植物,饲养小动物等,如春天里的迎春花、冬天的梅花、饲养小兔子等,孩子们在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萌发了好奇,随之问题也产生,如“小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的?”“冬天里的雪花都是白颜色的吗?”等等问题,在提高孩子观察力的同时,也养成了孩子敢于提问,激发了孩子的探索欲望。

3.问题角的创设 为了鼓励孩子对各类问题产生兴趣,让孩子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我们开辟了“小问号专栏”,把孩子不经意中提出的问题布置在里面,又以推出“本周问题明星”的形式,激发中班幼儿提问的积极性,使孩子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内容大多包括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以及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寻找的答案,不仅丰富了中班幼儿的科学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也习得了获取信息的多种方法。

4.在区域活动中投放适宜的材料 区域活动是中班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具有实用性和开放性的游戏材料,能满足中班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发中班幼儿产生问题。例如:在“沉与浮”的活动中,孩子们猜想轻的物体会浮,重的物体会沉。于是,老师提供了硬币、回形针、花菜、萝卜、大木块等材料,最后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又重又大的木头、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小又轻的回形针、硬币却沉在了水里。于是孩子的问题便油然而生“为什么回形针会沉下去呢?”“又大又重的木块是怎么浮起来的呢?”老师巧妙地将问题设计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孩子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寻求问题的答案,获得新经验的提升。

5.让幼儿走出教室,以大自然为师 陶行知早年倡导的“生活教育”主张让学生走吃课堂,向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是神秘的、变化无穷的,有许多不解之谜等待人们去探索。让幼儿置身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欲望和挑战,幼儿会带着美好的遐想,尝试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及设想,这是培养中班幼儿问题意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幼儿教育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自然,尽可能采取拔草、戏水、踏青、采集、散步、捉迷藏等形式,让中班幼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身心得到陶冶的同时,发展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四、创新教学,培养中班幼儿的问题意识 根据幼儿好奇、好问及其求知欲望的特点,教师应该探索一种问题化教育。就是说将幼儿各种问题连接起来,一个一个的排除,在排除就问题的同时,还要激发新的问题,不断的问题产生促进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幼儿产生为什么,也要让幼儿明白为什么,通过给事物的讲解、观看视屏、参观方式等让幼儿了解某种物品,如造纸、饲养动物,在我们农村可以让幼儿动手去种菜、收麦、种田等生产的过程,体会辛勤劳动创造幸福,从而激发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欲望。陶行知先生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今,我班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他们会对观察的对象敏于生疑,产生较强的内驱力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由此源生出新异、多彩、多元的具有发展性、创造性的新构思、新思想、新思维。问题意识是智慧的窗,同时也是创造的本,让我们共同来激活孩子的心田,让它遍长好奇的树,盛开“问号”的花,满结智慧的果,享受创造的乐!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摘要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为此,应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帮助孩子们学会分享,可以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幼儿 分享意识 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正处在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他们涉世不深,想法单纯、美好。此时,对他们进行分享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促进幼儿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激励幼儿对分享行为的学习。

1、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玩滚动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画画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油画棒;餐前,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小勺子;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物品、玩具”活动,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玩具,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玩具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这些东西我可以玩,大家都可以玩。学会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2、教师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二、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进行分享

1、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

《纲要》中明确提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开展主题活动“我是好宝宝”中,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从家里带来了小时候的衣物和相片等。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孩子们互相介绍小时候的衣物,让同伴试穿、互相讲着小时候的故事、互相体验,高兴之情洋溢脸上,这时,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争抢,处处洋溢着互帮互助的欢声笑语,充分体验到了分享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平时,我们还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去面对矛盾,解决问题。如:有一次,我新添了一个“小猫钓鱼”的玩具,班上很多同学都想玩,但鱼杆只有四个,所以小朋友们都围住玩具,都争着要先玩。这时,我就请小朋友县起来,大家一起想办法,最后大家决定把小朋友分成四组,按组来玩,而且各组比赛,看谁先把鱼钓完。通过引导幼儿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不但使孩子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的分享技能。

2、抓住时机,移情推动分享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进入了自己喜欢的区角。很多孩子在科学区玩,刘千瑜小朋友带来了一件非常好玩的玩具——电动轨道火车,小朋友见了十分羡慕,都想玩玩,而刘千瑜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不愿借给他们,孩子们都挺失望,我一看,见正是对孩子们进行分享教育的有利时机。于是,我当着孩子们的面迎上前去,对他说:“这个火车真神奇呀,可以接老师玩一下吗?”他点了点头。我拿过电动火车,对刘千瑜说:“如果这个电动火车是我的,那你想玩,该怎么办?”“问你借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啊?”我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他想了想说:“好像有点难过。”“那你们大家呢?”“我也有点难过!”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刘千瑜,你看,小朋友现在心里都和你一样难过,你知道为什么吗?”刘千瑜不说话了,他拿过电动火车塞到小朋友手中,示意大家一起来拼出轨道,大伙儿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孩子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到了两种角色,体验到了羡慕时的迫不及待、被人拒绝时的失望、与人分享时的满足感等多种内在的情感,从而拜摆脱了自我中心,提高了自我意识地水平。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应善于抓住幼儿情感状态,以此培养分享等亲社会行为。

三、正面强化,稳定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个新型玩具,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以后不跟你好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我就抓住这一教育时机进行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出现后,如果我们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逐渐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因此,当他们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应该及时鼓励、赞许、奖励,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都可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们愉快和满足。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及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的。”新《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耳朵合作伙伴。”为此,我们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本“家中的好宝宝”记事本,请家长们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同时,还要求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融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等。如此,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培养。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分享意识和行为也不例外,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所以,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和尝试,不断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自觉分享,最终形成稳定的分享品质,为其一生良好社会性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

第四篇: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单位:南京市艾倍科顺嘉幼儿园

姓名:陈鑫

2014年4月1日

浅谈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团队合作越来越被人看重。影响人一生的合作精神应该是从幼儿抓起,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结构,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以便他们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在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幼儿、合作意识、合作交往

欧洲著名的心理分析家A.阿德勒认为:假使一个儿童未曾学会合作之道,他必定会走向孤僻之异途,并产生牢固的自卑情绪,严重影响他一生的发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从社会关系的纬度提出了幼儿与他人的关系是合群、互助、合作、分享、同情,学会合作是儿童进入社会,成为未来主人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也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我们面对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兄弟姐妹及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的经验,很少体验到合作行为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合作能力缺失”是他们的通病。幼儿合作行为的现状不容乐观,如南师大幼教专家曾对100余名3-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只有约25%的幼儿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75%的幼儿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0%左右的幼儿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幼儿选择与同伴合作。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十分必要。而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每一个幼儿教师都会面对的课题。

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交往的能力,就是幼儿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的能力,包括学会分享与共享、合作与交流、等待与轮流、关爱与抚慰等。合作交往的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也必须遵循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为此,近两年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 教会幼儿尊重别人、遵守规则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前提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或很少有与他们同龄相仿的小伙伴与他们一起游戏、交往,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伙伴友好合作的经验。有些孩子在家娇生惯养,惟我独尊,一切以我为中心,这就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就认为我是最大的,每个人都得听我的。部分在家养成了那种自私、专横、不尊重别人、不遵守规则等不良情感,使他们想与同伴交往,却又不容易与同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因此在幼儿游戏中要多给幼儿灌输换位思考的意识,多问问幼儿,如果别人也对你这样,你会不会生气。另外也要让幼儿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评价、被接纳的感受,在矛盾、摩擦中学会通过尊重别人,学会了给予和接受,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学会遵守规则,这也有助于矫正幼儿任性自私和行为,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受到委屈,但这些也是他所必须学习的。

二 教会幼儿交往的技能是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关键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而游戏也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可以通过自己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因此老师应合理开展创造性游戏,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合作,探索出一些交往的技能。

老师应在日常活动中常留心观察,发现哪些幼儿在交往中是积极的、有影响的,哪些幼儿是孤立的、不合群的,或是富有攻击性的。因为有时老师需要根据幼儿的性格、自身特点,设计出设计相应的游戏。

三 提供机会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幼儿的交往能力只有在良好的环境和更多的交往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如: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环境的人往往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的心理,表现为孤僻、胆小、不和群。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该创设交往的环境和机会,以消除幼儿的不安心理,尽量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老师可以请中班,大班的幼儿为他们讲故事、唱歌、表演节目、跟他们交朋友。在和哥哥姐姐的交往中,慢慢的使幼儿消除孤独的情绪,使他们感受到友爱、欢乐,同时学会了交往。这样,还使大班的幼儿懂得了交往的互助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交往带来得欢乐。丰富多采的区角活动也可以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班内设置许多活动区,并且把它们设置成半开放型,材料丰富,拿取方便。各种有趣的操作内容吸引着幼儿。像音乐角的打击乐器、漂亮的服装等各种表演用具,手工角的手工材料,新颖独特,操作自由,大大刺激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愿望与别人交流,使所有的孩子能在民主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

幼儿之间的交往首先开始于共同的游戏和活动,幼儿在说、笑、打、闹中相互熟悉,获得交往经验的。老师应提供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自由,而自己仅作为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参与,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与同伴交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幼儿。刚开始幼儿只要遇到冲突,便会大声争吵或告状,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学习解决问题,协调与同伴间的关系和矛盾。

四 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合作交往过程中的乐趣,进入愿意和人交往

合作与分享是相辅相成的。光有合作没有分享,会导致孩子养成独享的不良习惯;光有分享没有合作,会使孩子养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品行。因此,培养孩子合作与分享兼有的品质就愈显得重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不仅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和激发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有好处,还能培养幼儿与同伴分享快乐的意识和习惯。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自觉地感受到,因此,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五 幼儿合作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长的参与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教师必须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 “幼儿成长册”,家长园地、家委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方式,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在“幼儿成长册”中粘贴最近孩子学习的内容及孩子的表现行为分享孩子们进步的喜悦。不仅如此,对幼儿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作为家长要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多提供合作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应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朋友,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学会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使用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我”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交往习惯。在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为幼儿营造一个比较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支持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行为。或者在家开展一些有利于孩子合作的亲子游戏,让孩子在与父母的合作游戏中初步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愿意与别人合作。因此,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与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分不开的,只有家园合作共同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好我们的孩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幼儿在合作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平等、愉快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气氛,采取多种形式、途径,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态度、初步与人交往的合作技巧。培养幼儿合作能力是一种品德培养,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的是教师不断的探索、正确地引导,以及家长的共同配合,才能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合作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2007年7-8月

2、《学前教育》张彦春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 2005年12月

3、《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郑福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交往与合作》《幼儿教育》盛群力 浙江教育报刊出版社 2003年3月

第五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策略论文

幼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标志,就是学会自觉遵守全社会一致认同和遵守的生活规则。什么是规则?简言之,规则是处在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社会角色为履行义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培养非常重要。幼儿家庭与幼儿园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任。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应该怎么做呢?

一、在幼儿园教学细节和生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方面,幼儿园无疑是重要的阵地。教师要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他们提出一些必要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制定在园、在家应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生活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把这些规则贯穿在孩子的日生活之中。通过反复训练,让这些规则入心、入脑,成为幼儿的习惯,为他们升入小学后自觉地遵守更多的规则做好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要从孩子们日常共同参与的生活情节开始。例如孩子每天入园后,就要求孩子们依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领取餐具,然后按照老师事先安排好的位置落座;就餐时,不喜欢吃的东西不能随便倒在地上……在课间自由玩耍中,如果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有礼貌地向小朋友提出请求,得到允许后才动手拿去玩。在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与别人、与公共环境的各种联系,有很多应当遵守的“规矩”,教师应当在每一个环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让“规矩”逐渐变成孩子的自觉习惯。

要注重设计多种多样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训练。例如,玩游戏“木头人”、“我是小司机”、“判断对与错”等,要求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开展“我要上学了”主题活动,熟悉小学的教室、桌椅、操场、阅览室等环境,和小学生 起上课、交流,了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他们入小学的迫切愿望。回园后模仿小学生的生活、上课、游戏及遵守的规则等。除此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主题教育,通过孩子的参与,明白规则的用处,了解规则无处不在,遵守规则可以保证人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如:组织参观马路上的车辆、行人、图书馆等,了解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也可通过一些例子教给孩子如何遵守规则,让孩子思考: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怎样?让孩子设想违规的后果,从而引起对规则的重视。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之内化为各种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家校交流促进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环境之一,而家庭也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尊重、平等、理解、协商的原则,与家长真诚沟通与合作,建立新型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提升家长对家园同步教育责任的认识,转变其教育观、儿童观,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与教师统 一教育认识、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让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一车两轮”,真正做到在不同的场所、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原则、要求和执行任务的规则上同步,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三、在家庭、社会教育中培养规则意识

每一位幼儿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他们都将会走出家门、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的大殿堂。因此我们要和家长一起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以友善、关爱、示范的态度和方式,让孩子从被动接受规则要求转为主动接受规则。此外,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树立孩子的劳动意识。家长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他们做不好或是违反了规则时,应正面引导、鼓励他们。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又快又好的做事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将强制性、必须遵守的规则内化为自主、快乐、自觉的行为和终身受益的习惯。在家中要求孩子养成物品用后要归回原处的好习惯,出家门时要和家人打招呼;要按一定的时间作息等等。家长还可和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游戏中共同商量制定家庭规则,用孩子们共同约定、看得懂的方式记录下来随时提醒、共同遵守。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经历规则产生、执行、完善的过程中建立规则意识,逐渐地使遵守规则成为他们的行为习惯。

“生活处处有教育”。教师、家长要共同配合,共同为孩子营造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社区环境资源和人力资源,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实践和了解成人的榜样作用,帮助幼儿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懂得社会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规则只有掌握、遵守和适应有关的行为规则,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由”。通过规则意识和执行能力的培养,使幼儿学会相互谦让、关心、帮助和爱护,学会分享、合作、安慰,逐步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懂得了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第一块基石。

下载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研论文:浅谈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范文模版]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素质教育【摘要】幼儿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我在工作中对幼儿的教育......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的教案

    大班计算活动《快乐数学》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尝试看图口述并懂得运算。 2、培养幼儿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验数学的魅力。 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算式卡片若干张......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 科研论文: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之浅见[摘要]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对其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利用各学科之间......

    科研论文:浅谈大班幼儿午睡质量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大班幼儿午睡质量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大班幼儿午睡质量的培养 【摘要】幼儿午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下午的精力与游戏活动。作为一名大班老师,有责任管理好......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内容摘要】 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良......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合集五篇)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 摘要:倾听能力在幼儿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了对其的培养,将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

    浅谈培养幼儿环保意识.d,论文(共5篇)

    浅谈培养幼儿环保意识,让“废物”变“宝物” 在如今21世纪社会的今天,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科技也随之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如今空气污染、......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摘要]:“环保”——是一个即具体又抽象的名词。对于孩子,如何把这个概念用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就需要我们老师运用多种途径把环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