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科研论文: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内容摘要】
大班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学年,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的整理习惯教育,其中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的态度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培养时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和家长都要作表率,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大班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整理习惯 培养 幼儿 大班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3—6岁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新《纲要》在社会目标中也提出:“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 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使班级环境保持整洁,同时能使教师减轻负担,不用将许多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整理上,良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此后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大班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幼儿养成良好整理习惯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随着《纲要》的深入实施,很多奋战在一线的老师都深切的认识到:要想让孩子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方面良好的习惯。可是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众多亲人的保护之中,很多时候孩子可以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代替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依赖性越来越强,极端例子就是“学习上的强者,生活上的弱者”,这与《纲要》上所倡导的:“既要高度重视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精神渐行渐远了。
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例子:每次操作活动课结束后,总有孩子拿着捡到的铅笔跑来告诉我:“不知道是谁丢的”,至今,我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一大堆无人认领的铅笔;每次绘画活动课,总有孩子跑来问我要勾线笔或油画棒,问其原因,总是说:“我忘在家里了”;每次傍晚当父母来接孩子时,总有些孩子还会拖拖拉拉地整理着自己的文具盒或书本,要父母催半天或最后让父母帮着一起整理好才完事。这样的习惯若不改变,进入小学这个对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要求较高的环境里,势必会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因此 我觉得对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很有必要。再加上大班幼儿身体各方面发展较完善,同时幼儿的有意性行为较之中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具体表现为对老师或他人分配的任务能较好的完成,责任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强,坚持性也进一步增强,正是各种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
班级幼儿不良整理习惯的具体表现,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一:晨间活动结束后,桌子上、教室里的图书、学具等杂乱无章。
二:早上来园幼儿自己放书包时不整齐,或有胡乱放的情况,书包有东倒西歪的现象,生字本或拼音本也是不整齐的乱放。
三:学具操作活动后,操作毯和操作材料不能及 时归位到工具架上。
四:区域游戏结束后,游戏材料没有及时、整齐的放回规定的地方。
五:集体分享完图书后,书架上一片狼籍,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有的图书封面和书分开了散落在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六:户外活动结束回到教室里,许多幼儿将自己的毛巾乱放,只有个别幼儿会叠整齐后,放入指定的筐子里。
二、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一些具体措施
针对大班幼儿的种种有关整理的不良坏习惯,我们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幼儿逐渐接受并慢慢强化,整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和发展。
1、教师的榜样作用,幼儿潜移默化受影响。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这就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因此我们老师对班级里的所有物品,都要养成固定位置摆放的好习惯,让老师们都知道物品摆放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规定了“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老师们也逐渐都遵守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电脑桌上、备课桌上、各个区域等到处都整洁了,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孩子们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因此,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2、师幼共同商讨,制定班级规则。为了更好的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的实践活动,我们让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各个区域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休闲书吧里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怎样才能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等等。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 规则。如:物品从哪拿的还放回哪去、区域材料怎样如何对应位置放、休闲书吧的图书应分类摆放等等,最后我们还和幼儿一起,给每个区角都设计了相应的规则,为了保证让物品不随便摆放,为了让幼儿能较快的收拾整理,我们还在每个区域给物品贴上了和物品篮相对应的图标、文字,还给每个区域设置了一位专门负责人,孩子们活动后再收拾起来就很容易归位了。由于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的,因此幼儿有了很高的责任意识,收拾整理时能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也逐渐养成并进一步内化了,班级环境也变的更加的干净整洁了。
3、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我们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来吸引幼儿,重新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最终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丰富多彩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此,我们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如:“小超市”、“手工坊”等,让幼儿随时都有机会在区域参加活动,使他们有条理地收拾玩具、爱惜游戏材料,巩固了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这样,幼儿的良好整理习惯经过多次重复,自然而然地、习以为常地养成与习得。
2)整理书包
书包是小学生必备的用品,整理书包是小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情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为了让幼儿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的需要,让他们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我们养成教育开展了一节课《如何整理书包》让幼儿通过讨论的方法,说说怎样使书包里的物品摆放的更整齐,总结整理书包的方法,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
3)各种比赛活动
我们通过比赛活动,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如:“看谁学具收得快”、“谁最快收拾好书包”、“叠被子比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在每次的比赛结束后,我会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进行评比,这样,幼儿整理习惯有了很大提高。
4)互相监督形式
在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过程中,每天我们都安排值日生对班级中各个区域进行收拾整理,大家还评选出几名平时整理能力强、整理习惯好的当小组长,让他们担负检查监督的职责,经常提醒那些平时整理习惯不好的幼儿,帮助整理能力弱的幼儿,从中补长取短。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方法,幼儿整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及时鼓励和表扬
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引导和教育,还要注意观察那些个性较强,习惯较差的幼儿,更需降低一点要求,起初要求不要太高,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自发的行为就容易再出现。幼儿在我们鼓励、肯定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4、家园密切合作,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
整理习惯的培养不只是说教,还需要家园共同配合,不断地将良好的整理习惯转化为幼儿个人的需要、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才能养成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于是,我们利用家园群,围绕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整理习惯的培养展开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不要事事包办,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应该给幼儿创造整理的机会,如:让 幼儿自己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等。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整理习惯。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整理习惯问题,我们老 师也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培养,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大班幼儿进行良好整理习惯的养成教育,包含了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态度以及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教师必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必须多种形式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起表率作用,严格要求,反复抓,多鼓励。另外家园还要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版
2.《学前教育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王坚红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3.《如何鼓励和责备孩子》 陈静主编 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
4.《德行的秘密》 徐景荣主编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5.《学前教育学》 朱宗顺、陈文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有关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论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应为每一个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的最早的正规教育。这个阶段的教育,由于幼儿的可塑性极强,对其影响往往是终生的。所以,培养幼儿正确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好的习惯可以让幼儿受用终生,而坏的习惯则会毁了幼儿的一生。所以,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手段,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多年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这方面也一些亲身的经历,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下面就和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和读者做一个简单的交流。
一、发现学幼儿身上的“习惯”,使工作有的放矢
我这里说的习惯,既包括好的习惯,也包括不良习惯。好的习惯要让幼儿发扬光大,并给别的幼儿做榜样;坏的习惯,要让他们及时纠正。
现在由于家庭、社会的多重影响,幼儿的性格、行为习惯呈现多样化。幼儿中存在较为普遍的“不良好习惯”,第一个是娇生惯养,没有自理能力,缺乏自理意识。主要表现是,吃饭、上厕所、穿衣这样最基本的事情都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有的幼儿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根本不愿意自己动手。第二个是自私。有了好东西,有了好玩的不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我发现,自私的幼儿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管的幼儿这方面的问题更严重一些。第三个是好动。这一类幼儿现在不少。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幼儿得到“多动症”,到处求医问药,产生了很大的负面作用。其实,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只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很容易就能解决。还有一些个别现象,比如:有的幼儿不爱说话,不愿意和小朋友交流,平时喜欢自己呆在一边,上课也不爱发言。这样的幼儿往往是缺乏自信心的幼儿,他们总是害怕出错,害怕其他小朋友们笑话,所以就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还有的幼儿特别爱表现,教师提的问题,无论会不会,他(她)都要举手,你不让他说,总觉得会打击他的积极性,你让他说,有时他的回答却很不着边。当然,也有很多幼儿由于家庭教育好,所以养成了很多好习惯,比如有的幼儿平常很有礼貌,说话做事都很得体;有的幼儿对集体的事情非常热心,班里什么工作都抢着干,而且助人为乐;有的幼儿,学习习惯非常好,读书写字都特别认真,注意力也很强,所以学习效果自然就很好。
二、导引并用,纠正幼儿身上的“不良习惯”
一是教师要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大人对于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作为幼儿第一个意义上的老师,对于幼儿的影响更大。要记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必须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习惯,就让自己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要幼儿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比如让幼儿守纪律,教师就必须首先按时上下班,遵守上课时间;让幼儿热爱班级,自己就要对班里的事情荣誉、物品等等加倍珍惜;要让幼儿节俭,自己就要不浪费粮食。二是要让好幼儿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其实幼儿并没有“好”“坏”之分,此处所说的好幼儿,指的是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幼儿,或者说比起一般幼儿,身上的好习惯多一些的幼儿。如果说教师作为榜样,会对于幼儿形成良好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话,幼儿对幼儿的影响到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孩子们互相之间在一起的时间才是最长的,如果利用好这一点,在幼儿中树立一个或几个榜样,让班里的幼儿向他(她)学习,将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三是要与家庭形成全力。幼儿的习惯的形成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改变幼儿的习惯也不能只靠幼儿园一个方面。教师要积极和幼儿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的表现,特别是对幼儿的不良习惯,要和家长一起规划纠正方案。同时,要求家长在家里做孩子的榜样,并对孩子严格要求。这样就能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强大的合力。
三、几点感悟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感悟:一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有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这就需要你有一颗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心,要有对事业和对幼儿的无限热爱。只有这样,工作的时候不会有负面情绪,对幼儿才会有更大的耐心,同时也会在和幼儿的相处中得到快乐,也才能更好地去作为幼儿的榜样,教育孩子们。二是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还必须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幼儿更不用说,家庭情况,溺爱程度的不同,导致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在培养孩子们良好习惯、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的就是,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的去教育。比如说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从小就跟自己的爷爷奶奶长大的,在家的时候就是衣来张手,饭来张口,到了幼儿园也还是一样,对于这种孩子来说,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如何如何,应该循序渐进慢慢的来,简单地说从实际出发,就是 “特”事“特”办,对于“特殊”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照。三是要选择科学的方法。对于幼儿的教育,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采用新的方式,比如说可以使用电视、多媒体等,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只有知其情、究其因、得其法,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科研论文:浅谈大班幼儿午睡质量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大班幼儿午睡质量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大班幼儿午睡质量的培养
【摘要】幼儿午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下午的精力与游戏活动。作为一名大班老师,有责任管理好幼儿的午睡。对于午睡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氛围创设、指导与鼓励等方式,提高午睡质量,让幼儿享受睡眠带来的好处。
【关键词】关爱;午睡;质量
【引言】5—6岁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也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生长发育快,没有良好的午睡作保证,对他们的成长发育极为不利。可看管大班幼儿午睡的我们会发现:幼儿进入大班,他们越来越不喜欢午睡,只见他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即使我们坐在他们旁边那也是故意装睡,等老师一离开,他们就马上动来动去。那如何有效地对大班幼儿进行午睡管理,提高他们的午睡质量呢?
一、组织丰富有趣的睡前活动
1.合理安排睡前活动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意思是说吃完饭后稍稍活动一下,再躺下休息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果睡前运动量过多反而会引起幼儿兴奋,反而不利于幼儿睡眠。因此我们通常在孩子们吃完午餐后会带他们到走廊上散散步,有时我会让孩子们沿着瓷砖的缝隙走,保持平衡;有时我们用轻快的儿歌、童谣搭配他们的步伐,给予他们丰富的节奏感和艺术刺激;如果说散步形式是很好的健康方法,那么散步中的穿插内容则是教育契机的体现。
除了散步以外,分组按幼儿的意愿活动,自己选择图书角、美工角、等活动区,让幼儿自由活动。
2.营造午睡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该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创设,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因此在午睡室的墙面上贴一些符合午睡环境的星星,月亮,小动物,小朋友睡觉动态等等,来增强幼儿睡觉的欲望。睡前,拉上窗帘,轻轻的放轻音乐。在幼儿午睡期间,老师首先要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不能高声喧哗或发出响声,以免影响到孩子的正常入睡。为他们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从而来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二、午睡中给予适当的指导与鼓励
(一)正确引导幼儿入睡姿势,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午睡管理中,采取正面教育,及时表扬鼓励,要求逐步提高的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午睡难的问题。
1.睡前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的事情,如铺被子,脱鞋等,抓住
孩子爱听故事这一个习惯,跟他们商量好,用抢答的方式,答对的有奖,等一讲完必须马上脱衣睡觉,这样一来孩子安静了许多,都竖起耳朵认真听,不会出现邻床间小朋友聊天现象。孩子在睡觉时,看谁的表现好睡觉又快又安静,就偷偷地在他床头放一小奖品,告诉他:要得到它你必须不和别人说话,管好自己。这一招真灵,很快就发现孩子们躺着一动也不动。他们在午睡时都较好地管好自己,大多数孩子很快进入梦的世界。只有个别孩子睡得慢,但也告诉他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休息也可以得到,但老师希望你能真正得到老师奖励午睡的小礼物。醒来后发现小礼物孩子们开心的不得了。好的方法不能天天使用,因此隔段时间跟他们玩新花样,比如今天在孩子睡觉前抱一抱他,摸一摸他,告诉他醒来后老师带他们玩新的游戏。班上难免会几个午睡习惯较差的孩子,就特别关注。走近他们,在帮助他们盖好被子的同时,提醒他们赶紧入睡,并在耳旁悄悄地提醒:快点儿睡觉,下午请你当小老师,或者是下午奖励你一张贴纸。孩子一般很容易被诱惑,如果一旦允诺,就要给予行动,孩子就会信服你的话。当然,要因人而异,还是重在教育。
2.幼儿的睡姿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幼儿睡眠的质量和身体健康。经专家研究俯睡姿势会压迫人体心脏,使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影响,左侧卧睡也同样会受影响,蒙头睡则会使幼儿呼吸不畅,正确的睡姿是向右侧睡,因此教师必须纠正孩子的正确的睡姿,告诉孩子正确睡姿的好处。如果谁的睡姿好,而且入睡快我就奖励奖贴,这样一来孩子孩子的表现越来越好,入睡率也高了。
(二)采用爱抚和鼓励的方法,促使幼儿尽快入睡
大多数孩子进入午睡室不但不愿入睡,而且喜欢不停地在床上翻来覆去,玩被角,有几个孩子甚至会跟邻床的小朋友讲悄悄话、做小动作,影响其他幼儿入睡和睡眠的质量。对待这些幼儿,教师除了提醒,还要采取爱抚、鼓励的手段。如:摸摸他们的头、抱一抱、抚摸一下等。还可以跟他们说悄悄话,告诉他们现在睡着,等一下午睡醒来老师有奖励的,使其幼儿尽快入睡。对一些实在睡不着的幼儿,可以让他们安静地看一会书,再上床休息,不强迫他们立即睡觉。作为幼儿园教师切不能把没有午睡习惯和入睡较慢的幼儿安排为邻床,这样他们就更难入睡,不但会交头接耳、互相影响,而且还会影响其他小朋友,也不利于老师的管理,因此要把一些幼儿入睡较快的或者是非常安静的幼儿安排为邻床,这样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教师不能对不愿午睡的幼儿不闻不问,也不能任其自由活动整个午睡时间。在午睡的过程中,对这些不想入睡的幼儿应不厌其烦的加以引导,使其幼儿尽快入睡。
三、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孩子午睡的习惯
《指南》中指出: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幼儿在幼儿园午睡情况老师都有所了解,那么幼儿在家中周六、周日,节假日在家中的午睡情况如何呢?从班级中经过调查发现:
内容
人数 都午睡 偶尔午睡 从不午睡
43人 5人 10人 28人
从这张表格来看,孩子在家午睡很不理想,就少部分孩子午睡,大多数还是不午睡的。于是就利用入园和离园的时间与幼儿家长进行交流,告诉家长午睡的重要性,还利用“家长宣传栏”、“个别幼儿家长交流会”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传授一些关于睡觉的小知识,家长在家应该及时督促幼儿进行午睡,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周一过分疲劳,影响学习活动的质量。所以家长与幼儿园应步调一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到目前为止,休息天在家午睡的情况是这样:
内容
人数 都午睡 偶尔午睡 从不午睡
43人 35人 3人 5人
比较而言,已有大的改观,是令人欢喜的。相信,只要关注每位孩子,用心去做,提高午睡质量不是难事。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李季湄 冯晓霞 ◎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13年3月第一版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慈溪教育局 翻印.2013
第四篇:幼儿良好习惯培养
幼儿园家长学校讲座: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一、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内容。
二、发挥幼儿园的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教育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一)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
1、利用游戏,养成习惯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幼儿能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不良的行为,限制自己不应该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不能随心所欲。如:站队时不能拥挤,不能大声喧哗,玩玩具时不能争抢别人的玩具,而且玩完之后会把玩具摆放整齐,不能撕书,不破坏幼儿园的东西。这些都是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形成的生活习惯。但有的幼儿不是很好地按要求去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教诲。游戏是对幼儿进行生活习惯教育的良好手段。如:我们采用“送玩具回家”的游戏,让孩子学会把玩具分类,并放在指定的地方。区域活动时,我们都会提醒孩子以“送玩具回家”的形式,让他们把玩具收好。我们还组织幼儿玩“配对”的游戏。请幼儿在一套图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再拿着这张图片到毛巾架和茶杯架前,找出与小图片完全一样的标记。这样一来。小朋友们很快就认识了自己的小毛巾和小杯子了。可见,对于小班孩子,有趣的游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有作用的。
2、结合儿歌,培养技能
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入睡、穿脱衣裤是最重要的三项。在培养和训练中孩子们时,我们将这些技能编成简单,易学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这样既可让孩子熟练地掌握要领又可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在生活常规的实施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编了这么几首儿歌:
洗手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搓
搓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
漱口歌:手拿花花杯,喝口清清水,抬起头,闭上嘴。咕噜咕噜吐出水。吃饭歌:吃饭时,坐端正,右手拿勺子,左手扶着碗。细细嚼,慢慢咽,不剩饭,不挑菜,自己吃饭真能干。
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
儿歌编好后,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儿歌。特别是在洗手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忘记了动作的先后顺序。但只要在老师的点拨下,背一背儿歌,动作要领就掌握了,小手也洗的很干净。
3、坚持正面教育,多表扬多鼓励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表扬与鼓励常常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发现当小朋友把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时,大声斥责是起不了多大效果的,而这时你轻轻地说一声:“我来看看哪些小朋友最棒,能把地上玩具捡干净。”然后再表扬几个正在拣玩具的小朋友真能干。那么,地上的玩具会在顷刻间被拣的干干净净了。结合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利用评好孩子鼓励孩子上进,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小朋友为了争做好宝宝,得到红花,努力认真地遵守着各项常规。在家里同样请家长最好不通过批评就达到教育的效果。过分的指责,会使孩子畏畏缩缩,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形成乖僻的性情。与其对一件件细小的事横加指责,不如让他帮忙做些家务,以激起其积极性,根据情况,把一些家务分配给孩子,孩子会因为发挥自己的能力,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上进心,为使他们做得更好,父母要对日常家务安排好,并自己带头遵守,比如游戏时间,晚饭前做家务时间,看电视时间,睡觉时间,都井井有条地安排好,这就避免了一整天不停地训斥孩子“看电视要看到什么时候”等等。如果孩子完成得好,一定要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到了这么多垃圾,真是帮妈妈大忙了,谢谢!”对于孩子来说,得到肯定就如同得到表扬,会信心大增,无论做家务,还是其他方面,都会更积极地去努力。
(二)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教师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孩子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内容要具体化、生活化,可操作。为幼儿制订一个生活日程表,从小就依照一定的时间进食、睡眠、活动,为以后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基础。对孩子的习惯培养,一方面要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更要孩子每天做到。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孩子的意志力力较差,我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并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讲练的内容看,必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结合。如进餐方面,饭前洗手,进餐时正确扶碗、握勺,不随便讲话、大笑,保持整洁,不剩饭菜;饭后放好筷碗,漱口、擦嘴、擦手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平时提醒、督促,还可以结合孩子喜欢的扮家家的游戏中练习、强化。睡眠方面可以包括,按时上床,能独立入睡以及脱下衣裤折叠整齐,放于固定位臵等等。总之,与幼儿生活的每一环节紧扣,具体明了,保证幼儿生活作息有规律,爱清洁、讲卫生,有序和高质量。最终,会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三、家园合力共促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常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长要和幼儿园的老师一齐努力,形成合力,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行为。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懂得习惯是养成的,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与家庭形成协商的,互补的,和谐的强大合力。家长要从传统的旧观念中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客体变为主体,我们提倡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抓住每一时机,及时果断地提出要求,并坚持始终地让幼儿去实践。尤其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幼儿园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习惯。假如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为此,我们通过以下形式,与家长沟通:
1、家长会:召开期始家长会,宣布孩子入园后的生活常规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要求,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求,并告诉家长在家应配合的地方。例如: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要求他们自己会拿勺、会穿鞋子、会独立进餐,这些要求,请家长在家也应配合训练,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2、家长开放活动:教师在孩子入园期间,通过对孩子的一阶段训练,孩子已形成初步的常规时,请家长来园观摩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老师对他的要求,让家长在家可以遵循幼儿园的一日常规制度对孩子进行训练,让孩子快速习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3、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合理为幼儿穿着衣物的知识,并同个别家长联系,让他们注意自己孩子的着装、多考虑一些孩子的生活细节问题。现在,有的家长为孩子购买衣服只凭自己的审美观点,不考虑孩子身心的特点。不是衣服太紧,不透气;就是衣服穿脱不方便,影响孩子的行动;有的衣服还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要么太妖艳,要么太老气。孩子的穿戴应有孩子的特点,我们教师可利用家长园地和与家长个别交谈的时间提醒家长做到这一点。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4、安康网站班级话题互动:我们每月一次的班级话题互动,每次互动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如:如何培养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提出无理要求该怎么办:等等。发动家长共同讨论,让家长们互相交流经验,让班里教育较好的家长代表介绍育儿经验,或请家长可以发表文章,把文章发给家长互相学习、交流,充分利用家长的知识资源,来解决疑难问题。
5、《家园联系册》的利用:教师可把孩子在园的不良习惯写在本子上,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近阶段在园的表现,及时配合教育。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时是在模仿中形成的,因此,可以在家园联系册中让家长在爸爸妈妈的话中写写孩子在家近阶段的表现。
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过: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种连锁条件反射系统。可见养成良好习惯既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还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使良好习惯逐步养成。总之,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它需要我们有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一定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各位家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起努力吧!
第五篇:如何培养幼儿午睡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午睡良好习惯
睡眠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从医学保健角度分析:幼儿睡眠时,身体各部位和脑及神经系统都在进行调节,氧和能量的消耗最少,利于恢复疲劳,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所以,睡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学习状况。然而,我们在幼儿园却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现象:某某小朋友在床上象热锅上的蚂蚁,翻来覆去,可又不得不躺在床上,从而产生焦虑、怒恨等不良的情绪;有的抬头东张西望、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唱歌哼歌,并不停的做一些不良的小动作,象咬被角、挖耳鼻、玩小物件,吸吮手指、打口水仗,有蒙着头睡觉等,还偶有的发生梦惊大叫,到了起床时间醒不来,起不了床,午睡成了孩子们的负担。因此,消除幼儿午睡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提高幼儿睡眠的质量就成为了极其重要的问题。
分析幼儿午睡问题的原因,从家庭中看:部分幼儿由爷爷奶奶带的或由保姆带的,过分的宠爱,在睡眠时间上由着孩子的性子,高兴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早上懒得起来,来园时间不仅晚,影响学习,还影响了午睡质量。也有的是因为照顾孩子的父母或保姆对正确的睡眠姿势认识不够,忽视其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平时目视无睹,久而久之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
改善幼儿午睡现状的对策
我们着重从如何改善幼儿的午睡状况进行探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改进午睡时间
根据个别差异,调整其午睡时间:
不同的孩子由于年龄、生活环境、先天素质、健康等原因,都有其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并由此带来每个孩子不同的个体需要。午睡时发现,有的早睡晚醒、一觉睡足的,像Ashley,戴燃,子优,明明,诚诚,天天,能很快入睡,到起床时还是睡得较香,老师会先请醒了的小朋友起床,后叫他们;言言是属于早睡早醒的,她可能上次厕所后就难以再入睡了,安静地躺床上,可是静不下心闭眼再睡会,就等着先起床。晚睡早醒的有范路易、张兆顺、竺子宸,等到要起床时,就迫不及待等老师来。晚睡晚醒的像沈嘉良、赵容凡等等,一旦到起床,老师便不忍心叫醒他们,非要到最后两个再叫起来。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就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和需要作出个别的对待,或者由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对晚睡早起,中午不想睡觉,精力还特充沛的,我们可以采用让孩子自己安静躺床上静下心,或者让孩子在活动室里做些安静的活动,在过程中,要求孩子学会控制自己,避免发出声音。总之,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对个别孩子个别对待,一方面体现了成人的认可和接纳,满足睡眠少的孩子,带给孩子一份安全和尊重;另一方面,孩子从中获得自信和自爱。
(二)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1、改变幼儿的睡眠姿势。
幼儿的睡眠姿势千姿百态:有张着口的,有像小狗似趴着睡觉的,有蒙着头睡觉的。但从卫生学角度看,一个人的睡眠姿势对人体睡眠的生理效应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医学卫生资料都告诉我们:俯卧睡眠会压迫心脏,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张口呼吸睡眠,会因呼吸浅,肺部扩张,久了易引起“漏斗胸”;而蒙头睡觉,会因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致使醒了也不解乏。因此,我们把培养正确的睡眠姿势列为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关键。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等形式引导幼儿能自然地以正确的姿势睡眠,并充分利用图片让幼儿直接观察错误的睡眠姿势会给身体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老师给予经常性的提醒,在巡视中及时改正不正确的姿势。
2、采用及时补强法。
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多伯森曾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并且要让补强发挥最大的效用,就应在令人满意的结果出现后的短暂时间内提供奖励或表扬。可以说,成人的表扬,特别是老师的表扬是幼儿阶段学习进步的一个最主要的动力。因此,在班里开辟一些用于鼓励表扬的专栏,我做到了吗?并根据一个阶段的生活常规教育要求进行评价记录。小朋友能遵守午睡纪律规则,就在午睡那一栏上贴上一个小标志,作出及时的鼓励,并用语言给予肯定和赞许:“你睡得真好,希望明天还这样。”及时的补强使他们感受到你对他的满意,奖励了良好的行为,鼓励了幼儿上进,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会努力地使自己能坚持让老师感到他还在不断地进步,从而使这种行为得到强化而加以巩固下来。
3、采用个别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生理心理上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班上有个孩子睡觉的时候经常会尿床。通过了解幼儿在家的时候就有这样现象,家长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正常情况,没有给予过多指责,还很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发生这样情况,会影响情绪、伤害自尊心。当然,老师也会体谅,会安抚孩子情绪。老师的义务,不是仅帮助孩子换衣裤而已,更需要在幼儿园里给予及时教导。在他尿湿后,老师绝不大声宣扬,及时帮助更换衣裤时,也会好好和孩子讲道理,你已经长大了,自己能知道什么时候想小便,睡觉前先去小便,睡醒还想小便,就及时告诉老师或自己下床去厕所。我们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耐心和他说,通过次次鼓励与督促,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非常棒了。每次上厕所,能自己主动起来,不再尿湿了。通过这样的个别教育,我们既尊重了孩子、保护了他的自尊心,也教育了他,可以自己及时去上厕所,不再经常尿床。
(三)做好睡前准备工作
从快乐的游戏到安静的睡眠,这中间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教师和家长对此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调查中看:有的认为睡眠前做什么跟睡眠无关;有的虽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重视,实际上,在睡前营造一些睡眠气氛是一个很好的过渡。在平时,我们不难发现;个别具有典型“午睡问题”的幼儿,常因为是贪玩,强打起精神,直到实在太乏了,情绪就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困闹。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兴奋过度,抑制过程受到破坏,常听说:困大发了反而难以入睡,有一定的道理。
1、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整洁、安静、通风、温度光线适宜。
2、合理安排午睡前的活动,睡前过分的运动易引起幼儿兴奋、神经紧张。
在午饭后,我们注意为幼儿安排一些安静放松的活动,使入睡时情绪安定:看书、折纸、玩娃娃家等。或分组按幼儿的意愿活动,自己选择图书角、音乐角、美工角、娃娃家的活动区,组织幼儿散步等。
3、睡前入厕工作。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有个别的幼儿因睡前玩得太开心而忘了小便,午睡不到两、三分钟就叫:老师,我要小便。而其他某些调皮的孩子也就跟着凑热闹:老师,我也要小便,我也要小便……,结果,影响了整个班的睡眠。因此,我们在午睡前10分钟,做好及时提醒幼儿大小便的工作。对个别不想或不愿意者,教师作好细心观察,及时督促。幼儿大小便后,要求他们轻轻地进午睡室,自己安静地上床,对个别情绪易激动者,教师更多的采用亲切柔和的言行态度,拍拍他的背、摸摸他的头,使幼儿转移注意力,使他自然地安静下来,以保持一种安静的氛围。
4、营造午睡气氛
采用场景、音乐催眠法。在睡觉前可以让幼儿听着和缓优雅的旋律、节奏舒缓宁静的音乐:摇篮曲,红河谷等,轻声进入午睡室,并用手势代替语言,暗示幼儿尽快入睡。多用鼓励性的动作夸奖他们,翘翘大拇指,轻轻地安抚他们的头部,使他们产生一种安全感,温馨感。另外在午睡室的墙面上可以布置一些符合午睡环境的星星,月亮,小动物,小朋友睡觉动态等等,来增强幼儿睡觉的欲望。
(四)加强午睡管理
1、建立合理的午睡制度,并严格执行。
幼儿午睡期间,闲人不得入内,不得在午睡室里聊天,做到走路轻,说话轻,保持一个祥和的午睡室。
2、加强午睡管理
教师随时认真地巡视幼儿午睡,细心观察幼儿的举动。孩子身体不适或生病时常会反映在睡眠上,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在午睡以后,精神呆滞、面带潮红、呼吸急促、预示着孩子发病了;个别孩子好动好奇,不知深浅,常常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特别在睡前和睡醒后的那段时间,因耐不住安静,常乘老师不注意偷偷玩口袋中或身上的小件物品,甚至放入口中。我们曾发现过安安在睡觉时,玩回形针;仔仔在睡觉时,嘴巴里吃着小玩具;这都是非常危险的,老师要及时劝阻,并给予教育。因此,教师要克服孩子睡觉时不会有事的麻痹思想,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另外,教师及时作好午睡记录,并与配班老师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幼儿有时睡前喝水喝得太多或个别有尿频症的,老师就要有意识地对个别孩子加以观察,耐心地督促、在一定的时间轻轻地提醒他,共同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
(五)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个小时或几天之内养成,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光靠幼儿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我们一起提高认识,改变教养态度,从而使家园步调一致,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在培养孩子正确睡眠姿势的问题上,我们首先要让家长明确一个人的睡眠目的就是为了使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获得充分的休息,而培养孩子有一个正确的睡眠姿势,就是为了让孩子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呼吸和血液循环得到畅通。我们可以通过个别交谈等方式了解幼儿在家睡眠状况,对晚睡晚起的幼儿,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幼儿按时睡眠、起床、来园、使幼儿的午睡时间与晚间的睡眠得以协调。在克服幼儿不良行为方面,我们首先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独睡的习惯,对不肯独睡的幼儿,与家长共同分析其原因,通过故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长大了,然后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幼儿过渡到一个人独睡,对其间还发生的不良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及时纠正。并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也如此,在家里也要坚持。另外,要求父母对孩子的吃、睡、拉等进行妥善安排,做个有条理的父母,带孩子出去拜访亲朋好友时,逗留的时间不应错过孩子的睡眠时间,节假日玩耍,不要玩得筋疲力尽,总之,要为孩子建立起合理的生活节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幼儿自己知道该上床了,就能很快入睡,达到玩得高兴,睡得踏实,学得有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