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
在经历中培养小班幼儿爱心
无锡市钱桥中心幼儿园朱燕芹
人的经历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所处环境所受教育和交往的总和。不同的经历可以造就不同的道德、智能和人格,人的发展需要经历,更需要经历教育。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孩子们是渴望爱心教育的,爱心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小班幼儿正处于个性情感初步形成、不稳定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的认知与判断能力有了初步的萌芽,抓住这一有效时期,加以科学、全面、形象、生动的情感熏陶,将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初步建立。在一次次经历中使孩子懂得知识、增长经验、体验爱心。
一、发源、催化爱心
家庭是对孩子成长最具影响力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个性行为品质,并使之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强有力的催化剂。父母、亲人是爱心传递的使者。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孩子爱心的培养,需要父母的爱心浇灌。世界五彩缤纷,人间丰富多彩,都需要有爱心的人去发现,去欣赏,去领悟。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家庭中独生子女现象的逐渐普及,孩子已成为每个家庭的中心和重心。父母长辈的过多保护和百般溺爱,渐渐地促使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品质,他们在接受来自于成人的源源不断的关爱时,感到非常的理所当然,因而他们也就丝毫不会去考虑别人的需求与感受。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在群体中与他人相处时往往就会时时处处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表现出冷漠和自私的不良行为倾向。这种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而作为幼儿园,要使我们的爱心教育得以深化,体现实效,则必须要牢牢抓住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以家庭环境的改造和创设为依托,使爱心教育渗透在学校、家庭、社区各个领域,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注重爱心教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以景制情、以点带面,来实现学校、家庭教育的完美结合,从而实现家庭爱心的目标,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对幼儿家庭的爱心教育,由近及远、由浅入深,从爱父母、爱同伴、爱老师着手,进而激发他们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情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
因此,我们将家园连动、家园互动作为了爱心教育的主要方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隔代亲”的现象益发严重,爷爷奶奶过多的呵护与盲目的宠爱,造成了孩子的娇纵与任性,他们对爷爷奶奶没有尊重与爱,因此,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爱心培养显得由为重要。结合“九九老人节”,我们开展了活动。在活动前我们要求幼儿观察爷爷奶奶在家的劳动情景和他们的爱好。这个要求虽然简单,但孩子们往往容易忽视,所以在活动中,当我们请小朋友介绍爷爷奶奶的名字及工作时,孩子们知道仍然很少。于是我们请爷爷奶奶谈谈自己的一些情况,让幼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接着我们请小朋友说说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自己的,自己应该怎样关心和帮助爷爷奶奶。孩子们能较踊跃地说出来,可见,他们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与爱有一定的感受力,也知道一些如何回报的方式,最后,幼儿的即兴表演将活动推向高潮,爷爷奶奶乐得合不拢嘴,看着开学时还大哭的心肝宝贝变的这么能干、可爱,他们感到异常欣慰,相信这个节日会是最有意义的。活动后,我们请爷爷奶奶们在家继续配合与教育,让孩子们爱老人的意识与行为成为自发的习惯。
再如:“三八”妇女节,我们围绕“我的好妈妈”展开活动。通过收集妈妈的作品,如织的毛衣,围巾等,知道妈妈本领大,夸夸自己的妈妈。妈妈为孩子每天做的正是孩子最容易忽视的,我们通过看录像并听妈妈介绍,让孩子初步了解妈妈每天早晨、下班回来、晚上是怎样关心、照顾宝宝的,很辛苦。我们还让孩子尝试用多种方法表达对妈妈的爱。因为“爱心”贵在“点滴”,孩子应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如:唱一首歌、说感谢的话,亲一亲妈妈,为妈妈捶捶背„„我们还让孩子涂一朵红花,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这一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又对幼儿有一定的技能要求,通过示范,幼儿认真地开始了作画,他们涂得异常细致、均匀,因为这是送给妈妈的礼物呀。待幼儿涂好后,我又让幼儿上前来说一句祝福的话。孩子们大都会说:“祝妈妈节日快乐!”我想当孩子们回到家中,当妈妈们拿到“礼物”、听到“祝福”,一定会觉得异常幸福吧!这一幅幅稚嫩的作品,折射出孩子无限的爱。而这份来自孩子的感动,一定能更深地触动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利用家长会,我们例举了许多父母应注意的言行,因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如,公共汽车上,让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阿婆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同情和怜悯实质是把自己的疼痛和难受扩大到别人身上的结果。经常让儿童把自已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儿童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灾区的人吧!”„„
久而久之,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爱心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体验、施与爱心
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大集体,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从孩子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把“爱心”行为教育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中,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何付出爱,如何使他人接受自己的爱,以及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理解、尊重他人,主动示爱,爱护动植物及自己的物品,使其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爱心教育。如“好朋友”活动,在幼儿经过开学初的“分离焦虑期”后,孩子们的“重心”逐渐转向班级大集体,开始关注班级里的一切,其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自己的好朋友了,拉手的朋友、小组的朋友、娃娃家的朋友、搭积木的朋友„„在日益频繁的接触与我们有意识的渗透引导中,孩子们越来越意识到朋友的存在与需要。每次如厕后、出教室活动前,他们都会兴奋的喊“好朋友、好朋友。”然后欢天喜地地牵起朋友的手来到队伍中,别提有多亲热呢。于是,我们组织了
专门的活动,我请小朋友说出自己喜欢的好朋友是谁?为什么喜欢他?使幼儿更全面的了解朋友,表达对朋友的喜欢之情。然后和自己的好朋友抱一抱、亲一亲,说一说,用小班幼儿特有的稚气与纯真、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对朋友的爱,鼓励幼儿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保持正确的方式和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对培养了幼儿的爱心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学会分享,学会关爱,这对于独生子女来说是有困难的。要让他们将自己喜欢的食品分给别人,孩子们会乐意吗?我们结合“六一”儿童节,让孩子们从最基本的分享食品开始。活动前,我们请每位幼儿带一份自己喜欢的食品来园,活动当天,经过“六一”节日谈话、观看录像、观看大班幼儿节目表演等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了解了儿童节是小朋友自己的节日,感受了节日的快乐。回到教室,适当休息之后,我们请小朋友们将带来的好吃的东西拿出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食品。接着,我提了一个问题:“每组有这么多好吃的,要是都能尝一点就好了,该怎么办?”孩子们自己提出把食品放在一起,大家一起吃。我顺势利导,将孩子们的食品分类摆放,做了简单的说明后,孩子们便手拿盘勺,以自助形式去自由选择吃东西。他们都因为吃到了许多种东西而感到高兴,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由此,力力等小朋友自己提出要将自己的书带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看,那样自己也能看到更多的书。接着,别的小朋友有的说要带玩具汽车来大家一起玩,有的说要将家里的娃娃放到娃娃家大家一起抱„„孩子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个小小的活动拉开了分享的序幕,孩子们由此而想到别人,不再完全自我。这也是我们培养孩子爱心的方式之一。
再如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无疑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成人纷纷捐款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当然,这无疑是教育幼儿的一次好机会。所以,我们让幼儿观看了一些新闻报道,特别是解救幼儿的新闻,让他们更能感同身受,知道这些和他们一般大小的宝宝没有了爸爸妈妈、没有了家,多可怜呀!这么活生生的教材、这么多感人的画面,让孩子们幼小地心灵也有了深深的触动,萌生了他们的同情心和怜悯心。这样,当我们对孩子和家长发出捐款倡议书时,善良的孩子们都主动要求爸爸妈妈多捐点、要捐“红钞票”呢。之后,学校组织了集体默哀仪式和集体捐助仪式。我们为孩子们制作并佩戴上白花和“爱心小天使”的胸饰。全园师生集中到了大操场上,随着警笛的哀鸣,集体默哀三分钟。在这个庄严肃穆地时刻,连平时最调皮、最好动的鹏鹏和韬韬也出奇地懂事、出奇地听话,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而当大家一个一个排好队,将款物放入捐款箱时,又那么地秩序井然,那么地认真慎重,俨然像个小大人。回到教室,我们组织孩子看了灾区孩子正在接受捐助物资,又开始有书可以看,有牛奶可以喝,他们就开心地拍起了手,因为这里面将有他们的一份付出。
“人之初、性本善”,对于孩子,我们往往会看到他们身上自我、自私之处,但其实并不乏爱心。大海靠一滴滴水汇集而成,爱的殿堂靠一沙一石来构建。所以,我们要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那么,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让我们共同努力,播洒爱的种子、演绎爱的真谛、传递爱的真情,让精神文明之花开遍每个人的心田,携手创建一个美好、和谐、文明的美丽大家园。
第二篇:儿歌魅力在培养小班幼儿普通话中彰显
儿歌魅力在培养小班幼儿普通话中彰显
——市级课题《对新市民子女语言能力发展方法的研究》阶段小结
常州市钟楼区永红街道中心幼儿园
邹玉英
邮编213015 摘要: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歌谣,琅琅上口、明快流畅,它不是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让孩子在倾听、欣赏、念唱、游戏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在我园开展《对新市民子女语言能力发展方法的研究》中,儿歌在培养小班幼儿说普通话中的魅力得到了较好的彰显。关键词:儿歌 新市民子女
普通话
正文:我园处于城郊结合处,近年来,随着新市民的不断涌入,使我园新市民的子女在逐年增加,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全园有75%的孩子来自外地,而这些孩子来园后在语言方面的能力特别差,很多幼儿听不懂普通话,只会讲方言,有的虽能听懂,但不会表达。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深知,帮助幼儿说好普通话是我们的责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语言目标也明确指出:要帮助幼儿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针对这些新市民子女的语言问题,幼儿园及时申报了《对新市民语言能力发展方法的研究》并被列入了常州市市级课题,我们也围绕这个课题开展了子课题的研究,为了让小班孩子尽快地听懂、学说普通话,通过多次论证,决定挖掘儿歌魅力,来提高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儿歌是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的一种类别。它是专为幼儿创作的,其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易于幼儿理解。儿歌也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正如念着儿歌长大的人们都认为:“在童年记忆中,儿歌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的,它是我们童年时的好伙伴。”确实儿歌对幼儿学说普通话是大有好处的,它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面,还能很好地体会儿歌所带来的语言节奏。无论是纠正幼儿的语音、词汇的积累还是用语句表情达意,它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在欣赏儿歌中感受语言
欣赏儿歌不仅让幼儿感受了语言文学的魅力,感受了不同的句式,而且 1 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班幼儿词汇贫乏,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孩子刚入园时我就找寻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儿歌来引导幼儿了解和使用一些较复杂的措辞,促使幼儿学会欣赏儿歌语言的韵律美和提升语感。如孩子们来园时,我们念《好宝宝有礼貌》的儿歌,让孩子们感觉教师像妈妈一样的和蔼可亲;幼儿喝水时,教师念“小茶杯喝开水,我和茶杯亲亲嘴”,让孩子们觉得幼儿园里的物品是那么亲切;孩子们在大小便时,说《拉便便》的儿歌,使孩子们知道了拉便便的地点和方法,统一了不同区域的孩子对拉便便的多种说法。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教师把幼儿身边接触到的各种事物或者对幼儿的行为要求都变成琅琅上口的儿歌,朗诵给幼儿听,如在幼儿睡觉时我们会朗诵:枕头放放平,花被盖盖好,小枕头,小花被,跟我一起睡午觉,看谁先睡着。起床时说《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慢慢地这些孩子们就会喜欢、听懂这种语言,就会感到教师与家长的不同,进而产生好奇心和崇敬的心理,使之愿意听老师讲话,愿意跟在老师身边,愿意跟老师一起活动。在儿歌化的语言学习氛围中,这些新市民幼儿渐渐地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规律,不仅慢慢地听懂了普通话,并且产生了一种“说”的愿望。
二、在儿歌教学中发展语言
儿歌是幼儿比较喜欢的语言教学形式,它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而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但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对孩子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要让孩子在倾听、欣赏、念唱、游戏的愉悦中接受知识,发展语言。因此,在儿歌教学中我做了一些尝试,认为以下几种形式,幼儿比较喜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寓儿歌于故事之中。
有些儿歌内容比较适合编成有趣的故事,这类儿歌往往有一定的情节、趣味性较强。可以让幼儿在倾听故事的同时了解儿歌的内容,这样学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儿歌《老鼠钻洞》内容是“花猫追,老鼠逃,钻进小洞哈哈笑,小洞原是象鼻孔,大象痒得受不了,一个喷嚏打出去,送给花猫吃个饱。”教师就可以把它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在熟悉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说儿歌。其中教师还可以采用“接着说”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老师说“花 猫追,”幼儿接着说“老鼠逃”,老师说:“钻进小洞”,幼儿接着说:“哈哈笑”这样一来,突出了这首儿歌的趣味性和韵律性,幼儿学起来既感兴趣又轻松。
(二)、寓儿歌于画面之中。
有些儿歌的内容和意境适合用画面表现出来,这类儿歌往往用词优美,描述性较强。幼儿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对于比较直观的事物感受较深。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学儿歌,就比较容易掌握了,如儿歌《小睡莲》内容是“小睡莲,真漂亮,睡在蓝色水晶床,风儿摇,水儿荡,做个梦儿喷喷香。”教师把这么美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幼儿,那么儿歌的内容也就自然明了了,至于画面勾勒出优美意境与儿歌中恰到好处的形容词,也就相辅相成地对幼儿进行了美感教育。幼儿按照观察顺序,画面内容也就很快学会了儿歌。
(三)、寓儿歌于节奏之中。
有些儿歌内容适合用明快的节奏表现出来,这类儿歌往往琅琅上口、明快流畅,而且表现的情绪激昂,让幼儿在比较熟悉的节奏中,感受学习儿歌,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肢体动作,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儿歌《小朋友,想一想》的教学中,我把歌曲和儿歌相互融合,在念儿歌的时候就加入节奏,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小朋友通过唱一唱念一念很快就掌握了儿歌,幼儿自始至终都是一种积极投入的状态。
(四)、寓儿歌于创编之中。
有些儿歌内容在结构上是重复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创编,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方面的创新能力。如儿歌《动物歌》,其内容主要体现小动物不同的叫声,和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我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创编。在创编之前,让每个幼儿挑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们喜欢吃的食物与幼儿讨论,在帮助幼儿解决难点的基础上,再提出创编要求就没有多大难度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编出了“小蜜蜂,嗡嗡嗡,吃什么,吃花蜜”、“小青蛙,呱呱呱,吃什么,吃小虫”的儿歌。这样的活动使他们的语言和词汇得到了结累和发展,幼儿创新思维在活动的点点跳动中获得了提升,对 创编活动的喜爱也随着成功的体验获得了升华。
三、在游戏儿歌中运用语言。
游戏是儿童早期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游戏对于儿童的发展功能已成为教育的共识。福禄贝尔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由此看出,游戏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相通的,它没有地区之分。为此,我们巧用游戏儿歌,激发幼儿学说普通话的积极性。让这些新市民幼儿在一首首生动的游戏儿歌中学说语言,在教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快乐地进入角色,沉浸在游戏的良好语境中,就连能力弱的幼儿在众多小朋友的影响下,也能积极地在其中充当角色,展示自己。如娱乐游戏《找朋友》,虽然比较传统,但还是受到孩子们喜欢,孩子们一边快乐地说着,一边愉快地找着、玩着,乐此不疲。在体育游戏中,老师带孩子玩《开汽车》,每个人拿上“方向盘”后,教师说:“小汽车,嘀嘀嘀,开到东,开到西,我是快乐的小司机!”于是,大家边说边跟着教师就出发了,在不用教的情况下,幼儿自然而然、大胆勇敢地说了起来,在角色游戏“打电话”中,通过让幼儿与同伴打电话,鼓励幼儿进行自我介绍,并用普通话讲出姓名、年龄、幼儿园的名称等。由于游戏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觉、知觉器官共同参与,使他们的听觉、视觉积极地捕捉信息,激起幼儿要听、要讲、要做的兴趣和愿望,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投入到语言技能的训练活动之中,从而使这些新市民幼儿开始敢说普通话。
四、在说绕口令儿歌为难点 助新市民子女说准普通话
语音是发展语言的基础,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讲好普通话的第一步。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区域,方言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幼儿的发音器官还处于发育状态,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存在着发音不清楚的现象,非常容易把一些音说错。有的幼儿对“鸟”和“了”、“兔”和“裤”、“热”和“页”等词的发音分不清,一旦让他们形成再纠正将十分困难。而绕口令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游戏, 它将若干双声、叠词词汇或发音相同、相近的语、词有意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读起来使人感到节奏感强,妙趣横生。对于小班刚来园不久的幼儿来说,运用有趣 的绕口令来帮助幼儿纠正发音,效果明显,如一天来园时,子豪告诉我,今天他带来一条新兔子,我问子豪:“兔子在哪呢?我怎么没有看见,你妈妈把它放到哪儿了?”子豪指指裤子子说:“这儿哪!”“噢!原来是子豪穿了一条漂亮的新裤子特别高兴,可是他没有把话说清楚。”小朋友说:“兔子是能跑的,不能穿在身上。”我接着说:“是呀!你们一定要把话说清楚,要不老师、小朋友都听不明白,你着急,老师也着急呀!”接着我就示范“兔”和“裤”的发音和口型,并教给小朋友《小兔子开铺子》的儿歌,这首儿歌既童趣,又诙谐,既训练了幼儿听觉器官的灵敏性,使之辩别不同语音的变化,使之形成正确发出“T”和“K”的音。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也就跟着我学起来了。每当他们学会一个正确的发音时,我就摸摸他们的脸蛋或者把他们搂在怀里,孩子们高兴极了,为获得新的本领而感到愉快。实践证明,用绕口令的方式进行发音训练,不仅使孩子们感兴趣,更可以使他们掌握正确发音规律,更好地说准普通话。
四、以游戏儿歌为这亮点 让新市民子女运用普通话
幼儿期是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通过培养幼儿创编儿歌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在创编过程中逐渐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对于这些新市民子女来说,创编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他们所积累的词汇量相对较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这就要求教师选材时要注意贴近幼儿的生活,把握好创编的度,在创编中要让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可寻,并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幼儿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在幼儿刚刚接触到创编儿歌时,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把握好了孩子们在创编过程中的“度”,因为孩子小,又是初次接触,为此我们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孩子易于创编的儿歌来进行教学。如在《动物歌》中:儿歌内容主要体现小动物不同的叫声,和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我在教学中首先运用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在学会儿歌的基础上,再引导幼儿创编。在创编之前,我让每个幼儿挑一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把这些小动物们喜欢吃的食物与幼儿讨论,在帮助幼儿解决难点的基础上,再提出创编要求就没有多大难度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编出了“小蜜蜂,嗡嗡嗡,吃什么,吃花蜜”、“小青蛙,呱呱呱,吃什么,吃小虫”的儿歌。这样的活动使他们的语言和词汇得到了结累和发展,幼儿创新思维在活动的点点跳动中获得了提升,对创编活动的喜爱也随着成功的体验获得了升华。让孩子们在儿歌创编活动中展开翅膀尽情地飞翔,尽情地歌唱吧。
一学年的研究很快就结束了,在这期中,由于我们的方法得当,目标明确,现在孩子们已能自如地运用普通话进行地交往了,我们的心理感到无比的高兴。特别是3月21日的世界儿歌日,在我们的专题成果汇报活动现场,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在台上精彩的表演时,由衷地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感谢,而此时的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是儿歌,培养了幼儿说普通话的积极性,是儿歌,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儿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让孩子们的语言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有力的彰显,开启了我园新市民幼儿说话的“金钥匙”。而我在这个过程中,在孩子们得到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在区公开教学评比中,所执教的小班语言活动《动物歌》获得了区一等奖,撰写的论文也能在各类评比中获奖。孩子们即将升入中班,对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培养要做的事还很多,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让新市民子女的语言能力在我园得到解决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新童谣》,北京出版社。
[3]、《幼儿全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版。
第三篇: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小班幼儿户外运动中自主性的培养
如今我们一直都在说要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而且这也成为我们当今的话题之一。下面我就来说说小班孩子在户外运动中,我是如何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的。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什么叫做自主性?其实自主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按词义解释就是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自己思考、自我判断和自我行动,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活动具体支配和控制的能力。而幼儿户外运动中的自主性是指幼儿在适宜并足够大的空间场地上,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并伴随着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能自主运用各种活动材料以此来促进自身各种身体机能健康发展的行为。
其次就来说说我们通过哪些方法来培养小班孩子的自主性。
一、着重从环境创设入手,提高幼儿自主参与运动的兴趣
良好的环境创设应体现开放、自由,这样才能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参与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活动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1.提供丰富并能体现一物多玩的玩具材料
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给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要结合幼儿兴趣、原有水平与教育目标和内容来及时调整玩具、材料并提供给幼儿一物多玩的玩具,让幼儿自主活动,比如球、海绵棒、彩圈、轮胎等。
球既可以让孩子拍也可用脚来踢,还可以顶球,也可以投球;既可练习投掷动作又可练习抛接动作;彩圈既可玩套圈、滚圈,也可将圈放在地上跳,又可以学“小兔”跳(彩圈夹在两腿中间,两只手做小兔耳朵),还能用圈玩“开汽车”、“开火车”游戏;轮胎能滚、能走、还能跨。这些玩具都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较充分的空间,满足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
2.给孩子充足的空间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
《纲要》中提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应充分考虑一切因素,使户外活动场地变成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视角的“教科书”,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我们利用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极具动态性的特点,注意整体布局的变化和色彩搭配,设置水池、石子路、草地、砖地、沙池、树木、土山等,使户外活动场地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硬有软,有直有曲,有阶梯,有平地,给幼儿感官上多种刺激,顺从幼儿好奇、易动的天性,给幼儿留下联想的空间,让小班孩子愿意自己去玩。
我们在划分区域时,也对户外活动场地进行合理划分,设置了各种体育活动区(包括球类区、投掷区、民间游戏区、跳跃区、钻爬区)等来满足各种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更进一步落实教育目标提供条件和帮助,给予了小班孩子更多玩的空间。让他们在运动时借助材料的运用能更加的体现自主性。
3.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发展
小班幼儿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有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除了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优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同伴接纳、喜欢的快乐,建立自信心。其实教师在户外运动中起着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以玩伴的身份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加者并与他们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自主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我经常和幼儿交流,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和他们说话时能蹲下来,尊重他们,慢慢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发展的需求,并把教育目标渗透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引导他们产生自身的需要,逐步形成内部动力定型,最终内化为自觉行为。
例如我们在玩呼啦圈时,一开始时孩子们感到比较新奇,会跟着老师一起开小火车、跳圈圈、钻小鱼等,这时老师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但当老师停下来时多数孩子们觉得自己玩有一定的难度,就会停下来。这时,我们老师就拿着呼啦圈,找了一个孩子,对他说:“我和你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好吗?”其他的孩子看见了,也纷纷模仿起来。当老师又一次和孩子互动起来时,孩子们就会自己想出许多的玩法,此时老师就会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玩起孩子们想到的游戏。这样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同时使其自主游戏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二、转变观念,让幼儿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
现代教育新理念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人。
1.创设童趣情境,激发幼儿自主积极性
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因此我们根据设置的区域创设相应的游戏情节,老师则以自身的语言和行为不断地去感染引导他们,让幼儿保持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如:在平衡区,我们设计了“小猫捉鱼”的游戏情节,孩子们扮小猫,老师扮猫妈妈,拎着“小桶”,走过“小路”(平衡板、梅花桩),遇到“大风”(迷迷转),走过“小桥”(拱形桥、小高跷),来到池塘边捉鱼,并引导孩子告诉“猫妈妈”,“捉了几条鱼,是什么样的鱼?”孩子在有趣的情节中,不仅获得了平衡技能的发展,还巩固了对颜色、大小的认识。又如,投掷区“给小动物喂食”,走跑区“猫捉老鼠”,钻爬区“毛毛虫历险记”,跳跃区“小兔种萝卜”等情节的创设,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幼儿从简单的游戏中找到了活动的乐趣,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同时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尽情投入,不知不觉动作技能得到了发展。
2.放手让幼儿去玩
《纲要》指出: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
在户外运动中,幼儿玩什么运动材料,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在哪儿玩,一种材料玩多长时间,我们都让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做主。例如:户外运动时,有的孩子会对能在空中飘的降落伞有兴趣,于是边扔边吹;有的会对能当做自己小尾巴的流星球,充满好奇,便会装在自己的屁股后面让别的孩子来抓自己的小尾巴;而有的就会拿着呼啦圈不断地转啊转,即使还转不起来但依旧充满兴趣。这些都是孩子天性的外露,童真的一面,我从不去约束他们,而是放手让他们去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不规定今天一定要玩什么,让他们尽情地想一想、玩一玩,对所有幼儿的想象、玩法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让他们体验玩的幸福和快乐,其实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自主玩耍。
3.鼓励幼儿玩出新花样
游戏的重复行为是小班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重复机能是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探索,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创造性。
在一次户外运动时,有的孩子喜欢接连几天都玩海绵棒,今天也是如此,但我没有制止他们。一开始,他们都是各自玩各自的,有的将海绵棒拼成一条长方形的小路,然后在“小路”上走;有的将海绵棒放在自己的鼻子上,学着像大象一样沉重地走着,一脸十分自豪的样子,这时,我走过去说:“宝宝,你们想出了那么多的玩法啊!能不能和其他伙伴一起玩呢?”在我的启发下,于是,孩子们开始了交往,他们一起将海绵棒拼成一条长长的小河跨一跨,或拼成一条小路走一走,还有的将海绵棒当成一匹马(夹在两腿当中)快乐地骑起来,并能练习跳的技能。
但有的孩子出现了破坏的行为,于是我让其他孩子去提醒他并且要求跟他一起玩,果然没过多久大家就一起开心地玩了起来。
总之,我们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来培养小班幼儿活动的自主性,让幼儿自主地活动、探索、发展、提高;尝试自己思考、自己判断、有自己的主见,这样幼儿的自主性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
第四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学会友好交往,是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如今社会家庭模式大多是“6+1”的比例,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长们都是尽一切可能满足孩子们的要求。让他们在一个巨大的保护伞下成长。所以,大多数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不断膨大,容不下别人,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经常与他人产生冲突,不会化解矛盾。这个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容忽视。小班的新生第一次从家庭生活步入集体生活,每个幼儿都开始建构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所以我认为,交往能力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小班抓起。而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运用游戏手段从小班幼儿开始加以培养,能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今后成熟和发展打下基础。
(一)促进幼儿交往的丰富多样的游戏类型
1.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结构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幼儿间的合作,它需要幼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而且需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合作方式,最终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2.角色游戏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通过各自分工装扮角色,不停地进行着交往。这种以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的交往能扩大幼儿的交往空间。它为幼儿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交往的过程在角色游戏中得到实现。
3.体育游戏
很多体育游戏带有比赛、竞争的性质,这就需要孩子互相配合合作才能完成。
4.音乐游戏
是以唱歌、跳舞、音乐欣赏为基础设计的游戏,在不同的音乐游戏情境中以角色身份进行交往开展游戏。
5.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故事童话等作品中角色的再现,角色间要相互配合要有集体性,提升幼儿与同伴的互动、合作能力,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形式。
(二)在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 1.在游戏中教会幼儿基本的礼貌用语。
幼儿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在园生活中,经常是撞倒了对方或踩痛了对方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缺乏起码的礼貌知识,这种事情好像很多,也许大多数老师都已经司空见惯了,这样怎么能交到朋友呢?所以基本的同伴交往要学会礼貌用语。有的幼儿性格上较胆怯,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也知道该说对不起,但却羞于交往,害怕对方拒绝自己。所以总是不主动去说,这样如果老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永远不会获得做错事主动道歉的礼貌习惯,还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孩子的交往能力,使他没有朋友。那怎样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呢?如何教幼儿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呢?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如我刻意去扮演一个“冒失”的老师:组织排队时手臂“不小心”碰到孩子、给配班老师递东西时掉在地上、游戏时“故意”与孩子发生轻微碰撞。。每当“意外事件”发生时,我都第一时间微笑着主动的去道歉,在得到原谅时我都主动的跟孩子拉拉手,或者拥抱一下;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碰到自己犯错误时,已经渐渐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会主动道歉,接受别人道歉时也会说“没关系”。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礼貌用语的正确运用,使我班幼儿的友好关系步入了一个良性发展趋势。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幼儿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
在幼儿园里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孩子间“告状”的声音总会此起彼伏的出现。有些幼儿占有心理很重,什么东西都爱往自己前面放,不会谦让。如“他不跟我玩”、“他使劲在我耳边大声喊”、“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等,这是幼儿交往中最易产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而我会利用各种方法:故事、儿歌、情境表演或在幼儿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
首先,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只有一个玩具,两个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引导幼儿归纳总结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鼓励幼儿与同伴协商游戏的玩法,如“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人一起玩”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并说一说他们应该怎么做,接着请幼儿表演,让幼儿在快乐的模仿表演活动中练习与运用商量用语。了解交往中的良好行为如轮流、互相交换、妥协等。
另外,教师加入幼儿的活动,也是教给幼儿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径。玩玩具时,我会主动走到孩子们中间,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师有什么好主意、好办法,是怎么和小伙伴说的、做的。用平等友爱的笑容和语气与她们一起合作建构,分享成功的快乐。在幼儿做作出了初步的分享行为后,如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生日,当“小主角”说出:“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带来了大蛋糕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话时,我定会给予积极的赞赏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一定的自豪感,逐渐形成内化的分享意识。早上入园、下午离园时,我也更会面带微笑主动热情的与孩子和家长问好、告别。久而久之,渐渐地带动了幼儿的热情,激发了他们活动、交往的愿望。
最后,我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的表演角,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如:小朋友到娃娃家玩,教师扮演主人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了解到“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了幼儿交往的兴趣。慢慢的孩子们学会了谦让,提高游戏的协作性。很多孩子从刚开始的个人玩到后来的合作着玩,幼儿玩得自在而融洽,学会了许多礼貌用语,增强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提高了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交往刚刚开始,他们还不知道如何主动结交同伴,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比较被动。这时,教师应利用游戏引导他们愉快的寻找自己的交往对象,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可见,游戏就是这样一种适宜幼儿交往的活动。游戏为幼儿间的友好交往提供了机会。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学会基本的交际技能,如交流、沟通、合作、分享、交换等。所以,小班幼儿在意识形成的初期,应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在游戏中培养友好交往的能力,为他们的将来打好基础。
第五篇: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整理物品好习惯论文
摘 要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逐步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而良好的习惯是在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中形成的,幼儿期的整理习惯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规则意识极其谈薄,整理习惯尚未形成,整理能力极弱,单纯的说教是无济于事的。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在游戏后将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
关键词游戏活动 小班 培养 整理习惯
通常新入园的孩子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在热热闹闹游戏后,玩具撒了一地,需要教师反复地提醒才能把玩具收拾好,有的甚至看着别人收拾还是无动于衷,对掉在地上的玩具也视而不见。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在家里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玩具的习惯。父母认为孩子年龄小,能力差,样样事情都代为包办。有的家长即使提出整理的要求,但看到孩子那笨手笨脚整理的样子,也会感到不耐烦,边唠叨边替他整理。久而久之,会助长孩子的依赖心理,事事甩在一边等别人去做,没有责任感。俗语说:“三岁看老”指的是孩子小时候的习惯会影响终生。可见幼儿时期的习惯培养有多重要。实践能使孩子印象深刻,实践能让孩子逐渐养成习惯,实践使孩子具有根深蒂固的行为意识,从而让孩子经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阻止孩子游戏后把玩具扔在一边的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去做,去收拾整理,尽管开始时效果不太好,但没关系,重要的是摆脱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培养了责任感。
那么,如何让孩子主动去整理物品呢?如何让孩子经历这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呢?
一、充分利用范例,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
利用故事、儿歌、表演等形式,让孩子知道:整理物品是具有责任感的表现,能够受到大家的赞扬。班级中哪个孩子帮助老师收拾整理玩具物品,即使是老师要求之后做到的,老师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在集体面前表扬他,给大家树立良好榜样,使幼儿产生良好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自觉地进行模仿。
二、利用游戏的形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意识
单一的收拾、整理比较枯燥,引不起孩子的兴致,如果把它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幼儿就会十分乐意去做。例如如:在玩具柜上贴上小图画,贴上动物园的画表示放长颈鹿、狮子等小动物,贴车库表示放小汽车等,借机让孩子学习分类、归属;老师带头和小朋友比赛收拾玩具物品,()“送玩具回家”,慢慢地过渡到孩子之间进行比赛。这样,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形式,孩子的兴致提高了,就会主动融入到活动中来。
三、带领孩子观看整理后的物品,培养成功感
小班孩子年龄小,缺乏自信心,他们往往需要老师的不断肯定,才能逐步建立自信心,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例如,在孩子收拾小椅子后,老师要带领孩子观看收拾后整齐的样子,用赞赏的口吻肯定孩子,比较整理前和整理后的模样,让大家亲眼看到明显的变化,建立成功感,树立自信心,为以后自觉地整理玩具打下基础。因为,让孩子从收拾中得到成功感和乐趣,才是收拾整理的最大动力。
四、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特点,利用拟人化手段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在收拾好后,老师把耳朵凑近玩具箱,说:“听听玩具在说些什么?”然后以玩具的口吻说:“谢谢小朋友,我们都回到自己家里了,真高兴!你们真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有的玩具还在地上,就说:“玩具妈妈在哭”,或放哭的录音,告诉幼儿玩具妈妈在找孩子,让幼儿帮忙找一找。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找,强化行为习惯,而且也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何乐而不为之?
五、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父母做到言传身教
与家长联系,让家长准备一个固定的玩具橱,让孩子收拾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收拾东西,给孩子适当的奖励或满足他的某些合理的要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必须言传身教,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作示范,然后要求他独自完成。千万不要他在前头扔,父母在后头一边骂、一边捡,这样,孩子是永远学不会的。
让孩子学习整理益处多多:有利于培养孩子责任感,有利于形成孩子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通过共同收拾,还有利于培养孩子互助协作的精神,发展语言能力等。因此,培养孩子整理玩具的行为习惯,应从小抓起,应从:培养行为意识、化枯燥为娱乐、树立成功感、强化行为习惯、家园要求一致这五个方面抓起,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 2001年。
(美)理查德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 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6版
李季湄、肖湘宁。《幼儿园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关于幼儿教育论文幼儿园游戏活动论文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