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教养笔记
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陈鹤琴先生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能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一、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小班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孩子的指导培养。
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宝宝、小勺等,让幼儿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孩子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还可以在一面墙上用布布置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背景图上树上钉在一些钮扣,雌雄扣等,让幼儿随意设计、制作画面内容,如把果子扣到树上,树干上粘上一只啄木鸟,在汽车上装上两个车轮等,让幼儿在钮钮扣扣、撕撕粘粘等操作中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小肌肉,使幼儿的自理技能得以巩固和强化。游戏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比较容易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努力达到一定的目的,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
二、加强班内老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配合。
培养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相信每个孩子,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动作操作,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孩子的点点进步,特别是对能力较差的幼儿给予更大的帮助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及鼓励,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我们两位老师在交接班时互相交流,并与阿姨互相配合,积极开动脑筋,想出好点子,共同帮助孩子提高生活的自理技能。
三、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月的培养目标,写在家园联系栏里,交待内容,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孩子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孩子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召开家长座谈会,向家长宣传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谈谈培养方法和孩子们的进步等,并传授一些教学技巧。在班上开展“星星多”评比,比比谁进步最大,这样即注重了孩子的个体差异,又为孩子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并能督促家长积极地与老师配合,共同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许多家长都说:“孩子入园后,独立意识强了,许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动手做,老师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敢自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教养笔记
吉木萨尔县第一双语幼儿园
高蓉 ***
第二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绝了,不易变。” 婴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时期,这是根本的教育,因此抓得越早越好。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个环节在幼儿园由为重要的。教师应该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游戏为主导,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小朋友们能找到无穷的乐趣,并乐此不疲,所以游戏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最好手段之一。如玩“小手、小口动一动”的游戏,幼儿们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小朋友可喜欢啦!大家都一边扭着屁股一边念:“先湿水后搓皂,搓手心,搓手背,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就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幼儿不但能把手洗干净,也玩得很开心。在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忘了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而且会很吵,幼儿也会到处跑,这时我们就和幼儿们玩起“小花猫找家”的游戏,这时小朋友就会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按玩具上的数字找家,要求玩具上的数字与“家”的数字是一样的,往日吵闹声没了,玩具也放得整整齐齐的,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重复这样的行为,这样持之以恒、一贯要求、反复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幼儿的行为习惯大多是以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获得的。我们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行为习惯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例如“我的牙齿怎样啦?”活动课,通过课让幼儿知道换牙的过程,知道换牙的卫生,并教育幼儿要早晚刷牙,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进一步加强了幼儿的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
再如:活动“生气小米饭”,让幼儿看老师偷拍的照片:有的把饭吃得一桌都是,有的把小米饭掉到地上,有的吃了一半就不吃等,教师装出一脸生气的样子说:小朋友一点不爱惜食粮,又挑吃,这不好的习惯使小米饭很生气。小朋友,怎样吃饭小米饭才不生气呢?幼儿讨论。并让幼儿知道饭时要安静地细嚼慢咽不剩饭菜不挑食,而还饭后收好碗筷才对。最后在结束部分让幼儿玩游戏“吃饭”,使幼儿从行动上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教育活动把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于其中,而活动完全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教育效果会收效很好,幼儿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三、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对幼儿多观察,多注意,随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做到及时发现,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及纠正,让幼儿的良好行为得以巩固并发扬。活动中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天班上小朋友们都椅子搬回位置做好,而走廊外面还有一张椅子没有人搬,于是我就着地说:“你们有没有听到小椅子在外面哭呢?”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说:“谁没有把椅子搬回来
啊!”平时注意抓住每个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诱导,通过随机教育,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小朋友的有始有终的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
四、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幼儿们都有 “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他们这一特点,为个别幼儿树立榜样,鼓励其他幼儿向其学习。如:我班有一部分幼儿做事有始无终,玩了玩具不能自觉地放回原来的位置。这天,收玩具时我特别注意观察每位幼儿,看到曾荫杰能自觉地收拾玩具,我便当场对其进行表扬,并把他评为“小能手”让其他小朋友向他学习,其他小朋友见了纷纷向曾荫杰学习,这样玩具一下都“回到了家”。
2、物质鼓励法。个别幼儿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王嘉俊小朋友每次出区的时候收拾玩具时慢慢吞吞,而且总会忘记把进区卡放回原来的位置,每天我都注意观察他,这天出区的音乐一响起,他就积极地收拾玩具,并且不用别人提醒他也能把进区卡放回原来的位置,我及时给予对他的肯定,并在全班小朋友表扬他,还发了一朵小红花以示鼓励。看到奶奶时,他自豪的说:“奶奶,我今天很棒,老师奖给我红花!”就这样逐步改掉了他有始无终的坏习惯。(3)“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遇到不学会的事情就不能坚持到底,有时能想一下,有时就想都不想就换另一种玩具。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玩玩具时,我先对其进行鼓励。玩玩具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认真的想,还会请教其他小朋友呢?我看其他小朋友也会像他们那样的,所以今老师来进行记录,看谁做得最好,于是经我这么一说大部分幼儿遇到不懂的,都会坚持下去。
在我多年的幼教生涯里,经验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岁定江山”可见幼儿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就像陈鹤琴先生所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害”。愿我们的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找到一份良好的教育之方,让我们的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
第三篇: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建立良好的家园共育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家长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例如: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还挑挑拣拣的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俨然成了“小皇帝”。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中,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家园联系表——一周活动评价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 ★★★★★)在家长的话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周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下周一汇总,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例如:张星皓小朋友在学校的表现很好,每次吃饭都是用筷子自己吃的,而且吃的又快又干净,但在家里要父母、老人喂饭,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变的再家里和学校表现一致多了,她妈妈说每周发放表格他回家后总是要第一个看看老师给他表格上的星星个数。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育儿中的困惑等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
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家长开放日活动、客座老师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幼儿熟悉的面孔——家长,其实家长中也汇聚了各行各业中的精英,我们每学期还会邀请班级中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当我们一节课的老师,教授小朋友一些平时课堂中不一样的知识,家长教的起劲,孩子们也听的十分有趣。孩子们和家长对于这种形式都十分的喜爱。更好的拉近了家长和幼儿、课堂、教师间的距离。
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
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四篇: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幼儿园吴艳 张春芳
摘要:在当前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人们更多关注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却往往不被重视。孰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是有深远的意义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轻易。”所以在幼儿时期,教师应该着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其中就强调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途径
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会让人受益一生。在关注幼儿终生发展、倡导养成教育的今天,教育必须要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幼儿正处在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是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开始,老师要用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开始。幼儿时期正处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养成饮食、睡眠、学习、卫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正面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
幼儿由于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就要以耐心细致的正面引导为主。如要培养幼儿“对人有礼貌”的习惯,首先就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做才是有礼貌。幼儿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幼儿见到别人要主动打招呼,打招呼时要用适当的称呼,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早上到园、晚上离园要和老师、家长打招呼及道别。还可以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说歌谣的方法来渗透养成教育。当然,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讲道理时要观点明确,不能含糊其词。平时还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指正,对做得好的方面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我本人工作已有七个年头,经过七个年头工作的学习和实践,掌握了孩子的特点,如:我要求幼儿喝水时,我做示范,1让幼儿跟我学,在学的过程中进行讲解。了解喝水的重要性。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例如:《我是一个大苹果》,通过儿歌教育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厕所张贴洗手的过程图片,供幼儿模仿、练习,激发洗手的兴趣,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儿歌、图片等,幼儿就会非常乐意学习,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至达到教育的目的,收到好的效果。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具有权威性,幼儿会不加选择的加以模仿,因此,教师良好的表率作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他们来说榜样的力是无穷的,身教胜于言教,教师在孩子心中是榜样和权戚,孩子们无时无刻都在注视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倾听教师的话语,体会教师的情感,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首先要做到,言行举止要符合教育要求成为幼儿的榜样。在进行教育引导的同时,教师更应注重自己的榜样作用。仪表方面,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方面要让幼儿感到亲切;行为上要热情大方,经常给幼儿加以帮助,提高其自理能力,为幼儿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幼儿的表率,老师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突显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如教师看到书架旁掉了很多书,就对正在玩耍的小朋友们说:“你们看,书本都掉在地上了,你们以后是想看干净的书呢还是不干净的书呀?”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书一本一本地捡起来放回书架里。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小朋友们都很自觉地争着捡书本。教师除了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之外,还要适当地鼓励有进步的幼儿,肯定幼儿的进步,使幼儿对自己有
信心,这样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就养成了。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的思想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独立性开始增强,但判断是非能力弱,易冲动,易受外界影响。他们解读别人的言行往往是直接的,还不具备足够的把别人的言行经过头脑加工取其精华的能力,因此容易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而不及时纠正和引导,放任自流,必将害了孩子。有一位幼儿家长经常跟我抱怨说,他的儿子粗话连篇,令他头疼不已。后来经过了解我才得知,这名幼儿是因为看了电视里的古惑片学来的。也许孩子根本就不知道那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电视里的人说这话时很威风,于是就学着说。开头家长也发现了,但没在意,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孩子讲粗话就成为习惯。因此,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不良的言行,就要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不能因为孩子还小就放任自流,这样容易把孩子带进误区。当然,家长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不能简单粗暴,急于求成,而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防微杜渐,在孩子的不良行为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掐掉”。当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决不可“一刀切”,既有“收”,又有“放”——“收”其不正,“放”其所爱(好的爱好),让孩子沿着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轨道健康成长。
三、在活动中训练,形成良好习惯
行为的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注重幼儿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把养成教育渗透其中。在一日活动的各项活动中,(如孩子们的进餐、午睡、游戏等)每个环节都可以贯穿着行为习惯教育。饭菜掉满桌,争抢玩具,便后不洗手,不遵守游戏规则等,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利情况。例如:饭前洗手,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慢慢的,就会养成洗手的好习惯。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小椅子”等。游戏进行中,既有交往习惯的培养(娃娃家等),又有卫生习惯的培养(美工区等),游戏结束后,还可以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等,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在活动中我还充分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用积极的态度去评价幼儿,肯定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其消除自卑心理,使其产生荣誉感,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此后,“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礼貌用语被幼儿经常挂在嘴边,而且也能够向教师那样,勇敢正视和面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幼儿园里到处充足欢乐、和谐的气氛。
总之,老师一定要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和幼儿园一方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两个方面结合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形成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因而,幼儿园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双方形成合力。教师要利用家长会、家长信箱、宣传栏、家园联系手册等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家长探讨教育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做到家园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做法。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通过“家园互动”、“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标,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家长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培养者,是幼儿各种言行的参照物。所以,家长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就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比如,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如果父母对长辈很孝敬,吃饭时先把饭端到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会效仿父母的做法,对长辈尊敬孝顺。家长要用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使孩子在家长行动的熏陶、影响和引导下成长为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
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在一次又一次改掉或抛除不良行为习惯中养成的。所以,家长不但要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还要善于帮助孩子总结哪些是好的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并通过举一反三,让孩子触类旁通,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让他们在坚持一次次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掉不良行为中,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在帮助孩子总结中,可以借助一些对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的活动,如通过讲故事等,为孩子提供学习的典范,帮助孩子分清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不好的行为,让孩子在头脑中自觉的摒弃故事中讲的不好的行为,留下好的行为影像,并再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慢慢地形成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导孩子按照规范行为办事。此外,还可以与孩子
一起学习《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孩子的言行,帮助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经过孩子较长的实践过程。孩子在反复的实践中,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还可能会相互转化。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做好长期“历练”的心理准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适得其反。三岁的小雨是一个吃饭还不大会拿匙羹的小女孩,每次吃饭都很慢,而且还有很多饭粒和菜掉到桌上。对此,她妈妈不理她,就在一旁看着她吃,不管她吃得多慢也不喂她。渐渐地,小雨就学会了自己吃饭,也不让饭菜洒到外面来了。如果小雨的妈妈不能坚持让小雨自己吃,那么现在小雨肯定还是一个还叫大人喂的长不大的小宝宝。家长不要因为怕麻烦就不让孩子锻炼,也不要包办孩子的言行,而是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怕反复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可以制定家园联系表、家园信箱,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
有人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玉不琢,不成器”。总之,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代新人,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协同配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总结,有目的地在幼儿生活及各项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其逐步转化为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才能真正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晓芹.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7,(02).[2] 杜长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途径[J].山东教育, 2003,(12).[3] 赵凤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网络科技时代, 2007,(13).[4] 杜长娥.幼儿行为习惯的结构与养成[J].山东教育, 2000,(Z3).[5] 尤凤珺.应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山东教育(幼教版), 2000,(Z5).[6] 宋涟娉.浅议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6,(10).[7] 范慈.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6,(06).[8] 叶文香.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07,(04).[9] 韩彦巧.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J].好家长, 2007,(22).[10] 罗恒仙.家园合作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 2008,(01).
第五篇: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