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钢琴伴奏的基础及原理(4课时)
第一章 钢琴伴奏的基础及原理(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钢琴伴奏的基础与原理,能应用正三和弦进行简单的伴奏写作并熟练地在钢琴上弹唱自己的伴奏。[重点难点] 大、小调正三和弦的编配,伴奏音型的选择。
第一节 钢琴伴奏写作的基础及原理 第二节 伴奏音型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介绍正三和弦 第四节 伴奏音型练习
[思考题]
1、除教材中出现的伴奏音型外,还有哪些常见音型?
2、教材中出现的音型适合在什么风格的曲子应用? [内容提要] 第一课 基础知识及大调正三和弦连接原理(2课时)
一、基础知识介绍(15分钟左右)1.即兴伴奏与伴奏写作
“即兴”意为无预见、无计划、无准备。牛津词典是这样说明即兴的:即兴是依据一时兴致而进行的创造性的发挥。即兴伴奏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为乐曲所弹的伴奏。因其准备时间较短,我们通常只在旋律谱上进行简单的和弦标记,有时甚至直接参照旋律谱来弹伴奏。
伴奏写作时间相对于即兴伴奏要长,它要求我们花费一定精力和心思精心编配,并最终精确地在谱面上表达出来。2.钢琴伴奏写作与弹唱课程的要求
首先以正谱伴奏为典范,接着以伴奏写作为媒介,最终依据自己写作的伴奏谱弹唱。3.学习该门课的基础
要求有较扎实的基本乐理知识,良好的视唱练耳水平,扎实的基础复调、和声知识,以及一定的曲式分析、钢琴演奏、声乐演唱能力。4.学习方法
多练习正谱伴奏(带有思考性的练习: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等),对于好的要求背着弹唱
二、大调正三和弦在三种基本伴奏音型中的连接
常见伴奏音型(讲述并留时间课间指导学生练习,约35分钟)1.和弦式(柱式):
连接方法:(大调)(1)和声连接法(常用):有共同音保持,无共同音级进。
(2)旋律连接法:
2.分解和弦式:(1)全分解:A:
B
:
(2)半分解:
大调音阶各种音型基本和声编配(共约25分钟)1.让学生用正三和弦给大调音阶编配和声(5分钟)
2.然后用三种音型写作无旋律的大调音阶伴奏(4/4拍、三行谱:包括歌唱声部以及钢琴声部),同时要思考:还有那些音型(把想法写在作业上,并弹奏出来)(20分钟)
三、分析实例(约8分钟)
1.P11、P12作品的曲式结构、音型选择、调式、调形以及和声选择的原因
2.P11:书中选用柱式、P12:选用半分解,此时让学生思考柱式与半分解的区别(即这两种音型分别适合什么作品)。
四、作业(17分钟)1.课堂:P15云 2.小队伍(课下)
要求:a:先确定调性,然后编配和声;b:分析曲式结构,然后选择伴奏音型;c:边弹边修改和声及音型,最终确定好后,用三行谱写在乐谱本上。
第二课 基础知识及小调正三和弦连接原理(2课时)
一、抽查上次作业(约10分钟)
二、小调音阶中各种音型编配法(约35分钟)
1.小调正三和弦在三种伴奏音型中的连接(讲述并留时间课间指导学生练习,约30分钟分钟)(1)柱式
(2)全分解式
(3)半分解式
2.问题:思考还有那些伴奏音型,找同学把这些音型写出来并弹奏(约5分钟)
三、P14例题分析(5分钟)
1.曲式分析:四句(起、承、转、合)第三句为转,音型换为了半分解。
2.和声分析(注意小调的v-iv是可以应用的)
四、歌曲钢琴伴奏写作实践练习
1.指导学生写作并弹唱:《小蜜蜂》 [四乐句+两句补充=六乐句乐段;让学生从三种伴奏型中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伴奏型;集体分析调式、调性,选择和声。讲解:上次课双手都是单一音型,此次可以采取两种音型结合的方式(左手:半分解,右手:柱式)
2. 此首作品视情况定,如有时间即在课堂讲解,如时间不足,则为课后作业。(左手:全分解;右手:柱式/半分解)
五、作业(1分钟)P14移为d小调并弹唱。第二章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应用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及副三和弦来写作钢琴伴奏谱。[重点难点] 副三和弦的选择及应用,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掌握。
第一节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特点与性质 第二节 副三和弦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
第三节 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与表现力 第四节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及音型练习
[思考题]
1、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在表现上有那些不同?
2、八度内各种伴奏音型分别适合什么作品中? [内容提要] 第一课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在大调中的应用(2课时)
一、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做针对性讲解。约20分钟)
二、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特点与性质(特点:八度内易于弹奏;音型单纯,适于儿歌;形象鲜明易于选择;技巧简单易于掌握。性质:既是起点,又可以是今后编配大型曲目的种子。)5分钟
三、和声(副三和弦、副属和弦等)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大调)15分钟 1.让学生给大调音阶编配和声。要求用上所有他们知道的和弦。1(I、IV、VI、bVI、V7/IV、V7/V、V7/ bVII等)2(II、V、VII、bVII、V7/V、V7/VI等)3(I、III、VI、V7/IV、V7/VI、V7/II等)4(II、IV、V7、VII、V7/ bVII等)5(I、III、V、V7/IV、V7/II等)6(II、IV、VI、V7/V、V7/ bVII、V7/II、V7/III等)7(III、V、VII、V7/VI、V7/III等)(依据实际情况,适当介绍什么是副属及重属和弦)
四、伴奏音型的变化形式与表现力(20分钟)1. 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与表现力(P20、23)课间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及表现力。2. 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与表现力(P23)同样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及表现力。3. 半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的变化与表现力(P24)同样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及表现力。
五、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10分钟)(P26、27)1.实例展示、具体指导学生用三大步骤来进行编配2.伴奏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P28-P30)
六、课堂练习(P31:1、2、3;P32-33:7、8、9)约10分钟
七、实例分析(吹草哨、赛船、快乐的节日)约10分钟
八、作业1.《小鸟,小鸟》;《小青蛙,你唱吧》2.让学生根据书中所给音型,举出适合这些音型的实例。稍做分析约10分钟 第二课 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在小调中的应用(2课时)
一、抽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做针对性讲解。约40分钟)
二、和声(副三和弦、副属和弦等)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小调)20分钟6(I、IV、VI、等)712345
三、课堂练习(P31:4、5、6;P33:10、11、12)约15分钟
四、实例分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踏浪》约10分钟
五、作业《四季歌》、《牧童之歌》
第三章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伴奏的程度、水平、奏法和音乐表现力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重点难点] 低音线条的优美、低音与八度内各种伴奏音型的结合应用。
第一节 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伴奏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结合 第三节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扩展
第四节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及音型练习
[思考题] 如何使低音线条更加优美? [内容提要] 第一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
(一)(2课时)
一、抽查(30分)
二、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P41)(10分)
三、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结合(P42)1. 2. 低音与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18种让学生举例(20分)低音与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5种让学生举例(10分)
3.低音与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5种让学生举例(10分)
四、练习57页9-16(15)
五、作业《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5分)
第二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有旋律伴奏
(二)(2课时)
一、抽查(30分)
二、低音与八度内音型的扩展(P48-52)(20)1.低音的八度扩展 2.低音的五度扩展 3.低音的五度与八度扩展
4.音型的扩展:同类扩展与不同类的扩展 5.低音与伴奏音型的关系(P52)
三、低音与八度音型的综合应用P53(15)
四、练习57页1-8(15)
五、分析4首作品(61-66页)(15)
六、作业《爱的奉献》 第四章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伴奏音型,了解并能应用七和弦、副属和弦、交替和弦等复杂和弦。[重点难点] 复杂和弦的应用。
第一节 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无旋律的伴奏 第三节 伴奏音型的扩展
第四节 伴奏的综合应用及伴奏音型练习
[思考题] 副属和弦在表现力上与其它和弦有何不同?
[内容提要]第一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
(一)(2课时)
一、抽查(30分)
二、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特点: 1.双手分别弹奏低音与伴奏音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2.弹奏简便,效果丰富; 3.层次分明,互不干扰;
4.加强了即兴伴奏的音乐表现力与个性。
三、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 1.低音与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20分)2.低音与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15分)3.低音与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的结合(15分)
四、练习(91)(15分)
五、作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分)
第二课 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
(二)(2课时)
一、抽查作业(30分)
二、各种伴奏音型的扩展(20分)1.和弦式伴奏音型的扩展 2.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的扩展
三、各种伴奏音型的重叠及综合(15分)
四、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无旋律伴奏综合应用(15分)
五、分析作品(98-107)(15分)
六、作业《歌声与微笑》(5分)
第五章 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2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写作前奏、间奏及尾声。[重点难点] 具有个性的前奏、间奏、尾声的写作。
第一节 前奏的作用与弹奏
第二节 间奏的作用与弹奏 第三节 尾声的作用与弹奏 第四节 前奏、间奏、尾声的综合应用
[思考题] 如何写作符合作品特征的有特点的前奏、间奏、尾声? [内容提要]
一、各种类型前奏的作用与弹奏(20分)
二、各种类型间奏的作用与弹奏(20分)
三、各种类型尾奏的作用与弹奏(20分)
四、分析作品(150-163)(30分)
五、作业《我们走在大路上》(10分)
第六章 五声风格歌曲伴奏基础(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五声风格作品的和声选配方法。[重点难点] 五声风格作品的和声编配。
第一节 调式风格与和声风格 第二节 和弦的标记与应用 第三节 五声风格作品的编配 第四节 综合应用及练习
[内容提要] 第一课 五声风格歌曲伴奏基础
(一)(2课时)
一、抽查作业(30分)
二、五声风格歌曲调式风格与和声风格(20分)
三、和弦的标记(15分)
四、和弦在何种伴奏音型中的应用(25分)1.和弦在八度内伴奏音型中的应用; 2.在低音与八度内伴奏音型的应用;(1)低音与和弦式伴奏音型;(2)低音与分解和弦式伴奏音型;
五、实例讲解(198-199)(10分)
第二课 五声风格歌曲伴奏基础
(二)(2课时)
一、实际操作(25分)1.确定调性与选择和弦; 2.明确调性与终止式。
二、综合应用(25分)
三、实例分析(200-204)(30分)
四、作业《绣荷包》(分析并演示步骤)(20分)
第七章 五声风格伴奏的深入(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五声风格作品的编配方法。[重点难点] 伴奏的五声风格处理。
第一节 五声风格作品的音乐分析 第二节 伴奏的五声风格处理 第三节 伴奏实例分析编配及练习
[内容提要] 第一课 五声风格伴奏的深入
(一)(2课时)
一、细致分析五声风格歌曲(25分)1.歌曲的风格与语言分析; 2.调式与和声分析。
二、伴奏的五声风格处理(30分)1.低音的处理; 2.伴奏音型的处理; 3.旋律的处理。
三、实例分析与编配(30分)
四、作业抽查(15分)
第二课 五声风格伴奏的深入
(二)(2课时)一、四首作品课堂演示讲解分析(234-247)(50分)
二、课堂练习(232-233)(20分)
三、现场即兴编配作品《月亮走,我也走》(30分)
第八章 复杂的无旋律伴奏(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写作的伴奏更具有独立性和艺术性。[重点难点] 复杂的和声及伴奏音型的综合应用。
第一节 伴奏音型的构成与特点 第二节 各声部的不同特点、组合及表现力
第三节 伴奏的综合应用及练习
[内容提要] 第一课 复杂的无旋律伴奏
(一)(2课时)
一、伴奏音型的构成(15分)
二、伴奏音型的特点(15分)
三、各声部的不同特点与表现力(15分)
四、各声部间不同组合的特点与表现力(15分)
五、伴奏的综合应应用于实例分析(30分)
六、作业《渔光曲》(10分)
第二课 复杂的无旋律伴奏
(二)(2课时)
一、抽查作业(30分)
二、四首作品实例分析(50分)
三、作业(20分)
《等着我,小河》 复习前面所有内容准备考试
第二篇:机械原理试题及答案4
第七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一、选择题
1.渐开线在______上的压力角、曲率半径最小。
A.根圆 B.基圆 C.分度圆 D.齿顶圆 2.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线相切于______。
A.两分度圆 B.两基圆 C.两齿根圆 D.两齿顶圆 3.渐开线齿轮的标准压力角可以通过测量_______求得。
A.分度圆齿厚 B.齿距 C.公法线长度 D.齿顶高
4.在范成法加工常用的刀具中,________能连续切削,生产效率更高。
A.齿轮插刀 B.齿条插刀 C.齿轮滚刀 D.成形铣刀
*5.已知一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齿数z=25,齿顶高系数ha=1,齿顶圆直径Da=135mm,则其模数大小应为________。
A.2mm B.4mm C.5mm D.6mm 6.用标准齿条刀具加工正变位渐开线直齿圆柱外齿轮时,刀具的中线与齿轮的分度圆__________。
A.相切 B.相割 C.相离 D.重合
7.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分度圆上的端面压力角__________法面压力角。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8.斜齿圆柱齿轮基圆柱上的螺旋角βb与分度圆上的螺旋角β相比_________。
A.βb >β B.βb =β C.βb <β D.βb =>β
*9.用齿条型刀具加工,αn=20°,han =1,β=30°的斜齿圆柱齿轮时不根切的最少数是_________。
A.17 B.14 C.12 D.26 10.渐开线直齿圆锥齿轮的当量齿数zv=__________。
234A.z/cosβ B.z/cosβ C.z/cosβ D.z/cosβ 11.斜齿圆柱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之标准值是规定在轮齿的_________。
A.端截面中 B.法截面中 C.轴截面中 D.分度面中
12.在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时,齿廓接触处所受的法向作用力方_________。
A.不断增大 B.不断减小 C.保持不变 D.不能确定
13.渐开线齿轮齿条啮合时,其齿条相对齿轮作远离圆心的平移时,其啮合角_____。
A.加大
B.不变 C.减小 D.不能确定
14.一对渐开线斜齿圆柱齿轮在啮合传动过程中,一对齿廓上的接触线长度________变化的。
A.由小到大 B.由大到小 C.由小到大再到小 D.保持定值 15.一对渐开线齿廓啮合时,啮合点处两者的压力角__________。
A.一定相等 B.一定不相等 C.一般不相等 D.无法判断
16在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中,以下四个参数中________决定了轮齿的大小及齿轮的承载能力。
* A.齿数z B.模数m C.压力角α D.齿顶系数ha17.在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中,以下四个参数中________决定了齿廓的形状和齿轮的啮合性能。
* A.齿数z B.模数m C.压力角α D.齿顶系数ha18和标准齿轮相比,以下变位齿轮的四个参数中________已经发生了改变。
A.齿距p B.模数m C.压力角α D.分度圆齿厚
二、判断题
1.一对能正确啮合传动的渐开线直齿圆柱,其啮合角一定是20°。()2.3.4.5.6.7.8.一对直齿圆柱齿轮啮合传动,模数越大,重合度也越大。()
一对能够相互啮合的直齿圆柱齿轮的安装中心距加大时,其分度圆压力角也随之加大。()对于单个齿轮来说,节圆半径就等于分度圆半径。()
在渐开线齿轮传动中,齿轮与齿条的啮合角始终与分度圆上的压力角相等。()圆锥齿轮和蜗轮蜗杆都属于空间齿轮机构。()齿轮变位后,其齿距、模数和压力角均发生了改变。()
用范成法切削渐开线齿轮时,一把模数为m、压力角为α的刀具可以切削相同模数和压力角的任何齿数的齿轮。()
9.斜齿轮传动的重合度可以分为端面重合度和附加重合度。()10.在轮系中,合成运动和分解运动都可以通过差动轮系来实现。()11.在圆锥齿轮中,背锥与球面相切于小端分度圆,并与分度圆锥直角相截。()
三、填空题
1.按照两轴的相对位置,齿轮机构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在齿轮中,齿顶所确定的圆称为__________,相邻两齿之间的空间称为___________,齿槽底部所确定的圆称为___________。
3.渐开线某点的压力角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夹角,该点离轮心越远,其压力角_______。
4.按标准中心距安装的渐开线直齿圆柱标准齿轮,节圆与___________重合,啮合角在数值上等于___________上的压力角。
5.分度圆上________和________相等,且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标准值的齿轮称为标准齿轮。6.啮合弧与齿距之比称为_________,用ε表示,齿轮连续传动的条件是________。7.切齿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其中________适用于批量生产。
8.以切削标准齿轮时的位置为基准,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变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正变位。
9.一对斜齿圆柱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度圆压力角和模数相等、螺旋角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1.斜齿轮传动的重合度将随着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增大而增大。在斜齿轮传动中,为不使轴向力过大,一般采用的螺旋角β=____________。
12.一对圆锥齿轮的运动相当于一对___________的纯滚动,直齿圆锥齿轮的理论齿廓曲线为_________________,直齿圆锥齿轮集合尺寸计算以____端为标准。
13.直齿圆锥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渐开线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1.2.3.4.5.6.7.8.9.齿轮机构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写出三种圆柱齿轮机构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分度圆和节圆有何区别?在什么情况下,分度圆和节圆是相等的? 为了实现定传动比传动,对齿轮的齿廓有何要求? 何为根切现象?标准齿轮是否发生根切取决于什么? 何谓成形法,其常用的刀具有哪些?
与直齿轮相比,斜齿轮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简述正变位齿轮加工的优点
一对斜齿轮传动在端面上相当于何种齿轮的传动?国际上将斜齿轮的何参数取为标准参数? 10.在圆锥齿轮的设计中,齿宽b为何不宜取太大?其常用取值范围是多少?(外锥距表示为Re)
五、分析计算题
1.有一对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已知z1=25,z2=99,mn=3.5mm,an=20°,中心距a=225mm,试问螺旋角β=?
2.已知一对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已知z1=15,z2=20,mn=4mm,an=20°,β=15°,试求齿轮传动的中心距。
1.已知一对斜齿圆柱齿轮传动,z1=18,z2=36,mn=2.5mm,a=68mm, **an=20°,han=1,cn=0.25。试求:(1)这对斜齿轮螺旋角β;
(2)两轮的分度圆直径D1,D2 z2=36和齿顶圆直径Da1,Da2。
**2.已知一外啮合渐开线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参数为:z1=27,z2=60,mn=3mm,han=1, cn=0.25,an=20°,螺旋角β=8°6′34″,试求:
(1)两轮的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和齿根圆直径;(2)两轮的标准中心距a。(其中cos 8°6′34″=0.9900, sin 8°6′34″=0.141064)
3.设一对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参数为:mn=5mm,an=20°,z1=25,z2=40,试计算当β=20°时的下列值:(1)m t(2)αt(3)D1,D2(4)a 经测量得知:一阿基米德蜗杆蜗轮传动的中心距a=48mm,蜗杆顶圆直径 Da1=30mm,齿数(头数)z1=1,蜗轮的齿数z2=35。试确定:(1)蜗杆的模数m,蜗杆的直径系数q;(2)蜗杆和蜗轮分度圆的直径D1,D2。
4.试设计一对外啮合圆柱齿轮,已知z1=23,z2=34,mn=2,实际中心距为59mm,问:(1)该对齿轮能否采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
(2)若采用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来满足中心距要求,其分度圆螺旋角β、分度圆直径D1,D2
′′和节圆直径D1,D2各为多少?
5.测得一渐开线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a=225mm,数得其齿数z=98,其模数mn=2,求β,并计算分度圆和齿根圆尺寸?
6.已知一对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传动的传动比i12=2.5,z1= 40,m=5mm,*a=20°,ha=1,试求:
(1)轮2的齿数z2 和这对齿轮的中心距;
(2)两个齿轮的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齿根圆直径和基圆直径;(3)这对齿轮的齿厚、齿槽宽、齿距和基圆齿距。
7.一对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Z1=20 ,Z2=60,m=5mm,a=20°,试求:
(1)标准中心距时的啮合角和节圆直径;(2)非标准中心距aˊ=205mm时的啮合角。
8. 已知一对正常齿标准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a=250mm,z1=23,z2=98,mn=4mm,试求:
(1)这对齿轮的螺旋角,端面模数和端面压力角;
(2)两个齿轮的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和齿根圆直径;(3)当量齿数。
9. 已知一条渐开线,其基圆半径rb=50mm,试求该渐开线在向径rk=65mm的点K处的曲率半径ρk、压力角α k。10. 当α=20°的渐开线标准齿轮的齿根圆和基圆相重合时,其齿数为若干?又若齿数大于求出的数值,则基圆和根圆哪一个大一些?
第三篇:高中政治必修4 原理及方法论
2011年高考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要求
Ⅰ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
〖反对〗二元论&唯心主义&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
二.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或离开运动谈物质(机械唯物主义)。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五.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六、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规律的概念: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八、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辩证关系)【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思想僵化;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Ⅲ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2)18 辩证法的联系观6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反对〗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
★整体重要性
〖原理内容〗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部分重要性
〖原理内容〗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优化趋向。
〖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3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坚持与时俱进。)〖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1)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3、价值观
1、人生观4)(共8条原理)Ⅰ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Ⅱ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方法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五、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4原理及方法论《珍藏版》
第一二单元原理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方法论(4、5、6课)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原理内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它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 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方法论】: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5.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6.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有时要强调: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
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和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总之,就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0.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11.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要不断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原理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二者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1)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
2、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
第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第二、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
A、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C、坚持适度原则。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4、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的观点)【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是因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A、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 ;B、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反对】:
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一点论),反对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9页)【原理内容】: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0页)3 【原理内容】:
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有三种情形:(1)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71-72)【原理内容】: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1)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9、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每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
(1)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
10、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重点)【原理内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善于抓住重点和把握事物的主流;(重点论)(2)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和不忽视支流。(两点论)【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辩证否定观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原理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
(1)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1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总结: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
Ⅰ 历史观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方法论】
(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
(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群众观点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人类通过各种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Ⅱ 价值观、人生观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向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三)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们的立场上,把人们群众的利益和自我价值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们服务的思想,把现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1)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3)努力奉献,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在强调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个性的发展。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导。
第五篇:基础会计试题及答案4
1.所有者权益类帐户的结构与()类帐户的结构一致。
A)资产 B)费用 C)负债D)成本
2.下列帐户期末应转入“本年利润”帐户借方的是()。
A)管理费用B)制造费用 C)产品销售收入 D)生产成本
3.某企业“制造费用”共计60000元,月末按工时在甲、乙、丙三种材料之间进行分配,其中甲产品耗用2000工时,乙产品耗用1000工时,丙产品耗用3000工时,则乙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
A)60000元 B)20000元 C)10000元D)30000元
4.下列账户中()不属于盘存类账户。
A)原材料 B)固定资产 C)库存现金 D)实收资本
5.唐宋时期我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创建和运用了()。
A)龙门账 B)四脚账 C)四柱清册D)天地合
6.某资产类帐户,借方期初余额为9000元,贷方本期发生额为12500元,借方期末余额为19000元,该帐户的借方本期发生额应为()。A)2500元 B)3500元 C)22500元D)15500元
7.“收到上月销售产品货款20000元”这笔经济业务按照()的要求,应计入当月收入中。
A)权责发生制 B)收付实现制C)实地盘存制 D)永续盘存制
8.“会计”是在()才开始有了正式命名的。
A)西周B)唐宋 C)明清
D)原始社会末期
9.收入类帐户的结构与()类帐户的结构保持一致。
A)资产 B)成本 C)所有者权益D)费用
10.在中国会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记账方法中,()既要登记来账方面,又要登记去账方面,属于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
A)四柱结算法 B)四柱清册 C)龙门账 D)四脚账
11.会计基本假设中,()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A)会计主体假设 B)持续经营假设 C)会计分期假设 D)货币计量假设
12.“银行存款日记账”属于()。
A)普通日记账 B)序时日记账C)备查账 D)分类账
13.()又称证明凭证,是指证明某项经济业务已经完成的原始凭证。
A)通知凭证 B)计算凭证 C)执行凭证D)通用凭证
14.成本费用类帐户的结构与()类帐户的结构保持一致。
A)资产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收入
15.某企业“制造费用”共计90000元,月末按工时在甲、乙两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其中甲产品耗用2000工时,乙产品耗用1000工时,则甲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
A)60000元B)30000元 C)90000元 D)45000元
16.由于()假设的存在,才产生了当期、以前期间和以后期间等差别,才明确了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A)会计主体假设 B)持续经营假设 C)会计分期假设D)货币计量假设
17.资产负债表中,下列账户中()账户的借方余额不是填列“存货”项目的依据。
A)原材料 B)物资采购 C)生产成本 D)无形资产
18.复式簿记最早形成文字记载的是()。
A)威尼斯簿记法B)四柱清册 C)龙门帐 D)四脚帐
19.若东方工厂期初产品数量为1000台,总成本为20万元;本期完工入库产品数量为2000台,总成本为49万元。则按照加权平均法,当月产品单位成本为()元。
A)200 B)490 C)290 D)230
20.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的期末余额应根据()明细帐户的借方余额填列。
A)预收账款B)预付账款 C)应付账款 D)其他应付款
21.借贷记帐法的记帐符号“贷”表示()。
A)增加 B)减少 C)帐户部位D)贷款
22.为了简化填制手续,在一定时期内连续地反映若干同类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是()。
A)外来原始凭证 B)累计原始凭证
C)汇总原始凭证 D)自制原始凭证
23.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
A)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B)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C)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D)所有账户的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所有账户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 24.借贷记帐法的记帐符号“借”表示()。
A)增加 B)减少 C)帐户部位D)贷款
25.下列业务中,不影响会计恒等式总金额的是()。
A)以银行存款支付材料款B)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 C)收到投资存入银行 D)偿还前欠货款
26.会计区别于统计和其他核算而具有自己特点的重要标志是()。
A)“官厅会计”机构的设立 B)“会计”的命名
C)货币量度逐步取代实物量度,成为会计核算的主要计量单位D)“四柱结算法”的创建和运用
27.会计人员在记账后,若发现记账凭证中借贷方向发生错误,应采用()进行更正。
A)平行登记法 B)划线更正法 C)红字更正法D)补充登记法
28.期末银行存款日记帐余额应与()是相符的。
A)银行存款总帐余额
B)月末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后的余额C)银行对帐单余额 D)以上都不对
29.企业预付报刊杂志费时应记入()帐户的贷方。
A)其他应收款 B)预付帐款 C)银行存款D)管理费用
30.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是()。
A)财产清查 B)填制和审核凭证 C)登记账簿D)成本计算
1.账户的结构的内容一般包括()
A)账户的名称B)日期和摘要C)凭证字号D)金额
2.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A)企业财务预算 B)企业财务状况C)企业经营成果D)企业现金流量
3.实地盘存制下,存货明细帐中平时登记()
A)收入数量B)发出数量 C)每次结存数量 D)期初结存数量
4.下列项目中,()属于企业的资产。
A)融资租入固定资产B)经营租入固定资产 C)投资者投入的固定资产D)企业购入的原材料
5.下列费用不能直接记入产品生产成本的有()。
A)生产工人的工资 B)生产用设备计提折旧C)专设销售机构办公费D)车间维修耗用原材料
6.收款凭证左上角的“借方科目”可能是()。
A)库存现金B)应收帐款 C)材料采购 D)银行存款
7.下列会计分录中属于简单会计分录的是()。
A)借记“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甲材料”,贷记“原材料—乙材料”B)借记“制造费用”,借记“管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C)借记“应付账款—洪盛公司”,借记“应付账款—兴隆公司”,贷记“银行存款”D)借记“应付工资”,贷记“库存现金”
8.“企业购买材料5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20000元,其余暂欠”,这笔业务应填写()。
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C)转账凭证D)限额领料单
9.会计账簿按其外表形式可分为()。
A)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 B)备查账簿
C)订本式账簿和活页式账簿D)卡片式账簿
10.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的同时,引起的另一方面变化可能是()。
A)一项资产增加B)一项负债增加C)一项负债减少
D)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11.涉及现金与银行存款之间相互划转的业务,一般应该编制()。
A)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B)现金付款凭证C)现金收款凭证 D)银行存款付款凭证
12.属于债权结算的帐户有()
A)应收帐款B)预收帐款 C)预付帐款D)其他应收款 13.下列账户中,期末余额有可能在贷方的有()
A)应收账款B)坏账准备C)累计折旧D)原材料
14.下列账户中()属于备抵附加类账户。
A)利润分配B)累计折旧 C)材料成本差异D)所得税费用
15.付款凭证左上角的“贷方科目”可能是()科目。
A)库存现金B)应收帐款 C)材料采购 D)银行存款
16.下列关于“应付账款”账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保证核算资料的正确性,该账户需进行明细核算B)该账户应定期与对方单位或个人核对账目C)该账户只需进行货币计量
D)该账户余额一般在贷方,但也可能出现借方余额。17.()帐户是反映存货的帐户。
A)周转材料B)产成品 C)固定资产 D)交易性金融资产
18.下列分录中,属于复合会计分录的是()。
A)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实收资本”
B)借记“生产成本—甲材料”,借记“生产成本—乙材料”,贷记“应付工资” C)借记“原材料”,贷记“银行存款”和“应付账款”
D)借记“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贷记“产品销售收入”19.永续盘存制下,存货明细帐中平时登记()
A)收入数量B)发出数量C)每次结存数量D)期初结存数量
20.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帐款”项目应该根据()帐户的借方余额填列。
A)应收帐款B)应付帐款 C)预收帐款D)预付帐款
1.公司在销售状况良好,利润增长较快的中可以考虑按照谨慎性原则,通过增加费用和相应负债的方法冲减本年利润,将本一部分利润转入次年,以备后需。()
Y N
2.资产负债表是动态报表,其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Y N 3.平行登记就是总分类帐户和明细分类帐户要同一时间登记。()
Y N
4.“制造费用”明细账适合于采用多栏式账簿。()
YN 5.某帐户若期末无余额,则它不是收入类帐户,就是费用类帐户。()
Y N
6.各种账务处理程序都是根据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记账凭证的。()
YN 7.“龙门账”的处理方式要求对日常发生的一切会计事项,既要登记它的来账方面,又要登记它的去账方面,借以全面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表明中国会计已由单式记账法向复式记账法过渡。()
Y N
8.会计主体都是法律主体。()
Y N
9.制造费用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Y N
10.“领料单”是一张原始凭证。()YN
11.经办人员在填制原始凭证的数字时,阿拉伯数字不得连笔写。()
YN 12.无论企业发生什么经济业务都不会影响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式的平衡。()
YN 13.广告费应计入产品销售费用。()
YN 14.应付职工薪酬属于流动资产。()
Y N
15.“应付工资”帐户是负债类帐户,借方登记应付工资总额,贷方登记实发工资总额,期末一般无余额。()
Y N
16.长期借款利息的发生和偿还均通过“长期借款”账户来核算。()
Y N
17.产品制造业采购材料发生的运杂费应计入材料的采购成本。()。
YN 18.在商品流通业会计核算中,商品的采购费用应当计入商品成本。()Y N
19.财务人员的工资费、福利费应计入“财务费用”。()
Y N
20.采用复式记帐法时,任何经济业务都是在两个帐户中登记。()
Y N
21.“材料采购”帐户是资产类帐户,因此若有期末余额一定在借方,表示已经付款的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
Y N
22.会计科目的名称全部由国家统一规定。()
YN 23.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恒等式两边发生变化。()
Y N
24.所有记账凭证必须附有原始凭证,并注明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
Y N
25.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Y N 26.会计科目既有名称,又有具体结构,能够反映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Y N
27.某企业职工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一台电视机供家人使用,这台电视机不需要登记到公司的商品进货账上。()
Y
N 28.交易性金融资产属于流动资产。()
Y N 29.存货作为一项资产,其确认应以其存放地点为判断标准。(Y N 30.财务人员的工资费用应计入“财务费用”。()
Y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