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朝大海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期:2012-07-11 作者:雍容 来源:文汇报
上届学生入学正是福建省加入新课标伊始,选用的人教版教材收录了海子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谷歌搜索键入这八个字,将得到6,960,000条结果,这首诗影响之大,受众之广泛,可见一斑。对喜爱新诗的人来说,海子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我对他自然并不陌生,但一开始备课我顿感踌躇;因为我所理解的这首诗的含义,和教参的解读有距离;而以学生的年龄和阅历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还很难将诗歌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区别开来。
果然,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的时候,他们普遍地认为这是一首温暖而美好的诗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必说高中生了,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有一部分即由误解达成。因为它仿佛在描绘着一种“简单的幸福”。生活在都市紧张节奏和复杂环境中的现代人们,对“田园牧歌”的理想满是怀旧的冲动,这样的诗句很容易激起共鸣。
我在讲台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提供给他们我的理解:诗人在诗句中所描述的,其实是他无力达成的梦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恰恰意味着“今天”的不幸和孤独。诗人把祝福留给世界和“陌生人”,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就在写下这首诗后两个月,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
我看得出,学生都很震惊。但我觉得,还是该残忍一点打破幻象,以免若干年后,当他们中有人自己接触和阅读海子的时候,非但震惊,只怕还有受骗的感觉。我也告诉他们,诗歌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语义内涵的丰富性,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它。
到这一届学生的时候,这首诗已然从修订后的课本中消失。我不禁想,是否编者顾虑到“海子之死”这个话题而回避了呢?
后来参加一个新课标学习研讨,其间听外省来的一位老师讲作文教学,并展示了一篇满分作文,作者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赞美海子,如何将精神置于物质之上,最终以死亡来对抗“浅薄的世俗”。我感到这孩子也许受到了骆一禾《海子生涯》等文章的影响,而这位老师的评点中对他对海子的解读赞赏有加。我再次心情矛盾。我们推崇海子诗歌的成就,也不必回避海子的死亡。当然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妨点到即止,但如果学生愤世嫉俗地歌颂这种极端的死亡方式,他就理当知道更残酷的真相:海子不仅仅是作为诗歌的“殉道者”死去,他死前留下的日记显示,因练气功产生了“心眼通天耳通”(其实是幻听幻视)而精神崩溃,是导致
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理想主义总能受到揄扬,但错误和荒诞的部分却必须剥离。朱大可先生《先知之门》里说:“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我就难以苟同。
更不能同意直接输灌给学生。
高中生还不是成年人,却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课本还是老师,都只能授予知识,却不能直接取代他们思考。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生活样貌,应提供给他们各种信息和角度,适度引导,最终让他们自己进行取舍和判断。
其实无论课本的选材,还是老师的引导,都无须急于灌输一种“观念”,提供一种“训诫”,得出一个“结论”。我曾读过一份资料,是美国中学对《项链》的课堂实录。我们让学生去批判女主人公的“虚荣”,他们留下若干开放性的问题:“玛蒂尔德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你认为,这样最终是毁了她还是拯救了她?”“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结果又能怎样?根据故事提供的她的感情和行为,请你思考一下,她的未来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联系生活:今天,当人们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之后将会追求什么呢?你认为追求身份地位有价值吗?”等等,都要求学生“引用证据证明并支持你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直面生活的机会,培养他们自己思考的能力——这才是
一种迫切需要的能力。
第二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2、理解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感。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教学方法 自读研讨法 教学时数 0.5节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介绍海子来导入„„
在中国当代诗坛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15岁考进北大,19岁进中国政法大学任教,25岁卧轨自杀。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留下了200多万字作品。他是谁?他就是天才诗人——海子。
关于海子的诗歌你们了解多少,大家肯定都知道“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二、朗读,学习语言风格。
1、范读或听录音;
2、指名朗读。
提问:你在读中感觉到,此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明确:这首诗的语言很少雕饰、铺陈,它以近乎白话的表达体现了一种质朴、本真之美。正是由于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
三、自读研讨,理解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感。第一组:
1、在第一节中,海子想象中的美好的田园牧歌是什么样子的?
2、在第二节中,海子走入群体,他想干什么?
3、在第三节中,海子对人们的祝愿是什么?
——
1、田园牧歌:喂马、劈柴、旅游、有饭吃、有菜下、有面朝大海的房子且春暖花开,这是多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哟!——
2、和亲人沟通。
——
3、祝愿人们: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悦,生活多幸福。
——海子他,向往田园生活,主动与人沟通,真诚祝愿大家。如此看来,这是一个有着美好生活的正常人哟!可是,果真如此吗?非也!让我们来作更加深入的研讨。第二组:
1、在一、二节中,有几个“从明天起”?为什么要说“从明天起”,这有什么“弦外之音”,这意味着什么?
2、在第三节中,诗人在祝愿人们的同时,说自己“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只愿”一词,流露出诗人的什么情绪? ——
1、从明天开始,一方面意味着昨天、今天的诗人可能活得并不幸福,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和大家一样获得幸福的人,我们知道“明天” 常常让人产生憧憬,不是有首歌就叫“明天会更好”吗?这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渴望融入尘世生活中去。但,明天又往往是不确定的,俗话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其实也就暗示了诗人他可能始终无法获得幸福。“从明天起”,恰恰说明了今天的暗淡!海子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 海子是个沉湎于心灵孤独的诗人。
——
2、“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他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联想到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读者会为这首诗增添一份悲凉的情调。
四、总结
诗歌用质朴本真的语言,在展示田园生活、主动与人沟通、真诚祝愿大家的时候,流露出来的是挥之不去的悲凉!我们应该怎样看海子???„„
五、作业
附幻灯片内容提示:
1、课题;
2、教学目标;
3、导入语(从海子说起);
4、“
三、自读研讨,理解诗人挥之不去的悲凉感”中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 答案。
5、结束语
第三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案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教学目标】
1、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2、结合海子生平,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感受诗人追求精神生活的崇高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是如何有层次的表达作者情感的。难点: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一、激趣导入
1989年3月26日,一位年轻诗人来到山海关的一条铁路旁。在铁轨上诗人躺下疲惫的身躯,一辆火车从远方驶来,沉重而笨拙的车轮从诗人孱弱的身体上辗过。火车仍在前进,傲慢而不可抗拒。而诗人的生命却在那一刻永远停止,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5岁。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关的,在山海关徘徊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开始向卧轨的地方走去,并最终选择了黄昏时分。海子在中国正值多事之秋,用令人震撼的自杀方式创造了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神话。许多人出于现实或政治上的需要不断美化和抬高海子死亡的意义。让海子的死亡笼罩着一层深化的光辉,但又有谁了解这神话的背后那个饱受生活艰辛,爱情挫折和陷入理想困境而绝望的真实的海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自学质疑
幸福是什么?
通过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引出海子的幸福,请同学们齐声朗读,注意情感。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节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所谓明天,就意味着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明天只是希望,今天才是现实。诗人在明天所向往的,正是他今天追求而得不到的。所以只好把希望寄托到明天。
“从明天起”,四字中浓缩着辛酸。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愿意。如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所以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因为大家知道,《明日歌》中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西方梭罗说的“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海子从“明天”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足以证明海子对今天是失望的、对现实是失望的。
2、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马、柴、周游世界:日常生活意义范畴内的幸福。交通工具。做饭御寒。闲适生活。普通人的生活理想,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3、关心粮食和蔬菜
想想,比尔.盖茨不会去关心粮食和蔬菜,而关心者意味着对物质世界的在意。“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基本。“关心”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是在上句劝说之后的进一步妥协。
4、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有” 是对前面的否定。诗歌文本与诗人行为构成反讽式分裂,对幸福的表述在叙述的延伸中岐变。
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的精神自由。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好归宿,这里开阔、自由、美丽、超脱。
“面朝”意味着一种追求姿态。背对尘世,背对众人。意味着诗人渴望脱离尘世,谢绝宾客,过上隐逸诗人般的生活。
“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他只能是诗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只能留存于他的幻想之中。因而,诗人所渴望的幸福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从明天起”。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点题。
小结:虚构一幅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幸福”生活图景
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学习第二节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1、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通信”就意味着沟通与交流。就说明了海子和每一个“亲人”还是保持一定距离。说明诗人既自闭也盼理解。
2、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是沟通与交流的幸福。是分享和被分享的幸福。是物质的幸福还是精神的幸福?
“为什么要告诉亲人自己的幸福,目的是表达孝敬父母,自己内心那种痛苦、无奈、愧疚的复杂心情。
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当诗人想拥有美妙的幸福感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
3、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
小结: 本节写诗人渴望“沟通与理解”。
诗人生前未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所以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
(三)学习第三节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据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就由自己来命名,还由亚当来命名,其实无论上帝还是亚当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最初给万物命名的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诗人。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这句话就是幸福的成分之一。
诗歌绝大多数,尤其是好诗,都是伤悲的。海子生前留下了好多诗,大部分是悲伤的。所以作者这时候说,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是说他要写怎样的诗?他要写快乐的诗,幸福的诗,亲切的诗,朴素的诗,温暖的诗。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说明海子将会踏上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将有海子的设想、有海子的梦想,那里将是海子设计的世界。
2、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陌生人在这里是指什么人?——和他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可不可以是他的亲人?完全可能。亦或陌生的熟悉人。亦或熟悉的陌生人。本节写诗人的“博爱”,不但爱自然,也爱陌生人,当然,更爱自己熟悉的人。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诗人用真诚的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
“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我也为你祝福,请注意这个“陌生人”和“也”这两个充满了反讽的字,你能从正面的角度理解吗?
“陌生人”是不可能理解我(海子)的,“陌生人”不是我(海子)的朋友。“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人在尘世获得幸福”
为你祝福的恰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对这个尘世是失望的。
3、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愿你”,其言外之意便是我在尘世未能有灿烂的前程。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未能获得幸福。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即我只愿守着我的理想死去。
“愿你”和“我只愿”是对立的,愿你的就是我所不愿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就是我所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要死后获得重生,也就是在明天重生,明天将会存在“大海和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5、谈到这里,请大家想一想,作为尘世中的一个人,海子是否真的能够脱离尘世,去“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里过上遗世独立的生活?
当人们追求幸福而最终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趋于冷漠,诗人对所谓的“幸福”重新赋予了崭新的内涵:亲情的滋润,快乐的分享,才应该是世间最为真切的幸福。当陌生的人成为相知的朋友,当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被我们呼喊出带有情感的名字,那么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能阻隔人们之间的那分原始的本真?
四、理性提升
1、思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正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
五、个例验证
结合海子详细生平以及其他诗作,体味诗中的悲凉感。
活在珍贵的人间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我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春天 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
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而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家湾。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海子的父亲虽然手艺—裁缝,但在70,80年代的农村这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中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随着大弟弟和二弟弟的降生,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海子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让海子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全家人紧衣缩食提供海子读书。上小学的时候,海子放学回家,为了让两个弟弟先吃,自己往往只吃些残羹冷菜。上了初中,农忙时,星期六下午上完课后,海子就从学校步行回家,插秧割稻.;第二天,照样做一整天的活,挣几个工分,以便为家里在年底分红时能多挣一些粮油。忙完活后,在菜地里拔几棵白菜炒熟(没有油只有盐)装入瓶中,作为他下个星期的美食;再背一瓶子的腌萝卜和四、五斤米去上学。
海子天资聪慧,以15岁的幼小年龄考入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1979年考取北大时,他手拿录取通知书在井边大喊大叫,为自己就要实现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坐火车的愿望兴奋不已。上北大时,妈妈东借西凑了30元钱,给海子带上。乡村老裁缝的父亲,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物赚钱供给海子在北大时每月10元的生活费。在贫穷的中国农村,培养出一个大学生食多么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它可能需要全家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牺牲。因此当海子跳出“农门”走进北京大学时他幼嫩的肩上必然担负着全家的希望。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由于海子倾心写作而对现实生活技巧一无所知,使他的工作一直处于“助教”位置,每月只能拿到基本工资。海子不但要寄钱给年迈的父母而且还要供应弟弟上学。海子过着及其艰辛的日子,甚至有时买书看都要向同事借钱。
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在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闲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而贫穷的生活之中。在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又不被人认同,连诗歌的发表都极不顺畅。常远曾说:“今年开学后不久(即写这首诗的前后)”,(现在)“穷极了,临时到商店买个东西都没钱”。我认为,来自贫困而封闭地区的海子,他向往的不是那种陶渊明式的“闲散”生活,而是让全家能够吃饱穿暖,充满家庭温馨的普通生活。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出身农家的海子知道身上寄托着家人太多的希望与期待,他也想让饱经苦难的双亲过上舒坦的日子,但艰苦的现实生活让海子无能为力。面对亲人的询问不能从世俗层面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海子在心灵上深感愧疚和痛苦。因此海子说生存是他的一次受难。
一个连生存都成为受难的人,他的受难势必是多方面的,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他都要经历。在众多的苦难中让海子在精神和心灵上深受打击和煎熬就是爱情挫折了。海子先后爱过四个女孩。海子狂热的全心全意的爱着她们。每次恋爱,海子都极其投入,正如海子朋友西川所言:有时发起疯来,一封书信可以写到两万字。但每次爱情对海子来说都意味着一次灾难,在诗《四姐妹》中海子把爱过的四个女孩比作命运女神,她们支配着海子的命运,使海子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她们可望而不可及,使海子深陷痛苦与绝望。
究其原因,海子爱情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海子卑微的出身,讲究门当户对,追求物质功利的世俗观点在许多人脑海里仍根深蒂固。海子爱过的第一个女孩跟海子情同意合,他们真心相爱,无数个夜晚见证她们的山盟海誓。爱情的甜蜜极大刺激了海子创作的热情,这期间海子写下了大量的诗歌。然而穷人只有路过爱情,在女孩父母眼里,海子只是一文不值的穷诗人,只会用无聊的诗来打动天真的少女。他们强烈反对女儿跟海子的爱情。这对恩爱的鸳鸯最终被折散。再者就是海子独特的爱情观:海子非常痴情,但他却不愿结婚,不愿走进婚姻的围城。他希望同女孩过着甜蜜而又浪漫的恋爱生活。这与传统的爱情观大相径庭。在这里我无权判断海子的爱情观是对还是不错。但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就象无处不在的风,而我们只是海上的一只帆船,只有顺着风向我们才能远航。海子背逆传统的爱情观使海子在爱情的道路上多了一条无发逾越的鸿沟。最后就是出身和家境的不同以及成长的经历的不同,海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生活习惯及诗人独特的气质与禀性,这使得海子同恋人之间产生了无法跨越的心灵隔阂。
爱情失败对海子的心灵造成的创伤使巨大的,而海子执着追求的性格使他没能用其它途径去释放或缓解,痛苦在心灵上的长期积累是海子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为了写诗,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虽然生活贫困,但海子还是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在假期四处游历即所谓流浪。海子把流浪当作一种受难更大程度上指心灵上的流浪,亦即诗人独特的个性与禀性。海子不愿受到世俗与物质层面上的羁绊和困扰,使精神获得最大的自由,这使得海子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挫折,如海子违背传统得爱情观,对人际关系的无知,社会经验得缺乏都与他流浪的个性有关。
海子称自己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实际上结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就是海子想摘取诗歌王国的桂冠,成为诗歌王国的王和太阳。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海子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和生命,他夜以续日的拼命写作,在短短的5年里写下了200多首短诗和数万行长诗,不得不让人为其传送的诗歌才能叹为观止。然而通向这一理想的道路却是坎坷而又遥远。海子在追求中深感孤独,实际上海子的诗歌追求给海子带来的不是幸福反而是更大的痛苦。
海子的诗歌理想遭受失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海子的诗歌理想太远大,在海子眼里它永远处于遥远的远方而无法达到;二是海子的诗歌追求和诗歌理念在当时不被诗坛主流所接受,海子生前作品很少被公开发表。这些都使海子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绝望。对诗歌追求的绝望是海子患上抑郁症的又一重要原因。
25岁的海子就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诗歌。但海子在当代中国诗坛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他的诗歌在被人讽刺为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的今天却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海子被称为现代诗人中的歌者。
第四篇:面朝大海教案4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信阳师院
数学一班 刘慧娟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一、导入
有一个风靡全国的游戏,它既可增长见识,又可开发想象力。现在就让我们的脑细胞动起来,一起来猜猜看每组四个词语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1.巧克力、红玫瑰、浪漫、烛光晚餐(猜三字)答案:情人节 2.鱼、玫瑰、荆柯、仙人掌(猜一字)答案:刺 3.茶、环保、邮局、翡翠(猜两字)答案:绿色
4.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猜两字)答案:幸福
这是属于一位诗人的答案,也许在有些同学看来,这几个词联想不到幸福。
那么哪些事物可以让你联想到幸福呢?能不能把你感受到幸福的那个场景描述出来。让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下你的幸福。
你认为幸福是„„(学生讨论,发言)的确,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而且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去表达。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与幸福有关的诗。
二、海子简介(展示幻灯片)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 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死后留下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海子的第一首诗是《亚洲铜》最后一首诗是《春天,十个海子》。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
海子在冰冷的铁轨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他为什么要自杀,这是每一个直面海子的人都有的生命追问,多少年过去了,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但它却吸引我们更加虔诚地去走近海子,走进他的诗歌。
三、感知诗歌
(一)听朗诵,整体感知诗歌
经过聆听与朗读,相信大家对这首诗有了初步的领会。
(二)接下去,同学们去思考一下:海子向我们所展示的生活图景,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幸福观呢?(安排学生讨论,自己总结答案)
明确:(1)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
(2)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3)隐逸诗人般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分析:大家想一想,比尔盖茨会不会去关心粮食和蔬菜?
明确:不会的,因为他永远也不必为吃喝犯愁,只有那些自食其力的人才会去关心粮食和蔬菜。
那奥巴马会不会去喂马,劈柴?萨达姆又能不能去周游世界? 明确:也不会,因为奥巴马太忙,而萨达姆失去了自由。看来,“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只能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
(四)好,请大家把第一节品读一遍。想一想,“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明确:“面朝大海”是否意味着背对尘世,背对众人。在这样的地方拥有一所房子,是否意味着诗人渴望脱离尘世,谢绝宾客,过上隐逸诗人般的生活。
(五)好,谈到这里,我不禁又要问大家一个问题:海子的这种幸福观和常人相同吗? 明确:不同。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渴望的是腰缠万贯,很多人追求的是高官厚禄。而海子却告诉我们,幸福并不是物质的丰富与奢华,不是政治观念中的权力与业绩,更不是世俗感官的享受与满足。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平凡生活。它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能及。
当然,也正因为海子的幸福观和常人的不同,他才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急于把自己所悟到的这种幸福告诉别人,因而,诗中说:“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这样,诗歌就顺理成章的推进到第二节,下面,请大家把第二节朗读一遍。
(六)请大家思考:这一节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诗人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安排学生讨论,自己总结答案)
至此,我想大家都明白了海子的幸福观。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再次品读一遍。
(七)请问,这首诗是不是以幸福来贯穿全篇的?
明确:是的。每节都是围绕幸福写的,全诗一共出现了四次幸福。那这四个幸福的涵义是否相同?
前三个相同,都是诗人海子所向往的生活方式。第四个不同,它是指“尘世”中的幸福。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海子在第一节虚构的是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而这里却是指“尘世”中的幸福,这二者显然不同,那它具体是指什么呢? 明确: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八)海子在祝愿别人的同时,自己是否也渴望过上这种生活呢?(安排学生讨论)明确:不希望。诗人在最后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只愿”在情感上是前三个“愿你”的逆向发展,是出人意料的一转。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在这里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的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决不堕入尘世,成为俗人。因而,在诗人看来,一切芸芸众生都是“陌生人”。
(九)请问:陌生人在这里是指什么人?
明确:和他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可不可以是他的亲人?完全可能。
谈到这里,请大家想一想,作为尘世中的一个人,海子是否真的能够脱离尘世,去“面朝大海”,在“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里过上遗世独立的生活? 明确:“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他只能是诗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只能留存于他的幻想之中。因而,诗人所渴望的幸福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从明天起”。
“从明天起”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请大家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有句名言:是《明日歌》中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西方也有句名言,那是梭罗说的“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
“从明天起”其实意味着永远也不能起,可见,诗人在这四个字中浓缩了万般酸辛,可以说是字字滴血。谈到这,我想大家都能想象,海子绝对是一个陷落于痛苦之中而无力自拔的人。通过这首诗,我们知道,海子迷恋的是荒凉的泥土,他所寻求的幸福就是关心大地,回到泥土中去,实质上代表的是“农业文明”。而现实中,人们对农业文明是越来越不屑,因此,海子的诗多是在痛苦中发出无奈的呻吟,多是对农业文明的哀歌。
四、小结
其实,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揭开诗人为何而死之谜。面对渐渐失落的农业文明,海子痛心疾首,可他无法改变现实,于是他就在25岁风华正茂的岁月里,即1989年3月26日,选择了卧轨自杀。在他看来火车是工业文明的象征物,让他从身上碾过,那是对农业文明的一种殉葬。但是,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必须理性的看待他的死,决不能爱屋及乌,连同他的死一道崇拜他的诗是不对的,因为他的死而否定或者是误解他的诗也同样不对。
最后,我想请每人都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心得。我先开个头: 海子是一个诗坛高手,却不是一个生活高手。他为写诗而痛苦,我们却应该为读懂了他的诗而快乐。(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评)
五、欣赏歌曲
这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歌手胡畔的演绎之下可以让我们更进一步得走进海子的心灵世界。一起来听,一起来唱响这首生命的歌曲吧。
六、作业
七、教后感
第五篇:面朝大海教案5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案
——信阳师院
数学一班 刘慧娟
【教学目标】
1、了解海子,理性分析海子之死。
2、品味语言,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深沉而又欢快的感情,以及诗中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品味诗人在诗歌中渗透的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 【作者介绍】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湾。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中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随着大弟弟和二弟弟的降生,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上小学的时候,海子放学回家,为了让两个弟弟先吃,自己往往只吃残羹冷菜。上了初中,一边学习一边帮家里干活。1979年(15岁)考取北大时,他手拿录取通知书在井边大喊大叫,为自己就要实现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火车、坐火车的愿望兴奋不已。19岁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可妈妈知道儿子的生活也很苦:在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间机,甚至收音机,他既没有钱也没有空闲去学跳舞、游泳、骑自行车。可是海子不被人理解,亲人朋友不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回到家后他的父亲甚至不敢和他说话。在感情上四次失恋,寂寞而凄凉地徘徊在封闭贫穷的生活之中。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静静的海子躺在铁轨上,在他的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一代天才诗人由此走上了别一个世界。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当诗成为诗人的生命,成为诗人的信仰,诗与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义……。
这首诗写于海子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作“尘世”之外的人了,自己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彻底解脱,去沐浴天堂之光。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们在淳朴欢快的语气背后仍能感到隐隐的忧伤和苦涩。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他的诗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注定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的生活中,注定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王国中游走。他一生主要作品有长诗《土地》,短诗选集《海子·骆一水作品集》。【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现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滋生出一代又一代被逼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人们为了追名逐利而活着,为了一些仿佛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有关的理由而活着,“幸福”在每一个人心中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海子心中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放声诵读,初步感受诗歌中描写的形象及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感:诗人向往的“幸福”生活包括哪些内容?这三章所描绘的“幸福图”之侧重点有何不同?
(诗人向往的幸福有自己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有与亲人、陌生人、大自然共同分享幸福的生活。第一章侧重描绘自己的幸福生活图景,第二章侧重写与亲人分享幸福,第三章侧重与大自然、与陌生人分享幸福。由个人逐步迈入更为广阔的的群体领域。可见,单调、封闭、孤独并不是他理想的生存状态,他真诚地希望与世界有精神的沟通。)
二、局部探究:
1、仔细品读诗歌第一章,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幅图景,思考两个“从明天起”的深层涵义,清新欢快的词句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点拨:把“从明天起”这个时间与作者想象中的“幸福”图景联系起来)(诗歌第一章描绘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诗人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才能如此,那么今天呢?今天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清新欢快的同时又有种苦涩的泉水随诗句流过心底。)
2、第二章中“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每一个人”,连续强调“每一个”诗人此刻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点拨:和海子生前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诗人从个人的憧憬中走出,迈入更为广阔的群体,激动、兴奋、热烈地和亲人分享他的幸福,这表明他真诚希望与亲人进行精神的交流沟通,他并不是一个只热爱自己的人。)
3、“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山河还需要取名字吗?取“温暖”的名字反映出诗人何种心情?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取名字,现实吗?我们该如何理解诗人这一做法?
(山河本身不需要作者给取名字,诗人在这给山河取“温暖”的名字,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热爱自然,此时作者心情应该是开阔而温暖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取名字,这不现实,这反映出诗人不仅渴望和人交流沟通,还要拥抱大自然,与世界上的一切分享幸福、融合为一体,他要彻底走出封闭,走出孤独,走出暗淡。
4、对陌生人都愿献上真诚的祝福,为什么诗人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舍弃自己向往的尘世幸福,诗人究竟要坚守什么?
(诗人坚守的是他真挚淳朴的诗歌理想、人生信仰,坚守的是超然世俗的人生情怀)
三、拓展提升:
“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追求幸福?当理想遭遇现实,海子选择卧轨来逃避现实,求得解脱。你认为他的做法可取吗?如果海子没有死,面对海子,你打算对他说些什么呢?(要求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语言有感染力,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