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
教学反思
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尘威威
中职课堂“VFP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反思
漠河县职业技术学校 尘威威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中,数据库应用教学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强调‚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中,如何使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对枯燥的VFP数据库产生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是每位计算机专业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和任务。
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VFP课程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以‚案例教学法‛、‚‘课机’结合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在‚程序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基础较差,加之不爱动脑、动手,导致时间花得多,效果不理想;二是只重视程序设计的结果,忽视了其算法的多样化,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针对存在的两大误区和不理想的教学效果,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如何突破这两大误区成了我的首要教学任务。于是,我认与同事研讨,查找相关资料,将多种教法结合起来,通过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种‚精讲多练、小组互动、分层实施、机试为主‛教学模式,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现以do while …… end do循环控制命令的使用为例,将其教学片段简介如下:
一、教学实例
探索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1.示例:用投影仪展示求1+2+3+4+…+100程序清单,让学生对 照程序清单上机调试并思考。
附程序清单:clear sum=0 i=1 do while i<=100 sum=sum+i i=i+1 end do ?‛1+2+3+…+100=‛,sum 师:同学们,你们能找出程序清单中有哪些变量?并说明它的作用吗?
学生思考,随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sum i
sum的作用是用于存储所求的和(中间结果及最终结果),i的作用是用来存储循环的值(即加数),同时控制循环执行的次数。
师:程序中的变量名可用其它的字母代替吗?你能找出在循环体(命令序列)中用于控制循环趋于结束的命令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i=i+1 师:好,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此程序的循环次数? 全班回答:100次。
师:如何通过上机操作验证其执行过程呢?(学生开展讨论并上机操作验证)生1:只须将输出命令放到循环体中即可,即在‚i=i+1‛命令之后、‚end do‛之前插入‚?sum ,i‛命令。(学生操作验证)
生2:因为当前屏显示不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最后的几次执行过程,对于以前的执行过程还是看不到,可将该题分段实施,即先求1+2+3+…+20的和。
师:很好。(鼓掌、同学们再操作验证)
2.任务:四人一个小组开始活动,讨论以下任务的设计,并上机操作,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任务一:求2+4+6+8+…+100的和 任务二:求1×2×3×4×5 不一会,各小组互动结束,请两个组进行了回答如下: 小组甲:任务一与例题之间的区别是循环变量的初值为2,每循环一次循环变量增2即i=i+2。
小组乙:任务二在例题的基础上将‚sum=0‛改为‚sum=1‛,循环变量的终值为5即条件改为i<=5,然后是循环体中的‛sum=sum+i‛改为‛sum=sum*i‛。
3.讨论:同学们,在刚才所做的程序中,你能找出其规律吗? 全班交流:
生1:循环变量从所赋的初值到终值按照一定的差进行变化,如求1+2+3+4+…时,其差为‚1‛进行的,求1+3+5+7+…时其差为‚2‛。
生2:(补充)循环变量在程序每执行一次时,就按照其连续相邻的两个值之间的差进行递增变化。生3:用来存储结果的变量sum,也有一定的特点,如在求和时可以赋‚0‛,在求积时只能赋‚1‛。
……
师:你们说得很好,尤其是循环变量的特点,它是我们进行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关键,也是一个难点,其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程序设计成败。但注意的是有时也可能发生递减变化哟。
4.拓展:做一做,求1+2+3+…+n;1×2×3×4×…×n;n从键盘输入。
做完后并思考:与上述程序设计题有何区别?有何意义 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学生做完了,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做完,就安排做完了的学生去指导未完成学生,帮助其操作,力争所有的学生有所获,有所得。
二、教学反思
VFP就是一个让普通用户方便利用可视化的设计工具和向导快速进行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的很好的软件。其可深可浅,可难可易,综合性很强。对VFP程序设计的教学,不再是重结果,轻过程,而是很好地驾驭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组织,精心安排,灵活设计,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效果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序设计关注的应该是程序设计的思维过程
本章节的教学,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程序设计的方法、操作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 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如教学时围绕do while命令的使用为重点展开探索,通过相应的活动与任务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思维方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互助探究后,他们在不同的层面上得到提高,并掌握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拓展:如求‚1+2+3+…+n‛,达到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那就是通用性、实用性。这样的教学,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
2.提倡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语言一般都是从基础知识、概念和一些理论知识入手的,但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底子薄,理解能力本来就差,如果一开始就讲理论只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或对这门课提不起兴趣。现在学校一般开设的数据库课程都是VFP6.0版本的,它的可视化功能很强,我们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先从外观上对这门课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理论知识可以在操作中边讲边学的过程中穿插进去,改变一般教材的课程设臵。这样学生是在操作使用中去掌握理论,会比较形象直观一些;而后为了使用所建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让学生学习查询、视图、报表、菜单,学习完这些内容以后,再让学后接触SQL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表单。最后是综合应用程序的开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以循序渐进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一定要去掌握多种操作方法。通过分层实施,学生分别达到了应会、熟练等不同程度。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时,学生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不同的程序清单。有的是变量的初值不同,有的是在循环体中命令的先后位臵略有变化,有的是把输出放在了循环体之中等等。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争论,从而达成一种共识。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上机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变得聪明自信,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得到收获,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程序设计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个人也许有快慢之说,而对不同的人却不存在优劣之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我只是通过投影展示了一个例题,然后组织学生不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引导,鼓励他们敢于争论,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要注意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其创造力。
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刻,也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整个学习活动,这正是组织教学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也带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在‚do while命令‛使用的探索过程中,如验证体会循环的执行过程时,一学生提出只要验证‚1+2+3+…+20‛之和,又如求"1×2×3×4×5"时,一学生说它的sum初值不 能为‚0‛,只能为‚1‛时,全班学生都给了他热烈的掌声。我想他这种的见解总是在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后得出来的。
4.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据库应用VFP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为了让学生学习有兴趣,在举例时应举与学生有关的、学生经常用到的内容,比如建立数据库,可以以学籍管理中的学籍表、成绩表为例,这些表学生经常都在填写使用,学生以自己的同学作为记录去创建表、使用表,这样一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在建表的过程中自动完成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录入编辑工作,这样在讲数据处理时学生就不会难理解了。一个数据库包含的数据表应至少是3张以上,这是为后面的建立表之间联系和多工作区做准备,学籍管理中可以再添加一个图书借阅表。
在VFP中使用的文件类型比较多,比如学籍管理库,一旦建立就会同时自动生成同名的3个文件:学籍管理.DBC、学籍管理.DCT、学籍管理.DXT,在应用中只要3个文件少了一个,就会影响数据库使用的质量。对其他文件也是一样的,在操作中,学生们经常会丢失一些文件的备注文件致使原文件无法使用。所以一定要求学生及时对原数据文件做好备份。对学生自己的相关信息进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学习氛围非常好。讲授的例子始终围绕‚学籍管理‛这个具体实例来讲解,前后具有连贯性,便于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课机‛结合式教学法,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大屏幕液晶投影仪或 网络教室讲解知识,然后学生在下面操作学习,学生很容易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学习,掌握教师教给的内容,而且印象也较为深刻。如上述的示例部分。‚任务驱动‛教学法可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尽快地活动起来,并通过自己的自学和同学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在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如上述互动中的任务
一、任务二等。
5.实践探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真理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通过边讲、边练,先从理论上分析讨论,找准理论依据,后通过上机操作验证其正确性,最后再讨论分析、交流程序设计的最佳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程序设计中,鼓励积极思维、分层要求、反复操作验证、达到程序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符合现代认知建构主义思想,是释放学生自信心和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在程序设计教学时提倡‚精讲多练、小组互动、分层实施、机试为主‛的教学模式,保障了学生在不同的层面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理论与技能的双丰收。但在对那些基础较差、不爱动脑、动手的学生帮扶上,在分层互动、层次把握上,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对教材的分析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能真正把握住哪些是全班学生掌握的,哪些是部分(即提高)学生掌 握的,达到所有的学生在各自的水平上能‚吃饱‛。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索。
第二篇:数据库VFP教学体会(推荐)
数据库VFP教学体会
数据库应用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数据库的应用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绝大部分都要使用数据库来进行数据信息的存储,因此,在其他课程中,(如VB等)也都要用到一些数据库的相关知识。
(2)数据库的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数据库还分别有不同的版本。但无论哪一种数据库,他们的基本内容及应用原理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各有千秋。
通过以往计算机专业班的VFP教学,现对该课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一方面分析了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常见问题的产生原因,一方面分析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发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VFP作为数据库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更是一种用来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常用工具,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VFP的特点与其它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特点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数据库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从第一节课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结束,都在讲解同一个问题——如何把各种日常管理信息用计算机来进行管理。而这种形式的课程是学生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他们还是带着过去的学习方式来学习VFP数据库程序设计的内容,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学完后能用它来做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性地把每节课的内容分散记忆,不能建立整体概念;每节课的内容学会并不难,但并不十分清楚那一节课的内容是整个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头脑中很难建立起“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
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了二点教学体会。
一、数据库的教学重点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寻找、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素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依靠信息素养,人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交流、问题求解和研究,并进行终身的持续学习。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对信息活用的实践能力。在VFP课程的学习中,应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没有开始讲解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演示完整的、内容及应用领域不相同的管理系统实例(如:“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进销存管理系统”等),通过演示及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体会VFP的作用及应用领域,以及各管理系统的编程思维及各部分的相互联系。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各管理系统的功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VFP强大的实用功能。通过对实例的实际操作后,学生们会对使用“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会对VFP课程产生学习的兴趣。此时,教师便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阐明VFP课程学习与其他课程学习所有不同,它是一门连惯性的课程,并且各部分相互都有联系,每一部分既是独立的又与其它部分相呼应,比如数据库中各数据表的建立及关键字段的设定与之后所建立的查询都是有关联的。需要从始至终来完成一个小型管理系统的制作。
其次,在VFP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适当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来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既把实例中整个“XXX信息管理系统”的分解结果,应用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中之。在讲解新课之前,首先给学生演示本节课将要制作的实例,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逻辑思维的建立,然后引入新课内容。
最后,所有的基本内容讲解之后,留出足够的时间,由教师引导学生按照系统开发的标准步骤开发其他管理系统,让学生清晰地学会系统开发的完整过程。
二、数据库的教学应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在VFP的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把自己变成“一位合作伙伴”。让他们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自己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疑点和难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例如:在学习“定时器”控件时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内容幽默的动画作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让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在VB中是如何实现动画功能的?通过复习旧的知识,学生自主探究新的知识。
2、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的前提。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从中扩大眼界,促进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表单”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游戏,然后将知识点转移到数据库设置当中。
3、在教学过程中应倾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任务式”升华为“自觉式”。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管理系统时,先让学生分组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然后写出系统开发计划书,最后小组合作完成整个系统的编制与调试。
4、给学生充分展现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各组的管理系统开发完成后,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将成果展示给大家,以组为单位展示,小组成员是答辩者,其他学生是考核者。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构建知识架构的能力。
第三篇:数据库应用基础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一、实验一: 名称 创建数据库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创建数据库的方法及相关操作,并且创建一个包含五个表的数据库STUD:系别代码表 表名dep,教师表 表名teacher,学生表 表名stud,课程表 表名course,选课表 表名sc。
四、实验原理:
本实验主要是“ create table 表名
(列名1 类型1(not)null,列名2 类型2(not)null,……,primary key(列名));”语句的应用,来实现表的建立。同时还可能用到 “drop table 表名”,“alter table 表名 drop column 列名”等语句。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具体步骤见实验指导书。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create table COURSE(CID VARCHAR(8)not null,CNAME VARCHAR(30)not null,CID_PRE VARCHAR(8),CREDITS NUMERIC(3,1)not null,primary key(CID));
create table DEP(DEPID VARCHAR(8)not null,DEPNAME VARCHAR(20)not null,primary key(DEPID));create table SC(SID VARCHAR(11)not null,CID VARCHAR(8)not null,TID varchar(8)not null,SCORE INTEGER,primary key(sid,cid,tid));create table STUDENT(SID VARCHAR(11)not null,SNAME VARCHAR(8)not null,sex char(2)not null,DEPID VARCHAR(20),BIRTHD DATETIME,SEMAIL VARCHAR(20),HOMEADDR VARCHAR(40),primary key(SID));create table TEACHER(TID varchar(8)not null,TNAME varchar(8)not null,TITLE VARCHAR(10),DEPID VARCHAR(20),primary key(TID));
八、实验结论:
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确实可以用create table语句实现数据库表的创建,一开始就要想好各个表的分配和各种定义的合理性,避免以后大幅度的改动表。
一、实验二: 名称 备份和恢复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向数据库中添加样本数据,学习DB2数据库的恢复和备份。
四、实验原理:
利用分离与附加实现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用“insert into 表名 values(列名1 类型1(not)null,列名2 类型2(not)null,……)”语句实现向表中添加数据。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用附加命令载入数据库,然后在相应新建查询中用insert语句输入准备的数据。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insert into dep values('60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insert into dep values('602','软件工程');insert into dep values('603','信息安全');insert into dep values('604','IS');
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T01','教师1','教授','601');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T02','教师2','工程师','601');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T03','教师3','副教授','602');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T04','教师4','讲师','602');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T05','教师5','高工','603');insert into teacher values('T06','教师6','高工','603');
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1','计算机组成原理',null,3);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2','操作系统','6001',3);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3','数据结构',null,3);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4','数据库原理',null,3);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11','数据库应用开发',null,2);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5','Computer Network',null,2);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6','Objected JAVA',null,2);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7','Software Engeneering','6006',2);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8','UNIX Basic',null,2);insert into course values('6009','UNIX OS Design','6008',2);
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601','张1','男','602','1990-10-20','587627416@qq.com','四川');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2406010103','张2','女','601','1991-06-10','123627416@qq.com','湖南');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2406030101','王1','男','603','1990-05-06','4827416@qq.com','新疆');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2406020105','王2','女','602','1990-07-15','90627416@qq.com','云南');insert into student values('2406030110','吴1','女','603','1991-08-14','367627416@qq.com','广西');
insert into sc values('601','6002','T03',50);insert into sc values('2406010103','6002','T02',60);insert into sc values('2406030101','6001','T01',70);insert into sc values('2406020105','6004','T04',80);
insert into sc values('2406030110','6006','T06',90);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插入数据要仔细,以免不必要的麻烦。
一、实验三:
名称
数据库的完整性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通过设置表的检查约束、外键约束体会数据库完整性的含义,约束条件下数据修改操作的限制,以及实现修改操作的技巧。
四、实验原理:
用“alter table 表名 add constraint 约束名 check 条件”,“alter table 表名1 add constraint 外键名 foreign key(列名)references 表名2(列名)”分别实现检查约束与设置外键约束的功能。以及用“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update 表名 set 列名=()where 条件”来删除和修改满足条件的数据。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用附加命令载入数据库,然后在相应新建查询中输入相应代码。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alter table sc add constraint fk_sc_student_sid foreign key(sid)references student(sid);alter table sc add constraint fk_sc_teacher_tid foreign key(tid)references teacher(tid);alter table sc add constraint fk_sc_course_cid foreign key(cid)references course(cid);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heck_student_sname check(sname is not null);alter table sc add constraint check_sc_course check(score>=0 and score<=100);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heck_student_sex check(sex='男' or sex='女');alter table student add constraint check_student_semail check(semail like '%@%');
delete from sc where(sid='601');update student set sid='20060601' where(sid='601');insert into sc values('20060601','6002','T03',50);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注意按一定的习惯来书写约束名和键名,以便利于修改和删除。
一、实验四: 名称 数据的修改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练习UPDATEV、DELETE命令的使用,实现对数据的修改和删除。
四、实验原理:
用“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update 表名 set 列名=()where 条件”来删除和修改满足条件的数据。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用附加命令载入数据库,然后在相应新建查询中输入相应代码。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update dep set depname='Information' where(depname='IS');delete from sc where(sid like '%601%' and cid='6002');delete from sc where(sid like '%603%' and cid='6001');delete from sc where(sid='2406010103');update student set sid='2406030102' where(sid='2406010103');insert into sc values('2406030102','6002','T02',60);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对于要修改和删除的数据需要注意主外键。比如对于要修改被引用外键的数据,需要先删除被引用外键的数据,才能顺利修改或删除。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一、实验五: 名称 简单查询、多表查询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练习用SELECT查询语句,设置查询条件,实现单表查询。练习使用SELECT语句从多个表中查询数据,表的内连接、左外连接、右外连接的使用以及设置连接条件,理解连接条件和查询条件的目的和功能上的区别。
四、实验原理:
用“select 列名1(as 列名),列名2…… from 表名 where 查询条件”来实现有条件的简单查询。用“select * from 表名1 join 表名2 on 连接条件 having(where)查询条件”语句来实现多表连接查询。以及用union,except,intersect来实现查找结果的并、差、交操作。还有用“datediff(year,生日,现在日期)”语句实现年龄的计算。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用附加命令载入数据库,然后在相应新建查询中输入相应代码。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datediff(year,birthd,'2011-10-7')between 20 and 22);select sname,datediff(year,birthd,'2011-10-7')as year,depname from student join dep on student.depid=dep.depid where datediff(year,birthd,'2011-10-7')between 20 and 22;select * from teacher where title='副教授';select sid,sname,semail from student where sname like '张%';select sid,cid from sc where score is not null;select student.*,sc.cid,sc.tid,sc.score from student join sc on student.sid=sc.sid;select student.*,cname,tname,score from((sc join student on student.sid=sc.sid)join teacher on teacher.tid=sc.tid)join course on course.cid=sc.cid where score<60;(select sid from sc where cid='6001')intersect(select sid from sc where cid='6002');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用union,except,intersect实现查询结果的并、差、交时,表的列数必须一样,结果列名显示前一个表的。查询时,是根据引用的表及算法得出的一个集合,原来的表没有任何变化。并且可以用“as 新列名”为查询结果的列重新命名。多表连接查询时,因为会有两行的连接条件,不要用它作查询条件。还有查询项可以是引用表的表达式或函数,查询条件一样可以。
一、实验六: 名称 分组统计查询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练习使用聚集函数count(),max(),min(),avg(),sum()等在SQL命令中实现统计功能。使用GROUP BY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子句实现分组查询,以及聚集函数在分组查询中的应用。体会分组查询的功能特点。
四、实验原理:
用“select 列名,聚集函数 from 表名 group by having查询条件”或“select 列名,聚集函数 from 表名 where 包含‘列名’的的查询条件”来实现分组查询。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用附加命令载入数据库,然后在相应新建查询中输入相应代码。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select count(*)as '选修数据库课程的人数' from sc where cid='6003';select sid as '学号',count(cid)as '选课门数' from sc group by sid;select sid as '学号',sum(score)as '总成绩' from sc group by sid;select count(sid)as '选修数据库课且成绩分以上人数' from sc where sid in(select sid from sc where cid='6003' and score>=60);select score as '数据库课最高成绩',sname as '姓名'from sc join student on sc.sid=student.sid where score=(select max(score)from sc group by cid having cid='6003');select cname as '课程名',avg(score)as '平均成绩' from sc join course on sc.cid=course.cid group by cname;select cname as '课程名',count(sid)as '选课人数' from sc join course on sc.cid=course.cid group by cname;select sname as '选修5门课以上学生姓名',semail from student where sid in(select sid from sc group by sid having count(cid)>=5);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分组查询作为查询主体时,只能显现分组列名和聚集函数部分。把他放在条件位置,作为查询条件集合时,能够实现多列甚至是多表连接的多列的显示。另外聚集函数可以不显示,而作为查
询条件出现,跟在having后。
一、实验七: 名称 集合操作、子查询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IN、EXISTS、NOT EXISTS 运算在WHERE子句中的应用;静态集合和由SELECT命令产生的动态结果集运算。
四、实验原理:
子查询即把查询的结果当做另一个查询的条件,通过嵌套语句来实现复杂的查询。因为子查询的结果很可能是一个集合,需要运用集合之间的运算,比如in、exists、not exists的运用。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XP 编程环境: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
六、实验步骤:
用附加命令载入数据库,然后在相应新建查询中输入相应代码。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select sname as '姓名',datediff(year,birthd,'2011-10-7')as '年龄' from student where birthd>(select birthd from student where depid='603' and sid='2406030101');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select sname,depname,semail from student join dep on student.depid=dep.depid where sid in((select sid from student)except(select sid from sc));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id in(select sid from sc group by sid having count(cid)=(select count(cid)from course));select s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id in(select sid from sc where cid='6002' intersect select sid from sc where cid='6001');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对于子查询是集合的情况,是不能跟在=,>,<>等条件运算符后面的。对于聚集函数本身是查询结果时,where和having后面只能定义与聚合函数有关的条件。可以通过添加子查询的方式,来实现多条件查询条件。
第四篇: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ACCESS 之 窗体的操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窗体向导” 创建基于一个表或查询的“窗体”的方法。
2、掌握使用“窗体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方法。
3、掌握使用“窗体向导”创建“图表窗体”的方法。
4、掌握“自动创建窗体:纵栏式”和“自动创建窗体:表格式”的方法。
5、掌握用“图表向导”和“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窗体的方法。
6、掌握在窗体中输入和编辑数据的方法。
7、掌握窗体美化的方法和常用控件的使用。
8、掌握同时创建“主/子窗体”的方法。
二、实验要求:
1、阅读主教材中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以及本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
2、任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上创建“窗体”。
3、任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上创建“主/子窗体”。
4、用“设计视图”创建一个主菜单窗体。
5、设置窗体外观(包括字体、背景、声音和添加控件等)。
6、对于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在计算机上用多种方法创建和设计“窗体”,并进行分析比较。
注意:此实验不需要书写实验报告,只需上机实际操作练习。
三、实验内容:
1、以 “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教师情况一览表窗体1”,并在该窗体中添加一条记录。
2、以“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教师情况一览表窗体2”。
3、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窗体向导”创建“教师任课表窗体1”,并将窗体布局设为“数据表”,窗体样式设为“国际”。
4、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图表向导”创建“教师任课表拼图”,并用“拼图”方式显示各系开课情况。
5、以“教师任课表”为数据源,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各系教师任课数据透视表”,要求能统计每个系每个教师任课总学时数。
6、创建带有子窗体的窗体,其中主窗体以“教师情况一览表”为数据源,用于显示教师情况(显示“教师姓名”、“性别”、“职称”和“系(部门)ID”字段),子窗体包含在主窗体中,用于显示相应的教师任课情况(显
示“课程名称”、“学时”和“考试类型”字段);使用主窗体上的“记录定位器”可以在不同教师记录之间移动,此时子窗体中的教师任课情况随之发生变化。
7、设计“教师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主菜单窗体,该系统包括查询、更新和退出三个功能。当点击“查询”按钮时,进入“查询”子菜单;点击“更新”按钮时,进入“更新”子菜单;当点击“退出”按钮时,关闭主菜单“窗体”,返回到数据库窗口下。
注意:具体的实验报告内容请参看上机实验指导书。
第五篇:数据库应用基础2011教学大纲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BasicsofDatabase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0411018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 全院各经济类专业
学时数:64学时(讲课:32学时,上机实践:32学时)
学分:4 执笔人:
尤传华
审核人: 唐济波 修订日期:2011年3月8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数据库应用基础》是经济类学生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它不仅是数据库入门理论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础,更是学生今后结合专业知识在学习和工作中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使用Access 2003建立数据库、创建表、查询、制作报表、Web访问页等操作,掌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提高运用Access 2003对数据的综合管理能力,并通过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课程项目设计,真正提高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了有关数据库的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Access 2003数据库特点与功能,第3~9章介绍了Access 2003数据库的7个对象,第10章通过一个综合应用实例将第3~9章所建立的各对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小型的Access数据库应用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第11章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第12章简述数据库的安全问题。
第一章 数据库基础(讲授2学时)
通过讲授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包括: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数据模型、关系模型、数据库的体系结构、数据库规范化。并使学生了解课程研究对象、基本内容、重点及难点、学习方法及注意事项,为后面
共6页 第1页
章节的展开做准备。
第二章 Access 2003数据库概况(2学时,第一周机房中上机课时讲授)了解 Access 2003的工作界面、主要特点、新增功能;熟悉Access 2003 的启动、退出和帮助;掌握Access 2003数据库的创建和7种基本对象类:表、查询、窗体、报表、宏、模块、页;了解数据库的压缩与修复及密码设置。
第三章、表与关系(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表的上机考试)表是存放数据的地方,为应用提供数据源。本章包含如下内容:表的设计与创建、字段的类型及设置;使用表向导创建表、利用设计器创建表、通过输入数据创建表;表结构的编辑和修改;导入表和链接表;字段名、类型、长度和说明,字段的标题,字段的格式,掩码设置,字段有效性规则、有效性文本和字段的其他属性设置;主关键字和索引(主关键字的类型、主键的创建和取消,索引的创建和使用);关系的创建及应用(关系的种类、数据结构设计、建立关系、修改、删除表关系、子数据表的使用、关系的联接类型等);创建OLE字段(如何在表中建立图像字段、如何显示观看图像)。
通过多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学生熟练掌握表的创建、维护与数据表的基本操作;并熟练掌握表间关系类型及建立方法;掌握数据的导入与导出等基本操作。
注:第四周要求各项目小组提交项目设计的开题报告
第四章 查询(讲授6学时,上机6学时:包括一次关于查询的上机考试)数据库的应用必须从表中提取数据,而查询则是应用的最基本操作,本章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查询、使用“简单查询向导”创建查询、查询的几种视图、查询的条件及其他、建立带“计算字段”的查询、建立分组统计的查询、建立交互式“带参数”的查询、建立自动输入数据的“自动查阅”查询、使用“交叉表查询向导”、使用“查找重复项查询向导”、使用向导“查找表之间不匹配的记录”; 操作查询”的创建,追加查询、删除查询、更新查询、生成表查询;SQL查询的创建,SQL简介、SQL使用实例;“联合”查询的创建;查询的种类和属性,查询的种类、查询属性的设置、字段属性的设置等知识点。
共6页 第2页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查询的概念、作用与分类;熟练掌握选择查询的创建与使用;熟悉交叉表查询的创建与使用;掌握操作查询的创建与使用;了解SQL查询的概念与建立方法;熟悉查询的种类和属性。
注:第七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一次检查
第五章 窗体(讲授4学时,上机4学时)
窗体是人机交互操作的重要界面,用户通过窗体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操作。本章着重介绍如下内容:窗体的基础知识、窗体的种类、窗体的视图;窗体的创建,使用“自动窗体”新建窗体、使用“窗体向导”新建窗体、使用“设计视图”新建窗体、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数据透视表向导”创建数据透视表;窗体的布局及格式调整,选择对象、移动对象、调整大小、对齐、间距、外观、特殊效果、控件的选择和使用;改变窗体的背景,更换背景样式、以自选图片做背景、和取消背景图片、在“自动套用格式”中添加或删除自选图片的方法;窗体高级设计技巧,窗体中的图片与图像、控件工具箱的使用、子窗体;使用窗体操纵数据,使用窗体浏览/修改记录、使用窗体添加/删除记录以及使用窗体查找与替换数据的方法;数据的筛选,按选定内容筛选、按窗体筛选、输入筛选目标、高级筛选/排序、筛选用于表、查询、报表。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得学生熟悉窗体基本概念;熟练掌握窗体创建与窗体设计过程;掌握窗体控件及其使用方法;熟练掌握三类不同类型窗体的应用;了解窗体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
注:第九周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设计进展的第二次检查
第六章 报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包括关于窗体和报表的上机考试)报表是ACCESS中的一种输出方式。本章的内容如下:报表的结构;报表的创建,包括:使用自动报表创建报表,使用“报表向导”创建报表,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使用“标签向导”创建标签,使用“设计视图”创建报表,使用“设计视图”修饰现有报表;报表的高级应用,包括:报表的排序,报表的分组,利用函数对报表进行统计汇总,域合计函数的应用;子报表;多列报表;交叉表报表;报表的打印和预览,包括:页面设置,预览报表,打印报表。
共6页 第3页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报表的创建方法;掌握报表的分组、统计、域合计函数的应用;了解子表、多列报表、交叉报表的应用和掌握报表的打印应用。
第七章 数据访问页(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有:数据访问页的创建步骤;数据访问页的发布、访问;实现Access数据库在Internet上的数据信息传递或发布。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概念;掌握数据访问页基本创建方法;理解发布数据访问页、访问数据访问页的方法。
第八章 宏(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在ACCESS中,宏是各个对象之间的纽带,通过宏把其它对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章主要内容有:宏、宏组以及带条件的宏;宏的创建及编辑;宏的运行与调试;使用宏创建菜单(下拉菜单、热键与分割线、多级下拉菜单)。
通过本章的讲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宏的定义、宏的概念与格式;掌握宏的运行;熟练地使用宏将应用系统集成;掌握利用宏创建菜单。
注:本章内容根据需要可与第六章内容交换讲授次序,可使学生及早实现课程设计项目应用系统的集成。
第九章 模块
由于课时有限本章不讲,但不会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和知识结构的构成,也不会影响对项目设计的开发和本门课程体系的理解。
第十章 利用宏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讲授2课时,上机2课时)本章讨论案例设计的全过程,主要内容是:根据“教务管理系统”案例,分析教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创建相关数据表,组织相关数据源;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与自启动窗体的设置,数据库密码的设置。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如何使用ACCESS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共6页 第4页
掌握系统设计过程,系统数据库设计,系统界面设计,系统菜单设计,系统安全设置等。
第十一章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例(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本章以“教务管理系统”为例,着重介绍如何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开发软件。主要内容如下:介绍软件开发的一般方法;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测试及运行;需求分析。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概念模型,并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数据表);系统设计。系统总体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界面设计(控制面板和菜单设计),特殊模块的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功能模块的实现(采用宏或宏组命令),自定义菜单,设置自动启动窗体等。
通过本章的讲授和讨论,使学生理解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开发步骤。掌握各个模块的调试和系统整体联调,设置数据库密码。
注:第十四周要求各个项目小组提交设计结果
第十二章 数据库的安全(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
本章内容包括:数据库信息资料的安全管理、设置;对数据库访问用户进行权限、口令等设置的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访问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编辑操作;对数据库进行加密编辑操作等操作。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库用户密码的设置;了解工作组的创建及权限;了解编码数据库等操作。
注:第十五、十六周队各个项目小组的设计进行成绩评定
三、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基本要求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但具有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概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数据库应用基础是计算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应用性非常突出,实践性强是该课程的鲜明特点。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非常明确清晰,知识体系完整,知识框架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配合多种形式的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教学辅助活动,达到比较理想的知识传授目标。通过各个环节让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把计算机科学发展
共6页 第5页
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新技术发展作为案例穿插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计算机科学人文教育得以充分体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入了“基础知识+项目驱动+过程控制+鼓励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重点知识点与案例以及课本知识与项目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互动讨论结合、讲授知识点与案例分析结合、多媒体演示辅助教学过程与项目设计过程控制等措施。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3次随堂小考占总评成绩20%,项目设计占总评成绩的30%)占50%,项目设计成绩采用学生答辩,组间评定,组内成员评定与老师评定相结合,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经济类各专业计算机科学的主要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先行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在Windows环境中的基本操作。本课程为经济类各专业使用数据库知识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以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网页设计打下基础。
五、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数据库系统及应用,李梓,科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参考书目: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ACCESS第2版),沈祥玖,高等教育出版社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六、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属于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用课件演示结合讲授,在讲授中随时融入数据库的最新发展,并且自始至终强调实践,要求学生必须上机动手操作,本课程上机操作课时的安排占整个课时的二分之一,结合课程案例理解相关知识点,用项目设计驱动教学全过程,最终完成自己的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重点是第一章数据库基础、第三章表与关系、第四章查询、第五章窗体、第八章宏,这几章是本课程的主线,必须掌握好。
在上机时在Access2003环境中实现。
共6页 第6页